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失败国家有哪些

工业4.0系列策划第一期:国内低端制造业危机日盛
外资撤离背后:国内低端制造业危机日盛
外资究竟有没有撤离中国?各个层面的感受不同导致了诸多争议。虽然在华外企关闭、撤离、裁员的现象时有耳闻,但同时加大投入增加产能的外资企业也不在少数。矛盾表象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内低端制造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之际的不安躁动。至于沿着“中国制造2025”的路线图能否趟出新路,考验的是行业上下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
作者/ 方海平
低端制造业外资纷纷撤离 外企员工经历失业之痛
在一家工程机械行业外企工作的何先生近来十分焦虑,因为看到很多同事被公司裁掉而担心自己丢饭碗,“现在这个行业到处都在裁员,被裁掉的人很难再找到工作,丢了工作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何先生感觉最近特别不景气,他不知道有多少人跟他一样面临着被辞退的危机,于是当他在天涯社区上发布了一条关于裁员的帖子之后,迅速得到了数百条回应,这些“同病相怜者”来自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各地的日资、欧资、美资以及港资台资等外企,也有部分来自大陆企业。
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样本区域。
几年前,诺基亚,爱立信,CISCO,微软,ORACLE等这些外企在中国可谓风光无限,一位来自诺基亚的被裁员工李华(化名)称自己好不容易挤进两家,结果第一家被第二家收购了,现在第二家又直接倒闭了。
在一家美资企业上班的赵先生的经历是,前不久公司将业务线撤回美国了,自己又找了业内的另一家外资企业,还没等入职就被HR通知该岗位已经冻结了。
有外企员工在何先生的跟帖里发出感叹,感觉2008年金融危机时公司倒闭裁员的情况也没这么严重,估计今年将会是“最猛烈的裁员减薪年”。
中国欧洲商会去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年在华裁员的欧洲公司比例从2012年的10%升至16%;2014年有24%的公司计划在中国削减成本,高于2013年的22%,而裁员正是外企在华成本削减行动的一个常规选项。
韩国有关机构去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华新设法人的韩国企业2006年为2294家,2008年为1301家,2010年减至901家,2013年减至817家,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锐减到368家。这一数据从2006年至今减少了将近9成。
波士顿咨询公司2012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对106家年销售额不低于1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所进行的调查中,有37%的公司表示正考虑或计划把部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
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样本区域。当地一名从事外贸业务的管理人员称,东莞的外资撤离和企业倒闭从08年开始,今年情况尤其不好,以前是加工企业搬到内陆省份,现在开始搬到越南和东南亚。
东莞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造业内人士近期告诉网易财经,其近几年在东莞收购二手设备,都是日立、松下等知名企业的,原本要三四万元的机器一千块就收下来了,堆满了仓库;总价值两个亿的注塑机一千多万就会卖,原因就是倒闭和搬走的企业太多了。
东莞台商协会会长翟所领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东莞台商现在的情况比2008年金融海啸时更为严重,各个工厂都用工不足,几乎每个工厂都缺工30%,2008年至今,20%左右的台商撤离了东莞。
不过,商务部日前在驳斥“外资撤离”说法时提供的FDI数据显示,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成。单从这些数据上确实看不出来外资在大规模撤退的迹象,但传统制造业上的外资萎缩是每个相关者切实可感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3月22日向网易财经解释,从总体数据上来看,外资撤离的迹象确实不明显,但是这些撤走的外资主要是集中在成本导向的企业。
外资在成本导向产业的撤离和大规模裁员,一方面是不景气的宏观形势下企业需求萎缩,另一个同样明显的因素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更高效率的智能制造取代粗放生产的过程中释放出了低级人工成本。
全球范围内制造业调整 外企制定新一轮在华战略
在研究人士看来,外资在中国市场战略布局进行调整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资本逐利,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的骤升,“超国民待遇”下的优惠政策的退出都在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
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就业等问题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家提供的更为低廉的经营成本等优势,都促使外企将中国市场上的生产线迁出。
高端制造领域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外资布局
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机构统计,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工资平均每年增长11.4%。本世纪初,中国工人的工资只有墨西哥工人的30.2%,而2013年,中国工人的月工资已经比墨西哥工人高出50.5%,比越南工人高出168%。
一位装备制造业分析人士向网易财经补充道,本土企业在低端制造业上开始走向成熟,他们对低利润率比外企有更高的容忍度,这也是外资加速撤离低端制造的一个重要原因。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石勇向网易财经称,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制造业的诸多领域的发展确实给外企形成一些压力,我们能够提供比他们价格低得多的产品,但是质量远跟不上。
