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兴产业下,开展“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有哪些优势?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报告_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_中国报告大厅
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
中国首选市场研究报告门户
您当前的位置: >>
>>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报告: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
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
()字号:T|T
推荐报告:
细分报告:
报告导读:本报告从国际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内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环境及发展、研发动态、进出口情况、重点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多方面多角度阐述了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做出了科学的预测,最后对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潜力进行了分析。
郑重声明:本报告由中国报告大厅出版发行,报告著作权归宇博智业所有。本报告是宇博智业的研究与统计成果,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使用。未获得宇博智业书面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否则宇博智业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联系本网站,以便获得全程优质完善服务。
宇博智业业务:
宇博智业实力:   
报告最新目录');}">查看全部>>
第一章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相关概述第一节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定义及分类一、行业定义二、行业主要分类三、行业特性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二节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统计标准一、统计部门和统计口径二、行业主要统计方法介绍三、行业涵盖数据种类介绍第三节 “十二五”中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经济指标分析一、赢利性二、成长速度三、附加值的提升空间四、进入壁垒/退出机制五、风险性六、行业周期第二章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十三五”规划概述第一节 “十二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回顾一、“十二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运行情况二、“十二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特点三、“十二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成就第二节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十三五”总体规划一、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三、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第三节 “十三五”规划解读一、“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战略布局二、“十三五”规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三、“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精神解读第三章 “十三五”期间经济环境分析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一、“十三五”期间世界经济将逐步恢复增长二、“十三五”期间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三、“十三五”期间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将引领全球产业四、“十三五”期间跨国投资再趋活跃五、“十三五”期间气候变化与能源资源将制约世界经济第二节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一、“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将长期趋好二、“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将围绕三个转变三、“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产业将全面升级四、“十三五”期间我国以绿色发展战略为基调第三节 “十三五”期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预测一、“十三五”期间我国劳动力结构预测二、“十三五”期间我国贸易形式和利用外资方式预测三、“十三五”期间我国自主创新结构预测四、“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体系预测五、“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竞争力预测六、“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国家化预测第四章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全球发展分析第一节 全球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总体情况分析一、全球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的发展特点二、年全球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结构三、年全球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分析四、年全球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竞争格局五、年全球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区域分布第二节 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市场分析一、欧洲1、欧洲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概况2、年欧洲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结构3、“十三五”期间欧洲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二、北美1、北美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概况2、年北美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结构3、“十三五”期间北美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三、日本1、日本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概况2、年日本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结构3、“十三五”期间日本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五章 “十二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总体发展状况第一节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特性分析第二节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征与行业重要性第三节 “十二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分析一、“十二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态势分析二、“十二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特点分析三、“十三五”区域产业布局与产业转移第四节 “十二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规模情况分析一、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二、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三、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四、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第五节 “十二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财务能力分析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与预测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与预测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与预测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中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规模分析第一节 “十二五”中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规模分析第二节 “十二五”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结构分析第三节 “十二五”中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市场规模一、“十二五”东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二、“十二五”华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三、“十二五”华东地区市场规模分析四、“十二五”华中地区市场规模分析五、“十二五”华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六、“十二五”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分析第七章 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运行分析第一节 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状况分析一、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阶段二、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总体概况三、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特点分析四、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商业模式分析第二节 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现状一、年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市场规模二、年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分析三、年中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分析第三节 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情况分析一、年中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总体概况二、年中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发展分析第四节 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价格走势分析一、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定价机制组成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价格影响因素三、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价格走势分析四、“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价格走势预测第八章 “十三五”期间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供需形势分析第一节 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供需分析一、年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供给情况1、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供给分析2、重点企业供给及占有份额二、年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需求情况1、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需求市场2、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客户结构3、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需求的地区差异三、年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供需平衡分析第二节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服务)市场应用及需求预测一、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服务)应用市场总体需求分析1、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服务)应用市场需求特征2、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服务)应用市场需求总规模二、“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领域需求量预测1、“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领域需求产品(服务)功能预测2、“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领域需求产品(服务)市场格局预测三、重点行业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服务)需求分析预测第九章 “十三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析第一节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分析一、市场细分充分程度分析二、各细分市场领先企业排名三、各细分市场占总市场的结构比例四、领先企业的结构分析(所有制结构)第二节 产业价值链条的结构分析及产业链条的整体竞争优势分析一、产业价值链条的构成二、产业链条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第三节 “十三五”产业结构发展预测一、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政策分析二、产业结构调整中消费者需求的引导因素三、中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市场定位四、“十三五”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分析第十章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竞争力优势分析第一节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竞争力优势分析一、行业地位分析二、行业整体竞争力评价三、行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四、竞争优势评价及构建建议第二节 中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竞争力分析一、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竞争力剖析二、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第三节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SWOT分析一、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优势分析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劣势分析三、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机会分析四、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威胁分析第十一章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第一节 行业总体市场竞争状况分析一、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竞争结构分析1、现有企业间竞争2、潜在进入者分析3、替代品威胁分析4、供应商议价能力5、客户议价能力6、竞争结构特点总结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企业间竞争格局分析1、不同地域企业竞争格局2、不同规模企业竞争格局3、不同所有制企业竞争格局三、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集中度分析1、市场集中度分析2、企业集中度分析3、区域集中度分析4、各子行业集中度5、集中度变化趋势第二节 中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竞争格局综述一、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竞争概况1、中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品牌竞争格局2、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业未来竞争格局和特点3、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进入及竞争对手分析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1、重点企业资产总计对比分析2、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对比分析3、重点企业营业收入对比分析4、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对比分析5、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第三节 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一、年国内外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分析二、年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竞争分析三、年我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四、年国内主要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动向五、年国内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拟在建项目分析第四节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竞争策略分析一、提高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二、影响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三、提高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竞争力的策略第十二章 “十三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形势分析第一节 企业一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优劣势分析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四、“十二五”主要经营数据指标五、“十三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第二节 企业二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优劣势分析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四、“十二五”主要经营数据指标五、“十三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第三节 企业三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优劣势分析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四、“十二五”主要经营数据指标五、“十三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第四节 企业四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优劣势分析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四、“十二五”主要经营数据指标五、“十三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第五节 企业五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优劣势分析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四、“十二五”主要经营数据指标五、“十三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六、“十三五”期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第十三章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投资前景展望第一节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十三五”投资机会分析一、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分析二、可以投资的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式三、“十三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机会第二节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预测分析一、“十三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二、“十三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技术开发方向三、总体行业“十三五”整体规划及预测第三节 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一、产业集中度趋势分析二、“十三五”行业发展趋势第四节 “十三五”规划将为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找到新的增长点第十四章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第一节 “十二五”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预测分析一、“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分析二、“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规模预测三、“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趋势预测第三节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投资风险分析一、竞争风险分析二、市场风险分析三、管理风险分析四、投资风险分析第十五章 研究结论及投资建议第一节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研究结论及建议第二节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子行业研究结论及建议第三节 宇博智业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十三五”投资建议一、行业发展策略建议二、行业投资方向建议三、行业投资方式建议
<div class="viewall showfull" style="cursor: " onclick="if($$('div.bgcon').getStyle('height')=='1300px') {$$('div.bgcon').setStyle('height', 'auto');$$('.showfull').set('html','<>');}">查看全部>>
报告标题: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报告: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
本文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研究报告
中国报告大厅简介
中国报告大厅(/)成立于2002年10月,是由宇博智业机构开通并运营的一家大型专业化市场研究网站,提供针对企业用户的各类信息,如深度研究报告、市场调查、统计数据等。
为了满足企业对原始数据的需求,也为了能给企业提供更为全面和客观的研究报告,中国报告大厅与国内各大数据源(包括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图书馆、信息中心等权威机构)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报告大厅与国内100多家最优质研究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出超过50000份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中国报告大厅目标是打造一个真正的一站式服务的多用户报告平台。中国报告大厅汇聚全国各大市场研究信息生产商的研究成果,正是依托独有的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最准确、最及时、最权威、最专业的研究报告。
最新研究报告
甲级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证书
涉外调查许可证
甲级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证书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团体会员证书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山东星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四川久大制盐有限责任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17-8000
北京客户服务专线:010-
厦门客户服务专线:
商业计划书:010-
专项调研报告:010-
个性定制报告:010-
报告合作专线:010-
传真:010-2-5337137
个性定制小提示:勾选提交定制
勾选要了解的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报告定制需求
基础调研市场调研供应商调研竞厂竞品调研消费者调研渠道调研深度研究需求深度研究竞争深度研究企业深度研究市场策略研究行业风险分析新品上市研究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解决方案融资IPO培训服务IT服务咨询品牌策划
热门搜索:
手机二维码扫一扫
A. 电话订购:400-817-8000
B. 邮件订购:
C. 网上订购:
D. 直接到我公司上门购买:
温馨提示:
1、购买报告请认准“中国报告大厅”网站,公司从未通过第三方代理,请来电购买。
2、中国报告大厅欢迎广大客户上门洽谈购买。
我们的优势
我们的优势丰富的信息资源
 宇博智业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以及国内其他各大数据源(包括行业协会、图书馆、相关研究机构等)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
专业的研究团队
 公司人员拥有不同背景和资历的研究人员,每份报告都由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资深研究员撰写,他们长期专门从事行业研究,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为保证研究成果的前瞻性,我们与国内众多研究机构和专家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①宇博智业创立于2002年,中国最早的市场研究机构之一;②公司拥有强大的调研团队,能为报告的撰写提供可靠的一手资料。③研究人员根据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实现国际领先研究方法与本土实践经验巧妙结合。
售前售后服务
 公司拥有一批专业的业务人员,将根据您的需求,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并提供相符合的报告目录;报告售出后,我们的研究人员将会为您提供全程的后续修改及补充服务。
赠送增值服务
 购买我们研究报告可获赠报告大厅数据中心会员资格,全方面了解行业动态。
报告大厅(),市场研究报告门户,提供海量的行业报告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服务热线:北京:010-- 传真:010- E-mail:
福建: &&&&传真: 中文域名:.com
报告大厅—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主办,旗下网站
京ICP备号-2&&常州市“十三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常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常发〔2013〕25号),把加快十大产业链建设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十三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任务,江苏省围绕建设“一中心一基地”,提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发展目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常州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智能制造名城”的重要途径。
