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灵感找到自己的创业灵感

注册 | 登录
没有音乐细胞却想玩音乐的产品汪
零基础学产品,BAT产品总监带,2天线下集训+1年在线课程,全面掌握优秀产品经理必备技能。
你获得了一个创业灵感?然后又当如何?
如果你和我一样,思想总是天马行空,灵感随时有可能来临。也许你的灵感在洗澡的时候产生,或是在开车的时候产生,又或是在读书的时候产生,总之灵感总是无处不在。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获得不错的灵感并不是创业中最难的事情,最让我们挠头的,是获得灵感以后该做些什么。
几周之前,我和我的好朋友Greg Hartle在位于南加州的Startup Weekend大会上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Greg和我都是这次活动的发言人,我记得当时他演讲的主题就是:下一步该怎么办?
如果你不太熟悉Startup Weekend,那请让我为你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总计54小时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所有人都可以上台,分享自己对于经营、应用、产品或是服务的想法和创意,创始人之间可以自由组合,将自己的灵感转化成企业。Startup Weekend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在这里永远不会缺少创意。因此,如果你所在的城市也有类似的创业者活动,我非常建议你去参加。
而Startup Weekend不那么好的地方则在于,在活动之后,所有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将灵感转化成真正的产品或是企业。
当Greg登上演讲台之后,他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密码锁。他一只手拿着这个密码锁,另一只手拿着麦克风,然后将密码锁递给了身边的一个观众,并且让她将锁打开。Greg告诉她,如果她不能把锁打开,他就不会停止演讲离开舞台。
这个观众立刻开始扭动密码锁上的转盘、把锁放在耳边听一听然后继续转动转盘,她甚至还掏出手机在谷歌上搜索“如何打开密码锁”。在这个观众忙活的时候,Greg开始讲述自己对于创业的看法。
几分钟之后,Greg问这个观众开锁进度如何了。她的回答是“正在努力当中。”Greg给了她一个许多创业者都耳熟能详的建议:“再努力一点儿。”于是她继续使出浑身解数尝试打开密码锁。
过了一会,Greg又给了她另一个建议:调动激情。她接受了这个建议,站起身来大喊一声,给自己加油鼓劲。
过了几分钟,Greg又给了一个建议。这一次他说:“你身边还有很多其他人,让他们帮帮你。”之后这个观众立刻招呼身边的人,组成了一个6人团队,把锁递给他们,请他们一起出谋划策。在接过密码锁之后,每个人都开始朝不同的方向旋转,这时,Greg给了最后一条建议:“也许你需要更多的钱才能把密码锁打开?”他从兜里掏出了一些现金递给他们(其中一个人接过钱就把钱放在自己兜里了。这个举动逗乐了全场所有的人)。
Greg给尝试开锁的人提了4条建议,它们分别是努力工作、热情、团队合作和金钱。对于创业者来说,这四个因素是保证创业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正如你们想像的那样,在密码锁面前,这四样东西全都不能起到效果。
最后人群中有人喊道:“把密码告诉他们吧!”
Greg笑了。
他掏出一张纸条,对这几个人说:“你们试试这三个数字:34、20和6。”
仅仅几秒钟之后,密码锁终于被打开了。
创业者都是行动派,这很好,但是将创意转化为产品,仅仅迈出第一步还不够,你还要进行分析和调整。你必须知道,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创意,其获得成功的条件都是不同的。
与开密码锁不同的是,创业没有密码。而且更不幸的是,努力工作、热情、团队合作和金钱也不能保障创业一定能获得成功。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通过分析和调整把创意转变成真正的生意呢?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消费者调查。如果你有了一个创意,你还应该知道你的潜在客户是谁。找到这些人,将你的创意告诉他们。我建议你在与他们对话之前做好功课,让你自己能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下一步就是反馈分析,仔细分析你从这些潜在客户那里获得的信息。这个产品有没有未来?它是否存在必须马上修复的缺陷?人们对它有兴趣吗?有没有人对你说:“我今天就想买这个产品!”或是“我想为你提供资金帮助!”?
在分析之后,对你的产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做并不是让你放弃此前的计划,而是让你的产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
之后你应该开发出一个“最简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它就是你的产品或是服务的最基本版本,你可以将它展示给潜在消费者,看看他们的反应,了解他们是否愿意掏钱购买这样的产品。
如果他们不满意,你要找到原因。是定价过高?还是产品方向错误?你需要再一次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反馈进行分析。
你还应该将最简可行产品分享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不要劝说他们购买你的产品,你需要的只是反馈。就算他们不是你的目标客户,他们身边也有其他可能对你的产品感兴趣的人,你可以请他们帮你进行宣传,或是将潜在客户介绍给你。
总之,你接触的人越多,你需要进行的分析和调整就越多。你可能需要调整原来的计划和战略。你可能需要完全推翻产品原型,重新来过。你可能需要改变目标客户群体。只有不断的进行调整,你才能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Startup Weekend的组织者Orrett Davis曾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
“不要害怕失败,你只需要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获得创意只是创业旅途中的第一步。创业过程中你可能会犯许多错误,走很多弯路。但是最终你会找到获得成功的密码。
不幸的是,现在没有人能够给你成功密码,而且每个人的密码都不尽相同
本文作者Json SurfrApp是的创始人。他的新书《Creativity For Sale》深度讲解了如何将兴趣转变为收益。
打赏也是一种认可
收藏已收藏 | 0赞已赞 | 3
没有音乐细胞却想玩音乐的产品汪
产品经理群运营交流群营销交流群
文案交流群
Axure交流群
PM要学点技术
关注微信公众号
5个回答9人关注
9个回答9人关注
23个回答82人关注
19个回答28人关注
15个回答9人关注
27个回答27人关注欢迎光临U88加盟网!
