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哪些省份城市或者哪些城市的发展会非常可观?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未来10年将称霸中国的6大城市群
来源:商业见地网&&&
作者:佚名&&&
中金在线微博微信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伴随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趋势。那么,未来10年将称霸中国的大城市群有哪些?
  “十三五”区域规划空间布局初步明朗。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方面,《建议》提出,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在当前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是否有若干综合经济实力强大的城市群与全球城市区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趋势。
  在中国,受技术革新、要素流动和产业更新换代等因素影响,区域经济也正由传统的省域经济与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城市群总面积占全国的25%,却集中了全国62%的总人口、80%的经济总量、70%的固定资产投资、76%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和92%的移动电话用户、98%的外资和48%的粮食。
  未来10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20大城市群,可以说,他们的发展将会主宰中国的未来。
  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规划按照“2+8”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8个次中心城市。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明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区域定位,并将对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对象进一步明晰。
  根据规划,到2017年,京津冀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到2020年,科技投入、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区域形成分工明确、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连接的创新驱动。
  据悉,此次京津冀协同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例如,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探索新的管理运营模式,打造产学研结合的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加快建设天津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试点力度,强化对周边区域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认为,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强调要突破行业、区域、国别界限,构建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创新共同体”,以保持其科技创新的世界领先地位。”
  “到21世纪中叶,京津冀一体化将重现当年洛杉矶的崛起,这是一个世纪性的超级大国事件。”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表示。
  曹和平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可能涉及50余个县,经济整合规模或达1.5亿人,其规模将远远大于当年洛杉矶崛起。
  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长江经济带)
  2015年4月,长江中下游城市群规划获国家批复,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
  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由此,中国国家级城市群由原来的3个扩展至5个(另一个是成渝城市群)。长江中下游城市群面积是长三角城市群的3倍,珠三角的5倍,面积为世界之最。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在批复中写道。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介绍,去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大约是6万亿元,约占全国的8.8%,略低于京津冀城市群,与珠三角地区的九个核心地市的经济体量大体相当。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个特别明显是,发展态势十分良好。
  于合军称,今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仍然有望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划期是2015年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30年。于合军说,它有利于探索我国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有利于农民就近城镇化。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经济带)
  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区域内25个城市被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
  并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
  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已成为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成渝城市群(位于长江经济带)
  以2011年获批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依托的成渝城市群,横跨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都、重庆两城市为核心,包括四川省内11城市以及重庆整个地区。今年年底前,成渝城市群规划或将会上报。
  从资源和区位优势看,成渝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处,是西部地区发展基础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备打造成为有全国性影响、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所以,将成渝城市群纳入国家级城市群,有利于改善我国城市群数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更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局面。
  成渝城市群包括重庆全域和四川的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内江、宜宾、泸州、自贡等11个城市。这样,不仅可以彻底改变重庆成都双核独大的局面,还可以补上两地中小城市“塌陷”的短板。
  不仅如此,成渝两地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相互支撑和带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如果仅仅是重庆或成都与东部省份相比,显然是势单力薄的,但两者加起来基本可以和沿海发达省份去比较。
  实际上,成渝城市群不仅会产生1+1>2效应,更会是1+1=4。成渝组成一个国家级的城市“狼群”,不仅可以避免彼此在以往竞争中的内耗,更重要的是,会在西部地区形成一个颇具潜力的增长极。
  特别对中国企业乃至全球的企业,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尤其在当代资本过剩、产能过剩的大前提下,最需要的就是市场,这里,可以催生出一个成长空间极大的市场。
  成渝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密度、综合竞争能力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并不遥远。
  珠三角城市群
  1994年“珠三角”概念首次提出,2008年12月正式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城市群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与港澳紧密合作。
  长株潭城市群
  今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环长株潭城市群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外围分别发展常德、岳阳、衡阳、娄底4个次级城市圈(带)。总面积9.96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GDP占全省79%,是湖南重要的一大区域,对全省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早在2011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就把“环长株潭城市群”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并着力的发展这一战略型新兴产业。
  现今上升到重大国家战略,说明环长株潭城市群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将是一大机遇,对湖南来说是一大福音。
  除此之外,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提出的“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可以看出,未来中原、哈长等城市群也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将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做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可见,伴随城市群崛起,中国传统的省域经济和行政区经济逐步向城市群经济过渡,城市群的区域增长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此前表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需要打造20个城市群。
  具体是5个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以及6个地区性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
  对于城市群规划的进展,方创琳透露,哈长、成渝、海峡西岸三个跨省城市群规划,正在加紧编制中,今年年底前有望陆续推出。
  除了城市群布局,11月3日公布的《建议》还对“十三五”时期,整个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做了设定: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刘勇表示,传统说法叫“四沿战略”(沿海沿江沿边沿线)。区域经济是一个整体,讲究“点线面”结构,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从而形成一体化结构。其中“线”的构成尤为重要。目前,这三条轴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瓶颈需要破解。
  此外,《建议》指出,要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重点地区一体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
  在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方面,方创琳认为,若干重点经济区即是重点城市群地区。换言之,“十三五”期间需要增强20个城市群的建设。这20个城市群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没有竞争,只有竞合(竞争中合作)。但每个城市群内部的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商业见地网)
责任编辑:cnfol001
好消息!还在为选择留学院校而苦恼吗?还在为复杂的移民申请流程而心烦吗?818出国网微信号汇聚最新的出国资讯,提供便捷的移民留学项目查询和免费权威的专家评估,为你的出国之路添能加油!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818出国网”(chuguo818)关注818出国网微信。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400-027-2521
24小时统一服务热线
热门搜索:
中国未来将打造10大超级城市
中国市县招商网综合
摘要◆针对京沪的超大城市问题重重的情况,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透露中国将打造10大中心城市!那未来这10大超级城市会落在谁身上?
  近期,权威消息人士透露的一则新闻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针对京沪的超大城市问题重重的情况,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透露中国将打造10大中心城市!那未来这10大超级城市会落在谁身上?