  规划依据: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中国制造2025》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
  规划期:年
发展基础和存在的不足
  2015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20540;突破4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20540;比重超过3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及软件(含数字创意产业)376.2亿元,生物医药409.6亿元,新材料(碳材料)71.8亿元,高端装备制造1222.8亿元,节能环保338.3亿元,新能源1361.4亿元,新能源汽车656.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主阵地。
  1. 特色产业突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且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业态,部分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新能源产业的太阳能光伏已成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有竞争力、产品门类最齐全的产业,2015年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突破8GW,约占全国产量18%,其中天合光能组件出货量达5.74GW,位列全球第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轨道交通:轨道交通牵引传动系统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5%以上,内饰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5%,内燃机占国内市场份额60%以上,铁路工程施工机械中的焊轨机、捣固机分别占市场份额的80%和近100%;农机和工程机械:常林股份生产的压路机、平地机等主打产品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常州东风农机的轮拖位居全国第三;江苏恒立液压是全球最大的高压油缸生产基地(市场份额达到48%)和全球最大的盾构机专用液压油缸生产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智能电网:我市是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其中变压器产品结构覆盖大中小各式型号,市场占有率居国内之首,产量约占全国的12%左右;上上电缆已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九的专业电缆生产企业;新材料产业,我市依托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平台,抢占石墨烯领域技术制高点和行业“话语权”。中简科技研制的T700碳纤维成为国防重点型号指定供货商;生物医药产业,我市是全国知名的医疗器械大市,骨科植入物、外科手术工具、卫生材料及一次性耗材、康复器材这四大优势医疗器械位列全国前三,其中一次性耗材占全国的1/3。在医药领域,常药公司是国内独家生产沙利度胺片的企业;千红制药公司胰激肽原酶占有国内90%的市场,肝素钠成为全国最大和世界第三大供应商。
  2. 创新能力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动全社会创新能力建设,截止2015年底,全社会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6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78件,科技进步贡献率60.8%,高新技术企业1126家,高新技术产品6671个,建成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15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累计42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累计560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监测指标位居全国53个试点城市前列,连续14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城市排名中列第10位。2015年底,累计专利申请180901件数,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2971件;累计专利授权8471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465件。我市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科技创新基础良好。
  3. 产业集聚加快。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对产业布局的规划和引导,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各级产业园区也不断明确产业定位,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全市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部分产业集群式发展特征逐步显现,得到了国家和省认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我市相继被科技部、工信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常州输变电设备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认定为“江苏省轨道交通特色产业基地”。我市还被认定为“江苏省输变电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我市被认定为“江苏省光伏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市被认定为“江苏省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基地”,被列为全国第二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新材料产业,石墨烯科技产业园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石墨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生物医药产业,西太湖国际医疗产业园被国家科技部评定为国家级国际创新园。
  4. 重大项目突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重大项目招引和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十大产业链”重大项目持续深入地开展主题年活动,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投资10亿美元的瑞声射频金属结构模组、投资5亿美元的台湾加贺芯片载带项目正式签约。新能源汽车产业,总投资85亿元的众泰项目投产,总投资100亿元的北汽新能源汽车项目、蒂森克虏伯7500万欧元电子助力转向系统项目也开工建设。另外,斯太尔动力、中航锂电、北星高分子复合材料、时代新能源、北汽西门子电驱动等重要零部件项目也相继落户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总投资50亿元的北京通航通用飞机制造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威翔固定翼飞机项目落户新北,市政府还与中航工业幸福航空控股有限公司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总投资10亿美元的健亚生物胰岛素项目、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南方)中心在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开工,将为新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品牌效应显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1126家,其中大多数属于战新产业范畴,拥有瑞声科技、新誉、今创、天合光能、亿晶、碳元科技、第六元素、千红制药、西电常变、上上电缆、埃马克等一大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下,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品牌,至2015年底,累计获得中国名牌26家、中国驰名商标99件、省著名商标356件、江苏名牌产品220个,均名列全省前茅。
  6. 海外市场拓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积极参与海外战略布局和资源开发,天合光能在瑞士、美国、新加坡分别设立区域总部,在东南亚、印度建设电池组件项目;亚玛顿在迪拜设立工厂,在德国、日本设立分支机构;正信、有则分别在南非、日本设厂或分公司;江苏金昇实业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纺纱项目。部分龙头企业实施“借船出海”战略,如金昇收购德国埃马克50%的股份,亚玛顿并购美国科技公司股权,恒立油缸先后收购了德国WACO公司51%的股权和德国哈威InLine液压有限公司等。
  一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我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规模较大,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同一产业内部的细分产业发展也不均衡,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的通用航空、新材料产业的碳材料、节能环保产业的绿色照明产&#20540;都还不满百亿,缺乏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二是部分产业增长缓慢。受产能过剩的大环境影响,我市部分产业发展困难,产品结构问题凸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智能电网增速不断放慢,输变电产品低端化、同质化明显;农机和工程机械增长也较为缓慢。三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缺乏高端研发机构、缺乏高端关键装备、缺乏核心技术、缺乏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缺乏领军型人才的“五缺”现象比较明显。四是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不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科技服务、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总量偏小、比重偏低,专业化人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大多数制造型企业服务外包程度较低。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还不完善。
  “十三五”面临形势及发展方向
  “十三五”时期,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1. 从国际来看,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兴技术群体迸发、新一轮产业变革深度演变的关键时期。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纳米技术、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等高技术突破将重塑制造业国际分工&#26684;局,以基因组学、脑科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将引发生物技术产业的重大变革,全球气候变化助推绿色低碳发展大潮,新能源革命正在改变现有国际资源能源版图,数字创意产业逐渐成为国家软实力角逐的重要舞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
  2.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加快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43;”战略,推进“军民融合”、“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推动产业加快向高端化发展;随着我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所需的体制机制环境将更加完善,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更加紧密,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从常州来看,国家、省级规划给我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多次提到常州及其相关产业,常州科教城被列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核心区”; 被列为高附加&#20540;创新型前瞻性产业的石墨烯、机器人等,被列为优势产业的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均在常州有扎实基础;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中提出推进包括常州在内的苏南五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对于常州市的定位:发挥产业基础较好、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基地、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智能装备制造名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常州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
  “十三五”时期我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数字创意等8大产业。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符合国家、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国家重点发展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重点发展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选择重点发展的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国家、省发展的主要方向。二是彰显我市产业特色,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省重点发展空天海洋装备因为在我市规模较小、发展基础一般,未列入我市重点发展方向。三是依据上级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划分,结合我市“十大产业链”建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做相应的调整。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数字创意产业列入“十三五”期间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把LED作为绿色照明归入节能环保产业,把轨道交通、农机和工程机械、智能数控的机器人、通用航空归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把智能电网归入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发展除碳材料之外的其他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在我市服务业“十三五”规划中已提出目标和发展方向,因此不再列入本规划。
