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准匹配理财产品与投资者风险匹配告知书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陆金所CRO杨峻:新技术让投资者和理财产品精准匹配风险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陆金所CRO杨峻:新技术让投资者和理财产品精准匹配风险》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CRO杨峻:新技术让和精准匹配风险》 精选一以互联网为依的市场也逐渐凭借其高收益低门槛的优势获得了广大者的青睐,但风险错配也给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一些隐患。其症结何在?该如何解决?在其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近日,陆金所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执行官杨峻作客第一财经的“解码新”栏目,结合陆金所的金融科技创新实践,就平台如何实现投资者和精准风险匹配作了分享。传统问卷调查存在较大偏差众所周知,用户者到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购买产品的时候,通常需要填一份调查问卷,以便于金融机构用做描绘用户画像,并作为用户参考。但实际上它的准确率并不高,其原因何在呢?对此杨峻解释道:用户在填问卷的时候,在主观上会觉得这份问卷将会被用于对自身的评估,其选择的答案自然而然会偏向自己希望展现的形象设定,而未必是真实的自己,最常见的就是“有钱的人喜欢说没钱,没钱的人喜欢说有钱”;客观上也确实有很多搞不清楚自己的真实情况,其选择就未必真实可靠。陆金所应用了包括技术在内的金融科技对客户进行验证,结果发现60%以上的投资人在问卷里面对自己的财务状况的描述跟实际存在偏差;用大数据跟踪问卷调查中财务水平最高等级(第五级)也就是最有钱的那批用户,经进一步验证发现,其中只有18%的人财务实力真正达到第五级。大数据精准用户画像杨峻认为,大数据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能把客观财务实力加主观风险偏好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更准确地刻画用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到真正了解你的客户(Know Your Customer,简称)。在杨峻看来,如果每个投资者真实的财务实力都要到税务局去人工验证,成本会比较高,而且实际上有钱人其风险承受力未必就高。而新技术的出现不但可以实现低成本的验证,而且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的模型对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去发现到底哪些因素跟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紧密相关,这正是大数据技术一个重要的意义所在。更重要的是,大数据技术还能考察投资者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对风险的认知水平和敏感度。据杨峻介绍,陆金所正尝试在问卷中引入一些心理测试的题目,可能与金融和财务实力无关,但能够更多去考量该用户对风险的敏感度。比如会问如果有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新兴行业,它波动性很大,但是可能每年加薪50%;而另一个机会是一个传统行业,比较稳定,但每年加薪幅度只有10%,看投资者如何选择就可以考察其风险偏好。卖者尽责是买者自负的前提大家公认的逻辑是理财产品、资管的市场要实现“卖者有责,买者自负”,必须要尽快打破。对此,杨峻认为,其买者自负的前提是卖者首先要尽责。理财产品的售卖者和平台机构首先要对理该产品的真实性和风险度有精确、精准的评估,也就是了解你的产品(Know Your Product,简称KYP),并要用完整动态清晰的语言披露给投资者,这是“卖者有责”的核心要求。“现在有一些机构为了追求交易量和业务规模,可能会把高风险产品刻画成了低风险,然后卖给了低风险承受能力的普通投资者,这种行为应该受到严格限制。”去年9月,陆金所的体系——KYC(Know Your Customer)1.0系统完成KYC2.0的升级迭代。据介绍,该系统不仅能实现与产品风险的精准匹配,确保“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人,”大幅降低用户风险;在此基础上还借助大数据分析客户现在持有产品情况,建议客户最佳的,大幅提升用户的理财效率和体验。//
还可以输入 500字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
相关推荐:
投资人QQ群
沪公网安备 45号如何精准匹配理财产品与投资者?_突袭网
当前位置&:&&&&如何精准匹配理财产品与投资者?
热门标签:&
如何精准匹配理财产品与投资者?
