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边还有哪些大城市发展的好处可以发展?

北京周边穷邻居,上海周边富亲戚?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城市格局-逛遍北上广
北京周边穷邻居,上海周边富亲戚?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城市格局作者:逛遍北上广公众号:gbbsg88发表时间 :经管之家论坛坊间存在着一个传说:北京穷了周边,上海富了周边。这个传说有没有道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北京周边是不是穷、上海周边是不是富。我们以GDP总量和人均GDP来衡量城市的贫富程度。为了较为公平地比较京沪对周边城市的影响,我们定义了“环北京城市群”,将京津冀全境、山西全省、辽宁部分地区、内蒙古部分地区纳入其内,使得环北京城市群的规模与长三角城市群同为41个城市(含直辖市和地级市)。这82个城市落在地图上是这样的:下面回到正题。我们先来比较一下两个城市群的GDP总量(由于部分城市GDP数据缺失,每个城市群各选取33个城市):(说明:GDP总量指数是每个城市的GDP总量与首位城市的比值(2015年)。例如苏州的GDP总量是上海的56%。)显然,从GDP总量来看,两大城市群都是“1+1+39”的模式,即1个首位城市、1个第二首位城市、39个非首位城市。在两个城市群中,第二首位城市(天津、苏州)的GDP总量均为首位城市(北京、上海)的60%-70%;从第三位的城市往后,GDP总量随排名迅速衰减,但显然,环北京城市群的GDP总量衰减更快。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人均GDP:(说明:人均GDP指数是每个城市的人均GDP与首位城市的比值(2015年)。例如天津的人均GDP是北京的1.09倍。)从人均GDP的角度,两个城市群的差异更加明显。北京的人均GDP略低于天津,第三位城市的人均GDP不及北京的70%。而上海的人均GDP则沦落到第七位(前六依次是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常州、镇江)。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均GDP并没有像环北京城市群那样的骤减,而是均匀减少。综上所述,无论从GDP总量还是人均GDP的角度,环北京城市群中的城市都是远远落后于北京天津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程度则相对均衡,上海有着苏州、杭州、南京、宁波等多个与之经济实力相当的小伙伴。“北京周边穷邻居,上海周边富亲戚”基本是事实。事实上,不仅环北京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差异极大,而且北京和上海在各自城市群中的扮演的角色也很不一样。首先,北京与城市群的联系强度远高于上海。我们基于2017年的人口流动数据(主要是商务人口流动和旅游探亲),计算了城市群中每个城市对首位城市(北京或上海)的联系度,并以排名的形式表示。结果如下图所示:(说明:环北京城市群对北京联系程度第一位13%的含义为,40个城市中,有13%也就是5个城市对外联系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全国范围内);同理,有18%也就是7个城市对外联系第二多的城市是北京。)可以看到,对首位城市联系程度在第1-3位的城市,环北京城市群占31%,长三角城市群则仅为21%;联系程度在第1-5位的城市,环北京城市群占64%,长三角城市群则仅为36%。各城市对首位城市的联系程度排名落在地图上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总体来说,与首位城市在地理位置上接近的城市、以及邻近省的省会城市,对首位城市的联系度更强。只不过在长三角,联系程度在空间上的衰减更快一些。总体而言,北京与环北京城市群的联系度大大高于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系度。其次,环北京为单中心城市群,长三角为多中心城市群。我们统计了每个城市在其所属城市群中的联系度排名进入top5的次数,以此作为其中心指数。该指数越高,表明该城市与城市群的联系越密切。结果请看下面两个图:可以看到,北京的中心指数一骑绝尘,高达25;排第二的沈阳的中心指数约为北京的一半;天津仅排到第7位,中心指数只有北京的五分之一。再来看看长三角的情况。我们发现上海并没有表现出统治性的中心地位:合肥在前、苏杭南京在后,差距均在毫厘之间。综上所述,环北京城市群只有唯一的绝对中心,长三角则呈现为多中心的特征;与之对应的,环北京城市群与北京的联系程度也远高于长三角城市群与上海的联系程度。那么,是不同的城市群形态造成“北京穷了周边,上海富了周边”吗?一般认为,地区间差异受到劳动力转移和资本流动的影响。许召元、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通过数学模拟进一步提出,地区差距受到拥挤成本、资本的外部性及居民技能差异的影响。当资本的外部性较大或者拥挤成本较小时,劳动力转移可能促使地区差距不断扩展;当拥挤成本较大或者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时,劳动力流动会促进地区经济逐渐收敛。