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加息紧缩,则全球货币加息紧缩

全球货币紧缩周期:美国带头加息 中国跟进_网易财经
全球货币紧缩周期:美国带头加息 中国跟进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全球货币紧缩周期:美国带头加息,中国跟进,下一个会是谁?)
如预期,随后全线上调及MLF利率,尽管按兵不动,但是市场关于其将削减宽松的猜测却此起彼伏。在全球经济逐渐回暖、美国率先开启紧缩周期的背景下,央妈们的政策取向如何,将成为接下来市场关注焦点。北京时间周四凌晨2点,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5%~0.75%调升到0.75%~1%,符合市场预期。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我们对经济的走向有信心。如果我们继续保持信心,我们将很可能认为,进一步退出宽松政策是合适的。”《华尔街日报》评论称,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特殊时代即将结束,美联储作为第一家进行政策转变的央行,今日开启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三次加息,若按计划行动,预计联邦基金利率在今年底将升至1.375%,这是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跟进紧随美联储采取行动的是香港地区。在美联储加息决定宣布5个小时之后,今晨7点,香港金管局宣布,基准利率根据预设公式上调25基点至1.25%,即时生效。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表示,香港利率将随着美国利率走高。别低估加息的影响;很难预估美联储的加息速度。他还称,并不担心资本外流,需要时间观察香港房地产市场。紧接着,中国央行全线上调公开市场逆回购中标利率及MLF操作利率:20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45%,此前为2.35%;200亿元的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6%,此前为2.5%;400亿元的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75%,此前为2.65%。央行今日进行3030亿元MLF操作。其中,6个月期MLF操作利率3.05%,较前次上调10个基点。1年期MLF操作利率3.20%,较前次上调10个基点。下午,据路透报道,中国央行又上调隔夜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20个基点至3.30%,上调7天SLF利率10个基点至3.45%,上调1个月SLF利率10个基点至3.8%。央行上午表示,逆回购和MLF中标利率上行并不是加息,观察是否加息则要看是否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国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此次中标利率上行是市场化招投标的结果。“中标利率跟着市场利率走是正常的。如果二者利差越来越大,就会出现套利空间和不公平,市场定价也会扭曲。”不过申万宏源宏观团队认为,从时点上来看,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较大。该团队表示:尽管美联储发言偏鸽派,加息后美元和美债回调,但对于经济和通胀的表述偏乐观、且讨论缩表,后续美元仍将持续上行。因此,央行再度提高利率,表露出稳定利差和汇率的意愿。对此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比如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这主要因为修复过去过低货币市场利率、去杠杆的需要,与基本面基本无关,这与美联储加息的逻辑(通胀、就业上升)有本质不同。日本央行按兵不动 但距离退出宽松不远?紧随着中国央行上午的行动之后,今日10:55日本央行公布利率决议,宣布维持政策利率-0.1%不变,并维持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0.0%不变,符合市场预期。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称,美联储加息对日本央行政策没有直接影响,即便美联储加息,日本国债收益率也不会上升。他还表示,即便核心CPI今年稍晚升向1%,也不会自动触发利率上调。但分析师认为,随着全球债券收益率上升和日本国内通胀水平上涨,日本央行将不得不提高国债收益率目标。巴克莱银行经济学家Yuichiro 表示:我们认为日本央行将在7月和9月之间提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日本CPI可能在今年8月达到1%。在日本央行决议公布之前,路透最新调查显示,80%受访分析师认为,日本央行会在2017年内缩减宽松规模。而实际上,日本央行似乎也正在悄然收紧量化宽松政策。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在交叉资产交易员们看来,根据日本央行2月28日首次发布的月度日本国债购买日期和规模推算,如果从4月开始都按照3月的购债速度来进行,那就意味着这一财政年度的净购买额将为66万亿日元(相当于5720亿美元),这比此前官方提出的每年80万亿日元基础货币增幅目标低18%。“如果日本央行只是要缩减其年度目标,他们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做,这显然会像是削减(Tapering),”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证券分析师Naomi Muguruma这样说。此外,据日本媒体今日报道,日本大型物流公司大和运输(Yamato Transport),正在计划涨价,这将是该公司27年来第一次涨价。大和运输作为“日本央行最受关注的公司”,它的涨价计划可能会激励其他企业也提高价格,并帮助日本央行实现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如果这成为现实,那么日本27年来首次加息的钟声似乎就要敲响了!