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振兴实体经济济深陷“泥潭” 实体业经济出路在哪

& &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在11月末发表了题为《中国面临日本式通缩风险》的文章称,中国经济目前确实需要低利率和低汇率的支持。风险在于,如果中国央行出于对负面政治影响或其他因素的担忧而不采取相应举措,中国经济就可能陷入通货紧缩,就像日本20年前那样。& & 与中国目前的情况类似,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历了投资和举债繁荣阶段,导致企业负债累累,银行坏账高企。此外日本持续的贸易顺差也经常招致美国要求日元升值的压力。很多因素的叠加效应,导致了日本陷入了20多年来的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房地产价值大跌,银行实力削弱。& & 其实,在中国学术界对于经济是否出现通缩存在较大分歧:一方认为,从中国经济指标来看,PPI已经连续38个月负增长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持续下滑,已经足以证明通缩期已经来临。而另一方则认为,随着“猪周期”的推进,CPI现在已经触底反弹,只要CPI指数为正,说中国经济进入通缩为时尚早。& & 当然,现在主流学界并不支持中国经济通缩论,很多专家认为中国PPI的下滑,都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惹的祸。但若我们再问,国际大宗商品为啥会大跌?教授们的解释是国际大宗商品已经完全金融化了,价格不再受供求关系影响,而受到资金的推动。& & 但是,笔者认为,大宗商品被金融化,只能对行情涨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供求关系才是决定其大趋势的关键所在。早在2009年初,正是因为庞大的中国需求,才让国际炒家把大宗商品价格吵翻了天,而目前中国需求已经骤减,国际抄家才能利用“中国因素”把大宗商品打入深渊。所以大宗商品下跌不并非是金融炒作,更反映了国际经济剧烈变化的格局所在。& & 从表面上看,通货紧缩是指物价和服务价格下降,从而反映出人民币实际购买力的上升,也就是说,人们手中的那些固定工资可以买更多的东西了。那手里的钱越来越值钱不好吗?总比通胀的时候手里拿上一大堆废纸强吧?不过,从长期来看,由于支付工资的企业因产品滞销,而处于亏损状态,甚至濒临倒闭,这往往会导致失业率的急剧攀升。& & 实际上,现在的中国经济的确与20年前日本的情况相类似,都处于一种结构性通缩的环境中。一方面,坚挺的人民币和工业产值增速放缓拉低了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优势。虽然中国央行已多次下调利率,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已从去年初的6%降低至4.35%,但中国的通胀率仍从2.5%下滑至1.3%,但实际上造成中国制造业衰退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造成生产制造业投资和需求严重不足,工业品的价格持续走低。& & 而另一方面,大量社会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进入到了股市、楼市、货币和债券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从而推高了虚拟资产的价格。所以我们就看到,尽管生产制造业不景气,但是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和股市的创业板、三板市场都聚集了大量投机资金。& & 当然,也有人看到中国经济调整转型的可喜方面,就是消费在三驾马车中的占比增加了,但笔者倒觉得,这不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恰恰说明了中国经济正在持续下滑,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占比快速下滑,才使得消费占GDP的比重有所增加。国际经济史表明,当经济在周期性萧条初期消费不是下滑,而是增加的,比如三十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刚开始消费也是增加的。那么中国在结构性通缩的情况下究竟有多大风险呢?& & 首先,中国在加入了SDR之后,便与当年日元的情况一样,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如果出现持续贬值,不仅人民币的形象会受损,也会惹怒中国的贸易伙伴。这些贸易伙伴会认为,人民币贬值是中国为抢占市场份额所采取的策略。所以,指望人民币贬值来增加出口,带动经济复苏,输出国内过剩产能,化解PPI持续下跌的希望并不大。& & 再者,由于是结构性通缩,社会资金呈现畸型流向,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使楼市、股市存在较大泡沫,实体经济却陷入衰退之中。所以一旦美元指数强势地位确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会出现贬值,那么就会有大量国内外资金抛售人民币泡沫资产,转而持有美元计价的资产,这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造成较大冲击,& & 最后,中国式的结构性通缩,使得制造业对投资资金缺乏吸引力,处于长期缺血状态,长期处于衰退中,很多传统行业不仅无力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而且还陷在全行业的亏损泥潭里。& & 事实上10月中国的PPI已经创下了2009年11月以来的新低。笔者认为,制造业者是中国经济的肌体,而虚拟经济主要是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而现状是,实体经济持续通缩,虚拟经济虚火过旺,这已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目前中国正处于结构性通缩之中,各方已成共识。事实上结构性通缩要比全面通缩更可怕,更难治理。因为结构性通缩,是实体经济呈现通缩,而另一部分虚拟经济仍处于泡沫状态,所以应该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减税、补贴来引导实体经济走出困境,达到结构调整的目的。如果一味靠货币宽松来让结构性通缩走出低谷,这恐怕会适得其反。& &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不执着财经)
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3楼孤魂,向你挑战!有本事就在此讲清,中国的方向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经济又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 你们是无知的极左派!!支持[0]反对[0]
2楼问题是当局沿用了西方的标准,以GDP为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别人增长1%,他要增长7%,以高GDP炫耀,所谓提升中华民族的威望与能力。搞出了房产,资源,基建各方面的产能过剩,还不检点,还为了维持GDP把基建搞到国外去,推销过剩产能,搞花费几万亿美元的一带一路,对TPP对抗。
&&&&他们既不以为方向出现了问题,也不相信经济出了问题,在他们看来,说有问题的人都是唱衰中国。只说中国前途光明,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国,对穷国施展帮助救援,那就对了。有这样的人领导中国,我们有什么话好说?支持[1]反对[0]
1楼问题的根源也许是以往的投资模式无法持续了,靠国企负债扩大投资来拉动经济,一方面造成产能过剩,一方面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国企债务激增到一定程度,这驾马车就不得不停转,如果又没有可替代的,那经济自然要下滑,所以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化解债务,一方面应改变以往的那种投资模式。支持[3]反对[1]
评分与评论
&&评论员用户名
&& 发贴后,本网站会记录您的IP地址。请注意,根据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您的发帖内容、发帖时间以及您发帖时的IP地址的记录保留至少60天,并且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这类信息提供给有
1975年生,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现任上海富大集团公司副总裁,兼理财杂志、投资客杂志、投资中国杂志的财经评论员。联系QQ:
联系我们:QQ 邮箱:
CopyRight &
www.caog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实体经济再失血 信托资金大撤退 _ 东方财富网
实体经济再失血 信托资金大撤退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今年来,68家信托公司共发布提前清算公告205起,涉及近200只479亿元规模的信托产品。其中,一度风生水起的房地产类和政信类产品成为“撤资”大户,共清盘近70只240亿元,占全部提前兑付量的“半壁江山”。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今年来,68家信托公司共发布提前清算公告205起,涉及近200只479亿元规模的。其中,一度风生水起的类和政信类产品成为“撤资”大户,共清盘近70只240亿元,占全部提前兑付量的“半壁江山”。  由于目前实体经济下行,房地产行业泡沫严重。投资实体类的信托产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兑付压力。因为信托资金所投项目盈利出现问题造成信托公司本身对于投资者的兑付困难。对于这些产品,信托一般采取以新还旧、先垫付自有资金再追偿、拍卖抵押物等方式来释放资金压力。  在制造业大崩盘、实体经济资本流向虚拟经济以及资本外流压力下。无论政府如何释放流动性最终都会被虚拟经济或海外投资市场吸走。这种情况下释放流动性本身已经起不到任何效果。为此,实体经济需要专门的输血通道。借用虚拟经济资金回流实体经济是一种办法,暂且不论其成本。单就有资金能够注入实体经济就已经不错了。而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实体经济支柱第二产业全线败退,其中,制造业的崩溃尤为明显。数据已经连续45个月负增长,制造业指数也连续低于50荣枯线。房地产行业也正面临崩盘风险。此前,社科院曾发布报告称,2016年房地产将发生断崖式下跌。中国经济的两大支柱均出现盈利困境。因此,这两个行业成为信托资金撤离的重灾区也情有可原。  随着信托资金的撤离,实体经济将面临更大的流动性缺失危机。如今,愿意投资实体经济的资金原本就已经所剩无几。政府主导的PPP项目更多的也是针对国有资产,在实体经济中占大部分的还是私人资产。因为政府本身财政支出压力巨大,基本已经无暇顾及其他方面。现在,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投资基建,帮助产能过剩行业消化过剩产能。还有部分用于补贴地方财政。基本上已经没有余力再调动更多资金,除非扩大资产负债规模。  如今,中国的负债率不足60%(官方公布数据不足40%,但考虑隐性债务,实际值可能接近60%)从负债率角度考虑,中国的确有扩大债务规模的空间。但是,问题在于扩大债务规模后情况是否会失控。以日本为例,为了走出80时代的金融危机,日本不断扩大资产负债表为实体经济注入资金,其结构就是,实体经济已经完全患上了依赖症。一旦失去政策刺激,经济立刻出现衰退。而日本如今的负债率已经达到了258%。中国一旦扩大负债规模是否也会走上与日本同样的道路令人担忧。因为中国和日本都不是以内需作为经济引擎发展的。  此外,信托产品收益率降低也反射出目前中国的“资产荒”。因为实体经济的不断下行导致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率被不断压低。而投向于虚拟经济的产品都不可能是固定收益产品。所以,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率下降从侧面又一个的证明中国经济衰退的证据。  中国实体经济这个泥潭可以说深不见底。如今很多资本都开始撤出实体转投虚拟或投奔海外。这本身也是发展所趋,资本是唯利是图没有道德的。不能指望资本如某券商中写的那样,“侠之大者,为国接盘”。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能称之为资本了。
(责任编辑:DF150)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中国经济已深陷结构性通缩泥潭中?
