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做中通快递福州中转站网点和中转站的,可以合作一起创业

快递中转站?不!这里还有“双创空间”等你来玩!
这里有最新好消息
大哥你逗我玩
学校和菜鸟网络设计启用的集装箱建筑
——菜鸟驿站嘛
机智如我,早已知晓
传说,此地是由24个集装箱搭出上下两层,有着鲜艳外观、设计感爆棚的新款建筑。房子下层300多平方米,用智慧物流的方式来解决校园快递难题;上层共420平方米,用来扶持大学生创业,包括创客图书吧和交流路演区。
作为资深体验党,小编得告诉你的是,当你的快递包裹到达驿站后,通过这里的智能系统,可以实现一键入库和批量短信通知,从而让大量包裹快速流转,化繁为简。
另外,驿站还可以提供多元化派件模式支持,除了用户到站点取件,还可以呼叫校园团队的“包裹侠”派送上门,从而缓解驿站包裹高峰期的压力。
至于说具体的取件体验,小编就不多说了吧,你懂的!
好像还忘了点什么!
二楼还有新机密是吧?
作为菜鸟网络全国首家校园双创与智慧物流相结合的校园综合服务中心模式案例,华理菜鸟驿站以菜鸟网络智慧物流平台为基础,在驿站二楼与学校合作引入学生创业团队,和一楼形成菜鸟电商产业园的微缩生态。
示范基地可以提供学生实训岗位,同时为学生电商创业团队提供集中化的办公场所,营造浓厚双创氛围,增加创业团队间交流机会。
此外,实训基地还将引入阿里优秀讲师资源,提供阿里定向实习岗位,建立创业交流沙龙,孵化学生创业团队。
马云粑粑,我来了!
据了解,示范基地计划每学期提供1000人次的物流实训机会,扶持15到20家学生创业团队,每年提供500人次实习面试机会,将双创号召辐射全校15000名师生。
小编还想说的是!
华理的创新教育素有“三级平台 助你成才”的美誉。三级平台分别是“USRP”、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以下简称“大创”)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值得一提的是,仅从2013年到2015年,华理就收获了国际级竞赛奖项48项、国家级奖项243项、省部级奖项665项。
你有没有参加过呢?机会多多,就等你来哦!
当然,华理还有由钱旭红院士担任顾问的创新创业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用创新创业基本素养与意识、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创新创业专业能力与技能等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严格考察过的哦。
在这里,泰坦科技董事长谢应波、艾瑞集团董事长杨伟庆、云鹿网络董事长兼CEO谭群钊、中科联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祁玉伟……一大批企业界人士将带你在非正式、灵活的环境中,从伙伴中、发现中、实践中甚至失误中学习,交流思想,开展讨论。
心动不如行动
文字| 王冰清、顾颖
图片| 卫祎明、网络
排版| 凝聚
投稿邮箱:newmedia@
华东理工大学 TOP10精选
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微信号:LoveECUST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爱合伙&()&是一个帮助创业者获取合伙人脉和天使投资的社交平台。无论您是正在创业还是准备创业,您都可以使用我们的服务获得创业路上需要的“第一桶”人脉和资源。使用爱合伙的iPhone或iPad客户端,&创业路上的机遇一手掌握。 &&在爱合伙我们坚持创业先要找合伙人。“开放合作,寻求互补,利益共享”是我们的创业观。产品上的”合伙说“板块每天都会发布一个创业路上的真实问题,由会员来选择”赞成“或者”反对“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基于大家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看法,系统会把在关键问题上看法一致的会员们更有效得匹配起来。 &
如何理解互联网创业下的天使投资,VC,PE及IPO?
