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一个人的有远见的 英文

什么样的人是有远见的!_百度知道
什么样的人是有远见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有远大目标的人
善于思考问题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有远见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孙志超】什么样的人具备“远见”?
今天陪你思考
我又回来了,继续之前的风格。
如果你看过之前我发过的那些咨询记录,大概会想,为什么面对那些心理问题我会很快给出合理的解释。说到底,无非是有意识地区分“概念”和“直觉” 这两种思考方向。要想细致地拆解问题,唯一的技巧就是要够慢,不要急,把拆解问题当做是一门艺术,尽力拆解成最小的单位,等到问题拆解完了,通常会发生两种情形:
1.答案自己出现了。
2.问题自己不见了。
动物的反应往往超过人类,比如说昆虫,因为许多昆虫有着数以千计的复眼,为它们提供了广阔的眼界,并可以有效的计算自身与所观察物体的方位、距离,从而作出更快速的判断和反应。正因为复眼的视野比较大,所以无论我们从哪个方向下手想要打苍蝇,苍蝇都会快一步飞离。
人的眼睛每秒能分辨24格画面,然而昆虫的复眼则可达240格左右。只要专心注视,就能训练出很棒的直觉思考能力,应付千分一秒的情况,果断做出对的决定。在注视世界的过程中,世界的问题,就变得容易了。
还有些动物比如说鸟,它们主要的优势是看得远,一方面可以纵观全局,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它们轻松地完成长途飞行。有些人就像鸟一样,特别有远见,他们善于规划未来,总是比别人想得更远、更周到。尽管事情发展不总是与计划相符,有时他们需要绕个道,但他们通常都能在最终达到目标。
这里所说的有远见,我指的除了是想得远之外,也指拥有“长期忍耐诱惑以完成长远的目标”这一能力,拥有实践远见的能力,若没有这一能力就算不上真的有远见,而只是“对未来有想法”罢了。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更可能有远见,另一个人则不那么有远见呢?
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从宏观到微观,“是什么让人有远见?”这一问题至少几个不同角度的答案。这一次,我打算换一种回答的方式——过去每个月当中我都会介绍两三本偏重于思维或思考的书籍,我想多数人看了就看了,很少会生发出新的想法。那么本篇文章就重复利用过去介绍过的,那些书中的知识点,来阐述今天这个新主题,算是“温故知新文”。
暴力与远见的关系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来,人类这一物种不是一开始就有远见的,人类是在近几千年前才开始朝向“更有远见”的方向前进,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类的破坏性行为、暴力行为大幅减少了,从国家层面的战争到个体的暴力(如抢劫与谋杀)都大幅减少了,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和平。
“有远见”的人更可能在和平的时代出现,因为和平意味着个体长久投入的创造不会被无端的暴力所破坏,不会被战火所摧毁,你可以放心的建设、开创事业、规划人生未来,而不用太担心这些计划会在下个月受战争迫使终止。
你也无需太担心人身的安全,你积攒已久的资产不大可能被强盗统统抢完,所以你可以安心的把钱留到明年花,甚至留到10年、20年后花。一个人要有远见,首要条件是世界的大环境条件允许你有远见。
知名认知心理学家Steven Pinker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里提到:
虽然很多人大概不会相信,不过长久以来,暴力正在减少,现代人可能正处在人类史上最和平的年代。
暴力减少当然并非直线下降,亦未因此消失,更不保证未来还会继续减少,但这趋势的确存在,不论是从数千年间或数年间的趋势演变,或者是从战争到体罚儿童的态度改变来看,全无例外。
