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国化纤经济信息息正确吗

对中国经济的警告
我的图书馆
对中国经济的警告
向松祚:对中国经济的七个警告日 19:35来源:&&&&&& 观点地产新媒体主办的“2016城市观点论坛北京行”于5月17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资产的时代”。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做主旨发言,其措辞颇为大胆直率。(21世纪)
  主要内容:  1、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非常严重,有水分的经济数据根本掩盖不了这个问题;  2、中国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非常大,富豪人数虽然超过美国,但至少有一两亿非常非常贫穷;  3、中央新闻通稿显示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非常不满意;  4、统计局的并没有反应真正的通胀指数,说弄不好就会出现严重的通胀,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5、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如果你的杠杆率不断地在加大,不断地在升高,总有一天会出大麻烦;  6、中国不良贷款率非常高,很多数据被通过调账,通过涨息,通过所谓的重组给掩盖住了;  7、一个国家内部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出现通胀,要么货币贬值,要么资产价格调整,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  发言实录:  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这个人是最不喜欢谈命题作文的,但是主办方给我出了一个题目,从CPI来看经济回暖和房地产走势。我想我的大师兄陈淮教授刚才已经谈到房地产走势了,所以房地产走势我就不谈了,我谈谈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看的看法。我谈三个基本的看法:  先提出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对中国的好像很担心,很焦虑,担心的到底是什么?  焦虑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看看我们的宏观数据,今年一季度增长6.7%。我看了一下最各国发布的数据,这个6.7%在全世界是NO.1,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增长速度更高,然后这个6.7%是怎么构成的?这里面就有一个疑问了。  我看看前两天发布的数据,大家都知道学的第一课,怎么构成的?就是企业的利润+老百姓的收入+政府的税收。政府的税收一季度增长多少?8.7%。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多少?7.1%,超过7%。企业的利润怎么样?企业利润增长是7.4%。这就要说第一课,这个数字加不起来,企业利润、老百姓、政府的税收都超过GDP的增速,这怎么解释?  这里面第一个就是说我们的6.7%的速度很多人还不相信,但是你要看另外三个速度,如果加起来好像我们这个增速应该比6.7%还要高,这里面只有几个解释:  一个解释就是我们的企业内的增速,老百姓可支配增速,财政收入的增速可能不是那么实,或者有虚假的成份,但是财政收入很难有虚假成份,是不是企业利润,我们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不能代表行业,这是第一个解释。  第二个居民可支配收入可能取的样本不对。所以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要分析这个数据,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的问题很难自圆其说。  我提出这几个数据的说法是什么?就是即使我们把这些水分都扣掉,把这些不能解释的因素都扣掉,哪怕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到6.5%,甚至6%,在全世界仍然是最高的,我们到底在担心什么?  我想在座的各位也要思考这个问题,好像我们都非常的焦虑,非常的担忧,我们担忧什么?我想我们今天所担忧的可能不是这个宏观的数据,我们今天的担忧是什么,我们今天担忧的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也就是说我刚才说的这三个数据加不起来,这三个数据即使能够加起来,但是它也用一个平均的数据掩盖了结构性矛盾。  今天中国经济为什么这么焦虑,这么担忧,国内国外的说法这么多,对趋势的解读这么分歧,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结构性矛盾太突出,这个结构性矛盾首先体现是行业内部的矛盾。  比如说我们很多的传统制造业确实是非常的困难,银行的数据看得非常清楚。钢铁、煤炭、光伏、电解铝、水泥,这些行业我想银行很难去回避这个矛盾。很多行业里面的企业还本付息就是有问题,钢铁企业、煤炭企业现在确实有很多企业无法按时还本付息,但是这个行业里面另外一些行业非常好,但是另外一些行业又非常糟糕。  刚才谈房地产,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这么好,但是很多的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东三省城市、西北部城市可能很多情况是相当令人忧心,这是区域结构性问题。  还有收入差距的问题,昨天中央财政领导小组的会议,专门谈到如何增加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要解决这个平均分化收入差距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中国有大量的富人,现在不是有一个数据说中国的富豪已经超过美国了吗?资产10亿还是多少以上的叫富豪,超级富豪人数已经超过美国,但是中国可能仍然有至少一两亿的非常非常贫穷的人,这是叫做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这个结构性矛盾是非常严峻的。  当然,还有一个结构性矛盾,这个结构性矛盾就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我们有很多的货币,其实并没有流入到实体经济,它流入到虚拟经济,流入到投机炒作里面去了。  我们这些年的货币扩张非常的快,数量非常的庞大,但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还在说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我经常说,我们的货币信贷量虽然非常大,但是结构极其不合理。我说过三多三少的问题,银行每年都有很详细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来三多三少的问题这么多年没有解决,而且不仅没有解决,还更加在恶化。  什么叫三多三少?国有大企业拿的信贷资金太多,现在国有大企业差不多仍然拿走了整个信贷资金的接近50%,第二个就是传统制造业,第三个是房地产。所以我很不同意有很多房地产行业内部的人士说房地产行业缺钱,说钱不够。  我有一次主持博鳌房地产论坛,我问很多房地产大佬,我说你们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最后异口同声的说缺钱。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房地产这个行业差不多拿走了全部社会融资,我刚才讲的国有企业是银行贷款,现在讲的是社会融资的概念,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房地产这一个行业拿走了整个社会融资的总量的41%,当然我们在座的房地产大佬们说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大,贡献有多大?  房地产行业确实是中国的支柱性行业,但是你别忘了,对经济的贡献达到21%,但是你拿走了社会融资的41%。  所以我们今天对中国经济的担心和焦虑,主要不是在6.7%还是6.6%还是6.5%,我们是结构性的矛盾,是结构性的失衡,是结构性的脆弱,是结构性的风险。就好像一个人去医院体检,查血压,查各种指标,好像这些指标都没事儿,有很多人就是这样,查这些指标没事儿,但就是觉得身体不舒服,可能是你的内在结构失衡了,这个指标反应不出来。  所以我想我们今天怎么去认识中国经济的问题,我讲的第一个观点,我们今天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必须要从总量的数据转到结构性的矛盾,如果我们不去重视这些结构性的矛盾,我不能说中国经济崩溃,现在说中国经济什么崩溃、硬着陆,那在政治上是错误的,不能说这个话。但是崩溃有不同的方式,硬着陆有不同的方式,风险总会有人承担,这种结构性的风险,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一旦爆发出来,一旦暴露出来,谁来承担这个风险?所以我衷心的希望大家去仔细的研究。  前几天人民日报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判断,我认为这个分析判断是很中肯、很客观的。果不其然,在这篇文章里面他已经预测了,他说过几天中央还要专题研究供给侧改革,昨天新闻联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最新一次的会议,专门研究供给侧的改革,讲的非常非常的清楚,中国经济今天的主要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结构性的问题。  这里面大家注意,昨天这个新闻公告里面这些话,我认为讲的是非常非常严厉的,实际上对供给侧结构改革很不满意,然后专门讲到四句话,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不能因为困难多而不作为,不能因为有风险而躲避,不能因为有阵痛而不前。  所以为什么刚才我在讨论房地产的时候,为什么中央下这么大的决心提“三去一降一补”,难道中央判断错了吗?而且这个判断不是最近刚提的,已经提了两三年了,所以我们今天判断中国经济政策的走向,或者我们判断中国经济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回到,或者应该统一到如何解决中国经济结构性的失衡,或者叫结构性的矛盾。  昨天的会议里面专门讲到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说的非常清楚,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我想对于我们每一个行业来讲,都应该很认真的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且说的很清楚,当前必须要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所以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增长速度CPI多少、MR多少、GDP多少,这些大而化之的数据是一个平均数,这个平均数掩盖了内在的结构性的大麻烦,这个话我想已经讲到顶了,已经是最严厉的用词。所以我认为中国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确实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从我们商业银行来看,现在商业银行说的很直白一点,那个快速增长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二,所谓的CPI并不能反映中国真正的通胀情况,我从来不同意统计学的CPI能够反映中国通胀的情况。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通胀它的大部分的构成要素是制造业的产品,但是真正现在影响老百姓生活的最重要的几大因素其实并没有包括进去,或者在里面包括的因素非常小。  比如说房地产、教育、医疗,这些因素在CPI里面根本没有得到任何的反映,它能够反映通胀吗?我们学经济学,其实古典经济学对通胀的定义是对的,古典经济学角度讲的人们生活的指数,或者叫生活的痛苦指数的变化程度,不是所谓的CPI,我们今天的CPI2.3%,按照中国的情况来讲就是通缩了,但是我们谈通胀不能只谈那几个行业,不能只谈传统制造业,不能只谈工业产品。  我相信我们今天平心而论,今天老百姓从城镇到农村,生活压力最大的不是买一个苹果手机,也不是买个汽车,而是能不能买到一个像样的房子,能不能上到一个像样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得病以后能不能有一个好的方便的医疗服务,这才是今天影响老百姓生活最严峻的最麻烦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  北京的学区房,那绝对是极其荒谬的,全世界很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全世界都有这样的现象,但是像北京这样极端的也是不多的,但是我们要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国没有那么多好的小学、幼儿园呢?全国几乎很多城市房子盖的非常的漂亮,但是你在这些房子中间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幼儿园,找不到一个像样的诊所,这不是很奇怪的现象吗?所以在这个大的背景下,CPI怎么能够反映真正的通胀?  实际上真正的通胀,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绝对不是2.3%,今天我们用这个数据去街上问老百姓,说中国的数据没有通胀,你说老百姓相信吗?  