越来越多的创业者热衷于互联网创业,于是天使投资,VC,PE及IPO这些新兴词汇在创业圈里非常流行,任何一个合格的互联网人都必须要知道这几个词汇的概念,使用场景,但在生活中这些词汇偏偏容易搞混,互联网创业找投资人寻求融资就像是家常便饭,下面我们就来深度解析一下天使投资,VC,PE及IPO的联系和区别吧。
天使投资(Angel Investment)是权益资本的一种投资形式,通常代指自由投资者或者非正式的风险投资机构一次性出资帮助前期中小型初创企业成长的风险投资。那么为什么叫天使呢?天使寓意者上帝派来拯救凡人的使者,在创业圈有一种人叫天使投资人,意味着披着天使光环的投资人给在困难之中的创业者带来光明和希望。&
天使投资人和创业者聚集交流的场所就是天使投资平台,而天使投资又可以分为三类:1.支票天使-顾名思义既然是支票意味着仅仅是小额出资,缺乏企业管理经验;2.增值天使-增值天使的投资额较大,不仅出资而且有相应企业资本运作的管理经验;3.超级天使-超级天使往往是有企业经营多年的成功企业家,投资额相对较大能够给初创企业全方位的支持。
天使投资人特指&人&,目前绝大部分天使投资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富裕个体投资者、家族型投资者、天使投资联合体、合伙人投资者;而从行业背景来划分天使投资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管理型投资者、辅助型投资者、获利型投资者。如果理解起来有点混乱可以把天使投资看作是天使投资人的母集合,即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机构+X=天使投资。&02
VC又叫做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也有人称为创业投资。早期的风险投资特指在高新技术领域投资的技术密集型项目,这时候企业在天使投资的帮助下已经小有成就,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相对成熟,需要资金进一步规模化扩张。创业投资投入的资本是权益资本,是一种不以控股为目的阶段性股权投资,取得股权溢价后可以退出获得超额回报。
因为VC投资金额较大,所以风险投资大多采用风险投资基金的有限合伙企业形式。风险投资的运作包括四个阶段:融资(钱从哪里来)-投资者和管理人的权利义务及利益分配关系、投资(钱到哪里去)-项目初步筛选及投资结构安排、管理(价值增值)-完善商业计划、公司治理结构及后续融资服务、退出(兑现收益)-IPO、股权转让和破产清算三种方式获利。&03
PE是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的简称,即通过私募形式筹集资金,对私有企业(非上市)进行权益性投资,同时附带退出机制(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狭义的PE针对的是能产生稳定现金流成熟企业的创业投资后期,资金规模中占绝大部分是并购基金和夹层资本,广义上PE是包括VC的,现今这两个概念界限越来越模糊。
私募股权投资同样大多采用有限合伙基金的运作模式,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基金管理公司、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者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私募股权投资运作同样包含四个阶段:项目寻找评估-评估项目方递交的商业计划书、投资决策-尽职调查,提交财务审计报告、投资管理-分期投资,选择监管方式、投资退出-共识资本退出机制和渠道,制定退出策略。&04
IPO即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指的是一家企业或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在上市之前需要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成长性、财务特性确定估值模型,目前估值的方法主要有收益折现法与类比法,结合询价机制确定最终的发行方案。
最后总结一下天使投资,VC,PE及IPO的区别和联系。天使投资是风险投资的一种,金额一般较小,一次性投入,不参与企业直接管理,PE与VC都是上市前企业的投资,VC主要投资企业的前期,PE主要投资后期(一般是Pre-IPO成熟时期,包括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五个阶段),IPO是在二级市场公开上市募资,大众都可以参与。&
天使投资,VC,PE及IPO其实就是一个初创互联网企业发展成长到最终上市的一个完整的流程,优秀的创业项目从来不缺资金,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你爱创业或者准备创业,就从找一个合伙人开始吧!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
创业者应该如何写出一份思路清晰的竞品分析报告?
互联网创业除了早期的市场调研外,竞品分析也是关键的一步。创业者市场调研的最终目的还是在开发产品上,所以,不妨研究现在市场上同行业领域做的比较出色的竞品,说不定可以找到产品故事的一些灵感,早期的产品开发一定要短小精炼,解决用户痛点的核心功能为主,至于其他的功能可以通过后期产品迭代逐步改进。
竞品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比较分析。一般分为主观分析和客观分析,客观分析需要确定考察的角度阐述客观事实;主观分析则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模拟产品体验和用户流程,分析的重点在于竞品数据结构的搭建和竞品分析管理。通过观察和分析竞品,创业者能够及时洞悉市场变化,借鉴经验,即使是失败的竞品,我们也可以分析原因少走弯路。&
一份有价值的竞品分析报告思路一定要清晰,不是说随便找几个竞品列举下功能,比较产品优劣势这么简单。在下笔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写这篇报告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有侧重的去进行阐述,不用像商业计划书那样写的面面俱到。比如我的早期产品开发缺少一个爆款,那就先看看别人的爆款是怎么做的,最后,竞品分析最后的总结很关键,不要为了写报告而报告。
