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都去省外买房子工作了,农村户口去城市买房子的留守老人怎么办

我是销售代理机构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中文房产网站排名第4。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当前合作新盘超过2000个。
吉屋网月覆盖3000万购房人群,更快更准推广合作业务。
您的位置:
空巢、留守老人5000万 “老有所养”着力点转向农村
来源:新浪乐居 &&发布时间: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很多农村老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而在中国迎来“银潮”的背景下,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城乡之间不平衡,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 日前,在河北省钻石公益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上,救助司原司长、中民救助研究院院长王治坤称,近年来频现的老年人自杀情况证明,加快构建惠及全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多么迫切、多么重要。 面对农村养老的难题,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不同的养老模式。福利中心、副主任甄炳亮认为,农村和城市的养老服务,应该转变观念,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为一个行业要做强做大,光靠非营利性、光强调公益性是不行的,这其中是有经济规律的,应该按照经济规律来办事,这样行业才有生命力。 严峻的老龄化现实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400万。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左右。此外,据全国老龄办数据,截至2015年底,我国约有农村老年人1.24亿,约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56%。其中,空巢、留守老年人约5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2240万,低保老年人约1900万,特困老年人约443万。 在中国,养老短板在农村,推动养老的着力点在逐步转向农村。今年3月,在全国老龄办等五部委联合举办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称,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比例达到56.4%,比城镇高12.8个百分点。 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王治坤称,我国作为农村大国,农村养老在整个养老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农村既是养老的核心也是养老的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年轻壮劳力向城市转移,无论在城里常年打工还是后来定居成为城里人,有能力带父母一同居住和生活的仍然是极少数,留守老人、空巢家庭居多,使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山西省科学院学研究所教授谭克俭主动提到,有地方存在一个说,不是养儿防老,而是养儿防死。由于老年人不愿进城,再加上青年人带子女迁移增加,偏远乡村呈现萎缩趋势,因此农村的空巢老人群体持续扩大。而且农村空巢老人不论是进城,还是留守,处境都非常尴尬。 具体来说,留守乡村需要面临劳动强度大(因为子女的承包地也得管)、无人照料无子女陪伴导致的孤独感明显等难题,即便进入城市也会面临环境不适应难以融入城市、活动范围小,产生新的孤独感,因为亲朋远离,思念与日俱增;熟人减少,陌生人增多,无人聊天,还有就是无聊,无所适从,因为无事可做、无处可去,以及心神不宁,担心落叶不能归根,担心城里去世拉去火化等问题。 另一方面,农村无论照料设施还是养老机构床位都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尤其是敬老院。现有的特困养老机构,大多数基本生活条件差、设备少,管理落后,而近年来改扩建、新建敬老院也存在房子闲置、经费缺乏、护理人员和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严重制约农村特困养老机构作用发挥,也与农村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不相适应。 浙江省民政研究中心原主任、浙江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王先益对名列前茅财经表示,当前农村老龄化逐渐严重,居家养老的服务可及性还不强。