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预算赤字字增加,怎么在各代人中再分配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笔记(小庄)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笔记经济学原理(曼昆)宏观部分复习提纲本资料基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 5、6 版)以及胡涛(2011 年春季学期)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开设的本科生课程《经济学原理 ii》整理而成,初版发布与 2011.06, 本版根据 2011 年版本修订而成。2013.09小庄笔记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br /> 经济学原理(曼昆)宏观部分复习提纲整理人:小庄本资料是在笔者 2011 年的笔记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整理的。23、一国收入的衡量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整体的经济现象。 它产生于人们关心那些会影响到所有个人和企业的经济变量。 它和微观经济学的差别在于关注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关注影响个人、企业的价格、 收入以及政策。宏观经济关注影响所有人的价格、收入以及收入的波动。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经济的增长、物价水平的变化、经济的周期、失业问题。 物价水平的变化在长期仅仅是一个货币问题, 在短期它和经济的起落或者说经济的周期 密切相关。同样的就业问题在长期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在短期它与经济周期同起落。 因此,宏观的主要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长期问题,一个是短期问题,它们分别是经济增长 和经济周期。这两个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流。 经济增长(长期) 对于经济增长人们具体关心的是: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经济增长能否一直持续或没有增长的极限
哪些经济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短期) 对于经济周期人们具体关心的是:
什么造成了经济的起伏
1929 年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是否会重现 宏观经济学回答诸如以下的问题:
为什么平均收入某些国家高而另一些国家低(经济增长)
为什么物价在某些时期上升迅速而在其它时期更为稳定(通货膨胀) 提到:数字的本质是它们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正负。在经济学中正负并不是很重要。科 斯定理告诉我们,产权的配置无关效率,产权一定定义给非生产者。
为什么产出和就业在某些年份扩张而在其他年份收缩(经济周期) 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经济的收入与支出的一种衡量方法。它是在既定时期内,一国 范围内所生产的所有的最终的物品与劳务的市场总价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the market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within a country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当判断一个经济表现良好还是欠佳, 自然而然地要去观察经济当中每个人所获得的收入 的总和。 对于一个经济整体而言, 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因为每一次交易都有一个买者和卖者。 循环流向图: 产品与劳务市场收入(=gdp) 物 品 与劳务 物 品 与劳务 的购买 支出(=gdp)企业的销售家庭劳 动 、土地 和资本 收入(=gdp)工资、租金和 利润(=gdp)生产投入生产要素市场投资与产出流向 货币流向这张图省略了政府、金融体系和外国部门。 gdp 的衡量: 产出是以市场价格来评价的,它仅记录最终物品而非中间物品的价值。 (价值仅被计算 一次)当然,也有例外,如果中间物品生产出来后没有被使用,而是增加了企业以后使用或 出售的存货时,这个中间物品就被暂时作为“最终物品” 。它既包括有形物品(视频、服装 和汽车) 也包括无形的服务 , (理发、 清扫房屋和医生出诊) 它包括当期生产的物品和服务, 。 而非对过去生产物品的交易。 它衡量了一国地理范围内的产出价值。 它衡量在一个特定的时 间区间内,通常是一年或者一个季度(3 个月)所生产的产出的价值。 层层剥皮: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由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去折旧的损耗。 国民收入是一国居民在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中所挣得的收入总和。它和 nnp 的区别在于,它 排除了简洁的企业税(例如销售税) ,包括了企业补贴。 个人收入是家庭和非公司企业所得到的收入。和国民收入不同,它排除了未分配利润,即公 司赚得的但没有支付给所有者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家庭和非公司企业在履行对政府的义务之后余下的收入。 它等于个人收入 减去个人税收和某些非税付款。 gdp 的组成部分 gdp(y)为下列各项之和: 消费(c,consumption)不包括家庭购买新住房 投资(i,investment)包括家庭购买新住房,购买股票和债券不属于“投资” 政府购买(g,government purchase)不包括转移支付 净出口(nx,net exports) y=c+i+g+nx 这个式子是一种“事后统计” ,是一种会计等式,而不是一种主动的规律,即不是行为 等式,这个等式仅仅是是人们的一种定义,不能用于推断。如果增加 g 的量,也即政府购 买的量,y 的量不一定会增加。因为 g 的量的增加意味着税收的增加,人们会对变化的情 况做出选择,从而导致各个变量的变化,最终 y 的量不一定会增加。会计等式行为等式会计等式是人们被动的统计,而行为等式是一种规律,人们会主动地达到这种规律。 经济学中用于推导的是行为等式。 名义 gdp 是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实际 gdp 是按不变价格(基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gdp 平减指数是用名义 gdp 与真实 gdp 的比率乘以 100 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gdp平减指数 名义gdp
100 真实gdp【思维拓展】 有一种对 gdp 的批判认为,打破一个窗户再修补回来,再打破一个窗户再修补……这 样 gdp 一直在增长,但这对社会总福利没有影响,因此这是 gdp 的缺陷。但实际上,这是 经济学的外行人的批判,这种批判是不科学的。 假设社会的资源是固定的, 再假设社会只有窗户部门和非窗户部门, 那么它们的生产要 素的边际产出曲线如下:窗 户 部 门非 窗 户 部 门如果打破窗户再修补窗户,资源会从非窗户部门流向窗户部门,实际上偏离了均衡点, 社会福利实际上是下降的。 (参考:破窗理论) gdp 的缺陷(硬伤) : 某些影响福利的东西未能包括在 gdp 之中 1、闲暇的价值 举一个例子:假设政府增加税收,那么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就会向原点移动,消费者的 收入减少了,消费者非常有可能会选择减少闲暇时间而增加消费,并且,政府的支出也增加 了,这会导致总的 gdp 上升,但是实际上消费者的福利是下降的。因此,gdp 并没有反映 闲暇的价值。 闲暇消费 2、清洁环境的价值 根据外部性,社会减少的福利就是下图的三角形区域,但是 gdp 有可能是上升的,因 此并没有反映出污染环境对社会的福利影响。3、发生在市场之外的几乎所有经济活动的价值,例如父母花在孩子上的时间的价值和志愿 者工作的价值 4、收入的公平分配 问题:那么,gdp 为什么还受到我们的关注呢 让我们比较 gdp 与 hdi(人类发展指数) ,hdi 比 gdp 更加精确,包括了人均寿命、 教育水平等等,但是这会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我们要寻找一个最优的均衡点,而 gdp 是 目前来说我们花费成本最少却最优效的一个统计数字,因此,虽然有缺陷,但已经是目前来 说最好的一个指标了。24、生活费用的衡量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一个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a measure of the overall cost of the goods and services bought by a typical consumer. 美国劳工统计局每月发布 cpi,而在中国,由国家统计局统计,有两支队伍城市调查队 和农村调查队。 cpi 的计算步骤: (1)固定“篮子” :确定哪些物品的价格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是最为重要的。 (由心理学家设 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2)寻找价格:找到每一时点,篮子中每一物品和服务的价格。 (3)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用价格数据计算不同时期一揽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 (4)选择一个基年并计算指数:指定一年为基年,也即其它各年与之比较的基准。cpi 当年一篮子的价格
100 基年一篮子的价格 (5)计算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从上一时期以来价格指数变化的百分比。通货膨胀率 第二年的cpi - 第一年的cpi
100% 第一年的cpi[回顾]gdp 平减指数是用名义 gdp 与真实 gdp 的比率乘以 100 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gdp平减指数 名义gdp
100 真实gdp其它的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衡量企业而非消费者购买一篮子物品和服务的费用。 (我们认为 ppi 是 cpi 的先导) cpi 是对选定物品的一种典型组合的准确衡量,但不是生活费用的完美衡量指标。 cpi 的缺陷: 1、替代偏向 篮子未能调整以反映消费者对相对价格变动做出的反应。 替代偏差的一个直观解释: 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苹果和梨)的经济社会,只有一个消费者(或者说有个典型消费 者) ,假设苹果涨价,梨的价格没有改变。那么,按照 cpi 的规则,消费者的消费将会在红 线的水平, 然而消费者会改变自己的选择, 因为只需要支出绿线的消费水平即可达到原来的 生活水平(切点) ,因此实际上 cpi 是减少了,因此 cpi 被高估了。 苹果的数量高估梨的数量 2、新物品的引入 该篮子未能反映新物品引入导致的购买力的变动。新物品使得物品更加多样化,从而 使得每一美元更有价值。消费者只需要更少的美元,就能维持既定的生活水平。 3、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 如果一种物品的质量逐年上升,即使物品的价格保持不变,一美元的价值也上升了。 如果一种物品的质量逐年下降,即使物品的价格保持不变,一美元的价值也下降了。 gdp 平减指数与 gpi 的差异: (1)gdp——国内生产,不包括进口消费物品 gpi——消费者购买,不包括资本商品 (2)gdp——不固定,随时间变化 gpi——固定物品与劳务的组成 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通货膨胀衡量指标一般是同时变动的。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 不同时期美元的数字 把 t 年的美元换算成今天的美元的公式如下:今天美元的数量
t年美元的数量 今天的物价水平 t年的物价水平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 名义利率:通常公开的,未根据通货膨胀影响校正的通货膨胀率。 真实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过的利率。 它们之间的关系近似于下列公式:真实利率
名义利率 - 通货膨胀率精确的公式为: 1+名义利率