我们先确定一下竞品分析的框架,总体分为三个步骤。
1.选择竞品,确定分析目标。确定分析目标首先要知道这篇竞品分析报告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确定要达成的目标。如果是学习竞品产品功能的优点,那么就侧重分析竞品爆款功能的优势,为什么这个功能这么强大,我是否能够头脑风暴相出类似的功能呢?如果是学习对方的推广策略,那么我会从用户需求下手,竞品没有满足的用户群体需求我们能不能满足?&
竞品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直接竞争者、间接竞争者、潜在竞争者。不同的产品阶段可以选取不同等级的竞品样本,在早期产品开发立项阶段,创业者需要整体了解市场的趋势,消费者需求,如果有时间精力尽可能从三个等级中多选几个案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直接竞争者和间接竞争者,产品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开发新功能更新迭代的时候,可以侧重分析间接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的产品特点,在此基础上创新事半功倍。
整体的思路是:了解竞品。明确它的市场定位,用户人群,主要功能,产品特色,与其他竞品的共性和区别等等;头脑风暴。通过筛选竞品关键词和自身产品关键词来发散思维,词语联想;选择核心关键词。从竞品关键词中选择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词语,制作竞品词库;竞品侧重分析。选择好竞品进行归纳整理,确定分析内容和研究侧重点。&
2.竞品比较和分析。竞品比较和分析首先要确定分析的维度和分析的方法,下面列举下几种分析的维度以供参考,战略定位、商业模式、功能特色、界面交互及运营推广策略等等。战略定位主要从产品定义和用户需求两个角度来思考,商业模式范围比较广,包括盈利模式、业务模式、渠道模式、用户模式等,竞品比较侧重盈利模式多一些。
功能特色最重要的是基础性功能和差异化功能,基础性功能也叫无差异化功能,对产品本身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又不可或缺,简要分析即可,至于差异化功能是能够拉开产品层次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俗称的爆款。界面交互主要从色彩搭配,视觉设计和功能模块之间的协调入手,运营推广策略可以分析借鉴竞品成功的推广活动,运营文案等等。&
比较分析常用的方法是用户体验五要素法:即战略层(商业需求+用户需求)-范围层(具体功能+内容需求)-结构层(信息机构+交互设计)-框架层(界面、导航、信息设计)-表现层(视觉设计),自上而下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其他的还有评分法,四象限分析法及Kano模型等方法,具体就不在此详细描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找相关资料。
3.讨论总结。在做完前面的工作以后,最后一步就是总结了。无论你的竞品报告是出于什么目的进行分析的,结尾一定要有总结性的东西,不是说列举完一堆的数据就完事了,回头看看你竞品分析的目标是否已经达成,通过竞品的比较分析需要得出结论,例如哪些东西是可以现学现卖的,哪些东西是需要归纳整理并且改进的,这才是全文最精华的部分。&
最后的最后,从书写竞品分析报告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阅读体验一定要好,图文并茂,思路清晰才能激发读者的兴趣;结论一定要有理有据,包括分析总结和发展建议;观点和阐述一定要客观,不要出现&很好&,&不错&这样的主观性词语,非常不专业。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合伙五步走-创业初期如何做好市场调研和分析呢?
创业初期,除了找技术人员开发产品,招聘人员团队以外,做好市场调研和分析是第一步。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必须对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消费者需求,竞争环境政策,市场规模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和企业未来盈利状况息息相关的,审时度势是企业发展最好的指南针。
市场规模决定了创业空间的天花板,市场规模大意味着竞争也比较激烈,留给后来创业者的生存空间反而小了,市场规模小但是你有信心做到该细分领域的龙头,创业成功的机会或许更大,但归根结底还是看开发的产品能不能切实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小众需求如果能做到高粘性那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市场规模的调研可以从目标市场和现有市场着手,通过研究分析这两者市场的不同,对开发出吸引用户的产品大有裨益。判断市场规模大小首先要定义市场的发展阶段,早期目标市场的竞争对手状况如何,然后根据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市场来预估行业实际的市场份额,用整体行业消费总额减去现有市场巨头份额,得到行业整体剩余的市场规模。
然后根据你所处大行业的细分市场领域开始思考,我开发的产品面向的区域是哪里,这些地方该细分领域市场是否成熟,市场上在售的竞品有哪些,竞争程度怎么样,依照现有的资金状况是先扎根某个地区把品牌先做起来,还是说挑选竞争最小的几个地区同时进行?对这些数据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如何在几年内尽可能占据多的市场份额。&
那么如何去发现新的细分领域机会呢?除了在平日培养侦测环境变化的敏锐观察力,还要能够先知先觉形成创意构想。有的时候市场发生的特殊事件以及矛盾现象能够给创业者带来一些灵感,比如近期大热的共享单车,服务人群主要面向上班族这样的年轻人,但是中国婴幼儿及老年人也很多,这其中就产生了矛盾现象,为啥不能开发特殊人群的共享物品呢?