暴力的减少对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产生了影响。若要时时担心被掳拐、强暴或杀害的话,那日子就不一样了,也很难发展出精致、繁复的艺术、教育、或商业行为,因为支持这些活动的体制习俗,才刚成形就因焚烧掠夺而夭折。
“世界变得越来越和平”这一点可能与部分人的认知不符,在一部分人眼中,世界并没有变得越来越和平,而是变得越来越糟糕才对,恐怖分子还未被完全压制,战争和独裁依然在危害着一些国家的人民,而病态的随机杀人狂也不时会出现。
但认为“世界变得越来越糟”不过是一种错觉,平克在书中说道:
千百年来,暴力真有渐减之势,我知道这说法一定会惹人非议,甚至招来众怒。觉得自己活在暴力年代,是人类认知系统天生倾向使然,加上媒体坚信“见血则收视长红”,更为此错觉推波助澜。
人脑的运作有这倾向,愈是容易被想起来的事,大脑就会推断其发生机率愈高,而因为血腥杀戮现场的画面较容易被报导,也就更容易深植人心,远超过报导某人寿终正寝或寻常新闻。
暴力致死事件发生机率再怎么低,也绝对够嗜血的夜间新闻播报,于是人们对于暴力发生机率很高的错误印象就这么固定了。
这当然不是说完美的和平已经到来,暴力至今依然存在,只是相较于古时的暴力行为,人类在现代的暴力行为减少的不只一个数量级。
事实上,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开始,就已经有暴力行为下降的趋势:
第一种转变以数千年为计。人类演化过程中,狩猎采集和粗耕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所占的时间最长,之后在约五千年前,才转变成具有城市、政府形态的初期农业文明,这样的转变,让原本以自然状态生存的人类,减少了以往长时间烧杀掳掠和交相攻击的行为,结果是暴力死亡率降低了将近五倍。这种强制和平的过程,我称之为“和平的进程”(Pacification Process)。
第二种转变则绵亘将近五百年,观察欧洲大陆的发展就是这个过程最详尽的纪录。从中世纪到二十世纪这五百年间,欧洲国家的凶杀率降低了十到五十倍之多。在社会学家Nobert Elias的经典著作《文明的进程》一书中,他认为下降原因在于长年交战、硬凑在一起的封建领地,被统一在一个王国之下,由中央集权管理,通过商业贸易架构往来。我同意艾里亚斯的看法,乃将之名为“文明的进程”,以示致敬。
第三个转变则发生于数世纪之间,大约发生于十七、十八世纪,理性时代和欧洲启蒙时代(虽然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同一时间,世界其他地区已有前兆)。
这一时期出现了人类最早有组织的动员运动,旨在废除此前法律所允许的暴力形式,像是独裁暴政、奴隶制度、合法决斗、刑求逼供、迷信杀戮、变态酷刑、以及对动物不人道对待等等,这时也首度出现有系统的和平主义诉求。历史学家有时称这一转变为“人道主义革命”。
第四大转变发生于二次大战结束后。那之后的三分之二世纪,出现了人类史上空前未有的进展:超级大国和已开发国家普遍上都不再彼此争战,历史学家称此绥靖态势为“长久承平”(Long Peace)。
第五大转变是规模小于世界大战的大型战事,常看新闻的读者可能不相信,但事实上,从1989年美苏冷战结束后,全球各类型组织冲突,从内战、族群大屠杀、独裁政府压迫人民,以及恐怖攻击等,数量都可见减少。此可喜的发展,尚难见长久发展可能,姑且称为“新和平”(New Peace)。
最后,二战后的年代,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发表后,人们也越来越厌恶小型侵犯行为,像是对少数族裔、女性、孩童、同性恋和动物施暴,这些从最初的人权概念所衍生出来的产物,也就是公民权、女权、儿童权益、同志权益、以及动物权益等等,从5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一波接一波蓬勃发展,我称之为“权利革命”。
尽管人类整体的暴力行为正在下降,但暴力的分布却不是均匀的,一个国家的治安会比另一国家好,一个地区的治安会比另一个地区的治安好,一个人所接触的暴力事件会比另一个人少。
而你所在地区治安是否良好,你平时接触的暴力事件、新闻消息是否比较少,也会对你的“远见”产生影响。
童年环境与远见的关系
在《理性动物》一书中提到了一项实验:
实验把受试者分成两组,让一组观看一些高压力的新闻,如经济衰退或凶案增加的新闻,另一组则观看无压力平静的新闻,之后,让他们对“马上得到25美元”和“一年后得到65美元”进行选择。