  在等超大城市存在的一系列城市病问题之下,未来我国城市发展思路也将进行相应的调整。
  1、中央智囊透露:中国将打造10大中心城市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日前在智库论坛上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时表示,中国出现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城市原因之一就是面向全国的服务性功能过度集中在一两个城市。
  他以北京为例说,北京城市病问题的根源是集中了太多非首都功能,若把企业总部、医疗高地、最高学府等功能转移,自身&城市病&解决的同时也能促进其他地区发展。
  杨伟民表示,中国要解决北京这样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十个类似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才行。中心城市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服务周边的主力军。小城市产业链不完整,对行业没有集聚效益,无法形成竞争优势,不能够带动区域发展。因此要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在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教授分析,中国目前的&大城市病&已经非常严重,包括拥挤、雾霾等现象都与中国的超大城市化密不可分。&城市的发展主要是资源的聚集和布局,几十年中国最好的资源都是集中在北京等少数超大城市,因此城市病也越来越严重。&
  也就是说,北京、上海等存在的一系列城市病问题之下,我国的城市发展战略也有望进行调整,未来会把更多机遇分给京沪以外的大城市。例如,2016年G20峰会定在举办,而不是北京、上海等世人皆知的&国际名片&城市。这也是继2022年亚运会落户之后,又一个国际性重要活动放在杭州举办。
  一方面,这表明中国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国际城市外,其他城市亦有举办国际性重要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也是我国分散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功能的一个体现。
  2、中国打造10个超级城市,哪些城市机会更大?
  那么要打造十个类似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哪些城市的机遇比较大呢?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就一直存在着十大中心城市,即目前固定电话区号三位数开头的城市。这十大城市除了北京、上海、、重庆四大直辖市外,还有、、、、和沈阳。这些城市均是各大区的中心,各大区最好的大学和医疗资源基本集中在这些城市。
  从城市发展进程来看,尽管改革开放之后不少沿海城市迅速崛起,但传统历史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沉淀、行政等级、在区域内的中心地位等因素仍是影响城市规模的最重要因素。
  中心市区人口规模一直都是衡量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最重要指标。目前来说,每年住建部出版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是对各大城市城区人口最接近准确的统计。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前十位的城市中,除了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崛起、位居第四的外,其余9个城市均属传统的十大城市。而在传统十大城市中,只有西安市区人口低于500万,为429万,位居全国所有城市第13位。
  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认为,各个大区的中心,如西北、华中、东北等大区的中心城市,行政等级比较高。目前我国的主要资源如财政、、医疗、文化等资源的配置仍与行政等级密切相关,行政等级越高的城市资源配置越多,例如华中、中南开头的大学主要集中在武汉,西北开头的大学主要集中在西安,西南开头的多在成都和重庆。因此这些城市形成的聚集效应也越大。
  也就是说,如果要打造十个类似北京这样的城市的话,未来可能这些大区中心的机会更大。但这也不是说其他城市就没有机会。这其中,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崛起的深圳是公认的一线城市,其中心城市的地位十分牢固。长三角的杭州虽然不是传统十大城市,但近年来杭州发展迅猛,在互联网、经济等多个指标方面已经与一线城市不相上下。
  此外,如果要发展中心城市,中西部将成为重点。&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杨伟民解读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发展空间趋于饱和,新的中心城市重点将在东北、中原、成渝等几大城市群培育和发展,再造若干个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形成经济增长新节点。
  杨伟民说,中心城市未来要想形成竞争力和集聚效应,必须要布局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将加快培育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城市群,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加强城镇之间的要素流动和功能联系,促进产业协作、功能互补,形成支撑和带动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区。
  也就是说,未来像郑州、等人口大省的省会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认为,打造一批新的中心城市,分散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的功能,并不是简单地按照过去的大区中心建设,因为如果继续把教育、医疗等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区中心,那么对、等人口大省来说,不利于这些地方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而且说打造10个中心城市,也不一定就是10个,也有可能是十几个。&牛凤瑞说,未来我国城市发展,还是要尊重市场。&一个城市能否成长为中心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可能和需要。&
  胡晓登说,中国城市的发展主要是资源的支撑、聚集和产业的布局,但几十年来我国主要的资源、资金、产业和优势公共产品都集中在大城市。&经济发展不可能绝对均衡,但必须要相对均衡。&胡晓登认为,未来关键是国家的顶层设计一定要促进区域公共资源均等化的实招,在产业布局、教育、医疗、金融资源等方面要考虑全国的均衡布局,才能促进区域的均衡化发展。(据一财网)
  3、中国未来10大超级城市预测(非最终结果)
  NO1:北京 作为中国首都,门户城市,北京有巨大的发展魔力, 当之无愧获得第一大城市的头衔。
  NO2:上海 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创新中心,有着巨大的能量与吸引力,未来短短五年时间,当然不会撼动上海在中国的地位。
  NO3:广州 广州作为中国一线城市,汇聚了大量人才与资源,虽然不可能撼动前面两个老大哥的地位,但是保持第三的位置还是绰绰有余的。
  NO4:天津 天津进入前四,一点没有让人觉得惊讶和突兀。最近几年天津的GDP增长一直保持前三,进出口贸易更是夺人眼球。绝佳的港口,靠近帝都的优秀地理位置,直辖市的国家地位&&造就了未来的天津,所以天津坐上第四的位置,也是理所当然。
  NO5:重庆 重山重水重庆城。地理位置的恶劣与偏僻,薄弱的底子,但是重庆有着令人羡慕的国家地位,和一班子优秀的领导人。从BXL的大力建设,到黄奇帆创造的重庆模式,让这座本应不受重视的山水城市蝶变成为了GDP增长全国领先,城市规划建设名列前茅的山水大都市。厚积薄发用在重庆身上一点不过分,重庆在未来五年持续发光是毫无疑问的。
  NO6:深圳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城,有着与自身很匹配的美名:鹏城。但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深圳自身的一些问弱点,导致深圳在城市竞争中略有下滑,但是深圳依然保持着雄厚的能力与资源。