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统计局本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四季度同比增长2.40%,好于预期的增长2%,前值也从增长1.80%上修为增长1.90%。四季度GDP环比增长1.10%,同样好于预期的增长0.8%。随后高盛表示,鉴于澳洲经济现在状态较好,澳洲联储可能要开始考虑收回宽松政策了。高盛称:如果年度GDP也上修的话,那么今年澳洲的GDP增速就超过了澳洲联储的预期。澳洲经济现在处在比较好的状态,澳联储接下来料将开始收回宽松的货币政策。澳洲的薪资数据比较乐观,国民实际可支配净收入增速为201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高水平。预计澳联储在2018年一季度会加息25个基点。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状况的显著改善,高盛如今预计澳洲联储加息25个基点可能在今年四季度就会发生。另一机构TD Securities也持有同样观点。欧洲欧洲央行上周同样按兵不动,并重申利率料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在当前或更低水平,一直到QE结束后。尽管欧洲不少机构呼吁退出宽松,比如德国BdB私人银行业协会表示,欧元区通缩威胁已消失而通胀则在抬头,欧洲央行应为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做好准备。但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一再表示,通胀攀升是“暂时的”,经济仍需货币政策支持。并无清晰的迹象表明通胀持续朝目标前进,但那些严重的通缩风险已经消失。能源价格使得通胀继续上扬。通胀回升仍然需要货币政策的支持。不过欧洲地区其他央行可能并不会这样认为,比如瑞典央行和挪威央行。据野村3月9日的报告,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挪威央行和瑞典央行可能会在今年调升经济预期,从而推升市场对两国央行利率正常化的预期。而在过去的20年里,等待欧洲央行加息并不是这两个央行的必备选项。野村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来,瑞典央行和挪威央行接下来可能“撇下”欧洲央行自己先利率正常化。
标准一旦建立了之后,大多数时间并不用总管着市场。
巨丰投顾6月策略:市场低谷期防御为上。
此种战法是短线交易者必须注意的一个因素,是散户能够获利的力量之源。
K线是分析和判断行情走势最基本的技术指标。学会看图,赚钱不再难!
在这个市场里,主力决定着大市走向。散户能赚钱的方法就是跟庄操作。
要做股票,先看大盘,如果把握不好节奏,想在市场生存,真的很难。
本文来源:华尔街见闻
责任编辑:惠杨_NF5623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穆迪:美国货币政策紧缩和加息将对全球造成不利影响_汇率_金融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N
当前位置:
个股查询:
穆迪:美国货币政策紧缩和加息将对全球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网 
11月6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主权风险部在《美国货币政策紧缩及其影响》的演示文件中表示,美国利率上升可能导致外部融资环境收紧,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不利因素。
该演示文件概括了美国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以及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影响。
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穆迪预计,美联储将在2015年上半年的某个时间开始逐渐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目前,联邦基金利率接近于零。
穆迪董事总经理Lucio Vinhas de Souza表示,&我们认为美联储的方式可能是审慎渐进的,这将缓和经济 (尤其是美国银行业) 受到的潜在影响。&美国经济继续走强,劳动力市场稳步改善,GDP继续增长。此外,近年来美国银行业的资本状况显著改善,因此即使在利率急剧或意外上升的情况下仍能更好地抵御意外损失。
在此背景下,美联储与其他发达经济体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货币监管机构相比处于十分不同的位置。例如,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政策走向则相反,都在继续放松货币政策。这一分化短期内可能造成全球汇市和股市的更剧烈波动,因为全球投资者将顺势调整其投资组合。
在价格面临下行压力、经济增长疲弱的情况下,欧洲央行已宣布新的宽松措施,包括购买资产支持证券和资产担保债券,这将再度扩大其资产负债表。虽然欧洲央行未来宽松措施的范围尚不明确,但毫无疑问未来几年欧元区将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
与此同时,美国利率的上升可能鼓励国际投资者重新调整其投资组合向美国债券倾斜。资金流的潜在逆转可能对欧元区国家的融资状况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借款利率上升,尤其是那些依赖于外国投资者的国家。
同时,作为首相安倍刺激经济措施的一部分,日本央行也计划继续通过购买资产扩大货币基础,最高保持每年80万亿日元的速度。日本的收益率甚至比德国更低,而且其总借款需求显著高于大多数欧盟国家。但是,日本不同于欧元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债务所有权的本土倾向:迄今为止日本国债的最大持有者是驻日本的投资者以及该国的货币监管机构&&日本央行。
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美国利率的上升将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而欧元区和日本政策的放松只能起到部分抵消作用。这些新兴经济体将不得不应对更剧烈的波动,因为为寻求高收益流入的充裕的全球流动性已导致风险溢价收窄,外债发行量上升,尤其是企业债。