1+真实利率 1+通货膨胀率25、生产与增长本章研究的三步骤: (1)考察人均真实 gdp 的国际数据; (2)考察生产率; (3)考虑生产率和一国采取的经济政策之间的联系。 步骤 1: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复利计算和“70 规则” 年度增长率看起来微小,但按多年的复利来计算,就会变得巨大。复利计算指的是增长 率在一段时间上的累积。 “70 规则” :如果某个变量以每年 x%增长,那么那个变量在大约 70/x 年后翻一番。 *70 规则的推导: 方法 1:利用泰勒公式a(1
2 anin2 in2 70
x%) x% x方法 2:利用极限,将一年分割为 k 时段1 lim a[ (1
k(e x % ) n
in2 in2 70 n
x% x步骤 2:考察生产率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劳动生产率) productivity: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from each unit of labor input. 生产率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人均) 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简称资本。 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生产函数:y=af (l, k, h, n) y——产量; a——可得到的生产技术; l——劳动量;k——物质资本量;h——人力资本量;n——自然资源量。 规模收益不变的特性:xy = af (xl, xk, xh, xn) 若令 x = 1/l,则 y/l = af (1, k/l, h/l, n/l),其中 y/l——每个工人的产量(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 k/l——每个工人的物质资本(人均资本) h/l——每个工人的人力资本 n/l——每个工人的自然资源 步骤 3:生产率和一国采取的经济政策之间的联系 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在政府政策: 1、鼓励储蓄和投资 涉及概念: 收益递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额外投入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性。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2、鼓励来自国外的投资 外国直接投资:由国外实体所有和经营的资本投资。 外国有价证券投资:由外国货币筹资,但由本国居民运营的投资。 这些投资的部分收益会流回资金提供国。 3、鼓励教育和培训 4、提高健康与营养水平 5、建立产权保障和保持政治稳定 产权:人们对他们所拥有的资源行使权力的能力。 6、促进自由贸易 内向型的贸易政策,即避免和其他国家进行往来; 外向型的贸易政策,即鼓励和其他国家进行往来。 7、促进研究开发 8、控制人口增长 马尔萨斯陷阱:新技术每提高一点生产效率,人口就增长,增量人口吃掉了盈余,平均收入 跌回到原来的低水平。【补充】 生产函数 y=af(k,l),这里 k 是资本,l 是劳动投入,a 是技术水平。 模型的分析: 人均产出f(k)人均资本人均资本的积累 y = c+ i (在一个封闭经济中,不考虑政府,也即除去政府购买 g) s = i (人均储蓄率等于人均投资率) s = s*y (大 s 是人均储蓄量,小 s 是人均储蓄率,y 是总的 gdp) 考虑折旧,资本的磨损是 rk 人均 gdp、人均投资f(k) sf(k)rk人均资本 储蓄率的提高人均 gdp、人均投资f(k) sf(k)rk s’f(k)人均资本 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均 gdp、人均投资f(k)rk&#39; rksf(k)人均资本 思考题: 自然灾害或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如科威特战争。人均 gdp、人均投资f(k) sf(k)rk人均资本 26、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本章研究的三个步骤: (1)组成金融体系的各种机构 (2)金融体系和一些关键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3)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模型 步骤 1:金融机构 金融体系由这样一些金融机构组成,它们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 金融机构可以归入两种不同类型: 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金融市场是储蓄者直接地 向借用者提供资金的机构。金融中介机构是储蓄者间接地向借用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 债券(bond)是一种债务证明书,它规定了借用者对债券持有者的义务。简单地说, 债券就是借据(iou) 。 债券的价格: (举例)面值 1000 元的 2 年期债券,利率是 5%,持有一年后在市场上卖 出,此时市场利率是 6%债券应卖多少钱1000 1
6%我们不难看到债券价格和利率是反方向变化的。 引申:面值为 a 元的 n 年期债券,每年支付 d 元的利息,请问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钱购 买这张债券 解答: p n 1 d d a d a&&&&2 n k 1
r ) n i 1 (1
【回顾】贴现值的计算(1)一次性的计算公式d r贴现值(pdv) (2)多次性且首年支付的计算公式n年的回报率 n (
(3)多次性且从次年开始支付的计算公式n 1 i 0n年的报酬 k (
n年的报酬 k i 1 (
r) 1n债券的三个特征: (1)期限:截至债券到期时的时间长度。 (2)信用风险:借用者未能 支付某些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 (3)税收待遇:税务法规处理债券利息的方式。 股票代表在一个企业中的所有权, 从而也代表了对企业所获利润的要求权。 出售股票来 融资称为股本筹资。与债券相比,股票提供了更高的风险和潜在的更高的收益。 美国经济中最重要的股票交易(场所)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股票交易所和纳斯达克 (nasdaq,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 。 金融中介机构: 银行——银行从想要储蓄的人那里得到存款, 用这些储蓄向想要借钱的人发放贷款; 银 行向储户支付存款利息,并向贷款人收取稍高一些的利息。 银行通过允许人们依据其储蓄来开据支票, 帮助创造了一种交易媒介 (交易媒介是人们 能够使用其从事交易的一种东西) 。它便利了物品和服务的购买。 共同基金是向公共出售股份,并用得来的收益购买各种股票和(或)债券的一个选择组 合的机构。 其它金融机构: 信用合作社(credit unions) 养老基金(pension funds) 保险公司(insurance companies) 放高利贷者(loan sharks) 【补充】 中国金融业的三大部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 中国的银行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 ;股份制 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等) ;城市商业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和北 京银行等) ;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三家) 。 步骤 2: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首先,回顾 gdp 的会计恒等式:y=c+i+g+nx 然后,我们假设有一个封闭经济(不与其它经济相互交易的经济,与之相对的是开放 经济) ,那么该等式就变为:y=c+i+g(对于整个世界经济成立) 接着,通过移项得到:y-c-g=i,我们用 s 代替(y-c-g)表示国民储蓄。 (储蓄等于投 资) 最后, 我们再引入 t, 也即政府以税收的形式从家庭得到的数量减去转移支付形式返还 给家庭的数量。于是,得到 s=(y-t-c)+(t-g) (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 y-t-c:私人储蓄——家庭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来的收入。 t-g:公共储蓄——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剩下的税收收入。 预算盈余: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的余额(t&g) 。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引起的税收收入短缺(t&g) 。 储蓄和投资的含义: 储蓄: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 投资:设备或建筑物这类新资本的购买。 (注意:在经济学中,购买股票和债券不是投资。 ) 步骤 3: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来源:储蓄——可贷资金的供给来源; 投资——可贷资金的需求来源。 利率 (真实利率) 需求 供给可贷资金 可贷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图 问题:可贷资金市场的供求曲线是如何得来的 需求曲线本质上就是资本的边际产出曲线,供给曲线本质上就是反映人们对现在和未 来消费的决策。动态分析:(1)储蓄激励 利率 (真实利率) 供给 需求可贷资金 减少对利息收入的征税,将会激励储蓄,则供给曲线右移,那么利率下降投资(储蓄) 均衡数量增加。 (2)投资激励 利率 (真实利率) 需求 供给可贷资金 投资赋税减免,将会激励投资,需求曲线右移,那么利率上升储蓄(投资)增加。 (3)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预算赤字:利率 (真实利率) 供给 需求可贷资金 当出现预算赤字,国民储蓄减少了,从而导致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利率上升且投 资减少。 挤出:政府借款引起的投资减少。预算盈余:利率 (真实利率) 供给 需求可贷资金 当出现预算盈余,国民储蓄增加了,从而导致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利率下降且投 资增加。27、基本金融工具金融学:研究人们如何在某一时期内做出关于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决策的学科。 finance: the field that studies 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ver time and the handling of risk. 所有的金融决策都与两个要素相关: 时间和风险。 这说明金融决策包含两个奇怪的交易: 未来的收入如何进行交易,风险如何进行交易。 (1)时间 未来值:在现行利率既定时,现在货币量将带来的未来货币量。 如果利率是 r ,x 在 n 年后的未来值是: x (1
r )n现值:用现行利率产生一定量未来货币所需的现在货币量。 如果利率是 r ,n 年后的 y 的现值是:y (1
r ) n复利:货币量的累积,即银行账户上赚得的利息仍然留在账户上以赚取未来更多的利息。 (2)风险 风险厌恶:不喜欢不确定性。人们失去 1000 美元的不快乐大于得到 1000 美元的快乐,原因在于边际效用递减。 ①人们应付风险的方法之一是购买保险。 *vnm 效用(对风险的刻画) u ( p x
p2v (y ) : 1 1 效用pv(x)+(1-p)v(y) 不确定的效用 愿意支付最大保险额确定的价格财产量y px+(1-p)y x②人们应对风险还可以多元化。 多元化:通过用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 多元化能降低企业特有风险,但不能降低市场风险。 企业特有风险:只影响一个公司的风险。 市场风险:影响股市上所有公司的风险。 ③人们应对风险还可以接受较低的收益, 选择安全替代品比如银行储蓄账户或者政府债 券。 (3)资产评估 股票价值=股票所有未来红利的现值+未来出售股票的价格的现值pi 1n 1d a