  NO7:南京 南京作为千年古都,庞大的经济区域支撑,哪怕是国家地位偏弱,影响力薄弱,但是靠着强大的经济能力和繁华的城市建设在竞争激烈的城市排名中稳住了脚跟。
  NO8:成都 仿佛第八这个排名和成都有着口香糖般的粘连。成都无太大短板,未来五年经济上也不会有太大波澜,持续保持着第八这个即吉祥有不错的排名。与第九名武汉相差无几,但是与前七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NO9:武汉 武汉作为中国最新发展趋势的长江经济带中的龙腰,肯定会顺带沾上一些龙气吧! 武汉引领着中西部最好的科教水平,有了好学校,就有了好学生,有了好学生就有了好人才,有了好人才就有了好的城市建设者。武汉地处九州通渠的中原之心,有着良好的交通资源,除了经济总量和比第八的成都稍微弱点,其他地方都不比成都差。
  NO10:杭州 杭州既然坐上了这个位置,肯定是已经伤痕累累,身心疲倦了。下面有沈阳,,西安这些实力并不差,他们只是在一些致命缺陷上被杭州打败后踢了下去。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都对杭州称赞有佳,杭州更像是一个平易近人的邻家大美女,一点也没有什么架子,但是走进之后你会发现她非常的富气逼人,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杭州虽然拥有强大的民富,但是这些都不是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市发展靠的是国家支持,城市定位,所以杭州未来几年依然是不温不火,不张扬,却能有效保持第十的位置。虽然与前面的那些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不会掉出前十的排名。
  NO11:西安 把西安排在沈阳前面,我也感觉有些突兀,因为西安除了历史,还是历史.......但是我们排的是五年后的二十大城市,所以西安排在十一位还是蛮能服众的。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西安浑身上下都充斥着古朴气息,国家在未来几年肯定不会怠慢这个老前辈,现代版的丝绸之路渝新欧,和最近一两年的一些外企,会让这座历史古城重新充满生机!
  NO12:沈阳 奉天 , 024 ,沈阳军区 &&众多荣誉标记在这座现代历史浓厚的区域大城上。现如今沈阳大多数方面都比西安强,可是目前的发展趋势略逊于西安,所以只能排在了第十二位&&
  NO13:苏州 单轮GDP,苏州在未来十年中占据前十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这座城市的最大短板就是国家地位和地区辐射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经济再怎么疲软, 未来趋势再怎么不利,可也不会比一些二线省会城市差。
  NO14: 低调奢华有内涵用在身上一点也没错。作为地级市,既没有苏州那么高端,也没有省会杭州那么有名气,坐着老二的位置,就像一个有涵养的大富翁,不包二奶,不买豪车炫耀,平易近人,让人觉得特别靠谱。
  NO15:郑州 中原崛起的口号一只都是某些人的口头禅,可是真的要崛起不光是靠嘴巴说,这些年郑州并没有在哪方面取得过什么好成绩,但是期待未来五年国家的重心转移会对中西部省会城市带来春天。
  NO16:长沙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两型社会试验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南中国综合性交通枢纽。 也许未来10年长沙增长到前十二,但是五年短短时间,长沙还是勉为其力的,当大家在为长沙今年的各项增速感到欣慰时,在为武汉在中部地区找到对手时,不幸GDP作假的消息传了出来,华吧一片唏嘘.....
  NO17: 苏B和令人艳羡的经济,本身实力并不差,但是被苏州遮挡了大部分的光芒,让外人不太了解,未来发展趋势对无锡也并不是太有利,所以只能列在这个位置了......
  NO18:&大连&(并列18) 二十榜单为什么会出现三城并列现象,大连都是单列市,也是省会城市,欧亚明珠。三个城市的身份都不差,未来发展趋势都不太耀眼,相同点太多,导致胜负难以区分,如果真的要在三城中分的话,我会这样排列:大连,哈尔滨,青岛。
  NO19:厦门 厦门是中共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http://经济特区之一,十个http://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即&http://新特区&)在两岸金融、东南国际航运、对台贸易、两岸新兴产业等有着重要地位 。 厦门排在这个位置是绝对没问题的,厦门是个很有未来的城市,至少比他的省会强。
  NO20: 算是的难兄难弟,但是并没有沾到光。给了你霸都这个名字并不是抬举,虽然坐到这个位置,但是还是摇摇欲坠,毕竟下面的不是饿狼就是猛虎。未来的区域化发展对还是很有带动性的。
  【相关热点推荐】
责任编辑:Rachel
上一篇: &&&&下一篇:
1、凡本站注明“中国市县招商网”、“市县招商网讯”的作品,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市县招商网”。
2、如作者本人对本站刊载内容、版权持有异议,请于知道该作品刊载之日起20日内联系本站,否则视为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3、本网所有项目信息“来源”真实、可靠,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时效性等负责,如有异议可通过信息来源处核实。
欢迎各类型媒体与本站签订转载、频道、栏目等合作协议。电话:&&&&Email:
项目排行榜
本网为招商引资信息综合发布平台,请广大用户在使用信息时与本网客服联系,再度甄别。
主办单位:经济日报社集团《中国县域经济报》社&|&运营单位:市县招商网
客服热线:010-7/850&& 客服邮箱: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6号汇融大厦B座
Copyright (C)
中济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110801号 | 京ICP备号 | 京公网安备02号&&1679被浏览1263937分享邀请回答经济 武汉、长沙、南昌经济总量领衔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各自都市圈中也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武汉2016年GDP总量近1.2万亿,占武汉都市圈的41%,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17%。长沙紧随其后,GDP总量超9000亿,占环长株潭都市圈的37%。人口 武汉人口规模突出,远超城市群其它城市。武汉凭借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入较大,常住人口达1077万,占长江中游城市群8.6%。其次为长沙、衡阳,人口均在700万以上,南昌、黄冈等城市在500-600万的规模。财富 长沙、武汉居民财富水平领先其他城市。其中,2016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万元,位列各城市第一,其次为武汉,约4万元,株洲、南昌在3.5万元左右,娄底、益阳等城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居民财富水平垫底。教育 武汉是科教大市,高校数量及高等教育人才可观。2016年,武汉以83所高校,并列全国第二,长沙、南昌高校数量也名列全国第6、9位。高校资源丰富一方面可以提高产业研发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为城市输送更多高端人才,从而带来旺盛的住房需求。优先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城际交通建设加速,中心城市地位继续巩固 长江中游城市群具备优先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 中心城市产业层级将进一步提升。 2016年武汉、长沙、南昌三次产业占比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内三大区域产业分别围绕中心城市联动发展,但城市群内尚未形成协同效应。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仍以二产为主导,仅武汉三产占比超过50%。