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汉时期的中国古代四大经济区区各有什么特点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练习题答案解析讲述.doc 1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50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练习题答案解析讲述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生产的发展。
[课中思考题]
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为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由此,过度的土地兼并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阅读与思考]
请思考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
提示:①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到了明清时期雇工和佃农在法律上已享有与地主平等的身份,没有主仆之分。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反抗斗争促成这一变化;这一变化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自我测评]
1.井田制中的公田和私田有什么区别?
提示:“公田”是贵族占有的田地;“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即原有村社农民的土地,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逐渐取代井田制的?
提示: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有哪几种主要形式?
提示:战国以前主要是土地国有制,战国以后2000多年主要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4.概述租佃制产生、发展的过程,简析它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
提示:租佃制产生于我国战国时期,到宋代日益普遍,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租佃关系下,国家、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租佃制下,主佃双方订立契约,分成租、定额租以及货币地租的纳租形式,佃农获得永久租佃权利等都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上述因素也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商品化发展。
[课中思考题]
这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
提示:这个思考题是和教材内容直接相关的。《史记》中的这则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江南的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效率也很低,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宋书》中的这则材料则反映出宋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已经相当繁荣,人烟稠密,生产力水平已经有长足发展,生产产量大幅度提高,一个郡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满足好几个郡几年的需求。
[自我测评]
1.我国西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该题让学生结合教材第一目内容总结即可。
2.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提示: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具体内容参见“教材分析”有关内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参见“教材分析”的有关内容和“教学参考资料”的有关条目。
[课中思考题]
1.比较各种衣被原料,你能说出棉花和棉布后来居上、盛行一时的原因吗?
提示:(教师讲完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3课区域经和重心的南移.doc 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3课区域经和重心的南移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命制人:马光贤
审核人:高三历史组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复习目标 掌握我国汉代的四大经济区;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三次高潮;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进程、原因和影响。
【课前基础知识梳理与巩固】
1.熟知课标要求
2.自主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和落实
3.完成预习自测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司马迁的划分依据:
四大经济区的具体概况
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传统的农业区
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
地势复杂,人口稀少,
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
两汉时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后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龙门碣石以北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
①原因:主要是
第一次高潮:
的人口流动。
第二次高潮:
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
引起北方人口的南迁。
A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的
,带去了先进的
B促进了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2)南方的社会环境:
(3)南方的自身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
(2)中唐以后:南方
(3)宋都南迁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促进文化重心的南移。
【预习效果自测】
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发展划分而成
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D、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2、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
A、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B、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C、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D、南方农业为主和北方畜牧业为主的格局
3、唐代张籍《永嘉行》中说:“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它反映了(
A、两晋时期的民族融合
B、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
D、南北民族矛盾的尖锐
4、导致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关键的因素是(
A、北方战乱 , 而南方相对安定
B、南方地理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D、对外贸易以南方海路为主
5、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课内合作探究与训练】
探究训练:★走进古代经济
感悟历史★
问题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一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因之内,晏如也。……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圳(丰收之年), 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之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祀梓之利, 充切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一一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一一摘自《陆游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65页63页79页66页53页47页49页50页66页30页福建安溪县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1.主张将来的理想社会实行“和谐制度”的空想社会;A.莫尔B.傅立叶C.圣西门D.欧文2.马克思主;3.解决了俄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4.中国共产党“二大”将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A.发动工人运动时期B.国共两党合作时期C.进行;A.九
福建安溪县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主张将来的理想社会实行“和谐制度”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是