所以我们必须要综合的考虑中国现在的这种货币信贷高速扩张,大规模扩张这种背景下所隐含的极其严重的通胀问题,虽然CPI没有反映,但是现实是非常残酷的,何况我们今天的CPI也部分反映了通胀,我们的食品涨了7.4%,如果单看食品这一块,7.4%已经是相当严峻的通胀了。对低收入阶层,低收入老百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我们靠这种大规模的货币扩张、货币刺激、信贷刺激来稳增长,能稳的下去吗?我可以非常严肃的警告,中国弄不好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胀,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我们相信经济还有规律的话,这就不是危言耸听。  第三个观点,中国今天面临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高杠杆的风险。高杠杆就是高负债,高杠杆多少杠杆是高?当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是我想几百年以来全世界这么多国家有一个一致的经验,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还是政府,如果你的杠杆率不断地在加大,不断地在升高,总有一天你会出大麻烦。  我们今天的高杠杆有各种数据可以衡量,非金融公司、非金融企业的全部负债,占GDP的比例早已超过240%,这是官方的数据,其他很多机构也估算过这个数据,所谓非金融部门就是政府的负债、个人的负债加上企业的负债,这三大负债的总额早已超过GDP的240%。光我们现在银行贷款的余额已经100万个亿了,MR140万个亿。  过去这么多年依靠这样的高杠杆、高信贷剧烈的扩张,一方面搞出庞大的过剩产能,一方面很多行业出现严重的泡沫,一方面出现了一些通胀,现在怎么办?各位都知道,我们现在全部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在今年一季度都突破了2%,但是我可以告诉各位,2%是大大低估了银行的不良贷款。很多都是通过调账,通过涨息,通过所谓的重组,把不良贷款暂时掩盖住了。光86家钢铁企业,负债总额3.3万亿,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银行贷款,很多钢铁企业动辄就是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几千亿。  我想这种风险时间关系我不展开去说,很多的例子,总有一天大家要承担。很不幸的是这种风险的承担,最终可能又是由中国的老百姓来承担,那不就是通胀吗?所以提出债转股的时候好像媒体采访我要我写文章,我是非常明确的反对什么债转股。  我说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他借钱的时候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现在银行转过来变成他的股东,他能够给银行分红吗?玩这种把戏,很欣慰的这一次人民日报的也等于是否定了债转股,僵尸企业该退出的就得退出,该破产的就得破产,这种痛苦今天不想承担未来的痛苦只会更大。  当有一天我们银行的资本被不良贷款,被坏账全部吃掉的时候怎么办?政府的银行是不会垮掉的,谁来补充资本金?补充资本金只有财政部拿钱,再发债,那么就是无中生有,那么就是由广大的老百姓来承担今天的银行坏账。  所以我想今天我们所有的关心中国经济的朋友,都应该从这个层面来真正认识中国经济的问题,要放弃这种货币信贷万能主义的思维。当然,我们有一些企业家都是希望货币进一步的宽松,信贷进一步的宽松,他们好套现走人。有内地移民,已经有外国身份,现在就等着钱转移出去了。  这种高杠杆、高负债的风险总要以一种方式体现出来,今天中国房价如此之高,客观来讲,人民币就面临贬值的压力,因为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内部出现资产价格的泡沫,出现通胀,你的货币必然贬值,要么你的货币贬值,要么资产价格调整,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  现在很多人讨论,到底中国选哪一条路,是选择货币贬值还是选择资产价值大幅下调,还是这两者都选择一部分。我想这个调整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高杠杆、高负债的风险是中国今天面临的最大的麻烦。这一次人民日报的权威人士也讲的很清楚,有人讲中国经济面临两难,我们确实面临最大的两难,我们必须去杠杆,但是去杠杆就必须放弃或者部分放弃所谓的稳增长。  这一次明确的结论,去杠杆必须要去,就是一难两难变一难就是下决心去杠杆、去负债。所以说的很清楚,僵尸企业该退出就要退出,银行该收债就要收债,不要通过什么债转股,又在玩这么把戏。  所以这一次最后回到昨天财经频道小组会议,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不能因为有困难而不作为,不能因为有风险而躲避,不能因为有阵痛而不前,我想这是下了最大的决心了。所以我们都应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中国未来经济政策的走向,谢谢各位。向松祚: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困难日 22:40:13 密金融
&&&&&&&&&&&&&&&& &来源 新浪财经作者 向松祚(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为什么中国经济出现了这么多困难?我们说的短期、中期、长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深层次的认识。我认为中国真正面临的长期根本性困难,是原创性科技创新严重不足。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人员,我这些年对中国经济的建议和意见比较多,所以外界认为我对中国的经济很悲观。甚至一些朋友认为我是在唱衰中国经济,我想借此机会做一点声明。同在座的每一位朋友一样,对像我这样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差不多有十多年吃不饱饭的经历的人而言,是没有任何理由唱衰中国经济的,也没有任何理由来否定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之所以要提出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的困难和风险,是因为我对中国的期望非常之高。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优秀文化财富的文明古国,我们先祖是非常骄傲的,任何事情,我们是不会和我们同水平,或者比我们水平低的国家相比的,我们现在的标的只有一个——就是美国。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最富有的国家,我想这是我们真正的中国梦。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中国梦,有这样的自豪心态,骄傲心态,我们才在深刻的研究,深刻的分析,或者研判中国经济正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我们希望能找到解决的途径,找到方法去克服这种困难和风险。对中国经济现状的三个判断对今天中国经济现状,我总共有三个基本的判断。第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宏观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效果越来越差。我想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2016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出来以后,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这也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院型官员,特别引用了一些货币信用方面的数据,比如说M1增速超过25%;M2增速超过13%,说明我们的各路资金,趴在账上,根本就没有流入实体经济。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情况,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这说明我们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所造成的效果,在大幅度地下降。我们今天必须要从依靠短期的宏观政策,要转向基本面的,长期的政策。第二个判断,就是我们的资产价格,包括股票,包括房地产,也包括其他的金融投机资产的价格。现在大家看起来,资产价格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共识,并非是因为所有刚性需求,或是实际的需求,而主要是因为庞大的货币信用投放所推动起来的。所以去年开始,中国部分城市开始房价疯狂上涨,展示了正在转型的中国经济不健康的一面。庞大的资金和信贷,不在实体经济投资,一会跑到股市,一会又跑到房地产,一会跑到文化古董市场,炒来炒去,这是今天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第三个判断,是改革,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判断。作为一个独立研究人员,我最担心的是,我认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在很多方面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要想解决今天中国经济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真改革而不是假改革。我们今天的改革是文件多,口号多,会议多,论坛多,说法多,但是真正的落实很少。为什么民间投资增速只有2.8%,为什么如此剧烈地下滑?我想原因不是因为货币紧缩,不是因为财政政策不宽松,不是因为没有投资机会,而是因为人们对政策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有所怀疑,彷徨和观望。第三个基本判断是最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今天中国经济的一系列问题能不能解决,直接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真心推动改革。我下面将具体谈一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困难,或者说最大的风险。我们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来进行简要的分析:短期:信贷扩张正积累巨大风险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最大的困难和风险就是我前面讲的几个判断和具体的数据,已经告诉了我们,那就是我们高杠杆和高负债,所引起各种风险。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数据,我们过去这么多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靠的是什么?是靠庞大的经济投入吗?是靠我们全要素的生产力的提高吗?当然,这些会起一部分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靠我们庞大的债务扩张和信贷扩张。我们可以看到,到今年的6月底,总债务和GDP的比率,已经从2008年的155%上升到了目前的260%,总额从49万亿上升到182万亿。其中最主要的是银行贷款,那么这里面谁把钱拿去了?主要是非金融的公司,他们现在的负债总额已经达到了114万亿,所以为什么中央提出了“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这三个问题是我们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着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现在我们有一个说法,不一定很准确很科学。2009年以来,我国信贷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在显著的下降,从大约1上升4。创造1元的GDP至少需要4元信用来推动。这个比例在今年上半年已经扩大了5甚至6,为什么货币信贷的效果越来越低?我们看到企业的高负债带来的银行系统的风险,这个数据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是非常令人担心的。根据官方的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达到1.4万亿,不良贷款率也达到了1.75%,两年内翻番。如果加上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比率已经达到了5.5%。一些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实际已经达到了8%-10%。钢铁行业,总共负债余额达到4万个亿,86个钢铁企业的负债总额就超过了3.3万亿,煤炭同样如此,有很多钢铁集团、煤炭集团动辄贷款数百亿,上千亿,乃至数千亿,怎么去还本息,这是一个巨大问题。如果我们这个状况持续下去,有一个压力测试,如果全国银行不良率达到7.62%,则全部资本金都会被坏账吃掉,全国银行体系“技术上”破产。当然,在座各位说,我们的银行都是中央政府的银行,都是地方政府的银行,不会破产,所以我们可以躺在这个结论上睡大觉。中国的银行确实不会出现破产,但这不等于中国不会出现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有各种各样表现形式,最终都将让国家付出代价,只是付出代价的方式和形式有所不同。