国家、江苏省、常州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选择
新一代信息技术(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人工智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下一代信息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大数据和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和新型电子元器件、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信息服务业、人工智能)
生物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生物医药(新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
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
新材料(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
新材料(碳材料、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
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成套设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高端数控机床、新一代轨道交通、高端专用装备)
高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农机和工程机械、智能数控及机器人、通用航空)
空天海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航空航天产业)
节能环保(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
节能环保(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
节能环保(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绿色照明)
新能源(核电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其他新兴能源产业)
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新能源产业、能源互联网)
新能源(太阳能光伏、核电风能、智能电网)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品、充电、换电及加氢设施、电池及电机生产设备)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便捷基础设施)
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便捷基础设施)
数字创意(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数字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应用服务)
数字创意(数字内容、数字设计与服务、数字技术与装备)
数字创意(数字内容、数字设计与服务、数字技术与装备)
高技术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双创服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发展新经济的总体要求,以我市产业现状为基础,立足“一城、一中心、一区”的城市定位,植入先进科技创新理念、标准和机制,集聚一流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智能化、集聚化、绿色化、信息化发展,推动“智能制造&#43;创新创意”,促进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互相渗透融合,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实现“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常州创造”转变,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国内有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2. 坚持绿色发展。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制造体系,实现绿色发展。
  3. 坚持集约发展。坚持把集聚集约发展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有效集聚和供给,加快打造先进制造策源地,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4. 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两化融合,以“互联网&#43;”为基础,坚持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推动智能化发展;促进军民融合,以“军转民”推动技术进步,以“民参军”拓展市场领域;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实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5. 坚持开放发展。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积极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优势,坚持开放发展,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结合企业产品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到海外兴办企业,创建技术中心,拓展海外市场,发挥存量资产的效益,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明显提高,若干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综合实力省内领先,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1. 产业规模稳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20540;突破6000亿元,占工业总产&#20540;比重力争超过37%。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中高端”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规模超15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
  2.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20540;比重超过3.0%,建成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在光伏、石墨烯等领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发机构。到2020年,新增国家级研发机构1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0家。
  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中高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一批原创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的行业排头兵企业,培育形成10家左右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50家左右技术领先的骨干企业,创建一批有具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建成3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4. 产业转型逐步深入。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形成引领制造业向价&#20540;链高端提升的新动力。到2020年,在基本消化传统产业过剩产能的同时,稳定制造业增长速度,稳步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引导龙头企业的经济发展从单纯生产制造向制造和服务复合型转变,创建50家市级制造业服务化重点(示范)企业,制造企业服务性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5%以上。
  把握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大数据和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新型电子元器件、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下一代信息网络。打造以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为主的天地一体现代通信产业链,抢占下一代互联网和未来通信网络新高地。移动通信领域,全面部署4G及增强型技术,推动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以及新频谱开发与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前瞻部署,开展5G技术试验与应用示范,支持鑫软图、艾维康等企业加快5G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卫星通信领域,重点发展卫星应用终端及卫星遥感应用,推动北斗导航技术的行业应用和模式创新。下一代互联网领域,重点支持接入网、城域网IPv6升级改造,推动大规模公共网络、移动互联网业务向IPv6平滑演进和过渡,实现IPv4与IPv6主流业务互通。
  大数据和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推进大数据在工业、农业、医疗健康、环境等领域的应用,促进数据服务业创新。云计算产业,加快开发支撑云计算应用的新型终端产品及配套产品;支持基于海量终端接入、海量信息存储和计算的IaaS、PaaS、SaaS服务产品,加快面向企业和个人的云计算系统的维护和开发软件,应用于云基础设施和云终端设备的嵌入式软件及SaaS相关应用软件。
  物联网。重点提升智能和微型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地理位置感知等感知技术的研发能力,加强近距离无线通信、低功耗传感网节点、M2M终端、异构网络融合、网络管理等传输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数据存储、实时数据处理、数据安全、智能分析和决策、物联网应用中间件等数据处理技术的攻关。推进新北区国际传感谷建设,支持中国国际传感谷孵化器、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发展,开展应用性项目研发,争取在传感器领域新原理、新材料、新技术方面产生突破性创新成果;支持推动森萨塔、梅特勒—托利多为龙头的传感器企业集群发展,拓展物联网在工业、农业及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工业传感器和工业物联网的部署应用,在智能家居、健康医疗、智能交通、智能楼宇等领域开展应用和模式创新,培育物联网应用服务新业态。
  4. 人工智能。促进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广,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等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软硬件开发。加快文本、语音、图像、视频、地图及行业应用数据等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和基础资源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建设支撑起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在制造、教育、环境、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支持科教城智能数字产业园建设,重点建设机器人与智能控制、3D打印、工业设计、数字设计等产业,打造基于云平台、大数据、互联网等云智造技术集成的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化集群。重点推进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北自所自动化研发制造中心建设,从事智能专机技术、智能成套装备制造技术、高端非装备类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鼓励各行业加强与人工智能融合,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5. 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在敏感元器件、储能器件、光通信器件等领域形成一定的研发能力、掌握关键技术。敏感元器件领域加快推进半导体、陶瓷、高分子、超导、光纤、纳米等各种新型敏感、复合功能材料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基于MEMS工艺、薄膜工艺技术形成的敏感芯片,支持集成式、复合式、微型化、高可靠、低功耗、低成本传感器产品。推进瑞声射频金属结构模组、通讯用高像素光学镜头、新纶光电薄膜等项目建设。储能器件领域,加强用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终端领域的新型高密度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石墨烯电池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电力电子、印刷电子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常州印刷电子产业园建设,建设众创孵化、研发办公、智慧大厦、云技术中心及服务配套设施,加快新技术研发、孵化、产业化。
  6. 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支持面向网络协同优化的通用应用软件发展,加快服务于下一代互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三网融合等重点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强主动防护技术、密码技术、保密技术、可信计算技术、隐私保护技术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安全可靠的安全基础产品、网络与边界安全产品、信息安全支撑工具等,推动安全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化。以集成实施、数据服务、系统运维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业,提高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应用集成能力;加快发展信息化规划、信息系统设计、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测试评估认证、安全管理、过程能力成熟度等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以软件运营服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领域为重点,发展平台运营服务,培育一批骨干平台服务企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具体任务专栏:
