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投资阿里巴巴巴为什么让软银

软银解密:18个月造就阿里巴巴庞大帝国    ');在阿里巴巴最需要及最困难的时候,软银团队一直选择支持马云。2003年马云创立淘宝,软银中国将基金中仅剩下的2500万美元中的2000万美元给了马云,如今软银中国在阿里巴巴的投资获得了超常回报。  
  在最需要及最困难的时候,团队一直选择支持。2003年创立淘宝,中国将基金中仅剩下的2500万美元中的2000万美元给了马云,如今在的投资获得了超常回报。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泪。不应只看到他现在的风光时刻,更应看到他最低谷的时候。
  ,主管合伙人,2000年在软银集团成功投资阿里巴巴后,整整15年,一直是马云的坚定支持者,也是阿里巴巴从艰辛奋斗到辉煌的见证人。
  9月19日,与许多投资人及媒体人一样,再次见证了阿里巴巴在纽约交易所敲钟的历史性时刻。
  此次阿里巴巴美国上市,创造了史上最大IPO的历史记录。其发行价格为每股68美元,上市募集资金217.6亿美元,最高募集资金250.2亿美元。
  按照阿里巴巴集团的IPO发行价计算,其市值达1748亿美元,这使其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超过了亚马逊的1500亿美元。其IPO后的表现更是亮眼。
  疯狂的IPO
  从9月8日开始,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阿里巴巴,聚集在马云身上。
  这个全球最大的企业,在经历多次IPO延缓、摩擦之后,终于开启了整体上市大幕。马云一句“我又回来了,这次要拿更多的钱”的调侃话,道出了创业的艰辛。
  15年前为融资200万美元,马云漂洋过海去“化缘”,但没有一个机构愿意投资,马云失败而归。15年后,疯狂的投资人挤满了华尔道夫,路演2天就完成全部申购额度,2分钟实现200亿美元申购,一个个记录被阿里巴巴轻易甩在身后。
  更有意思的是,最近一周,认识的媒体和不认识的媒体,熟悉的投资人和不熟悉的投资人,都开始赶往纽约,目的只有一个,目睹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交所的上市风光。
  但阿里巴巴的风光不在于其开创了史上最大的IPO,而是造就了中国最多的千万元、亿万元级富豪。
  “你哪里看到过创业合伙人有18个人的?没有,全世界没有。”薛村禾称,马云的成功在于其做人,不贪,善于分享。
  在阿里巴巴发展历程中,“十八罗汉”是出了名的。
  1999年2月,南归的马云在自己家中召开了创业会议,“十八罗汉”或坐或站,聆听慷慨激昂的马云的激情演讲。如今“十八罗汉”发展成为30人的“阿里合伙人”,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和精神文化的传承者,马云的这些创业伙伴,成为阿里上市最大的个人受益者。
  在阿里巴巴30位合伙人中,24位来自阿里巴巴,6位来自集团关联公司或相关公司。这30位合伙人共持有阿里巴巴14%的股份,价值超过210亿美元。不出意外,这30位管理团队将诞生十数位亿万级富豪。
  排在最前面的是马云和蔡崇信。
  阿里巴巴招股说明书显示,马云持有阿里巴巴8.9%股份。去掉由慈善组织SymAsiaFoundation控制的1.5%股权后,按估值计算,马云对应的估值为128亿美元。
  此外,马云还占股母公司小微金服的比例不超过7.3%,业界普遍认为这部分资产上市估值不会低于阿里巴巴集团,由此可得,马云的财富将是其在阿里巴巴持股的双倍即256亿美元。仅次于马云之后的阿里巴巴第一副手蔡崇信,其持有3.6%的股份。目前其财到48亿美元。还有、武卫、、王坚、彭蕾、金建杭等,其身价均可能过亿美金。
  尽管其招股书没有提出具体持股员工数。参考2007年阿里巴巴业务香港上市时,员工持股比例约占总数的70%。7年后,阿里员工2万多人,按50%的员工持股计算,阿里持股员工约为11000多人,上市后每人平均可套现将近42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91万元。这意味着,阿里上市将诞生一万多名千万元级富翁。
  软银中国投资回报超1000倍
  不过,阿里上市最大的受益者并非管理团队,而是素有“亚洲”之称的软银集团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长。日本媒体报道称,随着阿里巴巴上市,已跃居日本首富,一举赶超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社长柳井正。