银行要补充资本金,财政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最终金融危机的重担,只有全国人民来共担!所以从短期来看,我们今天面临的下行压力,我们前面讲的四个判断,正是因为我们前面的七八年时间,我们的宏观政策,或者我们的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增长方式上面,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的后果,我们必须要反思这一点。有人会说,过去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我们成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不起,我要告诉各位,我们应该仔细反思一下,GDP到底代表什么?GDP能代表我们的真实财富么?我们更要深刻的反思,我们GDP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我想我们的含金量,客观讲,不是很高。今年夏季,一场洪水,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所以我们不能沉醉于GDP世界第二带来的沾沾自喜,甚至洋洋自得。正是这种洋洋自得的心态,让我们没有反思过去这么多年,是不是有些政策确实是错的。我们今天正在为这些错误的政策付出沉重的代价。现在,高杠杆和高负债让很多的企业,已经没有能力进行再投资。根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差不多40%的新增信贷被完全用于偿还利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新增信贷如此庞大,但是为什么我们上半年GDP增速只有6.7%,而且在持续下降,因为这些新增信贷的40%没有流入到真实投资,而是拿去还本付息。毫不讳言,现在很多的企业,特别钢铁、煤炭、制造行业的国有大企业,就是靠银行贷款来维持生计。如果银行一旦抽贷,这些企业很可能马上就要濒临破产。各位都知道,很多地方省政府、市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银行不能随便抽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而且我们看到,中国由于高负债高杠杆,让社会财富和利润,绝大部分都集中到了几大银行手上。2800多家上市公司,总共利润也不到2.5万亿,十几家银行就拿到了全部利润的60%。最近美国一家知名的咨询机构麦肯锡,发布了报告,结论是中国整个经济体系的经济利润(与企业利润不同,但能更高地反映资本利用效率)的80%,被银行和金融机构拿走了。全国企业才拿到20%,可见我们的资本利用效率是多低下。中央政治局从2013年就开始,就反复强调,要提升有效投资、降低无效投资,消除浪费投资,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这个短期的问题是如何造成的?数据表明,我们的国有企业拿走了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的50%,而国有企业只不过贡献了GDP的40%、财政收入的30%、就业的20%,总之其拿到的资源与其做出的贡献极不相匹配。社会融资总额的大约41%进入了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老板天天在鼓吹房地产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中国经济离不开房地产,房地产行业拿走了那么多的资源,而其对GDP的广义贡献度只不过20%。中国这么庞大的经济难道能永远靠房地产吗?这个高负债根源是我们知识产权结构的畸形,经济增长战略的畸形,导致的投资结构畸形、信贷结构的畸形,社会成本结构的畸形。所以说为什么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总额越来越大,社会融资评价成本却长期居高不下,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为什么?不是因为货币放的不多,不是因为贷款放的不多,是因为结构的畸形!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一个短期的问题,但是今天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大量金融资产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实际上这些庞大的资产创造的收益呢?金融资产的规模越来越大,而实体经济的规模却在萎缩,这是非常危险的。中期:警惕全要素劳动生产力持续暴涨前面我们说的问题,还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中期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遇到的最大的风险是全要素劳动生产力的持续暴涨。当然,有些朋友,甚至我的一些同行,经济学者,认为全要素生产力这个概念无法直接测算,这个概念不可用,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全要素生产力可以综合地衡量一个国家的资源的利用效率。而有很多间接指标可以表明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这里我提供三大类的指标:1、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增速快速下降。我们可以看到,前几年我们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滑,我们今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已经下滑到了6%,前些年我们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仍然超过10%、15%,甚至20%。但现在这一数据出现了直线下行的态势。2、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大幅下降。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只有6.2%,与工业增加值增幅大体相当,而且增长率主要来自一些短期因素,譬如石油行业和炼焦行业的利润出现大幅度增长。实际上绝大多数行业的利润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增长。私营企业利润增长8.8%,国有企业利润连续19个月负增长,1-6月,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下降8%。这不是全要素生产力下降是什么呢?这是最令人担忧的,这表明中国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快速地下降。从长期的经济增长来看,这是最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深层次的问题。3、劳动者工资受到遏制甚至受到地方政府强力干预,担心劳动者工资增速超过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速。我们大家都知道,发展经济最终的目的是改善广大的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提升他们的工资。前段时间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在快速提升,大家都很高兴,但是最近包括一些经济研究者都在讲,现在劳动者工资的增速,超过了生产力的增速。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正式的文件,要求在2-5年内,不再上调职工的最低工资,甚至降低。这说明什么,当然是说明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正在出现混乱。如果要素生产力在持续上升,那我们劳动人民的工资水平当然是持续上升。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相信我们官方发布的我们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增长数据,但是毫无疑问,过去30多年以来,我们劳动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既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也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那么今天,全要素生产力的下降,劳动者的收入会不会出现快速的增长,我们怎么才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一个根源性的难题。而这些难题,靠什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是难以解决的。长期:原创性科技创新不足,才是中国经济最大困境那么,为什么中国经济出现了这么多困难?我们说的短期、中期、长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深层次的认识。我认为中国真正面临的长期根本性困难,是原创性科技创新严重不足。这里我也列举了三组数据:第一:我国制造业整体仍处于全球产业的低端,产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都很差。这有太多例子。苹果手机90%在中国加工,批发价500美元的苹果手机,苹果公司拿走161元,全球经销商拿走160元,零配件供应商拿走17.25元,中国加工企业仅拿走6.5元加工费。整个中国汽车制造业号称全球第一,但是“货是中国货,芯却是外国芯”。所有的高科技差不多都是同样的故事。今天我们谈什么虚拟现实,谈什么人工智能,说好听点,我们是在积极追赶世界,说不好听一点,我们仍在亦步亦趋模仿别人。我这里有一组数据:中国260家最大的制造企业2014年利润总和只有4623亿元,平均一家企业利润17.7亿元。美国苹果公司2014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利润超过200亿美元(1260亿人民币)。意味着我国最大的260家制造企业的利润总和实际上还比不上一个苹果公司。而这样的公司在美国可以说比比皆是。中国能相比的,只有一家,就是华为,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太少。我们再看今年中国大陆103家(如算上台湾7家,共110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但这些企业并不是代表我们真正的科技实力,我们大多数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都是依靠国企的垄断经营。这样的世界500强不能说没有意义,但其中隐藏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中国大量的国企,甚至上市公司,都是依靠庞大的各种补贴来生存,这是另人匪夷所思也是令人震惊事实。说明我们即使是最好的企业,盈利能力也是非常令人担心的。我们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即使是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企业,与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差距也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说GDP增长6.7%这样的数据毫无意义,为什么我们这么关心GDP,GDP究竟代表什么,经济学一直在试图改进这些指标,但是很多我们今天是无法衡量的,向如果我们从上到下,不再谈GDP,撤销统计GDP的部门,我想中国经济会更好。但地方政府,为了乌纱帽,为了升官,还在谈GDP增长,甚至有很多造假的成分。这不是我说的,是中央巡视组说统计部门,有数字腐败的问题,这不就是数字造假吗?我们应该关心真正的核心问题:我们很多企业依然依靠廉价劳动力,环境污染、资源消耗、来给发达国家打工。我们今天根据权威部门的数据,我国核心和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依然高达50%-60%(先进国家一般低于30%),新产品开发70%依靠外来技术。我们几乎没有引领全球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大多数替外国企业做贴牌生产。第二:工信部长苗圩很客观地讲过,从全球产业链上,我们仍然处于第三梯队,即低端制造领域。第一梯队是指三个国家——美国、英国、以色列。在许许多多领域里,美国仍然遥遥领先于世界。而英国在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汽车发动机、飞机发动机金融科技等领域领先世界;以色列领先的技术包括,信息安全或数字安全、高科技农业、航天航空、生物制药、污水处理、海水淡化、高端医疗仪器等。第二梯队是欧盟和日本主导的高端制造业。如果你了解历史,就知道现在流行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其实在60年甚至70年以前,就开始在国外生根发芽。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想到,我们要做真正原创的东西。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去以色列投资,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以色列在很多领域里都处在世界最领先的水平,以色列人口相当于南京市,810万,面积和北京市差不多,而且有4/5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带,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跻身到全球前列,靠的是原创的科学创新、原创的科学思想和技术创新。