最真诚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家家怎么说,别被忽悠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9分)莫言被幸...”习题详情
24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8.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9分)莫言被幸福烦恼并非矫揉造作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遭遇到了幸福的烦恼。被各大媒体采访,被央视记者追问“你幸福吗”,被陈光标隔空喊话要赠与豪宅等,莫言烦恼强势袭来,因疲于采访无奈下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莫言称遭遇幸福烦恼,并非其在矫揉造作。当记者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回答“我不知道”,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真相”。幸福是什么?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难有标准答案。获大奖后遭遇烦恼被“骚扰”,莫言既幸福又不幸福,是真实而又真诚的反应。幸福,是个心理过程,幸福,和钱有关,但幸福感,花钱买不来。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列为五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在我看来,幸福感则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需求,虽与财富紧密相关,但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如,鹿特丹的社会学家研究就认为,冰岛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在烈日下不得不工作的痛苦。伦敦经济学家则认为,孟加拉人最幸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永远达不到高度“饱和值”,他们对未来永远充满憧憬,穷但快乐着。再如,闻信莫言想用诺奖在北京买房后,陈光标欲豪爽掷豪宅,试图让莫言幸福,而莫言却并不感觉幸福,反而坚守做人原则表示,无功不受禄,回绝好意。如此的回合,张弛有力更彰显出不同的幸福理念。你幸福吗?其实答案也简单---舒服了就幸福,不爽了就不幸福。经济学上的幸福指数告诉我们,幸福=可感知幸福/欲望。欲望越大,幸福指数则越低。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就在于自己如何去想。因此,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追求名利、拼命赚钱,或是一种幸福;工作向上看、生活向下看,也是一种幸福。能在相同条件相同境遇下,活得更开心一些,多想想已拥有的,少觊觎难以得到的,就会快乐幸福很多。对莫言来说,让他开开心心写作,或许远比让其面对镜头回答“你幸福吗”的提问,快乐得多,也幸福得多。【小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小题2】划线句中冰岛人和孟加拉人的例子是否可以删掉一个?为什么?(3分)【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或(感知幸福的过程,是可以调节的)&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9分)莫言被幸福烦恼并非矫揉造作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遭遇到了幸福的烦恼。被各大媒体采访,被央视记者追问“你幸福吗”,被陈光标隔空喊话要赠与豪宅等,莫言烦恼强势袭来,因疲于采访无奈下宣...”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开篇引用莫言的事例,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幸福感则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需求,虽与财富紧密相关,但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在文章最后,作者经过论述之后,提炼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
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会在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议论文的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归纳法: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推理法: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对照法: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驳论法: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小题2】试题分析:“如,鹿特丹的社会学家研究就认为,冰岛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在烈日下不得不工作的痛苦。伦敦经济学家则认为,孟加拉人最幸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永远达不到高度“饱和值”,他们对未来永远充满憧憬,穷但快乐着” ——冰岛人的例子是从富人的角度,孟加拉人的例子是从穷人的角度,两个层面,殊途同归,论述了“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这个观点,所以,不能删去。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能力。点评:推测写作意图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写作目的。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虽然写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推测写作目的大有帮助。判断写作目的,还要注意作者材料的详略安排。【小题3】试题分析:文章开篇引用莫言的例子引出议论的话题---幸福是什么,接着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然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幸福感的内涵---幸福感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要求,最后得出结论:如何获得幸福感——能在相同条件相同境遇下,活得更开心一些,多想想已拥有的,少觊觎难以得到的,就会快乐幸福很多。