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产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露

个人信息泄露频繁泄露 究竟该如何解决?_创事记_新浪科技_新浪网
个人信息泄露频繁泄露 究竟该如何解决?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文/maomaobear日前,CCTV一则信息泄露的新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虽然信息隐私泄露在信息时代并非新闻,但是CCTV的报道还是让很多人大吃一惊。记者拿同事做试验,仅仅一个电话号码。这个同事的照片、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住址、民族、所属派出所等信息截图就发了过来。再查个人轨迹,打车信息的精确地点立即传送过来。通话记录,一个个电话赫然在列。甚至人到了什么位置也轻松找到。CCTV的节目看下来,让不少人冷汗直冒,个人隐私泄露的如此彻底,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这些信息是如何泄露的?面对信息泄露,我们能做什么呢?一、 信息化,移动互联网让个人无隐私CCTV的节目有一张截图,截图显示的内容包括,名下支付宝账号、手机号码、车辆轨迹、人的轨迹、名下车房、名下公司、驾驶证信息,全国开房信息,四大行余额,定位,机主信息,犯罪记录,出入境记录,航班信息……。我们分析一下这些信息的来源,手机号码、通讯记录、手机实时模糊定位当然是来自于运营商;名下的车、驾驶证信息应该来自于交警部门或者保险公司的交强险;名下的房应该来自于房产部门;个人开房信息、犯罪记录、公安户籍记录显然来自于公安部门;四大行的余额当然来自于四大行;出入境记录来自于海关,航班记录来自于航空公司或者民航系统……各个掌握个人信息的机关、国企几乎无一漏网。而更令人胆寒的是,互联网公司也涉及其中,支付宝账号和收货地址应该来自于淘宝系统,打车记录应该来自于网约车公司。QQ的定位则应该来自于腾讯公司。在涉及办理各种证件,接受各种服务的时候。我们的个人信息必然要透露。而信息化之后,这些信息被记录下来,进入数据库,被有权限的人查询,进而贩卖,就成了信息泄露的来源。以前信息化不那么普及,不那么进步的时候,这些信息限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要查询不那么简单。能够接触某个城市敏感信息的也就那么几个人,泄露的追责轻而易举。而随着全国数据网络的建立,一条数据全国有几千人有权查询。这让追责变的异常困难。某个偏远地区乡镇敏感部门的临时工,仅仅因为懂电脑操作,就有可能被领导赋予权限,结果他就查询到全国所有大佬的敏感信息,一举一动。同时,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互联网公司也掌握了大量个人隐私信息,而互联网公司是商业公司,其人员是流动的,拿薪水的,对企业谈不上忠诚。企业因为追责倒闭查封,对个人来说无非换个地方应聘。如果出卖隐私信息可以获利,从业人员是不会有顾忌的。于是,我们的信息就成为很多人牟利的资源,在网上被随意贩卖。二、 利益格局决定现状其实,CCTV曝光的问题早已有之。中国社科院曾经专门组成课题组进行调差。发现个人隐私泄露现象非常严重。首先是各个企业与机构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有关机构超出所办理业务的需要,收集大量非必要或完全无关的个人信息。动辄就要求用户提供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机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子女状况等信息。银行机构甚至要求客户提供个人党派信息、配偶资料乃至联系人资料等。有了这些信息,企业与机构又擅自提供个人信息。在未经法律授权或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所掌握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其他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航空公司等机构之间未经客户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共享客户信息。然后就是大规模的非法买卖个人信息。个人在办理购房、购车、住院等手续之后,相关信息被有关机构或其工作人员卖给房屋中介、保险公司、母婴用品企业、广告公司。我们经常受到的骚扰电话来源就来自于此。信息泄露的根源在于利益格局不对称。对政府机构掌握信息资源的人来说。出售信息可以获取暴利,超过其合法的收入数倍,数十倍,数百倍。而追责时,虽然有新刑法的保护(新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修改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但是追责困难。全国有权限的人太多,很难查到是哪个人泄露了信息,买卖了信息。而另外一方面,被侵害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信息被买卖,权益被侵害了,也不知道是因为信息泄露了。买卖在地下进行,而受害人不知情,不会报案。除了媒体曝光,整个交易链条几乎不会被看到。这种利益格局决定了目前信息泄露严重的现状。三、 个人无能为力,国家应加强监管对于个人信息泄露,个人是没有抵抗力的。因为这些信息都是在办理各种业务,接受各种服务的时候泄露的。对于个人来说,不可能不去公安部门办理户口,不可能不去房产部门办理房产证,不可能不接受现代银行服务,全部用现金交易,不可能不淘宝,不打车,不用QQ微信。个人对于信息泄露是没有抵抗力的,除非你回到小农时代,自给自足。唯一有能力控制的是国家,新刑法有处罚仅仅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对数据的监管和控制。对于查询行为,个人应该知情,查询人应该留痕。现在征信系统就有查询人留痕的功能,谁在什么时间查询了某人,会有档案记录。而更应该做的是个人知情,要通过短信让被查人知道谁查了自己,什么时候查的,出于什么理由查的。不合理查询立即报警。只有国家强制,才能让掌握个人隐私的机关、公司,对个人隐私数据的管理重视起来,避免这种隐私随便出售的事情继续发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maomaobear