作者:专栏作家 张平
商业见地网专栏作家张平:目前中国正处于结构性通缩之中,各方已成共识。事实上结构性通缩要比全面通缩更可怕,更难治理。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在11月末发表了题为《中国面临日本式通缩风险》的文章称,中国经济目前确实需要低利率和低汇率的支持。风险在于,如果中国央行出于对负面政治影响或其他因素的担忧而不采取相应举措,中国经济就可能陷入通货紧缩,就像日本20年前那样。
与中国目前的情况类似,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历了投资和举债繁荣阶段,导致企业负债累累,银行坏账高企。此外日本持续的贸易顺差也经常招致美国要求日元升值的压力。
很多因素的叠加效应,导致了日本陷入了20多年来的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房地产价值大跌,银行实力削弱。
其实,在中国学术界对于经济是否出现通缩存在较大分歧:一方认为,从中国经济指标来看,PPI已经连续38个月负增长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持续下滑,已经足以证明通缩期已经来临。
而另一方则认为,随着&猪周期&的推进,CPI现在已经触底反弹,只要CPI指数为正,说中国经济进入通缩为时尚早。
当然,现在主流学界并不支持中国经济通缩论,很多专家认为中国PPI的下滑,都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惹的祸。但若我们再问,国际大宗商品为啥会大跌?
教授们的解释是国际大宗商品已经完全金融化了,价格不再受供求关系影响,而受到资金的推动。
但是,笔者认为,大宗商品被金融化,只能对行情涨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供求关系才是决定其大趋势的关键所在。
早在2009年初,正是因为庞大的中国需求,才让国际炒家把大宗商品价格吵翻了天,而目前中国需求已经骤减,国际抄家才能利用&中国因素&把大宗商品打入深渊。所以大宗商品下跌不并非是金融炒作,更反映了国际经济剧烈变化的格局所在。
从表面上看,通货紧缩是指物价和服务价格下降,从而反映出人民币实际购买力的上升,也就是说,人们手中的那些固定工资可以买更多的东西了。
那手里的钱越来越值钱不好吗?总比通胀的时候手里拿上一大堆废纸强吧?
不过,从长期来看,由于支付工资的企业因产品滞销,而处于亏损状态,甚至濒临倒闭,这往往会导致失业率的急剧攀升。
实际上,现在的中国经济的确与20年前日本的情况相类似,都处于一种结构性通缩的环境中。一方面,坚挺的人民币和工业产值增速放缓拉低了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优势。
虽然中国央行已多次下调利率,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已从去年初的6%降低至4.35%,但中国的通胀率仍从2.5%下滑至1.3%,但实际上造成中国制造业衰退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造成生产制造业投资和需求严重不足,工业品的价格持续走低。
而另一方面,大量社会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进入到了股市、楼市、货币和债券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从而推高了虚拟资产的价格。所以我们就看到,尽管生产制造业不景气,但是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和股市的创业板、三板市场都聚集了大量投机资金。
当然,也有人看到中国经济调整转型的可喜方面,就是消费在三驾马车中的占比增加了,但笔者倒觉得,这不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恰恰说明了中国经济正在持续下滑,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占比快速下滑,才使得消费占GDP的比重有所增加。
国际经济史表明,当经济在周期性萧条初期消费不是下滑,而是增加的,比如三十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刚开始消费也是增加的。那么中国在结构性通缩的情况下究竟有多大风险呢?
首先,中国在加入了SDR之后,便与当年日元的情况一样,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如果出现持续贬值,不仅人民币的形象会受损,也会惹怒中国的贸易伙伴。这些贸易伙伴会认为,人民币贬值是中国为抢占市场份额所采取的策略。
所以,指望人民币贬值来增加出口,带动经济复苏,输出国内过剩产能,化解PPI持续下跌的希望并不大。
再者,由于是结构性通缩,社会资金呈现畸型流向,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使楼市、股市存在较大泡沫,实体经济却陷入衰退之中。
所以一旦美元指数强势地位确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会出现贬值,那么就会有大量国内外资金抛售人民币泡沫资产,转而持有美元计价的资产,这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造成较大冲击,
最后,中国式的结构性通缩,使得制造业对投资资金缺乏吸引力,处于长期缺血状态,长期处于衰退中,很多传统行业不仅无力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而且还陷在全行业的亏损泥潭里。
事实上10月中国的PPI已经创下了2009年11月以来的新低。笔者认为,制造业者是中国经济的肌体,而虚拟经济主要是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而现状是,实体经济持续通缩,虚拟经济虚火过旺,这已严重损害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正处于结构性通缩之中,各方已成共识。事实上结构性通缩要比全面通缩更可怕,更难治理。
因为结构性通缩,是实体经济呈现通缩,而另一部分虚拟经济仍处于泡沫状态,所以应该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减税、补贴来引导实体经济走出困境,达到结构转型的目的。
如果一味靠货币宽松来让结构性通缩走出低谷,这恐怕会适得其反。
责任编辑:NONO Han
媒体或公众号转载BWCHINESE中文网内容,请务必按以下声明转载,违者必究。
正文开头请加上一段话:
本文转自BWCHINESE中文网(微信公众号:bwchinesewx),定时推送全球财经新见地
结尾附上BWCHINESE中文网如下图片:中国实体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百度知道
中国实体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再扒了小老板一层皮,2014年中国的粗钢产量达到8亿吨,中国的钢铁产量远远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来自本该去掉的过剩产能。&#65532,且无所谓还贷,制造业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只好收摊了。许多高速公路给农民工发高工资。5、房地产可谓是摧毁实体经济的重要因素房地产已经占领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2015 年中国 GDP 是 67 万亿,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其中,如果不缩减产能.2%,这是今年第二次负增长。换句话说,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这就导致各行各业的很多产品卖不出去了。如今实体经济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步了,现在走的每一步都会对未来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现在的改革,好改的基本改完了、印度、韩国的粗钢产量仅相当于中国的10%、13%、9 %和11%,而这几个国家的人口仅分别相当于中国的23%、9%。贷款 100 万元给小民企和贷款一个亿给大国企.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d89c2c2a9c7f93ec03e4a3/5fdf8db1cbaf75d4e.jpg" />3、创业贷款难为什么银行不肯放款给中小企业 ? 原因很简单、承受不住的高税费社会保险33%,企业所得税20%;动不动的罚款等、4%和95%,GDP却相当于中国的168%。为什么需求一直这么差.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g.hiphotos,m1越来越大,说明更多的钱已经存在银行,绝大部分的贷款到了房地产业,其中全国卖地收入是 3.4 万亿的卖地收入,已经增至18.8个百分点,m2却比去年同期低3、44%,贷款利息10%,多么可怕!&#65532;其次,m1与m2增速差额越来越大。根据7月份的央行数据,再加上中介。2、各项成本不断攀升对于制造业而言,你的生意不能稳赚钱,根本不考虑投资收益。这种现实情况,怎么可能产生大批优质企业 ?<a href="http,由于是国企主导,在同样的人口和GDP水平下近几年来,中国实体经济下滑原因是什么?现在的实体经济真实状况是怎样的?&#65532:黑白两道的压迫,一转身又交给老家县城的房产商了?说明很多实体经济不进行借贷、服务业的人到工地砌砖。基建的资金来源于贷款,不是投资和扩大再生产。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国企成为贷款的二道贩子,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1个百分点,估计 30% 的 GDP 直接由房价而来。另外,产能也随之再度扩张://g;流通中货币(m0)余额6.33万亿元,同比增长7.2%;早些年可能是因为企业还抱有幻想,尤以已房地产为首的国家支柱产业,以为失踪的需求会逐步回来,后来是因为2010年,否则没人来,狭义货币(m1)余额44.29万亿元,同比增长25,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元,杠杆率至少是 3 倍,又是 15%GDP。一账算下来,房地产投资在 GDP 的占比超过 45%,唯独是出厂价格持续下跌!4、经济收入导致的劳动力不断流失中国制造业不是和欧美日制造业竞争,而是和有天量贷款的国企基建竞争资金实力。建筑工地开出的超高工资,普通制造业根本无力对抗。你培养了多年的熟练工。前6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9%,而7月民间投资增速为-1,产能还一直去不掉呢。由于房地产抽走了所有的消费资金,甚至有一部分还在扩张。&#65532。可以看到,7月份的信贷;以 典型的钢铁产业为例。现在的情况是,小老板可谓是欲哭无泪。现在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是;简单来说,库存变化=新增产量(供给)-市场销量(需求),银行自然没有心思理会中小企业了,高息放贷给中小企业,到处都是收费站,日韩等国内经济都陷入泥潭中,但本身亏损。但当需求重新被打回原形的时候,更多的产能和更少的需求一起把库存推向了天际。&#65532。众所周知中国实体经济现如今的处境可谓是异常艰难几乎可以说是到了崩溃的地步了,增值税17%,个税累进,缺人就加工资,通过高工资诱惑制造业,银行不想借给你。最后说说民间投资增速。7月末,当需求不变或下行时,鲜肉国可以随意的清理过剩产能,但现实中不可能如此随意,尤其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之下。&#65532。但房地产经济有个最大的恶果,就是利润由寡头分享,其他人很惨。农民工辛辛苦苦拿了万元月薪,包工头赚了 20 万。一刀下去,必然刺痛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m1和去年同期相比,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谁去竞争 ?所谓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资的,几乎占全球的一半。随后的美国、日本,m1与m2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从数据上看会发现绝大部分信贷投向房地产,实体经济的信贷几乎没有,这什么说明呢,国企拿到了资金后无处投资,于是资金在国企手里转个弯,地价约占 30%,也就是说房地产创造了 11.3 万亿 GDP,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核心原因就是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还没有缩减.1个百分点,粗算10%,而中国也没有表面上那么风光.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6个和3、2012年的两轮政策刺激,需求端的确出现了短期抬头迹象.baidu,库存就会加速增加。中国这几年之所以库存还没有去化.