今天中国经济走到这个门槛上,我想,我们应该平下心来,应该冷静下来,我们在思考中国经济真正的核心难题,这个难题,一年两年,三年五年解决不了。但如果我们现在不去解决我们要等到什么时候去解决呢?中国贫富差距、教育匮乏等许多问题,都将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如果我们企业和个人,现在还只想着炒炒房地产,收购企业,搞点理财,那中国经济堪忧。以色列有一个30万人的小城市海法,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海法高科技园,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公司,有340多家在这里成立了最大的研发中心。为什么微软、苹果、英特尔包括华为,都跑到这样的一个地方去呢?靠的就是人才,这个小城市有三所大学,其中一所——以色列理工学院被称为中东的麻省理工学院。所以我这里要说的第三点就是,中国依然严重缺乏真正引领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原创性思想和科学发明。从长远来看,原创性科学思想是最重要的竞争力。真正原创的东西必须要靠自己。我想提醒大家,中国,获得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儿兹奖的人数,与大国地位完全不相称。我们到现在为止,中国本土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似乎只有屠呦呦。我们看数据统计,为什么二战以前的德国,是世界最具创新精神的国家,因为当时诺贝尔科学奖超过70%,被来自于德国的科学奖获得。二战后,美国成为诺贝尔科学奖绝对的垄断国家。我们再看图灵奖,基本被美国人全部垄断。我们再看看犹太人,占全球人口千分之二,拿走全部诺奖的27%。所以,我真诚地奉劝各位,我们不要再谈GDP、货币政策、降息、降准等表面数据数据,让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竞争力!真正的竞争力是伟大的科学思想、原创性学术思想。这些必须来自于大学和研究机构,大学的根本是学术,学术的根本是自由、自由的根本是独立,自由的根本又来自社会的宽容和包容。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检验我们长线竞争力的试金石。我们能不能允许不同的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我们能不能允许不同的思想流派都能够登堂入室?我每年都在呼吁,但我有时候也非常失望。如果学术不能自由不能独立,是不能产生科学思想的,不要以为我们拿点钱就能产生原创性的科学思想。几百年以来人类的科学发展规律表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能产生真正原创性的科学贡献。我想这是我们下一步面临的最重大改革。我还有一个梦想,我们今天的企业,特别是手中握有大量资金的企业,能不能不要拿你的资金去控股什么银行,去收购很多的企业,去炒房地产、期货、股票,能不能拿你数亿、数十亿、数百亿资金去建立独立的研究机构,不是研究你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不是研究你公司怎么赚钱,而是研究人类的未来和人类的下一步!为什么我说这是一个梦想,我和很多朋友讲过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个贝尔实验室,大家可以看看他们100多年以来取得的科技突破和重大创新,超过世界上很多国家!这或许是美国100多年能在科技领域独领风骚的秘密。它的资源配置里,科研是非常重要的方向,鼓励原创的科技创新,鼓励大家自由发挥,我想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核心的难题,也是我们最大的风险。因为今天世界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从思想方式上,从体制精神上,从资源搭配上,做出重大的调整,即使我们解决短期的所谓三去一降一补的问题,从长远来看,我们中国的GDP还是难以得到大幅度提升。我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到短期的货币扩张和信贷资本上去,唯一的希望就是原创和科技创新。&高层近日屡次发声 中国债务问题是否比想象中严重? 08:26:04 来源: &&&&   从国资委到“权威人士”到李克强,近期高层屡次对债务问题发声。穆迪报告称,中国整体债务已增至大约GDP的280%,今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上债务违约的风险已经从民企蔓延至国企及央企子公司。中国债务到底情况如何,是否比我们想象中还要严重?  中央频繁发声:既警示风险又喂“定心丸”  国资委5月6日称,经风险排查目前中国铁物及户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存在债务风险问题。虽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但中央企业整体结构稳健,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5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权威人士”文章,文章表示,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5月17日,李克强总理会见法国外长艾罗时表示,中国债务水平仍在可控范围内。  穆迪发布中国负债报告:必须进行国企改革  5月10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发布有关中国负债的报告称,中国整体债务已增至大约GDP的280%,与此同时,国企负债占GDP的115%左右。如果某些国企在偿债时遇到困难,政府可能需要承担其部分负债。  对比日本和韩国国企债务比例,其负债在各自国家2014年GDP中的占比分别为31.0%和28.9%。  “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进行,或有负债可能会继续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承担的成本可能变得高昂。”穆迪主权风险部高级副总裁Marie Diron表示。  5月11日,加州伯克利大学经济学教授、前IMF资深顾问巴利.艾森格林(Barry EICHENGREEN)在《世界报业辛迪加》撰文指出,中国回避不了巨额贷款造成的坏账问题。IMF认为,在中国向非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有15%存在风险。目前,非金融机构债务规模约相当于中国GDP的150%。照此计算,中国坏账的账面金额可能相当于中国经济的四分之一。  巴利认为,如果中国期待坏账问题自行痊愈,让贷款一直存续下去。在这种“滴管喂食”式的模式下,银行资本充足率良好的假象会一直延续,而那些本该被清算或的贷款人会继续存活,最终结果跟日本银行危机差不多:僵尸银行向僵尸企业提供贷款,人为挤压那些富有活力的企业并扼杀它们的成长。  进入2016年,国企、央企频频违约打破国企信用“不破金身”  继东北特钢、中煤集团、中铁物资被爆出债务违约后,中国债券市场上债务违约的风险已经从民企蔓延至国企及央企子公司。自此国企信用“不破金身”的形象被彻底打破。  去杠杆、去产能的背景下,大量“身负”过剩产能的国企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目前,山西七大国有煤炭集团负债总额超过万亿,体量相当于山西省2015年的GDP,总体资产负债率达80%,并且山西煤炭的债务大部分在银行。2016年4月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煤炭企业已连续发生两起债务违约以及三起债券暂停、取消发行事件。  在产能过剩行业整体生产经营及整体财务压力不减的背景下,市场各方普遍预期,年内更多国企背景的债券出现违约风险或成为大概率事件。  5月17日,上海清算所网站公告,总部设在浙江的春和集团表示,由于现金流枯竭,公司目前无法按期足额偿付周一到期的一年期债券,从而成为中国债券市场至少第10家发生本地债券违约的公司。  市场评论“债转股”:早晚是个大包袱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上提出用银行“债转股”来降低中国企业过多债务的问题。4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美国华盛顿出席发布会时表示,债转股有降低过剩产能部门杠杆率的目的。  17年后,中国再现“债转股”,然而市场上对“债转股”看法不一。  穆迪在报告指出,债转股等措施将通过降低企业杠杆率来减少国企的或有负债,但债转股不会解决资产回报率下降的问题。因此,债转股同时会造成银行风险上升,进而提高政府面临的相关风险。  此前IMF撰文指出:债转股可能让中国问题更加严重。文章以允许“僵尸”企业继续存续和经营为例,称银行通常不具备经营或企业重组的专业知识,而债转股可能造成利益冲突,即银行可能继续为现在的关联方提供贷款。  彭博行业研究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欧乐鹰撰文表示,尽管一般来说要少破产清算,但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认为,债转股企业的资质应是,有市场发展前景只是短期有流动性问题或因为行业周期暂时陷于困境的企业。  原工行行长杨凯生也认为,要注意选择好债转股的对象,不宜在那些应该退出市场的企业中搞债转股。否则既不利于压缩过剩产能和结构调整,也难以实现债转股后企业经营状况的真正改善。  消息称,首批“债转股”试点或将很快启动,国家开发银行、()、()、()等银行入选第一批债转股试点,预计在三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化解1万亿元左右规模的银行潜在不良资产。  不过目前,多数银行对大规模债转股持保留意见,积极性较低。有知情人士透露,正在考虑给银行一定优惠政策,来提升银行“债转股”的积极性。高盛哈继铭:中国已进入干啥都不挣钱的阶段日14:33 《新财富》&&&&&&日前,高盛私人财富管理中国区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做客“高朋满座”论坛,他提出:“中国已被逼到墙角”,“宏观经济的扭曲程度,甚于日韩当年”,而“人口红利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但他同时判断,在经济增速放缓之后,消费反而会相对稳健,服务类消费领域会产生新的投资机会。  产能过剩为什么还去日本买马桶盖?  中国一个很大的结构性问题在于经济失衡,产能过剩严重。过剩的一个很集中的标志是投资占GDP的比例过高,这个数字是非常具有综合性的指标。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中国有产能过剩的行业,也有供应不足的领域。  单看某些行业,钢铁可能过剩,水泥可能过剩,但为什么中国老百姓还去日本买马桶盖呢?说明有些领域在中国的需求很强,供应不上。从总量上来看,投资在三驾马车当中占比过高的话,那就表示代表着最终需求的消费和出口这两驾马车不够强劲,难以消化投资所创造的产能,因而出现了产能过剩。  中国宏观经济的扭曲程度甚于日韩当年  截至2015年,中国的投资率估计在46.3%。如果跟过去相比,几年前中国的投资率曾经达到47%以上,现在能够降到45%、46%这么一个水平,应当说很不容易,经济失衡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这是本届政府接手后经济出现的可喜现象。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45%、46%的投资率依然是全球最高的。有些国家的经济过去一度也是靠投资拉动的,也出现过这种过剩的现象。比如日本、韩国的投资率分别在1970年代和1990年代达到各自历史上的最高点,但是它们的最高点也没有超过40%。因此,如果以投资率过高来衡量宏观经济的扭曲程度的话,中国今天的扭曲程度比当年的日本和韩国要更加严重。  怎么样才能够让投资率降下来?一种做法是减少投资,容忍经济在短期内大幅度下滑。但是这么做会出现后遗症,失业和银行坏账的情况会变得严重,很多企业将会关闭,金融风险也都会暴露出来。这个做法显然是非常痛苦的。  环境污染会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  中国的结构性问题或者说是裂痕还有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甚至土地资源污染都会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要修复这些资源,据估计,每年都要消耗好几个百分点的GDP。一年所创造的GDP,有相当一部分都要投入到资源的恢复中去,实际上经济就没有多少增长了。如果经济的增长是以毁坏资源为前提的,这种增长就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现在确实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有那么多的问题和挑战。  另外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就是人口的老龄化。在1990年代之后,日本婴儿潮一代退休,导致人口急剧老龄化。因为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中国老龄化的速度比日本在1990年代的时候会来得更快。老年人数大幅上升,而劳动人口急剧下降,这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构成一个很大的挑战。  