另外,分析产业与市场结构变迁的趋势,消费者价值观和新知识带来的认知变化也有助与创业者寻找新的机会,比如政府大力扶持的新能源行业,市场革新技术人工智能产业,消费升级带来的饮食需求改变,购物习惯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新零售带来的崭新认知,无人超市,无人餐饮等等,机会无处不在,选择细分领域最关键还是来自创业者的长期观察与生活体验。&
接下来简单谈谈市场调研分析的三种方法。
1.根据行业的厂商数量和产品性质,大致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市场类型。除去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进一步列出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环境的五种竞争力量,分别是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给方、需求方及行业内现有竞争者,行业现有竞争者处于力量矩阵的中心,这就是著名的波特五力模型。
2.波士顿矩阵分析。根据市场引力和企业实力来分析自身的产品结构,市场引力主要包括企业销售增长率,目标市场容量还有竞争对手实力等外在要素;企业实力包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技术,资金以及人力资源利用率等内在要素,市场引力大且市场占有率高说明产品未来发展的前景良好,如果有一个要素不达预期,那么市场发展预期的前景不佳。&
3.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主要从四个维度客观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它常常用于大集团公司制定发展战略和研究竞争对手,用在创业公司上有点大材小用了,整体的思路是分析环境因素-构造SWOT矩阵-制定行动计划。&
最后,讲解下具体的调查步骤。首先要了解清楚市场调研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要解决这个市场的问题:市场痛点是否真的存在,潜在市场规模有多大,现有的竞争对手状况怎样。
1.调查问卷。根据自身状况想好调查问卷的问题,着重思考几个关键的问题,根据这些选项来验证你的idea是否可行,这样的产品假设用户是否可以接受,一般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200份到300份之间挑出至少一半以上的有效回答。&
2.实地采访。随机挑选10个左右的调查对象,样本尽可能多样化或者针对产品的潜在人群,采访的话当然是需要一点预算的啦,基本上也可以得到一些收获。&
3.引导测试。引导测试简单来说就是招募测试志愿者,在产品还未开发出来之前,通过思维导图或者初步产品原型的方式展现产品的idea看看用户的反应,是否真的能够解决存在的特点,这也是获得产品开发建议的方式之一。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技能干货-创业公司打造自身企业文化的五大法则!
每个成功的商业公司背后都必须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这个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在企业发展和成长中却至关重要。很多人会想企业文化等公司规模大了再去做,等有时间的时候再去琢磨,其实不然。企业文化对创业公司来说应该更加重要,它是维系员工与创始人凝聚力的基础,如果一个创业团队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就是一盘散沙。
在打造企业文化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企业文化是什么,它为啥这么重要。企业文化顾名思义是企业发展运行中由、、行为准则、处事方式等组成的文化形象,也就是其精神所在。如果在公司发展初期没有经历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大公司严格的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会压的你透不过气来,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帮我们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
创业公司打造自身企业文化需要遵守以下五大法则:
1.思考市场定位,如何把事情做好。万事开头难,企业的市场定位一定要非常清晰,只要方向正确,即使是笨鸟先飞也总有出头的那一天,路走慢一点没关系至少要保证不要走错,创业公司试错在所难免,但一定不要因为冲动犯大的错误。
在实际决策中很多人往往会犯这样的矛盾,在某个项目中已经投入大笔的资金,实践后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如果放弃,就损失了一大笔的沉没成本,如果放手一搏说不定还可以捞回一点点损失,于是将错就错,结果是损失越来越大。做好一件事的判断标准就是企业文化,原则性问题对的要坚持做下去,错的无论损失多大都要叫停。&
2.跟踪消费者导向,形成企业价值观。很多企业发展之初都会有自己的发展使命和愿景,这些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这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企业的经营发展无形中渗透这样一种理念,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和认同感,会讲好故事的企业才有鲜活的企业文化。