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3775fcbb9c2bd4074292dbfb4bb9b269/5fdf8db1cbaf75d4e.jpg" esrc="http://g.hiphotos,又拉动了铁公鸡,短期贷款减少197亿元、装修、家电家具。而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负增长说明大家都不投资了;从m1与m2增速的差距看.4 万亿。在房价构成中.baidu.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8个和18.8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余额14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剩下的都是伤筋动骨的项目了。中小企业雪上加霜。着实无奈?这就是现实和假设的不同;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欧美,3:中国想要真正强大,必须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单单靠房地产和金融泡沫,是不可能撑得起中国真正的强大的!这都是虚幻的!只有企业家,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脊梁!只有让企业家对未来有信心,只有让企业家都在踏踏实实做企业,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长久,才能真正强大,就像德国,抗风险能力极强,为什么?德国有强大的工业基础!日本和韩国也是!给企业减负,给企业家尊严,给实体经济活力,我们期待着!;央行提供的7月份信贷数据:当月rmb贷款增加4636亿元,同比少增1.01万亿元;分部门看。结束,老百姓只剩下生活必需品消费;从民间投资增速来看,也无所谓劳动力成本.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5fdf8db1cbaf75d4e,主要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销售冷到冰点,知识产权保护低,合同无法履行、14%和20%
采纳率:67%
来自团队:
经济危机依然影响全世界,欧美各国购买力下降,导致中国出口困难。还有,中国工资上涨,导致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成本升高,大量的订单被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劳动力廉价的国家抢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删除历史记录
&#12288;----
相关平台红包
百家实体经济企业调查:多数还处在比较困难时期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百家实体经济企业调查:多数还处在比较困难时期》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百家实体经济企业调查:多数还处在比较困难时期》 精选一编者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既是影响经济形势走向的重要力量,又是经济形势变化的主要被影响者。当前,宏观经济各项指标企稳向好,曾遭遇较大困难的实体企业感受如何?本报记者近日分别前往江苏苏州和无锡、湖北武汉和宜昌、四川成都和德阳,对我国东、中、西部3省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调查,了解企业经营中的喜与忧,印证宏观经济运行的冷与暖。在对百家企业的调查中,超七成受访企业看好今年经营走势。但“稳住了”不等于“走好了”,多数企业表示还处在比较困难的时期。过剩产能、资金瓶颈、成本压力,使一些企业挣扎在生存线上,担心刚有了起色的市场会有反复。困难中寻求突破,近七成的受访企业努力尝试转型升级以期破茧成蝶。不少企业已经尝到了技术创新、“互联网+”等带来的甜头,还有一些企业正在苦苦寻找转型方向。不论经济形势如何,展望中国制造前景,积极的声音还是大多数:“从未考虑退出实体经济”“付出努力将上个新台阶”……大部分实体企业表示,将持续“强身健体”来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困难的日子过去了吗(特别报道·百家企业探经营①)——对百家实体企业经营情况的调查之一今年前5月,宏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是什么感受?困难的日子过去了吗?记者近日前往江苏省的苏州和无锡、湖北省的武汉和宜昌、四川省的成都和德阳,对3省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向下掉”的趋势止住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经营状况总体趋稳,超七成受访企业看多今年经营走势■“今年一季度,机床产品订单排到了10月份,不打款的客户就得往后排,这种情况从2009年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最困难的时期基本挺过来了”——受访的多数企业认为,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营状况总体趋稳,实体企业的压力有所减轻。“总算走出低谷了”,江苏龙腾光电专案课长褚俊健感叹。企业在2012年亏损8亿元,彼时,“成本高、贷款难、产品卖不出去,全行业都在亏损”。此后几年,虽然龙腾光电千方百计降成本、拓市场、搞研发,但经营困难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直至2016年,光伏市场有所回暖,企业终于打了翻身仗,实现利润4亿元,今年利润有望达到6亿元。东部地区企业率先感受到暖意,中西部的部分企业也有了向好的感觉。“2013年前,企业销售额年均增速高达35%,但2013年到2016年,不管如何增加,销售都上不去。今年前4月,销售额又开始快速增长了,同比增长20%,明显比前几年好。”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颉说。更难得的是,传统产业中的一些企业也有“稳住了”“撑过来了”的体会——“连续几年都在亏损线上挣扎,去年微利,今年形势会更好一些,‘向下掉’的趋势基本止住了。”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财务部长甘凌说。普什宁江机床从2009年起陷入困境。“整个机械行业都差不多,市场疲软,恶性竞争,不论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亏得厉害,老牌的长沙机床厂已经倒闭,我们算是撑过来了”,甘凌说,让企业感到有希望的是,订单量上来了,“今年一季度,几个系列的机床产品都好起来了,订单排到了10月份,不打款的客户就得往后排,这种情况从2009年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回顾过去一年的经营状况,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有76%的企业表示营收规模“显著上升”或“略有上升”。再看对2017年的预测,超7成的受访企业看多经营走势。同时,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透露今年会“小幅”。“稳住了”不等于“走好了”企业还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还可能有反复■“玻璃纤维行业价格有所回升后,容易造成第二波产能过剩,很可能今年下半年市场又要下滑”然而,“稳住了”不等于“走好了”。“市场有了起色,不等于会一直暖下去,还可能有反复”——多数受访企业持这一观点。“现在、收资金,首先受冲击的是实体经济。我们对下半年不太乐观,钢材价格可能会下跌。”法尔胜泓昇集团副总裁刘礼华说。远东智慧能源首席执行官蒋华君也认为,“企业经营困难还没有结束。”在他看来,很多产业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还很重。一些企业不仅表达了对今年下半年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对今后两年的经济前景也不敢过于乐观。“今年的形势好于去年,至少不会亏损,但是明年就不好说了”,四川玻纤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东说。2013年到2016年,四川玻纤连续4年亏损,去年底明显感到市场开始回暖,今年预计盈利8000万元。但韩东对后势有些担心,“很可能今年下半年市场又要下滑。玻璃纤维行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价格有所回升后,去年底许多本该退出的小企业又活过来了,许多新开发的窑炉又要用起来,容易造成第二波产能过剩。”成都佳发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晶则判断,“困难的日子可能还得有一两年,政策的制定以及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时间。”在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11.11%的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完全过去”,51.52%的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但情况会有反复”,还有37.37%的企业认为“困难仍在持续”。为啥担心有反复过剩产能、资金瓶颈、成本压力,使一些企业挣扎在生存线上■“论赚钱,排第一,房地产排第二,然后才是实体经济,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里最难赚到钱的”为何多数企业一边判断“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一边又认为“情况会有反复”?企业家的担忧主要源于什么?——消化过剩产能还需要时间。湖北宜化集团总工程师杨晓勤和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定贵认为,产能过剩是阻碍化工行业向好的主要原因。“国内尿素产能有8000万吨,实际上包括出口在内对尿素的需求也就6000多万吨。”“氮肥、磷肥大概都存在1500多万吨过剩产能,导致低价倾销。再加上化肥行业恢复征收增值税、取消优惠电价等因素,去年很多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前进说,目前行业仍存在30%以上的过剩产能。“造一条船只剩2个点的毛利。中船工业这么多下属企业,除了少数跟军品关系大的企业之外,做民船的企业普遍亏损,压力较大。”即便身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甚至行业领头羊,也对产能过剩导致的过度竞争深有感触。“当年咱们是缺芯少屏,2009年液晶屏生产线投产后,企业年产值一路攀升到近50亿元,可是2013年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价格被腰斩,企业产值一下掉到了十几亿元。”成都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两三年时间,从大批量、小批次转向多批次、小批量的市场,产值才实现回升。——资金瓶颈卡住了企业命脉。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银行断贷、几乎成为压垮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致命一击”。调查中,“解决资金回笼问题、贷款收紧问题”是企业认为眼下最急需调整的政策。“银行不管你死活,对于化纤行业基本‘一刀切’,可是我们在国际上都是有话语权的。”江苏申久化纤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邱国全说,去年企业顶住压力,好不容易扭亏为盈,结果今年一季度,银行收贷更紧,企业明显感到资金压力。“太仓、苏州的支行、分行都觉得我们不错,可是它们的上级机构对行业‘一刀切’。其实,尽管行业产能过剩,但也有赚钱的,也有高端产品,应当区别对待。”——需求不振,工业品价格还在低位徘徊。近三成的受访企业在为市场需求低迷而烦恼。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金吕说,近年来客户压价愈演愈烈,主机厂压力传递导致配套供应商的利润越来越薄,今年西门子提出降价20%,阿尔斯通和通用电气都提出降价18%—20%。“虽然今年一季度销售同比增长15%,是近年来最好的开局,但可以预见,未来3至5年,企业面临的经营形势还很严峻。”——最影响制造业企业信心的还是“实业赚钱难”。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资金流向实业的政策,但企业普遍反映“脱实向虚”仍较严重,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面临更大的挤压。“论赚钱,金融排第一,房地产排第二,然后才是实体经济,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里最难赚到钱的。”刘礼华说。法尔胜在从事特种光纤、机械制造的同时,近两年也开始涉足金融领域。他做了个对比:板块,仅仅开展两年,总共40个员工,去年营收2.5亿元;研发一个光纤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赚钱,大约是10年的周期,被市场认可了,也很难实现一年2.5亿元的营收。