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论文”上涨,谁的错

我的位置: >
物价上涨的内在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
时间:日&&|&&作者:陈维国律师&&|&&关键词:物价上涨&&|&&浏览:2552
大众所说的物价是指各类消费品的市场销售价格,这是老百姓直接感受的价格。
大众所说的物价是指各类消费品的市场销售价格,这是老百姓直接感受的价格。物价是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加上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衡量一个国家物价状况一般要看消费物价指数,即CPI,是英文Consumer&Price&Index的缩写,翻译成汉语,意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的物价上涨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1980年、1985年、年、年、年先后出现了五次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2009年以后物价仍然持续上涨,许多消费品或食品的价格已经超过36年前的数十倍,个别品种甚至超过百倍之多。1980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文革后在“大干快上”迅速实现“四化”的指导思想影响下,短期内进口、投资、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激增,严重破坏了总供求平衡,导致物价迅速上涨。当时国家采取了压缩基础建设、收缩银根和物价等办法加以治理。1984年在通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之后,国家实施价格“双轨制”,对企业放权让利,致使企业投资迅速扩张,随后实行的货币化工资改革,致使1985年物价涨幅接近两位数。当时国家采取了削减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监管,实行严格的信贷规模管理等措施控制通货膨胀。1988年计划内和计划外生产资料价格并轨,并同时放开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导致通胀膨胀比较严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到18.8%,一度出现抢购生活必需品和银行挤兑现象。国家当时采取紧缩财政、信贷等政策控制物价,但由于力度过大和其他因素影响,随后导致市场疲软和经济大幅下滑。1992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开发区、房地产热迅速升温,投资规模迅猛扩张,并出现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等现象,1994货币供应量增长高达34%,居民消费物价涨幅高达24.1%。当时国家出台了紧缩货币和财政、保值储蓄、整顿金融秩序、实行分业经营等16条措施进行调控,使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了“软着陆”。2007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收支持续大幅顺差的背景之下,外部冲击对国内物价波动的影响非常突出。2007年国际粮食、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迅速上升。当时国家对内采取上调准备金率等措施大幅对冲顺差投放的货币,对外采取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办法对冲国内涨价。2009年以来,各类物价仍然持续上涨。从2010年7月起新一轮物价较快上涨,到2011年7月CPI同比涨幅达到6.5%,8月份涨幅回落,年底以4.1%的涨幅“收官”,全年CPI平均涨幅达到5.4%。2012年前三季度,八大类商品七涨一降,食品、烟酒及用品服装、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同比都在上涨。2012年岁末,牛羊肉价格日渐走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1至10日,50个城市牛腿肉平均价格为57.91元/千克,羊腿肉为58.28元/千克,分别比9月上涨了9.8%和4.9%。自2012年四季度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再次上涨,2013年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预计全CIP涨幅可能保持在4%以下,但是通胀压力不容小觑。二、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导致物价上涨及通货膨胀周期波动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货币增速较快。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的发行量必须要遵循一个标准,即货币需求量=商品价格水平×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这个计算公式是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总量和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社会中商品总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大。而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周转次数越多,流通速度也就越快。如果发行的货币超过了实际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因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的现象。假如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价值2亿元,货币周转次数为2次,则只需要发行1亿元货币就可以保证商品总量价值与货币发行量价值相等,物价也就会平稳。在同一条件下如果发行2亿元货币,则1元钱只能买到0.5元的商品,这时物价就会上涨一倍,而原来的货币价值也会下降一倍。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中国1990年的货币总量为1.53万亿,万亿,21年翻了58.53倍。尽管国家统计数据没有发布,但2012年我国货币发行量可能超过了100亿元。2012年上半年央行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准备金率等方式大力回收市场流动性资金,上半年回收流动性资金4,477亿元。第三季度以来,货币政策放宽,央行向市场投放的资金数量增加1.9万亿元。有人预测,2013年只要货币增速不超过14%-15%的长期均值,经济增速回升不超过9%,通货膨胀就可以控制。因为货币过多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金融危机期间我国信贷大幅扩张,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比2008年增加95.9%,2010年新增贷款依然高达7.95万亿元。