关注科技产品与产业。微信订阅号:maomaobear_view
过去一两年,乐视遇到多次资金危机,从贾跃亭的公开信开始,有中…
为何,移动要强推移动4G+?联通电信推全网通,它们打的都是什么…
苹果为何要起诉高通?这次起诉对高通真有这么大的威胁吗?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_网易新闻
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谁泄露了你的隐私
“这太可怕了,身份信息就这么被曝光了。”最近,一些人在网络上这样惊呼,原因是一个名为“查开房”的网站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在该网站中,你可轻松查到曾入住酒店的人的手机号、公司、邮箱、登记日期等真实信息。对于这样的“查开房”网站,人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愈加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与此同时,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也是一项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对于这个问题,社会学家、律师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的专业人士分别讲出自己的看法。
个人信息为何会被泄露
这是市场需求、个人猎奇心理、有关责任部门监管力度较弱等综合因素共同造成的
“查开房”网站的出现,导致了客户信息泄露。当网站出现后,人们在担心信息安全的同时,不禁想问,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查询网站到底为谁提供了便利?
对此,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这是‘市场需求’、个人猎奇心理以及有关责任部门监管力度较弱等综合因素共同造成的。”他认为,如今网络技术发达,一些人通过这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获取某种成就感,并达到迎合大众猎奇心理的目的。而某些网站也由此途径提高点击率和影响力,助长了类似“查开房”网站的出现。而对于那些被侵犯隐私的人,张宝义指出:“最好的办法是向警方报案,由公安部门利用法律手段进行封堵。”
网站存在漏洞、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自己的不良上网习惯都可能泄露隐私,对于一些存储有高敏感数据的计算机服务器,黑客还会主动“攻击”
璐璐怀孕的时候,在网上看中一件防辐射服,虽然这家网站并不是她常去的大型购物网站,但禁不住优惠的价格和赠品的诱惑,璐璐注册了自己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乃至预产期等信息,购买了这件防辐射服,“自从那次网购以后,我接二连三接到婴儿产品的推销电话。”璐璐怀疑是那个网站把她的信息泄露了出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璐璐不停地抱怨,半年多来骚扰不断,从奶粉、纸尿裤,到胎毛笔、照满月照的摄影楼,璐璐说自己已经不堪其扰。事实上,在普通网民中,与璐璐有同样遭遇的人有很多。
Web安全防火墙研发工程师孙德明认为,一般情况下,网络上的信息被泄露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与个人隐私有关的网站存在漏洞被黑客利用,造成大规模的隐私泄露。另一个是会接触到个人隐私信息的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触犯法律主动泄露的,比如很多媒体也都报道过的一些快递公司个别员工倒卖客户信息,造成客户个人隐私泄露。”孙德明说,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像璐璐这样,上网时有一些不太好的习惯,泄露了自己的个人隐私,“比如在博客、微博或者QQ上,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电话、住址等。”
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张亚平老师则表示,对于个人信息泄露,一种情况是在个人浏览、登录网站时,不慎泄露自己的信息,或是参加活动、点击中奖信息时,感染木马病毒,从而被网络黑客盗取其个人信息;另外一种情况是对于一些存储有高敏感数据的计算机服务器,黑客会不断对其进行“监控和扫描”,分析其系统技术漏洞之后,攻击服务器,从而导致大量个人信息泄露。
1.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随便安装
2.使用智能手机时,不要修改手机中的系统文件
3.不要随便参加注册信息获赠品的网络活动
4.网购最好去大型购物网站
5.设置高保密强度密码
6.不同网站最好设不同的密码
7.网银、网购的支付密码最好定期更换
8.尽量不在网上留真实信息,必要时可以使用假地址
9.设置专门用来注册网站的邮箱或手机号
10.不要向QQ、微信上的陌生网友透露真实姓名
如今,网络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张宝义指出,如果是信息化网络服务系统中的个人信息被窃取,只能依赖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追究责任方责任。而对于个人在网络上不慎造成的信息泄露,平时上网时,专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