  阿里巴巴招股书显示,软银持股股,占比34.4%。其中软银中国累积投资2300万美元,根据阿里巴巴招股书所显示的数据,软银中国的投资回报率超过1000倍。
  按阿里1748亿美金的上市估值计算,软银股份价值596亿美元,暴赚593.8亿美元,投资回报率高达258倍。目前孙正义个人直接持有近44%的软银股份。马云因阿里上市成为中国首富,而软银孙正义借此有望超越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
  2000年的时候,孙正义有一刹那间已经是日本首富,但随着当时经济泡沫破裂,软银集团的股价缩水了98%。
  凭借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孙正义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重新夺回日本首富宝座。
  “我们是幸运的,投到了最好的公司。”说起当时的投资,薛村禾表示,当时知道可以看好马云团队,但没有去想过阿里巴巴能做到如此之大。
  当时软银在中国的投资基金有两支,一支是成立于2000年的软银(SBcvC),一支是软银国际(SBI)。
  2000年马云在北京参加项目路演的时候,、、阿里巴巴都去了。每个项目的演讲都是6分钟。最后软银中国投了阿里巴巴,软银另外一支基金投了、各500万美金。“都是成功项目。”但最成功的是阿里巴巴。
  “这说明我们看人没有错。”薛村禾介绍,整个软银集团在阿里巴巴的投资中,软银中国的投资占到了2300万美元,为软银集团中最早投入的部分。
  据悉,在2003年马云启动淘宝业务时,VC市场普遍缺乏投资资金,马云找到薛村禾商量,凭着多年的合作基础,软银中国当时的基金还剩有2500万美元,但却愿意将2000万美元给淘宝。最终同软银集团一起投入5000万美金资助马云。
  “市场都说我们疯了。”因为马云做淘宝的时候,市场上有一个强劲的对手eBay易趣,其市场份额达到90%以上。当时有人形容淘宝和eBay的竞争是蚂蚁与大象的较量。事实证明,软银中国当时的判断是一次十分正确的投资选择。
  18个月造就2000亿帝国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投资淘宝确实有些挑战。薛村禾坦承,当时最担心竞争对手改变商业模式,那样的话淘宝的机会可能会差一点。
  时间回溯到2003年。
  在淘宝网创立之初,国内的市场的霸主是eBay。2003年,eBay和易趣合并,其市场份额达到了90%。无论是技术、资金、人才、占有率还是品牌,eBay易趣全面占优。
  当时eBay已经称霸全球,初生的淘宝网一穷二白,启动资金仅有5000万美金。“蚍蜉撼大树谈何容易。”
  也正因为此,eBay一开始未加理会,时任eBay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的态度是,“淘宝会在18个月内夭折”。
  不过,eBay也没有放任自流。据悉,eBay采取封杀策略,全面封堵淘宝。
  eBay买下了引擎中关于“淘宝”的关键词广告,淘宝就出现“要淘宝,到易趣”的广告,进行广告封杀。
  同时,eBay易趣与各大站签署了一年的排他性广告合同。合同注明,一旦发现这些网站与eBay易趣的竞争对手如淘宝网产生任何有关宣传和推广的合作,就要支付高额的罚款。但这些都没有扼杀住淘宝,马云的团队屡出奇招,快速成长。走“投”无路的淘宝网只好将广告投放在公交车、电梯和地铁列车上,甚至在eBay易趣的办公室对面,竖起了广告牌,对eBay大打心理战。
  “你知道胜利的关键是什么吗?”薛村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淘宝成功的关键在于,马云的团队勇于摧毁eBay的生意模式,改变了交易成本,它是免费的,而eBay的模式是收费的,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所以,当时淘宝最担心的是,eBay为中国市场改变商业模式。庆幸的是,后者没有采取相应的免费策略。
  “不是淘宝做得好,而是eBay给了我们太多机会。”马云曾表示,我们充分利用了eBay的弱点,给了对手致命打击。
  薛村禾也称,eBay的战略失误给了阿里巴巴机会,包括eBay管理高层均是老外,水土不服,以及反应慢、受制于全球市场模式。
  当然阿里也采取了一些策略,比如在美国市场,利用分析师强调eBay要对股东负责、强调市场收入等。
  等到2005年5月,eBay易趣采取免费模式时,一切已为时已晚。根据eBay200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eBay易趣成交额约为1亿美元,而淘宝公布的数据为11.3亿元(1.37亿美元),压过了eBay易趣。