他提到,目前各地都在探索模式当中,虽然有些地方考虑让老人集中居住,解决这一难题,但有些地方不适合集中,有些地方没有能力实现集中,还有些老人不愿意集中,宁愿在自己家中居住。这是当前多数地方面临的难题,农村能够实现集中居住养老的地方毕竟占比较小。 王治坤称,要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全“老有所养”的目标,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养老的保障支持力度。现阶段各级有基本的职能,保基本、兜底线,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做到人人享有公共养老服务。对“三无”人员,当然由提供全面保障,但是对大多数贫民家庭或者中低收入家庭,应该大力发展养老保险、福利、救助等,并不断提高各项保障水平,对那些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个人支付能力不足的,应该给予格外的养老、护理补贴,使其享受居家社区或者机构的养老服务。 在王治坤看来,影响到农村化养老机构建立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中年人、老年人认为把老年人送到养老机构是不孝,家里没面子;第2家里缺钱,老年人觉得太贵;第三怕花钱,一方面相对城里而言,农村挣钱更不容易;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老人怕给子女添加负担。 王治坤表示,相信农村老人的观念会随着养老设施的健全和完善,逐步改变家庭力不从心的无奈。目前农村有一部分床位利用度不高,“主要跟我们工作不积极有很大关系。” 农村养老的河北探索 河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省份之一。河北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许祯科称,到2016年底,河北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269万,占到人口比例16.9%,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的老年人占全省老年人比重达到60%以上。 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河北省也展开探索和实践,摸索一些做。 在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邯郸的自助养老、抱团养老的分享模式;二是张家口的康保模式,整合资金建设区域养老机构、敬老院,生活费用由村民自己负担,这种模式有很强的生命力;三是邯郸的分担模式,区别于分享模式,接近市场化运营,村级主办、市场化运作;四是医养结合的模式,主要特点把乡镇和村里的卫生院、卫生室一体建设、相互服务,有比较强的生命力;五是衡水的以地养老模式。在农民完成土地确权之后,通过农民自身土地流转获得的收益,再加上国家基本养老保险80元/月,用于支付他们在本村幸福院的养老费用,这种模式比较符合实际。
7×24小时热文榜
景德镇导航
你可以按区域查找景德镇新房、二手房,也可以按区域查询景德镇房价。同时,你买房 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
区域二手房
Copyright&(C)&2017& 深圳市吉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最近联系人
查看消息记录
按Ctrl+Enter发送农村留守老人比例逐年增加 我国老龄化难点在农村_公益新闻_公益_北京晨报网
农村留守老人比例逐年增加 我国老龄化难点在农村
核心提示:
邵奶奶独居在鄞州崔坳村屏丰路,走进她家,屋内显得有些杂乱,一个老式的灶台,一把破旧的沙发,上面堆满了衣物,房间里还有几把老式竹椅,坐上去咯吱响。
鄞州崔坳村,独居的84岁邵奶奶在吃过年留下的剩菜
&&&&记者走访奉化、宁海、鄞州、余姚四地偏远山村,探访现状。余姚鹿亭乡半数老人守&空巢&,奉化大堰镇有些村子&狗比人多&,老人走不出去年轻人留不下来,空巢村徘徊在消亡的边缘。
&&&&这两年,&空巢村&成了社会舆论热点。在那里,没有了年轻人,有的甚至连小孩子都很少,剩下的就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在那里默默生活,每天都期盼着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这些老人,很多都无人照料,有了病也得不到及时治疗,压抑情绪无法及时排解。&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就是&空巢村&老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连日来,本报记者分别走进奉化、宁海、鄞州、余姚的一些村庄,对那些&空巢村&的现状进行了一番调查。
&&&&□通讯员孙赟 记者郑振国 朱琳 叶萌茗 吴依滢& 实习生 陶倪& 摄影记者高远
&&&&聚焦&空巢村&生活艰辛
&&&&年前村里多出百十来号人 年后一桌麻将凑不齐
&&&&年轻人逢年过节才回乡 空巢老人日子难捱