跟踪消费者导向是企业文化价值观最直观的体现,因为企业文化的发展使命是建立在客观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的,拿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产品才是最终的目标。千万不要为创新而创新,盲目的主观臆断结果消费者不买账,只会得不偿失。将企业文化与消费者导向深度契合形成自身最核心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
3.竞争蓝海激流勇进,智者后来居上。一个新兴的蓝海市场总会有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因为全新的市场,全新的领域前期需要付出的极大地教育成本,让用户接受新产品和形成新思维的过程是漫长的,聪明的企业家不会进入全新的领域,而是在市场条件稍微成熟的时机进入,这个时候的竞争者并不多,树立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效果是最好的。
4.避其锋芒,集中优势开拓细分领域。创业公司初期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在哪里,一个创业方向有不同的细分领域,即使是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也一定有薄弱的地方,不要和实力强劲的大公司直接竞争,一定要避其锋芒,集中自己的优势找到局部细分领域的突破口,贯彻这样的行动方针,能够养精蓄锐。&
5.以身作则,让员工自发接受并传播企业文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的员工能够极大地影响身边同事,企业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这样的标杆,留下对企业文化推动有促进作用的员工,价值最大化。
企业文化的传承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要有管理制度的约束。对企业文化发展有正面意义的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企业发展有负面影响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最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的传播需要领导高层以身作则,自上而下来影响员工。否则,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成为一纸空文,拉个横幅,想个口号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打造企业文化一定要对股东和员工负责,担负起企业成长的使命。股东和合伙人既然选择投资支持企业的发展,那么企业也需要给投资人寻求超额回报的信心,员工的努力和付出是为了企业发展的更好,我们需要给员工创造和谐、相互尊重的工作氛围,创业公司是学习型公司,在保障员工物质基础的前提下,让员工快乐的成长和学习,培养多面人才。&
总的来说,创业公司的企业文化一定要形成统一的价值观,明确把事情做好的标准和原则,恪守本分,把小事做好,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走得更远。如果你爱创业或者准备创业,想好如何打造你的企业文化了吗?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商业大揭秘-创业者如何区分共享经济和租赁经济?
近日火的一塌糊涂的&共享经济&开启商品大乱斗的模式,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图书等等,炒作噱头五花八门,但是商业模式玩的基本上是一个套路,提供物品-押金解锁-分时计费,表面上是共享,咋一看这和租赁有啥区别呢?例如房屋租赁不就是这样么,有房出租-交押金-月缴房租,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共享和租赁如何区分呢?
共享经济这个词是今年大热的高频热词,从共享单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创业者都想在共享市场分一杯羹,然而目前市场的共享经济大多是租赁经济,共享单车本质上也是打着共享旗号的租赁经济,因为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其是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现在的&概念共享&并非真正的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和租赁经济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C2C之间的资源共享,后者是B2C的商业租赁。共享经济走平台化,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共享的平台进行物品或者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租赁经济走租赁经营路线,通过收取押金和物品使用费来盈利,如果真要说相似,二手交易平台似乎与共享更能挨上边儿,闲置资源出售或共享也只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区别。