另外还有很多领域是本土企业无法做到的,石勇随便举了一个案例,“奥迪汽车安全带上的扣,虽然是十分小的一个部件,但是这个本土企业就是无法生产。”
不过王志乐也对网易财经表示,那些在华市场有巨大需求的生产企业其实并没有外逃的迹象,“我同那些企业聊过,他们也并没有撤走的打算”。
中国作为世界最庞大的消费市场,外资企业自然不会彻底撤离和放弃。那么从低端制造领域退出后,接下来,他们又在下一盘怎样的棋?可以这样说,成本导向的低端制造业开始转移至成本更低的区域,而高端领域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外资布局,王志乐认为这是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调整。
查询近年来的数据可发现,FDI月度规模基本稳定在100亿-150亿美元,但结构在发生变化,高端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吸收外资金额逐年加大,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和通信计算机行业吸收外资步伐明显加快。
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调整”微观上也体现在外资企业的战略转型上。楼氏电子是世界声学设备制造巨头,于1996年开始进驻中国在苏州建立第一家工厂,该公司早在2013年底就称,公司正在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劳动力密集型的助听器生产线将转移至菲律宾,一条先进的陶瓷电容器生产线将从英国转移过来,并且加大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投资。
楼氏电子中国区副总裁陆文杰表示,目前的中国工人将在培训后从事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他们正在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楼氏电子的一部分研发工作已经开始布局在苏州了,楼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研发部高级经理蒯军说,中国的工程师有成本优势,对公司来说性价比更高。
而在医药行业,几乎所有的外资医药巨头在过去几年中都增加了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大手笔投入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外资医药企业在中国的联盟机构RDPAC日前提供给网易财经的一份制作于201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RAPDC的成员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从7个增加到30个,直接创造了约3000个高端研发岗位。
该报告称,RDPAC成员在中国的研发创新投入正在大幅度提高,目前总投入水平已达到每年80亿元,这个数据超过中国所有大中型医药企业一年研发支出总投入的一半,并且是中国政府为本土骨干企业制定的研发投入目标的2倍。
而韩国三星集团在给网易财经的邮件回复中称,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正是扩大对尖端技术装备产业的投资,加强研发,向中西部、东北部、中小城市扩大业务。三星在陕西西安投资70亿美元建立的半导体工厂已于去年5月投产,该工厂将生产世界上最新型的10纳米级闪存芯片。
制造业转型外企捷足先登 中国版4.0被指“水泥+鼠标”
中国政府今年3月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十年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最终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要建成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
这是中国政府为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的顶层设计,应对的显然是由德国提出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烈追捧的工业4.0战略。
本土企业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工业4.0概念是指,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根据e-works总编黄培的观点,工业4.0强调“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而在此环境下,中国的制造业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目前来看,在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的这一轮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些外资企业显然又走在了前头。
2012年3月,西门子在成都开工建设其在全球的第三个数字化工厂,这也是西门子在德国之外建设的第一个工厂。2013年9月,该工厂正式建成投产。
一位到过成都该工厂的西门子中国供应商向网易财经表示,这个工厂就是把生产线规划到极致,一条线大概只有六七个人,物流全部是智能系统送到工位上面去的,整个设备流程都用智能系统打通,它选择什么传感器,贴什么芯片,都会自动地去操作。
与西门子在中国的其他工厂相比,其成都工厂产品交货时间缩短了50%。同时,数字工厂的规划可以减少产品上市时间至少30%。成都工厂高管此前曾透露,未来该厂将有望实现年产零部件100万件,这意味着平均1秒将生产一个产品。
本土企业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上述供应商还指出,真正的工业4.0是个很庞大的体系,是通过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相互连接实现智能生产,但是“现在很多工厂随便搞点自动化就叫4.0或叫机器人,其实这个都是假的”。
网易财经询问的多位制造业内人士都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现在中国制造业很多基础工艺还很落后,而且企业并没有动力投入那么多钱去进行更新升级。石勇也称,现在很多工厂的机床都还是手摇机床,怎么去实现智能制造,实现工业4.0?