上面这段话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城市群与首位城市的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取决于:1,钱是否继续向首位城市流动?2,人是否继续向首位城市流动?3,流向首位城市的都是什么人?如果钱继续向首位城市流动、高技能劳动力继续向首位城市流动,则区域间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反之,如果钱开始流入到较小的城市、或大量低技能劳动力流向首位城市,则区域间差距会缩小。延续这种思路,要回答北京上海对周边的影响为何不同,我们需要知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人和钱会继续流向北京上海吗?简单地,我们以“城市间收入差”作为城市吸引人才和资本的综合衡量。如果劳动力或者资本在A城市比B城市有更高的收益,会吸引劳动力和资金向A城市流动,使得两者之间的差异会进一步扩大。我们综合考虑了不同城市间的平均工资水平、生活成本(包括房价)等多种因素,分别计算了北京和上海与其区域城市的收入差指标,结果请看下图:可以看到,从年,北京相比环北京城市群的收入差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劳动力和资本的角度来说,北京这座城市仍有大量的进入空间。再来看上海。上海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收入差一度降到了水面以下(收入差小于1),落后于江苏、浙江,直到2015年才略有回升,在区域内有了相对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仍是环北京地区就业和投资的首选;而在长三角,许多其他城市已经具有可以与上海竞争的人才和资本吸引力。那么,流向北京上海的都是什么人?我们以学历来近似表征居民的技能水平。由于低学历人群难以准确识别(例如,我们无法判断一个初中学历的人是在校学生、还是具有初中学历的从业人员),本文只探讨高学历人群的流动情况。由于无法获得外来人口的学历结构,我们只好使用替代性指标:高等人才吸引力指数。该指标的含义是城市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常住人口数量,与高等院校在校生的数量之比。某城市的该指标越高,说明该城市不仅能留住本市毕业的高等人才,还可以争夺到毕业于其他城市的高等人才;该指标越低,则说明该城市的高等人才流失越严重。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尽管北京上海都是所属城市群中高等人才吸引力最强的,但北京对高等人才吸引力远远高于天津、沈阳、保定等其他城市,而上海与苏州、宁波等城市的差距则相对较小。换句话说,北京对城市群高等人才的“抽血”能力比上海更强!至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以下判断:1,高等人才和资本在过去、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都由环北京城市群乃至全国向北京流动,北京与环北京城市群的差距很可能进一步扩大;2,长三角已显现出“多核”特征,上海与苏州、杭州等城市将展开对人才和资本的激烈竞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我们对于“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的设立,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呢?注释:1.本研究由 城市数据团 与 滴滴媒体研究院 合作完成,作者为 团支书。本文封面由滴滴媒体研究院提供,正文中的数据可视化由数据团成员 AuAg 完成。2.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年鉴、滴滴城际交通数据、腾讯位置大数据、百度地图数据等。3.本文主要的参考文献为 许召元,李善同. 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 经济学(季刊), :53-76.延伸阅读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城市格局(深度好文)看央视的“新闻联播”和“新闻频道”,但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看。你只要用“心”,那些虚荣的信息都会被过滤,入不了你的法眼,剥去一层层外皮,真相就自然呈现。每天都会在网上看到各种城市排名:GDP排名、房价排名、各种指数排名等等,都是用一堆数据下结论,基本都是泛泛之辈的夸夸其谈,或者人云亦云,毫无可读性。中国依然处于发展大浪潮当中,城市格局是由经济结构变迁决定的,而且变化日益微妙,如果不能从深层次上分析这个问题,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数字”表面。请记住:在中国“数字”不会带来任何真相的,更说明不了任何本质问题!中国的真相既不像愤青眼里那么极端,也不像新闻联播里那么堂皇。我每天也在看央视的“新闻联播”和“新闻频道”,但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看。你只要用“心”,那些虚荣的信息都会被过滤,入不了你的法眼,剥去一层层外皮,真相就自然呈现。1、中国城市格局OK,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城市格局的问题。