您的位置:
发现自我:如何获得创业灵感?
发现自我:如何获得创业灵感?
时间: 15:43:15
来源:reprinted 作者:U88加盟网 点击:494
& & 获得创业灵感不是靠冥思苦想、而是通过寻找问题,最好是你自己现有的问题。  最好的创业灵感,一般都有三个属性:它是创业者自己就想要的、也是自己能够建造的、而它的价值却鲜为人知。微软、苹果、雅虎、谷歌、脸谱(Facebook)等公司都是这样起步的。  问题  为什么以你的现有问题为目标如此重要呢?除了其他好处之外,这样做确保了该问题不是虚幻的。应该仅以实实在在的问题为目标,看似多余的忠告;然而,新创公司迄今最常见的错误却是:去解决一个谁都不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自己就犯过这一错误。1995年,我开公司建造网上艺术画廊。但画廊业并不想上网,艺术品行业不是那样运作的。那为什么我会在这个馊主意上浪费了六个月呢?因为我没有关注用户。我发明了一个与现实脱节的模型、以此为出发点。直到试图说服用户来为产品掏钱,我没有注意到该模型是错的。即使那样我仍用了很长时间才搞明白,好丢脸。我难以割舍自己的模型,又用了那么多时间给它编程。他们非要不可!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创业者造出了谁都不要的产品呢?因为他们起步于试图想出创业灵感。这个操作方式有双重的危险性:不但难以产生好的灵感,还会产生一个似乎可行的坏主意、愚弄你花费精力去实现它。  在YC(译注:种子投资公司Y-Combinator的缩写,作者是创建人之一)我们把这些称为“生造的”或“情景剧式”的创业点子。就像电视剧中某个角色创业那样;编剧非得编造出不可。但想出好点子很难,不是召之即来的。结果(除非他们特别幸运),编剧整出一个听起来可行、但实际上却很糟糕的点子。  例如:宠物拥有者的社交网络。听起来没什么错误。千百万人拥有宠物。一般而言,他们关心宠物并乐于在其身上花不少钱。那肯定有许多人会想要个能和其他同好交流的网站了。也许不是全部,但仅需百分之二、三的宠物爱好者能定期到访,用户数可能就上百万了。可向他们推销针对性的产品,也许还能对特别功能收费。[1]  这类点子的危险是,当你和有宠物的朋友谈起的时候,他们不会说“我永远不会用这个网站”。他们说“好啊,也许我会考虑用这样的网站”。甚至当网站推出时,很多人仍会觉得是可行的。他们自己不愿意用,至少现在不用,但他们能想像其他人有此需要。把所有人的这种反应加起来,得到的用户数是零。[2]  深井  当新创公司推出时,必须至少有些用户真地需要其产品,不仅是那些觉得有朝一日可能会用的人,而是那些迫切需要的人。通常,最初用户很少,原因很简单:假如很多人都迫切需要、而该产品又是新创公司在第一版就力所能及的话,该产品多半已经存在了。这意味着你无法面面俱到:或者打造用户众多却浅尝辄止的产品、或者是侧重用户较少但用得较深入的产品。应该选后者;后者不全是好点子,但几乎所有好的创新灵感都属于这一类。  假设在二维图像里,x轴代表需要贵产品的人数,y轴代表需要贵产品的深度。把y轴反过来,各公司的产品就成了洞状。谷歌是个巨大的陨石坑:用户以亿计、也特别需要它。新创公司不能期望挖掘出这种用户量。因此,你最初有两种形状可挖:或是一个宽而浅的池,或是一个窄和深的坑(像一眼井)。  生造的创新点子通常是第一类。很多人不温不火地对宠物爱好者社交网站感兴趣。  几乎所有的优秀创新灵感属于第二类。微软公司的Altair Basic就是一眼井。拥有Altair(译注:1975年推出的微电脑)的不过几千人,但缺了微软的软件,用户就只能用机器语言了。三十年之后,脸谱公司也是一眼井,其第一个网站只限于哈佛学生,不过几千人,但这几千人却欲罢不能。  有了创新主意时,先问自己:谁现在就需要这个?即使产品初版超烂、来自不见经传的二人小公司,他们仍会使用吗?假如你无法回答,这个点子多半是馊主意。 [3]  无需为狭窄而狭窄。你需要的是井的深度;而狭窄则是追求深度(与速度)的副产品,基本上是难以避免的。在实践中,深度与窄度联系紧密,是个好征兆,因为你知道点子将特别吸引某个用户群体或类型。  然而,需求形状如井,尽管几乎是好创新灵感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假如马克o扎克伯格所建造的网站仅能吸引哈佛学生,那就不是个好点子。脸谱是个好灵感,在于它起步于小市场而又有了快速突破局限的途径。高校足够雷同,脸谱在哈佛流行也就很容易复制到其他大学。结果它很快遍及所有高校。一旦有了所有的在校学生,其他人加入进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微软也是如此,有了给Altair 微机使用的Basic编程系统,就可以扩展到其他机器,再到其他语言、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上市。  