&&&&邵奶奶独居在鄞州崔坳村屏丰路,走进她家,屋内显得有些杂乱,一个老式的灶台,一把破旧的沙发,上面堆满了衣物,房间里还有几把老式竹椅,坐上去咯吱响。
&&&&邵奶奶今年84岁,耳朵几乎全聋了,腿脚不灵便,坐下去都十分费劲。邵奶奶家有两层楼,楼梯上堆满了油、米、洗衣液,还有六七袋卷筒纸等各种生活用品。她说,这些都是子女春节期间给她备的。看得出来,老人家平时极少上楼。
&&&&春节期间,儿子、孙子还有三个女儿女婿都回来了,家里异常热闹。子女们给她张罗了好多年货,还给她买了新衣、新裤和新鞋,就连家里平常要用的纸巾、洗发水、油、盐、酱、醋、米等也都给她准备得妥妥当当。
&&&&到了午饭时间,记者看到邵奶奶把两碗看起来黑乎乎的菜放在蒸锅里,一碗是鳗鱼鲞,另一碗是腊肉跟其他咸菜混杂一起,都是春节期间的剩菜。邵奶奶说,她已经吃了快半个月,舍不得倒掉,就不断回锅蒸。
&&&&这样的场景,在一些偏远的小山村很常见。从奉化城区开上30公里路,就到了大堰镇上。记者从宁波市区过去,经历了曲折的盘山公路。到了镇上,还得走两三公里山路,才是南坑岙村。
&&&&南坑岙村村主任蒋庆海说,现在户口还在村里的有105户、307人,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出去打工了,平时有100多个村民住在大堰镇上,剩下的不到70人,都是住在山上的老人。&70岁在这儿算是小后生了,90岁以上的都有4人,只要没啥大事,老人们一般不下山,除非要买些荤菜。&蒋庆海跟记者讲,下山路虽不陡,可对老人来说,两三公里也得走上四五十分钟。
&&&&记者去的那天,是农历正月十八,春节已过,南坑岙村恢复了它惯有的模样。山脚下的村老年活动室内,一桌麻将也凑不齐;活动室外的一块空旷水泥地被用作了停车场,不过就停了两辆车。&这可跟春节那会儿的光景全然不同。&蒋庆海说,逢年过节,这个只能容纳二三十辆的停车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停得满满当当。
&&&&&人最多的是春节和清明,一个是来看看老人的,一个是祭祖的,外头打工的年轻人拖家带口都回来,像春节,一般年三十前回来,有的初一回,住到初四初五。再久也住不牢,年纪轻,嫌山里无聊呢!&
&&&&蒋庆海估算,春节村里总会多出100多号人,只要有老人在这头,就算子女到不齐,好歹也会来一两家,过年热闹热闹的。
鄞州崔坳村,四名老人在打麻将
&&&&病痛难捱
&&&&独居老人生病无人知晓 邻居串门发现后将其送医
&&&&生病无人照料是不少空巢老人心头的痛
&&&&16年前,邵奶奶老伴离世,儿子一家常年在外打拼,三个女儿也都出嫁,家里就剩下她一人。这十多年来,虽然老人家也感到孤独,但她似乎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我孙媳妇让我去住些日子,我说不去,我孙子在外面打工,生活很艰苦,还是租房的,我一个老太婆过去,给他们增加负担,太麻烦。&
&&&&老人家平时行动不便,基本就窝在家里。天气好时会在家门口晒个太阳,最多也就是到离家七八百米的地方买点菜。这点路,年轻人走走估计两三分钟,可是,邵奶奶能走上半个钟头,买个菜在路上来回要坐到路边石墩上,休息个五六次。
&&&&邵奶奶说,有时候三个女儿也会割一些自家地里的菜送过去给她。基本上,老人家四五天才会去一趟菜场,有时买的菜多了扛不回来,村里比她年纪轻的老人就会过来搭把手。
&&&&邵奶奶常年忍受精神寂寞的同时,还备受高血压和腰椎病、气管炎的折磨,有时坐下去起身都难,因此,每当生病她都特别想念子女。有一次邵奶奶受寒拉肚子,夜里上卫生间接连两次摔倒,好在家里比较杂乱,直接摔在一些杂物上面,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奉化大堰镇南坑岙村有3个自然村,刘家村、钱家村和藕池江。其中的刘家村,只剩下3个老人了。住在钱家55号的是97岁高龄的钱大爷和85岁的老伴胡大妈,大爷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大妈则有高血压,二老生活虽能自理,但多多少少都有些毛病,这也是整个村的情况。
&&&&竹排做的&大门&在山腰中,显得分外应景,推开&大门&,胡大妈正把家里的棉被一床床晒了出来,&春节孩子们盖过的,正好天气不错,晒好我就收起来了。&胡大妈知道,再用到这被子,就是明年春节了。
&&&&在记者走访调查过程中,伤痛成了老人最为担心的事情。因为,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不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大,独居老人的各种病痛也越来越多。一旦得了病,老人的生活无疑会遭受更大的打击。
&&&&在余姚市鹿亭乡,记者走访过程中,跟老人聊天时,他们不停地诉说子女不在身边的苦恼和不便。在当地白鹿村,龚大爷就告诉记者,有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一天都没人知道,后来还是一位来串门的老人把他送到了乡卫生院。生病期间,他想儿女,却没有回应,感到特别伤心。&一旦生病了,就连饭都做不了了,只好啃冷馒头吃咸菜或者方便面。&龚大爷说完,眼中露出的凄凉和悲伤,让记者不敢直视,生怕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奉化大堰镇南坑岙村,97岁的钱大爷在晒太阳
&&&&经济乏力
&&&&60多岁还在当塘主想雇个四五十岁的年轻人不可能