未来,借助东部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的契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将迎来发展期,中心城市产业层级进一步提升。武汉将发挥区位、交通、人才及产业基础等优势,以先进制造、研发和服务业为发展方向;长沙在长、株、潭一体化中的产业核心地位进一步提升,并不断向外转移,生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布局更加集聚;南昌未来将逐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转移,逐步培育休闲度假、后台服务等功能。承东启西,联接南北,临江达海,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腹地广阔,拥有一批现代化港口群、区域枢纽机场以及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就轨道交通来看,武汉都市圈城际交通便捷度较高,但三大区域间未形成跨区域联络线,城市群轨道便捷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武汉都市圈 年,武咸、武黄、武冈、武孝等四条城际铁路先后通车。咸宁、黄石、黄冈、孝感等城市与武汉市之间构建成“半小时铁路圈”。未来,规划武汉到仙桃、潜江、天门的城际铁路,扩大武汉向西的辐射力和城市圈的影响力。环长株潭都市圈目前,长株潭城际铁路已开通,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形成“人”字形的快速、便捷的半小时通勤圈。未来规划了“一竖两横加半圆”的城际线路,“一竖”是岳阳-长株潭-衡阳;“两横”分别是长沙-益阳-常德、湘潭-娄底;“半圆”是汨罗-益阳-娄底-衡阳。环鄱阳湖都市圈目前仅昌九、昌景城际通车。规划“一环八射两联通”的城际线路,“一环”为环鄱阳湖城际;“八射”分别为九江方向、奉新-修水方向、奉新-上栗方向、高安方向、丰城-樟树方向、抚州方向、鹰潭-上饶方向、景德镇方向的城际铁路。“两联通”为新余-吉安城际、景鹰铁路。房地产市场仍以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为主外溢效应较弱 仍处于单核发展阶段,三大核心城市房地产市场规模远高于周边地区。2016年,武汉都市圈的核心武汉虽然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远超其他城市,但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而南昌和长沙虽然规模不及武汉,但2016年开发投资额增速分别达到39%和25.8%,远超城市圈内部其他城市。从商品房销售额来看,武汉、长沙和南昌三大核心城市市场规模远高于其他城市,并且在上行周期中,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速。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中原城市群。南昌武汉长沙合肥郑州太原中部城市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政策利好。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的批复》(下称《规划》),中部地区将迎来新一轮的政策利好期。数据显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2015年底人口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5%。2015年中部六省城镇化率为51.2%,低于全国约5个百分点,处于城镇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人口相对密集,大量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城镇化发展基础良好且潜力巨大。特别是中部地区是我国外出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是落实全国3个1亿人城镇化战略中就地城镇化战略的主要区域。那么,中部地区哪些城市的发展空间最大?哪些城市将是未来我国城镇化农民工流入的“主战场”呢? 以“中部四虎”为代表的省会城市无疑将是未来中部地区城镇化的主要流入地;此外一些次中心城市如宜昌、襄阳、洛阳、芜湖、九江等发展空间也很大。“中部四虎”与沿海发达地区不同,在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基本都是所在省份的单极核心城市,省内最好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资源都集中在省会,在近十年的高铁大建设大发展过程中,也都是以省会城市为枢纽展开。通过对近十年35个主要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增幅比较发现,合肥、长沙和武汉在所有城市中名列前茅,郑州的增速也比较靠前,太原增速相对靠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2011年“三分巢湖”后,合肥进一步做大,因此合肥的数据不具备可比性。不过合肥仍然是过去十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例如,2006年合肥经济总量在全国仅位列第56位,但到2010年已上升至全国第38位;2011年三分巢湖后,合肥仍继续高速发展。从经济总量上看,武汉是中部唯一一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长沙、郑州和合肥也都进入GDP5000亿俱乐部,相比之下,南昌和太原的总量仍比较小。武汉、长沙、合肥和郑州不光增速快,目前总量也比较大,堪称是“中部四小虎”。交通的优势也是一个城市对外辐射力的重要体现。在航空港吞吐量方面,武汉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894万,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13。长沙紧随其后,位居第全国第14,郑州位居第17,太原、南昌、合肥分别位居全国第28、31、35。中心城市规模也是一个城市辐射力的重要体现。根据住建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武汉的城区人口达到了628万,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7位,在中部各城市中遥遥领先,郑州紧随其后,达到了403万,长沙、太原、合肥规模相当,都在330万到350万之间,南昌低于300万。从产业来看,上市公司是衡量一个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A股上市公司方面,武汉为50家,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11位;长沙是49家,合肥36家,郑州24家,南昌17家。武汉和长沙遥遥领先,而太原则没有进入全国前50名。武汉领跑中部地区 从各个重要指标来看,武汉在中部的竞争力和优势首屈一指。作为华中大区的中心,武汉集中了中部地区最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这种公共资源的优势使得武汉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城市。对武汉近年来的变化,其在产业结构上的变化更值得关注。得益于武汉在高教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以光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目前东湖高新区集聚了烽火通信、华工科技等30多家上市公司,是我国上市公司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让武汉成为目前最具产业竞争力的二线城市之一,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根据武汉名校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的研究生毕业质量报告,有43.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湖北工作,这也是连续两年就业湖北人数超过40%,其中绝大多数留在了武汉。而选择去华南、华东的均不到20%。