自我  如何看出一个主意有没有发展前途呢?怎么看出它能成长为巨人企业、抑或仅是个细分产品(niche product)呢?通常很难。Airbnb(译注:一家网上客房出租公司)创建人最初的想法很狭窄,并未意识到其发掘的市场有多大。他们只是想让房主在会议期间把楼层出租。该灵感的扩展他们未曾预见,而是逐渐自我显露的。起初他们只是隐约觉得有了重大发现。比尔o盖茨或马克o扎克伯格初期可能也是如此。  偶尔,走出细分市场的途径一开始就很明显。有时,我能够找到不那么明显的出路;这是我们YC的长项。但无论你多有经验,其成功仍是有限的。走出最初灵感,最重要的是理解那些深藏不露的“元事实”(meta-fact)。  因此,在无法预测出路时,如何选择灵感呢?真相令人失望却很有趣:假如你对了,就会有正确的预感。如果你处于急速变化领域的前沿,当你预感某事值得做,那多半你是对的。  在《禅宗与摩托车保养艺术》一书中,Robert Pirsig写道:  你想知道怎样才能绘出一幅完美的画?很容易:把自己变完美再挥洒自如就行了。  自从在高中读过此段之后,我总在玩味它。我不确定这一忠告对绘画是否特别有用,但却适用于我们的情况。以经验来说,欲想有创业妙计,先把自己变成那类有妙计的人。  处于一个领域的前沿,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是该领域的推动者之一。你也可以作为用户处于前沿。对马克o扎克伯格而言,脸谱是个好灵感,与其说是因为他会编程、倒不如说是因为他大量使用电脑。假如在2004年你问大多数40余岁的人,他们是否愿意在网上半公开地发表其生活起居,他们一定会被吓得够呛。但是扎克伯格那时已生活在网上,对他来说则是很自然的。  Paul Buchheit(译注:程序员及企业家,谷歌 gmail和AdSense的创建人)说:在急速变化领域前沿的人“生活在未来”。与Pirsig的话结合,就是:  置身未来,创新补缺。  这描述了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最成功新创公司的起步方式。苹果、雅虎、谷歌、脸谱等最初连公司都不是。他们成长于其创建者所建造的事物,因为那个世界好像缺了一块。  看看成功创业者获得其灵感的方式吧,一般都是一个准备就绪的大脑受到某种外界刺激的结果。比尔o盖茨和保罗o阿伦听说了Altair微机,就想到“我打赌我们能给它写个Basic语言的解释器”。Drew Houston(译注:企业家,网盘网站Dropbox的创始人及CEO)发现忘带了U盘就想到“应该在网上存文件”。听说Altair问世的人很多;忘带了U盘的人也不少。那些创业人之所以受到刺激建立公司,是由于其经验使他们准备就绪、使其能注意到刺激所代表的机会。  就创业灵感而言,你应该使用的动词不是“想出”、而是“觉察”。在YC我们把从创始人自身经验自然产生的灵感叫作“有机”创业灵感。大多数成功的新创公司几乎都是这样起步的。  这也许不是你曾期待听到的。也许你想要的是获得创业灵感的配方,而我却在告诉你:关键是把你的大脑准备好。尽管有些扫兴,这却是真理。也是一种配方,只不过是最长需时一年、而不是一个周末才能见成果的配方。  假如你不处于急速变化领域的前沿,那你可以投身一处。例如,任何够聪明的人都能在一年中掌握编程的诀窍(如编制手机小程序)。鉴于一个成功的新创公司将至少耗费你三、五年的青春,花一年来做准备是合理的投资。特别是当你还需要找一个共同创建人的时候。  不一定要学习编程才能处于急速变化领域的前沿。其他领域变化也很快。但是,即使学习编码并非必须,在可见的未来却是足够的了。如 Marc Andreessen所说,软件在蚕食世界,这一趋势还可持续几十年。  知道如何写代码,意味着当有想法时,你能够实现它。这不是绝对必要(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o贝佐斯就不会编程),却是个优势。当你考虑像让校园脸谱上网这类灵感时,会编程是个巨大的优势:你不仅会想“这个主意有意思”,还会想“这个主意有意思,我今晚就写个原型版本出来”。如果你既是程序员、又是目标用户就更好了,因为那样的话,产生新版本和用户测试就能够在同一个大脑中完成 。  觉察  一旦你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未来,觉察创新灵感的方式,是寻找似乎欠缺的东西。假如你确实处于急速变化领域的前沿,就会看到明显的欠缺之物。但它们是否创新灵感则不明显。因此,假如你想找到创新灵感,别仅是打开“欠缺物”的过滤镜,还要关闭其他滤镜,特别是“这会不会做大?”