因此,穆迪表示,这些国家不仅易受美国收益率上升造成的资金外流影响,还受到主要央行政策行动不协调造成财务流不稳定的影响。但是,从去年的&缩减恐慌&来看,这些各国的特有反应可能是暂时的,取决于(现有或预期) 政策以及是否存在缓冲。
【作者:黄蕾】 (编辑:xunannan)
财经网微评论(人参与)
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条)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加息啦:货币紧缩的开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财新网“战胜市场”专栏作家。经济学博士,现任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 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曾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博士后,拥有赫尔辛基大学经济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本科曾就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此前为欧洲央行资深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芬兰央行经济学家,及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资深经济学家,国际经合组织顾问和中国人民银行访问学者。沈建光最新文章
  【财新网】(专栏作家 沈建光)1月24日,中国央行时隔六年首次提升政策利率10个基点。虽然升息幅度有限,但也意味着中国央行正式拉开了货币政策中性偏紧的序幕。在通胀上行、保卫人民币汇率以及防风险抑制资产泡沫的三重压力下,货币政策收紧也是预料之中。而从政策工具方面,更加注重政策利率的指引,放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正逐渐向“短期利率走廊+中期利率指引”的新框架转变。
  此次央行调升MLF利率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早在文章《通胀反弹制约货币政策空间 宽松政策转向中性》中,笔者便提到了今年货币政策会比去年有所收紧,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是通胀从隐忧正逐渐成为现实风险。2016年12月CPI同比上涨2.1%,比11月略有回落,但12月PPI上冲至5.5%,创下5年来新高。展望未来,考虑到1月春节因素,以及PPI去年上半年较低的基数效应,1月通胀数据会继续大幅上行,预计CPI或将接近3%,而PPI则有望接近7%的水平。
  考虑全年,输入性通胀压力的提升、前期房地产价格过高对房租的传导逐步显现、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结构性改革推动服务业价格上涨等因素都会推升通胀,都对货币政策空间造成制约。
  二是美国经济新政的外在压力。从息差的角度,美联储今年预期全年加息三次,这恐将对中国造成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并加速资本外流。而从政治角度来看,当下特朗普上任后对中国态度并不友好,中美贸易战压力很大,并可能会尽早采取对中国汇率操纵国的指控。目前市场上很流行并得到不少支持的观点是增加汇率弹性,释放贬值压力,让人民币自由贬值到位。虽然在常规情况下,笔者非常支持增加汇率弹性的做法,但笔者当前的货币政策需要多一层考虑,即在当前特朗普对待中美贸易咄咄逼人的背景下,短期内稳定汇率,甚至可能牺牲一些货币政策独立性,也是政策选择之一,这或是黑云压境之际,避免美方将人民币贬值作为借口,权衡中美贸易、金融、甚至外交等角度考虑,临时采取的措施。
  三是防范金融风险与抑制资产泡沫的考虑。其实,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的上述表态已经清晰,去年国庆以来,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也已经铺开。特别是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高领导人更是特别提到今年要“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注重防止金融风险”,并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在这样的政策思路下,毫无疑问,今年货币政策仍然会配合整体去杠杆、防风险的整体要求,并希望引导资金回归实体经济。
  当然,此次央行加息的步伐还是非常谨慎的。相比于去年年初下降25个基点的降息,此次仅提升了10个基点。与此同时,央行近期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为在现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临时流动性支持,且结合公开市场操作填补了节前可能会出现的流动性缺口。在笔者看来,这是央行希望避免去年年底债灾类似事件,引导金融市场平稳过渡,防止踩踏事件发生的考虑。
  此外,央行调整MLF利率,更加注重政策利率的指引,而放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也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正逐渐由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注重“短期利率走廊+中期利率指引”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新框架转型。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新闻订阅:订阅后,一旦财新网更新相关内容,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发邮件通知您。
在这里,您可以选择接收的频率:
确定增加订阅含有的新闻?