结果发现,观看平静新闻的受试者所做的选择大同小异,但观看高压力新闻的受试者会因童年环境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倾向——如果受试者的童年家庭收入相对较低,那么他就会倾向于选择马上得到25美元;如果受试者的童年家庭收入相对较高,那么他就会倾向于选择一年后得到65美元。
在“马上得到25美元”和“一年后得到65美元”这两个选项里,后者无疑是更有远见的选择,而上面的实验显示,高压新闻的刺激会让个体因应童年的环境做出不同倾向的选择。
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的,因为观看平静新闻的受试者并没有出现不同的倾向,只有当受试者观看高压新闻后,他们的选择才开始出现差别。
而之所以受试者观看高压新闻后会有所差别,可以用生物学的“生活史理论”(life history theory)解释。
简单来说,该理论认为,人类会因应童年的成长环境不同,从而发展出两种不同的对策,即“快对策”和“慢对策”。
遵循不同对策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倾向——整体来说,遵循“快对策”的人会比较冲动,注重短期利益,显得比较“短视”;遵循“慢对策”的人则会比较沉得住气,注重长期利益,显得比较有“远见”。
《理性动物》一书中解释道:
一个使生活对策偏快的因素,在于一个人是否在波动性较大的环境中长大。环境波动包括环境危险、经常搬家、收入不可预期等。
生活在危险而且难以预期的环境中的人通常遵循快对策,这在演化上是具有适应性的。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寿命较短,而且资源的来源也具有不确定性(也许资源极度匮乏)。
快对策强调获取回报并当即兑现——在危险而难以预期的环境里,这是具有适应性的,因为你不知道是否能活到享受长期投资回报的时候。出于同样的原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获取知识技能(例如上大学),只有在预期寿命较长的时候才有演化意义。
若预期寿命较短,又想取得演化成功,就不要在教育上花费时间、精力和成本了,还是把这些资源用在立即就有演化成果的任务上(例如繁殖)。
童年的环境是成年生活的蓝图。杰夫·辛普森、弗拉达斯和同事们研究了童年经历与成年后快对策的相关性时发现,一个人若在学龄前生活在波动的环境中,这会强烈地预示着他成年后有更多性伙伴、更具攻击性、更容易违约并且可能有犯罪记录。
出生后前5年的生活的重要性表明,虽然幼年的思维还不能有意识地分析周围发生的事情,但我们的大脑还是会有所记录。如果你生活的世界无法避免暴力,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那么你就需要充分利用今天。如果资源的可得性是难以预期的,那么“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会更具演化适应性。
与“快对策”相反,童年在稳定的环境中成长会发展出“慢对策”,由于不用太担心未来会被剥夺生存相关的资源,“慢对策”者会投入更多时间去进行长线投资,以现在的努力来换取未来更大的优势。
那么,如果你是从稳定的童年环境中成长,是否就意味着你就总能保持“有远见”呢?
答案是:不一定。
稀缺与远见的关系
之前我们曾探讨过稀缺问题,诸如时间稀缺、金钱稀缺和社交稀缺的人,会被“稀缺心态”(scarcity mindset)所俘获,这一稀缺心态会增加个体的认知带宽的负担,让个体的智商和“执行控制力”(executive function,可理解为俗称的自控力/意志力)下降。
《稀缺》一书中提到,为了看到稀缺对智商所产生的影响,两位作者与研究生赵佳英共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他们在新泽西州一家商场里向路人发放了智商测试的试卷,在得出被试的智商后,他们为其中一半被试提供了简单的假设性场景。
请想象一下,你的汽车出了问题,需要3000美元的维修费。你的保险能支付一半费用。你需要决定是现在就去修理,还是等一等,盼着车子能再多开一阵?你将如何做决定?从经济学角度讲,对你来说,这将是个轻松的决定,还是艰难的决定?