的滤镜。考虑那一方面来日方长,假如你一上来就考虑,则可能会排除很多好主意,亦可能让你关注馊主意 。  大多数欠缺之物需要时间才能显露。你几乎不得不对自己巧施妙计,才能看到近在咫尺的点子。  但是你知道灵感在那里。这不属于那种无解的问题。在此时此刻技术停止进步的概率微乎其微。可以肯定的是:几年内就会有人造出东西来让你琢磨:“在那之前我做什么来着?”  而一旦这些问题解决之后,答案就会极为明显。你需要做的,是把通常会妨碍你看清真相的滤色镜关闭。妨碍最大的,是把世界现状当成天经地义,即使我们中间最激进、思想最开放的人也难免会这样。放弃了质疑,必将一事无成。  但如果你是在寻找创新灵感,就不妨牺牲接受现状合理性的某些优势、开始提问题。为什么我的邮箱爆满?是因为收到的电子邮件过多、还是从邮箱取出邮件太难?为什么邮件这么多?给你发邮件的人想解决什么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为什么从邮箱取出邮件很难?为什么你读过邮件之后还把它放在邮箱里?为此收件箱是最优化的工具吗?  特别注意惹你生气的东西。接受现状为合理的优势,不仅让我们(局部)活得更有效率,还能令生活更易忍受。假如我们知道哪些东西现在没有而五十年后会有,就会觉得目前的日子有诸多不便,就像被时间机器送回五十年前那样。当有东西令你烦躁时,可能是因为你已经身处未来了。  当找到了正确的问题时,你多半能够将其描述为显而易见,至少是对你而言。当我们开始做Viaweb网站时,所有的在线商店都是由网页设计师用HTML逐页手工写成的。对我们程序员来说,这些网站应该通过软件生成,则是显而易见的。[5]  这意味着:找到创新灵感是个找到显而易见之物的问题,够诡异吧?整个过程不可思议:你在试图看到明摆着的东西,但之前却视而不见。  鉴于为此你需要做的是解放思想,也许最好不要过多地正面强攻,即坐下冥思苦想。最好的方案可能是仅在幕后不动声色进行,寻找似乎缺少的东西。主要依好奇心来解决难题,同时分身盯着自己的进度,留意缺口和异常之处。 [6]  不可操之过急。让自己的大脑准备就绪,你可以轻易地控制这一过程的步伐,但对于激发灵感的刺激,就不容易控制了。假如比尔o盖茨和保罗o阿伦曾要求自己在一个月内拿出灵感,一个月过了Altair微机还没有推出怎么办呢?也许就得主攻不那么有前途的方向了。Drew Houston在Dropbox之前确实曾致力于一个不太有前景的点子:SAT考试补习公司。但Dropbox是个更好的主意,就其本身相比是如此,也更适合他的技能。 [7]  让你觉察到灵感的好方法,是投身于看来很酷的项目中。这样,你自然就倾向于创新补缺了。而建造已经存在的东西,你不会那么兴趣盎然。  闭门造车容易想出馊点子,而投身于可能被贬为“玩具”的项目却经常能带来好灵感。被称为“玩具”意味着它已经有了灵感除了举足轻重以外的所有属性:它够酷、招人爱,只是无关紧要。然而假如你已置身未来又能造出够酷、用户喜爱的东西,其重要性也许外行人还体会不到。当苹果和微软起步时,微型电脑看来像玩具。我够老还记得那个时代:拥有微电脑的人被称作“爱好者”。BackRub(译注:谷歌的最初名称)看来像个无关痛痒的科研项目;脸谱不过是本科生跟踪骚扰同学用的。  在YC,看到可能会被论坛中百事通贬为玩具的新创公司的产品时,我们会很兴奋。对我们来说,这是点子有价值的证据。  假如你能不那么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基本不可行),则可把“置身未来,创新补缺”改进为:  置身未来,创造趣物。  学校  那是我对在校学生的建议,别去上什么“企业家秘诀”之类的课程。这类知识最好是在实践中学习。最成功创业者的例子就是明证。在大学里你应该花时间使自己“穿越”到未来,大学给你的机会再好不过了。企业家精神易学,而使自己成为能有机产生创新灵感的人则很难;避难就易是绝大的浪费。况且,就像在课堂上学不会性一样,企业家精神你也难以真正学到。就是学些名词而已。  领域间的碰撞特别容易产生点子。如果你对编程有不少知识再开始涉猎其他领域,你也许可以看到软件能够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你在另一领域找到问题的可能性会翻倍:(a) 领域内人士不像软件人员那样曾经用软件解决过问题;(b) 因为你对新领域一无所知,也就没有成见可抱。  假如你主修计算机科学(CS)并想创业,与其去上“企业家秘笈”课、倒不如去修遗传学之类的课。更好的是去给生物技术公司打工。CS本科生打暑期工一般是去硬件或软件公司。但如果你想找到创业灵感,去一个不相干的领域做暑期工也许会更好。 [8]  要不然就不去修更多的课程,而只是造东西。微软与脸谱都在一月份成立,并非巧合。那是哈佛大学的“读书期”,学生因需温习准备大考而无课可上。 [9]  但别以为必须造出将成为新创公司的东西。那是过早的优化。仅是造东西而已。最好和同学一起。大学之所以适于穿越到未来,不仅是因为那里可以上课,还是由于那有很多志同道合者。如果和他人在项目上合作,那就不仅能带来有机灵感,还会有有机的创业团队;根据经验,这是最佳组合。  警惕学术研究。一个本科生写出的东西而所有朋友开始使用,多半是个创业的好主意。一份博士论文则极端不可能是。不知是何原因,一个项目越让人当成研究,就越难变成创业的基础。 [10] 我认为原因在于:算得上研究的想法是个很小的子集,满足这一条件的项目同时刚好又能解决用户问题,变得不太可能。当学生(或教授)作为副业研制产品时,他们会自动侧重于解决用户的问题,甚至因为摆脱了研究的束缚而热情高涨。  竞争  因为好灵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当你找到它时多半会觉得自己晚了。不必为此担忧。生怕错过机会是好主意的特征之一。花十分钟在网上搜索就能确定答案。即使你发现有人在做同一样的事,多半也不晚。新创公司死于竞争对手是极其罕见的,少到基本可以排除这一可能性。故除非你发现竞争对手有某种壁垒使你无法得到用户,切不可放弃。  当你犹豫不决时,就问用户。你是否太迟,要看是不是有人急迫需要你计划研制的产品。如果你有竞争对手没有的东西、而一部分用户又迫切需要的话,你就有了滩头阵地。 [11]  问题是这个滩头阵地够不够大。更重要的是:谁在阵地上;假如阵地上的人所做的事情是将来更多人都要来做的,那么该阵地多半就足够大了,而无论现在有多小。例如,你研制的产品与竞争对手不同之处在于:可用于电话、且只能用在最新型的电话,那么滩头阵地多半就够大了。  宁可选择将会面临竞争的产品。经验不足的创业者通常高估竞争对手。能否成功较多地取决于你自己而非竞争对手。故宁要有竞争的好灵感、也不要无竞争的馊主意。  无需害怕进入一个“拥挤的市场”,只要你具有他人都忽视的理念。实际上,那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起点。谷歌就是这种点子。然而,你的理念需要比“我们要打造一个聪明的x产品”更精确些。你必须通过说明他人忽视了什么来表达你的理念。最上乘的,是能够说他们没有勇气实现他们的信念,而你在计划实现他们半途而废的真知灼见。谷歌也是这类的点子。之前的搜索引擎在其最激进的步骤前退缩了,特别是害怕他们做得越好、用户停留时间就越短。  市场拥挤其实是个好迹象,因为这意味着:确有需求、而现有解决方案都参差人意。新创公司不能奢望进入一个看来巨大又没有竞争对手的市场。因此,成功的新创公司,或者是进入一个有竞争对手、但自己又有绝活儿抢得全部用户的市场(如谷歌),或者是进入看来很小但将会变得很大的市场(如微软)。 [12]  滤镜  要想觉察到创新灵感,你还有两个过滤镜需要关闭:“不够刺激”和“怕繁琐”。  大多数程序员希望能这样创业:写一些超棒的代码、部署在服务器上、用户来大把付钱。他们不想纠缠于琐事或混迹于江湖。这种偏好可以理解,因为这些事情会拖慢你的步伐。想超脱凡俗的创业者比比皆是,以至于能干净利落成功的创新灵感已被搜刮殆尽。但假如你能放下身段去看看不那么高雅的点子,就会发现有很多宝贝正等待着发掘。  避免繁琐的滤镜是如此危险,我写过专文来论述其后果,我将它称作“繁琐盲”。我曾以Stripe(译注:2010年成立、从事支付的新创公司)作为关闭此滤镜的成功案例,其本身值得大书特书。成千的程序员都曾有机会看到这个主意,都知道在Stripe登台之前处理支付有多痛苦。但他们在找创业灵感时错过了这个主意,因为他们下意识地想躲避支付。对Stripe而言,处理支付固然繁琐但并非不可忍受。事实上,他们也许整体付出的代价较低;这是由于其他人不愿染指支付,而Stripe则在其他方面(如获取用户)相对一帆风顺。他们不用刻意推销自己,因为用户渴望他们打造的产品。  “不够刺激”滤镜与“怕繁琐”滤镜相仿,只是它妨碍了你选择你蔑视的问题、而不是你害怕的问题。我们的网站Viaweb就是克服这一偏见的结果。其软件在架构上有些有趣之处,我们对电子商务本身却没有兴趣。但我们能够看到它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闭“怕繁琐”滤镜,比关闭“不够刺激”滤镜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更可能是虚幻的。即使不是,它也是一种最坏的自我放纵。成功创业无论如何都将是极其艰苦的差事。即使贵产品不涉及大量琐事,你仍需要花大功夫来与投资人交涉、征聘和解雇人员等等。因此,假如你认为有个很酷的点子但又怕其带来的繁琐,那你无需担忧:任何够好的点子都不会更简单。  “不够刺激”滤镜,尽管仍是错误的一个源头,但并非像“怕繁琐”滤镜那么百无一用。