r ) n基本面分析:为决定一家公司的价值而对其会计报表和未来前景进行的研究。 有效市场假说: 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 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 信息有效:以理性方式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有关资产价格的描述。 随机行走:一种变量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 【补充】金融中介:在金融市场上资金融通过程中,在资金供求者之间起媒介或桥梁作用的人或机构。金融中介为资金需求者从资金供应者处获得资金提供了通道。公司股票: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更具体的说,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 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 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 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 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债券: (bonds)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的、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风险溢酬:安全(确定的)投资与风险(不确定的)投资回报率之间的差额。 红利:上市公司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分配给股东的利润。 面值: (par value)债券发行时所设定的票面金额。 贴现值: (present discount value,pdv)通过反向利息滋生舍弃未来的利息来计算的未来资金(报酬)的现值。资本增值:现有资产价值减除购入时之价格,所赚取或损失之价值。即当基金持有的可变卖资产(如股票、债券其它有价证券) ,在脱手时,其卖价高于原先购进成本,即产生利润, 此利润为已实现的资本利得。违约: (default)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 预期价值:每种可能结果的概率乘以每种结果的价值之和。预期价值的计算公式是:预期价值
(可能价值v
概率pk)i 1 n如果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成功与失败, 并且成功即获得全部的未来报酬, 失败意味 着未来报酬为 0,那么:预期价值
(可能价值v
概率pk)i 12 成功的价值
成功的概率
失败的价值
失败的概率
风险系数) 贴现值 ( 首次公开发行: (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企业透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发行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又称首次公开募股。流动性: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它是一种所投资的时间尺度(卖出它所需多长时间)和价格尺度(与公平市场价格相比的折扣)之间的关系,股票的流动性 大于房地产。公司:是指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某些目的而成立的组织。 市盈率: (price/earnings ratio,p/e ratio)在一个考察期(通常为 1 年)内,股票的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例。实际上也就是为了获得 1 美元的收益所需要支付的价格。市盈率 股票市场价格 每股盈利未来的利润 。 n (
r) 1若不考虑风险, 每股盈利实际上是未来利润的 pdv, 因此有 每股盈利
因此,两个式子结合起来就得到 市盈率 n 股票市场价格
1 r) ( 。如果考虑失败的风 未来的利润险, 每股盈利
风险系数) 未来的利润 ,由此: n (
r) 1市盈率 n 股票市场价格
r) ( 未来的利润
风险系数) (当期收益率: (current yield)债券利息与当时债券市价之比。当期收益率 年利息回报 债券的市场价格票面利率: (coupon rate)债券发行者预计向投资者支付的利息占票面金额的比率。(补充内容为布拉德利·希勒教材中的内容) 我们之前说明了消费者原意支付的最大保险额, 那么保险公司原意接保的价格是多少 我们假设保险公司是风险中性的,那么 效用未接保的效用 接保后的效用保险成本 接保后发生赔付财产量接保后无赔付那么, 保险成本和原意支付的最大保险额到底谁大谁小呢让我们做出一个非常不严格 的证明: 效用pv(x)+(1-p)v(y) 不确定的效用 愿意支付最大保险额确定的价格 y保险成本 px+(1-p)y x财产量我们做出一个结论, 就是只要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曲线向下弯曲, 而保险公司是风险中性 的,那么保险成本一定小于愿意支付的最大保险额。 保险面临的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8、失业与自然失业率失业的种类: 失业的问题通常分为长期失业问题和短期失业问题两类 (与此相对应的是自然失业率和 周期失业率) 。 自然失业率指经济中正常情况下存在的失业量。 周期性失业指失业量围绕其自然失业率的逐年波动, 它与经济活动的短期上升与下降密 切相关。 失业的衡量: 前提:劳工统计局(bls)将 16 岁以上的人看为成年人。 由此分为以下三个类别: 就业者:包括作为得到报酬的员工而工作的人,在自己的企业里工作且得到报酬的人, 以及在家族企业里工作但拿不到报酬的人。无论是全职工作还是兼职工作的工人都计算在 内。这类人还包括现在不工作但有工作岗位,只是由于度假、生病或天气恶劣等原因暂时不 在工作岗位的人。 失业者:包括能够工作且在 4 周内努力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还包括被解雇正 在等待重新被招回工作岗位的人。 非劳动力:包括不属于前两个类别的人,如全日制的学生、家务劳动者和退休人员。 2007 年 就业者 (1.46 亿) 成年人口 (2.318 亿)劳动力 (1.531 亿)非劳动力 (0.787 亿) 劳动力: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数。失业者 (0.071 亿)劳动力
就业者人数
失业者人数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失业率 失业者人数
100% 劳动力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占成年人口的百分比。劳动力参工率 劳动力
100% 成年人口由下图可以看出, 劳动力成员中成年男性与女性各自的百分比。 它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 间,更多的女性进入了劳动力队伍,而一些男性则离开了劳动力队伍。 丧失信心的工人:想工作但放弃寻找工作的人,属于“非劳动力”而不是“失业者” 。 边际状态工人:现在既无工作又找不到工作的人,但表明他们想工作而且得到过工作, 并在最近有时也找过工作。 由下图可以看出,经济中总是存在某种失业,并且失业量逐年波动。失业率围绕正常失 业率波动,正常失业率成为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成为周期性失业。对自然失业率的解释: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 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 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寻找工作: (对摩擦性失业的解释) 在工人的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 部门转移:各行业或各地区之间的需求构成变动。 政府开办的代理处发布工作空缺的信息,以使工人和工作更快地匹配。 公共培训计划指在促进工人从夕阳产业向朝阳产业的转移,并帮助不利群体摆脱贫困。 失业保险: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政府计划。 失业保险制度的设计影响了失业者寻找工作的努力程度, 领取失业保险补助确实降低了 失业者找工作的努力程度。 最低工资法: (对结构性失业的解释之一) 一般情况下,在可竞争市场,工资高于均衡水平会引起就业量的下降(也就是更多的 失业) 。如下图: 工资失业量 最低工资 均衡工资劳动量 当最低工资高于均衡水平, 导致劳动供给增加而劳动需求减少, 从而导致两者之间存在 差距,这一部分就是失业量。 但是, 最低工资法的工资高于均衡工资不一定会导致就业量的下降。 考虑一个垄断的买 方市场, 均衡价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劳动量在供给曲线上所对应 的工资, 但是这一工资低于边际要素成本与需求曲线相交的那一点所对应的工资。 当最低工 资高于均衡工资但低于两曲线交的那一点所对应的工资水平时,实际上会导致就业量上升。工资 marginal factor cost supply 最低工资 均衡工资demand 劳动量工会与集体谈判: (对结构性失业的解释之二) 工会:与雇主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 集体谈判: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 罢工:工会组织工人从企业撤出劳动。 联系布拉德利·希勒的微观经济学中工会那一章的内容: 工会: 【劳动市场知识点回顾】劳动供给:是指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在每一工资率下,劳动者愿意并且能够工作的时间。 劳动需求:在特定时间内,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厂商在每一工资率下愿意并且能够雇佣的劳动者数量。均衡工资:劳动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工资率。本地劳动市场上图是一种总体的过度简化。事实上,我们关心的是某一特定区域、某一特定的工作 和工人层次,而不是所有的劳动供给者。劳动市场力量可能在特定地区、职业和产业中更有 效。 工会力量:边际工资:当多雇佣一个工人时,所有工人所得到总工资的变化。边际工资 所得到的总工资的变化 劳动就业量的变化边际工资曲线在劳动需求曲线下方:工会为了使其会员总福利最大化, 就会寻找使边际工资等于工会会员供给偏好的就业 水平,也就是寻找边际工资与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根据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工会选择 u 点的就业量,此时雇主愿意支付 u 点的价格,这 个时候总福利最大化。但是,我们发现 u 与 u 之间存在一个多余的工人。此时,需要工会 把这个多余的工人排除在外。工会能否维持 u 点的垄断均衡的工资率取决于工会把一些 工人排除在市场之外的能力,否则工资会降回竞争性均衡点(c) 。工会企业:工人被雇佣后的 30 天(或一段时间)内必须加入工会的企业。 工会通过工会企业来加强对劳动供给的控制,然而,工会企业也会遭到替代工人的潜在竞争。工会的力量也是有限度的。工会化比率:劳动力的工会化百分比。总体来看,美国工会力量的发展呈现出早期缓慢上升,中期发展迅速并达到顶峰,后期 逐渐下降的趋势。 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afl-cio):是美国老牌的工会组织,也是最大的工会组织。它的影响力已经足以左右一次总统选举。雇主力量:买方垄断:只有一个买者而卖着很多的市场类型,也即某一市场中雇主是唯一的买家。 买方集中度:当买方很多且拥有有限的市场力量时,对资源的需求就可能是竞争性的。当某一市场只有一个买家时,就存在买方垄断。位于两极之间的是不同程度的不完全竞争,包 括买方寡头垄断。在买方寡头垄断时,只有几个买家占某一资源购买的大部分。边际要素成本: (marginal factor cost,mfc)当多雇佣一个工人时,所支付给所有工人的总工资成本的变化。边际要素成本(mfc ) 总工资成本的变化 劳动供给量的变化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在劳动供给曲线的上方:如上图, 买方垄断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则边际要素成本曲线与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 (u) 表示买方垄断者想要雇佣的劳动量,而此时雇主只需要支付 g 点的工资率即可得到所需的 工人。而雇主能否实现买方垄断均衡的工资率也取决与雇主的市场力量,没有市场力量时 雇主最终会位于 c 点竞争性均衡点支付较高的工资并雇佣更多的工人。 