2011年末我国M2(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储蓄存款+政府债券)余额达85.16万亿元。2000年M2与GDP的比值为1.36,2009年为1.78,2010年上升到1.82,2012年上升到1.87。我国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过多的货币供应必将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M2/GDP”通常被用来度量一国的货币超发程度,一般而言,该比值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M2和GDP数据的单位都是当年本地货币。2012年12月M2余额逼近百万亿大关,全年GDP达到51.93万亿,M2与GDP的比例达到1.88倍。从2009年至2012年4年间,中国货币供应量激增50万亿元,几乎翻番。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应当与实体经济同步变化,即M2与GDP之比大致维持在1.5倍的水平。按照这个比率,我国只需发行75万亿货币就完全足够,但我国现在的货币总量已高出22万亿元。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用信贷急剧扩张的方式维系了繁荣,但也埋下了货币快速贬值的隐患。2005年到2007年10月中国股市大涨之后,又从6100点跌到1600点,这与货币超发较多市场无力吸纳大量的货币有关。当股市无法吸纳超量货币时,楼市就会吸纳大量货币,并导致房价快速上涨,调控也紧随而至。国家一边调控,一边却加大货币投放,难以真正抑制房价。去年我国的新增信贷8.2万亿元,创出了史上第二峰值。2012年中国央行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即使在CPI下降较大的情况下,央行也没有采降息。2012年末,M2同比增长13.8%,低于2012年央行制定的14%目标。但2013年的通胀风险仍然存在并可能有所提升,将会加物价调控的难度。2、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间的缺口影响。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的经济在上一统计数据(年、月、季)基础上增长的速率。如去年全国GDP为50万亿元,今年为60万亿元,今年经济增长率就是20%。.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率,即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用公式计算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的数值,假如以10年为期,那么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就是每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如果现实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社会的生产潜力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就会偏冷。如果现实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两个百分点以上,社会经济就会过热。经济过热指市场供给发展的速度与市场需求发展速度不成比例。资本因为市场虚假需求而增加供给,当资本增长速度超过市场实际所需要的周期量后,在一定周期阶段内就出现相应的市场资源短缺与一定资源的过剩的矛盾现象,并会表现出经济高速发展与物价指数上涨的双高现象。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经济要素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由此引发物价指数的全面持续上涨。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按一个较长时期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计算的,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如,1953年-1978年、1979年-1990年、1991年-2007年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分别为3.4%、4.8%、9.2%,这三个时段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1%、9.0%和10.3%,同时也代表了这三个时段的潜在经济增长率。1978年、1984年、1987年和1992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7%、15.2%、11.6%、14.2%;2003年-2007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10.1%、10.4%、11.6%和11.9%。因这些年份实际年经济增长率超过潜在增长率两个百分点以上或接近两个百分点,所以,1978年到2007年物价不断上涨就不奇怪了。3、因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导致农产品价格提高带动了各类商品物价上扬从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引起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因为农产品价格提高是一个持续的上涨趋势,必然会影响其他物价的提高。但农产品价格上涨有时与气候有关,如近年蔬菜的几次涨价都是受气候恶化而减产引发的。2004年粮食减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并带动了其他商品价格上涨,而2007年和2008年因猪肉短缺价格上涨引发了其他商品价格很快上涨。粮价是各种物价的基础,肉、奶、蛋、酒都是由粮食转换的,粮食价格上涨,必然会引起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另外,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商业用途和房地产开发,一些地方为发展经济作物而大量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等原因,致使粮食和蔬菜种植面积减少,从而引发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并带动其他商品物价上涨。要想抑制物价上涨,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生产供给。如,月,粮食价格累计同比上涨4%,比去年同期回落9&.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累计同比下降4.2%,比去年同期回落41.3个百分点。1至10月食品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累计同比上涨5.1%,比去年同期回落7.3个百分点。这个价格增长的回落与增产有关。