首先,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事实:在中国,凡是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都会有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要比“省会”城市高。自南向北依此为:广东的深圳VS广州、福建的厦门VS福州、江苏的苏州VS南京、山东的青岛VS济南、辽宁的大连VS沈阳。也就是说,这些省份都有一个“经济中心”和一个“政治中心”,这叫“政商分家”。只有“政治”和“商业”分家了,经济才能真正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第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果,沿海省份经济硕果累累。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凡是经济欠发达的内地省份,本省经济就会出现“省会独大”的经济现象,比如:湖北的武汉、湖南的长沙、四川的成都、安徽的合肥、陕西的西安、山西的太原、新疆的乌鲁木齐、云南的昆明等等。这叫“政商不分”,“政治”和“商业”纠结在一起,这些地方的经济往往是依靠“行政”手段堆砌起来的。这就是“内地”跟“沿海”的区别,经济结构不一样。“省会一家独大”和“两个城市遥相呼应”相比,很明显后者更具协调性、分工性,当然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倾斜导致的。而我更想说的是:对于制定政策的领导而言,为什么那么多内地的省级领导依然看不到这个问题呢?比如安徽,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举全省之力建设一个“合肥”。凡是去过合肥的人都知道,论及外表它算是富丽堂皇了。但是一个省会的富丽堂皇跟该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没有任何关系!更何况,合肥本地人均收入其实很低,也不能跟其外表成正比。究其本质,是领导们太喜欢、太在乎自己的家园了,因为他们都是住在“省城”里的。他们难道不明白:要想使一个省的经济水平得到发展,必须“政商分开”,政治的归政治,商业的归商业。选择一个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跟省会遥相呼应,这叫分工明确、定位精准,这样既出政绩,老百姓生活又能提高。乱炖是做不出好菜的!安徽如此,四川、湖北、湖南、陕西、山西都是如此!OK,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有些省会生产很富丽堂皇,而该省的百姓却很穷了吧。所以大家看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要看新闻、不要看数字、不要看高楼。我感叹的是:如果没有开明的思想,没有足够的大局观,这些地方会一直落后下去!2、中国的大城市OK,弄懂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整个中国。如果把中国看成一个大省份,那么其政治中心就是北京,经济中心就是上海,你看这分工多么明确,所以改革开放才30年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经济成就。首先,北京和上海到底谁才是中国第一大城市?这个大家不用再争论了,是北京。因为我的几个微信公众平台早就给出了后台分析,北京永远都比上海多大概三分之一左右,当然这里仅从人口多少而论的。那么,北京因何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的呢?这里就必须有深层次的分析。我们知道,中国城市发展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而中国上一个阶段的改革开放,其发展方式其实就是“权力经济”。北京,其实是“权力经济”的极端产物。中国上一个阶段的改革开放,其实不是完全的开放,只是开放了一部分权力,依然有很多权力是没有外放的。因很多地方政府、企业办事都得跑到北京来审批,“驻京办”就这样产生的。全国的钱都往北京送,全国的有钱人都想往里挤,北京房价能不高吗?同时,北京垄断了全国最得力的资源,包括全国最高端的教育、医院、文化等等资源,一点不愿意不往外放,导致很多人的理想只有在北京才能实现,“北漂”就这样产生的。这种绝对的优势导致在北京的人心态都是“扭曲”的,在北京随便见一个人,都说自己认识这个认识那个,这也能干那也能干,再大的事到他们嘴里都是小菜一碟。腰里不怀揣着几个亿的项目,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上帝是公平的。北京享受了全国最优质的资源,也呼吸着全国最肮脏的空气,谁敢说“雾霾”不是上帝赐给北京的特殊礼物?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接下来就将解决权力的问题。李克强总理要就申明了: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再加上反腐的强化、审批流程的缩减、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将迎来下一个崭新的时期:今后的企业家将更加注重创新,而不是搞关系,政府更注重服务和搭建平台,而不是掌控和指挥。这就是中国上一阶段的经济体制问题,再加上发展速度之快,导致北京之大实数世界罕见,其各项隐患和大城市病,也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再定位而减缓。