事实上, 这里的知识点在微观部分已经介绍过了, 劳动需求曲线实际上是 mrp 曲线 (完 全竞争时为 mpl 曲线) ,因此这里的买方垄断均衡点实际上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点, 此时也就是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点: mrp=mfc工会垄断均衡与买方垄断均衡对比:为了更好地理解上面两部分的内容, 这里再次特别地将工会垄断均衡与买方垄断均衡进 行对比,说明工会与雇主之间的矛盾: 如图,工会关心的是就业量对福利最大化的影响,因此工会垄断均衡确定的是就业量, 也就是 u 点确定的就业量(2 人) ,工会通过确定就业量来期望获得的工资率是 u 点的工资 率(4 美元/小时) ;而雇主关心的是雇佣量对利润最大化的影响,因此买方垄断均衡确定的 是雇佣量,也就是 u 点所确定的雇佣量(2 人) ,我们发现工会与雇主确定的劳动量都是相 同的,但是注意区别,雇主是不会支付 u 点的工资率(4 美元/小时)的,因为雇主通过确 定雇佣量来期望支付 g 点的工资率(3 美元/小时)来雇佣到所需的工人。 因此,工会与雇主的矛盾在于工资率是 4 美元/小时还是 3 美元/小时,也就是工会形成 高于竞争性工资的工资率与买方垄断的雇主形成低于竞争性工资的工资率之间的矛盾, 最终 的结果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此时,就需要集体谈判。集体谈判:双边垄断:劳动市场双方力量对抗的状况。 集体谈判:雇主与工会为了决定工资、就业、工作条件和其他相关问题进行直接谈判。 集体谈判的可能的协议在集体谈判的边界中,也即是工会垄断均衡点、买方垄断均衡点以及竞争性均衡点三点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 (如下图)双方都有达成协议的压力。因为,在未达成协议之前,劳资双方都会从罢工或封闭工 厂中遭受损失。因此,大部分的集体谈判协议的达成并没有求助于罢工。工会的影响:相对工资:工会会员工资与那些非工会工人工资的对比。人们普遍认为,工会能够使相对工资提高 15%到 20%。下面进行解释:没有工会的时候,平均工资率为 we。工会控制市场后,将(l1-l2)的工人(实际上需 要有排除 l3-l2 的工人的能力)排除在外,从而把工会会员的工资率提高到了 wu。从工会 化市场中排挤出的工人将会到非工会化的市场中寻找工作,从而使非工会化的供给曲线右 移,结果导致非工会化市场的工资率下降至 wn。这是解释工会工资最终高于非公会工资的 一种方法。 总收入中的劳动份额:全体工人所得到的收入比例,它相对于资本所有者所得到的收入份额(资本份额) 。 我们应该知道, 虽然工会对其有一定的作用, 但总收入中劳动收入的份额变化大部分是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是工会的存在。 另外,面对工会工资的提高,厂商维持其利润的一种方法是提高其产品价格,也就是物价。工会还会通过生产率的变化间接影响价格。 工会是美国的一种重要政治力量,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以上部分对曼昆教材做出了一些补充,作为了解性内容,下面回到曼昆教材 效率工资理论: (对结构性失业的解释之三) 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效率工资有利的理由: (1)使得工人更健康 (2)使得工人流动率更低 (3)使得工人素质更高 (4)使得工人努力程度更高 【思维拓展】 问题提出: 很多企业给出的工资很高, 很多人愿意在这种工资水平下工作, 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工作 岗位。那么为什么工资没有向下的压力,并使得劳动市场达到均衡 均衡工资下人们没有努力工作的激励。工资 总劳动量劳动需求 劳动量高工资可成为激励努力工作的工具。 基本思想: 高工资使得偷懒的成本变大。 工人有两种选择——努力工作和偷懒, 只有在失业率存在的情况下偷懒才存在成本。 失 业率低的情况下,工人偷懒被开除再找到工作的几率就大,因此成本就低;反之,失业率高 则偷懒的成本高,从而工人就不愿意偷懒。 假设条件: 工人的努力程度难以监督(信息不对称) 。 不偷懒条件(nsc)图解:工资 不偷懒约束线 总劳动量w’ w劳动量两个双向箭头长度之比代表(要求起到威慑作用的)失业率(短比长) 。如图,工资越 高,需要起到威慑作用的失业率越低,也即只需要较低的失业率即可起到威慑作用。寻找到隐藏的均衡:工资 不偷懒约束线 总劳动量w0 劳动需求 劳动量如图, 如果工资率为 w0, 我们发现红色的实际失业率小于要求起到威慑作用的失业率, 这样就起不到威慑作用,因此工资有上升的压力。隐藏的均衡:工资 不偷懒约束线 总劳动量劳动需求 劳动量工资率曲线、不偷懒约束线与劳动供给曲线三线交于一点时,才是均衡的情况。 一个流水线生产的行业衡量工人的工作努力程度很容易,因此往往采取均衡工资即可。 而当一个行业较难衡量工人的工作努力程度时,往往就需要效率工资。 现实应用: 现象 1:大多数科研项目(包括企业的项目)都是事先明码标价,一般而言,应征者云集, 这么多人应征,为何不降低一点价格呢 现象 2:电影票无论座位的优劣,其定价都相同,为何不将好座位的票价提高一些呢 现象 3:明星嫁入豪门后能获得大量的收益,诸如珠宝饰品、豪宅以及离异后可观的财产分 割份额,富豪为何愿意出如此高的代价 回答 1:这个事情体现了科研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不均衡,如果降价达到均衡后,不负责任 的科研行为不会受到市场的惩罚,科研的质量将令人失望。 回答 2:经济学家的回答是,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保护好座位的使用权。 (张五常) 回答 3:如果降到均衡价格,任何一个嫁入豪门后达不到豪门大家闺秀举止标准的明星,在 失去一家的女主身份后,很容易找到下一家豪门。29、货币体系货币的起源: “货币天生是金银” 。 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性地用来从其他人那里购买物品与服务的一组资产。 money: the set of assets in an economy that people regularly use to buy goods and services from other people. 货币在经济当中具有三种职能: 交换媒介——买者在购买物品与劳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 记账单位——人们用来标明价格和记录债务的尺度; 价值储藏——人们能用来将购买力从现在转移到将来的一种东西。 (对比马克思的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前两个是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 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 财富指所有价值储藏的总量,包括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 流动性是一种资产能够转换成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当人们决定以哪种形式持有自己的财富时, 他们必须使每种可能的资产的流动性与资产 作为价值储藏的有用性相平衡。 货币的种类: 商品货币(不严格地说可以是金属货币)采用具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其形式。 (比如黄金、白银、香烟等) 法定货币是由于政府的法令而被使用的货币。 (比如硬币、纸币、支票存款等不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 【法定货币的本质】 先看一个故事:能力超强的比尔盖茨毕业时身无长物,文不名,但是想吃个苹果。怎么 办找卖苹果的张三“打借条” 。一段时间后,能力超强的比尔盖茨终于腰缠万贯。但是还 是保留了吃苹果打借条的习惯。此时张三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急着让比尔盖茨“见票即付” , 而是直接拿着比尔盖茨的借条跟李四换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当比尔盖茨发达的信息家喻户晓 的时候,张三和李四也直接通过比尔盖茨的借条作为支付媒介的行为在社会上变得非常普 遍。此时我们认为比尔盖茨开除的借条已经满足了货币的所有定义。不过,无论比尔的财富 如何增长,它只是改变了人们对于“比尔借条”的信任和接纳程度,没有改变的是比尔借条 仍然还是一张债务证明书。当比尔的名字换成央行时, “比尔借条”也要更名为“货币” 。 结论:因此,法定货币的本质是央行开给每个持币人的借条。 通货是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和铸币。 活期存款是储蓄者通过写支票的方式发出请求就可以使用的银行账户余额。 货币存量的衡量: measure m1 what’s included 通货 currency 旅行支票 traveler’s checks 活期存款 demand deposits 其它可开支票的存款 other checkable deposits m1 中的每一种 everything in m1 储蓄存款 saving deposits 小额定期存款 small time deposits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 其它 a few minor categoriesm2【信用卡、借记卡与货币】 信用卡虽然可以用来购买许多东西,但是信用卡不是货币,信用卡实际上不是一种支 付方式,而是一种延期支付方式。而借记卡更类似于支票而不像信用卡,借记卡上的账户余 额包括在货币量的衡量之中。 【所有的通货都在哪里】 2008 年 3 月美国流通中的通货为 1.92 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每个成年人手中有 8,044 美元的通货。事实上,他们的手中并没有那么多钱。解释是所有的通货由国外持有的通货和 非法组织持有的通货持有。 中央银行:为了监督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的货币量而设计的机构。 联邦储备(federal reserve)是美国的中央银行,简称为美联储(fed) 。联邦储蓄是中 央银行的一个例子。 联邦储备体系的构成: (1)理事会(委员会)the board of governors 由 7 名总统任命并得到参议员确认的理事组成;理事任期 14 年,任期交叉,每两年换 一人;其中最重要的是主席,总统有权认命任期是 4 年的主席。 (2)各地区联邦储备银行 the regional federal reserve banks 联邦储备体系由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理事会和 12 个地区性联邦储备银行组成。每个 地区性银行的 9 个理事,3 个由美联储理事会任命,6 个由所在区域的商业银行选举。理事 们任命地区的行长,任命需经美联储理事会批准。 (3)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是联邦储备体系主要的政策制定机关, 大约每 6 周召开一次会议以讨论经济形势。 联邦 公开市场委员会由美联储的 7 位理事和 12 个地区银行总裁中的 5 位(一共 12 位)组成,这 5 个投票权由 12 个地区银行总裁轮流享有。 为了增加货币的供给,fed 从公众手中购买政府债券;为了减少货币的供给,fed 向公 众出售政府债券。 货币供给: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决策者对货币供给的安排。 银行与货币供给: 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贷款。 部分准备金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银行制度。 准备金率: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存款比例。准备金率 准备金
100% 存款当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时,银行创造了货币。但事实上,经济并没有变富, 只是变得更具有流动性而已。下面介绍货币创造的过程: 我们假设法定准备金率为 r,并且事实上银行的准备金率也为 r,再假定初始存款为 a, 如果货币每存入一次,银行就进行一次贷款,那么经过 n 次贷款后经济中的货币总量为:s
r ) n1 a 1
时, s a 1 ,事实上 就是货币乘数。 r r存款 1