在这个问题之后,他们再次给出一系列智商测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看看被试在接触有关财务的问题后,智商是否受到影响。
而实验结果表明,拥有低收入的被试,与其智商测试成绩在接触假设性的财务问题之前相比,接触问题之后的成绩下降许多。
换句话说,低收入者仅仅是稍稍涉足稀缺问题的地盘,他们的智商就会一下子呈现出很大幅度的下降,其下降幅度甚至超越失眠所带来的智商下降。
另外,在研究过程中,被试每答对一道智商测验题,就会得到一定的报酬。想必那些低收入的被试更希望题答得好,因为金钱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
但遗憾的是,他们答得不好,而且要比之前的表现更差。在面对3000美元的修车费用问题时,对答题酬劳满怀期待的低收入被试们却没能拿到多少钱;而经济情况良好的实验对象得到的钱反而更多。
这一研究似乎也暗示了,在穷人的现实情况中,或许也常受到稀缺心态所拖累,工作效率因此而降低,能获得的薪水支付也就越来越少。
在其他研究中,研究人员进行的实验与我们的商场实验有些类似。实验对象拿到一份测验题,以为是个性测试。做完测试之后,实验对象会随机拿到回馈结果,其会让实验对象认为,测试结果明确指出了他们之后会成为善于交际的人或者非常自闭的人。
这样,研究人员就通过引导实验对象对自闭产生预期,当场随机创造出了假想中的稀缺(社交稀缺)。待实验对象进入角色之后,研究人员会为他们布置智商测验,结果显示,误以为自己会变得非常自闭(亦即非常孤独)的人的测验成绩比善于交际的人要差得多。
而当研究人员为实验对象做脑部扫描时又发现,令人们产生自己将会变得自闭这个想法,会降低脑部负责“执行控制力”的区域活力。
在另一项有关冲动控制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拿出巧克力曲奇饼让所有人品尝,而误以为自己将会变得自闭的实验对象吃的是其他人的两倍。
还有一项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一项针对中老年人饮食健康进行的调查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自闭症患者会吃掉更多的高脂食物。
“执行控制力”包含了意志力(但不完全等于意志力),而意志力是“远见”的重要部件之一,没有意志力就等于失去了实践长期目标的“护卫”——因为当你想要放弃,当你受到诸如偷懒、拖延、放纵、得过且过等魔鬼的诱惑时,意志力会为你举起盾牌挡住诱惑,而意志力的下降意味着长期目标将会更难以完成,远见也就无从谈起了。
而理解了上面这些环境因素之后,你再回看“是什么让人有远见?”这一问题,你会发现,“远见”首先是一个环境的问题,如果环境不允许的话,一个人获得远见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这就好像是人类在演化中获得的一种限制远见的机制,演化迫使一个人在面对诸如暴力、环境波动和资源稀缺时,采取“急功近利”的行为,因为在原始社会每每遭遇这类情况之时,长远的未来规划都会成为徒劳,而尽快抢得资源、尽快获得繁殖,才是在这类环境中的上策。
幸好,环境因素只是影响远见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心理学家发现,我们还是可以靠着个人的努力获得远见的。
时间观与远见的关系
依然是之前文章中介绍过的,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经典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主试)和约翰·博伊德(John Boyd)对人类的“时间观”(Time Perspective)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们发现,不同的时间观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行为。
例如,看重眼前这一刻的“现在导向”的人会比较贪玩,比较可能放纵自己,比较愿意先甜后苦;而注重未来的“未来导向”的人则比较能控制自己,善于规划未来,比较愿意先苦后甜。
在他们提到的一项实验显示,比起“现在导向”的人,“未来导向”的人更不容易染上毒瘾:
一项研究对400多名平均年龄为12岁的初中生进行比较,该研究不考虑被试的种族和性别。
结果发现,现在导向与物质滥用高度相关,而未来导向与物质滥用呈负相关。研究者得出结论:未来导向一般带来较高水准的收益,像自我控制、高舒适度和适当的应对方式,尤其是得体的行为应对方式。与之相反,现在导向则与消极结果相关,缺乏自控能力和适当的应对方式,包括愤怒、退缩和无助。
鉴于成瘾者及其家庭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发起了广泛的反成瘾运动,并在许多学校开展反对抽烟、吸毒和婚前性行为的活动。但是,两个最著名的联邦基金专案最近宣告彻底失败(年投入经费高达上千万美元)。
“毒品酒精防范教育项目”中“对毒品说不”的角色扮演训练曾被许多州纳入课堂教学,并受到校方、家长、学生和员警的一致赞扬。这个受到大力资助的美国国家项目,最终扩展到54个国家共有2600万学生参加。
但是,有7个研究都表明,“毒品酒精防范教育项目”其实对这些行为没有任何效力。那些曾大受吹捧的校园禁欲项目,包括对婚前贞操的承诺等项目也报告了同样的结果。
对此类项目的一个全面研究发现,参与者没有任何推迟性行为的迹象。一个主要结论是“没有什么项目能证明对性行为的积极影响可以保持长期效果”。另外,与参加其他性教育项目的女性相比,由于这类禁欲项目不提供足够的避孕知识,其女性参与者更容易发生意外怀孕。
这类项目及相关活动的失败之处在哪呢?
如果对这些研究资料重新分析,他们的这些工作只对未来导向和过去导向的人有效,对现在导向者会收效甚微甚至毫无作用。
对此实验,我的解读如下:
简单来说,现在导向者并不是因为没有类似“毒瘾会毁了你的未来”的知识,才犯下染上毒瘾的错误的,而是“未来”对他们来说似乎就像是个盲点,与他们所知的知识无关。
换言之,与其说他们不知道吸毒是不好的,不如说他们在这一方面比较容易产生诸如“先尝试一把,以后的事情以后才打算”的想法,比较不会因为诸如“这样做的话以后会很惨”的想法而担忧。
从时间观的角度来看,“未来导向”者无疑比“现在导向”者更具有远见,但这是不是本文上面所说的环境因素导致的结果呢?是不是环境的因素让人获得了“现在导向”/“未来导向”的时间观?