全国的钱都往北京送,然后这些钱都送到上海运作。这就是政治中心和是经济中心的区别。准确说上海应该是“金融中心”。所有的商业模式发展最后,就是钱如何生钱的问题,这就是金融的本质,它位于食物链的最高端,所以上海人均GDP永远是最高的。只要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不动摇,永远都是最富裕的城市,这是定位决定的。这些钱运到上海后就需要钱生钱。因此上海的金融公司多如牛毛,在那里最普遍的工作是“理财顾问”和“理财经理”,她们是怎么开拓客户的呢?最开始是去百度做推广,后来是微信摇一摇,最后是去跟大爷大妈一起跳广场舞。上海人眼里都是钱,所以会更加物质和现实,上海的小资情调和虚荣也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适合成功之后再来运作和挥霍的地方,它缺乏对成功过程的欣赏,也就是缺乏对勤奋的认可、对年轻人的包容。而这一点形成了上海最严重的诟病:太缺乏创新和创业精神了,为什么我们要提到这一点,因为这一点才决定着一个区域未来。这就是深圳和上海的区别。深圳的定位应该是“科技中心”。科技最讲究的是什么?就是创新!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如果你想读懂中国历史就去读北京,如果你想读懂中国近代史就去读上海,如果你想读懂中国现代史就去读深圳!中国电子类、家电类、智能产品往往都分布在这里,深圳的南山,基本上聚集了中国的所有科技巨头,其实要看“中国制造”的水平和前景,就看这座城市的创新能力了。在深圳的大街上,你很少看到老头老太,整个中国正在老龄化,唯有这座城市依然是年轻人的天下,这其实也是深圳的一个优势条件。这是中国的三个一线城市,各有各的定位,北京代表的是因为国有资本,上海代表着外资资本,而深圳代表民间资本,三者各司其职。各领风骚。很多人说一线城市节奏快,压力大。但是一线城市的服务性质和消费结构的完善,却是其他地方不具备的。另外,在一线城市打拼更多的是依赖你的能力,然后去碰撞各种机会。而在三四线城市,或者你的老家的那个县城,更多的看你的背景和出身,相信这一点很多人深有感触。3、中国“传统产业链”继续详解地域经济格局,我们就必须要弄清一个概念,那就是产业链。中国“传统产业链”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以纺织服装为例做一个说明:新疆的“棉花”先运到山东,在山东做成“纱线”,山东的“纱线”再运到“江浙”做成面料,这些面料再运到广东做成“服装”,然后再贴上各大品牌的标签,我们身上的每一件衣服都是这样做出来的。从“棉花”到“纱线”是初级加工,这是劳动密集型生产,从“纱线”到“面料”是深度加工,需要染色、漂染等各项功能的检测,而从“面料”到“服装”则需要设计师的创意注入,然后才能成为一件衣服。最后就是“品牌”运作,经过品牌方不断的营销和宣传,最终成为各类人群追逐的品牌服装。大家发现没有,在这条传统的产业链中,从低到高依次是:新疆、山东、江浙、广东,这些区域的经济水平依次递增。这就是定位决定的,你所处的环节越高,所需要的技术含量就越大,以脑力劳动为主,获得的收益就越高。你所处的环节越低,所需要的技术含量就越低,以体力劳动为主,往往都是粗放型的生产。从产品角度来说,品牌运作就是产业链的最高环节,比如我们使用的苹果手机,虽然都是富士康生产的,但我们从来不会认为它是“中国制造”的,这就是品牌的神奇之处。这也是中国经济的瓶颈,沦为给别人代加工的地步,处于整个世界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从商业角度来说,金融才是产业链的最高环节。无论是服装这样的快消品,还是服务行业,很多品牌都把总部设立在北京,赚到了钱再送到上海运作(上海股交所)。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就是这样来的:新疆—山东—江浙—广东—北京—上海。究其本质是这样的:材料—加工—成品—品牌—金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有时先天条件更容易决定一个区域的定位,比如几乎所有的“资源强势区域”都处于“经济洼陷区域”。比如内蒙、新疆、山西拥有很多优越的原材料,羊毛、矿产等等自然资源,无论你的养殖、开矿技术做到多么极致,却永远只能处于“资源”这个最低端环节。而江浙和广东往往其实都是土地的贫瘠之处,他们只有从事商业活动的才能维持生活。这就好比一个人天生拥有“坐享其成”的老本,往往“不思进取”。而一个人如果生下来“一无所有”,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点评:所以有时候真的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你生下来就处于某个环节。你的环节定位既跟你的区域有关,也跟你的背景、环境、学识、能力有关。无论你在某个环节做到多么极致,永远还只能停留在这个环节。比如很多人从技术员做到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特级工程师,依旧还是技术工人……其实很多道理都是如此,真正的改变现状是“跳出去”,这需要你能从更高的高度看待一系列问题。除了先天条件之外,后天政策也是一大驱动。比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把一些政策给了沿海城市,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这五大计划单列市,就是这样产生的。