在武汉大学工作的周老师说,十几二十年前留在武汉工作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在体制内,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去企业的也大多是到武钢、武船等大国企,但如今留在武汉的毕业生大多数是到东湖高新区的上市公司上班,收入也较高。尽管武汉在中部最具竞争力,不过其后的长沙、郑州也正在步步紧追。尤其是长沙,在多个重要指标上与武汉不相上下,在人均GDP和人均纯收入方面,长沙均超过武汉,位居中部第一。在上市公司方面,长沙达到了49家,仅比武汉少一家,而长沙的拟上市公司有19家,比武汉多出10家。过去这些年,长沙主打产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医药、汽车等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近年来长沙涌现出了三一重工、中联、山河智能等在国内响当当的装备制造企业。由于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进行了大规模基建投资计划,大多用于铁路、公路及机场等建设,长沙的许多产业正是满足了这些基建需要。郑州近年来空港经济区、郑东新区的建设不断加快。未来五年,郑州要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尤其是,郑州所在的河南省,人口规模达到1亿,城镇化率比较低,未来在该省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除了一部分人口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外,大部分人口要就近实现城镇化。作为河南的单极核心城市,郑州无疑将是该省人口流入的核心。基于此,未来郑州人口有赶超武汉,成为超大城市的可能。合肥的原有基础虽然较为薄弱,十年前合肥在中部6省会中经济总量最小。但由于紧邻长三角的地理位置,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较低的综合成本、良好的高教资源、以及安徽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合肥吸引了美菱等家电巨头落户,并一举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业基地,区域经济也实现高速发展。南昌太原需努力相比“中部四虎”,另外两个省会——南昌和太原稍显落寞,不仅经济增速不如上述四个城市,在经济总量、产业竞争力方面也逊色不少。由于历史因素,在长江中游几个省份中,江西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体量也较小。作为江西的省会,南昌的带动作用也比较弱。在四个省会城市中,南昌经济总量最小,与武汉、长沙和合肥均有不小的差距。南昌2015年GDP总量仅为4000亿,仅相当于武汉的36.5%,长沙的47%,合肥的70%;人口方面,南昌城区人口不到300万,是中部城区人口最少的省会。不过,近年来南昌正不断发力做大中心城市,带动整个江西经济的发展。2016年6月,江西赣江新区获批,赣江新区范围包括南昌市青山湖区、新建区和共青城市、永修县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465平方公里。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刘耀彬对第一财经分析,江西要对接长江经济带,就必须要有一个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此次赣江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不仅可以促进昌九一体化,而且也可以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江西发展。比南昌更为落寞的是太原,作为煤炭大省山西的省会,过去十年太原的经济增速远不如中部其他几个省会城市,2005年太原经济总量仍比合肥大,但如今太原仅相当于合肥的一半左右。这一规模甚至不如河南的洛阳,湖北的宜昌、襄阳。不过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太原目前也在积极加快转型。培育次级中心城市中部六省人口密集,正处于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与沿海省份拥有“双子星”或“多子星”城市相比,中部省份大多只有一个中心城市,即省会。省会以外的城市与省会存在较大差距。中部的湖北、安徽、河南等作为人口大省,城镇化率却较低;在未来这些地方的区域经济增长和城镇化,仅凭一个省会是不够的,如何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样,拥有更多的中心城市十分重要。好的是中部已有不少次级中心城市,目前正在不断壮大过程中。湖北在培育次级中心城市方面走在前列。近几年来,湖北把宜昌、襄阳作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与武汉相互呼应,形成“一主两副”的鼎足发展格局。从湖北省内来看,武汉市主要辐射在鄂东地区;襄阳是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并有着良好工业基础,可以带动鄂西北十堰、随州等地区发展;宜昌是“世界水电之都”,坐拥三峡水电能源优势,加上区域优势可以带动恩施、荆州、荆门地区发展,这三座城市的辐射区域,基本可以覆盖湖北全域。在“一主两副”的战略下,宜昌和襄阳两个城市发展迅速。去年两城的GDP双双突破3300亿大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宜昌、襄阳和武汉一起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前100名。在安徽,作为历史上“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已发展成除省会合肥之外的第二大城市,著名汽车企业奇瑞汽车坐落于此。今年初芜湖轨交规划获批,成为我国内陆省份中首个结缘城市轨道交通的非省会城市。类似的还有河南洛阳,作为六大古都之一,洛阳也成为内陆省份中第二个获准修造城市轨道交通的非省会城市。去年洛阳的GDP超过3500亿元,是中部经济总量最大的非省会城市,甚至超过了山西省会太原。在城市人口规模方面,2013年洛阳的城区人口达到了253万,在全国排名第31位,排在了南宁、福州、南昌、宁波、兰州等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之前。也就是说,未来在河南,除了省会郑州,洛阳将成为另一个城镇化的重要流入地。此外,类似像江西九江、山西大同、湖南株洲等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也都比较大。不过这些城市与省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来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将这些次级中心城市培育壮大,以促进中部地区的平衡发展。对比中部六大省会,谁最风光?合肥、郑州、太原、南昌、长沙、武汉是我国中部六大省会城市,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除了武汉是全国十大百万人口城市,人口有200余万,而郑州、太原、长沙、合肥、南昌都属于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年这12年,上述六大省会城市都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人口、建成区面积都成倍甚至几倍翻上去。截止到2015年底,武汉建成区面积694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720万人;郑州建成区面积45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530万人;长沙建成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397万人;合肥建成区面积42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400万人;南昌建成区面积32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325万人。以上数据来自网络搜索。年这15年,中部六大省会城市除武汉、郑州、太原在1985年前已经入列百万人口大城市行列,长沙、南昌、合肥也分别突破了百万人口。