积极争取国家“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电子信息产业基金、中央财政物联网专项、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软件和云计算、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专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等各类资金扶持,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
进一步强化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武进软件园的集聚效应。支持创意产业基地聚焦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广告新媒体、智慧应用等新型特色产业,力促一批高质量大项目落户;鼓励武进软件园加快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服务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步伐,加速引进相关企业入园,进一步推动中小型软件企业使用SaaS(软件即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常州科教城移动互联产业园和苏南产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
大力推进常州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科教城移动通信互联产业园、常州文科融合发展产业园、江苏软件园天目湖基地和天宁恒生科技产业园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支持常州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科教城移动通信互联产业园和省经信委共建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园,支持常州文科融合发展产业园共建省互联网众创园。
加快建设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建设,一是大力挖掘现有存量,充分利用常州电信“云常在”、常州联通“万福云”、常州移动数据中心以及广电网络公司云计算平台,为本地生产制造、能源、电信、互联网、公共机构、金融等行业提供数据托管业务以及数据处理增&#20540;服务。二是加快中兴能源云计算华东基地和百度大数据产业园、万云汇、航天云网、阿里云等建设,搭建面向特定行业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
强化人工智能软件企业与我市制造业企业的融合。推动我市制造业龙头企业、行业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合作,探索将行业经验部署到人工智能平台并探索相应的商业模式,把本行业制造经验和人工智能快速、深度融合。
重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依托各级各类招才引智方式,加快集聚软件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加大对软件产业基础性人才培养,依托市大专院校软件专业教育基础,积极为全市软件产业培养实用型、操作型、技能型人才。
  1. 新医药。发展传统免疫、新发传染病、治疗性等各类疫苗。发展治疗肿瘤、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的抗体类药物、多肽药物、基因药物以及细胞治疗的各类生物技术药物。加强一类化学新药、特色化学药与原料药、各类新型心脑血管药物、抗感染药物、肿瘤辅助用药等的研发和生产。
  2. 高性能医疗器械。发展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包括各类CT、窥/腔镜、各类数字放射摄像以及核心部件等;研制各类先进治疗设备,包括肿瘤治疗、手术治疗、专科治疗、生命支持以及康复治疗设备等;研制医用检查检验仪器,包括各类分析仪、检测仪、筛查诊断、分子诊断设备等;发展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包括支架、人工血管、晶体、韧带等生物医用植介入体,修复、固定、止血等生物医用材料;发展高端医用耗材;鼓励3D打印技术、人体传感器技术、可穿戴与植入式芯片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生物医药产业具体任务专栏:
推进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健亚生物胰岛素、合全新药研发生产、亚邦新型生物医药、寅盛新药制剂、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南方)中心、太平洋美诺克等重点项目,争取早日建成投产。支持华威联影医疗设备、福隆医用材料等医疗器械项目加快推进。
加强园区建设。完善西太湖科技产业园(中以创新园、苏澳合作园区、西太湖国际医疗产业园)和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建设。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制药企业和知名医疗器械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项目落地,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加快平台建设。依托科技产业园、孵化园、加速器等建设大小分子筛选平台、动物实验平台、中试放大平台、产品检测平台、高端化学药仿创平台、国际化药物制剂研发平台、医疗器械关键部件规模化制造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投入,缩短研发周期。引进生物医药领域知名的研发服务外包企业在常建立分支机构,为我市新医药生产企业提供外包服务,健全新医药产业研发链条。
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引进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看好、能迅速实现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与产品。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帮助各类研发平台、孵化器和企业不断增强研发能力。支持四药、千红等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企业研究院,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利润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鼓励临床医生参与医疗器械产品研制,提高创新成效。充分利用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鼓励医药企业发掘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信息,提高新药研发效率。
  以石墨烯、碳纤维等碳材料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先进基础材料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突破关键战略材料的产业化和规模应用,积极开展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和提升产业化应用水平,打造一批国际先进、具有品牌效应和地区特色的产业集群。
  1. 碳材料。石墨烯,重点发展透明导电薄膜、导热膜、锂离子电池材料、石墨烯载体材料及环保产品等。加快建设武进石墨烯科技产业园建设,突破并提升现有的原材料宏量制备及低成本制备单层、双层石墨烯的关键技术;突破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推进应用研发和产品开发,加快突破限制下游应用的关键环节,加快产业化进程;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发展T800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环氧大型复合材料、先进碳/碳复合材料等产品。着力突破T700级碳纤维高质量、低成本产业化技术;开展T800级、M55J等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示范工程研究;推进中简科技高品质碳纤维和石墨化纤维产业化项目,重点突破高性能树脂制备、纤维中间体制备、先进复合材料成型等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扩大市场应用。
碳材料具体任务专栏:
提升创新能力。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公共研发平台、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等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以石墨烯科技产业园为主要载体,着重发挥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研发创新和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研发、孵化和产业集聚等功能。以中简科技为核心,建立相关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加快面向行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鼓励我市企业与国际、国内有碳材料技术优势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做大产业规模。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企业家培养计划,加速科技型小微企业质态提升,不断成长为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按照“建链、补链、强链”思路,引进碳材料领域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创新型企业,加快完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碳材料相关企业加强与上下游配套合作,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
促进融合发展。依托我市石墨烯原材料产业化能力强的先导优势,加强与下游应用企业的市场化合作,实现石墨烯在锂电池、储能设备、超级电容等下游产品中的规模化应用;促进石墨烯产业向军民融合方向发展。依托我市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方面的优势,促进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在风电、输电、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及军工等领域的应用。
  2. 先进基础材料。加快发展高性能、差别化、功能化的先进基础材料,推进高性能特钢、特种工程塑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产品的更新换代。高性能特钢积极发展超临界火电机组用特钢、高速列车和风电机组等重大装备用轴承钢、新一代核电装备用特殊钢、高性能耐磨钢与高速工具钢、海工装备高抗腐性特种钢。特种工程塑料重点发展通用塑料改性用材料、新型结构功能一体化改性塑料、阻燃改性塑料、汽车轻量化热塑性复合材料、新型聚氨酯材料、新型聚烯烃树脂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重点发展高强韧铝合金等轻质合金材料,加快提升稀有稀贵及高纯金属产品材料利用率及纯度。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特种玻璃、高性能玻璃纤维、高纯度石英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绿色新型耐火材料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加快发展环境友好墙体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壮大新型建筑材料产业规模。 
  3. 关键战略材料。围绕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电子信息等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关键材料,加快发展高性能纤维、高温合金材料、高性能膜材料、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等,引领未来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高性能纤维材料,发展碳化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高性能芳纶复合材料,突破高性能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高效低成本成型技术、高效自动化成型技术、低温固化及新型快速成型技术等关键技术。高温合金材料重点发展具有更高使用温度的新型高温合金,突破晶界强化、氧化物弥散强化等关键技术,加大高品质低偏析母合金冶炼技术、高温合金复杂薄壁部件精密铸造技术及单晶叶片高效定向凝固技术攻关。高性能膜材料重点发展水处理膜、气体分离膜、特种分离膜、离子交换膜等分离膜材料,推进膜技术及材料在海水淡化、水资源综合利用、雾霾处理等示范应用。新型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发展硅单晶片及外延层、高端电子清洗剂、MO源/前驱体化学材料、高纯特种气体材料、先进光刻胶材料以及相关的辅助试剂、先进封装材料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
  4. 前沿新材料。探索发展碳纳米材料、超材料及仿生与智能材料,积极推广前沿新材料在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发展超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测试技术,重点开发超磁性材料和负磁导率材料、超轻超强气凝胶材料等。发展智能材料制备技术,开发压电材料、自愈合材料、记忆材料等智能基材。
  围绕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农机和工程机械、智能数控和机器人、通用航空等重点领域,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附加&#20540;、高效能的制造技术,增强装备供给保障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转变。
  1. 轨道交通装备
  围绕轨道交通车辆及装备制造,加快轨道交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完成100%城轨低地板整车车辆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制动系统等,提升牵引传动系统、门系统、售检票系统、检测系统等的研制水平,发展钢轨探伤及打磨、轨道清洁、线路捣固、综合巡检等工程机械和部件。实现轨道交通从局部制造向整体开发、集成开发的跨越,促进企业在国内外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总集成、总承包。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具体任务专栏:
以常州经开区、武进高新区为核心区域,重点引进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和为整车企业配套的核心零部件制造、关键技术研发等企业入驻,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系统集成、检修维护、销售服务等产业要素聚集的产业高地;