共享平台必须要链接个体双方,为双方提供撮合、交易服务。也就是说偌大的市场中一方是有闲置资源需要拿出去共享(有所有权)的,另一方是需要在一定时间获得资源使用权的,平台只能够通过中介费,服务费等其他的形式盈利,而现在的共享其实是由单一商家或企业主提供的租赁服务,通过流量入口出租资源使用权,从而获得押金收入和租赁费用。&
共享经济为什么必须是用户对用户之间呢?因为用户个人共享的资源不带明显的商业目的,纯粹是多余的资源分享,当事人可以收费也可以不收费,但是商家和企业所谓的&共享&并不是有多余的资源分享,相反是创造资源出让其使用权给用户,这是典型的商业租赁行为。所以真正的共享经济平台本身是不提供物品和服务的,当然也不需要维护成本。
租赁经济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都是属于其自身的资产,不仅需要前期沉没成本,还包括物品租赁产生的运维费,运营成本等等,市场规模扩张的同时,边际成本控制难度也随之增加。很多企业最开始做共享经济都是往平台上去做的,包括共享单车,但是这么庞大的一个传统市场依靠用户自发共享单车显然是不可能的,也许做自营租赁更加符合当时现状。&
发展到后期,共享玩家几乎是往自营方向上靠,毕竟要做共享平台,C端的供需双方规模必须要足够大,目前做共享平台最成功的代表,一个是Uber汽车共享,另一个是Airbnb房屋共享。汽车和房屋代表了人们的住行,盘活了大量的闲置的汽车,停车场和房屋住宿资源,而单车的出行规模显然和汽车不是一个量级,这也是共享单车走平台行不通的根本原因。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网络效应,依靠口碑营销,互联网和媒体病毒式传播发展起来很快,因为其本身是高频需求,像汽车出行,房屋出租这些基本上每天都在发生,那现在火热的共享雨伞,充电宝并不满足高频需求的痛点,而且共享价格和直接购买的价格相比并无太大优势,走共享平台难度非常高。&
租赁经济的核心是规模效应,因此不需要高频需求的共享,只要有租赁需求的人群足够多,多到能够完全覆盖掉边际成本和运营费用的话,剩下的就是考虑何时能够盈利的问题了。那么租赁模式的共享经济为什么在中国火了呢?原因是在欧美国家的租赁业务已经是比较成熟的行业,中国对租赁的意识和概念还不清晰,换个法子变&共享&激发老百姓的好奇心。
不管是真共享也好,假共享也罢,共享与租赁本身都是资源的合理配置,租赁模式的共享经济也可以看做是共享经济的中国化,从发展初期的&住&和&行&逐渐延伸到家政服务、美容休闲、教育培训等行业,随着共享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各行各业都希望可以借着共享这股东风,分得一杯羹。&
究其原因还是租赁式的共享门槛太低,不需要啥技术活,围绕共享想个新点子,嫁接到用于租赁的物品上就可以,只要有概念炒作,有故事铺垫,资本市场自然会为其买单。然而,像雨伞,充电宝这样的物品,单价很低,人们完全可以选择消费购买而不是交换共享,这些被创造出来的共享需求究竟能够走多远?&
未来,究竟是衣食住行大平台代表的共享经济还是生活小物品代表的租赁经济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呢?亦或是两者在融合出新的商业模式,你怎么看?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创业新宠无人便利店究竟是怎样的商业零售黑科技?
近期的创业风口一波接一波,无人便利店这个词莫名其妙火了起来,零售业满满的黑科技让人们羡慕不已,缤果盒子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24小时无人值守、全自助在线支付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眼球,扫码进门&拿了就走&的消费体验使得购物流程非常简单,还在创业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看看这是怎样的黑科技零售吧。
无人便利店购物基本上要经过四个步骤:1.扫描二维码智能识别开门;2.进门后选购商品放在指定收银台检测区;3.多种方式在线付款;4.取走商品后系统控制大门自动开启。这样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和后台管理系统构建的无人便利店极大地减少了人力成本,而且门店扩张可快速批量复制,边际成本也随之递减,单位面积盈利能力达到最大化。&
无人便利店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人青睐,当然也还有处于观望中的,毕竟创业风口太多,商业模式还有待验证。不可否认的是,无人便利店解决了传统便利店的痛点,租金贵,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激烈等等,事实上很多传统小型的便利店已经走在淘汰边缘逐渐被连锁品牌便利店所取代,若无人便利店成为未来商业零售趋势,传统便利店将无容身之所。
无人便利店最大的好处就是面积小、成本低、空间灵活和选址方便。相比于现在的自动售货机,无人便利店的商品种类更加多样化,不仅可以放置食品饮料,还可以是日化用品,这样的便利店更加贴近生活,放置地区更倾向于高端小区、商业园区和写字楼等场所,有调查显示,无人便利店用户复购率接近80%,效果非常好。&
无人便利店如此吸引消费者的原因在于运用黑科技将便利店的&用户购物场景&淋漓尽致展现出来,加上满足了消费者高频发生的基础民生需求,真正让消费者得到方便和实惠。当然,零售最大的关键点在于供应链管理,无人便利店也一样,补货,配送和运输等问题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这一点是无人便利店发展到后期需要攻克的难关。