中部地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关中、成渝等经济圈,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经济地位重要,是中国经济版图中的“腰板”。在整个中部地区,相继产生了中原、长江中游、长株潭、昌九、合芜等区域经济区,而支撑这些经济区的六大省会城市的发展,成为各经济区发展的标志。合肥、郑州、太原、南昌、长沙、武汉是我国中部六省省会,中部地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经济城市圈,经济地位重要,是中国经济版图中的“腰板”。早在2009年,国务院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根据规划,到2015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现在“十二五”()已经过去,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发展到底如何?1、比政府财力:南昌增速最快我们看一下六个城市政府一般预算收入,看一下城市财政能力。中部省会城市预算收入情况(单位:亿元)如图所示,南昌的预算收入增长最快,但南昌的基数小。太原仍是增长最慢的城市,郑州、武汉的增长强劲,而且两者的基数也较大。不过整体来看,中部省会城市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可观的,超过了大连(只有16%),在一定程度可以认为中部地区经济转型成效初显。2、比国家定位:武汉定位最高在国务院关于各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我们可以看到:
合肥是合肥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南昌市是江西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太原市暂未相关批复文件,但国务院2000年批复的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可以作为参考:太原是山西省省会,是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从以上可以看出,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定位不言而喻,而且武汉是副省级城市。其次是郑州,被赋予“重要的中心城市”职责,合肥、南昌、长沙三者相近,都是区域(长三角、长江中游)中心城市。太原有待国务院进一步批复。3、比房价:,武汉排名第一,南昌排名第四南昌和其他兄弟省会城市比起来,各省会城市的房价都是处在怎样的水平?在上述省会城市房价的排名中,目前房价最高的是武汉,南昌位居第四。4、比人口增长:郑州增速最快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借鉴先前的研究,我们还是用小学生人数作为人口增长的指标。中部省会城市小学生人数增减(单位:万人) 中部六省省会小学生人口增长最快的是郑州,其次是长沙。令人吃惊的是,南昌、太原居然是负增长。从数据可以发现,郑州、长沙、武汉人口增长较为明显,合肥涨幅较小,而太原人口微跌,南昌出现了人口流失现象。5、比资金增长:合肥夺冠、太原垫底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作为城市发展资金方面的衡量指标,反映了一个城市对资金的吸引力。中部省会城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单位:亿元)从数据分析可看出,人口竞争力最差的南昌和太原,在资金竞争力上也是表现最弱。长沙在人口与资金竞争力都表现较为强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学生人数”与“资金总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房价对比:在中部的五个省会城市哪个城市的经济总量最大?哪个城市的居民收入最高?哪个城市的房价最便宜?哪个城市买房最容易呢?是不是收入最高买房就最容易呢?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五个省份的省会城市,在全国高房价的浪潮中这五个城市的房价又如何呢? 1、房价一直在变动,合肥异军突起! 根据最新的房价,从南到北五个省会城市的房价分别是:长沙6676元/平、南昌9064元/平、武汉11991元/平、合肥12476元/平、郑州10401元/平。从7月份房价上看:1、合肥房价最高;2、长沙房价最低;3、合肥房价居然比长沙房价贵了5800元/平,房价几乎是长沙的两倍。那么是不是长沙房价一直这么低呢?还是仅仅是七月份房价,原因可能是超低大盘入市的缘故,就像贵州的花果园那样,成交量能占城市成交量的40%以上。2、中部五省会城市10年房价大PK 为了找出中部五省会城市房价差异的原因,整理了过去十年五个城市的房价。请看下表:十年前,几个城市房价差别不大,尤其是合肥、郑州、长沙都在三千多,那么几个城市房价是在何时拉开距离的呢?看看柱状图更能清楚反映出距离在哪年拉开的?下面是五个城市的房价变动折线图:图中可以看出:1、长沙房价一直比较平稳的上涨,但是涨幅不大;2、南昌房价在十年前是处于五个城市第二位的,在2008年下跌比较严重,2009年开始上涨,至2013年达到最高点,而今年还没有2013年高;3、武汉的房价在2009年处于低位,同样都在2014年出现价格下跌;4、只有合肥在2014年出现上涨。在这十年中,武汉除了今年被合肥超越之外,其余年份一直排在第一位,而郑州的房价在五个城市中除去年外排名第三,仅仅是合肥的位次在发生变化。去年郑州房价一举超越武汉成为第一,而今年则是合肥超越郑州成为第一,同时因为今年武汉房价涨幅在全国排名突出,武汉房价今年排名第二。3、中部五省会城市GDP大PK 合肥房价上涨那么迅速,是不是和合肥的经济有关呢?而长沙经济是不是不行呢?一比较经济发展,发现房价和经济发展没有关系——不同城市房价差异巨大,那么是不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呢?下图是十年五城GDP变化:从上图不难看出:1、五个城市经济总量差别巨大;2、武汉的经济总量一直都是南昌的二倍多;3、合肥的经济总量和武汉比,差距虽然在缩小,但是之间还是有巨大差异的。下图是柱状图更能反应出五个城市的差距:合肥由几年前和南昌差不多的GDP,从2010年开始逐步和南昌拉开差距,长沙和武汉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郑州与武汉的差距也是在2010年拉开的,并且距离越来越大。从上图可以看出:1、在经济危机的那几年,除了长沙之外,几个城市的GDP都在下滑,长沙由于有两大企业——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两家都是生产建筑及路桥设备的,政府推出的四万亿计划,主要投向基础设施,所以长沙没有出现经济下滑趋势。2、在2010年,武汉一举超越长沙,经济总量从此站上第一的位置。 如果按照经济总量来说应该武汉房价第一、长沙第二、郑州第三、合肥第四、南昌第五。然而现实是合肥居然排名第一,而长沙房价最低。是不是长沙政府有钱而百姓没有钱哪?而合肥则是政府钱虽不多,但是老百姓收入水平高哪?4、中部五省会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大PK 下面我们看看五个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一看居民人均收入,瞬间目瞪口呆:看点:1、十年了,长沙的居民收入一直排在第一;2、合肥的经济收入水平虽然在前些年排最后,最近超越了郑州与南昌,但是差别不大呀,一年还不足一千元;3、长沙不但是经济总量比较牛气,居民人均收入也是不错的,排名第一,然后房价却不争气,排在最后。下图是更能够反应五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柱状图,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长沙的人均收入在这十年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差距越来越大。从下图可以看出郑州的人均收入2012年名次开始发生变化,到现在郑州的名次一直排在最后。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一个城市的房价和这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水平没有关系。那么是不是和这个城市及这个省份的总人口有关呢?5、中部五省会城市规模大PK 我们下面试图比较五个城市的人口、省域人口、城市流入人口及建成区面积。