多位企业负责人谈到,制造业具有先期投入大、投资周期长、利润薄的特点。近几年金融业赢利状况显著优于实体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恶性循环:资本逐利,越来越少进入到制造业领域;得不到资金,制造业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生产积极性越来越低。“开厂不如炒房”,同样干扰着实体企业。有企业家感慨,开一间厂子,审批难、贷款难、拿地难、招人难、赢利难、回款难,处处为难,真不如炒房子省事儿、来钱快。“我们会执著于实业,但炒房赚钱快真的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苏州格特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鑫表示。房价快速上涨,还间接推高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一方面,资金从制造业流出,增加了企业的。另一方面,房价攀升影响企业的用工成本。袁鑫说,苏州房价自2015年以来几近翻倍,企业员工买房的成本高了,这最终会转嫁到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中去。房价上涨也使得一般性制造业越来越难以在城市发展。调查中记者发现,大量制造业企业近年来不得不往外搬迁,或搬进工业园区,或去郊县,有的干脆迁往其他地方。企业搬迁除了平添一大笔搬迁成本外,也间接抬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物流成本。还顾得上谋转型吗68.42%的受访企业表示困难中仍在“专注转型升级”■在受访企业中,超九成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收获,只有1%的企业觉得“效果不明显”近几年国家一直在鼓励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在应对经营难题的同时,企业是否愿意从转型升级中谋突破?调查中,有68.42%的企业表示困难中仍在“专注转型升级”,希望以此实现突破。这其中,一些企业已经尝到了转型升级的甜头。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破茧成蝶的金钥匙。在受访企业中,99%的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收获,只有1%的企业觉得“效果不明显”。“研发新产品不容易,但企业最终靠创新突出重围。”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郭尧尧说,公司开发的独家产品“银杏内酯注射液”,去年销售收入达5.1亿元。“2001年开始研发,2012年初才上市,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但这一独家产品让企业在竞争中坚如磐石。”智能制造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好抓手。“下大力气实施智能制造,传统行业才有前途。”宜昌奥力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简开贵说,过去,铸造行业都是传统工艺,劳动密集、又脏又累。2008年开始,企业陆入2亿元实施智能化改造,铸造车间自动化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打磨机器人也于2013年上线,车间工人从20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生产效率和品质却大幅提升,产品供不应求。“互联网+”快车给企业带来新机遇。四川施克塞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彬介绍,企业2015年前一直从事低端制造,一年生产几十万个球泡灯,又累又忙还不赚钱。去年企业开发了wifi智能照明,只生产2万只灯就有了500万元左右的营业额。“实际生产成本差一倍,可售价却高了10倍,企业这次是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新业态让制造业企业从中受益。甘凌感慨,“得感谢共享经济,共享单车的零件基本就是从我们的滚尺机床上做出来的,我们的订单一下子多得接不过来。”转型升级有多难有的不知道往哪转,有的苦于“有心无力”■“引进一位高端科研人员,企业付出百万年薪,最终科研人员拿到手的只有55万元左右,税太高了”转型升级,道理都会讲,但知易行难。——往哪儿转?许多企业表示,在转型过程中“自己根本不知道脚该往哪里伸”。调查中记者发现,制造业企业通常把“转型”和“升级”做不同的理解,认为“转型”一定程度上要跨界,“升级”则是在原有产业链上向中高端迈进。不少企业对“转型”持保留态度。“转型就好比‘这山看着那山高’,但‘那山’究竟怎么样也说不清。很可能翻山越岭到了‘那山’,发现同样很困难。”江苏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瞿李平说。一些企业家表示,企业固守原有产业,并不是不想突破,而是担心贸然行动会“死得更快”。“一眼望去能赚钱的领域,等你跑过去时可能早就挤满人、没得赚了。”更多的企业致力于“升级”,并认为这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在江苏调查时,多位企业家表示,市场需求已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制造业企业正努力往产业链高端走,只不过这不是一步能够跨过去的。——找准了方向,企业又常常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难题,“低端的没钱赚,高端的还做不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技术突破难。四川豪特电气有限公司看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近两年一直致力于工业机器人的研制。副总经理李社基说,眼瞅着市场火爆,企业却无力拿下,因为一直攻克不了智能制造装备最核心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不要说我们这家企业,整个国内可能都还不行。”人才引进难。“中小企业很难满足研发人员的研发要求,花10万元请一个人,呆了六七个月就走了。”湖北三宁化工算了算账,近年来企业每年引进100多人,最后能留下来的不是很多,有时流失率高达50%。多家企业反映,目前的税收政策不利于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引进一位高端科研人员,企业付出百万年薪,最终科研人员拿到手的只有55万元左右,税太高了。”江阴一家企业负责人说。获取资金难。龙腾光电近两年投入大量资金从大尺寸产品向附加价值较高、技术领先的中小尺寸产品转型。“投入几千万元资金开发的国际领先技术都已经研制出样品了,但要实现成果转化,还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技术改造资金,压力真的很大。”难归难,在展望“中国制造业前景如何”时,69.7%的受访企业还是选择了“付出努力将上个新台阶”,更有87.88%的企业表示“从未考虑过退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就像咱们的身体一样,天气可能会差、环境可能会变,但坚持强身健体,那就什么也不怕!”(本报记者田俊荣、白天亮、王政、陆娅楠、刘志强、赵展慧、丁怡婷)《百家实体经济企业调查:多数还处在比较困难时期》 精选二核心提示?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有76%的企业表示2016年营收规模“显著上升”或“略有上升”;?一些银行断贷、抽贷几乎成为压垮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致命一击”,“解决资金回笼问题、贷款收紧问题”是企业认为眼下最急需调整的政策;?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赚钱,需要10年的周期,还不如只做了2年的金融业务;?开一间厂子,审批难、贷款难、拿地难、招人难、盈利难、回款难,真不如炒房子省事儿、来钱快;?68.42%的企业表示困难中仍在“专注转型升级”;?引进一位高端科研人员,企业付出百万年薪,最终科研人员拿到手的只有55万元左右,税太高了。今年前5月,宏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是什么感受?记者近日前往江苏省的苏州和无锡、湖北省的武汉和宜昌、四川省的成都和德阳,对3省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得到了上面回答。为什么有些企业表示乐观,又些企业仍然觉得压力巨大?困难的日子过去了吗?中国实体经济今年下半年,甚至未来几年到底会如何呢?“向下掉”的趋势止住了“最困难的时期基本挺过来了”——受访的多数企业认为,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营状况总体趋稳,实体企业的压力有所减轻。“总算走出低谷了”,江苏龙腾光电专案课长褚俊健感叹。企业在2012年亏损8亿元,彼时,“成本高、贷款难、产品卖不出去,全行业都在亏损”。此后几年,虽然龙腾光电千方百计降成本、拓市场、搞研发,但经营困难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直至2016年,光伏市场有所回暖,企业终于打了翻身仗,实现利润4亿元,今年利润有望达到6亿元。东部地区企业率先感受到暖意,中西部的部分企业也有了向好的感觉。“2013年前,企业销售额年均增速高达35%,但2013年到2016年,不管投资如何增加,销售都上不去。今年前4月,销售额又开始快速增长了,同比增长20%,明显比前几年好。”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颉说。更难得的是,传统产业中的一些企业也有“稳住了”“撑过来了”的体会——“连续几年都在亏损线上挣扎,去年微利,今年形势会更好一些,‘向下掉’的趋势基本止住了。”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财务部长甘凌说。普什宁江机床从2009年起陷入困境。“整个机械行业都差不多,市场疲软,恶性竞争,不论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亏得厉害,老牌的长沙机床厂已经倒闭,我们算是撑过来了”,甘凌说,让企业感到有希望的是,订单量上来了,“今年一季度,几个系列的机床产品都好起来了,订单排到了10月份,不打款的客户就得往后排,这种情况从2009年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回顾过去一年的经营状况,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有76%的企业表示营收规模“显著上升”或“略有上升”。再看对2017年的预测,超7成的受访企业看多经营走势。同时,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透露今年会“小幅扩”。“稳住了”不等于“走好了”然而,“稳住了”不等于“走好了”。“市场有了起色,不等于会一直暖下去,还可能有反复”——多数受访企业持这一观点。“现在去杠杆、收资金,首先受冲击的是实体经济。我们对下半年不太乐观,钢材价格可能会下跌。”法尔胜泓昇集团副总裁刘礼华说。远东智慧能源首席执行官蒋华君也认为,“企业经营困难还没有结束。”在他看来,很多产业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还很重。一些企业不仅表达了对今年下半年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对今后两年的经济前景也不敢过于乐观。“今年的形势好于去年,至少不会亏损,但是明年就不好说了”,四川玻纤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东说。2013年到2016年,四川玻纤连续4年亏损,去年底明显感到市场开始回暖,今年预计盈利8000万元。但韩东对后势有些担心:很可能今年下半年市场又要下滑。玻璃纤维行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价格有所回升后,去年底许多本该退出的小企业又活过来了,许多新开发的窑炉又要用起来,容易造成第二波产能过剩。成都佳发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晶则判断,“困难的日子可能还得有一两年,政策的制定以及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时间。”在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11.11%的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完全过去”;51.52%的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但情况会有反复”;还有37.37%的企业认为“困难仍在持续”。为啥担心有反复为何多数企业一边判断“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一边又认为“情况会有反复”?