现在开始,人更值钱,钱更值钱,干啥都难挣钱  老龄化到来以后,中国遇到的挑战,可能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在一个国家人口红利爆发的时候,它产生三个非常正面的现象。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快。国家的劳动人口不断地增长,工资被不断地压低,劳动力成本始终不高。  第二,国家的储蓄率一定是很高的。夫妻两个人一个小孩,家庭的储蓄能力非常强,所以资金供应也是过剩的。这笔资金可以存银行,可以买楼,也可以投股票,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所以资金价格相对也非常低廉。企业家会觉得这样的环境非常容易挣钱,工人工资低,到银行借钱利率低,就是人不值钱,钱也不值钱,所以干啥都能挣钱。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房地产价格会暴涨。那个时候人们储蓄率高,总要寻找一个载体来储蓄,放银行的话利率太低,可能比通胀还低,放股市里面风险大,所以大家都愿意去买房。买完以后发现房价还在呼呼涨,觉得将来孩子买的时候会太贵,所以又把孩子对房子的需求也提前释放了,这样房价就暴涨。  另一方面,房地产的总体需求一定是下降的,因为人到了退休之后,就失去了原来中年时期购房的动力,再过几年可能会更多地想怎么把房子卖掉。而且,孩子的买房需求在早年已经被父母透支了,所以房地产总体的需求也一定是下降的。  第三,国家的汇率容易升值。因为物品价格太低廉,出口竞争力太强了,别的国家没法与之竞争,所以每年都有很多的外汇收入,外汇储备不断地积累,就产生了巨大的升值压力。  但是,中国人口红利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接下来老龄化将迅速到来,以上这三个现象都会逆转。劳动力供应不会像过去那么充裕,一定会提高劳动力成本。家庭储蓄率不会像原来那么高,即使个人的储蓄倾向还是没有变,但是问题是,社会当中的老人多了,老人是负储蓄者,他们几乎没有收入但是还得消费,一旦这个群体的占比高了以后,整个社会的储蓄率就下来了,这么一来的话,资金供应就不会像过去那么充裕。现在开始就是人更值钱,钱更值钱,干啥你都不挣钱,或者难挣钱。  让低效、僵尸企业该倒闭就倒闭,该私有化就私有化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两类改革是最主要的:一类是提高效率的,国企改革便是其中一例;另外一类改革是产生新的增长动力的,城镇化即属于这种。前几年城镇化改革一直在积极推进,但更多的是推进土地基础设施的城镇化,没有怎么推人的城镇化,也就是户籍制度改革。户籍改革一直是一个障碍,难以实现人的城镇化。  没有一个办法是完美的,强制性的去产能、去库存是必要的,但是同时也可以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中国国有企业的资本回报率是很低的,比民营企业要低一半,但是它们得到政府巨大的补贴,资源价格和银行贷款利率都很低。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这些补贴刨去以后,让国企接受与民企一样的土地价格、资金价格,中国国有企业实际上是不挣钱的。  也就是说,过去的资源很多流动到了效率比较低的所有制企业里面去。一个很明显的改革方法就是让资源更多地流到效率比较高的所有制企业,让效率比较低的企业、僵尸企业该倒闭就倒闭,该私有化就私有化,这样我们就不需要用那么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了,投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经济也依然能够保持6%到7%的增速。  房地产政策全国一刀切,一线城市的房价就会暴涨  我把过去十几年中国几百个城市的人口变化情况做了一个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越大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越快,而中小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人口几乎不增长,有些地区的三四线城市人口是下降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台的房地产政策是全国一刀切,那一定是一线城市的房价暴涨,而三四线城市未必涨。人往哪里涌,就会在哪里买房,这是最基本的规律。  要实现户籍制度改革,可能要顺应人口的流向,人们不愿意到三四线城市去,你给他户口也没用的,人们愿意去的一二线城市,你不给户口照样会影响城镇化的进程。所以,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需要加快速度推进的。  现在中国有很多地方的房价实际上已经很贵了,而且政策也正在出现逆转和调整,前期大力扶植房地产的政策,现在也被认为风险较大。之前的房价其实也是政策给推起来的,如果政策方向改变了,那么房地产的繁荣也只是昙花一现的现象。  经济增速下降不可避免,但也有新的投资机会  产能过剩问题、投资率过高的问题、人口结构问题,还有资源问题,要瞬间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就无法增长,一下子又会出现其他问题,失业、金融风险就暴露出来。如果还按照原来的老路走,或者纠正失衡的步伐、改革的步伐慢一些的话,现存的问题进一步地积累,到未来的某个时刻会有更大的爆发。  我认为接下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定会放缓,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经济基数大了以后,必然不可能像过去增长得那么快。另外中国人口正在出现一个拐点式的变化:2015年以前,劳动人口占比是上升的,但是之后劳动人口的占比会急剧下降。所以,即使增长的基础还存在——我们的人均GDP比发达国家还低很多,但是经历了这么一个拐点,短期内也没有看到有重大的技术革命能弥补人口红利的消失,那么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似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很正常的现象。  经济增速放缓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速度会明显回落,消费反而会相对稳健。投资者需要关注消费领域,尤其是服务类消费领域的投资机会,包括教育、医疗、养老、旅游休闲、互联网、影视、体育健身等行业。许多企业家已经在这些领域里耕耘了,一些在二级市场,一些可能是在风投、PE阶段。我也预祝大家在未来的投资当中,规避风险、把握机会。&&国务院督战民间投资 不能重蹈“4万亿”覆辙日03:04
&&&&&&&&&&&&&&&&&&
  国务院督战民间投资,不能重蹈覆辙 “4万亿”七年之痒  ■本报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经济开门向好难掩民间投资颓势。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上升,但是民间投资却出现了快速下滑。4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有5.2%,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一半。  “自去年四季度特别是今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民间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占全部投资比重出现下降。”5月19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主持召开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动员部署会议时称。  事实上,经济一季度企稳的力量更多是政府拉动,一如2009年的4万亿计划,在信贷加政府推动基建投资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出现了暂时回暖,但同时也挤压了民间投资的空间。今年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这是不可持续的。他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想利用基建投资弥补民间投资乃至整体投资下滑的空间,但如果按照目前的增长模式分析,是没有这个能力做到的。  民间投资下滑已经引起中央高层重视,5月20日,习近平主持深改组会议时称,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为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内生动力。中央高层频频发声之际,本报记者获得的最新消息是,9个督查组已于5月20日奔赴东西南北中等省份,全力督导民间投资落地。这一次,不能重蹈4万亿投资覆辙。  国务院全面督战  民间投资到底怎么了?  5月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着力扩大民间投资。  5天后,《人民日报》刊发的权威人士访谈也提到“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的问题。当天,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出通知,国务院将派出9个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开展实地督查,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和专题调研。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在新闻发布会上则透露,“督查组20日左右就会出发。”  “现在民间投资的动能是非常弱的。”财新智库莫尼塔董事总经理、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注意到,民间投资增速从去年底的10.1%一路下滑至4月的5.2%。同时,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出现下滑,1-4月份为62.1%,比去年同期降低3.2个百分点。  至于民间投资双降的原因,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官方解读中则提到三个影响因素:市场需求疲弱、企业投资愿意不足和市场准入限制依然存在。  分区域看,今年的快速下滑主要是中部民间投资下降导致的。西部的民间投资早在2014年底就已经快速下降,现在在底部徘徊,一直维持着较高增速的中部民间资本投资出现了快速下挫,直接拉低了全国民间固定资本投资。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东北地区的民间固定资本投资更是下降了23.1%,降幅扩大6个百分点。  从行业构成来看,民间固定资本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的基础设施等形成了对比。(7.67)宏观研究团队指出,在第三产业中,民间投资占比下降最快的是一些具有公共属性的行业,比如水电供应、水利建设等。  据悉,国务院督查组将围绕国务院2014年出台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相关文件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同时开展第三方评估。  “重点评估分析当前促进民间投资在政策落实、政府管理服务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典型做法并开展相关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5月20日,接近督查组的一位消息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难以摆脱的增长路径  在民间投资一路下滑的同时,国有及国有控股性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却从去年底的10.9%飙升至今年4月的23.7%。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分析认为,基建投资基本是国企主导,今年基建投资力度加大,国企投资增速加快是必然。目前基建投资增速为19%,远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速和制造业投资增速。  让刘元春担忧的是,在市场内生增长动力不充分的时候,过分依赖信贷加政府拉动基建投资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这种大水漫灌的方式,效果很糟糕,现在'脱实就虚’的状况已经全面抬头。” 刘元春对本报记者说。今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高速增长,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2.5万亿,超过了2009年1月份的1.6万亿。  一些专家学者质疑:一季度投放了这么多钱,换来了多少增长?甚至有人把当前的增长模式跟2009年中央政府推出的4万亿计划相提并论。钟正生认为这样的比较有些机械,但他同时也承认,目前种种迹象表明,靠强刺激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在递减。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下称《报告》)称,政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还未能拉动民间资本,这对未来的增长产生了制约。  “民间投资对经济冷暖的敏感性更高,此轮经济复苏小周期更多的是政策性因素推动,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国企投资大幅反弹,而实体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很难激发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说。  章俊认为,本轮经济复苏小周期背后相关的流动性和政策支持是普通民企所难以企及的,民企依然需要面对融资难融资贵以及部分行业准入门槛过高等一系列困难,所以这些都造成民间投资下滑比较严重。国家统计局甚至警示:增速持续回落将会制约投资平稳增长。  “民间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60%以上,但基建投资只占18%左右。所以如果民间投资再下降两三个点,就意味着基建要弥补这个缺口必须要再提高6到7个百分点,靠政府拉动很难。”刘元春说。  不能重蹈4万亿覆辙  不过,在钟正生看来,目前中国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政府投资太多、扩张太快由此对民间投资造成的挤出效应,而是有效投资需求不足。  “这个时候政府投资站出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挤入效应,如果PPP项目政府先进去了,民间资本或许会更有动力和积极性进来。”钟正生说。  《报告》建议,应加大政府财政出资结合民间资本构建各类产业基金,一方面扶持新技术和新业态来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产业,促进结构调整,提升产品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帮助民间资本分担风险,提升民间投资的风险偏好,促进民间投资。  “产业基金由民间资本主导选项目,可以避免行政对市场发展的干扰,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提升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报告》称。  对于此次民间投资督查工作,国务院提出,要整改存在的问题,克服不作为现象,完善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尊重和维护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倾听民企的呼声和诉求,深入梳理、研究解决民间投资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杨晶说。  但摆脱传统靠政府拉动的增长路径、恢复以民间投资为代表的市场内生动力,根本上还要靠改革。习近平总书记5月16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研究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月1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的措施,营造有利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并提出积极稳妥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和支持央企结构调整与重组的要求。  刘元春认为,财政的着力点必须要发生一个重大的调整,否则按照老思路,那么我们不仅改不了革,同时稳增长也实现不了,所以要朝着改革与稳增长相契合的方向进行大幅度地转向。  吃一堑必须要长一智。&&&&& &&&&& 民间投资增速急剧下行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突出问题,其实早在去年初,西部地区的民间投资已经出现了急剧下行,并且几乎持续了全年,但因为西部地区占比相对少一些,所以并未在全国层面引起关注。  西部地区民间投资,从2014年全年累计增速为20.3%,到2015年2月份增速陡然下行到11.4%,几乎腰斩。2015年全年,西部地区民间投资增速呈逐月下行态势,到2015年底全年民间投资增速已经急降到3.9%。 && 2015年地方“稳增长”政策频出,对有一定拉动作用,但民间投资仍不为所动。西部地区民间投资增速在2016年还在继续下行,今年前4个月增速已经跌至2.9%。  四川社科院副院长盛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西部跟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东部已经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不再是资金密集型投资,但西部目前仍然主要靠产业投资,受产能过剩、劳动密集行业成本上升、去库存等影响,西部投资增速下行较快。  业内专家指出,西部省份仍可在产业承接、技改方面有投资增量,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也有很大投资空间,基建、公共服务投资缺口较大。不过,经济下行、产能过剩,使得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PPP优质项目不多也使得民间资本参与度不高。  西部地区形势突变的2015年  2016年民间投资的陡然下跌,若分区域来看,主要由于东部、中部地区增速的加速下行引起,这两大地区民间投资占全部民间投资的比重2016年4月份在80%左右。80%的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行,当然会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但这种下行压力,早在2015年西部省份就明显感觉到了。  一年之内,西部民间投资增速下跌了16.4个百分点。西部同期虽下行明显,但要相对缓和。2015年前,西部民间投资增速要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截止到2014年年底,这两项增速分别为20.3%和17.5%。经过2015年的急速下降,这两项增速变为3.9%和9%。  2015年是分水岭。西部省份高歌猛进的投资拉动一度被称为西部的“后发优势”。在此之前,西部地区民间投资增速要远高于全国民间投资增速,而全国民间投资增速又高于全国投资增速。  盛毅表示,西部省份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只有3、4个百分点,GDP要实现7%~8%的增速,要求投资增速在10%以上。投资的下行,对西部省份经济影响很大。  稳民间投资,效果有限  具体到西部各省层面,可以看到很多急剧下跌的“戏剧化”数据。  如陕西 2014年民间投资增速为21.1%,到2015年增速跌至7.5%,到今年前2个月变成-7.8%。同样的还有青海,2014年底民间投资增速为21.5%,2015年已经跌至-4.8%,2016年还在继续下行,为-17.1%。  陕西在2015年出台了诸多“稳增长”的政策。  为了促进民间投资深入基础设施领域,陕西省加大了PPP模式的推介。首批60个PPP示范项目涉及交通、水利、市政、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五大领域,24个省级PPP示范项目进入整体推进、全面落实阶段。  陕西民间投资也呈现一些亮点。2015年陕西民间投资中,邮政业投资增长3.8倍,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投资增长89.9%,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55.6%,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4.8%。  但陕西民间投资总体仍在下行。陕西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受陕北能源化工投资的下行影响,陕西民间投资增速仍处在下行通道中。2015年,去产能、煤炭等价格走低、电力过剩等都对陕西造成较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民间资本更加不愿意投资。  部分省区民间投资有企稳迹象  西部省份民间投资虽从2015年进入下行通道,目前似乎仍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不过,部分省份民间投资已经出现回升态势。  四川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四川省完成民间投资440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0.6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比1月至3月回升1.1个百分点。全省民间投资从3月开始企稳回升,3月民间投资增长5.9%,4月增长8%,与全社会投资增速的差距逐步收窄,由1月至2月相差11个百分点收窄至4月的5.2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建筑业民间投资回升幅度较大,信息传输、软件和服务业等民间投资增长迅速。  盛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前两年民间投资曾出现负增长,年四川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如“回乡创业”、降成本等措施,四川民间投资增速现在算是稳住了。  2015年4月份,四川政府围绕降低资源要素价格、缓解融资难、促进投资和开拓市场等领域推出共计36条具体措施,以提振实体经济。如推出要素价格管理改革,大幅降低省级电网大工业用电价格水平,每千瓦时下调2.01分。  盛毅表示,地方政府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需要时间,降成本等措施能发挥一定效益,但整体作用有限。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还可以通过承接东部更多工业项目,加大技术改造力量,来促进相关民间投资。  另外,西部地区基建投资缺口较大,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都需要加大投入,通过PPP可更多吸引民间资本。但基建这块,现在普遍存在效益较好的项目不多了,对民间资本吸引力有限。  内蒙古 2015年民间投资增长9.7%,相比去年下行3.9%。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内蒙古2015年针对重大的化工项目,追加一些投资,也有部分技改投资;基建这块内蒙古空缺较多,2015年加大投入后,民间资本也获得一些投资空间;另外,物流、电商、旅游 、现代农业等领域,仍有不少民间资本进入。&&&&& 民企称遭地方政府JQK式忽悠&&&&& 一些受访的民间企业家反映,招商引资时企业被奉为座上宾,但在项目投产后,地方政府承诺的条件不兑现情况比较普遍,“新官不理旧账”问题较突出。企业将之形象地描述为“JQK”:先勾我们进来,圈块地给我们,然后再尅我们。&国务院雷霆十日摸底民间投资:个别访谈避开地方政府日 09:19作者:刘科 刘巍来源:   一场事先张扬的国务院督查行动在5月底席卷全国18个省市。  5月20日,针对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现状,国务院派出9个督查组分赴18个省市,开展为期10天的督查和专题调研。  这次雷霆行动源于民间投资下滑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民间投资增速为5.2%,相较于去年年底民间投资10.1%的增速,可谓断崖式下跌。由于民间投资占全国2/3左右,其增速下滑对总体投资增长造成拖累。  在短短的10天里,督查旋风般展开,在18省市走访、座谈了超过700家企业。国务院派出9个专项督查组,在未提前通知地方的情况下,到18个省市区进行了10天的督查—督查范围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青海、新疆等。  为了更真实地了解情况,部分督查组在实地督查中采取随机挑选企业的方式,或临时更换企业名单—甚至全程不允许地方领导干部参加座谈。  国务院督查组的每次出手,都表明了国务院对于政策落实的关切甚至不满意。  据不完全统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任至今,国务院督查组对新能源推广、重大稳增长工程、民生等各方面进行过多次督查。例如,日,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抽调100余人,分别对27个中央部委及16个地方省市展开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为主题的10天大督查。  “民间投资增速下降,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经济下滑的势头仍在继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目前,国务院的9个督查组均已返回北京,正在形成督查报告。根据新华社6月2日报道,本次督查发现民间投资面临包括公平待遇未落地、融资难仍普遍存在、审批繁琐依然突出及成本高负担重影响企业投资意愿等四大问题。  怎么查  作为督查组第八组组长,水利部副部长矫勇的主要任务是摸清江苏和浙江两省民企投资情况,找到民间投资放慢的原因。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5月21-25日,第八督查组在江苏落实专项督查,26-29日,督查组在浙江调研。  本次地方督查组行程比较紧密,由于每组都要同时督查两个省份,往往在一个省份仅停留三四天,高强度深入市县乡镇后,又要匆匆带着一堆材料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国务院督查组并不是新鲜事物。针对不同主题,国务院每年都会从相关部委抽调人员组成督查组赴各地调研。不过相较以往,这次督查无论规模、主题范围还是组成人员级别,均为这两年来罕见。  