我们看到其实房价真的和这个城市的城市人口没有关系,长沙的城市人口和合肥差不多,但是房价比合肥低了一大截,而郑州要比合肥人口及城市面积都大,但是房价都没有合肥高。武汉也是同样的,所以城市人口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并不会天然影响城市的房价。6、中部五省会城市房屋成交面积大PK 那么房价是不是和这个城市每年的房屋成交面积有关呢?成交量也不天然反应在房价上。我们看到其实在五个城市中,合肥的成交量并不是最高的,但是房价却在上涨中。比如长沙,在2013年曾经拿下全国成交量第一,但是长沙房价一直很低,低到可怕的地步。7、结语 从这上面其实不能反应出各个城市房价缘何差异那么大缘故。纯粹的统计学资料并不能反应出房价高低的原因。 不过现实却是:长沙的经济总量一直不错,虽然这两年被武汉超越,但是长沙的人均收入水平在中部五省会城市中一直排名第一,而长沙的房价却是最低的,所以仅从这个角度上看生活在长沙是最幸福的。收入房价比最高了。而合肥这些年随着逐步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带,被长江三角洲城市辐射带动,有了不小的发展,但是总体而言,和长沙、武汉、郑州还是没有办法比的。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均收入都有一定差距,但是由于从去年开始的房价疯涨导致其房价在五个城市中排名第一,所以今后几年合肥的幸福指数降低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比较长沙与合肥,对于处于中位的郑州来说相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部8个省会城市:谁在崛起,谁在衰落根据正统的定义,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是中国的“中部省份”。由于河南、河北以及山、陕历来并称,所以此次拉进来一起考察。所以,本文探讨的是郑州、石家庄、太原、西安、武汉、南昌、长沙、合肥一个8个省会城市的发展状况。人口竞争力注:表中单位均为“万人”。从小学生人数上看,郑州的总人口最多,其次是石家庄、西安。但官方的常住人口数字,竟然是郑州第三、石家庄第一、武汉第二。可见,郑州的实际人口要比官方数字高出不少,石家庄也应该如此。人口增速上看,郑州遥遥领先其他7个城市;其次是长沙,5年间增长小学生人数了23%;石家庄和武汉并列第三,都是15%。南昌人口竞争力最差,小学生人数在5年里竟然减少了7%,而这期间全国因为计划生育的影响,小学生人数只减少了2.5%。其实南昌市区的人口肯定是增长的,减少的主要是郊县。太原的人口增速也比较差,5年只有3%。合肥因为在2011年8月参与了瓜分巢湖,所以使用的是2011年底数据跟2015年做比较。西安5年增长10%,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只能算是刚刚及格。资金竞争力下面看一下8个城市从2010年末到2015年末,其金融机构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以下简称“资金总量”)的变动情况,表中单位是万亿。从上表可以看出,8个省会城市里,吸金能力最强的是武汉,2015年末资金总量位居第一,其次是西安、郑州、长沙、合肥。从总量上看,最弱的是南昌、石家庄和太原。河北是中国GDP位置前六名的省份,全省汇聚的资金总量在2015年末的时候位居8省第一,但石家庄的资金总量只排到8个省会的第七名,说明石家庄是个弱省会城市。从过去5年资金总量的变动情况看,合肥位居第一,增长了149%;郑州位居第二,增长了111%;南昌位居第三,增长了102%;西安位居第四,增长了100%。这四个城市都跑赢了全国平均水平91%,其他四个城市在增速上略逊一筹。省内竞争力考察一个省会城市汇聚资源的能力,可以看两个指标:一是省会城市GDP占全省的比例,二是“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占全省的比例。注:表内单位均为万亿元,数据为2015年的。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西安和武汉是最强势的两个省会城市,西安汇聚了全省55%的资金,创造了全省32%的GDP;武汉吸纳了全省47%的资金,创造了全省37%的GDP。石家庄是最弱的省会城市,只吸纳了全省20%的资金,创造了18%的GDP。石家庄弱的原因很简单:河北省包围着京津两大直辖市,石家庄只能辐射河北南部,河北的中部和北部主要跟着北京或者天津混。太原是个很特殊的城市,它一方面在汇聚资金能力上很强,另一方面在创造GDP上能力很弱。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都是因为煤炭。山西经济主要靠煤炭,而产煤大市多在山西北部,创造了山西主要的GDP。但企业和富人们的钱,还是喜欢放在省会城市,消费、调度起来方便。结论1、八大城市里,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首推武汉。武汉资金增速一般,人口增速尚可,但占位比较好,位于京广线和长江交汇处,可以看做是中国的坐标原点。汇聚资金量位居8城第一,整合省会资源能力也基本上位居第一。2、武汉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郑州,郑州位于京广线和陇海线交汇处,在铁路版图上地位高于武汉。目前郑州汇聚的资金总量在8城里居第三,增速第二;郑州人口竞争力强大,过去5年小学生人数增长了30%,是中国三大三小6个人口增长中心之一。郑州背靠河南这个人口、经济大省,未来有较大上升空间。3、合肥是今年的明星城市,房价快速上涨,丝毫不亚于苏州、南京。究其原因,是因为汇聚的资金增长非常快,居8城市之首。人口最近三年增速也不错,未来仍然可以看好。弱点是经济总量和资金总量仍然偏弱。4、西安在8大城市里汇聚资金量居第二,增速居第三;人口增速尚可;在省内整合资源的能力比较强。因此,未来西安的发展也可以看好。5、长沙人口竞争力位居第二,但汇聚资金能力有显著欠缺,过去5年明显跑输大市,从位居8个城市第二沦落到了第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长沙房价涨幅不高。长沙在省内竞争力仅次于武汉、西安。长沙也可以长期看好。6、南昌在过去5年得了财气,输了人气,未来发展有待观察。7、石家庄背靠经济大省,人口竞争力不错,资金竞争力偏弱。长期看,作为中国最弱的省会城市,这种局面很难改观,但由于靠近京津,发展前景也用不着担忧。8、太原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人口和资金增长都不理想。GDP在2015年只有2735亿元,在8个城市里也是最少的。太原的弱势,在短期内很难改变。郑州市官方发文:中部六大省会大PK 从三产比重看经济潜力2016年上半年中部省会城市经济增长动力比较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郑州市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为2.1:46.5:51.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五成,达到51.4%,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也在改善提升。但是上半年郑州市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经济增长快速下行、工业经济增长乏力、行业发展不均衡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当前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依然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对郑州市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的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力进行对比,分析各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以期找出差距,保持郑州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一、