准备金 准备金率货币乘数:银行体系用 1 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货币乘数 从公式中不难看出,准备金率越高,每个存款银行贷出的款越少,货币乘数越小。 美联储控制货币的三种工具: (1)公开市场操作 美联储买卖美国政府债券就是公开市场操作。当 fed 购买政府债券时,货币供给增加, 当 fed 卖出政府债券时,货币供给减少。公开市场操作是 fed 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2)法定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是关于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的规定。 提高法定准备金减 少了货币供给,降低法定准备金增加了货币供给。fed 很少采用这种方法(干扰银行业务) 。 (3)贴现率 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称为贴现率。 提高贴现率减少了货币供给, 降低贴现率则 增加了货币供给。 (如果没有危机,美联储很少用贴现贷款。 ) 控制货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美联储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是不精确的。原因是: (1)美联储不能控制家庭选择以银行存 款的方式持有货币量; (2)美联储不能控制银行选择的贷款量。 (然而,美联储可以掌握家 庭或银行行为的变动,并对这些变动做出反应,以此来控制货币供给。 ) 【央行的困惑】 寻宝人的货币扩张行为:张三喜欢寻宝,有一天挖出了一些黄金,于是导致经济中的货 币量增加了。 外贸顺差的烦恼(实际上是寻宝人的货币扩张行为的抽象化) :钱生钱的行为。 联邦基金利率: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进行隔夜贷款时的利率。30、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 通货紧缩,即平均价格的下降。 超速通货膨胀指的是很高的通货膨胀率。 【历史回顾】 在过去的 70 年里,价格平均每年上升约 4 个百分点。在 19 世纪的美国,出现过通货紧 缩。20 世纪 20 年代的德国则经历过超速通货膨胀。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价格每年上升 7 个百分点,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价格平均每年上升 2 个百分点。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价格平均每年上升约 1 个百分点,大部分时期价格稳定甚至下 降。 (最高的 1961 年达到 16 个百分点,最低的 1963 年为-6 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价 格平均每年上升约 7 个百分点, 绝大部分时期价格上升。 (最高的 1994 年达到 24 个百分点, 最低的 1999 年为-1 个百分点) 通货膨胀的古典理论: 货币数量理论: 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 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 膨胀率的理论。 (休谟和一些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弗里德曼作为货币主义者倡导这种理论) 货币数量论用来解释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的长期决定因素。 货币供给是由美联储控制的政策变量。 货币需求有若干决定因素, 包括利率和经济的平 均价格水平。 如下图,我们以苹果作为例子,我们假设苹果的供给量是一定的,而苹果的需求有若干 决定因素,比如 p、k、i 等等,但是,要想出现下图的情况,我们是假定了其它因素都不 变,只有 p 也即价格这个因素是变化的。 价格d (p,k,i,…) 数量 同样的道理,对于货币需求,有货币需求、利率等因素决定,但是我们也是把其它因素 假设为固定的,而只研究物价这个因素。如图 货币价值高 货币供给物价低a 低 货币需求 高货币量 当货币注入时,也即货币的供给量增加时,会出现如下情况 货币价值 高 1/pms1 ms2物价 p低货币供给a 低b 货币需求 高货币量 另外一个细节:假设货币的供给量增加,但是物价还来不及上涨, (事实上这个假设是 符合现实的,也即短期) ,那么这个时候是什么变量在改变货币供给量增加了,但是物价 没有改变,看似没有达到均衡,但实际上有一个隐含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利率。 利率在短期内顶替了物价的功能,此时在物价没有改变的时候,利率是下降的,利率下 降导致了货币借贷的增加。等到物价上升的时候,借贷者发现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了,从而利 率上升,又回到了原来的利率。因此这个图形隐含利率的变化。 事实上,物价的改变体现在曲线上的变动,而利率的改变体现为曲线的移动。利率下降 导致曲线向外移动。 因此上述细节可以分为货币需求曲线先向外移动再向内移动最后回到原 来的位置的一个过程。 货币价值 高 1/pms1 ms2物价 p低货币供给a 低b 货币需求 高货币量 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按照休谟和其他人的看法, 实际经济变量不会随着货币供给的改变而改变。 按照古典二 分法, 影响实际和名义变量的是不同的经济力量。 货币供给的改变影响名义变量但是不影响 实际变量。 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易手的速度。 指普通的一美元钞票在经济中从一个人的钱包流到另一个 人的钱包的速度。 (比如 1 美元在 1 年内易手了 n 次,则流通速度为 n) 为了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我们用产出的名义值(名义 gdp)除以货币量。如果 p 表示 物价水平(gdp 平减指数) 表示产量(真实 gdp) ,y ,m 表示货币量,那么货币流通速度 的公式为:v整理得,p y mm v
y这个方程式说明,货币数量(m)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产品的价格(p)乘以 产量(y) 。这个公式称为数量方程式,因为它把货币数量(m)与产出的名义价值(p×y) 联系起来。 数量方程式: 方程式 m
y 把货币量、 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美 元价值联系在一起。 数量方程式说明, 经济中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反映在其它三个变量中的一个上: 物价水平 必然上升,产量必然上升,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必然下降。 *数量论方程式的增量形式:m t
yt两边同时取对数,得: log( m t )
log( yt ) ……① 由此可以推出: log( m t 1 )
log(vt 1 )
log( pt 1 )
log( yt 1 ) ……② 再由②-①得,log( m t 1 )
log( m t )
log(vt 1 )
log( pt 1 )
log( yt 1 )
log( yt )m v p y )
) m v p y m v p y 再由泰勒公式可得, (具有线性)&&&&m v p y也即, log(1
事实上,货币流通速度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是比较符合现实的。指数 (1960 年 为 100) 名义 gdp m2 货币流通速度 年份 2010解释均衡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所需的因素: ①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是较为稳定的; ②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所以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量(m)时,它就引起名义产出价值(p ×y)的同比例变动; ③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量(y)主要是由要素供给(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 源)和可以得到的生产技术决定的,特别是,由于货币是中性的,所以它并不影响产量; ④在产量(y)由要素供给和技术决定的情况下,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m) ,并引起 名义产出价值(p×y)发生同比例变动时,这些变动反映在物价水平(p)的变动上; ⑤因此,当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时,结果就是高通货膨胀率。 【粗略的解释】 货币供给增加, 使得人们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大, 然而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并没有发生改变,从而由供求关系导致物价上涨,从而通货膨胀。 至此,之前的三角关系图已经完整: 【关于超速通货膨胀】 超速通货膨胀是月度通胀率超过 50 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 超速通后膨胀曾经在奥地利、 匈牙利、德国和波兰发生,原因是政府印刷了过多的钞票以弥补其支出。 对于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发行这么多货币的解释是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政府面临高额支出,税收不足,而且借款能力有限,结果就只能通过印发钞票来为支出 进行支付。 由以前的知识,我们知道,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近似) ,因此,整理得,名义利率
通货膨胀率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按照费雪效应,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名义利率会有同等数量的上升。而实际利率保持 不变。 通货膨胀的成本: 事实上,通货膨胀并不减少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因为支出增加的同时收入也增加了,并 且更进一步考虑,货币是中性的,并不影响实际产出。 皮鞋成本⑴(shoeleather cost) :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通货膨胀减少了货币的真实价值, 因此人们就有激励去最小化其现金持有。 更少的现金 持有要求更为频繁地跑到银行去,从支付利息的账户中提取现金。 (皮鞋成本其实是对频繁地跑银行使得皮鞋磨损导致损失的一个比喻,这里的“皮鞋”成本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皮鞋磨损的成本,只是代 表时间与便利的成本)减少货币持有的实际成本,就是你为了不在手里多留现金而必须牺牲的时间和便利。此外,更多地去银行耽误了生产性活动。 菜单成本⑵(menu cost) :改变价格的成本。 (这里又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类比餐馆印刷新菜单的成本,但这里也仅仅是一个象征意义,实际上不是印刷菜单的成本。 )事实上, 菜单成本并不仅仅是由于改变了价格导致的成本, 而还包括没有及时改变价格 所带来的成本。首先,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一问题,让我们做出一个前提假设:不考虑“破窗 理论” ,也即不考虑资源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所带来的成本。具体来说,就是印刷 更多的菜单不带来社会福利的损失。 然后,我们考虑一个企业。由于菜单成本可能高于印刷菜单所带来的收益,因此根据利 润最大化原则,企业会暂时不印刷新的菜单,也即不修改价格。那么,由于通货膨胀,由于 该企业的名义价格不改变, 相对价格就会发生变化。 而市场经济是依靠相对价格来配置稀缺 资源的,而通货膨胀扭曲了相对价格,从而,消费者的决策被扭曲了,市场就不能有效率地 配置资源了,从而导致了无谓损失。 当然,反过来想,其实即使一个企业是及时改变价格的,也很可能带来成本。因为自己 及时改变价格而别人没有及时改变价格,也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变动与资源配置不当。 事实上,这种解释并不是很确切,具体请见下面的补充的内容。 这里对菜单成本的解释实际上用到了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不当⑶的内容。 【思维拓展】菜单成本 基本思想: 企业只有在有利的情况下才会调整菜单, 因此企业调整价格的条件为调整后利润的增加 大于菜单成本。 (见下图的(c-a)) 那么,通货膨胀的损失从何而来呢 曼昆认为当出现调整后社会福利的改善大于菜单成本大于调整后利润的增加时, 物价的 变化就带来了成本。 (见下图的(b+c))因为,菜单成本大于调整后的利润增加,因此企业 就会选择不调整价格,从而导致社会福利偏离“最优点” ,损失大于菜单成本。 模型的假设: (1)由于涉及到定价,所以经济的环境应该是垄断企业; (2)企业的定价是根据事先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而制定的; (3)仅以实际物价的上涨低于企业对物价的预期为例。 图解:实际量 实际点 最优点现实中的垄断价格a垄断价格bc边际成本(s) 需求(d)mr利润的改进:(c-a) 社会福利的改进:(b+c) 可能出现的结果是:(b+c)>菜单成本>(c-a) 税收扭曲⑷: 对名义资本收益征税:通货膨胀夸大了资本收益的数量,加重了此类收入的税收负担。 