企业家的担忧主要源于什么?——消化过剩产能还需要时间。湖北宜化集团总工程师杨晓勤和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定贵认为,产能过剩是阻碍化工行业向好的主要原因。“国内尿素产能有8000万吨,实际上包括出口在内对尿素的需求也就6000多万吨。”“氮肥、磷肥大概都存在1500多万吨过剩产能,导致低价倾销。再加上化肥行业恢复征收增值税、取消优惠电价等因素,去年很多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前进说,目前行业仍存在30%以上的过剩产能。“造一条船只剩2个点的毛利。中船工业这么多下属企业,除了少数跟军品关系大的企业之外,做民船的企业普遍亏损,压力较大。”即便身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甚至行业领头羊,也对产能过剩导致的过度竞争深有感触。“当年咱们是缺芯少屏,2009年液晶屏生产线投产后,企业年产值一路攀升到近50亿元,可是2013年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价格被腰斩,企业产值一下掉到了十几亿元。”成都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两三年时间,从大批量、小批次转向多批次、小批量的市场,产值才实现回升。——资金瓶颈卡住了企业命脉。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银行断贷、抽贷几乎成为压垮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致命一击”。调查中,“解决资金回笼问题、贷款收紧问题”是企业认为眼下最急需调整的政策。“银行不管你死活,对于化纤行业基本‘一刀切’,可是我们在国际上都是有话语权的。”江苏申久化纤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邱国全说,去年企业顶住压力,好不容易扭亏为盈,结果今年一季度,银行收贷更紧,企业明显感到资金压力。“太仓、苏州的支行、分行都觉得我们不错,可是它们的上级机构对行业‘一刀切’。其实,尽管行业产能过剩,但也有赚钱的,也有高端产品,应当区别对待。”——需求不振,工业品价格还在低位徘徊。近三成的受访企业在为市场需求低迷而烦恼。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金吕说,近年来客户压价愈演愈烈,主机厂压力传递导致配套供应商的利润越来越薄,今年西门子提出降价20%,阿尔斯通和通用电气都提出降价18%—20%。“虽然今年一季度销售同比增长15%,是近年来最好的开局,但可以预见,未来3至5年,企业面临的经营形势还很严峻。”——最影响制造业企业信心的还是“实业赚钱难”。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资金流向实业的政策,但企业普遍反映“脱实向虚”仍较严重,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面临虚拟经济更大的挤压。“论赚钱,金融排第一,房地产排第二,然后才是实体经济,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里最难赚到钱的。”刘礼华说。法尔胜在从事特种光纤、机械制造的同时,近两年也开始涉足金融领域。他做了个对比:融资租赁板块,仅仅开展两年,总共40个员工,去年营收2.5亿元;研发一个光纤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赚钱,大约是10年的周期,被市场认可了,也很难实现一年2.5亿元的营收。多位企业负责人谈到,制造业具有先期投入大、投资周期长、利润薄的特点。近几年金融业赢利状况显著优于实体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恶性循环:资本逐利,越来越少进入到制造业领域;得不到资金,制造业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生产积极性越来越低。“开厂不如炒房”,同样干扰着实体企业。有企业家感慨,开一间厂子,审批难、贷款难、拿地难、招人难、赢利难、回款难,处处为难,真不如炒房子省事儿、来钱快。“我们会执著于实业,但炒房赚钱快真的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苏州雷格特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鑫表示。房价快速上涨,还间接推高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一方面,资金从制造业流出,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房价攀升影响企业的用工成本。袁鑫说,苏州房价自2015年以来几近翻倍,企业员工买房的成本高了,这最终会转嫁到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中去。房价上涨也使得一般性制造业越来越难以在城市发展。调查中记者发现,大量制造业企业近年来不得不往外搬迁,或搬进工业园区,或去郊县,有的干脆迁往其他地方。企业搬迁除了平添一大笔搬迁成本外,也间接抬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物流成本。还顾得上谋转型吗近几年国家一直在鼓励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在应对经营难题的同时,企业是否愿意从转型升级中谋突破?调查中,有68.42%的企业表示困难中仍在“专注转型升级”,希望以此实现突破。这其中,一些企业已经尝到了转型升级的甜头。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破茧成蝶的金钥匙。在受访企业中,99%的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收获,只有1%的企业觉得“效果不明显”。“研发新产品不容易,但企业最终靠创新突出重围。”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郭尧尧说,公司开发的独家产品“银杏内酯注射液”,去年销售收入达5.1亿元。“2001年开始研发,2012年初才上市,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但这一独家产品让企业在竞争中坚如磐石。”智能制造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好抓手。“下大力气实施智能制造,传统行业才有前途。”宜昌奥力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简开贵说,过去,铸造行业都是传统工艺,劳动密集、又脏又累。2008年开始,企业陆续投入2亿元实施智能化改造,铸造车间自动化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打磨机器人也于2013年上线,车间工人从20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生产效率和品质却大幅提升,产品供不应求。“互联网+”快车给企业带来新机遇。四川施克塞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彬介绍,企业2015年前一直从事低端制造,一年生产几十万个球泡灯,又累又忙还不赚钱。去年企业开发了wifi智能照明,只生产2万只灯就有了500万元左右的营业额。“实际生产成本差一倍,可售价却高了10倍,企业这次是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共享经济新业态让制造业企业从中受益。甘凌感慨,“得感谢共享经济,共享单车的零件基本就是从我们的滚尺机床上做出来的,我们的订单一下子多得接不过来。”转型升级有多难转型升级,道理都会讲,但知易行难。——往哪儿转?许多企业表示,在转型过程中“自己根本不知道脚该往哪里伸”。调查中记者发现,制造业企业通常把“转型”和“升级”做不同的理解,认为“转型”一定程度上要跨界,“升级”则是在原有产业链上向中高端迈进。不少企业对“转型”持保留态度。“转型就好比‘这山看着那山高’,但‘那山’究竟怎么样也说不清。很可能翻山越岭到了‘那山’,发现同样很困难。”江苏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瞿李平说。一些企业家表示,企业固守原有产业,并不是不想突破,而是担心贸然行动会“死得更快”。“一眼望去能赚钱的领域,等你跑过去时可能早就挤满人、没得赚了。”更多的企业致力于“升级”,并认为这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在江苏调查时,多位企业家表示,市场需求已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制造业企业正努力往产业链高端走,只不过这不是一步能够跨过去的。——找准了方向,企业又常常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难题,“低端的没钱赚,高端的还做不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技术突破难。四川豪特电气有限公司看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近两年一直致力于工业机器人的研制。副总经理李社基说,眼瞅着市场火爆,企业却无力拿下,因为一直攻克不了智能制造装备最核心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不要说我们这家企业,整个国内可能都还不行。”人才引进难。“中小企业很难满足研发人员的研发要求,花10万元请一个人,呆了六七个月就走了。”湖北三宁化工算了算账,近年来企业每年引进100多人,最后能留下来的不是很多,有时流失率高达50%。多家企业反映,目前的税收政策不利于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引进一位高端科研人员,企业付出百万年薪,最终科研人员拿到手的只有55万元左右,税太高了。”江阴一家企业负责人说。获取资金难。龙腾光电近两年投入大量资金从大尺寸产品向附加价值较高、技术领先的中小尺寸产品转型。“投入几千万元资金开发的国际领先技术都已经研制出样品了,但要实现成果转化,还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技术改造资金,压力真的很大。”难归难,在展望“中国制造业前景如何”时,69.7%的受访企业还是选择了“付出努力将上个新台阶”,更有87.88%的企业表示“从未考虑过退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就像咱们的身体一样,天气可能会差、环境可能会变,但坚持强身健体,那就什么也不怕!”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视觉网《百家实体经济企业调查:多数还处在比较困难时期》 精选三制图:郭 祥困难的日子过去了吗(特别报道·百家企业探经营①)——对百家实体企业经营情况的调查之一编者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既是影响经济形势走向的重要力量,又是经济形势变化的主要被影响者。当前,宏观经济各项指标企稳向好,曾遭遇较大困难的实体企业感受如何?转型升级,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企业是否找到了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本报近日派出记者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前往江苏苏州和无锡、湖北武汉和宜昌、四川成都和德阳,对3省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企业经营中的喜与忧,印证宏观经济运行的冷与暖,捕捉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从今天起,在本版和产经广场版推出“百家企业探经营”系列调查报道,供有关方面和广大读者参考。今年前5月,宏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是什么感受?困难的日子过去了吗?记者近日前往江苏省的苏州和无锡、湖北省的武汉和宜昌、四川省的成都和德阳,对3省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向下掉”的趋势止住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经营状况总体趋稳,超七成受访企业看多今年经营走势■“今年一季度,机床产品订单排到了10月份,不打款的客户就得往后排,这种情况从2009年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最困难的时期基本挺过来了”——受访的多数企业认为,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营状况总体趋稳,实体企业的压力有所减轻。“总算走出低谷了”,江苏龙腾光电专案课长褚俊健感叹。企业在2012年亏损8亿元,彼时,“成本高、贷款难、产品卖不出去,全行业都在亏损”。此后几年,虽然龙腾光电千方百计降成本、拓市场、搞研发,但经营困难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直至2016年,光伏市场有所回暖,企业终于打了翻身仗,实现利润4亿元,今年利润有望达到6亿元。