  至2005年底,淘宝的市场份额达到75%,eBay下降到25%。
  软银还透露一个细节,当时eBay为了消灭淘宝,采取了收购策略。
  平均一个季度报一次价格,第一次报价是1亿美金,后来是2亿,再是4亿,每次报价都是double,最高的报价到了20亿美金。
  从2003年底到2005年中旬,短短18个月,这场惨烈的战斗以淘宝的完胜告终。
  今天,阿里巴巴的价值已经很明确,80%体现在以淘宝延伸出的体系中,原来的业务只占不到20%。“所以可以说,18个月5000万美金同eBay之役,奠定了阿里巴巴如今庞大的商业帝国。”本文为投资界原创,原文:http://pe.pedaily.cn/.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
TOPS17670゜116824゜216231゜316138゜45003゜54395゜63787゜72218゜81377゜91251゜1037900゜137211゜234877゜333997゜433087゜532723゜630431゜730178゜829714゜929016゜10
天使 金额未透露 融资B轮 10000万人民币 融资其他轮 金额未透露 融资A轮 金额未透露 融资
市场及媒体合作李小姐010 37.cn投稿邮箱.cn
投资界微信
(C)清科集团版权所有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2号软银坚持阿里巴巴的原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软银坚持阿里巴巴的原因
&&软银集团投资阿里巴巴并且一直的原因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阿里:当初马云为什么只要了日本软银一半的钱?
过年期间,支付宝凭借集“五福”活动,让大家又“敬业”了一次,阿里巴巴正深入平常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是中国企业还是日本企业?现在日本软银和中国雅虎控制了超过70%的股份,而日本软银又是中国雅虎的控股股东,
也就是说日本软银控制了阿里大部分股权。但是阿里上市之时,马云就制定了不同于其他公司的管理人制度,虽然马云只有不到10%的股份,但是却掌控阿里的大权,掌控近30%软银只能提名一个董事名额。
日,日本软银的孙正义当时要投资4000万美元,占股49%,当时马云拒绝了,只要了2000万美元。不过绝大部分股权在日本人手里,也就是说阿里赚的钱都到日本人腰包里去了,并且阿里的大数据参考价值很大,这不是好事情。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微信公众号:xiaoxiaodaochang
微信号:luoqi
今日搜狐热点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同是阿里大股东,为何软银任性收购、雅虎无奈出售
  唐梦妮|文
  纽约大学企业传播咨询专业在读硕士
  的第一、第二大股东,和,正面临截然不同的商业抉择。
  7月25日,美国最大移动运营商宣布,将以48.3亿美元对价收购雅虎互联网核心业务和房地产资产。而就在上周一,软银确认斥资320亿美元现金,收购英国ARM芯片设计公司。
  为了收购ARM公司,软银选择出售价值约10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份换取资金。
  据5月20日最新披露,作为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软银持有股票数量为7.98亿股,持股比例为32%;雅虎持股数量约3.84亿股,占比15.4%。按阿里巴巴7月25日收盘价每股83.05美元计算,不考虑折现,软银所持股份增值了约653亿美元,雅虎所持股份增值392亿美元(雅虎初始投资为10亿美金,阿里先后两次分别回购了76和2.08亿美元,并支付雅虎中国使用费5.5亿美元。雅虎投资阿里巴巴所获得收益估算为76亿美元+5.5亿美元+2.08亿美元+现在雅虎持有阿里巴巴股份的市值)。
  高增长的ARM公司市场份额表现抢眼
  这家英国芯片设计公司,主要为智能手机设计而不直接生产芯片,通过收取授权费和每片芯片的专利费盈利。ARM公司的大客户包括苹果、三星和高通,全球超过95%的智能手机都搭载了其设计的手机芯片。