编辑:张俊
温馨提示 全文共675个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互联网时代 新型理财市场广受青睐 高收益低门槛背后仍存在隐患 如何利用新技术 将投资人与产品精准匹配? 解码新金融 为您解读 随着互联网与新兴技术的发展,利用高效开放的互联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资产管理机构服务的门槛,提升了价格发现效率,带给投资者更开放、普惠的投资体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理财市场也逐渐凭借其高收益低门槛的优势获得了广大投资者的青睐。而在丰富金融社会服务功能、满足大众财富需求与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隐患。传统的问卷等手段已无法满足新型理财市场对于投资者画像的需求,同时,在理财产品日益同质化的情况下,部分机构为了寻找更有市场竞争力的资产,不惜将一些高风险、高投资门槛的金融产品,拆分成小份额流入市场,放大了风险。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精准画像,如何根据既定的模型进行匹配,确保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人,都成为了市场最为关注的话题。 本期嘉宾
杨峻 陆金所首席风险执行官 陆金所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执行官,曾任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年,具备丰富的风险管理工作经验。目前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金融学院客座教授。
李爱君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申诉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金融法、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法律与实务、网络法、大数据法律问题。 主持人:裴蕾 本期看点 传统理财风险评估问卷存在局限性? 有钱人风险承受能力就一定强吗? 新型理财市场产品风险如何分级? 投资人如何正确看待刚性兑付? 精彩抢先看 有钱人风险承受能力就一定强吗?有钱人风险承受能力就一定强吗? ?
理财市场合格投资者如何界定? ? ?
播出时间 首播:周一23:30 第一财经 香港NOWTV 新加坡StarhubTV 周一21:40 东方财经-浦东频道 (歌华有线136频道) 重播:周二12:35 第一财经 解码小福利 第一财经《解码新金融》是国内首档专注新金融领域的高端访谈节目。节目以权威的嘉宾阵容,深入剖析新金融热点,探讨行业发展趋势,提供实用的投资指南。 了解更多"解码新金融"活动精彩内容,欢迎添加解码新金融小秘书,备注“姓名+单位+职务”,加入行业交流群,吐槽与分享节目建议或行业信息。 解码新金融小秘书 添加请备注“姓名+单位+职务” 解码新金融 第一财经《解码新金融》是国内首档专注新金融领域的高端访谈节目。节目以权威的嘉宾阵容,深入剖析新金融热点,探讨行业发展趋势,提供实用的投资指南。
更多精彩 >>>如何精准匹配理财产品与投资者?_突袭网
当前位置&:&&&&如何精准匹配理财产品与投资者?
热门标签:&
如何精准匹配理财产品与投资者?
编辑:李利平
温馨提示 全文共3199个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互联网时代 新型理财市场广受青睐 高收益低门槛背后仍存在隐患 如何利用新技术 将投资人与产品精准匹配? 解码新金融 为您解读 00:00 18:32 听完整节目,方便快捷省流量~ 阅读摘要 传统理财风险评估问卷存在局限性? 有钱人风险承受能力就一定强吗? 新型理财市场产品风险如何分级? 投资人如何正确看待刚性兑付? 本期嘉宾 杨峻:陆金所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执行官 李爱君: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 主持人:裴蕾 文字实录 传统理财风险评估问卷存在局限性? 杨峻:银行也好,其他金融机构也好,去买理财产品的时候都会让你做一个问卷,考量的可能比较多会问家庭收入是多少,现在掌控的金融资产有多少用做投资,投资规划是什么样的,我们认为填问卷的时候,每个人会有一个假设,会有一个预期,他觉得这个问卷是会被看到的,结果会被用于对我进行评估。人在这种心理假设下往往填的答案都选择希望展现一个在别人眼中的你,未必是真实的自己,主观上有这种可能性。 客观上也确实有很多投资人对自己的真实情况,其实也不是搞得清楚,他做的选择未必真实反应了他的情况。我们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客户也进行过一些验证,发觉实际上60%以上的投资人在问卷里对自己财务状况的描述是跟实际有偏差的。 所以我们又做了一个进一步的验证,如果我们把财务水平分成第一级到第五级,最高的财务水平是最有钱的那批人,我们用大数据跟踪他,我们发觉真正他的财务实力达到第五级的不到20%,只有18%的投资者是在第五级的。所以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用问卷来判断他的财务实力,偏离度还是比较大的。 把科技运用到理财市场之后,它的纬度主要体现在哪里? 杨峻:往往真正的有钱人在做问卷的时候,会刻意把自己刻画成没有那么有钱。但不是那么有钱的人做问卷时会有意无意把自己收入填的更高一点,还有一种情况,为了买到一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会有意把自己的财务实力刻画的更高,用新的技术就是要去改变这样的一种情况。