&&&&生活艰辛 发展经济只能靠一帮&老骨头&
&&&&地的山区村庄后,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老人经济很困难,生活质量非常差。山区老人由于普遍缺乏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
&&&&然而,随着子女的下山,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只剩下春节子女回家时的孝敬。可外出打工的子女由于受自身素质影响普遍从事收入低,福利低的就业岗位,再加上就业竞争、生活消费、子女教育使得在外子女陷入重重压力,并没有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老人们的生活来源还要靠自己&一把老骨头&,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农活已显得力不从心,收入也越来越少。
&&&&宁海县越溪乡下田村,靠海,收入要高一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年轻人出村了,就只剩下了老人,有些活根本干不了,收入也就越来越少。在下田村,养殖是主要生计。村里有二十几个人承包了海塘搞养殖,养殖对虾、蛏子、血蛤、青蟹的。这二十几位塘主都已经将近60岁了。
&&&&村里的老书记老田自己也有几亩海塘,现在养蛏子。在带记者去看海塘的路上,他遇到了隔壁村的村长杨新保。
&&&&杨新保今年46岁,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做养殖。从年前开始,他承包的海塘里的蛏子就可以开始采了。采蛏子得雇人,一个人一天工作7个小时,忙起来的时候工作8个小时,基本上能采70-80斤,工资一天220元。&工人基本上都是60几岁的人,40岁以下的没有。&杨新保说,&年轻人没人愿意干这个,而且年轻人也都去县里打工了,没人了。&
&&&&回村的路上,老田跟我说:&儿子到城里去上班也是对的,现在养殖赚不了大钱,而且年轻人喜欢的生活在这里过不上。&老田告诉记者,现在除了养殖对虾需要上心,需要住在海塘边上,养蛏子基本不需要多费心思,一年中蛏子的采收季节就3个月,把苗种下以后,就等着长大然后采摘,一片海塘一年采收一次,收购时不管大小都是统一价格,根本不需要花心思讨价还价。但即便这样,老田说了一句,让记者深思的话语,&可能我一年的收入,儿子在外面几个月就赚回来了。&
&&&&在奉化大堰镇南坑岙村,记者看到,留在村里的老人,大都在80岁以上,70多岁的老人已经算年轻了。而就是这样的年纪,老人们还要拉着黄牛耕地去,就在田地里种些蔬菜。因为,这些都是老人们赖以维系的伙食。
&&&&&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病残,这种现象不只我们一个村,大堰别的村都是。&南坑岙村书记王云这样说道。
&&&&大数据扫描 奉化大堰镇有些村子狗比人多
&&&&奉化大堰镇最大的村是柏坑村,有1800人,常住人口也就五六百。但40个行政村里,大村一共也不到10个,绝大多数村庄常住的在100人左右。青厂村作为最小的自然村,起初村里还有15户人家,10年前还剩4个人,直到3年前,已经没有人了,村子名存实亡,如今也成了大堰第一个没人的村落。严家田村,村里有10来个人,却有12条看门狗,&狗在不断繁殖,人却越来越少,到现在已经成了&狗村&。再比如丁家坑村,现在50岁以下的人是一个也没有了。&
&&&&宁海县越溪乡下田村,人口800多,但常住人口仅剩200多人。而在余姚鹿亭乡,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在当地乡政府,记者拿到这样一组数据:全乡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1.3%,其中空巢老人1877名,占全乡老年人口的50.29%。其中65-69周岁老年人有951人;70&79周岁老年人有937人;80-89周岁老年人有533人;9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45人。空巢老人超过了老人数量的一半。
&&&&这种数据着实让人震惊。&空巢老人的情况,在我们这里,确实非常普遍,全乡1.75万人口中,已有8000多名富裕劳动力长年在外务工经商,现在很多山村中,基本上就剩下老人了。&余姚鹿亭乡林副乡长告诉记者,就连乡政府所在地的上庄村,情况也是如此。
奉化大堰镇南坑岙村,一位老人扛着锄头回家
&&&&对话村支书 再过20年等老人们离去后
&&&&空巢村彻底消亡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在当地采访时,上庄村副书记赵国云陪同记者走访多户空巢老人。当采访结束,记者打算离开时,赵国云说了这样一句话,&再过10年,等我老了,也就成了空巢老人,儿子女儿都在外面,根本不会再回来了,而自己则出不去,也不愿意出去。&
&&&&在这些空巢现象严重的地方,记者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小孩子越来越少。在余姚鹿亭乡,全乡只剩下了一所9年制的鹿亭乡中心学校。而在1992年,鹿亭乡共有39所小学,3所初中,后来逐渐合并成4所,再合并到现在的鹿亭乡中心学校。