培育龙头骨干,支持戚机公司、戚研所、新誉集团、今创集团、长青集团等骨干企业优化、提升生产能力,完善、提高研发试验水平。支持戚机公司向有轨电车(低地板)制造方向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工程总包、系统集成、实验验证、监理咨询等方面的增&#20540;服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积极支持本地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战略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兼并重组,创新融资模式,加快内引外联步伐,推动企业集团化、国际化进程,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完善配套能力,实施产业链重点配套企业培育引进计划,围绕干线动车、城轨车辆、低地板车辆、工程及养路机械等终端产品,大力培育引进与整车技术水平相协调的专业化、规模化配套企业,满足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需求。积极延伸轨道交通产业链条,覆盖轨道交通的技术咨询、工程机械、机电系统、新材料等其他上下游产业,提高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和辐射功能,形成覆盖多领域的全产业链。
支持企业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建立完善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试验资源,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检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主导参与轨道交通装备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修订工作,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吸引更多的国外技术人才参与技术创新。
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国内的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本地企业为常州轨道交通项目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加强政府与银行、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战略合作,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全方位金融、保险支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2. 高端农机及工程机械
  高端农机。调整产品结构,针对国家在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方面逐步缩减种类、突出重点的新变化,以及国家对非道路柴油机国Ⅲ环保排放的新标准和要求,引导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加快开发节能环保、大功率、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的多缸柴油机;研制智能化大型拖拉机及联合整地、精密播种、农用挖掘、大型喷雾(喷粉)、变量施肥、精量植保等配套机具和成套机组,谷物、棉花、油菜、甘蔗等高效智能收获机械,水稻高速插秧机等种植机械装备;发展粮食及饲料、烟草加工成套设备、秸秆制板、农作物秸秆沼气综合利用等设备。加快农机核心配件、关键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高端工程机械。根据工程机械行业低端和功能单一产品严重饱和的现状,引导我市企业产品向两头发展,加快发展大型智能化终端设备和小型高效、多功能的工程机械,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准和竞争力。发展机电液一体化大吨位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施工装备;开发小型多功能工程机械,发展高空作业平台车和大型港口机械等;研制高端液压元器件、精密铸锻件、变速箱等关键部件;研发能实现远程定位、监测、诊断、管理等智能功能的设备产品。
高端农机及工程机械产业具体任务专栏:
鼓励技术创新,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支持东风农机无级变速(CVT)、采棉机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支持恒立液压泵、液压阀系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关键零部件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档次。鼓励我市企业海外并购有技术实力的国际企业。鼓励我市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
促进产业集聚,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巨头调整区域布局的契机,充分利用我市产业链配套优势,招引在农机和工程机械产业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主机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落户。同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对配套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产业链。
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工程招标和国外项目招投标,引导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进一步加快国际间产能合作。
做好协同推进。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产业政策、园区配套、互相协作、人才培养、展会交流等方面的协调作用,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平台环境。
  3. 智能数控和机器人
  智能数控机床,做精数控机床,做强加工中心。重点发展大型高精度数控龙门机床、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龙门立式加工中心、五面体龙门加工中心、FMS柔性线、激光加工中心、MEMS加工中心等,实现数控系统结构的模块化、系列化和通用化。机器人,围绕智能化技术、智能化生产、智能化产品三大核心,发展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服务机器人。重点突破机器人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等关键技术,实现机器人的国产化、模块化、系列化。智能纺织机械,做优经编机,做强络筒机,做大精梳机,做精配件。重点发展双轴向和多轴向经编机,努力提升精密络筒机、精梳机的自主研发水平。运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嵌入纺织机械,发展下一代智能纺机。高端传感器,聚焦MEMS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硅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红外夜视仪、射频MEMS等,以及用于冷链物流温度监控的柔性传感器、用于医疗的柔性仿生触觉传感器——人造仿生电子皮肤、可穿戴式的柔性有机电子传感器等,开发基于产业互联网的智能传感系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产品开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
智能数控和机器人产业具体任务专栏:
加强技术创新。重点推进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中国国际传感谷(常州)技术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湖南大学常州研究所、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和组建高水平研发团队,通过自主研发创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等途径,不断提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件方面的技术创新水平。
推进示范应用。围绕“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推进智慧工厂和智能化化车间建设试点,加快提升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和生产装备的智能化水平。通过继续实施“三位一体”战略,推进一批“机器人示范应用”和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项目。
推进制造服务化。鼓励产业链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向产品设计、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再制造等多元化、服务化发展,促进企业从产品设备供应商向系统总承包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延伸企业服务链条。
  4. 通用航空
  通用航空器制造,飞机整机生产以公务机、无人机等通用飞机为重点,突出发展关键配套零部件、航空新型复合材料及高端合金材料。通用航空运营方面:重点发展大飞机改装、装饰、维修业务和现代航空物流产业,发展公务机FBO、航空技术服务、航空商务服务、航空运营支持服务、民用飞机客户服务、应急救援、通用航空器飞行模拟训练等航空服务业。通用航空保障方面,重点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加快航空类院校建设,培养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通用航空产业具体任务专栏: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与空军司令部、民航华东管理局、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等单位沟通协调,重点推进常州新北通用机场、空港产业园滑行道、常州机场跑道联络道、武进通用机场、武进水上机场和溧阳通用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力推进产业集聚。以空港产业园为发展基地,促进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发展。依托通航机场,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器制造产业,大力推进北京通航等项目建设,在整机制造上取得突破。依托民航机场,重点发展大飞机改装和维修产业,推进新誉宇航客机改装和维修项目。依托综合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布局,结合保税、电商、冷链三大物流发展方向,瞄准“三通一达”等物流核心企业,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物流业。
加快无人机平台建设。新北区以空港产业园区为载体,通过“常州蓝源无人机产业投资基金”,依靠海杰、天域等无人机制造企业,南航大无人机军转民技术研究中心,北航大及西工大技术转移中心等研发机构,重点打造无人机研发制造基地。武进区以科教城为主体,依托江苏中科院智能院,通过天峋、誉控等无人机项目,积极培育无人机产业以及无人机管控系统等智能装备研发和应用。
  抢抓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机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为目标,在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加快前瞻性技术创新、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服务业发展,建设新型产业体系。
  1. 高效节能。以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低碳交通和节能服务等为重点,提升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及产品应用水平,促进高效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工业节能技术及装备重点围绕高效节能工业锅(窑)炉、余热余压余气利用、新型节能电机等重点领域,攻克低品位余热利用、高效换热、变频调速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鼓励高效储能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鼓励跨行业整合高能耗企业实施能量系统优化,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实行数字化监控。建筑节能重点开展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以及高效节能家电、照明等新型建筑节能技术创新,支持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开展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的研发和产业化。低碳交通重点推动高效节能运输工具以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交通运输系统等先进节能技术创新,推广绿色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节能服务方面,着力健全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机制,强化能源审计和能效诊断,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模式,研究制定节能量第三方评估机制,推行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探索融资租赁、节能服务超市等新业态。
  2. 先进环保。加快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集中突破工业废水、雾霾、土壤农药残留、水体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一批关键治理技术,形成成套装备及配套产品生产能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发展工业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重型柴油车尾气净化、船舶柴油机脱硫脱硝、生活垃圾焚烧尾气净化等先进成套装备。水污染防治重点发展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高效低耗智能化生活污水处理、重金属废水处理、中水回用、节能型高效污泥安全处置等先进技术和装备。固体废物处理重点发展垃圾分选、垃圾渗滤液处理等先进技术和装备。生态处理与修复重点发展土壤修复等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快环保服务业发展,提高环境监管智能化水平。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第三方试点,大力发展碳交易、排污权交易,促进环保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推广应用,创新环境服务模式。
  3. 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动城市矿产、工业固废和农林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夯实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工业固废回收综合利用重点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电器电子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动先进技术和装备推广示范工程建设。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重点开展农业废弃物、畜禽养殖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开发农作物秸杆还田、生物培养基、生物质燃料等技术与装备,开展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城市矿产开发重点加快推进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废弃电子产品等的资源化深度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再生技术及装备产业化,构建覆盖城乡的“互联网&#43;”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立城市矿山资源循环经济生态链。再制造领域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设备、自动化再制造成型加工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实现装备再制造加工一体化。