督查分为9个组,每组负责两个省。督查组组长由9位副部级官员领衔,包括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国土部总规划师严之尧、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和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  各组成员从各部委抽调,包括司局长等重要业务岗位,督查主要围绕政策法规落实、政府管理服务、市场环境建设、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创业创新等方面展开。  为了更加全面地掌握情况,督查组在督查时,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不同主题和内容的实地督查。如在浙江督查时,除在省会杭州听取汇报和进行调研外,还有一个小组分赴台州展开督查。  杭州区政府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督查组5月28日当天在该区调研,实地走访了杭州富生电器有限公司、杭春钢构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永正纸业、杭州首创奥特莱斯置业有限公司四家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督查采取“问题导向”,即督查形式、手段、对象和内容均跟着问题走。  比如在浙江台州期间,第八督查组为了解相关情况,曾召开座谈会,包括台州本地飞跃集团、等民企参与了座谈。一位参会企业家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他向督查组反映了一些民企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土地审批时间长、流程繁琐等。  在台州期间,督查组赴辖内的椒江区、温岭市和路桥区,如在温岭市,即实地走访了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和浙江泰隆商业两家民企。督查中,不少民营企业家反映,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贷款难、融资成本高、贷款期限短的现象普遍存在。  流程有别以往  在5月20日督查组到达地方之前,受督查省市要求先认真深入开展调研,直面问题,查找症结,并形成自查报告递交督查组。督查组在审阅自查报告的基础上,进驻相关省市进行实地督查。  实地督查根据受督查对象及行程不同,在形式上会略有区别。一般流程是,先听取省市工作汇报,再召开座谈会,听取不同基层政府和企业的意见。  实地督查结束后,各督查组要对督查情况进行仔细梳理和认真评估,然后向受督查方反馈意见。在督查报告形成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听取督查汇报。  值得一提的是,跟以往的专项督查不同,这次督查既有各级政府的“自查与实地检查”,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  据新华社的报道,第三方评估分为四块内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法规政策制定落实方面开展评估;国家行政学院对政府管理服务方面开展评估;全国工商联对市场环境方面开展评估;新华社则对民间投资开展专题调研。  除了上述四个机构的第三方评估外,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另一个由中央统战部牵头的民间投资调研也在5月底开展。  浙江省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周德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作为中央统战部调研组成员,从5月24日起赴湖北省开展为期4天的民间投资调研评估,该调研组由中央统战部经济局局长带队。  区别于国务院督查组,周德文介绍,其所在的中央统战部调研组以实体经济中的民营企业为评估对象,调研通过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调研民间投资下滑的原因及对策。  “个别访谈避开了当地政府人士参与,让企业家不要有顾虑,畅所欲言。”周德文说道。  为什么查  “民间投资增速下降,就意味着经济衰退的势头仍在继续。”刘迎秋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是此次雷霆行动的由头。  今年1-3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584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7%,增速比1-2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但同期民间投资增速只有5.7%,比1-2月、去年全年分别降低了1.2和4.4个百分点。长三角一向是民间投资重镇,但今年1-4月,浙江省民间投资4162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7.3个百分点。1-4月,江苏省民间投资10367.41亿元,同比增长11.2%,回落1.5个百分点。  这是民间投资的增速在最近数年来首次低于全社会投资。  2016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降至62%,比去年同期降低约3个百分点。  高层无法不着急。  在5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说,自己到基层考察调研时听到,个别地方群众甚至编出了顺口溜,说地方政府当前对民营企业有“三不”:“不听电话、不接材料、不予办事。”  紧接着,5月9日,李克强又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抓紧建立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民间投资进入电力、电信、交通、油气、市政公用、养老、教育等领域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坚决取消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的附加条件和歧视性条款,做到同股同权,保障民营资本合法权益。  5天两次对民间投资表态,表现了李克强对于民间投资的关注和重视,而高层如此重视民间投资的重要性亦非常明显。  正如刘迎秋向时代周报记者所称,保住民间投资增长,才能保住最关键的就业。  数据显示,目前民营经济为全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占到80%以上。  李克强在这两个会议之间几日的举动也表明了这一点。  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两天后,李克强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并前往就业促进司,详细了解就业市场情况和最新就业信息。  找问题  发现问题,这是本次督查的核心目标。  督查组出发之前各方预计到的大小问题,在督查中纷纷被证实—各地存在不同的问题,政策落实情况参差不齐。据新华社报道,分赴各地的督查组主要发现了四大类问题,包括:屡遭“白眼”频“碰壁”,公平待遇未落地;抽贷、断贷现象突出,融资难仍普遍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审批繁琐依然突出;成本高、负担重,影响企业投资意愿。  据《湖南日报》披露,5月23日,第七督查组组长、住建部副部长倪虹在长沙表示:“督查组来长沙,将全面了解民间投资真实情况,找亮点、查堵点、摸痛点、破难点。”  问题在哪里?这也正是本次大督查启动的初衷。国务院的督查通知明确指出,督查工作重点包括促进国家民间投资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政策情况、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情况、大力推进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情况等8个方面。  一直被外界认为是焕发民间投资活力的对策之一的PPP项目并不顺利。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日,地方政府已经推出7835个PPP项目,总投资额约8.8万亿元。不过,这些PPP项目落地率仅为21.7%,大部分PPP项目还在前期准备中。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有些地方确实存在对新政策“光说不做”的现象,比如将PPP项目中,能挣钱的都给了国有企业或者“熟悉的企业”,实际上还是没有对民营资本放开。同时,PPP项目的经营权一般也给了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得不到经营权,造成PPP政策实施一年多还是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刘迎秋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间投资下降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整个经济在收缩,这侧面说明民间投资的理性高于整体经济理性。  “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国家投资占主导地位。”刘迎秋认为,“这些事情本来也是政府应该做的,只不过在经济衰退时,因为民间投资相对较少,而政府有能力拿出那么多资金,因此政府投资增速高于民间投资。”  张汉亚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制造业投资增速还在下降。民营企业很大一部分投向制造业,而目前新的产品和新的投资机会不多,因此民营企业有钱没处投。”  张汉亚还认为,目前一些实际的社会情况,在客观上影响到了民营企业家对投资的决定。“大企业对前景忧虑,对前途看不懂,干脆等等看,先不投资,或者已经进行了资产转移。”他说道。  近年来,中央政府持续不断地推出简政放权、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等改革举措。然而,大量的改革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各级地方政府不作为问题仍然存在。  据新华社报道,督查组在黑龙江期间,一些受访的民间企业家反映,招商引资时企业被奉为座上宾,但在项目投产后,地方政府承诺的条件不兑现情况比较普遍,企业将之形象地描述为“JQK”:“先勾我们进来,圈块地给我们,然后再尅我们。”  除此之外,民间投资的方向和结构还比较单一,投资占比过大。今年1-4月,北京市完成民间投资604亿元,同比下降7.1%,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降幅位居前列。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4月,北京市民间投资仍有八成投向房地产领域。  作为民营经济风向标的浙江,今年1-4月,民间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7.3个百分点,这对于浙江来说是个重大信号。  在周德文看来,温州民间资本历来被视为是中国民间资本的风向标。从炒煤到炒房,再到参股银行,温州民资可谓是无孔不入。当下,温州民间仍然拥有大量资本,但是温州民间资本最大的尴尬不在于没钱,而在于无处可投,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可投。  “近年来我调研的绝大部分城市民间投资均出现下滑,民营企业不论大小,都有投资信心不足的情况。”周德文说,“在激活民间投资方面,当前政府最重要的事情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平台和环境”。  高频调研&&&    国务院督查组找到民间投资失速原因日 04:25来源:   一直以来,民间投资都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支撑力量。但是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民间投资的增速出现了持续放缓的局面,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为此,5月20日,国务院派出9个督查组,赴18省份督查,找出了民间投资增速下降的原因。  6月7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 、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等三位督查组组长介绍了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专项督查的情况。  金融机构“天晴送伞,下雨收伞”  在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情况专项督查中,三位部委督查组组长反馈,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企业普遍反映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表示,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比,吉林和黑龙江民营经济发展仍存在总量偏小、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促进民间投资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发展环境不优,部分行业和领域的确仍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政府服务不到位,融资难、融资贵,企业成本高、负担重,人才短缺等问题。  