,您所订阅的新闻会发送到邮箱:(此邮箱不可更改,且每个邮箱最多可同时订阅20个关键词
您已选择接收的频率为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财新名家推荐
更多专栏文章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全球货币紧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全球货币紧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农信社改革告别_一刀切_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揭秘:货币紧缩,蓄意吹起的房价泡沫会不会被刺破?
来源:优游斌蔚
作者:联盟
  没有什么比货币当局亲口承认房价泡沫是其蓄意吹起的更可悲的了。
  一场蓄意吹起的“政策权衡”的泡沫
  3月26日,央行行长在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度’”分论坛上表示,宽松货币政策可能造成高通胀,或导致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其他领域的资产泡沫。不能认为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通胀或资产泡沫是非预期后果。
  鉴于中国人民对“房价永远上涨”的坚定信仰,以及强烈的赌徒心态,央行自然非常清楚,肆意放水,宽松货币,一定会造成房价上涨。
  这是央行蓄意的。
  但是,央行还是这么做了。
  为什么?
  “这是政策权衡的结果,因为目前的政策重点是使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所以即使货币政策会造成这样的后果,也不得不这么做。”
  真的复苏了吗?
  应该说,比较遗憾。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各大央行进入大宽松货币放水时代。
  中国央行亦然。
  可以看到,2009年M2同比增速将近30%。
  这与“四万亿”有关。
  2009年的“四万亿计划”及其后果,也已然给了“那位先生”在人心里最适合他的评价。
  因为经过短暂的复苏,中国GDP增速,开始进入下降通道。
  经济“L”型的权威论断,已经说明经济增速下滑是不可逆的。
  将进一步下滑下去。
  中国经济谈不上实质性复苏。
  这位说了,不能光看GDP增速啊?
  您也得看GDP质量啊。
  新5%比旧8%好。
  新5%自然比旧8%好。
  问题是,现在依然是旧5%。
  曾经幻想过,经济结构转型,质量优化。
  遗憾的是,最后还是回到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拉动GDP的老路上。
  2009年如此,2017年依然如此。
  多年来,中国似乎并没有利用时间和空间,下定决心进行经济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当局对于经济增速的迷信,跟百姓对于房价的迷信,一样。
  一有风吹草动,便陷入极度的惶恐。
  生怕会丢了命。
  这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和魔咒。
  在患得患失以及短暂的虚假繁荣中,浪费了时间。
  正如楼继伟先生所说,货币财政加杠杆容易让人产生经济稳定的幻象,不愿意忍受改革的阵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买来的时间如果浪费了,政策空间会越来越小,最终需要在紧货币、紧财政的条件下进行改革,阵痛会更加剧烈,容易滑向左倾或者右倾的民粹主义。
  于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经济结构并没有多大优化,增速却下降了。
  那位说了,中国第三产业GDP占比在逐渐提升。
  可是,第三产业占比提升,并不意味着结构优化,也不意味着经济实力的雄厚和增强。
  当这个经济体,根本上还是需要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来稳经济,保增长时,这个经济体的本质便没有什么升级变化。
  旧5%比旧8%差。
  中国经济谈不上实质性复苏。
  正如楼继伟先生所说,我不认为负责任的、政治家、企业家会认为全球的经济已经实质性的、可持续性的复苏。
  宽松还没效果,却要被迫收紧了
  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精准的量化宽松政策,叠加雄厚的科技实力,有底蕴的市场活力,很快实现了经济复苏,之后逐渐退出量化宽松。
  近来复苏动能不减,CPI,PMI,薪资水平,就业人口等数据显示,经济更有过热迹象。
  去年开始步入加息周期。
  3月中旬加完息后,今年更是会继续加息2-3次。
  力度可能会超出预期。
  作为主导者的美国坚定地进入加息周期。
  一种引导机制,会被迫驱使全球其他国家进入货币紧缩时期。
  欧洲已经在考虑。
  中国必然会跟随。
  ||首先,货币政策不会万能的。
  央行行长表示,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G20峰会上,领导人制定了经济额外增长2%的目标。
  这是一种政策权衡,而不是非预期的。这使得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过度依赖货币政策。
  因此,近年来,各国央行都在强调货币政策不是万灵药,不能期待货币政策解决所有问题。实际上,政策制定者的政策选择顺序也在发生变化,先是依赖货币政策,后来发现货币政策不是万灵药,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
  2015年,股市泡沫,股灾,泡沫破灭;
  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后暴跌调整;2016年年底,债市调整;
  年,房价暴涨;当然,现在依然继续在暴涨...