另外,农产品价格多年来一直低于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剪刀差”仍然较大。而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一个正常的趋势,有部分农产品因为价格低于生产成本,需要通过涨价获得成本补偿。而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未来农产品价格还将继续上涨。4、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输入价格上涨导致国内商品物价上涨由于国内资源不足,我国很多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例如铁矿石、大豆、油料、石油、煤碳、铜等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这些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的进口价格不是中国政府可以调控的。只有中国经济实力发展壮大,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定价话语权之后,才能影响国际市场。我国石油约一半需要进口,2010年进口2亿吨以上。2003年初每石油桶为37美元,2008年涨至每桶147美元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曾急剧回落到每桶约50美元。但2011年2月份,国际油价重新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关口。在油价上涨的同时,与石油有互替关系的电、煤等能源的价格也随之上升。2010年3月国际炼焦煤的价格同比上涨55%,同期我国的煤炭价格亦大幅上涨,仅在2010年10月份就比9月上升50%以上。我国是世界钢产量最大的国家,但我国从2003年开始就成为世界进口铁矿石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进口总量的25.9%。国际铁矿石受三大国际垄断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公司)的垄断和各需求国家的竞购,其价格不断攀升上涨,年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价格上涨了3倍多。铜是我国每年需要进口的重要物资之一,2010年铜价上涨4.5%,达到每吨7522美元,2010年6月以来铜价飙升约50%。由于国际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平均涨幅为10.04%。这些产品是2010年以来我国进口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也是物价上涨的产业源头。直接推动了国内原材料价格、加工工业产品价格、生活资料价格上涨。5、投资增长过快是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来我国投资快速增长,是推动物价上涨的诱因之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CPI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CPI涨幅一般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1-2年,当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高于20%时,之后的1-2年内一般都会引起物价上涨。“十一五”期间,2006年和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2.1%和20.2%,导致2007年和2008年的CPI上涨4.8%和5.9%。2009年和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为33.2%和19.5%,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7.9%。因此,从固定资产投资和物价水平的变化关系看,2013年物价仍存在较大的上涨压力。6、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的用工荒已经从东部扩展到中西部,制造业领域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由原来的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将逐渐减少,并最终枯竭。这将成为物价持续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增无减,劳动力供求关系日渐紧张,将加快工资上涨幅度,致使企业提高劳动成本,同时促使服务业工资成本上升。工资成本上升必然促使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反过来必然要求增加工资,否则实际工资就要下降。2010年以来,我国工资上涨加速,各省的最低工资已平均上调了15%-20%,自然会推动产品价格普遍上升。总之,工资成本上升是引发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7、热钱炒作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之一。热钱又称游资,是为追求高回报而在市场上迅速流动的投机性短期资金。热钱炒作的对象包括股票、黄金、其他贵金属、期货、货币、房产乃至农产品,例如红豆、绿豆、大蒜等。从2001年至2010年间,流入中国的热钱平均为每年25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同期外汇储备的9%。热钱的根本目的在于投机盈利,而不是为社会生产服务。2010年上半年绿豆、大蒜、棉花等价格上涨,交易所11月8日棉花期货一天成交300多亿,换手率之高,大大超过了正常的范围,这都是热钱炒作的结果。热钱可以使经济发展出现虚假繁荣,引发经济过热。如,前些年热钱中国在房地产市场炒作,致使我国房地产价格涨幅达12%以上,远远超过消费物价指数。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每年价格上涨20%以上,甚至达到50%。热钱大量进入会加大外汇占款规模,影响货币政策正常操作,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而热钱的流入,人为加大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热钱的流出,使经济剧烈波动,如果热钱大规模迅速流出,会使一些投机气氛较大的市场价格会大幅波动,如导致房地产价格迅速回落、债券价格以及股票市场大幅震荡等。泰国在1997年前奉行高利率政策,大量热钱涌入泰国,泰铢贬值后,“热钱”迅速逃逸,使泰国的经济崩溃。三、物价上涨对经济发展影响1、物价上涨直接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物价上涨的直接影响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下降,漫天的涨价声只能让普通人群越来越头疼。昨天一块钱还能买三根大葱,涨价以后只能买一根了。三口人之家庭原本每月生活费支出约1200元左右可以过得很好,物价上涨之后需要支出1500元还过得不大舒服。令人苦恼的是凡是涉及生活方面的必需品,几乎样样都涨价。