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点评: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首先要找到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然后再看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层层深入”式;正反论证”式;“总论——分论——总论”式;“总论——分论”式;“分论——总论”式。分析议论文某一段的论证思路就要考虑作者的论点,考虑他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9分)莫言被幸福烦恼并非矫揉造作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遭遇到了幸福的烦恼。被各大媒体采访,被央视记者追问“你幸福吗”,被陈光标隔空喊话要赠与豪宅等,莫言烦恼强势袭来,因疲于采...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9分)莫言被幸...”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9分)莫言被幸福烦恼并非矫揉造作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遭遇到了幸福的烦恼。被各大媒体采访,被央视记者追问“你幸福吗”,被陈光标隔空喊话要赠与豪宅等,莫言烦恼强势袭来,因疲于采访无奈下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莫言称遭遇幸福烦恼,并非其在矫揉造作。当记者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回答“我不知道”,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真相”。幸福是什么?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难有标准答案。获大奖后遭遇烦恼被“骚扰”,莫言既幸福又不幸福,是真实而又真诚的反应。幸福,是个心理过程,幸福,和钱有关,但幸福感,花钱买不来。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列为五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在我看来,幸福感则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需求,虽与财富紧密相关,但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如,鹿特丹的社会学家研究就认为,冰岛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在烈日下不得不工作的痛苦。伦敦经济学家则认为,孟加拉人最幸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永远达不到高度“饱和值”,他们对未来永远充满憧憬,穷但快乐着。再如,闻信莫言想用诺奖在北京买房后,陈光标欲豪爽掷豪宅,试图让莫言幸福,而莫言却并不感觉幸福,反而坚守做人原则表示,无功不受禄,回绝好意。如此的回合,张弛有力更彰显出不同的幸福理念。你幸福吗?其实答案也简单---舒服了就幸福,不爽了就不幸福。经济学上的幸福指数告诉我们,幸福=可感知幸福/欲望。欲望越大,幸福指数则越低。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就在于自己如何去想。因此,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追求名利、拼命赚钱,或是一种幸福;工作向上看、生活向下看,也是一种幸福。能在相同条件相同境遇下,活得更开心一些,多想想已拥有的,少觊觎难以得到的,就会快乐幸福很多。对莫言来说,让他开开心心写作,或许远比让其面对镜头回答“你幸福吗”的提问,快乐得多,也幸福得多。【小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小题2】划线句中冰岛人和孟加拉人的例子是否可以删掉一个?为什么?(3分)【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9分)莫言被幸福烦恼并非矫揉造作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遭遇到了幸福的烦恼。被各大媒体采访,被央视记者追问“你幸福吗”,被陈光标隔空喊话要赠与豪宅等,莫言烦恼强势袭来,因疲于采访无奈下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莫言称遭遇幸福烦恼,并非其在矫揉造作。当记者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回答“我不知道”,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真相”。幸福是什么?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难有标准答案。获大奖后遭遇烦恼被“骚扰”,莫言既幸福又不幸福,是真实而又真诚的反应。幸福,是个心理过程,幸福,和钱有关,但幸福感,花钱买不来。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列为五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在我看来,幸福感则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需求,虽与财富紧密相关,但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如,鹿特丹的社会学家研究就认为,冰岛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在烈日下不得不工作的痛苦。伦敦经济学家则认为,孟加拉人最幸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永远达不到高度“饱和值”,他们对未来永远充满憧憬,穷但快乐着。再如,闻信莫言想用诺奖在北京买房后,陈光标欲豪爽掷豪宅,试图让莫言幸福,而莫言却并不感觉幸福,反而坚守做人原则表示,无功不受禄,回绝好意。如此的回合,张弛有力更彰显出不同的幸福理念。你幸福吗?其实答案也简单---舒服了就幸福,不爽了就不幸福。经济学上的幸福指数告诉我们,幸福=可感知幸福/欲望。欲望越大,幸福指数则越低。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就在于自己如何去想。因此,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追求名利、拼命赚钱,或是一种幸福;工作向上看、生活向下看,也是一种幸福。能在相同条件相同境遇下,活得更开心一些,多想想已拥有的,少觊觎难以得到的,就会快乐幸福很多。对莫言来说,让他开开心心写作,或许远比让其面对镜头回答“你幸福吗”的提问,快乐得多,也幸福得多。【小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小题2】划线句中冰岛人和孟加拉人的例子是否可以删掉一个?为什么?(3分)【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相似的习题。最不需要诚信的时代同人于野