  ARM公司2015年设计的芯片出货量达到了惊人的150亿片,公司从中收取费用总收益近1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ARM预计2020年公司设计的芯片出货量会达到1兆片。
  ARM公司近些年高速增长并给予股东高回报。公司去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3,净利润率超过35%。近几年分配给股东红利的复合增长率也达到了25%。
  与此同时,ARM的业务正积极从智能手机延伸,进入互联网硬件和物联网市场。目前,ARM已经覆盖了九成汽车娱乐处理器市场,并预计到2020年会占领互联网硬件市场1/4的份额。
  软银收购ARM公司开出了320亿美元的价格,ARM公司2015年的股东权益不到27亿美元,并且还有接近5亿美元的债务傍身。软银截至2015年三季末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只有96亿美元,这意味着软银的收购代价会消耗掉相当于公司3年以上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ARM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对比软银320亿美元的收购价捉襟见肘,但增长势头强劲。ARM公司2015年税前经营活动流量约为6.7亿美元,营业收入超过14亿美元,营业利润超过6亿美元,并且公司这两项关键财务指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22%和31%。
  软银开出高价收购ARM公司只是看中了这家高科技公司快速增长的未来,这在软银集团孙正义于上周四公司活动的讲话里得到印证。他表示,软银此次收购ARM公司,是瞄准了未来人们对日常用品联网的需求,即“物联网”的趋势,这也是软银未来的方向,即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以及“物联网”。
  同时,软银对ARM公司的收购,也将促进智能手机零售业务,与软银在日本和美国的核心业务互相促进。
  软银:35年收购163家公司的投资帝国
  软银集团已经是一家拥有739家子公司和135个联营企业的综合性跨国投资公司。
  软银业务包括日本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Sprint美国移动电信业务、电信硬件设备和服务四个板块。 软银从包赚软件起家,过去35年间,据投资数据统计网站CrunchBase统计,软银已经投资了超过163家公司,行业领域贯穿传媒、互联网、宽带、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信硬件与服务。
  总结软银的投资逻辑:围绕着信息变革,在关键软件、硬件行业,通过收购、股权投资、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进入新行业,再通过行业并购扩大规模和市场份额,迅速提升在行业的影响力,在该行业爆发时盈利。
  软银最先进入的是媒体业 。1982年成立Oh! PC和Oh! MZ涉足出版业。此后收购美国出版商Ziff-Davis Publishing Company,并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The News Corporation Limited建立合作关系。1999年,剥离出版业务独立经营,成立控股公司。
  第二个跨入的行业是互联网。1996年与雅虎成立合资公司雅虎日本,并在当年购入额外股权,成为雅虎日本最大股东。成立了日本第一个互联网入口。
  2000年,看准电子商务行业前景,软银注资阿里巴巴10亿美元。2008年与阿里巴巴共同成立阿里巴巴日本。2012年与PayPal成立日本PayPal合资公司,为电子商务提供支付渠道。雅虎日本一直尝试拓展电子商务业务,甚至在2013年还免去雅虎购物和YAHUOKU!上商家的入驻费。2014年收购了印度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PT Tokopedia和Snapdeal。
  与此同时,软银开始了宽带业务。2000年成立BB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提供宽带硬件设备和技术支持,2001年成立Yahoo! BB,正式提供宽带服务。同时成立Yahoo! BB Mobile,开始无线互联网试验,并推广商用IP电话服务。2003年,软银对BB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SOFTBANK Networks Inc.,,SOFTBANK EC HOLDINGA CORP. 和SOFTBANK COMMERCE CORP等公司完成了合并,成立SoftBank BB Corp。