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对投资者的评估有了新的、成本更低的工具,原来要核实一个投资者,他说他年收入有50万,但可能金融机构没有办法去验证他提供的收入证明,真实性、可信度都是存在疑问的,那如果我都要到税务局去一个一个验证的话,成本比较高。有钱人风险承受力高,一定是这样吗?其实未必,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些新技术,用大量的数据,在机器学习的模型里面去跑,让机器去学习,去看到底哪些因素跟他的风险承受力是相关的,这个就是大数据技术意义所在。 但另一个纬度可能更重要一些,他对风险的认知水平,对金融的知识,还有对风险的敏感度。我们也在尝试在问卷里引入心理测试的题目,可能跟他的财务实力不那么相关,但更多去考量他对风险的敏感度,比如说我们会问他,有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新兴的行业,波动性很大但可以给你每年加薪50%,另一个机会是传统行业的,比较稳定但每年加薪幅度只有10%,你会选择哪一个。这样可以测出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客观实力加上主观偏好,这两个纬度结合起来对他的风险承受力刻画更准确。 传统理财市场如何界定合格投资者? 李爱君:合格投资者本身这个概念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学的界定,就是从你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认知能力,不是资金实力越强风险承受力越强,其实这是敏感性的问题,是金融学的定义。从法学上谈,合格投资者实际上是一个金融行为能力,金融是种权力、天赋、人权,但是你不一定有金融行为能力,因为金融行为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为,是以风险为核心特征的一个领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在金融里面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服务模式,它的风险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合格投资者的界定方式、标准也是不同的。比如说信托,信托的合格投资者是100万起,这是资金实力,他的认知是另外一回事,就看资金的承受能力。如果私募,那么就是有各种的条件,比信托相对要低一些。还有资本市场里的融资融券,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合格投资者的规定是50万起。这是传统金融机构对合格投资者的界定。 非传统的金融机构,现在出台的规定里面,比如像互联网金融网络借贷,也有合格投资者的适格性,这个适格性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是也要求了一个适格性,风险承受的分类,这是现有的一些规定。 传统界定合格投资者的概念是不是能够同理运用到新兴的理财市场? 杨峻:确实合格投资人从法学的概念上,你是不是有金融行为的能力,就是说你是不是具备了投资金融产品的资格和能力。现在传统的一些模式,包括刚才李老师提到的信托、私募或者融资融券,比较多的还是用一个起投门槛来做划分,就是定了一个很高的准入标准,比如说私募就是100万起卖,低于100万就是不能买。我们如果能真正对投资人的金融行为能力有更方便的方法去鉴别,也许起投金额这个标准会慢慢会淡化。 可能你的金融行为能力决定于你的金融资产,你拥有的财务实力,决定于风险偏好,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决定于你的金融知识,如果这三方面我们能够用成本更低的方法鉴别,那起投金额那么高,是不是能够做到金融普惠,我觉得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一个产品买100万,我相信大多数人是没有资格去买的。但是比如他是一个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其实他对金融风险认识程度很高,而且他心理上也愿意去接受一些高风险的产品,那我们是不是一定要100万才能买,他可能要过好多年才能买,现在用更低的金额去投资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他是有这个承受能力,有这个行为能力的。 有些机构为追寻低成本高收益的产品,会把一些高风险高门槛的产品分成小份流入到理财产品市场,这种模式合规吗? 李爱君:那就要看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一个拆分,具体的产品具体分析,我们再从合格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个产品的拆分,合格投资者实质上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设计的一个制度,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保护金融机构本身,如果让一个不适格的投资者进入这样一个领域,因为风险是自担的,他没有承受能力就无法自担,最后可能产生不稳定,就会导致金融机构的声誉风险。 所以为什么说合格投资者会模糊,因为产品不断创新,每个产品创新的风险是不同的,主要的高风险产品国家是通过制度强制性明确,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像生产商品一样,为了不同质化,避开竞争,他不断的要去产生新的产品,新的产品风险其实金融机构应该对每个产品都有适格性的问题,不但保护投资者也是保护机构本身,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谈到了拆分的问题,比如说信托产品进行拆分,私募产品进行拆分,甚至融资融券的产品拆分,我是卖的收益权,不是卖的信托产品,也不是卖私募产品,无论卖的是什么,穿透来看你的行为到底是什么行为,其实最后的产品底层还是信托,还是私募,还是融资融券,你还要遵守原有的制度。 