  4. 绿色照明。外延芯片环节,重点发展中大尺寸液晶背光源等高端应用外延芯片制造,以及照明用大功率外延芯片制造等。器件封装环节,重点发展用于照明、背光的大规模白光SMD、大功率封装等。应用环节,重点发展大尺寸LED背光模组等。关键材料及装备环节,重点发展外延(MOCVD、HVPE等)、芯片及封装关键装备及配套材料。拓展新光源在智能照明、车用照明、红外LED、紫外LED、植物照明、激光照明、OLED等领域的应用,与汽车、现代农业、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具体任务专栏:
组织实施节能环保重大工程和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技术领先、绿色低碳的节能环保产品,引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升产业升级和综合竞争力。
加快建设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引导节能环保企业向重点区域集中。推进“一区三园” 的建设(武进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常州国家环保产业园、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借助集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和协作力,开展行业整合,节约土地资源和环保成本,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针对传统优势产品打造产业集群,巩固行业龙头地位,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依托武进国家高新区规划建设LED专题园区,鼓励产业链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推动园区载体平台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升级,不断提升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科技创新水平,为打造优势品牌创造基础条件,切实提升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带动全市LED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强技术创新。新建一批国家级、省市级创新载体,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公共技术。大力加强高端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依托我市重点企业及常州照明行业协会等机构组建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加强行业资源整合、互动与规范。推进资源共享,支持企业间开展专利相互授权,进行产业的垂直整合,扩大品牌影响力。
  围绕能源生产和消费变革,巩固和提升我市在光伏、智能电网等领域形成的优势,开发新一代光伏、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大规模储能、新型电力网络等产业核心技术,提升新能源产品经济性和消费比重,增强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产业国际竞争力。
  1. 太阳能光伏。推动高效低成本硅晶电池、薄膜电池及组件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不断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加快研制高性能光伏系统配套产品,包括并网光伏逆变器、离网光伏逆变器、太阳能跟踪系统、光伏电站监控设备、大容量高效能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以及背板、EVA胶膜等辅助材料。鼓励高技术水平光伏生产设备的研发制造。结合分布式能源建设,利用大型公共区域和设施农业区域建设一批示范应用工程,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运用和创新。大力支持龙腾光热开展光热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不断提高集热管、聚光器、跟踪驱动系统等集热场核心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支持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2. 风电核电装备。重点开发高速、长寿命齿轮箱等风机零部件;开发具有环境适应性的风力发电机组、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及低风速风力机组。核电产业重点发展第三代核电站用关键核级泵阀、核岛管材、壳内电缆、关键核级仪控系统和核级仪表等核级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加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能力的以核电配套设备制造为主的核电装备产业。支持上上电缆第三代、第四代核电用电缆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武进不锈、&#26684;林电力等企业研发生产核电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
  3. 智能电网。推动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培育能源产业发展新业态。重点发展特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备,智能化监视、控制、维护、管理设备,新能源发电并网及控制设备,电网用户端智能设备等。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材料及智能电网关键核心设备。研究开发分布式能源接入系统、微电网系统、智能配电系统、节能系统等新产品、新服务。发展核电用电缆及其他关键零部件。打造完整的输变电装备研发、制造、试验、检测和认证体系。
新能源产业具体任务专栏:
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以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为目标,引导我市光伏企业在国家政策指引下,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等多种方式实现规范条件达标。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光伏“领跑者”计划认证。鼓励光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新材料在光伏领域的创新应用;
支持和引导我市企业积极抢占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鼓励符合要求的产业园区、企业因地制宜建设分布式系统,进行能耗减量置换;支持医院、学校、机场、车站、会展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建设分布式系统;推进光伏应用进城乡,提高分布式光伏在新型城镇化能源基础设施中的比例。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光伏扶贫。鼓励企业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沿线战略布局。鼓励企业继续巩固欧美、日本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印度、东南亚、中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
支持产业链协同发展。发挥行业协会、技术联盟等机构和组织的作用,鼓励本市企业间横向、纵向合作,进一步发挥合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光伏制造企业、电站开发商和工程服务商协作,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协同开发、集成创新以及光伏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由生产制造向工程建设、电站运营管理、技术服务等“一揽子”服务提供商转型。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进工艺流程改造、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对产品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技术支持等增&#20540;服务。
加快推进溧阳风电场建设,以新誉为龙头,积极发展风电机组、叶片及风电相关配套部件,带动风电装备规模化发展。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研发,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打造成为全国有地位、全省重点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加快智能电网领域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两站三中心”,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研发能力,加快技术升级。依托国家电网电气设备检测中心、西电帕威尔特高压交直流试验场等电气设备研发、试验、检测技术平台,促进新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发挥我市输变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合资源、联合攻关的作用,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
加快智能电网产品结构调整,逐步摆脱在小功率、中低端产品层面恶性竞争的被动局面。努力做大特高压、超高压、特种变压器以及核电缆、石墨烯电缆等附加&#20540;高的一次设备,大力发展高压智能开关、新型控制类电器等智能化二次设备。充分利用我市智能电网产业链较完整的优势,大力开展系统集成工程,支持企业由单个产品竞争向系统总包或分包转型。
  依托新能源整车厂和核心部件企业,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突破整车设计、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集成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坚持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相结合、整车引领和加强配套相结合,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1. 整车。加快发展电气系统集成、动力系统匹配、结构轻量化和整车安全性等技术,提升整车性能,努力降低制造成本,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能源客车、乘用车、专用车等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建立基于大数据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和生产配套体系,推进整车智能化。积极推进北汽英田、车和家等整车项目建设。
  2. 动力电池。重点发展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和三元材料动力电池,探索镍基氧化物、层状锰系和钒系正极材料和高容量锡基、硅基等合金系负极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发展宽电化学窗口、高电导、高安全性的新型电解质体系和新型隔膜。开展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新型电池基础材料和系统集成的研究。积极推进时代新材料、中航锂电、北星高分子复合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把我市建成国内知名的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3. 驱动系统。推进纯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传动系统和发动机发电机组(APU)的产业化进程,探索混合动力汽车用发动机/电机总成(发动机&#43;ISG/BSG)。探索下一代新能源整车用电机驱动及其传动系统解决方案,加快新材料、新结构、自传感电机和驱动系统混合集成、新型传动结构等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进北汽西门子新能源汽车电机及驱动系统项目建设。
  4. 集成控制。重点开发纯电动汽车用分布式、高容错和强实时控制系统,高效智能和低噪音电动化总成控制系统,车载信息、智能充电、远程监控等技术与产品。加快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用发动机先进控制、混合动力系统先进实时控制、多部件间的转矩耦合和动态协调控制等技术,研制高性能混合动力系统(整车)控制器。针对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研发基于新型电机集成驱动的一体化底盘动力学控制、高性能控制器及其专用芯片。
  5. 便捷基础设施。加快推动高功率密度、高转换效率、高适应性、移动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换电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加强检测认证、安全防护、与电网双向互动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万帮新能源建立充电桩研发、制造、运营产业链一体化,推动“互联网&#43;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监控和管理平台,建立居民区、重要路网及重点区域“点线面”结合的新能源汽车能源供给体系,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实现充电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车站、大型公共服务场所的全面覆盖。