东部地区企业率先感受到暖意,中西部的部分企业也有了向好的感觉。“2013年前,企业销售额年均增速高达35%,但2013年到2016年,不管投资如何增加,销售都上不去。今年前4月,销售额又开始快速增长了,同比增长20%,明显比前几年好。”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颉说。更难得的是,传统产业中的一些企业也有“稳住了”“撑过来了”的体会——“连续几年都在亏损线上挣扎,去年微利,今年形势会更好一些,‘向下掉’的趋势基本止住了。”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财务部长甘凌说。普什宁江机床从2009年起陷入困境。“整个机械行业都差不多,市场疲软,恶性竞争,不论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亏得厉害,老牌的长沙机床厂已经倒闭,我们算是撑过来了”,甘凌说,让企业感到有希望的是,订单量上来了,“今年一季度,几个系列的机床产品都好起来了,订单排到了10月份,不打款的客户就得往后排,这种情况从2009年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回顾过去一年的经营状况,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有76%的企业表示营收规模“显著上升”或“略有上升”。再看对2017年的预测,超7成的受访企业看多经营走势。同时,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透露今年会“小幅扩大投资”。“稳住了”不等于“走好了”企业还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还可能有反复■“玻璃纤维行业价格有所回升后,容易造成第二波产能过剩,很可能今年下半年市场又要下滑”然而,“稳住了”不等于“走好了”。“市场有了起色,不等于会一直暖下去,还可能有反复”——多数受访企业持这一观点。“现在去杠杆、收资金,首先受冲击的是实体经济。我们对下半年不太乐观,钢材价格可能会下跌。”法尔胜泓昇集团副总裁刘礼华说。远东智慧能源首席执行官蒋华君也认为,“企业经营困难还没有结束。”在他看来,很多产业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还很重。一些企业不仅表达了对今年下半年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对今后两年的经济前景也不敢过于乐观。“今年的形势好于去年,至少不会亏损,但是明年就不好说了”,四川玻纤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东说。2013年到2016年,四川玻纤连续4年亏损,去年底明显感到市场开始回暖,今年预计盈利8000万元。但韩东对后势有些担心,“很可能今年下半年市场又要下滑。玻璃纤维行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价格有所回升后,去年底许多本该退出的小企业又活过来了,许多新开发的窑炉又要用起来,容易造成第二波产能过剩。”成都佳发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晶则判断,“困难的日子可能还得有一两年,政策的制定以及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时间。”在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11.11%的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完全过去”,51.52%的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但情况会有反复”,还有37.37%的企业认为“困难仍在持续”。为啥担心有反复过剩产能、资金瓶颈、成本压力,使一些企业挣扎在生存线上■“论赚钱,金融排第一,房地产排第二,然后才是实体经济,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里最难赚到钱的”为何多数企业一边判断“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一边又认为“情况会有反复”?企业家的担忧主要源于什么?——消化过剩产能还需要时间。湖北宜化集团总工程师杨晓勤和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定贵认为,产能过剩是阻碍化工行业向好的主要原因。“国内尿素产能有8000万吨,实际上包括出口在内对尿素的需求也就6000多万吨。”“氮肥、磷肥大概都存在1500多万吨过剩产能,导致低价倾销。再加上化肥行业恢复征收增值税、取消优惠电价等因素,去年很多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前进说,目前行业仍存在30%以上的过剩产能。“造一条船只剩2个点的毛利。中船工业这么多下属企业,除了少数跟军品关系大的企业之外,做民船的企业普遍亏损,压力较大。”即便身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甚至行业领头羊,也对产能过剩导致的过度竞争深有感触。“当年咱们是缺芯少屏,2009年液晶屏生产线投产后,企业年产值一路攀升到近50亿元,可是2013年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价格被腰斩,企业产值一下掉到了十几亿元。”成都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两三年时间,从大批量、小批次转向多批次、小批量的市场,产值才实现回升。——资金瓶颈卡住了企业命脉。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银行断贷、抽贷几乎成为压垮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致命一击”。调查中,“解决资金回笼问题、贷款收紧问题”是企业认为眼下最急需调整的政策。“银行不管你死活,对于化纤行业基本‘一刀切’,可是我们在国际上都是有话语权的。”江苏申久化纤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邱国全说,去年企业顶住压力,好不容易扭亏为盈,结果今年一季度,银行收贷更紧,企业明显感到资金压力。“太仓、苏州的支行、分行都觉得我们不错,可是它们的上级机构对行业‘一刀切’。其实,尽管行业产能过剩,但也有赚钱的,也有高端产品,应当区别对待。”——需求不振,工业品价格还在低位徘徊。近三成的受访企业在为市场需求低迷而烦恼。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金吕说,近年来客户压价愈演愈烈,主机厂压力传递导致配套供应商的利润越来越薄,今年西门子提出降价20%,阿尔斯通和通用电气都提出降价18%—20%。“虽然今年一季度销售同比增长15%,是近年来最好的开局,但可以预见,未来3至5年,企业面临的经营形势还很严峻。”——最影响制造业企业信心的还是“实业赚钱难”。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资金流向实业的政策,但企业普遍反映“脱实向虚”仍较严重,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面临虚拟经济更大的挤压。“论赚钱,金融排第一,房地产排第二,然后才是实体经济,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里最难赚到钱的。”刘礼华说。法尔胜在从事特种光纤、机械制造的同时,近两年也开始涉足金融领域。他做了个对比:融资租赁板块,仅仅开展两年,总共40个员工,去年营收2.5亿元;研发一个光纤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赚钱,大约是10年的周期,被市场认可了,也很难实现一年2.5亿元的营收。多位企业负责人谈到,制造业具有先期投入大、投资周期长、利润薄的特点。近几年金融业赢利状况显著优于实体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恶性循环:资本逐利,越来越少进入到制造业领域;得不到资金,制造业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生产积极性越来越低。“开厂不如炒房”,同样干扰着实体企业。有企业家感慨,开一间厂子,审批难、贷款难、拿地难、招人难、赢利难、回款难,处处为难,真不如炒房子省事儿、来钱快。“我们会执著于实业,但炒房赚钱快真的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苏州雷格特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鑫表示。房价快速上涨,还间接推高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一方面,资金从制造业流出,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房价攀升影响企业的用工成本。袁鑫说,苏州房价自2015年以来几近翻倍,企业员工买房的成本高了,这最终会转嫁到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中去。房价上涨也使得一般性制造业越来越难以在城市发展。调查中记者发现,大量制造业企业近年来不得不往外搬迁,或搬进工业园区,或去郊县,有的干脆迁往其他地方。企业搬迁除了平添一大笔搬迁成本外,也间接抬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物流成本。还顾得上谋转型吗68.42%的受访企业表示困难中仍在“专注转型升级”■在受访企业中,超九成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收获,只有1%的企业觉得“效果不明显”近几年国家一直在鼓励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在应对经营难题的同时,企业是否愿意从转型升级中谋突破?调查中,有68.42%的企业表示困难中仍在“专注转型升级”,希望以此实现突破。这其中,一些企业已经尝到了转型升级的甜头。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破茧成蝶的金钥匙。在受访企业中,99%的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收获,只有1%的企业觉得“效果不明显”。“研发新产品不容易,但企业最终靠创新突出重围。”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郭尧尧说,公司开发的独家产品“银杏内酯注射液”,去年销售收入达5.1亿元。“2001年开始研发,2012年初才上市,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但这一独家产品让企业在竞争中坚如磐石。”智能制造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好抓手。“下大力气实施智能制造,传统行业才有前途。”宜昌奥力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简开贵说,过去,铸造行业都是传统工艺,劳动密集、又脏又累。2008年开始,企业陆续投入2亿元实施智能化改造,铸造车间自动化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打磨机器人也于2013年上线,车间工人从20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生产效率和品质却大幅提升,产品供不应求。“互联网+”快车给企业带来新机遇。四川施克塞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彬介绍,企业2015年前一直从事低端制造,一年生产几十万个球泡灯,又累又忙还不赚钱。去年企业开发了wifi智能照明,只生产2万只灯就有了500万元左右的营业额。“实际生产成本差一倍,可售价却高了10倍,企业这次是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共享经济新业态让制造业企业从中受益。甘凌感慨,“得感谢共享经济,共享单车的零件基本就是从我们的滚尺机床上做出来的,我们的订单一下子多得接不过来。”转型升级有多难有的不知道往哪转,有的苦于“有心无力”■“引进一位高端科研人员,企业付出百万年薪,最终科研人员拿到手的只有55万元左右,税太高了”转型升级,道理都会讲,但知易行难。——往哪儿转?许多企业表示,在转型过程中“自己根本不知道脚该往哪里伸”。调查中记者发现,制造业企业通常把“转型”和“升级”做不同的理解,认为“转型”一定程度上要跨界,“升级”则是在原有产业链上向中高端迈进。不少企业对“转型”持保留态度。“转型就好比‘这山看着那山高’,但‘那山’究竟怎么样也说不清。很可能翻山越岭到了‘那山’,发现同样很困难。”江苏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瞿李平说。一些企业家表示,企业固守原有产业,并不是不想突破,而是担心贸然行动会“死得更快”。“一眼望去能赚钱的领域,等你跑过去时可能早就挤满人、没得赚了。”更多的企业致力于“升级”,并认为这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在江苏调查时,多位企业家表示,市场需求已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制造业企业正努力往产业链高端走,只不过这不是一步能够跨过去的。