它们自南向北分布,这种外力性的“政策驱动”在上一个改革开放阶段发挥着巨大作用,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但是,这种“政策驱动”在接下来的格局变化中将逐渐失灵。中国的城市之前是投资驱动,今后必须依靠城市内生驱动力。这也就是使我们说的,中国今后的发展,行政干涉的作用会越来越弱。比如:1978年邓小平在珠三角的南疆画了一个圈,后来深圳特区现代化的大都市。1990年4月,江泽民在长三角的浦东画了一个圈,后来浦东后成为上海经济的引擎。2003年,中国又在河北唐山曹妃甸画了一个380平方公里的圈,辅之以2万人口的首钢整体搬迁。但自2003年启动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填海造陆超过230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高峰时期号称日均投资4亿元,一度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单体工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它不仅承载着唐山城市和产业双重转型的“蓝色之梦”,更被视为重塑京津冀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之举。然而大规模的投入建设了十几年之后,这个“圈”却不灵了,曹妃甸陷入鬼城风险,平均每天要偿还的利息高达1000万元!直到现在,像天津和重庆这种依靠政策介入的城市,依然像“老汉拉车”一般。我们整天看到两座城市的新闻,官方给的GDP数字也很高。但是这些都是表面,其实探讨一个区域或者城市的前景,我们只要推敲一点就可以:这个城市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它有没有内在的张力?的确,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这一点可怕到你所在的区域也可以成为制约你发展的条件。但是,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只有一种力量可以改变世界,它就是互联网!如果没有互联网,中国(包括世界)依然会按照既定的秩序运转,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将这一切规则都打乱了,下一个希望又到来了。比如杭州,杭州是中国电子商务的策源地,并且把电子商务作为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很精准的城市定位。电子商务的本质就是重新制定一套买卖规则,无论产品是谁生产的,我就把最合适的产品第一时间送到最合适的消费者手里,内销有淘宝、天猫,外贸有跨境电商。电子商务改写了商业格局,包括我们上面讲到的产业链。我为什么要说那是一条“传统产业链”,就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它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一个品牌的诞生完全是另一套逻辑,这里不再详细探讨了。放眼四望,未来的社会财富不再只是产品,而是数据和信息。谁对接了消费者的需求、谁掌握了消费数据、谁就在书写商业规则,中国倒闭了一批又一批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只能是一阵暂痛而已,就像新生儿即将诞生,总会有临产疼痛一样。总之,中国的未来依然充满各种变数,城市格局依然会动荡。但有一点不会变,就是定位决定未来。有很多城市定位很模糊,你提到它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这就好比一个人各方面都很平庸,属于泛泛之辈,你怎么看好的它的前程?还有很多城市摇摆不定,今天说自己领先中部崛起,明天喊着要融入长三角,这就好比当你发现一个人什么都可以干时,其实他什么都干不好。而当你发现一个什么都干不了时,却总有一方面,是什么人都比不了他的地方,只是你还没有发掘到它的潜力!所以,当我们无数次暗暗立志之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而生?相关文章猜你喜欢前后北岸天津一七游国际旅行社北京生活潮流资讯i游朝阳北京都市生活#统计代码除了北上广深,还有哪些城市求职机会多发展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大学四年看起来时间很长,但过起来却很快。  学习、实习、工作,每一件事在我们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纷沓而至。但我们总是在盲目地摸索着一条道路前行,心中怀着许多疑问:  到底哪里才是适合自己工作的城市?  什么样的职业工资高,竞争小?  只有去大城市才能学到经验吗?  回家乡一定没有前途吗?  如果想找到一份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该怎么判断呢?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数据分析:  除了北上广深,哪些城市发展迅猛值得留下?  哪些城市哪些行业薪资高?竞争不激烈?机会多?  (数据分析只是为你的选择提供参考,不是帮你选择)   1.除了北上广深,哪些城市发展迅猛值得留下?    