新能源汽车产业具体任务专栏: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中汽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华东分院、风度(常州)汽车研究院、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常州湖南大学机械装备研究院等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企业“两站三中心”建设,增强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功能。推动我市企业与国内知名院校的对接交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学研联合协作的创新机制,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促进产业链配套协作。推进北汽新能源、车和家等整车项目建设,在发动机、底盘、总成件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较强、在国内零部件细分市场名列前茅的“专精优特”型骨干企业和“单打冠军”。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本地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对接合作,形成配套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链生态。同时,推动石墨烯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碳纤维材料在车身轻量化中的应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相关支持政策,进一步研究完善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加快在公共服务领域和私人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做好充换电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用电价&#26684;支持等配套服务,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1. 数字内容与开发。鼓励对常州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历史、现实题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提高数字影视、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在线演出、健康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的创作、研发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数字生活、数字娱乐、数字体育、数字教育、数字文博等新兴业态,推广移动阅读、移动社交、移动支付等应用,鼓励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展览馆等。加强数字内容衍生产品的生产与增&#20540;服务,支持集内容制作、技术开发、平台运营和终端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创意基地建设。
  2. 数字设计与服务。一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强数字设计与工业软件在产业改造升级方面的合作,重点发展基于数字化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产品外形外观及包装设计、工业模型与模具设计以及广告和平面设计等数字设计服务业。推动数字设计产业从单一产品设计提升为品牌整体形象设计,形成可提供整体设计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二是以创意产业基地、文科融合产业园为载体,集聚文化创意企业,大力发展数字化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产业,加强软件、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新闻出版、影视传媒、咨询策划、广告会展、时尚消费、娱乐休闲等领域的应用,发展优秀创意产品,提升创意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三是提高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装饰设计等设计水平,保持文化特色,表达先进文化,提升文化品位,促进数字设计在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公共艺术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提高品牌策划和广告营销新技术运用水平,增加消费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20540;。鼓励发展创意设计众包模式,满足面向消费者的个性化设计需求。
  3. 数字技术与装备。促进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支撑创意内容、装备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加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交互娱乐引擎、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智能语音、素材再造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创新成果在数字创意生产领域的推广运用和产业化。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文化消费时尚的新型可穿戴智能装备、沉浸式体验平台、伴随式体验平台、APP等新型软件及辅助工具,开拓虚拟直播、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等消费新领域。建立高效的数字创意公共服务平台,制定完善数字创意产业关键技术标准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数字创意产业具体任务专栏: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强化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动漫游戏业、影视传媒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会展业等常州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3D等互联网技术,促进影视动漫、数字创意等文化创意产业制作手段、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产品形态等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多媒体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推动动漫游戏虚拟仿真技术的集成应用,运用互动娱乐科技手段,深入建设并推广主题园区建设。
鼓励和促进传统创意设计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充分利用众包设计、虚拟仿真、3D打印等互联网新模式、新技术,提升创意设计水平。推进 “国家创意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广告产业基地”等重点文化创意设计类园区建设,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专业市场,引导产业链式发展,增强集聚优势。持续打造沿运河历史文化产业带、沿东经120创意文化产业带等“区域文化产业带”,重点建设“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武进工业设计园等文化园区。
支持构建集3D打印、虚拟制造和设备共享等功能的“文化云”公共服务平台,为个体创意、自主创造、联合创作、协同创新提供支撑。构建文化创意一站式众包服务交易平台,涵盖平面设计、动画视频、影视制作、网站建设、文案策划等文创服务领域,促进供需双方信息对接。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打造一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企业研发机构,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大学和大院大所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继续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开展紧密合作,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创新联盟,打造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一批检验检测、质量认证等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结合常州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选准发展方向,前瞻布局、重点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促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与产业化协调发展。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招引重大科技成果来常州产业化,引领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支撑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根据国家、省部署,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依托双创资源集聚的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不同载体,围绕打造双创新引擎,统筹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推动双创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强双创文化建设,争创若干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活力的双创支撑平台,出台一批支持双创的政策措施,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组织形式和发展阶段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对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百强培育计划,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其开放配置创新资源,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牵头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一批产业前瞻核心技术研发项目,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品牌,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商标产品。
扶持发展骨干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研发投入较高、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主业方向明确、具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发挥骨干企业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创新支撑作用。大力推进高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引导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高技术企业有效对接,加大对高技术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支持力度,加快上市进程。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为培育企业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骨干企业。
着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创业企业孵化培育计划,精心培育一批成长性好、产业链延伸性好的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加大小微企业孵化力度,加强人才培训、金融支撑、共性技术供给等服务保障,降低企业在成长初期的成本。鼓励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促进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构建便利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培育一大批富有活力的行业“小巨人”。
推进行业试点示范。对接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试点目标任务,积极利用我市争取的中国制造2025苏南示范城市群、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等国家级牌子,充分发挥我市创新资源密集、创新环境良好的比较优势,积极开展行业试点示范。围绕我市优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新兴产业行业试点专项,创新体制机制,破除行业准入壁垒,提升政府服务,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多层次、宽领域试点示范推广体系。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围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我市具有一定优势的技术和产品,研究制定重大技术和产品应用示范支持政策,在区域、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开展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分阶段、分批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快重大战略产品的产业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的拉动作用,积极探索重点产品示范应用运营模式和工作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打开和扩大市场空间,形成有效需求,从供给侧推动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以示范促辐射,以需求促发展。
着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以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政府间合作机制,推进特色产业合作、科技合作和人才合作。推动建设特色产业国际合作园区,加强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人才培训、海外知识产权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中以、中意、中德、中芬等国际合作平台载体,推动人员资质、产品标准、认证认可结果等双边互认,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行动等,在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重点领域,针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确定不同推进方式和实施路径,推动资源优化整合,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聚焦产业链高端,积极引进国际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引资、引技与引智相结合。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海外并购重组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品牌的国际水平,与国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开展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推动我市企业组团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产业链“走出去”,实现优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国新兴产业股票基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