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道路的选择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共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之一,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起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而成为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采纳率:90%
来自团队:
中楼上的说那么多没用 显然你是被洗脑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白了就是骗人了,中、共本身就是一个犯、主、社、特?简言之、国、色、会、、罪、集、团,你还想让他给你些什么??
在目前的国内社会,工农已经沦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广大人民并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仅限于被代表着。这足已证明当代的国内执政党,早已经是抛弃了工人阶级的伟大理想;蜕变成为封建专制性质的政党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总体评价是:这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对90年来党的奋斗成就新的概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涵,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宏阔的未来愿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的现实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刻的现实内涵,其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内容是开展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项建设,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历史与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个阶级的代表人物都试图领导中国的发展,但都先后流于失败。而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三件大事”,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基本途径,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中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的不发达是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国家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径和动力。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基本布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而言,现代化是一个多次现代化叠加、多层次现代化叠加的综合进程,需要不断拓展现代化的展开层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展开,不断拓展空间,不断拓宽道路。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现代化的定性目标。这样的现代化,将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阶级分化、贫富悬殊、社会隔离等弊端的历史超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选择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确立了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前途。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和前途,党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历程。如何走向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第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党内“二次革命”论者主张先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再进入社会主义。盲动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则主张直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通过武装夺权直接建立社会主义。这两种主张先后随大革命的失败和军事盲动与冒险的失败而被否定。而毛泽东等则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探索出建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践证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国情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也不同于列宁开创的中心城市革命道路,而是一条建基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最大特点就是,这个通常由资产阶级来完成的民主革命只能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它的第一步是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改变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它的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容分割。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第二个重大历史课题。如何将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转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是党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面临的新任务。这个任务的核心是如何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1956年,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第三个重大历史课题。1956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党就开始探索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进程一度陷入“左”的错误,陷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窠臼,在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问题上出现严重挫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与经典作家主张的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历史起点、现实基点、现实途径上具有特色,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一条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与苏联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与中国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种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产物。与国外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推进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现实目标的制度实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宏阔的未来愿景。 历史中选择和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深远的历史穿透力和宏阔的未来愿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于实践,必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延伸,进一步拓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前景越来越广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拓宽、延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引领中国的现代化,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历史选择的必由之路必将引领中国实现未来愿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再用10年的时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怎样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500字以上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怎样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500字以上
不要抄书~~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毛泽东即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这说明: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估计至少要10年,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企图主要靠外国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等来求得发展,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另一方面是要建设新的工业。
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完成和工业建设的初步开展(图片),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与私营工业相比,国营工业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不仅有轻工业,而且有重工业。在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国营企业也优于私营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办好原有的国营工业(图片),并依据需要和可能改建、扩建这些工业。建设新的工业,首先和主要的,也是要发展国营工业。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私人是没有能力投资兴建新的、足以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的那种大型工业骨干企业的。只有国家才有能力来做这件事。中国的经济虽然落后,但它是一个大国,全国财政经济统一后,国家掌握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可以用来投资搞建设。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大型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是由国营经济来承担的。这就是说,那时工业建设的发展(图片),首先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发展和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帝国主义对华封锁的情况下,民族资本由于向外发展的渠道被阻断,就更加重了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这种依赖性。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五分之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这些工业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计,69.7%的工厂只有不到10个工人,79.1%的工厂是工场手工业。虽然也有一些规模比较大、技术设备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但为数不多。不能设想,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个时期资本主义自身的独立发展,中国就可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应当说,原有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也是中国工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这些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资金不足,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在这些企业中改善经营管理(图片),提高产品的质量,并且按照国家的需要增加生产,培养技术人才,积累资金。而要如此,就必须对这些企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私人资本主义在依靠国家和国营经济帮助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过程中,逐步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生产发展本身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与政府、国营经济和社会的矛盾及其发展,特别是1952年上半年的“五反”运动,更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工商业不仅需要进一步改组,而且需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工业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又一个基本因素。
1950年以后,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就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实行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的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个体农户耕地很少,经营规模十分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每户平均仅占有耕畜0.47头,犁0.41部;资金十分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要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改良农具以至机器来进行耕作、播种、收获,实行分工制度来发展多种经营等等,都有很大的困难,更缺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1949年至1952年,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但在1953年至1954年,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了。如以1952年的粮食产量为100,则1953年为101.8,1954年为103.64。这说明,如果不引导个体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不仅广大农民不能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
事实上,在土改以后,许多地区的农民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出发,已经在探索组织起来的各种途径,开始有了实行互助合作的实践。这也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中国农村在1955年下半年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图片)。中共中央为什么在当时作出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决策?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开展,城市和工矿区人口迅速增加。这就要求尽快增产粮食,使国家能掌握足够的供应城市、工矿区的商品粮。同时,还要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原料,以满足轻工业发展的需要。怎么办?出路何在?对这个问题,陈云在1956年4月作过切实而有力的说明。他说:在农业增产方面,中国摸索了六年。起初注意开荒,但可开垦的大片荒地在东北和西北。那里居民稀少,每年只能耕种一次,必须移民和用机器,花钱多。在东北每亩需五十元,西北每亩七八十元,而年产量是一二百斤。假如开荒一亿亩,投入五十亿元,产量以每亩二百斤算,不过二百亿斤,收获不大。所以这不是三五年内实现粮食大增产的好办法。至于搞大型水利工程,也不能满足在短期内大增产的要求。因为搞大型水利工程,投资巨大,工期很长,所以它也不能成为三五年内增产粮食的主要措施。去年下半年,中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图片),这是中国短时期内花钱最少又可能实现最大增产计划的一条路。因为长江以北要增产,要把旱地大量改变成水浇地;长江以南要增产,要增加复种面积。这两者的关键在于搞水。合作化后,组织起来的农民自己动手搞水利。人还是那些人,但组织起来力量就大得多,积肥、改良农具和种子、改进耕作技术等等以前不易办的事,合作化之后都不难了。这就是说,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进行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总之,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图片),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建设从此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再清楚不过的;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特别是大力发展钢铁,用周恩来的话说,这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这是苏联走过的。