谈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财政部副部长刘昆把金融机构形象地比喻为“天晴送伞,下雨收伞”。  如何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说,金融机构在防范自身的风险的同时,要更多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企业应该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在遇到一定困难的情况下,只要这个企业有订单有市场,应该要给予积极的支持,这就需要适当调整金融的一些政策。  他还认为,要进一步增加企业贷款抵押的能力,有一些现在还不能够作为抵押物,应该进一步拓展抵押的品种。同时,应该更多地给企业提供一些直接融资的渠道,包括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国家发改委正在不断加大企业债券的支持力度,使企业融资能够多元化、多渠道。  企业负担重将制约民间投资  据了解,当前民间投资增速在持续下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要素成本高,投资的比较优势在下降。  张勇表示,福建一些石材、陶瓷等传统产业在这方面的感受更深。现在企业随着要素成本的增加,投资的比较优势尤其在传统产业的投资比较优势确实在下降。我们也希望从政府的方面去努力解决帮助企业解决能解决的问题,有一些问题是属于市场自身的问题,确实难以解决。比如用工成本,过去几百块钱就能雇一个工,随着现在雇工成本逐渐提高,福建大体上都在将近元/月,对传统产业压力比较大,同时企业承担五险一金等等,政府在搞好平衡、调度、安排的基础上,应该能够为企业创造条件,降低一些企业承担的社会负担,这是政府需要做的。  关于企业负担尤其是税费负担重的问题,刘昆就表示,国家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都是真金白银,实实在在。有一些企业仍然反映税费负担比较重,“获得感不强”和“真金白银”实际上是有矛盾的,因为现在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确实比往年差一些,所以在今年情况没有以前那么好、利润没有以前那么高的情况下,税费即使减少了也还是觉得负担比较重。  参与PPP项目存四大问题  通过这次督查,很多民营企业反映参与PPP项目难度比较大,渠道有限。  刘昆表示,虽然PPP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认同度比较高,但是在督查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当前PPP项目储备比较丰富,但是项目落实困难;二是大家反映PPP方面的立法缺位,许多部门都出台了政策措施,但是统筹不够,各地在执行中觉得部门之间的政策比较难以适应;三是有的企业家反映,现在各地优质的PPP项目资源基本上都被国企垄断了,民企要投入PPP项目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参与好项目比较困难;四是有个别地方反映政府部门合同意识较差,担心参与一些项目之后政府又会改变有关条件。  下一步,中央财政将继续积极推进PPP法制建设,加强政策协调和统筹。落实好PPP财政支持政策,使PPP基金、财政奖补等政策落到实处。民间投资调研:PPP项目竞标加速“去特权化”
日 06:15来源:
  国务院针对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专项督查在6月7日披露了最新的进展。此次督查中,作为引入民间资本的重要“抓手”——PPP(公私合作)项目尤其受到重视。
  财政部副部长刘昆表示,当前PPP项目推进过程中有几个问题相对突出:当前PPP项目储备比较丰富,但项目落地困难;许多部门都出台了政策措施,但统筹不够,各地在执行中遇到一些障碍;有的企业家反映,现在各地优质的PPP项目资源基本上都被国企垄断了,民企要投入PPP项目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参与好项目比较困难。
  “下一步,中央财政将继续积极推进PPP法制建设,加强政策协调和统筹。落实好PPP财政支持政策,使PPP基金、财政奖补等政策落到实处。”刘昆表示。
  就在6月2日,国家发改委针对特许经营立法举行了专门的研讨会,针对特许经营领域土地政策,包括现行土地制度与特许经营实践不衔接不适应的情形,提出立法制度设计及其他配套制度建设建议。
  随着特许经营法立法工作的加速推进,作为主要参与方的国企和民企在PPP项目中扮演的角色或逐步发生微妙的变化。
  国企即将“去特权化”
  据公开资料统计,在财政部目前开展的第二批206个PPP示范项目中,大部分社会资本合作方仍是央企、省属国企或其他大型企业。
  但在部分城市,探索也正在进行。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民间资本,已经开始在政府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中展露头角。在北京地铁中4号线、14号线和16号线等路线都出现了京港地铁的身影。作为民间资本,京港地铁和北京地铁集团公开竞标,并最终入选民间资本参与方的事实为社会资本进驻PPP领域提振信心。
  作为国内PPP领域最早一批实践者和研究者之一,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看来,北京地铁项目最后有民间资本中标,很大程度上体现政府“市场化”的观念转变。
  “一直以来,在国企和民企共同参与的项目,国企都处于绝对优势,不过,这种现象随着政府对民间资本的重视来看,国企享有的'特权’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未来项目竞标逐渐市场化的规则正在形成。”
金永祥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民间投资约占全社会投资30%左右,包括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综合交通枢纽、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6个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
  据悉,北京地铁14号线、7号线、苹果园交通枢纽以及中心城区居民区停车设施建设等项目拟引进社会资本1300亿元。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员杨旭辉此前表示,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将坚持增量与存量并重的原则。
  这向市场释放出了更加积极的信号。
  金永祥认为,北京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打破了以往国企垄断的局面,为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创造了条件。
  在北京市规划发展计划中,记者发现北京市发改委对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分类规定。北京市发改委相关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主要分为经营性领域、准经营性领域、非经营性领域三个。其中经营性领域包括燃气、电力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等,政府不再进行直接投资。
  针对现有已经建成的市政基础设施,政府将通过委托运营、股权出让、融资租赁、基金引导、整合改制、技术资源合作、后勤社会化等方式,加大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专业化运营力度,不断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
  对此,一位接近政策决策层的人士坦言,一直以来,国企注重规模,民企注重收益,两者诉求不同决定了政府不同的要求。“以往,政府希望国企中标项目更多是帮政府分担市政建设的责任,如今随着政策对社会资本逐渐放松,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度也成为政府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民资投资将强化制度建设
  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累计增速由去年底的10%略升至10.5%,其中,政府投资由去年底的9.5%猛增至20.6%,民间投资却由10.1%“腰斩”至5.2%。
  这个情形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从5月20日到30日国务院派出了9个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实地督查。
  5月20日,国务院督查组专项督查的情况,初步统计9个专项督查组共召开300多场座谈会,实地走访500多家民营企业,访谈了3000多名企业家、行业协会代表、有关政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0000多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介绍:“从督查的总体情况看,各地正在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但与此同时,企业也反映了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主要集中在:政策法规落实方面,部分政策措施缺乏配套细则,有的政策针对性、操作性还不够强,个别地方对国家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执行还不到位;政府管理服务方面,行政审批有待进一步精简优化,地方监管服务有待同步提高,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地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设方面,“玻璃门”“旋转门”在一些地方、行业仍不同程度存在,生产要素成本较高的问题比较明显;企业自身发展方面,部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对滞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技术创新。
  当前PPP业务遭遇的“玻璃门”“弹簧门”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刘昆表示,PPP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投入运行,PPP项目管理服务市场已经进入了比较规范的轨道。未来示范项目还会增加,全国范围7000多亿的投资有很大空间。“对示范项目,政府会严格绩效考核,督促项目,加快落地,畅通民营企业参与的通道,使民间投资通过PPP的方式真正有效进入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市场。”
  记者了解到,目前财政部的PPP示范项目已经连续推出两批,一共233个,这233个涉及到的投资达7000多亿元。
  财政部、发改委在内的部委对PPP法规的重视在不断加强,国企和央企以往享受的权利正在形成“去特权化”的趋势,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民资或将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人大教授:各省经济固化 穷省依旧穷富省依旧富
日13:35 &&&&&&&&& 原标题:人大教授:中国各省经济版图固化 穷省依旧穷富省依旧富  【导读】1994年以来,各省经济版图出现了固化态势,穷的省份依旧穷,富的省份依旧富,贫富差距并未减少,甚至出现了扩大的趋势。在中部地区,江西和安徽一直垫底,可谓“难兄难弟”。在影响各省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如果一个地方投资越多,国有企业比重越低,高速公路越多,越是清廉,就越是有利于经济发展。  【背景】5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封面智库在北京联合召开“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经济版图变迁专家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发表了主旨演讲。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作者: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一、七大区域政策成“撒胡椒面”  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中国的七大区域经济政策。从2000年开始,中国至少有七大区域经济政策,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计划、中部崛起——这三个都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同时发了文件,规格是最高的,也有国家级协调机构;然后是“东部率先跨越”,这没有国家级协调机构,也没有明确的文件;接下来是属于十八大以后的规划,主要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大学的经济信息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