2016中国最新城市排名发布,《第一财经周刊》针对338个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按照 商业资源集聚度、 城市枢纽性、 城市人活跃度、 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5个维度,重新评估了中国城市的综合指数。 一、商业资源集聚度商业资源集聚度包含了消费类品牌、摩天大楼和人口等数据,它大致描述了一个城市有多“大”,是评估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指标。    二、城市枢纽性  城市枢纽性描述的是一个城市的“影响力”,类似于辐射力,包含物流、交通通达度等指数。在中国,不少新一线城市都是一个商业资源的“枢纽站”,它承接一线城市的资源,同时拥有广阔的腹地市场。    三、城市人活跃度  除了开放的商业体系,人对城市的发展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城市,它的市民应该是“不安分”的,城市人活跃度是指城市中的主要元素---人的活跃指数,包括了交通、移动设备和职场等活跃指数。    四、生活方式多样性  生活方式多样性测量的是一个城市有多好玩,包含咖啡馆、餐馆多样性等指数。城市的生活方式更好,意味着顾客群的质量更高,这显然是大公司更优的市场选择。    五、未来可塑性  未来可塑性勾勒的则是城市的潜力,包含商业活力、消费性格等指数, 空气质量、高校数量、创业公司数据、年轻人对一些互联网产品的使用数据和消费数据被看作是衡量这一指标的主要元素。    2. 哪些城市哪些行业薪资高?竞争不激烈?机会多?  当然,毋庸置疑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总职位数量是明显领先的。  不过在新一线城市中,成都、天津和杭州的职位总数仅次于一线城市。 想要仔细看看某个城市?请按住屏幕轻轻拖拽文章    从《智联招聘发布2016年夏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以下简称2016年夏季报告)显示,一线城市的职位竞争非常激烈,总职位数量领先的新一线城市成都、天津的职位竞争也很激烈。发布一份职位的情况下,成都的简历投递量有69份,仅次于排名竞争最激烈的北京。而位列第三的沈阳,是因为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受到区域经济恢复不理想的影响,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导致竞争压力较大。    大多求职者对国企和外企比较热衷,但事实上这两类公司提供的职位数量却非常少——上海是提供外商独资和合资公司最多的城市,其总职位百分比也只有30%左右。  相比之下,民营企业提供了就业市场上的绝大多数职位。  由于民营企业人才流动性高,企业的资质良莠不齐,因此尽管这类企业提供了很多职位,但市场上的人才供给矛盾并不突出。    不管是高端招聘还是普通招聘,金融、互联网、房地产、服务业都是高薪行业,普通招聘中还有商业服务和制造业两种高薪行业。(此处请睁大双眼)专业服务/咨询、中介服务、基金/证券/期货/投资分别以10362元、9844元、9056的平均月薪位列前三。  即使在同一行业,不同职位的薪资也会有很大差异。  一般对技术要求高的职位薪资相对会高。      看完了高薪行业,再来看行业需求情况。企业目前最需要的人才主要有优秀销售员、后勤行政人员以及互联网技术人才。数据显示,需求量最大的行业还是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高薪行业,在这些行业中,销售、IT、财务行政等职位需求量最大。另外,能源和传统制造业中的能源和矿产采掘、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医药和生物工程,服务业中的旅游和度假职位,职位需求量很少,但是工资却很高。学这些专业的小伙伴是不是得到了很大的安慰——我们职位少,但是钱多啊! 想要仔细看看某个职位?请按住屏幕轻轻拖拽文章    总体来看,月薪5千至1万元的职位数在每个城市都占主要地位,一线城市的薪资浮动最大。2016年夏季报告显示,北京平均月薪(9240元)最高,上海、深圳、广州紧随其后,新一线城市中,杭州、宁波以7330元和7152元的月薪排名第五和第六。新一线城市的大公司数量和高薪职位数量较少,因此整体上薪资水平更为平均。 想要仔细看看某个城市?请按住屏幕轻轻拖拽文章    不用说,一线城市机会多;新一线城市里,杭州、成都IT职位多,制造业、财务行政天津多,销售行业——每个城市都机会多多。看了那么多,还是不知道怎么选城市和职业?请看下图~    未来的趋势是?简单重复的劳动力需求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与 新经济有关的技术类岗位、销售类岗位、物流类岗位以及管理类等岗位的人才需求会持续上升,二三线城市的人才需求也会逐步增加。准备参加秋招的你,可以参考下图的热门招聘城市:         看完上文,是不是对未来的趋势有了点方向?  大家总是在告诉你一定要去北上广深才能有出息,一定要和父母抗争留在大城市,其实回到家乡不一定就要躺着坐吃等死,说不定你的老家正在飞速地发展中。   注: 本文信息整合来自《第一财经周刊》的《2016中国城市排行榜》 本文数据来源为智联招聘在线职位,统计时间为日到日  原文/张丽 动图设计/王方宏  本文来源:实习僧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林发展成大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