中部六省会城市的GDP构成及动力比较(一)GDP总量比较。2016年上半年,中部六省会城市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897.7亿元。郑州市以3537亿元的GDP总量规模居第三位,占中部六省会城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7%;居第一位的为武汉市,上半年GDP完成5345.9亿元,占中部六省会城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3%,高于郑州市9.6个百分点;居第二位的为长沙市,上半年GDP完成4280亿元,占中部六省会城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6%,高于郑州市3.9个百分点;合肥以2575.5亿元的GDP总量居第四位,占中部六省会城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6%,低于郑州5.1个百分点;居第5和第6位的分别是南昌、太原,GDP总量分别为1809.9亿元和1349.2亿元,占中部六省会城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6%和7.1%,分别低于郑州9.1、11.6个百分点。(二)GDP产业构成比较。从上半年六省会城市的GDP产业构成看,长沙、合肥、南昌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型的结构特征,第二产业的比重均超过了50%;武汉、郑州、太原的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型,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也均超过50%,第三产业在其经济发展中的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特别是太原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67.4%。(三)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从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看,除合肥、南昌的二产贡献率超过三产外,其余中部省会城市的三产贡献率均超过二产,其中郑州达到70%,太原达到67.4%,长沙为55.9%,武汉无具体数据,但从其三次产业构成及增长情况判断,其三产贡献率一定是远超二产。从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力看,郑州市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长沙拉动4个百分点,合肥拉动4.9个百分点,南昌拉动4.6个百分点,太原拉动2.7个百分点,郑州市第二产业的拉动力相对较弱。从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力看,郑州市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长沙拉动5.2个百分点,合肥拉动4.4个百分点,南昌拉动4.3个百分点,太原拉动5.6个百分点,郑州市第三产业的拉动力仅低于太原和长沙持平(不含武汉)二、 中部六省会城市增长动力分析按照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我们把各城市划分为:(一)二产强驱动型:二产贡献率超过60%;(二)三产驱动趋强型:三产贡献率超过60%;(三)三产驱动趋强型:三产贡献率超过50%或接近50%,三产贡献率大于二产;(四)双驱动型:二产三产贡献率和拉动力相对均衡,具体如下:郑州市: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10.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0%,为三产强驱动型城市;武汉市: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1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虽无具体数据,但初步判断贡献率也应超过60%,为三产强驱动型城市;长沙市: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11.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5.9%,为三产驱动趋强型城市;合肥市:上半年第二产业增长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52.4%和46.6%,拉动GDP增长分别为4.9和4.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发展相对均衡,为双驱动型经济。南昌市:上半年第二产业增长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51.4%和47.5%,拉动GDP增长分别为4.6和4.3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发展相对均衡,为双驱动型经济,但二产的作用强于三产。太原市: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8.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4%,为三产强驱动型城市。从以上判断可以看出:郑州和武汉、太原属于三产强驱动型,三产的贡献占绝对优势,长沙属三产驱动趋强型,合肥和南昌二三产业发展相对均衡,为双驱动型经济。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2016年中部六省会城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都有加强,除合肥南昌外,其他城市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力都超过了5个百分点,拉动力最大和最小的差距为1.3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六城市间差距较大,最高的合肥拉动4.9个百分点,最低的郑州,拉动2.2个百分点,差距为2.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郑州与其他省会城市的GDP增速差距主要在二产。城市规模我们下面试图比较五个城市的人口、省域人口、城市流入人口及建成区面积。我们看到其实房价真的和这个城市的城市人口没有关系,长沙的城市人口和合肥差不多,但是房价比合肥低了一大截,而郑州要比合肥人口及城市面积都大,但是房价都没有合肥高。武汉也是同样的,所以城市人口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并不会天然影响城市的房价。五、结论以上分析可见,太原的发展中部省会城市垫底,山西作为煤炭大省,近几年煤炭企业面临转型,其发展形势严峻,希望太原的经济转型成功。武汉作为中部的中心城市,其发展基础良好,发展速度中上,呈现出良好的势头,而且武汉作为科教中心(两所985,7所211)和交通枢纽,发展前景广阔。郑州、长沙、合肥发展比较迅猛:郑州体量大,发展速度也很可观;长沙作为“星城”,连续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发展令人期待;合肥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发展势头很好。南昌的发展基础薄弱,增长速度中下,期待南昌有好的发展。郑州发展比较迅猛,人口众多,省内的凝聚力强,经济基数体量大,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又占据着交通枢纽的地位,发展速度很可观。综合来说,以上城市武汉目前发展前景最好。但是综合其他几方面考虑,近年来借助高铁发展,长沙,郑州,南昌,合肥几个城市也发展后劲十足。整体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尚处于核心城市吸聚周边资源的发展阶段,武汉无论在经济规模、人口流入,还是在产业、交通规划发展上都较长沙、南昌更具优势,未来也将承担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的重任。参考资料:1、@中国指数研究院,@中国城市中心:武汉VS长沙VS南昌,长江中游城市群靠谁崛起?2、@ 城市战争:刘帅:中部六大省会谁最风光 谁最失落3、@第一财经日报:林小昭、曾纯之:新一轮中部崛起,武汉长沙郑州合肥谁领衔?4、@米宅米宅:王毅敏 中部省会PK:长沙/武汉/合肥/南昌/郑州,哪个城市购房者最幸福?1643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92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省份对照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