说到技术手段,无人便利店需要用到的黑科技非常多,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应该是最基础的应用,包括对商品的分类、标签、识别和支付,另外AI全息技术,无人机技术,人脸识别也有可能应用,但最关键的技术之一还是智能安防,毕竟鱼龙混在难免会有心怀不轨的消费者,如何最大限度的控制人为造成的损失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尽管运用了这么多黑科技,无人便利店仍然需要考虑用户群的问题。目前进入无人便利店购物的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他们的特点就是喜欢追求新颖时尚的消费体验,但现实情况是,平常上街购物消费的都是大叔大妈这样的中老年人为主,他们都习惯了现金支付,很多老年人连扫码都不会,更别说在线支付了。所以,支付方式上兼顾方便和人性化也颇为重要。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创业风口也是一个接一个,资本跟风越来越快,许多逐步走向没落的传统行业结合移动互联网的转型和创新又将焕发新的生命力,无人便利店换一个角度思考其实就是自助零售+020+移动电商的结合,发展初期也是在不断试错,时机成熟后一定会迎来一波创业小高潮。&
那么,从创业的角度来分析,当下是不是进入无人便利店最好的时机呢?在吃螃蟹的阶段最好的做法是积极观望, 甚至可以进行小尝试。但是无人便利店毕竟是新零售+黑科技,如果是外行人最好不要轻易试水,专业性还是比较强的,如果你一定要小试牛刀,不妨先从找懂人工智能的技术合伙人和有零售或者电商供应链经验的市场合伙人开始。
其实,无人便利店非常适合传统零售门店的转型,尤其是连锁加盟这样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对零售业供应链、商业布局、运营管理套路已经有多年丰富的经验,加上多年行业资源的积累,即使技术手段上稍有欠缺,相比外行者仍然具有先天性的优势,所以在没有足够的资本和经验之前,千万不要盲目进军无人便利店。&
如果无人便利店的商业模式可行的话,传统零售将会被黑科技彻底颠覆,与此前呼应的无现金时代离我们更进一步,作为一名消费者,对比传统便利店和新型无人便利店,你更喜欢哪一种?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商品共享变形记—共享雨伞创业是打肿脸充胖子吗?
今年,共享经济的创业风口可谓是遍地开花,共享单车后越来越多稀奇古怪的物品在市面上进行共享,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共享精神诚可贵,国民素质价更高,共享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让用户体验到共同使用的乐趣和便利,提高资源利用率。可共享经济发展到现在似乎已经进入了资本追逐的怪圈,共享雨伞现身街头,作为普通市民的我真的是哭笑不得。
现在的共享经济套路是这么玩的:有个新东西拿出来共享,不管是真实用还是伪需求,融资做起来再说,也就是所谓的&共享游击战&。作为本次击鼓传花的主角&共享雨伞,我个人的观点是短期内不太看好,至于为什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但是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许你不赞同我的观点也欢迎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首先,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对共享雨伞自然是喜闻乐见的,毕竟天有不测风云,偶尔出门忘了带伞有个共享雨伞的停放点还是非常方便的。但是如果作为一名创业者或者是商人,我并不觉得这个领域有很大的机会,要说伪需求也不完全是,但是真实用吗?好像也不见得。根本的原因在于小众需求随机不连续,如果按照共享单车的做法来做雨伞,几乎没什么看头。
首先,目前市面上的共享雨伞运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有桩式&共享,雨伞放在固定的停放点扫描二维码按操作借还即可。另一种&无桩式&共享雨伞自身装有GPS定位和智能锁,同样需要下载APP缴纳押金,随借随还。看似普通的共享套路在现实中能否行得通呢?据调查,有几家试水共享雨伞的企业投放雨伞丢失率高达100%,基本上是有去无回。&
先不谈需求问题,来看下政策风险。共享单车大量的无序投放造成城市管理难题,尽管共享雨伞和共享单车数量不在一个量级,但是存在的问题是一样的,在试水共享雨伞的城市已经发生多起城管没收共享雨伞的事件了,但共享雨伞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和商家合作,或投放在地铁,公交站这些点,考虑成本等综合因素,我认为前期有桩式共享的优势更加突出。
然而,共享雨伞的致命伤是使用的局限性,通俗点说就是&靠天吃饭&。这一点刚好和共享单车反过来了,共享单车是晴天使用雨天歇菜,共享雨伞是雨天使用晴天歇菜(当然除非是遮阳雨伞通用),这一点就注定了共享雨伞是不可能走得共享单车这么远,多雨季节一般在夏季,地区偏南方,这样下来整体市场规模就已经少了一大半。&
季节性商品使用频次太低,盈利模式从何而来?如果一个企业一年四季只有一个季度才可能有销售收入,请问这样的企业能活多久?固定投资的回收周期又该有多长?这还不考虑到共享雨伞的丢失率和损坏率的问题,况且共享雨伞的押金其实和买一把雨伞的价格差不了多少,为啥不直接买一把雨伞?