&&&&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从而导致这个全乡唯一的学校,生源越来越少,从最多的时候1000多学生,到如今只剩下了80多学生。&去年,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全乡适龄上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人数为150人,但其中126人,从出生开始,就从来没有回到鹿亭生活过。&余姚鹿亭乡林副乡长说,现在学校只有80多个学生,老师有20多名,不管怎么样,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学校就得办下去。
&&&&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当地老人,还是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无不表示,如果按照这样趋势下去,这些老人村,再过20年,或许就彻底消失了。
&&&&■新闻链接
&&&&农村留守老人比例逐年增加 几乎所有农村老人从事劳作
&&&&我国老龄化难点在农村
&&&&2015年6月,由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组公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显示,近四成的农村老人&身边无子女居家养老&,而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这是上海财经大学第7次发布&千村调查&报告。与以往不同,调查认为,尽管受访的八成老人满意现在的生活,但农村留守老人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甚至调查中的空巢家庭超过半数。许多农村老人不是在养老,而是在隔代抚育下一代。与此同时,即便空巢老人留有存款,也不一定可以拥有有尊严、体面的晚年。
&&&&另外,千村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和中心在农村。农村的空巢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年人的问题比较严重。在农村老人家庭关系和心理状况方面,传统的大家庭转变为小家庭,子女外出导致年轻人在老人身边赡养比例降低,空巢家庭超过半数。
&&&&据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调查课题组首席专家张雄介绍,此次农村养老调查历时两个月,调查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份573个县,有效问卷约1.7万份。调查发现四成以上的农村老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较好,超过50%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劳作,子女资助在影响老人养老快乐指标中占首位,新农保收入、土地收入仍是农村老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54.6%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的劳作,比如在田里干活或者其他劳作,几乎所有的老人仍然从事一定程度的家庭劳作,这是中国农村老人的特点。
责任编辑:张曦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调查:与狗相伴 只求子女常回家-中新网
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调查:与狗相伴 只求子女常回家
日 09:1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2亿老年人口,遍布中国城乡。“银发浪潮”裹挟下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老年人口大国。
  本该含饴弄孙,乐享天伦,但对于一些特殊的老年群体而言,生活却充满艰辛。他们中,有农村留守老人、有城市空巢老人,还有失独、失能和“候鸟”老人。这些有着特殊境遇的群体,处在“中国式养老”中最寂寞、最脆弱、最需要被照亮的角落。
  两个月来,新华社记者兵分多路,前往“北上广”一线城市、中西部农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实地体察老年群体的生活状况,记录下这些来自你我身边的真实故事……
  农村留守老人:与狗相伴,只求子女常回家
  盛夏的川南腹地,骄阳似火,热浪袭人。
  在宜宾市李端镇新权村狮子山脚下,记者见到了85岁的李松权老人。
  还没进屋,一条大黄狗就扑出来,叫声打破了小村的寂静。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李老汉的儿女也不例外。自老伴6年前去世后,只留下这条狗与他做伴。
  老人住的泥土瓦房,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屋里陈设比较简单,除了杂乱的卧室还有些生活气息,其余几间布满了灰尘。