如果是累进税率,资本收益被征的税更重。 对名义利息征税: 收入税将储蓄的名义利息收入作为收入看待, 即使部分的名义利息收 入只不过弥补了通货膨胀的损失。税后的利率下降,使得储蓄的吸引力下降。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除了消除通货膨胀, 还可以是税制指数化, 也即修改税法以考虑到 通货膨胀的影响。但较为复杂的指数化将使得已经让许多人认为太复杂的税法变得更为复 杂。 混乱与不方便⑸: 当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并制造了通胀, 它就侵蚀了记账单位的实际价值。 通胀导致不同 时点的美元具有不同的实际价值。因此,随着价格上升,比较实际收入、成本和利润就变得 更加困难。 任意的财富再分配⑹——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特殊成本 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在人们中间, 以一种与才能和需要都毫无关系的方式, 进行财富再分 配。 这些再分配之所以发生, 是因为经济当中的许多借贷关系都是按照记账单位——货币来 约定条件的。31、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开放与封闭经济: 封闭经济是一个不与世界上其它经济相互交易的经济。没有出口、进口,也没有资本流 动。开放经济是一个与世界上其它经济自由交易的经济。 一个开放经济与其他国家相互往来的方式有两种: (1) 它在世界产品市场上买卖物品和 服务; (2)它在世界资本市场上买卖资本资产。 美国经济是一个很大而且开放的经济——它进口和出口巨大数量的物品与服务, 在过去 的 40 年里,国际贸易与金融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物品的流动:出口、进口与净出口 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净出口(net exports,nx) :一国的出口值减去进口值,又称贸易余额。净出口(贸易余额) 一国的出口值-一国的进口值 影响净出口的因素: (1)消费者对于国内与国外物品的嗜好; (偏好) (2)国内与国外物品的价格; (价格) (3)人们用国内通货购买国外通货的交换比率——汇率; (价格) (4)国内与国外消费者的收入; (收入) (5)物品从一国运往另一国的运输成本; (价格) (6)政府对国际贸易的政策。 (政治因素) 贸易盈余:出口大于进口的部分。 贸易赤字:进口大于出口的部分。 贸易平衡:出口等于进口的状况。 金融资源的流动:资本净流出 资本净流出(net capital outflow,nco) :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减去外国人购买的国 内资产。 (这个概念以前是“国外净投资” ,net foreign investment,nfi)nco
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外国人购买的国内资产影响资本净流出的变量: (1)支付给国外资产的实际利率。 (价格) (2)支付给国内资产的实际利率。 (价格) (3)持有国外资产所察觉到的经济和政治风险。 (价格) (4)影响国外对国内资产的所有权的政府政策。 (政治因素) 净出口与资本净流出的相等:nco=nx这个等式之所以成立,因为每一笔交易,如果影响了等式的一方,必然也以相同的数量 影响了另一方。 当一国有贸易盈余时, 它出售给外国人的物品与劳务就多于外国人购买的, 于是它用从 国外的物品与劳务的净销售中得到的外国通货来购买外国资产。 反之, 它将为购买国外的物 品与劳务筹资,则它将出售资产。简单地说,就是当 nx>0 时,nco>0;当 nx<0 时, nco<0。 储蓄、投资及其与国际流动的关系: 【回顾】 净出口是 gdp 的一个组成部分:y = c + i + g + nx国民储蓄是国民收入支付了当前的消费和政府购买后所剩余的部分:s=y–c–g【推理】y - c - g = i + nx s = i + nx 从而,由净出口等于资本净流出得到: s = i + nco(或 s – i = nco)储蓄
资本净流出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储蓄有两个用途:国内投资与资本净流出。 物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的总结: 贸易赤字出口<进口 净出口<0 y<c+i+g 储蓄<投资 资本净流出<0贸易平衡出口=进口 净出口=0 y=c+i+g 储蓄=投资 资本净流出=0贸易盈余出口>进口 净出口>0 y>c+i+g 储蓄>投资 资本净流出>0国际交易的价格:真实汇率与名义汇率 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升值:按所能购买到的外国通货量衡量的一国通货的价值增加。 贬值:按所能购买到的外国通货量衡量的一国通货的价值减少。 当一种通货升值时,可以说它是“坚挺”的;当一种通货贬值时,则可以说它是“疲软” 的。 真实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的物品与劳务交换另一国物品与劳务的比率。真实汇率 名义汇率
国内价格 国外价格 可以对其进行变换,则得真实汇率 国内价格
名义汇率 国外价格这样或许更方便记忆。 实际汇率是决定一国出口和进口多少的关键。美国真实汇率的贬值(下降)意味着美国 物品相对于国外物品变得更便宜。这就同时鼓励了国内和国外的消费者购买更多的美国物 品、更少的其他国的物品。结果,美国出口增加,进口下降,这两个变化都会增加美国的净 出口。相反地,美国的真实汇率升值意味着美国物品相对国外的物品变得更加昂贵,于是美 国的净出口下降。 当真实汇率等于 1,也即 真实价格是一样的。 第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一种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的汇率理论。国外价格
名义利率 )时,意味着该物品在国内外的 国内价格真实汇率
1 或国外价格 e 国内价格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根据一价定律的原理得出的。 按照一价定律, 一个物品在所有地方都 必然卖同一价格。如果一价定律不成立,就会存在未被利用的获利机会。从不同市场的不同 价格中获利的过程称为套利。如果套利发生,在两国存在差别的价格最终会趋于一致。按照 购买力平价理论,通货必须在所有的国家具有同样的购买力,汇率会调整以保证这一点。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通货间的名义汇率(e)取决于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并反 映了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 当中央银行印刷了大量货币, 货币的贬值就不仅体现在 (购买的) 物品和服务上,而且体现在它能够购买的其他通货的数量上。 分析国外价格
e :当中国国内的物价水平上升时,e 就下降了,这也就意味着人民币 国内价格的价值下降了;反之,如果国内物价水平下降,e 就上升,人民币的价值就上升了。因此, 可以总结出有较高通货膨胀的国家的通货应该贬值, 而有较低的通货膨胀的国家的通货应该 升值。 【历史实例】德国超速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供给、物价水平与名义汇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导致不成立的因素) : (1)许多物品是不容易进行贸易的; (2)即使是可贸易的物品,当它们在不同国家生产时,也并不总能完全替代。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真实汇率一直在波动,并不像我们假设的那样是始终不变而等于 1 的。 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可信的, 因此大幅度且持久的名义汇率的变动反映了 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动。32、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开放经济中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 (1)净出口(2)资本净流入(3)名义汇率(4)实际汇率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 (1)把经济中的 gdp 作为既定的; (2)把经济中的物价水平作为既定的。 两个市场: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 可贷资金市场:协调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以及国外可贷资金的流动(所谓资本净流出) 。 外汇市场:协调那些想用国内通货交换其他国家通货的人。 (1)可贷资金市场s
ncos:可贷资金的供给 i+nco:可贷资金的需求 较高的真实利率鼓励人们更多地储蓄,因此,增加了可贷资金供给量。较高的真实利率 也增加了资本项目筹资和借款的成本,因此,它抑制了投资,并减少了可贷资金的需求量。 另外,真实利率还影响资本净流出。当本国的真实利率上升时,本国债券对不同国家的共同 基金都更有吸引力了。因此,本国真实利率上升就抑制了本国人购买外国资产,并且鼓励了 外国人购买本国资产。因此,本国较高的真实利率降低了其资本净流出。真实利率 可贷资金供给 (来自国民储蓄) 可贷资金需求 (用于国内投资于资本净流出) 可贷资金量在均衡利率水平上, 人们想要储蓄的数量恰好平衡了所需的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的数 量。 (2)外汇市场nco
nxnco:国外资本资产的购买与出售之间的不平衡,本国货币的供给 nx:物品与劳务出口和进口之间的不平衡,本国货币的需求真实汇率 本币供给 (来自 nco)本币需求 (用于 nx) 用于兑换外国通 货的本币量在均衡的实际汇率上, 用本币购买净出口的需求恰好平衡了将本币换成外币以购买国外 资产的本币供给。 小总结: 可贷资金市场:需求:i+nco;供给:s 外汇市场:需求:nx;供给:nco 联系两个市场的纽带:资本净流出(nco)真实汇率资本净流出 0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真实利率 s 真实利率i+nco 可贷资金量 真实汇率nco资本净流出nco需求 本币量 政策与事件如何影响开放经济: (1)政府预算赤字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 政府预算赤字减少了可贷资金供给, 抬升了利率, 挤出了国内投资, 导致资本净流出下降,从而引起真实汇率上升。这使得贸易余额倾向于赤字。真实利率 s 真实利率i+nco 可贷资金量nco真实汇率资本净流出 nco需求 本币量小贴士: “孪生赤字” :财政赤字→贸易赤字 (2)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政府政策。 关税:对进口物品的征税。 进口配额: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进口物品)的数量的限制。 进口配额的影响:真实利率 s 真实利率i+nco 可贷资金量nco真实汇率资本净流出 nco 需求 本币量进口减少,净出口(nx=nco)不变,原因在于真实汇率上升,抑制了出口,从而两 者相互抵消导致净出口不变。 因此,贸易政策不影响贸易余额。 (但是根据“破窗理论” ,由于贸易政策使得原来的自 由贸易情况下的各个经济专门从事最擅长的事情的情况发生改变,从而减少了整体经济福 利。 ) (3)政治与经济稳定性 资本外逃:一国资产需求大量且突然地减少。 以墨西哥 1994 年的经济为例:真实利率 s 真实利率i+nco 可贷资金量nco真实汇率资本净流出 nco需求 本币量真实利率的上升只部分抵消了资本净流出增加的影响。 (因为 nco 大量增多) 当然,由于 nco 的规模并不确定,理论上还有两种情况:真实利率 s nco 真实利率i+nco 可贷资金量真实汇率资本净流出 nco需求 本币量真实利率 s真实利率i+nco 可贷资金量nco真实汇率资本净流出 nco需求 本币量但现实情况是,资本外逃基本上会导致:利率上升,通货贬值。 正常的供需定义: 如果按照正常的定义来,外汇市场的图形应该是:nco这样分析将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比如利率的变化会引起美元供需都发生变化, 我们也许 可以得出汇率是如何变化的,但是不一定能知道净出口如何变化(考虑利率上升) 。 书本模型的供需定义巧妙的将不随汇率变化的美元数量全部隔离出来了,简化了分析。 【现实经济中的应用】 2008 年北京奥运, 这个体育盛事对中国的净出口、 汇率以及国内诸多行业的影响如何33、总需求与总供给经济活动年复一年地波动。在大多数年份里,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上升的。在过去 50 年, 平均来说, 美国经济的生产每年增长约 3 个百分点。 