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认为,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市场蛋糕大,企业有利可图,也就没有动力花钱去转型升级。
前述装备制造业分析人士称,当前背景下,高端装备行业的需求很旺盛,因为制造业成本的上升正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对更先进的生产设备。而这个领域目前的许多核心技术仍是外资企业所掌控。
去年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高端装备产品一直为外商主导,海工装备的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传感器等高端仪器仪表市场以外资企业为主。以传感器为例,2015年全球传感器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其中国内预计将达1 100亿元,外资企业占据67%的市场份额。而2013年,国内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占比仅 4%,独资及合资品牌占比高达96%。
王志乐认为,这种尴尬局面与同政府官员在制定战略时的封闭思维和错误观念形成的环境有关。他举例指出,现在的汽车行业鼓吹要树立所谓的自主品牌,这其实是自创品牌,他们把自主和外资完全对立来看,一味鼓励和保护完全自主自创的品牌。而领导层面的这种思维也传导至舆论环境。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将自主同合资、外资完全对立起来进行对比和批判的趋势很明显。
如今,依托于中国自己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在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中国是否能够抓住机遇,精准把握方向,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呢?未来仍有待具体的实施路线图。
独立经济学家清议显然站出来泼了一盆凉水。他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在德国工业4.0的影响下产生,但是实质上就是重新包装过去的“水泥+鼠标”模式,这种互联网改造传统企业的方式已经落伍。此外,规划中提及的十个发展领域也没有抓住重点。
与《中国制造2025》中的“互联网+”概念相比,清议更加认同德国的工业4.0。他表示,德国工业4.0的实质是帮助德国国内优质大型企业加快技术升级、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可续成长。尤其是其中关于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部分。从工业1.0、工业2.0到工业3.0,无不是因为降低生产成本而获得成功的,工业4.0也不例外。
他指出,从德国的国情分析,德国工业4.0的方向就是消灭更多的中小企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资源的弱效配置,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以此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也是未来互联网即物联网要达到的目的,由人际互联到物际互联。而中国“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其目的以及想要取得的效果都非常模糊。甚至出现,将“互联网+”简单理解为“电信局+”的错误看法。
“这一轮通向工业4.0的转型升级中,中国企业必须打开思维,走向世界,将智能化和全球化结合起来,如果还是沿袭这种思维和做法,关起门来搞,那这次的路子还是要走歪”,王志乐称。
《中国制造2025》专家解读48被浏览6501分享邀请回答29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当前位置: >
  山东省开泰集团技术创新团队成员在车间听取质检工人的意见反馈。近年来,该公司组建了十几个技术实验室,研发了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工程机械等专用抛喷丸装备共17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7项。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加速向中高端迈进,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今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国高技术产业始终保持稳中提质的发展势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明显快于工业整体水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加速向中高端迈进,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向中高端迈进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中,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加快。&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说。今年上半年,我国&两高一资&行业增速明显回落,以电子信息、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电网、航天航空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0.5%,明显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长。
  结构不断优化对利润的增长形成了强劲推动力。今年前5个月,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6.8%,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0%,远优于工业平均水平。
  从各地情况看,东部地区主动调整、率先转型,高技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突出。上海市大力扶持&四新&企业发展,聚焦大飞机、、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领域,产业结构实现创新转型。前5个月,上海市制造相关企业产值增长10.4%,飞机制造业产值增长9.7%,集成电路制造业产值增长9.1%,均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