  “我的生活很简单,没事就去村里转转,跟老朋友摆摆龙门阵打打麻将。”老人一开口,露出仅剩的两颗门牙。
  除儿女回家看望时给点钱,老人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每月70元的老年补贴,每年107元的粮食补贴和35元的退耕还林补贴。
  李松权告诉记者,家里还有4亩多土地。“前几年转包了1亩多给别人种,现在村里青壮年都出去了,地没人种,大部分在放荒。”
  “听说村里要搞莲藕连片种植,那个时候可以把土地流转出去,看能不能得到一点租金……”说这话时,老人眼里满是期盼。
  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土地、守着老屋,成了他风烛残年里执拗的信仰。尽管一个人孤苦伶仃,老人还是不愿离开。“去养老院做啥子?我哪都不会去!”他有很多理由:生活还能自理;怕给子女丢脸抹黑;在自家老房子住了几十年,习惯了……
  “只希望孩子和孙子常回家看看。希望他们在外面过得好。”一提起晚辈,老人顿时眼含泪光,他把自己的梦想和祝福全都给了下一代。
  子女被城镇化浪潮卷走,他们却留守在故土家园。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无忧,孤独却常伴左右
  每逢节假日,76岁的吉林省长春市市民林爱琴就盼望着孩子们能回家团聚。
  “我把所有房间的灯都打开,把电视声音也开得很大,自己跟自己说话,隔两个小时关一个房间的灯,好像孩子们真的回来了一样。”失去丈夫多年的林爱琴说。
  同一座城市里,78岁的李媛和老伴在一家老年公寓生活多年,平日里和和气气,但一过节就要闹别扭。
  “看到别的老人被孩子们接出去吃饭,我就难受,因为我的孩子在国外,根本回不来。”李媛说时心酸。
  在这家老年公寓里生活的老人,吃喝不愁,生活无忧,孤独却常伴左右。
  “我不需要孩子来养活,更不需要钱,他们只要经常来看看我就行了。”同住养老院的80岁的王恩军大爷说,他曾为儿女不来看自己,给孩子单位打过电话。“我只是想提醒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老爸需要他们来看一眼!”
  跟农村老人比,城市老人生活条件要好很多,但也难免遭遇“空巢”之痛――有的因为思念子女儿孙,整晚都守在电话机旁等着铃声响起;有的因为很少与人沟通,长期不到户外活动,食欲减退患上了厌食症;有的因为身边乏人照料,猝死家中多日后才被发现……
  记者调研中发现,还有一些老人因孤独感无处释放,选择了错误的表达方式,如接受“聊天服务”。有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公园散心有时会碰到陌生人搭讪,等聊完后对方便伸手要钱,老人被迫掏钱付“聊天服务费”。还有的老人被传销组织、虚假广告欺骗,被营销人员的花言巧语所打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据全国老龄办统计,目前我国约有近三分之二老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
  吉林省心理教育协会秘书长万恩说,长期做老年人心理咨询工作发现,很多老人能忍受生活的清贫,但不能忍受对子女长久的思念。“照顾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亚于解决物质需求。”
  我国已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各地也出现了不少老人把子女告上法庭的案例。但对老年人来说,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亲情”。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发出如此感叹,如今依然是对“中国式养老”的严峻拷问。
  失独老人:老无所依,还要忍受精神煎熬
  在云南省安宁市八街街道,4万多居民里就有失独家庭25户。
  记者沿着路边的果园,走进失独村民吴清泉家里,看到一片落寞景象――铁门紧闭,一只小狗无精打采地趴在门前,家里最显眼的摆设是一台老旧的电视机。
  提起孩子,老伴刘翠仙的眼泪哗地涌了出来:“是个姑娘,1984年生的。2009年因为医疗事故,上了手术台就再没下来……”
  丧子之痛,何以抚慰?
  吴清泉自己家的果园,每年有千余元收入,还有两亩水田流转给别人,每年能收租金6000元。
  “国家给的失独家庭特别扶助资金,从每年1000多块钱提到了近3000元。昆明市每人每月还补50元。”吴清泉说。
  对于老两口来说,生活还能过得去,最大的痛苦是精神煎熬。“这么多年了,一想起女儿来我就整夜整夜睡不着,只好起来瞧瞧电视。”“也想过收养,但家里条件不算好,害怕收养的孩子长大以后抱怨我们。”刘翠仙说。
  在3000公里之外的北京,同样失去独子的马文元夫妇,因体弱多病无人照料,在经过无数次心理斗争后,最终还是打算去养老院。
  “儿子死的时候我们把房都卖了,是西三旗的一套两居室。给孩子治病没钱啊!20多岁的小伙子得了尿毒症,前后一共花了60多万。”
  马文元说,他和老伴每月退休金加起来7000块钱,刚够支付养老院的费用。“住在养老院,最大的烦恼就是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来看望,心里真承受不了!”