工薪阶层的老百姓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感觉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特别难受。2010年食品和燃料涨价致使亚太地区1900万人陷入贫困,2011年新增贫困人口多达4200万。其中涉及中国被高物价导致的贫困人口也绝非小数。按我国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计算,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如果将2300元全部用于生活消费品支出,平均每日6.30元。这点钱只能购买1.4公斤大米或1公斤蔬菜或250克猪肉或350克鸡蛋。物价上涨引发货币信任危机。货币的购买力如何,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货币的信任度。由于纸币只是财富的代表符号并不是直接的财富,所以,货币的购买力一旦下降,就会引发人民群众对货币的不信任感。物价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国家发行的货币超出了市场的商品价值,本来代表一定财富额度的货币,在市场上不能够买到相等价值的商品,人们就不会再相信货币而采取储藏金银或其他能够保值的商品。这也是近年来很多人把有限的一点钱加上借贷的钱一股脑地投向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原因。人们直接或间接持有现金的目的,是把自己的财富暂时以纸币形式储存。币值稳定时,持币者会将货币储存在银行里,使自己财富不会缩水。而通胀一旦发生,持币者发现等量纸币不能换回等量的商品时,货币的购买力不断下降时,人们就不会继续储存货币了。3、物价上涨加剧了商业投机行为,造成市场虚假繁荣,容易诱发经济危机。物价上涨致使通货膨胀,人们发现直接或变相购买资产,不用辛苦劳动都能获得大量的货币财富时,就会促使各种投机性商业行为大量产生。如炒房,炒股,炒期货成为许多人投资的主要项目,从而导致各类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做实业的没有炒作挣钱,老实人没有投机者挣钱,促使许多人成为专职的投机者,甚至很多人通过举债来进行投机贸易。由于投机盈利的带动效应,大量的投机资金进入市场,造成市场短期需求旺盛的假象。大量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纷纷涌向被看好的产业或商品之上,使得一些行业或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并引起相关联的产业或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一时间钢铁、水泥、煤碳等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价格飞涨,致使很多人向这些行业和关联产业大量投资,造成这类行业的短期繁荣。很多投资者短期内挣到很多的钱,催生了其他消费行业的火暴,并推动大量的高档消费场所的投资旺盛。然而大量资金突然间的集中性投资会造成某种行业或产品的产能过剩,一旦出现大量产品积压的情况,就会导致市场价格回落,并出现市场萧条的现象。当投机行为不再盈利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许多投资行为失败,企业产品大量积压,企业停产、半停产,甚至许多企业被迫倒闭。因为通胀时很多行业因需求旺盛而挣钱容易,使得大量劳动者涌向高薪行业。一旦发生经济危机,企业开工不足或难以开工,就会出现大量失业现象,人们的挣钱难度就会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就会下降。4、物价上涨造成市场经济秩序失衡,引发大量经济纠纷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市场经济需要按合同办事。经济合同的诚实履行必须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下才可以得到保障,如果市场秩序失衡,经济合同的诚实履行就无法得到保证。经济合同的诚实履行与货币的币值稳定状况相关。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货币的币值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产品的价格也可能一日三变而无法掌握,公平交易的双赢机制被严重破坏,生产流通领域中的利益分配不公现象促使一部分人无法诚实履行合同。因为诚实履行合同,就可能因原材料和劳工成本的上升而亏损。如果不诚实履行合同,就可能引发经济纠纷或诉讼,并导致法律后果。同类产品自己不涨价可能亏损,如果有涨价也有不涨价的,就会导致恶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经济纠纷或诉讼案件,从而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机制。5、社会需求供给失衡,引发社会危机。在通货膨胀严重时,人们对货币会失去信任,就会抛掉货币而大量购买能够保值的实物去抵制通胀。但任何产品实物的正常供给能力都是有限的,要保证正常的物价水平,就必须对商品进行有序的供给。而没有库存的商品成本是最低的,当人们都购买某种保值的商品而囤积时,就会造成商品的供应和需求表现得极不稳定,一会供不应求,一会供大于求,致使商品供给数量和种类不均衡,使正常的产能被破坏。当企业均衡连续的生产状态被破坏之后,就会使企业无法正常经营,就可能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一旦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人们就会因为货币的失信而不愿意持有本国的纸币,就可能发生抛掉本国纸币而兑换黄金或他国货币的现象,就可能会引发社会危机。如俄罗斯的卢布最初1卢布兑换两美元,而俄罗斯经济危机时,出现了4000卢布换一美元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秩序严重混乱就不奇怪了。四、对物价上涨的应对措施1、重点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基本消费品的正常供应,禁止炒作基本生活必需品。农业生产是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消费品的主要来源,如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品物价稳定,那么各类商品的价格基本上能够保持稳定。如果粮食、生猪等农产品和基本的消费品供应能够得到有效保障,那么在发生通货膨胀时,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至于造成严重影响,而且通货膨胀也不会过于严重。因为,在有效生产情况下,即使个别地方发生农业减产情形,国家也可以过物资调配、进出口等手段进行市场调节,并保障供应。国家应该针对基本生活消费品对民生的影响,禁止“游资”炒作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如粮油蛋肉等。因为游资能炒作的产品必然是供小于求的产品,如大蒜减产就有游资炒作大蒜,棉花有供需缺口,就有游资炒作棉花。而游资炒作一旦成功就会带来连锁性物价波动。所以,国家必须建立专门的机制对游资动向进行监管,坚决制止游资进入实体经济对居民的生活必需品进行市场炒作。另外,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蔬菜等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成本,通过减少流通环节的倒手次数,降低流通成本,以抑制物价上涨。