如果你处于一个急速变化领域的前沿,你对够刺激的判断,与实践中其是否有价值具有一定的关联。当你年龄增加、更有经验时就更是如此。另外,对一个感觉够刺激的点子,你实施起来会更有激情。 [13]  配方  尽管发现创业灵感的最佳途径是成为那类有灵感的人、再开发你感兴趣的东西,有时你却做不起。有时你现在就需要灵感。例如,你已投身于新创公司、而最初想法已被否定的时候。  本文的其余部分讨论按需获取创新灵感的技巧。尽管以经验而言,采取有机策略最好,但你也可能通过这些技巧奏效。你只需更加守纪律。使用有机法时,你在真正的缺口显露前连点子都察觉不到。但当你刻意寻找创新灵感时,则必须把这一自然的限制以自我约束替换掉。你将看到很多主意,大部分是馊主意,故需能去伪存真。  不用有机法的最大危险之一是有机法的榜样。有机法点子使人感觉有如神示。成功的新创公司开始于创立人有了疯狂的想法、偏偏“就认定”它有前途,这类故事多多。当你在试图想出创新灵感时有这种感觉,则多半是错的。  搜寻灵感时,应注重你具备些专业知识的领域。假如你是数据库专家,就别给青少年开发聊天小应用程序(除非你不足廿岁)。聊天小软件也许不错,但你无法信任自己的判断,故不应该做。涉及数据库的灵感肯定有,而你又能够评判其优劣。你是否发现得到涉及数据库的好灵感特别难?那是因为你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标准。你关于聊天小软件的点子其实也不怎么样,但因为“达克效应”(译注: Dunning-Kruger Effect,一种认知偏差,类似“无知者无畏”)你还自以为得计。  从你所需要的东西那里开始寻找灵感。一定会有你需要的东西。[14]  技巧之一是想想:在你上一份工作里,有没有对自己说过:“为什么没有人做x?如果有的话我们会马上买”。假如你能想起来别人这样谈论过的东西,就可能有了点子。你知道有需求,而大家不会那样谈论无法造出的东西。  更广泛而言,考虑你是否在某些方面不太寻常、使你的需要与大多数人不同。你多半不是唯一的人。如果你的特立独行将有更多的人效仿,就更好了。  假如你是在改弦更张寻找新点子,你的一个不同寻常之处是你之前投身的想法。在那个过程里曾否发现过新的需要呢?有几个著名的新创公司都是这样起步的。Hotmail起源于其创立者在书面介绍其前一个创新点子的时候,那时他们白天还有着各自的工作。[15]  不同寻常特别有希望的一个方式是年轻。一些特别有价值的新想法扎根于十几岁、二十出头的人。尽管青年创业者在某些方面不太有利,但是他们才真正懂得同龄人。如果你不是在校大学生,就极难搞起脸谱。因此,倘若你是年轻的创业者(比如说廿三岁以下),有没有什么你和朋友想做、而目前技术却不支持的东西呢?  比自己的未满足需要稍逊的,是他人的未满足需要。和每个人谈他们发现的空白。缺了什么?他们欲做而不能的是什么?有什么令他们烦恼纠结的事(特别是在其工作中)?别让会谈太具体;别太努力试图找到创新灵感。寻找的是激起思想火花的东西。也许你会觉察到一个他们并未自觉意识到的问题,因为他们不知如何解决而你却知道。  找到他人的一个未满足需要时,也许最初比较朦胧。所需之人也许并不特别明确到底需要什么。这时,我经常建议创业人按咨询师的方式行事,即以帮助这个用户解决其问题为目的的方式。大家的问题足够类似,如此写出的所有代码几乎都可复用,即使是不能复用的,将不过是很小的代价,使你确信起步脚踏实地。 [16]  为了确保能有效地解决他人的问题,方法之一是把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当E la Carte的创始人拉雅o苏里(Rajat Suri)决定给餐馆写软件时,他去餐馆跑堂以了解其运作方式。这固然有些剑走偏锋,但创新都很极端。我们喜欢创业人这样做。  事实上,我建议需要灵感者采取这样一种策略:不仅关闭“怕繁琐”和“不够刺激”的滤镜,还要去追求不够刺激或比较繁琐的点子。别想再造一个Twitter。这类灵感如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研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大家却乐于掏钱的产品吧。  避免“怕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和“不够刺激”)偏见的好方法是:问自己有什么希望别人研制出来以便你使用的东西。此刻你乐于付费买什么?  由于新创公司经常对衰败的企业和行业“废物利用”,审视那些垂死或理应死亡的企业可能是个好主意,再考虑它们垮台之后哪类公司将获益。例如,新闻行业目前一落千丈,但类似的业务也许仍有利可图。哪一类公司也许在未来某个维度上会被人称为“新闻业的替代品”呢?  然而,需要从未来、而不是当前的角度来考虑。