我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津巴多还提供了让人变得更“未来导向”的练习,具体来说,这是一个要求你去想象未来、规划未来的练习,是让你在实践计划中找到成就感的练习,或许,也是能培养远见的练习。
主动的去想象未来,能培养远见。这方法是否有效呢?
意志力与远见的关系
有趣的是,另一本书《自控力》里提供了有关“主动的去想象未来,能培养远见”这一点的证据。书里提到的一个实验指出,想象未来能增强当下的意志力,从而提高实践长期目标的可能:
研究发现,想象未来的自己能增强你现在的意志力。在一个实验中,宅男宅女们需要想象两个未来的自己。
第一个是他们希望成为的自己。那个人能坚持锻炼,身体健康,充满能量。
第二个是他们害怕成为的自己。那个人懒散度日,毫无活力,体弱多病。这两种想象都能让他们离开椅子,和没有想象未来自己的对照组相比,这些人在两个月后提高了锻炼频率。
在你的意志力挑战中,你能想象一个你希望成为的自己,一个能承诺改变并获得成果的自己吗?或者,你能想象一个背负不改变带来的恶果的自己吗?
让你的白日梦做得更生动,更有细节。想象一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看上去会是什么样的,你会对过去的选择有什么感觉。你是会感到自豪、心怀感激,还是会后悔不迭?
你知道,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变得更好,希望长期的目标、梦想能实现,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远见,做到有远见。
而要获得这些,个体的意志力是不可或缺的。
但心理学家发现,意志力并不是恒定的,个体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时间点之中,会有不一样强度的意志力。
以上面的实验为例,尽管人还是那个人,但仔细的想象了未来的人却会表现得比前五分钟的自己更有意志力。而这暗示着,思考的角度会影响意志力。
另外,心理学家发现意志力的“容量”是可以通过锻炼获得提升的,一个著名的比喻是“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
无论是举杠铃来塑造肱二头肌,还是发短信来训练大拇指,只要通过训练,你身上所有的肌肉都能变得更强健。如果自控力是肌肉的话(仅仅是比喻意义上的肌肉),我们也应该能训练它。
锻炼身体可能让你的自控力肌肉感到疲惫,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它肯定能变得更强健。研究人员已经把这个想法融入了意志力训练体系。我们说的不是军训,也不是断食法。这种锻炼的方法更简单——让人们控制自己以前不会去控制的小事,以此来训练自控力肌肉。
比如,在一个意志力训练项目中,被试者需要自己设定一个期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你可以用这种方法对付你一直拖着不做的事,比如清理壁橱。你设定的期限可能是:第一周,打开柜门,看着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第二周,整理好挂在衣架上的东西;第三周,扔掉所有在里根政府上台前买的衣服;第四周,看看慈善商店还要不要旧东西;第五周,成果自见分晓。
当被试者给自己设定了2个月的期限后,他们不仅会清理壁橱、完成项目,还会改善饮食习惯、勤加锻炼、戒掉香烟、酒精和咖啡因,就像是他们的自控力肌肉更强健了一样。
另一些研究发现,在一些小事上持续自控会提高整体的意志力。这些小事包括改变姿势、每天都用力握一个把手、戒掉甜食、记录支出情况。虽然这些小小的自控力锻炼看起来无关紧要,但它却能让我们应付自己最关注的意志力挑战,比如集中注意力工作、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抵制住诱惑、更好地控制情绪。
一个由西北大学心理学家团队牵头的项目还研究了两周的意志力训练能否降低对爱侣的暴力倾向。
他们给40个成年人(年龄从18岁到45岁不等,但全部处于恋爱中)分配了三种不同的环境。第一组被试者需要用不常用的一只手吃饭、刷牙、开门。另一组被试者不许轻易发誓,必须说“好的(yes)”而不是“好(yeah)”。第三组没有任何要求。
两周后,在妒火中烧或觉得没有被伴侣尊重时,处于自控环境中的前两组被试者已经不太容易出现暴力反应了。但是第三组的反应毫无变化。我们都知道,人们一旦失控或怒火中烧,会做出很多让自己后悔的事,即便你本身并没有暴力倾向。
这些研究中训练的“肌肉”不是为了让你在规定期限前完成任务、用左手开门或不说脏话,而是让你养成习惯、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选择更难的而不是最简单的事。通过每一次意志力练习,大脑开始习惯于三思而后行。