  为了寻求安慰,马文元夫妇上网找到了几个“失独关爱群”,同病相怜,抱团取暖。
  失独老人,是“中国式养老”所面对的另一个日渐庞大、急需关爱的特殊群体。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后,更要在风烛残年中备受煎熬。
  失能老人:需专业护理,有尊严地活下去
  在河北保定市金秋老年公寓“特护一组”,记者见到了80岁的刘庭华老人。他躺在床上,因严重脑血栓,右半身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今年5月,他被儿子刘欣送到了这里。
  “我是我爸唯一的孩子。小时候家里条件非常好,父母对我特别疼爱。说实话,把他送来养老院,我心里挣扎了很久……”刘欣告诉记者,20年前,父母生意失败,母亲没有经受住打击一病不起,不久后离世;父亲突发脑溢血,出院后同他一起生活。
  “当时我家里孩子小,朋友多,常来家里聚会。他嫌太吵了,非要自己搬回去住。”刘欣同意了,为父亲请了保姆。
  1999年老人再次发病,病情逐渐加重直至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刘欣不得已又给父亲请了一个保姆。两个保姆昼夜轮转,费用也从最初的1200元涨到了4300元。刘欣感到,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了。而且由于护理不专业,导致父亲曾从床上摔下,还长了褥疮。
  万般无奈之下,刘欣选择了养老院。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这样,我怕有人说:父母养你这么大,这么疼你,老了竟然被送进养老院,不管了?”刘欣坦言,“把我爸送来养老院,还是我儿子劝的我,他说住养老院是大势所趋。现在想明白了,的确是住养老院好。”
  老人在养老院里,得到了24小时的专业照料。“每俩小时翻一次身,护理很专业,再没有磕着碰着了,不会有褥疮,比在家里好多了。从父亲的精神面貌就能看出来,这是不会骗人的。”
  “好多病重的老人在家根本护理不了,来养老院是最好的选择。”护理员尚秀娥说。
  据统计,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平均能为每千名老人提供床位27张,但供需结构并不平衡。有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一些困难家庭老人只能“忘床兴叹”。与此同时,比“未富先老”困局还难以突破的,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候鸟老人:儿女在外闯,父母跟着“漂”
  “为了照顾孙子,我去上海生活了10年,也不情愿,那又有什么法子呢。好像老是爹妈欠孩子的,这就是中国人吧。”72岁的李淑莲说。
  等孙子和外孙长大、陆续上幼儿园和小学后,她就“逃似的”回到了东北。10年间瘦了15公斤,回家后亲戚朋友都认不出她了。
  “上海夏天热,冬天冷,屋里没暖气,不习惯用空调。也吃不惯,南北方生活差异太大了。”但对李淑莲来说,远不止是生活上的水土不服,“我在上海没有朋友,觉得很孤独……”
  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住了。“我的孩子们需要我啊,要不他们工作忙,谁帮他们看孩子?再不习惯我也要坚持!”
  结束了“海漂”生活,回到熟悉的老家,见到久违的老友,李淑莲并没有开心多久,就又陷入独守“空巢”的寂寞中。如何养老?谁来养老?是回到远在上海的子女身边,还是住进养老院等待一年一度“千里来相会”?几年来,两地间往返多次,她却始终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在北京,来自河南许昌农村的谭存枝,也跟毕业后留京的儿子一起当起了“北漂”。
  “孩子刚工作,我们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就租了一间地下室。平时我找点家政的活干,也帮孩子做饭洗衣服。谁愿意背井离乡?何况我年纪都这么大了,主要是不放心儿子,他刚毕业,没经验,我跟着还能照顾照顾。”
  谭存枝把家里的地都租了出去,像候鸟一样只有到秋天收麦子、冬天过年的时候才回去。
  社会变革在加剧,人口流动在加快,家庭结构小型化……越来越多的老人,像李淑莲、谭存枝那样选择随子女一起迁徙,为子孙当“免费保姆”。他们漂泊在陌生的城市里,付出辛劳,还要忍受孤独。由于社保制度还不完善,异地医保也难以得到。
  北上南下,甘当“候鸟”,反认他乡作故乡,何处才是“候鸟老人”的避风港?  (执笔:史竞男,参与采写:朱基钗、齐雷杰、刘潇、许雨婷、潭显彬)
【编辑:吴涛】
>生活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户口去城市买房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