当前,应该鼓励农民与市场直接对接,并为市场直接向农民采购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应该通过组建农民联合体,如蔬菜合作社、蔬菜协会等形式,与市场建立供销机制,使蔬菜价格保持稳定。2、控制货币发行量,适度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作为交易性货币供给,短期贷款不断提高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因素。抑制物价上涨幅度,必须要控制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但降低短期贷款增速又会加重企业资金短缺局面,需要协调处理抑制物价上涨与满足企业经营资金需求的矛盾。国家应严格把握货币发行并控制货币流通量,有效控制信贷规模,适时调整利率。中央银行应强化货币发行的控制力度,使货币供给量维持在计划目标范围内。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1元价值,负责货币发行的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就是超发。在市场化改革等和资源商品化过程中,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但如果货币供给过高就容易引发通胀。如,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2012年中国GDP总量为51.34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超过100万亿元。每年超发的数十万亿的人民币,使得货币流通性过剩,购买力降低,物价波动变大,并表现的极不稳定,同时导致各类基本消费品和商品价格上涨过快。所以,要想有效控制物价,国家必须控制货币供应量。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控制产品进口价格及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原材料燃料动力输入价格上涨是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而影响产品进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和美元贬值等。国家可以对人民币适度升值,使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相应下降,减弱物价上涨引起的原材料成本上涨推力,消除通货膨胀的形成基础,缓解物价上涨的外部压力。3、加大政策性调控措施,对物价上涨进行有效抑制。利用政策性调控手段抑制物价上涨是非常重要的。国家面对物价不断上涨的趋势,应加大信贷结构调整,有保有压,有扶有控,信贷向中小企业、“三农”等一些薄弱领域倾斜,以促进中小企业和“三农”等薄弱领域的发展。当物价上涨幅度较大时,国家应该通过相应的物价控制措施,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生产者的利益。使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产品价格、资源产品价格和劳动力报酬上行的客观规律,与商品价格体系相吻合,以避免物价起大落现象的发生。如果在通胀导致物价上涨时采取的措施得当,就可以利用价格的生产信号反馈作用控制生产投入。生产者就会根据合理的价格变动规律,增加某些商品的投入,使货币贬值导致的价格上涨被生产者加大的生产量所抵消,价格就不会出现持久的大幅度上涨。食品是城乡居民的主要消费品种,食品价格的变化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影响极大。历次物价上涨中人民群众反应最大的往往都是食品价格上涨。所以,国家通过相应的措施平抑食品价格涨幅是稳定物价的关键。因为农副产品生产周期较长,需求与供给的价格弹性很低。而农产品的产量及价格往往与气候有关,要避免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则必须加强农副产品生产与供给管理。国家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利用财政手段促进扩大农业生产。通过加大投入实现不断增产,以确保市场供应量。同时需要疏通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4、适度控制工资上涨幅度,并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补助。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供求格局由过剩逐步向供给不足转变,而用工荒的发生的同时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也上涨较快,成为我国物价持续上涨的主要推力。所以,适度控制工资上涨幅度是抑制物价涨幅的重要手段。适度控制工资上涨幅度则必须处理好抑制通货膨胀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因为,民生是国家的根本,而保持工资上涨幅度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但提高工资水平就会增加社会上货币总量,就可能推动物价上涨。这就需要国家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既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又能有效控制物价上涨。尽管城乡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一些收入水平较低的人口需要国家的相应补贴,才能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保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国家必须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的补贴,对低收入群体适当补贴包括城乡低收入群体、在校贫困学生等,通过财政的渠道进行适当的补贴,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
作者: [吉林-通化]专长:医疗纠纷 合同纠纷 建设工程 房产纠纷 刑事辩护 律所:吉林享和律师事务所218638积分 | 帮助12139人 | 1931个好评电话:
温馨提示:华律网专题由编辑人员收集整理而来,不代表华律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法律问题(如离婚、房产纠纷、
人身伤害、刑事等),建议您(免费)。
相关推荐阅读:
法律咨询向律师描述您的问题吧
请描述您的事件原委,问题描述的越详细,律师解答的会越准确哦!
你已输入0/3000字
下一步你还可以:
看看大家都在关注什么:
遇到法律问题,上华律网在线咨询律师!中国最便捷、最大、最专业法律咨询平台,18万执业律师为您解答!
在线客服:
(注:此为客服QQ不提供法律咨询!)
(投诉建议与合作)
律师服务热线:400- 传真:028- 四川?成都市高新西区西区大道99号伯雅科技园1号楼(近万科城臻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价上涨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