今天的中国肯定不是在所有方面都令人愉快,比如一提到社会道德水准,很多人就会很不愉快。中国已经到了需要国家主席在人代会上像小学校长一样谈“八荣八耻”的程度,已经到了在春晚中肆无忌惮地加入软广告拿观众当动物的时代。中国似乎正处于“道德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有些人认为是华尔街的“坏人”把事情搞坏了,是“人”的问题。按照这个思路,中国的“道德危机”,似乎更是“人”的问题,是中国人的素质不行了。另有一种观点,则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缺乏监管的结果,是“制度”问题。根据这个思路,那么中国现在如此缺乏道德,也是中国的“制度”出了问题。
是“素质问题”还是“制度问题”?可能都不是。本文先谈目前中国可能最缺乏的一种道德:诚信。
最近一二十年的中国社会相当缺乏诚信。到处都是假货,忽悠和托儿,大家似乎谁也不信谁。诚信的缺乏不但提高了交易的成本,而且更令很多人痛心疾首于道德的败坏。但本文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如此的缺乏诚信,并不是因为这个社会道德败坏人心不古,而是因为这个社会目前并不急需诚信。不但不急需,而且实际上,当前这个时代,是中国最不需要诚信的时代。
什么是诚信?诚信的本质是低风险。比如说任何交易的双方都不可能对对方有绝对充分的了解,如果社会上总体比较诚信,那么就没有必要去做特别充分的了解,简单地相信对方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在淘宝网上买东西,很难判断货物的质量,就只能指望卖家有诚信。而卖家的诚信是可以积累的。那些资深卖家因为诚信得分积累的很高,他们完全有理由要求一个更高一点的价格。而新入场的卖家则只能采取一个更低的价格来吸引那些勇于为了这个低价而冒险的顾客。不在网上,也是如此。名牌,大商店,之所以卖的贵,很大程度上是他的信誉带来附加值;而山寨和地摊则只能低价引诱顾客冒险。
当初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我看到有报道说一对农民工夫妇在超市里左找又找,面对依然繁荣的货架,上面有很多种不同的婴儿奶粉,却找不到自己能买得起的一种。而三鹿实际上正是一种低价奶粉。这对夫妇显然不是不知道高级品牌更安全,但是他们必须冒险。
美国一般的超市里,通常只有两种品牌的婴儿奶粉卖。它们不管是成分还是价格都差不多,就好象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一样。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的孩子,吃的无非也就是这两种奶粉。他们根本就没有冒险的选择。
造成这个不同局面可能有几个原因,比如说美国市场长期竞争的结果只有这两家做大了。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一个低价没有信誉的奶粉很难进入美国市场,因为大家都买得起有“诚信附加值”的奶粉。也就是说,根本原因是美国社会是个橄榄球结构,穷到买不起这两种奶粉和富到必须吃超豪华奶粉的人都很少。
山寨,地摊,假货在中国之所以能横行,根本原因不是这些卖家的道德败坏,而是有人买,是有人只买得起这些。商品的高中低档反映的是人群收入的高中低档。只要这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如此,就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假货。所以“假货的诚信问题”,本质上是由当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布函数”决定的。
还有另一种诚信过程,可以称为“投资的诚信” — 被人忽悠,花很多钱买了自己根本不用的东西,是因为“托儿”告诉他这个东西能升值。比如说买古董和房子。在这种情况下诚信问题仍然风险问题,而我们将会看到,“投资的诚信问题”,不仅仅与中国社会当前的贫富分布(比如定义为 f(t0))有关,而且更跟这个分布随时间的变化率有关,也就是 df/dt。
一个社会的诚信状况的好坏,由这个社会上的人对风险的接受程度决定。如果社会上的人都很乐于冒险,那么他们就更愿意花低价买新手的商品,愿意花高价买看似无用的东西期待升值,愿意把钱借给不熟的人当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骗子们就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社会的诚信度必然就低。反过来说如果社会上的人都很害怕风险,不是知根知底的人不跟他办事,不是知名品牌钻石级卖家就不买,那么这个社会的诚信度必然就高。
既然“诚信指数”等于“社会平均风险承受度”,那么当今中国社会上的人对风险承受能力如何呢?
我认为,只要不是生命危险,对于生活中的小交易来说,这是一个人们普遍乐于冒险的时代。
现在中国大众最喜欢的一个词不是“稳定”,而是“机遇”。我敢说目前实际上可能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我们中国人一样对“机遇”如此的津津乐道,尤其是“商机”。人们到处寻找机会。机会就是风险。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都不说我打算怎么踏实上班,而喜欢说“你给我一个机会,我给你一个奇迹”。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是都是倾向于规避风险的。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在大多数时间内都比较诚信。诚信其实是一种主流。但在一个极特殊的情况下,除了前面说的穷人不得不冒险之外,某个国家的很多人可能会主动追求风险。
这个极特殊的情况就是该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一定是不均匀的增长。有的人会抓住一个机会先富起来,有了第一桶金之后很容易越来越富,而大多数人没这么幸运。虽然总体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和幅度是差别巨大的。可以说只有少数人的财富是以几何级数的形式高速增长的,而大多数人则是缓慢地,线性地增长。
那么这些大多数人看到这些极少数人的暴富,是一种什么心情呢?可能有各种复杂的情绪,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后悔。那个中学同学明明没什么本事,当初也不知怎么的傻乎乎地在别人还不知道股票为何物的时候买了一点股票,结果发了。那个同事五年前低价买了两套房子,结果现在!