  投资稳步增长
  中央和各地促投资的措施逐步发挥作用,高技术产业稳投资的积极因素不断集聚,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2%,比整体投资增速高3.8个百分点。
  从各地情况看,通信设备、电子器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和光伏等行业的投资继续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国有3条8.5代新型显示生产线建成投产,新建设高世代产线3条,总投资接近1000亿元,面板自给率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完成投资增长46.8%,增速高于全省工业整体水平。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27.4%,同比增长10.3%,高于工业及制造业投资增速。
  &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工业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加大信息化投资,设备更新改造投资热情高涨,正加速进入&换装&时代。&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潘建成介绍说,从装备更新情况看,前5个月,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和8.9%,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7.3%的增幅。江苏省前5个月高技术行业产值同比增长9.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2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产品需求的增长,又带动了相关产业投资的高增长。今年前5个月,广东省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6%,比一季度提高14.9%,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高达78.5%;浙江新开工项目投资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8%,比同口径工业投资高10个百分点。
  产品竞争力有所提升
  &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进一步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产品。&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院副院长王昌林说。今年前5个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1.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1%。电子商务服务成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势最突出的细分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市场价值,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新型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应用场景的丰富,刺激用户购买需求。5月份,智能电视、产量分别增长59.9%和10.3%。
  全国1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二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和行业景气指数分别由上季度的145.2和147.5上升至148.5和150.5.
来源:东方财富网
关键词:制造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投资咨询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投资咨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 邮箱:.cn
中投顾问咨询服务
? 投资机会
热度---- 100%
热度---- 100%
热度---- 90%
热度---- 90%
热度---- 80%
热度---- 100%
?【】?【】?【】?【】?【】?【】
? ? ? ? ? ? ? ?
? ? ? ? ? ? ? ?
热点资讯排行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Copyright & 2002-.cn,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中投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免费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
中国制造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2507
从去年以来,东莞、江苏等企业集中的区域接连传来坏消息,万士达、联胜科技、闳晖科技、奥思睿、诺基亚接连宣布停产,而更多的中小手机代工厂商面临着无米之炊的窘境。今年初,兆信通讯实业的董事长高民留下一封绝笔信便选择自杀的方式离开人世。
手机代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恰恰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有制造业人士称,去年至今,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不少处于最低端的代工厂已经到了挺不下去的边界,长单变短单,招工也困难,中国制造业早已风光不在。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业一度成为了&世界最大的代工厂&,把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输向国内外市场。很多珠三角制造企业也逐步成长起来。而如今东莞、深圳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制造业,特别是中低端为主的生产加工企业正面临着集体煎熬。如果我们再去东莞这样制造业集中的地区实地看一下,因大量企业倒闭,空置的厂房多了。一些曾经热闹的商圈也基本看不到外地人。那么是什么使中国制造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呢?