一个公司或行业替代另一个,通常来自侧翼。故不要寻找x的替代品,而是寻找大家未来会说“原来是它取代了x”的东西。对取代发生的维度,要有足够的想像力。例如,传统的新闻业,既是读者获得信息、消磨时间的方式,也是作家挣钱、吸引眼球的媒介,还是各类广告的工具。新闻业可在任何上述维度被替代(在大多数维度中,替代已经开始了)。  新创公司蚕食现有公司,通常起步于某些较小、但很重要而大公司又忽略的市场。假如大公司的态度是对此嗤之以鼻,那就再好不过了,因为这会令其误入歧途。例如,Steve Wozniak研制了“苹果I型”前身之后,他觉得有义务给其当时的雇主惠普公司选择生产的权利。对他幸运的是,惠普拒绝了,拒绝的原因之一是该机型用电视机做显示器,对那时的高端硬件制造商惠普来说,这太不够档次了。 [17]  有没有不修边幅却极其专业(如同早期微电脑“业余发烧友”那样)的用户群体目前被大公司所忽视?有宏伟蓝图的新创公司经常能够经过努力轻而易举地占领一个小市场,而只考虑市场这些努力是不值得的。  类似地,由于大多数成功的新创公司一般都不能独自驾驭其掀起的浪潮,寻找这些巨浪、看看有没有从中获益的机会。基因序列分析和三维印制两个新技术的成本都在经历摩尔定律式的下降。在几年后的新世界里,有哪些新事物将成为可能?哪些我们下意识地认为不可能的将很快就能实现?  有机式  然而,谈到刻意寻找新浪潮,意味着这些配方不过是获得创新灵感的补救方案。寻找巨浪的本质是模拟有机方式。假如你已处于急速变化领域的前沿,你就不必随波逐流;你就是弄潮儿。  找到创新灵感如“烹小鲜”,这是大多数尝试者惨败的原因。只是力图想出创新灵感,很难奏效。假如你这样做,结果就是得到看来特别可行的馊主意。最好的方法则是迂回:如果你的背景对路,好的创新灵感将显而易见;即使在那时,它也不会立即显现。邂逅发现有所欠缺的情景,需要时间。而这些缺口经常将不是成立公司的灵感、而只是启发你打造有趣的产品。有时间和爱好来研制仅仅是有趣的东西,特别有益,其原因即在于此。  置身未来,创造趣物。听来怪异,却是真经。  备注  [1] 这一形式的馊主意与互联网的历史一样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很普遍,只是那时大家习惯说建某个主题x的门户网站、而不是x的社交网络。其想法与《石头汤》故事中的类似:你打出旗号,高呼“对x感兴趣的都来啊”,大批人前来,慷慨解囊。让创业者受此主意诱惑的,是关于成千上万可能对x感兴趣者的统计数字。他们未曾想到的是:据此标准,任何人都可能有二十种兴趣,却不可能定期到访二十个团体。  [2] 附带说一句,我不是说我确定宠物拥有者社交网站是个坏点子。我知道它是馊主意,就像我知道随机产生的DNA不会造出可存活的生物一样。看来合理的创新点子,比好创新灵感多好几倍,而许多好灵感则看来不那么合理。因此,当看到一个似乎合乎情理的创新点子时,你必须假定它是个馊主意。  [3] 更精确地说,用户的需要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动力来启用你的产品,而这一启动能量可高可低。例如,通过传统渠道销售的企业软件所需要的启动能量极高,故新产品要脱颖而出用户才会改用。相比之下,转用新搜索引擎的启动能量很低。这相应解释了为什么搜索引擎要比企业软件好很多。  [4] 这随着年龄增加会变难。尽管灵感的空间不存在危险的局部极值,职场空间却有。大部分人生之路都有高墙间隔,行人越老,隔墙越高。  [5] 那时对我们来说,互联网前景巨大是很明显的。在1995年,非程序员则只有极少人能意识到这一点,而程序员已经见识了图形化用户界面对台式电脑的作用。  [6] 也许可以让这第二个自我写个日志,每晚简要记录当日你留意到的缺口和异常。并非创业灵感,而只是原始的缺口和异常。  [7] Sam Altman指出:从容不迫地获得灵感,不仅是绝对优良的策略,还像被低估的个股,罕有创业者问津。  相对而言,最佳灵感竞争不多,这是由于创业者大都懒于花时间来发现灵感。平庸的主意反而竞相献丑,这是因为生造出来的点子趋于雷同。  [8] 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公司来说,暑期工是招聘的第一道筛选漏斗。但如果你够棒,则可以跳过这一关。无论暑假去了哪里,只要你够棒,毕业时在这些公司找到工作就毫无问题。  [9] 经验证据显示:如果高校愿意帮助学生创业的话,最好是以正确的方式放任自流。  [10] 我这里讲的是IT行业的新创公司;生物技术行业有所不同。  [11] 这是通用法则的一个实例,即注重用户而不是竞争对手。无论如何,关于竞争者最重要的信息,是你通过用户学到的。  [12] 实践中大多数成功的新创公司两方面的要素都具有。而通过调整你所谓市场的边界,可以用一个战略来描述另一个。