——找准了方向,企业又常常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难题,“低端的没钱赚,高端的还做不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技术突破难。四川豪特电气有限公司看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近两年一直致力于工业机器人的研制。副总经理李社基说,眼瞅着市场火爆,企业却无力拿下,因为一直攻克不了智能制造装备最核心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不要说我们这家企业,整个国内可能都还不行。”人才引进难。“中小企业很难满足研发人员的研发要求,花10万元请一个人,呆了六七个月就走了。”湖北三宁化工算了算账,近年来企业每年引进100多人,最后能留下来的不是很多,有时流失率高达50%。多家企业反映,目前的税收政策不利于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引进一位高端科研人员,企业付出百万年薪,最终科研人员拿到手的只有55万元左右,税太高了。”江阴一家企业负责人说。获取资金难。龙腾光电近两年投入大量资金从大尺寸产品向附加价值较高、技术领先的中小尺寸产品转型。“投入几千万元资金开发的国际领先技术都已经研制出样品了,但要实现成果转化,还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技术改造资金,压力真的很大。”难归难,在展望“中国制造业前景如何”时,69.7%的受访企业还是选择了“付出努力将上个新台阶”,更有87.88%的企业表示“从未考虑过退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就像咱们的身体一样,天气可能会差、环境可能会变,但坚持强身健体,那就什么也不怕!”(本报记者田俊荣、白天亮、王政、陆娅楠、刘志强、赵展慧、丁怡婷)来源:人民日报《百家实体经济企业调查:多数还处在比较困难时期》 精选四当前,宏观经济各项指标企稳向好,曾遭遇较大困难的实体企业感受如何?转型升级,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企业是否找到了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人民日报近日派出记者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前往江苏苏州和无锡、湖北武汉和宜昌、四川成都和德阳,对3省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企业经营中的喜与忧,印证宏观经济运行的冷与暖,捕捉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今年前5月,宏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是什么感受?困难的日子过去了吗?记者近日前往江苏省的苏州和无锡、湖北省的武汉和宜昌、四川省的成都和德阳,对3省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向下掉”的趋势止住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经营状况总体趋稳,超七成受访企业看多今年经营走势■“今年一季度,机床产品订单排到了10月份,不打款的客户就得往后排,这种情况从2009年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最困难的时期基本挺过来了”——受访的多数企业认为,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营状况总体趋稳,实体企业的压力有所减轻。“总算走出低谷了”,江苏龙腾光电专案课长褚俊健感叹。企业在2012年亏损8亿元,彼时,“成本高、贷款难、产品卖不出去,全行业都在亏损”。此后几年,虽然龙腾光电千方百计降成本、拓市场、搞研发,但经营困难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直至2016年,光伏市场有所回暖,企业终于打了翻身仗,实现利润4亿元,今年利润有望达到6亿元。东部地区企业率先感受到暖意,中西部的部分企业也有了向好的感觉。“2013年前,企业销售额年均增速高达35%,但2013年到2016年,不管投资如何增加,销售都上不去。今年前4月,销售额又开始快速增长了,同比增长20%,明显比前几年好。”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颉说。更难得的是,传统产业中的一些企业也有“稳住了”“撑过来了”的体会——“连续几年都在亏损线上挣扎,去年微利,今年形势会更好一些,‘向下掉’的趋势基本止住了。”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财务部长甘凌说。普什宁江机床从2009年起陷入困境。“整个机械行业都差不多,市场疲软,恶性竞争,不论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亏得厉害,老牌的长沙机床厂已经倒闭,我们算是撑过来了”,甘凌说,让企业感到有希望的是,订单量上来了,“今年一季度,几个系列的机床产品都好起来了,订单排到了10月份,不打款的客户就得往后排,这种情况从2009年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回顾过去一年的经营状况,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有76%的企业表示营收规模“显著上升”或“略有上升”。再看对2017年的预测,超7成的受访企业看多经营走势。同时,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透露今年会“小幅扩大投资”。“稳住了”不等于“走好了”企业还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还可能有反复■“玻璃纤维行业价格有所回升后,容易造成第二波产能过剩,很可能今年下半年市场又要下滑”然而,“稳住了”不等于“走好了”。“市场有了起色,不等于会一直暖下去,还可能有反复”——多数受访企业持这一观点。“现在去杠杆、收资金,首先受冲击的是实体经济。我们对下半年不太乐观,钢材价格可能会下跌。”法尔胜(泓昇集团副总裁刘礼华说。远东智慧能源首席执行官蒋华君也认为,“企业经营困难还没有结束。”在他看来,很多产业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还很重。一些企业不仅表达了对今年下半年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对今后两年的经济前景也不敢过于乐观。“今年的形势好于去年,至少不会亏损,但是明年就不好说了”,四川玻纤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东说。2013年到2016年,四川玻纤连续4年亏损,去年底明显感到市场开始回暖,今年预计盈利8000万元。但韩东对后势有些担心,“很可能今年下半年市场又要下滑。玻璃纤维行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价格有所回升后,去年底许多本该退出的小企业又活过来了,许多新开发的窑炉又要用起来,容易造成第二波产能过剩。”成都佳发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晶则判断,“困难的日子可能还得有一两年,政策的制定以及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时间。”在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11.11%的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完全过去”,51.52%的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但情况会有反复”,还有37.37%的企业认为“困难仍在持续”。为啥担心有反复过剩产能、资金瓶颈、成本压力,使一些企业挣扎在生存线上■“论赚钱,金融排第一,房地产排第二,然后才是实体经济,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里最难赚到钱的”为何多数企业一边判断“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一边又认为“情况会有反复”?企业家的担忧主要源于什么?——消化过剩产能还需要时间。湖北宜化集团总工程师杨晓勤和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定贵认为,产能过剩是阻碍化工行业向好的主要原因。“国内尿素产能有8000万吨,实际上包括出口在内对尿素的需求也就6000多万吨。”“氮肥、磷肥大概都存在1500多万吨过剩产能,导致低价倾销。再加上化肥行业恢复征收增值税、取消优惠电价等因素,去年很多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前进说,目前行业仍存在30%以上的过剩产能。“造一条船只剩2个点的毛利。中船工业这么多下属企业,除了少数跟军品关系大的企业之外,做民船的企业普遍亏损,压力较大。”即便身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甚至行业领头羊,也对产能过剩导致的过度竞争深有感触。“当年咱们是缺芯少屏,2009年液晶屏生产线投产后,企业年产值一路攀升到近50亿元,可是2013年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价格被腰斩,企业产值一下掉到了十几亿元。”成都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两三年时间,从大批量、小批次转向多批次、小批量的市场,产值才实现回升。——资金瓶颈卡住了企业命脉。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银行断贷、抽贷几乎成为压垮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致命一击”。调查中,“解决资金回笼问题、贷款收紧问题”是企业认为眼下最急需调整的政策。“银行不管你死活,对于化纤行业基本‘一刀切’,可是我们在国际上都是有话语权的。”江苏申久化纤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邱国全说,去年企业顶住压力,好不容易扭亏为盈,结果今年一季度,银行收贷更紧,企业明显感到资金压力。“太仓、苏州的支行、分行都觉得我们不错,可是它们的上级机构对行业‘一刀切’。其实,尽管行业产能过剩,但也有赚钱的,也有高端产品,应当区别对待。”——需求不振,工业品价格还在低位徘徊。近三成的受访企业在为市场需求低迷而烦恼。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金吕说,近年来客户压价愈演愈烈,主机厂压力传递导致配套供应商的利润越来越薄,今年西门子提出降价20%,阿尔斯通和通用电气都提出降价18%—20%。“虽然今年一季度销售同比增长15%,是近年来最好的开局,但可以预见,未来3至5年,企业面临的经营形势还很严峻。”——最影响制造业企业信心的还是“实业赚钱难”。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资金流向实业的政策,但企业普遍反映“脱实向虚”仍较严重,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面临虚拟经济更大的挤压。“论赚钱,金融排第一,房地产排第二,然后才是实体经济,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里最难赚到钱的。”刘礼华说。法尔胜在从事特种光纤、机械制造的同时,近两年也开始涉足金融领域。他做了个对比:融资租赁板块,仅仅开展两年,总共40个员工,去年营收2.5亿元;研发一个光纤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赚钱,大约是10年的周期,被市场认可了,也很难实现一年2.5亿元的营收。多位企业负责人谈到,制造业具有先期投入大、投资周期长、利润薄的特点。近几年金融业赢利状况显著优于实体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恶性循环:资本逐利,越来越少进入到制造业领域;得不到资金,制造业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生产积极性越来越低。“开厂不如炒房”,同样干扰着实体企业。有企业家感慨,开一间厂子,审批难、贷款难、拿地难、招人难、赢利难、回款难,处处为难,真不如炒房子省事儿、来钱快。“我们会执著于实业,但炒房赚钱快真的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苏州雷格特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鑫表示。房价快速上涨,还间接推高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一方面,资金从制造业流出,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房价攀升影响企业的用工成本。