怎么我就没有这么做呢?!下面我们说明,这种对失去的机会的后悔心理,这种 “if only…” 心理, 必然让人更容易冒险。
How We Decide 这本书介绍了一个流行的电视节目,“Deal or No Deal”。这个节目的游戏规则很简单:被电视台选中的幸运者会面对 26个盒子,其中每个盒子里面有从1分到100万美元不同数目的钱。这些钱的数字都是公开的,唯一不知道的是哪比钱放在哪个盒子里。首先,游戏的参与者选则一个盒子拿住。节目进行中每次打开一个任选的盒子,这样游戏者随时可以知道剩下的盒子里的钱数分布。也就是说,他虽然不知道自己手里这个盒子里面有多少钱,但可以根据剩下的盒子数和钱数的分布,大概估计一下这个盒子“平均”可能有多少钱。
每一步,会有一个 banker 给参与者一个 deal,买他手里这个盒子,游戏者自己决定是否同意接受这个 deal。比如说现在还剩下三个盒子,钱数分别是1元,1万和50万美元,参与者并不知道自己拿的是哪个,但他的理性选择是接受任何高于17万美元的 deal. 在最幸运的情况下,最大的盒子一直到最后阶段才被打开,这样一来 banker 给的 deal 会越来越高,游戏者完全可以自始至终从容选择,想赌一把等大的也可以,一旦发现超过平均值的 deal 就接受也不郁闷。
最可怕,也是对经济学家来说最有意思的局面,是100万英镑这个盒子在中途就被打开了。可以想象,在这个盒子被打开之前, banker 可能曾经开过非常可观的 deal,而游戏者没有接受。如果以后 banker 开的 deal 都会比那个少,对游戏者来说,这是“曾经有一个 deal 摆在我的面前…”的心情。
在一次节目中,游戏还剩下几个盒子的时候,其中只有一个盒子中有巨款,是50万欧元。这时候 banker 给了一个10万欧元的 deal,相当于平均值的75%。游戏者完全理性地拒绝了这个 deal. 不幸的是下一个被打开的盒子就是这个50万欧元的。Banker 给的下一个 deal 是2500欧元,考虑到剩下的钱数,这是一个公平的价格。但游戏者拒绝接受,实际上,从此以后他拒绝接受任何 deal,孤注一掷的选择冒险!游戏的最后只剩下两个盒子,分别是 10 欧元和1万欧元。也许是出于同情,banker 给了他一个6500欧元的 deal,但他再次拒绝!结果他只得到10欧元。
也就是说错过一次发财机会,会令人非理性地追求高风险的投资。这就是为什么股市越涨,入市炒股的人就越多,不管你怎么警告过热的风险都没用。因为这些投资者看别人发财而自己没出手后悔!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猛涨,不知道造就了多少幸运发财的人,所以必然早就更多出于“后悔”而追求高风险的人。别人比我富我可以接受,我受不了的是他以前跟我一样穷现在却比我富。所以造成这种全民追求高风险的原因不仅仅是财富的不均匀分布,更是财富的不均匀增长。为什么忽悠一个人“投资”是如此的容易?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
贫富差距导致假冒伪劣,经济增长导致大忽悠。不管你是什么素质和制度,只要你有贫富差距和经济增长,你就必然会有社会诚信度下降这个现象。只要这两个因素存在,那么道德教育只能是隔靴挠痒,加强监管只能是扬汤止沸。如果道德下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副产品,那么我们抱怨社会没道德还有什么意思呢?
再过几十年等到中国经济不再高速增长,等到大多数人能买得起名牌奶粉的时候,社会肯定会回归诚信,回归道德。但目前我们帮人就是生活在这么一个即是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
(22,871 views)
Similar Posts: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二月 21,
下午 and is filed under .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
You can , or
from your own sit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