只是通过简单的转换另一个手吃饭、刷牙、开门,就可以让意志力得到提升,进而减低因冲动导致的短视行为,这无疑是一笔好交易。书中还提到,5分钟冥想、5分钟散步,或者在诱惑面前等待10分钟,都能帮助你提升意志力。
而前面提到的稀缺心态所带来的意志力下降,或许,能通过这些提升意志力的练习,完成“奋力一跃”。
总而言之,意志力的提升就算没有让你变得更具远见,也至少具备了降低你短视的作用。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里,也把自制力归纳为四个“善良天使”的其中一个,是人类暴力行为降低的其中一个关键。
最后,我们来谈谈下面这个。
思维与远见的关系
我对远见这个东西,有几层理解。
我对“远见”的第一层理解是——它是一种“行为倾向”。
正如上面所说的,有远见的人通常是“慢对策”的,是“未来导向”的,是注重未来、看重未来的。未来是他们的心中所思所想,他们不满于现状,所以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来,并且努力的、坚持的去实践心中的所思所想。
人必须首先有了这一倾向、这一动力,远见才会被产生出来。
第二层理解是——它是一个“判断未来”的问题。
未来会如何发展?你所预测的未来会否到来?
如果你判断明天就是世界末日,那么你就不再花心思在远见之上。同理,如果你判断未来你的工作领域会衰落,那么你会考虑转行,如果你判断未来你的工作领域会越来越吃香,那么你会死守这一份工作。
你需要先对未来有一个粗略的判断,然后你才会开始思考你要一个怎样的未来,你要进行如何的资源分配,如何规划你手头上拥有的一切。
对未来有一个粗略的判断是必须的,遗憾的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这一个阶段,直接假设未来的世界会和现在差不多一样,然后进行对未来的规划。
当然,要对未来有个精准的判断并不容易,如何提升判断、预测未来的能力,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
第三层理解是——它是一个“创造力”的问题。
要产生“好的远见”有一个关键,那就是创造力。
当你眼前有一个困境,当你不满于现状时,你要做的当然不是重复过去所做的,重复过去只会得到相同的结果,而不会改变未来。
你需要的是想象一个更好的、可行的未来,以打破你眼前的困境、僵局。否则,没有进步的未来,没有魅力可言,不会让你有动力去实践。
怎么想象一个更好的未来呢?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还是可以参考之前那篇有关创造力的文章。
第四层理解是——它是“规划未来”的问题。
“远见”只有在经过上面的三个问题之后,才来到规划未来的问题。
你目前拥有的资源什么?你所拥有的东西,能如何被利用来实现你的未来?
一般而言,这里指的资源无外乎你的能力、金钱、时间、人脉。
在这一问题之中,多数人常犯的错误是,想要让自己兼顾一切——想要同时拥有好人脉所以常常社交,然后又想要有放松的娱乐时间,又想要有能力上的提升,又不愿花钱自我投资。
这种想兼得一切的人,往往到最后会落得两头不到岸的下场。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你总是需要牺牲一些资源来换取另一些资源,因此你必须思考,什么资源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对实现未来是重要的。
你还需要思考,什么是现在看起来很重要的,但在未来是不重要的,或可以在未来轻易获得的。
第五层理解是——它永远都是个“实现”的问题。
当你的远见对局势做出了判断,但后来证实事实不是如你所想,那么你当时的远见就不是远见。
同理,当你用你的远见为自己规划好未来,但你却无法实现这一远见时,远见就自然成了空想,而不是远见。
有时,我太过害怕我的远见会变成空想,所以我牺牲了大量的娱乐、休闲的时间,以求最后的实现。
有时,我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不可能实现我所想象的未来,这时我会果断的更新我的远见,以求最后的实现。
有时,我需要告诉我自己:“你看,我可以用我的意识去控制我的右手,我可以控制我的双脚。”
“所以,我可以控制自己,去实现。”
所谓远见,是终于意识到人生是一场很长很长的马拉松比赛,然后向前迈出一步又一步。
【THE END】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形容人有远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