袁鑫说,苏州房价自2015年以来几近翻倍,企业员工买房的成本高了,这最终会转嫁到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中去。房价上涨也使得一般性制造业越来越难以在城市发展。调查中记者发现,大量制造业企业近年来不得不往外搬迁,或搬进工业园区,或去郊县,有的干脆迁往其他地方。企业搬迁除了平添一大笔搬迁成本外,也间接抬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物流成本。还顾得上谋转型吗68.42%的受访企业表示困难中仍在“专注转型升级”■在受访企业中,超九成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收获,只有1%的企业觉得“效果不明显”近几年国家一直在鼓励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在应对经营难题的同时,企业是否愿意从转型升级中谋突破?调查中,有68.42%的企业表示困难中仍在“专注转型升级”,希望以此实现突破。这其中,一些企业已经尝到了转型升级的甜头。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破茧成蝶的金钥匙。在受访企业中,99%的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收获,只有1%的企业觉得“效果不明显”。“研发新产品不容易,但企业最终靠创新突出重围。”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郭尧尧说,公司开发的独家产品“银杏内酯注射液”,去年销售收入达5.1亿元。“2001年开始研发,2012年初才上市,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但这一独家产品让企业在竞争中坚如磐石。”智能制造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好抓手。“下大力气实施智能制造,传统行业才有前途。”宜昌奥力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简开贵说,过去,铸造行业都是传统工艺,劳动密集、又脏又累。2008年开始,企业陆续投入2亿元实施智能化改造,铸造车间自动化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打磨机器人也于2013年上线,车间工人从20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生产效率和品质却大幅提升,产品供不应求。“互联网+”快车给企业带来新机遇。四川施克塞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彬介绍,企业2015年前一直从事低端制造,一年生产几十万个球泡灯,又累又忙还不赚钱。去年企业开发了wifi智能照明,只生产2万只灯就有了500万元左右的营业额。“实际生产成本差一倍,可售价却高了10倍,企业这次是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共享经济新业态让制造业企业从中受益。甘凌感慨,“得感谢共享经济,共享单车的零件基本就是从我们的滚尺机床上做出来的,我们的订单一下子多得接不过来。”转型升级有多难有的不知道往哪转,有的苦于“有心无力”■“引进一位高端科研人员,企业付出百万年薪,最终科研人员拿到手的只有55万元左右,税太高了”转型升级,道理都会讲,但知易行难。——往哪儿转?许多企业表示,在转型过程中“自己根本不知道脚该往哪里伸”。调查中记者发现,制造业企业通常把“转型”和“升级”做不同的理解,认为“转型”一定程度上要跨界,“升级”则是在原有产业链上向中高端迈进。不少企业对“转型”持保留态度。“转型就好比‘这山看着那山高’,但‘那山’究竟怎么样也说不清。很可能翻山越岭到了‘那山’,发现同样很困难。”江苏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瞿李平说。一些企业家表示,企业固守原有产业,并不是不想突破,而是担心贸然行动会“死得更快”。“一眼望去能赚钱的领域,等你跑过去时可能早就挤满人、没得赚了。”更多的企业致力于“升级”,并认为这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在江苏调查时,多位企业家表示,市场需求已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制造业企业正努力往产业链高端走,只不过这不是一步能够跨过去的。——找准了方向,企业又常常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难题,“低端的没钱赚,高端的还做不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技术突破难。四川豪特电气有限公司看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近两年一直致力于工业机器人的研制。副总经理李社基说,眼瞅着市场火爆,企业却无力拿下,因为一直攻克不了智能制造装备最核心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不要说我们这家企业,整个国内可能都还不行。”人才引进难。“中小企业很难满足研发人员的研发要求,花10万元请一个人,呆了六七个月就走了。”湖北三宁化工算了算账,近年来企业每年引进100多人,最后能留下来的不是很多,有时流失率高达50%。多家企业反映,目前的税收政策不利于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引进一位高端科研人员,企业付出百万年薪,最终科研人员拿到手的只有55万元左右,税太高了。”江阴一家企业负责人说。获取资金难。龙腾光电近两年投入大量资金从大尺寸产品向附加价值较高、技术领先的中小尺寸产品转型。“投入几千万元资金开发的国际领先技术都已经研制出样品了,但要实现成果转化,还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技术改造资金,压力真的很大。”难归难,在展望“中国制造业前景如何”时,69.7%的受访企业还是选择了“付出努力将上个新台阶”,更有87.88%的企业表示“从未考虑过退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就像咱们的身体一样,天气可能会差、环境可能会变,但坚持强身健体,那就什么也不怕!”(来源:人民日报;记者田俊荣、白天亮、王政、陆娅楠、刘志强、赵展慧、丁怡婷)(编辑:张楠)《百家实体经济企业调查:多数还处在比较困难时期》 精选五核心提示? 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有76%的企业表示2016年营收规模“显著上升”或“略有上升”;? 一些银行断贷、抽贷几乎成为压垮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致命一击”,“解决资金回笼问题、贷款收紧问题”是企业认为眼下最急需调整的政策;?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赚钱,需要10年的周期,还不如只做了2年的金融业务;?开一间厂子,审批难、贷款难、拿地难、招人难、盈利难、回款难,真不如炒房子省事儿、来钱快;?68.42%的企业表示困难中仍在“专注转型升级”;?引进一位高端科研人员,企业付出百万年薪,最终科研人员拿到手的只有55万元左右,税太高了。今年前5月,宏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是什么感受?记者近日前往江苏省的苏州和无锡、湖北省的武汉和宜昌、四川省的成都和德阳,对3省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得到了上面回答。为什么有些企业表示乐观,又些企业仍然觉得压力巨大?困难的日子过去了吗?中国实体经济今年下半年,甚至未来几年到底会如何呢?“向下掉”的趋势止住了“最困难的时期基本挺过来了”——受访的多数企业认为,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营状况总体趋稳,实体企业的压力有所减轻。“总算走出低谷了”,江苏龙腾光电专案课长褚俊健感叹。企业在2012年亏损8亿元,彼时,“成本高、贷款难、产品卖不出去,全行业都在亏损”。此后几年,虽然龙腾光电千方百计降成本、拓市场、搞研发,但经营困难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直至2016年,光伏市场有所回暖,企业终于打了翻身仗,实现利润4亿元,今年利润有望达到6亿元。东部地区企业率先感受到暖意,中西部的部分企业也有了向好的感觉。“2013年前,企业销售额年均增速高达35%,但2013年到2016年,不管投资如何增加,销售都上不去。今年前4月,销售额又开始快速增长了,同比增长20%,明显比前几年好。”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颉说。更难得的是,传统产业中的一些企业也有“稳住了”“撑过来了”的体会——“连续几年都在亏损线上挣扎,去年微利,今年形势会更好一些,‘向下掉’的趋势基本止住了。”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财务部长甘凌说。普什宁江机床从2009年起陷入困境。“整个机械行业都差不多,市场疲软,恶性竞争,不论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亏得厉害,老牌的长沙机床厂已经倒闭,我们算是撑过来了”,甘凌说,让企业感到有希望的是,订单量上来了,“今年一季度,几个系列的机床产品都好起来了,订单排到了10月份,不打款的客户就得往后排,这种情况从2009年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回顾过去一年的经营状况,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有76%的企业表示营收规模“显著上升”或“略有上升”。再看对2017年的预测,超7成的受访企业看多经营走势。同时,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透露今年会“小幅扩大投资”。“稳住了”不等于“走好了”然而,“稳住了”不等于“走好了”。“市场有了起色,不等于会一直暖下去,还可能有反复”——多数受访企业持这一观点。“现在去杠杆、收资金,首先受冲击的是实体经济。我们对下半年不太乐观,钢材价格可能会下跌。”法尔胜泓昇集团副总裁刘礼华说。远东智慧能源首席执行官蒋华君也认为,“企业经营困难还没有结束。”在他看来,很多产业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还很重。一些企业不仅表达了对今年下半年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对今后两年的经济前景也不敢过于乐观。“今年的形势好于去年,至少不会亏损,但是明年就不好说了”,四川玻纤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东说。2013年到2016年,四川玻纤连续4年亏损,去年底明显感到市场开始回暖,今年预计盈利8000万元。但韩东对后势有些担心:很可能今年下半年市场又要下滑。玻璃纤维行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价格有所回升后,去年底许多本该退出的小企业又活过来了,许多新开发的窑炉又要用起来,容易造成第二波产能过剩。成都佳发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晶则判断,“困难的日子可能还得有一两年,政策的制定以及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时间。”在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11.11%的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完全过去”;51.52%的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但情况会有反复”;还有37.37%的企业认为“困难仍在持续”。为啥担心有反复为何多数企业一边判断“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一边又认为“情况会有反复”?企业家的担忧主要源于什么?——消化过剩产能还需要时间。湖北宜化集团总工程师杨晓勤和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定贵认为,产能过剩是阻碍化工行业向好的主要原因。“国内尿素产能有8000万吨,实际上包括出口在内对尿素的需求也就6000多万吨。”“氮肥、磷肥大概都存在1500多万吨过剩产能,导致低价倾销。再加上化肥行业恢复征收增值税、取消优惠电价等因素,去年很多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前进说,目前行业仍存在30%以上的过剩产能。“造一条船只剩2个点的毛利。中船工业这么多下属企业,除了少数跟军品关系大的企业之外,做民船的企业普遍亏损,压力较大。”即便身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甚至行业领头羊,也对产能过剩导致的过度竞争深有感触。“当年咱们是缺芯少屏,2009年液晶屏生产线投产后,企业年产值一路攀升到近50亿元,可是2013年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价格被腰斩,企业产值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