D.欧文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第一国际的成立 C.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出现
D.巴黎公社革命 3.解决了俄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文献是
A.《四月提纲》
B.《和平法令》 C.《土地法令》
D.《论俄国革命》 4.中国共产党“二大”将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这个“现阶段”是指
A.发动工人运动时期
B.国共两党合作时期 C.进行武装斗争时期
D.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中共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最早在
A.九一八事变后
B.遵义会议 C.《八一宣言》
D.西安事变后 6.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合作主要体现在
A.统一领导全国抗战
B.抗日战场相互配合 C.两党军队避免冲突
D.发动民众一致抗日 7.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主要任务是
A.讨论建立新中国的问题
B.制定《共同纲领》 C.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建立新型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8.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
D.贺龙 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起来始于
D.1959年 10.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团结
C.民族平等
D.共同繁荣 1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是 A.基层民主选举
B.人民代表大会 C.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 12.“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哪一问题提出来的? A.香港
D.特别行政区 13.二战后,美苏两国由盟友变成敌人,敌对的主要原因是 A.双方都拥有核武器
B.争霸欧洲 C.法西斯被消灭
D.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 14.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经互会的建立
D.北约的建立 15.日本在年,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原因不包括 A.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
B.重视先进科学技术 C.重视教育保持高投入
D.战争财富转化为资本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是 A.德黑兰会议
B.亚非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日内瓦会议 17.以下是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是 ①耧车
③筒车 A.①②
D.①②③ 18.坎儿井这一水利灌溉工程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它主要出现在我国的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19.关于北魏的均田制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这些土地既可以使用,也可以买卖 C.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 D.受田农民要服徭役和兵役 20.我国西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分别是指 ①山东地区
②山西地区
③东北地区
④江南地区
⑤东南地区
⑥龙门碣石以北
⑦西南地区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⑥
C.③④⑥⑦
D.①②③④ 2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南方的环境相对稳定
②大量的北方农民南迁
③北人南迁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④南方自身有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A.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2.江苏的松江在何时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A.汉朝
D.清朝 23.中国的制瓷业闻名世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汉朝时就已成功烧制出白瓷 B.唐朝时,景德镇成为“瓷都” C.宋代时创造了文明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D.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24.自汉代兴起的“丝绸之路”到了唐朝安史之乱后逐渐萧条,其原因是 ①中国丝绸生产量大大减少
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
④陶瓷器大量出口,走陆路易碎 A.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5.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
马克思提到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的农耕经济和专制统治使然
B.清朝皇帝不需要任何国外的手工业品 C.中国没有进行工业革命的需要 D.郑和下西洋没有持续下去 26.完成了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迦马
D.麦哲伦 27.有关早期的殖民扩张错误的是 A.16世纪初葡萄牙控制了马六甲 B.西班牙在中美洲、南美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 C.葡萄牙、西班牙掠夺的财富都在本国转化为了资本 D.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28.在工业革命的技术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 A.飞梭的发明
B.珍尼纺纱机的发明 C.焦煤炼铁法的发明和改进
D.万能蒸汽机的制成 29.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的特点有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其一个显著成就
②科学和技术更加紧密结合
③涉及的国家更广泛
④一些重要发明大多直接来自科学家的实验室 A.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0.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
B.工业革命所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C.自由主义的盛行 D.垄断组织的出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3分)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摘自高一新教材岳麓版必修Ⅰ
――摘自高一新教材人教版必修Ⅰ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红军被迫长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长征初期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局面是如何改变的?(4分)
(2)根据毛泽东的诗词和长征示意图,请回答:红军主力长征的出发点是什么?(1分)长征途中经历过哪些战役?(2分)
(3)你认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还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常设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大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北大西洋公约共有14条,其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它国发生战争时,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加强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北约成立时只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和英国12个成员国。
――摘自《历史学习》 材料二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摘自高一岳麓版教材必修Ⅰ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到的北约组织建立是美国当时推行“冷战”政策表现之一,请问还有哪些表现?(2分)
(2)材料二提到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两极格局的形成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8分)
(3)材料二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又有哪些因素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4分)
33.阅读以下材料(13分) 材料一