张亚平介绍说,首先,来路不明的软件我们不要随便装,下载免费软件时应该去官方网站。这样以免一些携带“木马”程序以及设有“后门”的盗版软件截获个人电脑中的信息。其次,使用智能手机时,不要修改手机中的系统文件,因为你修改了这些信息,别人也可以通过此路径对你手机上的信息进行修改,从而截获个人信息。最后,对于身份证号、手机号这些敏感信息,平时上网时要格外注意,不要在网上随便参加活动,比如注册信息取得赠品等。如果想要网购,要选择比较正规的大型购物网站。
另外,他提示人们最关键的是上网设定密码的技巧,“除了最基本的要保证一定的保密强度(密码最好设6到8位,混合大小写字母、数字和字符),还要根据不同类别的网站分配不同的密码,以防‘一处泄露多处遭殃’的情况发生。另外,网银、网购的支付密码等比较重要的密码隔一段时间最好更换一下。”
如今,大多数年轻人都有微博和微信,孙德明提醒用户:“不管是使用微博、微信,还是逛论坛、看网页,应该尽量减少留下个人信息的机会,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住址等能不填就不填,除了电商的收货地址这种必须真实的信息外,其他地方实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留下一个假的地址。一些论坛网站注册需要留下邮箱时,准备一个专用的邮箱来收验证邮件,有条件的话专门准备一个手机号应付像网购收货联系、网站注册接收验证短信等。”最后,孙德明着重强调:“QQ、微信等尽量不要随便向网友、陌生人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
事实上,除了像“查开房”网站那样由于网络系统漏洞造成大规模个人信息泄露之外,一些时候个人信息泄露就在我们不经意之间,比如车票、银行票据,甚至送来的快递单据,如果随手丢弃后被别有用心的人捡到,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天津律师协会民商专业委员会委员任秀福律师说,从法律上讲,我国《民法》《刑法》中都有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但如今一旦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个人维权还是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取证困难,因此,现今虽然个人信息泄露的事件很多,但受到处罚的责任方可谓‘九牛一毛’。”
因此,对于信息泄露的问题,任秀福提醒大家,先要杜绝“人为”因素,平时妥善处理个人信息,比如各种票据、快递单,千万不要随手丢弃;另一方面,他也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监管与惩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
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肖明舒
作者:肖明舒
本文来源:天津网-城市快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网络个人信息泄露形成黑色产业链,如何防范如何维权_凤凰资讯
网络个人信息泄露形成黑色产业链,如何防范如何维权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年来,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持续高发、屡打不绝,呈现网络信息泄露源头多样、数额巨大、形成利益链条及黑色产业等特点,滋生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下游犯罪,社会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
原标题:网络个人信息泄露形成黑色产业链,如何防范如何维权近年来,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持续高发、屡打不绝,呈现网络信息泄露源头多样、数额巨大、形成利益链条及黑色产业等特点,滋生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下游犯罪,社会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非法获利涉及人员众多 2016年2月,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发现,本地网民黄某涉嫌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数量巨大,涉及全国多地工商、银行卡、车主等公民个人信息。经缜密侦查,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黄某、杨某、刘某。
经查,3名犯罪嫌疑人专门注册多个网络账号,通过在网络上购买大批量个人数据,转而以更高的价格在网络上转卖给其他各地人员。这一团伙通过贩卖公民个人信息非法获利近130万元,涉及公民个人信息数据约5000万条。目前,专案组已将黄某团伙的上线罗某抓获,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记者了解到,当前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的一大
特点,是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种类多样、涉及人员众多。