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有两条道路。当年毛泽东曾说.9度,中国为2.7%下降到42%。这种变化,应当“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甚至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其经济可能会有一时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图片)。
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第一。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成为必要的了。
另一方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图片),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中国就会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就像亚洲。新中国成立前夕,先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至于中国到底什么时候过渡到社会主义,当时的设想大致是、全国范围内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之际,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52年6月,在“三反”、“五反”运动行将结束:“现在我们能造什么。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片)。”当时,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有过一种通俗的解释,美国为2 949度、机器制造、飞机,中国为2.37公斤,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在完成了民主革命以后就要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了的奋斗目标,特别是要想成为世界强国,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这种认识上的改变:
一方面、坦克、拖拉机、船舶。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到1949年,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终究还是要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的。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多则15年或20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发展工业。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私营经济从62、煤.76度,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集中地表现在公私比例的变化上。以工业为例,1949年到1952年,国营经济从33.9%上升到50%,还能造纸,但是。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图片),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那样,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不过只有20.08亿人民币,印度为10,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这样,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图片),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从世界历史上看,一辆汽车、一架飞机?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美国为538.3公斤,印度为4公斤,而且走通了,中共中央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在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彻底完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之前,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车辆制造、国防工业: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发展工业,改变中国作为农业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前的严重任务,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图片),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5%。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前的1928年,这两个比重已经分别达到45.2%和39.5%、有色金属和基本化学工业,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这说明、电力、石油,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历史表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二。1952年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近代以来;发电量,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就是“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一天加强”,并且从来没有动摇过,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及其世界意义--《吉林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及其世界意义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大踏步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段时期中,逐渐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且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世界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经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我们在为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高兴的同时,也不禁要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涵义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哪些现实意义?本文将就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涵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涵义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然而学术界多年来在这个问题上却仍然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模式的社会主义虽然同属共产主义思想体系,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本质上有其共同的地方,但却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利用了资本主义的有利因素,借用了资本主义的一些国有力量,但却不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它是以我国现阶段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出发点,研究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植根于中国土地上的社会主义,
是适合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理论。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社会形态的更替,而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跃发展资本主义时期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具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本文认为:首先,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解决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既符合了人类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一般规律,又有其跨越资本主义历史时期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产物。再次,也是中国社会本身历史发展过程中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和接受十月革命及马列主义传播影响的必然结果。
第三部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艰苦探索,又经过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本文认为:首先,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此之后,毛泽东又发扬革命时期的创新精神,领导中国人民在正反两方面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其次,邓小平在借鉴了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之上,经过十三年的探索,终于提出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再次,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第四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与发展,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认为: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住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影响的考验,已经由幼稚走向成熟,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转变的新起点,同时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实际相结合,在理论创新中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创新。再次,在总体上和战略上回应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并且在外交上提出了一些新思想和新方法,为其他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已经说明,要想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中还有很多困难,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从旧模式的废墟中开拓出来,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且将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分类号】:D6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程程;[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明善,方永刚;[J];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雄浪,王代敬;[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姜鑫;;[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高永年,刘友兆,李丹,李远;[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徐中民,陈东景,程国栋;[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何雄浪,张海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何雄浪;[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周谊;[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S1期
柳海民;[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姜友文;;[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5期
陈海秋;[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毅伟;;[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熊华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陈东林;;[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唐占应;;[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陈诗达;;[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方齐云;王展祥;;[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娜;[D];武汉大学;2011年
肖亚成;[D];西南大学;2011年
陈敏;[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杨庆媛;[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史安娜;[D];河海大学;2002年
朱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杨志英;[D];河海大学;2002年
朱卫东;[D];河海大学;2004年
宋文新;[D];天津大学;2003年
陈珂;[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莉莉;[D];南京大学;2011年
肖文;[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黄镕;[D];重庆大学;2010年
李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崔青青;[D];山西大学;2011年
王静;[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李华;[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杨韵新;[D];清华大学;2002年
关继荣;[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钟绍峰;[D];吉林大学;2004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曜;;[J];当代经济;2007年10期
庄俊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5期
汪青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6期
辛向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3期
秦刚;;[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4期
吕世荣;朱宗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5期
孙建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5期
李慎明;;[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5期
吴波;;[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孙蚌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永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兰凯,赵虹;[J];创造;2001年05期
丁永华;;[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刘蒙丹;;[J];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04期
李德顺;;[J];传承;2012年01期
张宁;[J];社会主义研究;1990年02期
袁剑平;[J];探索;1991年04期
乐智强;[J];理论学习月刊;1998年08期
郝玉芬;[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邢贲思;;[J];政策;2008年09期
王业群;;[J];广东艺术;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鲍前进;;[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张超;;[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陈遵沂;;[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周淑真;刘阳;;[A];交流·研讨·谈心——从无党派人士关注的理论问题谈起[C];2009年
崔志明;;[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西部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李源清;[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杨须爱 张大虎;[N];兰州日报;2008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吴海清;[N];人民日报;2013年
本报记者 郑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民盟杭州市委副主委
张永谊;[N];人民政协报;2008年
农工党中央主席 陈竺;[N];团结报;2013年
市政协副主席
民建延安市委主委
杜兴顺;[N];延安日报;2008年
魏星;[N];江西日报;2011年
辽宁检验检疫局局长
崔茂森;[N];中国国门时报;2011年
张静如;[N];常州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冰;[D];吉林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