首先,经济不景气,造成订单少了,竞争更加白热化。拿手机代工企业来分析,从小米、荣耀等电商品牌入局以来,手机价格的红海竞争愈演愈烈,而由于品牌集中度的集体上升,杂牌山寨手机或者在技术创新上跟不上市场脚步的手机厂商,其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大牌的手机才几百元一部,山寨货的价格优势立刻就被打掉了,根本卖不出去。这种市场形势使过去以杂牌山寨手机为主要代工客户的代工厂家开始吃不饱。
现在很多制造企业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行业激烈竞争,使利润一压再压,几乎到了无利可图的境地。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还吃不饱订单。另一方面每天企业在各方面的支出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很多制造企业哪怕没有利润,只要订单能够维持住工厂的开销,保持生产线的正常运行就可以了。这样的日子简直可以用&煎熬&来形容。
再者,用工成本上升,利润追不上成本上升的速度。所以制造生产企业面临要么歇业,要么外迁的尴尬。在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毫无成本优势,目前深圳最低工资标准为2030元,比2014年的标准1808年增长了222元。更要命的是,一些制造企业既使招来了人,花了大量的精力、财力进行技术培训,最后还是很难留住熟练工人,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的用工成本的上升。
在用工成本不断攀升,人口红利优势不在的情况下,很多制造企业不得不选择外迁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他们往往选择东南亚地区,因为越边的用工成本只有深圳的一半。除了外迁能使制造企业劳动力成本下降外,像越南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本身也享受一些最惠国待遇,这对于欧洲的客户来说,在税收上可以减少三四个点利润支出。
最后,鉴于当前虚拟经济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以及实体经济利润普遍微薄。很多制造业主觉得办实体经济太艰难,干脆选择脱实向虚,早已不把精力放在实体生产上面,而将更多财力投向了、等虚拟经济领域。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PPI创下三年来新低,4月份PMI回落到枯荣线之下,珠三角制造企业减少三分之一,而我们的股市、楼市却依旧非理性繁荣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和国内制造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大家正担心中国制造业能否度过漫长寒冬?虽然,制造业发展有了对外对内的两条思路,但完成起来并不容易。一条是练好腿功&走出去&,输出产能过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这样国内市场激烈的竞争格局就会缓解。另一条是练好内功,加快转型升级,启动&中国制造2025&计划。但是会有很多制造企业会因转型失败而倒在前进的道路上。
其一,4月16日,中国北车与中国南车的A股市值总和为7382.39亿元人民币,(按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6.1305元计算)折合1204.21亿美元。合并后的&双车&已经超越了在国际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西门子(市值为114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机车制造企业。业界预计,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方案启动,未来几年内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企业进入世界排名前列。
不过笔者认为,中国北车与中国南车将过剩的产能输往国外,这是国家层面的对外合作模式,而作为中国中低端领域的民营制造业要将过剩的产能输送到国外,并非易事。一方面要受到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使输出过剩产能的企图遭遇挫折。另一方面输出过剩产能要受到国外的政局变更、法律不熟、当地社会文化不清等风险,真正将中国制造业的过剩产能全部输出去,恐怕并非容易的事。而作为政府部门应该牵线搭桥,为走出去的制造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
其二,练好内功,艰难转型升级。一方面,更多将机器人来替代枯燥的人工操作。民营车企纷纷受益于生产自动化。譬如比亚迪已经掌握了电控、电池、方面的核心技术,可遥控驾驶汽车速锐在比亚迪工厂生产,公司引进ABB自动及焊接机器人,自动化程度达70%以上。从笔者实地调研来看,珠三角人力成本的上升正在倒逼企业&机器换人&。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之所以出现当前的生存困境,这意味着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持续了,中国制造业应该向中高端领域转型升级。我们拿来看,一边是像等低端钢材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另一边像高铁、航母所用的高端钢材却还需要大量进口来解决,所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再继续做别人的代工厂,是没有前途的。
面对东莞、深圳等地的珠三角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政府部门除了降税减费之外,还应该给制造企业走出去,消化过剩产能,创造必要条件。另外对于国内制造业来说,随着用工成本的攀升,机器替代人工已是大势所趋。当然中国制造业最根本的还是要苦练内功,转型升级,由原来的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型,而唯有这样才能打开更多的国际市场大门。当然很多企业可能会因转型失败而夭折,但这恰是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必须面临的阵痛。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相关阅读RELEVANT
文章评价COMMENT
还可以输入<em class="orange" id="emCmtLen" maxlen="个字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咨询·服务
研究员周关注榜
56595医药、医疗
16847房地产 能源 工程
13813能源,环境,自助服务
微信扫一扫关注前瞻经济学人专注于中国细分产业发展趋势!
订购热线:400-
售后热线:8
项目咨询: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端制造业转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