  货币政策不仅没能促进经济增长,完善结构性改革,反而引起一个个泡沫。
  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再者,外界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中美货币政策联动越来越强。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无论外资,内资,都可能通过各种合法非法的渠道,尽可能多地流向美国,这导致中国可能会被迫加息。
  周小川行长也承认,“在实施多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本轮政策周期已经接近尾声,即货币政策不再像过去那样宽松。”
  事实上,近一年以来,货币政策已经由宽松逐步转向了紧缩。
  具体表现为:
  日,降准,依然是之前连续6次降准降息的宽松期;
  之后,央行转为滚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中性;
  2016年8月,9月,重启14天、28天逆回购,同时配合加大MLF操作,收短放长,拉长期限,抬高资本成本,这是货币政策偏紧的信号;
  2017年1月,央行正式上调MLF半年期和一年期利率10个BP,至2.95%、3.1%,在金融市场层面,直接加息;
  2017年2月,上调SLF和逆回购利率,在金融市场层面,继续直接加息。
  2017年3月,美联储刚宣布加息,中国央行继续提高政策性利率,上调隔夜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20个基点至3.30%,上调7天SLF利率10个基点至3.45%, 上调1个月SLF利率10个基点至3.8%。
  金融市场资金面,确实有所趋紧。
  货币紧缩,房价泡沫会不会被刺破?
  央行对于货币宽松的“度”,是比较宽松的;但对货币紧缩的“度”,是非常在意的。
  货币紧缩程度,有诸多掣肘因素。
  ◎一是经济虽然短期企稳,但后续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并没有实质性复苏。货币紧缩政策,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央行目前在货币市场调整政策性利率,而不是直接进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也是不想影响实体经济。或者说,央行就无意对实体经济动手,实体经济相较于金融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的“盛世繁华”,可以说是凄风苦雨了。
  ◎二是央行着重在于稳慎,逐渐去杠杆,去泡沫。央行后续可能会进行存贷款利率调整,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加息行为,但料将幅度不会大。央行意在控制泡沫,控制金融资产价格上涨,以时间换空间,循序渐进中,逐渐将泡沫风险释放。这不难揣测,因为这几乎是每个政府面对资产泡沫风险的理想行为。货币紧缩政策,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三是他国之教训。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面对股市楼市泡沫,连续加息,泡沫破裂,一地鸡毛,造成政府和企业债务积压,私人财富也急剧缩水。这个事故,央行领导比谁都清楚。中国脆弱的金融体系,经不起“全面加息”的打击。
  ◎四是货币宽松与紧缩的非对称效应。其根本缘由依然在于无法忍受经济结构转型优化的阵痛,无法承受GDP增速下滑和房地产价格下降。货币宽松,很快会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抑或经济的短暂恢复。开始紧缩后,宽松释放的货币,依然具有粘性,仍然可以推动房价上涨。但是,当紧缩的效应开始显现,GDP增速下滑,房价下降,货币当局便会继续开动印钞机,不能让房价下降。这与央行的本质态度不无关系。
  ◎五是央行之本质。虽然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货币是万万不能的。央行本身是有执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在需求和内在动力的。
  前文说过,北京房价或已开始进入庞氏骗局[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但这种骗局的崩溃,并非是非常迅速。如上所说,货币天量发行8年,后续支撑房价的存量货币依然充足,尤其是能吸引二线以下城市资金的一线楼市。
  一旦觉得撑不住了,会继续放水加码。
  如成瘾者,忍不住,就续。
  就像经济并没有实质性、可持续性复苏,货币政策也不会实质性、可持续性紧缩。
  然而,危机自然都是人性的缺陷和理性的不足使然,都是被迫性的。
  在危机到来之前,人们都是尽可能地延缓危机的发生。
  直到无能为力。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孔维卓&RF13414
机会早知道
已有&0&条评论
最近访问股
以下为您的最近访问股
<span class="mh-title"
style="color: #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息是紧缩货币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