在一些年份, 正常的增长没能出现, 导致了衰退。 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萧条:严重的衰退。 关于经济波动有三个关键的事实: (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且不可预测的 经济当中的波动常常被称作经济周期(或称商业周期) 。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或生产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同时波动, 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一起 波动,他们波动的幅度并不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实际 gdp 的变化和失业率的变化呈反向关系,在衰退时期,失业大幅上升。 上面介绍了经济波动的三个事实,我们希望能够解释是什么引起这些波动。事实上,这 些波动是短期的。短期与长期是不相同的。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而不 是短期中的世界。 货币供给的变化影响长期中的名义变量而非实际变量, 货币中性的假设在 研究经济的逐年变化时是不恰当的。 要解释短期经济波动,我们就要建立一个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 型。 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 的数量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表示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的曲线。物价水平(名义变量) 总供给总需求 (实际变量)产量【思维拓展】总供需和苹果市场供需的区别 苹果的价格上升导致苹果的需求下降, 这是因为消费者会转移一部分收入到其他商品的 消费中。苹果的价格上升导致苹果的供给上升,这是因为厂商此时增加产出更有利可图。 但是,大家千万别忘了,上述逻辑一定都是指相对价格的变化。总供需曲线讨论的是总 价格水平和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所有上述微观的供需逻辑在此都不适用。 苹果衣服 如果整体的物价水平变化, 预算约束的斜率和位置都不会改变, 消费者的需求不会变化, 其加总的需求也不会变化。 苹果 售价衣服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以下几点: (1)虽然总供需模型从图形上看苹果的供需完全类似,但是其经济含义完全不同,经济学 的学习需要对这种看似相同、实质大异的东西敏感。 (2)我们熟知的供需曲线背后的经济逻辑既然不能用到总供需图形中,那说明我们需要全 新的逻辑来建立这个理论。 (3)正因为需要全新的理论,同学们在理解后面的理论时就可以感觉到,为什么这个模型 的争议这么大;为什么总供给曲线的三个理论要特别强的、令人不舒服的假设条件。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两条曲线。 (1)总需求曲线 gdp(y)的四个组成部分构成了对物品与服务的总需求。y
nx物价水平产量 (假设条件:供给必须无条件满足需求) 计划支出 45 度线计划支出等于 实际收入实际收入 对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解释有三点: (1)价格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 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消费者感觉更加富有, 这反过来鼓励他们支出更多。 消费支出的上 升意味着对物品与服务更大的需求数量。 (2)价格水平与投资:利率效应 更低的价格水平减少了货币借贷的需求, 从而降低了利率, 这就鼓励了对投资品的更大 支出。投资支出的增加意味着物品与服务的需求数量更大。 (3)价格水平与净出口:汇率效应 价格水平的下降导致了本国的利率下降, 外国投资者想要更少的本国债券, 外汇市场上 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减少,真实汇率就会贬值,本国出口相对于外国人更便宜,而进口相对更 贵,从而刺激了本国的净出口。净出口支出的增加意味着物品与服务的需求数量更大。 上面介绍了曲线的变动,下面则介绍曲线的移动。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表示价格水平的下降增加了物品与服务总的需求数量。然而,在 给定的价格水平上, 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物品与服务的需求数量。 当这些其他因素中的任一种 发生改变,总需求曲线移动。 (1)消费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增加的事件(减税、股市高涨)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 动,而使消费者支出减少的事件(增税、股市的低迷)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投资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 使企业投资增加的事件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使企业投资减少的 事件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3)政府购买引起的移动 政府对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对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减少使总需 求曲线向左移动。 (4)净出口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 增加净出口的事件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减少净出口的事件使总 需求曲线向左移动。(2)总供给曲线(长期和短期)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 【长期】 物价水平长期总供给产量自然产量率 首先,介绍长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经济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依赖于它的劳动、资 本与自然资源的供给, 以及将这些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的可行技术。 价格水平在长期 中不影响这些变量。 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于自然产出率处。这一生产水平也被称为潜在产出或充分就业产 出。 自然产量率: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长期供给曲线的变动了解后,继续了解长期供给曲线的移动。 任何改变自然产出率的经济变化都会移动长期总供给曲线, 这样的移动可以按照古典模 型中影响产出的若干因素来分类:来自劳动(l)的移动、来自资本(k,物质资本;h, 人力资本)的移动、来自自然资源(n)的移动、来自技术知识(a)的移动。 (回顾: y
af ( l, k , h , n ) ) 任何一种增加真实 gdp 的政策或者事件都可以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并使总供给 曲线右移;任何一种减少真实 gdp 的政策或者事件都可以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并使 总供给曲线左移。 现在可以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来描述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主要由于技术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提高了,长期总供 给曲线向右移动。同时,随着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总需求曲线也向右移动。并且由于总需 求曲线的移动程度大于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程度,则导致物价水平上升。 【短期】 物价水平产量 接下来,介绍短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原因有三点: (1)粘性工资理论 名义工资的调整是缓慢的,或者说在短期内是“粘性的” 。工资并不随着价格水平的下 降而立即调整。从而,当物价水平降低时雇佣和生产的利润就将低,这就导致企业减少物品 与服务的供给数量(产量)(假设: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视而不见) 。 (2)粘性价格理论 某些物品与服务的价格为适应经济状况变化所进行的调整是迟缓的。 物价水平未预料到 的下降,使得某些企业的价格超过了合意的水平,这会压低销售量,引起企业减少物品与服 务的生产数量。 (3)错觉理论 总体价格水平的改变,暂时性地误导供给者,让他们在出售自己产出的市场上,看不清 正在发生什么。 更低的物价水平导致了对相对价格降低的错觉, 这种错觉使得供给者减少物 品与服务的供给数量。 所有这三个理论都表明, 当实际价格水平背离人们预期的价格水平时, 产量就背离其自 然率。用数学公式表述如下:产品供给量
自然产量率
(实际价格水平-预期价格水平)短期中,预期价格水平难以调整,实际价格水平的上升增加了产品供给量,总供给曲线 向上倾斜。长期中,预期价格水平得到调整,以致与实际价格水平相等,总供给曲线垂直于 自然产量率处。 对公式进行变形得到:实际物价水平(p) 产品供给量(y)-自然产量率(y *)
预期物价水平(p *) a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了解后, 继续了解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1)生产函数自变量的改变 任何改变自然产出率的经济变化都会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 这样的移动可以按照古典模 型中影响产出的若干因素来分类:来自劳动(l)的移动、来自资本(k,物质资本;h, 人力资本)的移动、来自自然资源(n)的移动、来自技术知识(a)的移动。 (回顾: y
af ( l, k , h , n ) ) 任何一种增加真实 gdp 的政策或者事件都可以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并使总供给 曲线右移;任何一种减少真实 gdp 的政策或者事件都可以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并使 总供给曲线左移。 (2)预期物价水平的移动 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预期物价水平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 左(向上)移动。 从公式实际物价水平 产品供给量-自然产量率