  随后,软银的业务拓展到电信行业。2004年收购日本商务固话服务供应商JAPAN TELECOM CO., LTD,成为软银的子公司,开始固定电话业务。2005年,收购国际电信公司C&W日本子公司Cable & Wireless IDC Inc.,后者是日本第二大国际语音和数据供应商。软银也因此成为日本第二大国际电信业务供应商。2013年,软银斥资21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四大电信运营商Sprint。
  2006年,软银斥资118.7亿美元,收购日本第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Vodafone K.K.(后改名为SoftBank Mobile Corp.),进军移动通信行业。这笔收购被软银认为是公司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此后,软银开始提供宽带、固话、移动通信的交叉套餐服务。2008年,开始销售iPhone 3G,也是日本第一家引入iPhone的运营商,拥有 iPhone在日本的独家销售权(直到iPhone 4s推出)。
  此后,软银开始补充其移动电信的服务、硬件业务板块。2013 将eAccess并为子公司,提升移动通讯数据服务。随后将3G、PHS电信服务公司WILLCOM, Inc.并为子公司,后并入eAccess(eAccess后改名为Ymobile)。2014年出资12.4亿美元收购B2B移动电话硬件设备公司Brighstar,旨在提供硬件设备和技术支持。
  与此同时,软银开始投入移动互联网周边业务,包括广告、游戏、移动出行等。2011年,投资移动端广告公司Mobi Pte. Ltd.,2013年,软银增持日本视频游戏公司 GungHo Online Entertainment股份,并一起收购了移动手机游戏开发公司Supercell。2014年,软银通过股份交易,将GungHo并入子公司。2015年增持Supercell股份到73.2%。软银美国公司也先后投资了美国电影公司Legendary Entertainment和订阅视频平台DramaFever,印度移动交通出行平台ANI Technologies Pvt,新加坡移动出行平台Grab Taxi Holdings,中国的滴滴快的叫车软件。
  软银通过投资、收购拓展新业务,以行业并购补充业务板块,以此连接产业链。 如2014年,为整合电信业务,包括移动、宽带、固话和硬件业务,软银合并了旗下SoftBank Mobile Corp.、SoftBank BB Corp.、SoftBank Telecom Corp. 和 Ymobile Corporatioin 4个子公司。软银收购并入子公司业务后独立运营管理,之后再整合到统一运营板块的控股公司旗下。软银旗下大大小小的公司,由纯控股公司、运营控股公司以及运营公司进行系统管理。
  软银收购投资有这样几个规律:
  行业紧密围绕着互联网、信息产业。软银从出版业开始,先后进入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宽带运营、固话运营、 移动通信、电信硬件和科技、移动互联网应用等领域,包括服务、软件、硬件、科技板块。
  软银看准的是行业前景,大规模产业投资均发生在几次信息产业爆发之前。软银在1996年瞄准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在2000年开始迅猛爆发,软银顺势在2001年成为日本最大的DSL运营商(数字用户线路,是以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传输技术组合)。还有2000年投资阿里巴巴,价值增长300多倍。
  进军成熟市场,通常收购已处于发展成熟期,拥有极具竞争力市场份额的公司。比如,收购日本第二大国际语音和数据供应商Cable & Wireless IDC Inc.,软银也因此成为日本第二大国际电信业务供应商。通过收购日本第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Vodafone K.K.,软银进入移动电信行业。在进军美国移动电信市场时,收购了美国第四大移动运营商Sprint。