对于理财产品的风险分级如何划分? 杨峻:理财产品资管市场是卖者有责,买者自负,这是大家公认的逻辑。卖者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勤勉尽责,只有在卖者有责做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要求买者自负。你卖的这个理财产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产品,风险度到底有多高,要有精确精准的评估,然后用完整动态清晰的语言披露给投资者,这是我觉得卖者有责的核心要求。但是现在有很多机构为了追求交易量,为了追求业务规模,把高风险的产品刻画成了一个低风险产品,然后卖给了一些风险承受力不高的普通老百姓,这样的行为是要严格限制的。 从刚性兑付来说,怎么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李爱君: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刚性兑付,无论信托也好,还是公募债等都在走刚性兑付,这样使得投资者认为只要我买了,最后肯定不会是自己损失,实际公平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想打破刚性兑付,首先卖者要尽到最大审慎的义务,你产品的风险是否针对投资者是适格的,是不是匹配的,如果匹配,你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你一定要自负,为什么大家做刚性兑付?第一,怕不刚性兑付影响机构的声誉,因为这是个信用行业。第二,真要查的话你是不是有违纪违规的地方?所以底气就不足,不外乎这两种原因。所以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打破刚性兑付,不仅是机构本身的问题,也是监管层是否能够痛下决心的问题,这个背后的原因很复杂。 完整节目
播出时间 首播:周一23:30 第一财经 香港NOWTV 新加坡StarhubTV 周一21:40 东方财经-浦东频道 (歌华有线136频道) 重播:周二12:35 第一财经 解码小福利 第一财经《解码新金融》是国内首档专注新金融领域的高端访谈节目。节目以权威的嘉宾阵容,深入剖析新金融热点,探讨行业发展趋势,提供实用的投资指南。 了解更多"解码新金融"活动精彩内容,欢迎添加解码新金融小秘书,备注“姓名+单位+职务”,加入行业交流群,吐槽与分享节目建议或行业信息。 解码新金融小秘书 添加请备注“姓名+单位+职务” 解码新金融 第一财经《解码新金融》是国内首档专注新金融领域的高端访谈节目。节目以权威的嘉宾阵容,深入剖析新金融热点,探讨行业发展趋势,提供实用的投资指南。
更多精彩 >>>理财产品各式各样?怎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也安全的?
  总是想找个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现在的理财各式各样,股票,定期存款,理财产品,炒股,基金。而定期存款和基金,风险小,收益稳定,炒股风险大,收益大,理财产品呢,风险小,收益则相对高点,数数实在太多,那怎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呢?  汇客惠品返现商城提醒您:  1、充分了解自己的经济情况  理财理的是自己的财,因此大家在理财之前应该充分的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每月的基本花费是多少,有多少资金能用来理财,能承受的理财风险是多少。同时投资者要综合权衡自己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流动性需求,确定合理的预期收益率水平、产品风险水平和投资期限。  2、了解理财产品  了解理财产品是理财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你了解了理财产品之后你才能预判风险,知道它是否适合自己。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注产品是否具有保本条款;关注产品的投资品类型;关注产品的流动性安排;关注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关注产品面临的各种风险;关注产品的投资起点金额。  3、精准匹配自身的理财需求和合适的理财产品。  既然已经知道了自身的情况和了解了理财产品的相关知识,投资者最后需要做的就是精确匹配自身的理财需求和合适的理财产品。投资者购买产品前,可向银行的客户经理详细询问产品的相关特性,并接受银行提供的风险承受能力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更好地了解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以上就是关于“理财新人怎么知道理财产品适不适合自己?”的相关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另外也提醒大家要都抽时间学习理财的相关知识。
16-05-25 &170626 首席评论 如何精准匹配理财产品与投资者?传统理财风险评估问卷存在局限性?_首席评论_腾讯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资者风险匹配告知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