预期物价水平 a中可以看出,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的纵坐标即为预期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 期 总供 给 预期物价 水平 曲线产量自然产量率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最终得到了最开始我们给出的图形,也即长期均衡的图形:物价水平 长期总供给 短期总供给均衡物价 总需求产量 自然产量率我们的基本分析工具已经形成, 现在可以分析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了。 经济波动有两个 原因——总需求移动和总供给移动。 在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宏观经济波动的分析的四个步骤: (a)确定影响的曲线; (b)确定曲线的移动方向; (c)画图分析; (d)长期跟踪分析。 (1)总需求移动的影响物价水平 长期总供给 短期总供给a b c总需求 产量 自然产量率 假设悲情因素蔓延,悲情因素首先影响的是总需求曲线(确定影响曲线) ,总需求曲线 左移(确定方向) ,总需求减少, 在短期中, 经济从 a 移动到 b 点,产量减少,物价下降(这 是一个有利的移动) (画图分析,如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预期物价水平调整(相应地降 低)时,短期供给曲线右移,经济达到 c 点,产量恢复回原来的水平,而物价水平下降。 (长 期跟踪分析)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的结论: (a)在短期中,总需求移动引起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波动; (b)在长期中,总需求移动影响物价总水平,但不影响产量; (c)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地减缓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2)总供给移动的影响 假设生产成本上升,首先影响的是供给曲线(确定影响曲线) ,会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 左移(确定方向) ,从而经济从 a 移动到 b 点,结果出现了滞胀。 (画图分析) 滞胀: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物价水平 长期总供给短期总供给 b a 总需求 产量 自然产量率根据粘性工资理论, 滞胀导致企业和工人提高对物价水平的预期, 从而导致总供给曲线 继续左移,从而加剧滞胀。高物价引起高工资,高工资又引起更高的物价,这一现象有时被 称为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事实上,若长期不处理这个问题,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左移(如下图) 。然后,在某一 点时,工资和物价的螺旋式上升放慢(正如下图的虚线) 。因为低产量和低就业将压低工人 的工资,因为当失业率较高的时候工人的议价能力就小了。当名义工资下降时,生产物品与 劳务的成本降低,从而曲线向右移动。由于一般难以回到最初的均衡状态,因此会回到某一 个比初始状态高但是比最极端状态低的状态。 price level long-run aggregate supplyshort-run aggregate supplyb aaggregate demand quality of output 如果采取政策处理问题,则会发生如下情况:物价水平 长期总供给c b a短期总供给总需求 产量 自然产量率通过影响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右移,经济会从 a 移动到 c 点,虽然产量控制住了不变, 但是物价水平将上升到 c 点。直到发生有利的移动才能够再次压低价格。34、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我们之前已经说明了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三个原因: 财富效应、 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 而对美国来说,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最重要原因是利率效应。 为了更好地理解总需求, 我们现在更详细地研究短期利率的决定。 在这里我们提出流动 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货币供给由美联储控制:公开市场运作、改变法定准备金以及改变贴现率等等。货币供 给的数量不依赖于利率,因为它被美联储固定住了,它用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表示。 货币需求由若干因素决定,按流动性偏好理论,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利率。人们选择 持有货币而不是带来更高回报率的其它资产, 是因为货币能够用来购买物品与劳务。 而持有 货币的机会成本是从利息收益的资产中能够得到的利息。 利率上升, 提高了持有货币的机会 成本,这就会导致货币需求量的减少。 利率调整以平衡货币的供求:利率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 货币量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 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平衡。 如果利率高于均衡 水平, 人们想持有的货币量就小于美联储创造的货币量, 而且这种超额货币供给会给利率一 种下降的压力。相反,如果利率低于均衡水平,人们想要持有的货币量就大于美联储创造的 货币量,而且这种超额货币需求会给利率一种上升的压力。因此,货币市场上需求的力量使 利率趋向于均衡利率。在均衡利率时,人们乐于持有美联储所创造的货币量。 利率——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1)长期利率:产量由资本和劳动的供给以及把资本和劳动转变为可产出的可得到的生产 技术决定(自然产量率) ;在产量水平既定时,利率的调整使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在产量 与利率既定时,物价水平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 (2)短期利率:物价水平固定在某个水平(基于以前形成的预期) ,在短期中它对经济状况 的变动反应较小;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利率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货币市场 均衡的利率影响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从而影响产量水平。 【笔者补充】 事实上,对于第(2)点,我们在第 30 章已经提到了一个隐含的利率关系:在长期的货 币增长与物价水平的关系中, 其实隐含了短期的利率调整。 现在我们结合这一课内容再进一 步解释: (如下图) 货币价值 1/p 高ms1 货币供给 ms2物价 p低利率 供给ac ba c 高b 需求 可贷资金低货币需求货币量在短期中,物价水平固定在某个水平上,正如上面所述,因此当货币供给增加时,物价 水平在短期内并不发生改变。从而,实际上长期的图中隐含了一个 a 到 c(再从 c 到 b) 的过程。 货币供给增加时,左边的货币供给曲线向外移,导致右边的可贷资金供给向外移,利率 下降(短期)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降低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体现为左边货币需求曲线的 向外移动,物价水平维持不变;长期物价水平能够向上调整,购买物品需要更多货币,引致 可贷资金需求的增加,导致利率回升到最初的水平(长期) ,此时货币持有的机会成本回升 到原先水平,导致货币需求回到最初水平。 现在我们再来解释一下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利率 物价水平b ab 总需求 a 货币量 产量如左图,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从 a 到 b) ,购买物品需要更多货币,导致货币需求右移。 这使得利率上升,从而持有货币(借贷)的机会成本变大了,人们选择更少持有货币,从而 使得投资活动减少从而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产量)减少。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右图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上述过程可以总结为三个步骤: (1)高物价增加货币需求; (2)高货币需求提升利率; (3)高利率降低总需求。 介绍了总需求曲线的变动,下面介绍的是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利率 物价水平 总需求 a b a 物价水平为 p 的货币需求 货币量 产量 b如图,美联储改变货币政策时,可以移动总需求曲线。当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时,导致 利率下降(从 a 到 b) ,从而借贷成本下降,从而导致总需求在物价水平固定(短期内)的 情况下增加了(向右移动)(同理,向左移动也可以分析) 。 货币政策既可以根据货币供给,也可以根据利率来描述。在实际中,美联储把联邦基金 利率作为目标的决策,原因有两点: (1)难以准确衡量货币供给; (2) 货币需求一直在波动。 【笔者补充】 股市也会影响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因为,股市高涨时,家庭变得富有,从而增加了 c; 同时也刺激了投资,因此增加了 i,由公式 y
nx 知,在另外两个参数不变的 情况下,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y 的增加导致了总需求曲线的右移。 上面介绍了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接下来再介绍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决策者对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的确定。 在长期中,财政政策影响的是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而在短期中,财政政策主要影响 的是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 当政府改变其物品与劳务的购买时(政府支出 g) ,它就直接使总需求曲线移动。政府 还可以通过税收来使得总需求曲线移动。 无论是对政府支出还是税收水平做出改变, 都涉及 以下两个方面——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 (1)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 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物价水平n 美元产量 政府购买增加了 n 美元,可以使总需求移动大于 n 美元。这种乘数效应的产生是因为 总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者的额外支出。 我们把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称作边际消费倾向(mpc) 。mpc 家庭支出 家庭收入i从而,乘数的公式为: 乘数
(mpc )i 01 1
mpc要注意乘数效应的含义是实际的变化多于政府的变化。因此,当政府购买减少时,总需 求的左移将大于政府减少了量。 【补充内容】 计算乘数时总是有一个疑问:比如政府增加△g,那么总收入也增加△g,随之消费就 会增加 (1
g ,…,但是我们知道收入增加的部分只有 (1
mpc ) 的比例用于消 费, 剩下的部分是增加的储蓄, 继而也就增加了投资, 而增加的投资应该也会带来乘数效应。 我们在整个计算政府开支乘数时似乎漏掉了这个投资部分带来的一系列效应。 其实并没有漏算。解释如下: (先定义 c 是边际消费倾向,也即家庭的增加支出占额外收入的比例,y-t 等于私人 储蓄加上消费,i 是投资,g 是政府购买)c (y
g 是计划总支出,在均衡时它应该和 gdp 也即 y 相等,此时一定有储蓄
i 。当政府支出增加△g 时,y 暂时没有变化,但投资减少相应的△g,这个时候企业发现投资小于意愿的投资量 i,于是增加雇佣工人使得投资回到意 愿量,这个时候我们看到 y 增加。当总收入增加到 y+△g 时,我们再来看投资有何变化, 此时的投资应该是 (y
cg , 这意味着意愿投资减少了 c×△g ,于是企业就又增加雇佣人数,使得意愿投资回到原来 的数额,这样总的收入进一步增加,增加量正好就是 c×△g ,这样一直下去,我们发现 乘数的计算正好应该是 g
2(2)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利率 物价水平n 美元货币量产量 如图,当政府增加物品与劳务购买时(导致最初的总需求曲线移动) ,引起的收入增加 使货币需求增加了,这会引起利率上升。从而,这就导致了另外一个效应,即由于利率上升 导致的总需求的减少 (后来的总需求曲线移动) 这就部分抵消了财政扩张对总需求的影响。 , 我们可以运用上面的原理,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然而对于这一点,有不同的声音: (1)支持积极稳定政策论 从 1946 年就业法案起, 经济稳定就成为了美国政府明确的目标。 就业法案有两个含义: 第一,政府应该避免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第二,政府应该对私人经济的变化做出反应,以 稳定总需求。 (2)反对积极稳定政策论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货币和财政政策导致了经济不稳定。 因为货币与财政政策对经济的 影响有相当的时滞。他们建议,应该允许经济自己调节以对付短期波动。 自动稳定器: 当经济进入衰退时, 决策者不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预算赤字计算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