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摘自高一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Ⅱ 材料二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摘自高一新教材岳麓出版社必修Ⅱ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提到的“蒸汽机”又称“万能蒸汽机”,它的制成者是谁?(1分)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它的出现有何重要影响?(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火车的发明者是谁?(1分)它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影响?(4分)
(3)你认为以“蒸汽机”和“火车”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的完成是怎样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A D C B A A C A A C D A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B A A C D D A D C D A B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3分) (1)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1分)中国共产党及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分)主力被迫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北上进行长征。 如何改变: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1分)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1分)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分)从此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1分)
(2)江西瑞金。(1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2分)
(3)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生力军和主要干部;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3分) 32.(14分) (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2分) (2)积极意义: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3分)
消极意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5分) (3)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4分) 33.(13分) (1)瓦特。(1分)影响:①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2分)
②工厂开始集中,工业城市兴起(1分)
③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1分) (2)史蒂芬孙。(1分)影响:①集中了工业革命的多项成果,而且耗资巨大,人们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威力。(2分)
②缩短了货物销售时间,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1分)
③还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对社会变迁影响巨大。(1分) (3)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了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1分)
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大部分来自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1分)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也更加便捷。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分)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19福建安溪县高一历史期末考试等内容。 
 福建省安溪县2015年秋季七年级历史上期末考试试题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福建省安溪县 2015 年秋季七年级历史上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有 20 小题,...  安溪一中
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期中考 历史科试题(范围:必修Ⅱ第 1―12 课 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60 分) 一、选择题...  安溪八中
学年度高一年第二学期模块测试 历史试题考试时间:10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48 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初期形成的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  2014福建安溪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4福建安溪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
学...  福建省安溪八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安溪八中高一年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历史试题县(市、区)...  泉州市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Word版 含解析)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学年福建省泉州市...  安溪一中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 高一历史试卷(范围:必修一第 1~14 课 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 第Ⅰ卷 选择题(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 共 60 分)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m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程标准】
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掌握四大经济区域的基本内容
【难点】&&&&&&&&&&&&&&&&&&&&&&&&&&&&&&&&&&&&&&&&&&&&&&&&&&&&&&&&&&&&&&&&&&&&
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知识梳理】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 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
司马迁根据&&&&&&&&&&&&&&& ,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 、&&&&&& 、
&&&&&&&&&&&&&&& 。
&&& 2.四大经济区
(1)山东、山西地区:
&&& 特点:在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
&&&&&&&&&&&&& 的地位。
原因:地处黄河流域,&&&&&&&&& 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
(2江南地区
&& 特点:与山东、山西相比,江南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原因:江南物产丰富,但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 落后。
&&(3)龙门碣石以北地区
&& 地理概念:龙门碣石以北是&&& &&&、&&&&&&&&&& 的广大地区。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 塞外两部分。
特点:这一地区是传统的&&&&&&&&&&& 区。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 十分有限。
原因: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思考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划分了哪些经济区域?各经济区域有何发展特点、原因是什么?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原因:中国古代,由于&&&&&&&&&&& 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2.三次大规模南迁的高潮: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①时间:&& &&&&&&&之际
②由于&&&&&&&&& 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 沦为主要战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①&&&&&&&&&& 以后。
②原因:&&&&&&&&& 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
③表现:大批北方人口大量涌入&&&&&&&&& 及其以南地区。
④影响: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 大为提高。
&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①时间:&&&&&&& 之际。
②原因:&&&&&&& 之乱
③影响: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 3.影响: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文化重心的南移.