  短期大规模、集中、全产业链布局。在互联网爆发的2000年以前,软银大规模投资收购的公司,完成了互联网相关业务板块布局,包括电子商务、宽带服务、互联网硬件设备、网页、媒体营销、科技等。
  此次软银对ARM的投资,是软银创立以来进行的最大一笔收购。软银看准了“物联网”的行业前景,而ARM公司在芯片市场占有几乎垄断的市场份额,这也符合ARM在五年内进军物联网行业的规划。值得一提的是,软银到现在还未放弃Sprint,潜在的逻辑关联是,一旦“物联网”行业爆发,电信移动运营商作为占据物联网移动端口的战略地位就不可忽视了。
  雅虎:错失了控制互联网科技巨头的一切机会
  雅虎曾是互联网行业的领跑者。这家历史最高估值达到125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现在却以48.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互联网核心资产。
  据华尔街日报,此次交易为互联网资产和房地产资产,但不包括阿里巴巴的股权,雅虎日本的股权、雅虎的现金储备以及专利资产。而专利资产将会另行拍卖。在交易完成后,雅虎将改名,并转变成为一家注册上市的投资公司。
  雅虎一直存在着公司定位的难题。在24年的历史中,雅虎在六位CEO的带领下,经历了频繁的公司战略转换 ,但从未挽回营收持续下跌的局势。
  雅虎一开始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早在1997年,雅虎已成为用户最常访问的网站之一,拥有1亿用户。在2000年掀起的互联网热潮下,雅虎用户激增到1亿,公司估值达到1250亿美元。然而从互联网泡沫破裂开始,雅虎股价在之后20个月里下跌了93%。2001年,雅虎第一位CEO Koogle辞职。
  第二任CEO Terry Semel试图将雅虎转变为一家媒体公司,也因此终止了雅虎对互联网搜索的投资。可惜的是,他曾考虑以10亿美元收购当时处在初创期的Google,但谈判因价格原因终止。
  随后Google规模营收爆发性增长,Semel也开始改变公司战略,再次进入搜索领域。2004年,雅虎用19亿美元收购了2家搜索科技公司Inktomi Inc.和Overture Services Inc.,为搜索业务提供技术支持。
  雅虎值得一提的一笔生意是2005年用10亿美金投资了阿里巴巴,取得后者40%的股份,这笔投资如今是雅虎最有价值的资产。
  2006年,雅虎试图将业务拓展到社交媒体,并提出用10亿美金收购Facebook,但同样因为价格原因终止谈判。2007年Semel辞职。
  第三任CEO的位置,由联合创始人Jerry Yang接任 。2008年,雅虎拒绝了微软提出的收购方案。此次收购谈判持续了数月,微软愿意支付60%的溢价,总金额450亿美元 。年底Jerry Yang辞职。
  第四任CEO Carol Bartz尝试将雅虎朝媒体公司转型。她投资了新闻、体育、金融公司,还用1亿美金收购了媒体公司Associated Content。但这位CEO在2011年被解雇。
  第五任CEO是PayPal的President Scott Thompson。他将雅虎的重心放在电子商务上,不过在完全实施计划前,2012年,他因学历造假辞职了。
  第六任CEO Marissa Mayer接任,再一次将雅虎战略调整到科技行业。提高邮件、Flickr的产品性能,加大了在移动端软件、网络视频和搜索领域的投资。在她的领导下,雅虎用超过20亿美元收购了52家初创公司,包括社交网络Tumblr、视频广告服务公司BrightRoll和移动端广告公司Flurry,旨在获得科技人才和技术。不幸的是,这批科技人才很快流失。
  雅虎领导层的频繁更迭,不断尝试的业务转型,难以一以贯之地推进决策,以及短促的战略试验,不等实施即告流产的变革,让这家曾经的科技巨头精疲力尽、遍体鳞伤。除了对阿里巴巴的投资独具慧眼以外,雅虎十年来的公司历史乏善可陈,并终走向核心资产无奈出售的命运。
  核心资产出售以后的雅虎决意转型成为一家投资公司,这对雅虎而言将是新的局面。同样,巨资收购ARM公司的软银,过往投资的历史颇为恢弘,但赌上物联网行业前景也面临不确定性,已经完成收购并拼力拯救的Sprint公司也在挣扎。毕竟,每一笔投资,面向的都是未来,越强的不确定性,越高的成本,就更像是一场赌局,如果错失,不仅满盘皆输,也会功亏一篑。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caixinenergy
caixin-enjoy
caixin-life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里巴巴和软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