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已经从简单的身份信息、电话号码、家庭地址等,扩展到手机通讯录和手机短信、网络账号和密码、银行账号和密码、记录、出行记录等,被侵害的人员涉及各地各行各业。形成利益链条黑色产业 今年2月,江苏省淮安市公安机关发现,有人利用互联网大肆倒卖车主、车牌号、车辆类型等公民个人信息。经缜密侦查,淮安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陈某,当场查获公民信息1500余万条。警方根据陈某供述,抓获其下线何某和上线网站管理员蒋某等7人。
经查,蒋某于2015年5月开办网站论坛,将其多年搜集和购买的公民个人信息发到论坛分享,吸引全国各地人员注册会员充值购买公民信息,牟利11万余元。自2015年以来,陈某非法售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1177万余条,牟利3000余元。其下线何某从陈某处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100余万条,从蒋某开办的网站购买各类公民信息500余万条,用于推销产品并在网络上贩卖。
记者了解到,当前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形成
“源头——中间商——非法使用人员”的交易模式
各层级人员身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形成非法获取、贩卖、使用的利益链条以及以牟取不法利益为目的、市场化运作、专业分工实施、交易金额巨大的黑色产业。 技术类窃取成重要源头 记者了解到,
当前网络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源头多样化。
经过公安机关多次打击整治,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机构以及个体企业相关人员参与的泄露活动更加隐蔽,
黑客通过技术手段实施攻击、撞库或利用钓鱼网站、木马、免费WIFI、恶意APP等“技术类”窃取方式成为重要源头。
今年6月,山东省市公安局网警支队在工作中发现,一名网民利用黑客技术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窃取信息,并将非法获取的各类信息在网络上出售。经对海量数据分析比对,公安机关最终确定并一举抓获年仅18岁的犯罪嫌疑人韩某。
经查,韩某初中期间自学黑客技术,2014年开始入侵网站,利用黑客工具非法获取网站后台登录密码后上传木马程序,对入侵网站文件进行操作,并下载网站数据库数据。截至案发,韩某利用黑客技术已非法入侵航空公司订票服务系统、贵金属交易平台、医疗中心、职教中心等数百家网站,窃取各类公民个人信息数据10亿余条,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数据获利20余万元。
公安机关雷霆出击显效 为严厉打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有效遏制此类违法犯罪活动发展蔓延势头,
公安部自今年4月起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累计查破刑事案件75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00余名,缴获信息230余亿条,清理违法有害信息35.2万余条,关停网站、栏目610余个,
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
公安机关将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不间断地开展打击行动,通过及时查处、有效打击、清理整治,全力推进专项行动向纵深发展,最大限度遏制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公安机关提醒广大群众,要切实增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防止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侵害造成损失。#新闻多看点儿# 如何预防个人信息泄露? 1、个人的电子邮箱、网络支付及银行卡等密码要有差异; 2、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网站或单位要对用户信息加密并采取分级查看的权限设置; 3、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无关人员; 4、慎重参加网上、网下调查活动; 5、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 6、投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 7、在网上交易需要到正规的交易平台网站,同时要注意鉴别网址真伪; 8、只要掌握了苹果ID对应的电子邮箱的账户和密码,就有可能修改苹果ID的账户和密码,苹果用户要加强苹果ID和关联电子邮箱账户密码的保护,慎防账户密码数据泄露。 个人信息遭泄露
可通过三种方式维权 1
要求删除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遭遇信息泄露的个人有权立即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投诉举报 个人还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国家网信办所属的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将专职接受和处置社会公众对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举报。 举报热线:12377 举报网址:www.12377.cn
法律手段 消费者还可依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29384
播放数:115319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