思考2. 今天我国出现的人口迁移与古代中原人口的南迁有何不同?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 人口的南迁。
(2)南方&&&&&&&& 相对稳定。
(3)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1)东晋、南朝时期:初步形成了&&&&&&&&&&& 、&&&&&&&&&&&& 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人口上百万的城市,如&&&&&&& 。
(2)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 、&&&&&&&& ,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 。
(3)南宋: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朝都城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 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 。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 的南移。自南宋起,&&&&&&&& 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思考2. 概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拓展】
1. 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
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
二是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
三是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江南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转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以来,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战争较少,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4)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元代大运河南粮北运、大都粮食供应“仰给江南”的史实,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
3. 认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明显的特征
(1)原因:南方自然条件好;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2)显著特征:
①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历史启示:
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②充分合理的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走进高考】
例1.(2004年,北京)促成南朝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条件是:
A.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
解析& 本题属最佳选择题,B、D两项的表述是在A项这个前提条件下,更能充分实现的,故选A。
例2:( 2004年,全国 )从各主要时期江南得到发展的条件看,最有利的条件是
&&&&&& &A.科技发展& &&&B.政策调整&& &&C.民族融合& &&&&D.阶级斗争
解析& 南朝时期、唐末和两宋是江南得到发展的最重要时期,综观几个时期,民族融合是其共同的条件,因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封建化的进程,故又是最有利的条件。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据《史记》记载,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请回答1~3题。
1.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①山东地区②山西地区③江南地区④龙门碣石以北地区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
&&&& &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 &&&&&&&&&&&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 &&&&&&&&&&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3.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主要原因包括 ①自然条件②人口密度③开发早晚④生产技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请回答4~5题。
4.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 &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
5.唐宋时期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①阶级矛盾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③民族矛盾④人地矛盾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中原人口的迁移导致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请回答6~8题。
6.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 &&&&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
7.中唐以后,扬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这反映的主要问题:
& &&&&A.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 B.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 C.江南正式成为经济重心&&&&&&&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8.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 &A.岭南地区经济地位位居全国首位
& &&&&B.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 C.南方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9.南宋时,苏、湖、常、秀有“天下粮仓”之美称,还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B.南方稻米产量大幅提高&&
C. 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D. 水稻已普遍得到种植
10.两汉时江南地区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有:①地势复杂②气候过于炎热潮湿③人口稠密 ④生产技术落后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 &&&&&&&&&&&&&&&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的特点
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 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
12.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13.(2007江苏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14.(05江苏3)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 A 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院经济衰落
&&&&&& 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15.(04北京16)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
&&&&&& C.“苏湖熟,天下足”&
&&&&& D.“买不尽淞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卷403、404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硌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 材料三&&& 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 ――《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的历史)
&& 请回答:
(1)从汉代以前到南朝时期,我国江南经济的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哪几次重要的人口南迁的移民潮?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选择题
1 -5& ABDCB  6D10  DBCCB&&&&& 11―15& CCDDC&&&
二、非选择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为逃避战乱,北方居民纷纷迁往南方;材料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材料三反映的足:与北方的情况相反,南方人口数量剧增。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破坏主要在北方,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北方居民的大量南迁。
(3)导致我国人口的大迁移,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促进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解析:该组材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较多,北方人大量南迁,江南人口大量增加,由此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汉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 (2)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环境稳定,政治重心南移,自然条件较好等。
&(3)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人口南迁的移民潮: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的背景,即注意《史记》《宋书》所反映的时代。
参考答案:
1.A& 在汉代,山东地区和山西地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2.B& 唐宋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3.D& 自然条件、开发早晚、人口密度、生产技术水平都是我国古代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C&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由北方流向南方。
5.B& 安史之乱和金军南下是造成这次人口南迁的重要原因。
6.D& 生产力的发展,即南方地区劳动力的补充以及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引进,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7.B& 中唐以后,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8.c& 南宋初年的人口迁移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完成。
10.解析:两汉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西汉时的山东包括现今的诸多省份和地区,是当时最大的粮食产地。答案:B
11.解析&&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以更准确的把握材料解析.唐以前人口的迁移多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战乱,而语言等民族融合的现象是人口迁移作用的表现.。答案:C
12.解析&& 最主要的影响是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南方人口增加属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生态破坏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主流;文化中心的南移是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下的产物。答案:C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m
没有相关教案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时期四大家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