然而,将二者分别考虑是有益的。  [13] 然而提出这一点我有些犹豫。新创公司是经商,而经商则是为了盈利;受到那个附加限制,你不可期望能够永远只做最感兴趣的事。  [14] 该需要必须是强烈的。你可以把任何生造出来的点子追溯描述成你需要的东西。但是,你真那么需要菜谱网站或当地节目聚合网站吗?你的需要是否像Drew Houston需要Dropbox、Brian Chesky与Joe Gebbia需要Airbnb那样强烈呢?  在YC我经常会问创业人:“假如不是你的产品,你自己会用这个系统吗”?出人意料的是:答案经常是否定的。  [15] Paul Buchheit指出,试图推销不好的产品,也可以是好点子的来源:  “对有馊点子的YC公司,我发现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告诉他们尽快去推销产品(而非浪费时间开发)。他们不但会发现其在制品无人问津,还经常会带回真正的灵感,而这是他们在试图推销馊主意的过程中所发现的”。  [16] 假如你是高校学生,这是可能产生下一个脸谱公司的配方:如果你能联系上贵校较有影响力的女子联谊会的话,找到其“蜂后”,毛遂自荐做她们的IT顾问,建造其社交生活中她们能相像到但仍未存在的系统。这样建成的任何产品都会很有前途,因为这些用户不仅吹毛求疵、还是理想的传播点。  能否成功?我一无所知。  [17] 以电视机作显示器,是因为Steve Wozniak通过解决其自己的问题而创业。他那时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买不起显示器。
汇聚海量知名、诚信招商品牌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十万创业者通过渠道网找项目迈出成功创富第一步!
多留言、多咨询、零风险投资是您快速创富的最好途径!
请选择金额
50~100万元
您可以选择以下快捷留言
我有意向,请问加盟费是多少?
很想合作,来电话细谈吧。
请问具体的加盟流程是怎样的?
请问贵公司哪里有样板店或直营店?
请给我打电话并寄送加盟资料。
12-14 05:59
浙江的李女士
&&135******87
加盟程序以及条件,或者是否有可能深化合作。。
12-14 10:25
湖南的赵女士
&&137******36
开店有什么支持?。
12-15 02:55
山西的刘女士
&&147******30
代理咨询和加盟条件。
12-15 07:23
山西的赵女士
&&170******33
怎么加盟 有没有加盟费。
12-15 11:59
吉林的邓先生
&&189******38
请问店面面积需要多大?。
12-15 04:12
广西的李先生
&&180******19
我想加盟请跟我联系。
12-15 08:33
浙江的赵先生
&&138******51
我想加盟专卖请问有联系方式吗。
12-16 01:26
河北的易女士
&&156******61
我想咨询关于加盟的事议。
12-16 05:49
贵州的周女士
&&135******51
我想加盟,请联系我。。
12-16 10:03
河南的李女士
&&186******94
我想加盟,请联系我。。
12-16 02:46
上海的易先生
&&147******79
我们这个地方贵司有业务吗?我想加盟能支持不?谢谢!。
12-16 07:04
广西的唐先生
&&186******89
做为代理加盟商可以得到哪些支持?。
12-16 11:41
河北的戴先生
&&137******56
请问贵公司哪里有样板店或直营店?。
12-17 04:00
福建的邓女士
&&177******85
我想加盟,具体细节,及费用事项。。
12-17 08:19
黑龙江的王女士
&&181******47
很想合作,来电话细谈吧。。
本类文章排行
12-14 05:57:姚立厂对项目
产生意向:您好,我们市有加盟店吗。你们这个费用浮动是根踞店面的面积浮动的吗。产品的价格是全国痛统一的还是跟踞地方的消费水平来定的。
12-14 06:01:张有明对项目
产生意向:申请北京汽车入网
12-14 05:58:胡聪俊对项目
产生意向:我想加 盟!请来电!谢谢
12-14 06:27:肖女士对项目
产生意向:想加盟贵品牌,了解相关信息。
12-14 05:53:毛亮对项目
产生意向:怎么加盟赶集网
12-14 06:06:宋燕对项目
产生意向:公司制度如何
什么加盟条件
12-14 05:57:张建强对项目
产生意向:加盟养鸡养猪
12-14 06:12:董兆松对项目
产生意向:本人有几十亩地山林,可用于养鸡场,想问下具体怎么合作,最好散养模式
u88加盟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