再来看用户场景的问题,现在下雨天市民基本上都会带雨伞,有使用共享雨伞需求的要么是出门后(途中)突然下雨没有带伞的上班族或学生,要么是突发下雨停留在商场超市的普通市民,如果是上班族和学生好些,行走的路线有规律可循,借出归还难度不大,普通市民(有桩雨伞)借出归还的前提是第二天还下雨并且再经过这个地方,这样的假设还是乐观的。&
如果是有桩共享雨伞,第二天不下雨的话普通市民会为了特地还一把伞出门吗?前提是还记得这事,像我有时候带伞着急随便一丢都不知道放在哪里了,第二天如果出门下雨一般都会记得自己带伞吧,如果带伞去还回来时候又下雨了怎么办?莫非我要带两把伞出门?多费事啊!无桩共享就更好玩了,我直接放在家门口挂着归还,直接变成私人物品。&
另外站在市民角度思考也非常不划算,共享单车缴纳押金汽车后基本上是处于使用状态,按小时计费也无可厚非,雨伞基本上就是有雨的那一阵使用下,回到家后还要等第二天去还伞,那么中间那么长的一段时间雨伞不在使用状态也要收费?与其这样的话还不如租赁雨伞,非刚需、低频、门槛低、易丢失、易破损,无论怎么看共享雨伞也不是有价值的创业风口。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共享雨伞必然失败呢?我只能这么说,共享雨伞天花板很低,要做起来很难,如果要做的话抓住细分领域加上后续增值服务也不是完全没机会,定位的主要群体一定要规律性,比如像上班族和学生群体或者是旅游景区特定路线的游客,但是市场容量不可能做到共享单车人人出行那样的规模了。&
脑洞一下,共享雨伞B2C的模式做成C2C的模式会不会更容易一些,比如雨伞共享的社交平台,下雨了有伞的朋友提供捎一程的服务,没伞的陌生人查找附近提供捎一程服务的人,有点像滴滴顺风车的功能,寻找顺路的陌生人一起回家,说不定还可以认识一个陌生的朋友呢!如果让我选择,宁愿做这样的共享雨伞机会还大些。&
最后,从公益角度来说共享雨伞还是非常支持的,利国利民,如果能做下去大家都开心。&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无现金时代即将来临,创业者如何看待未来新商机?
移动互联网下的电子支付已经逐渐成为新时代的趋势,从投资到消费,从生活到出行,移动支付几乎随处可见。近期,阿里巴巴提出在五年内推进&无现金社会&成为热议话题,与移动互联网一样,在移动支付这个领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5年前,没有现金寸步难行;5年后,带着现金无处可用,无现金时代离我们不再遥远。
每一个新时代浪潮的来临,总会有一波新的创业商机。如今,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多家海内外企业成立全球首个无现金联盟,彰显行业巨头们了对移动支付的信心,我们正面临着后信息时代的巨大变革。互联网催生的信息时代是人来寻找信息,处理分析信息,移动互联网变革的后信息时代是信息与人互联,两者融为一体。&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支付场景越来越多元化,相比于欧美国家完善的信用卡支付体系,中国的信用卡支付显然没有强大的阶级基础,虚拟信用卡,虚拟公交卡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已经成为现实,大胆想像未来会不会有虚拟社保卡,虚拟身份证?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这也是新时代创业的黄金时期,这波新的商机在哪里?
消费者是无现金时代的最直观的体验群体,手机网购,移动点餐,刷手机坐公交等等日常衣食住行的行为,都可以动动手指解决一切,在一二线的大城市,扫一扫即可支付出门都不用带钱包,三四线城市农村金融和农村电商也在迅猛发展,消费所挂钩的零售,电商,餐饮,旅游等行业,有很多细分领域都有可以突破的点。&
例如新零售,消费升级和技术升级下的零售行业会有什么机会呢?技术升级提升了购买商品的效率,消费升级说明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商品的质量,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变的,但是企业向消费者传递的企业文化是不变的,现金支付毫无任何消费者忠诚度可言,移动支付获取消费者行为信息的同时,消费者也能够迅速了解一家企业的文化和特色,吸引重复购买。
现在做零食的三只松鼠,做熟食的周黑鸭甚至是盐津铺子这一类新兴零售商就很好的利用移动支付做精准营销,根据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习惯和特征快速区分人群,摒弃过去商场买一送一的告示促销,取而代之的是快捷支付电子代金券,分享转发,商城积分抵扣兑换礼品等等,自助购物、扫码买单成为新的消费趋势,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用户到店的消费体验。&
移动支付影响最大的当然是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了,无现金时代的金融只有数字,一切的交易行为都是由数据支撑的,移动支付是重构新信用体系的第一步,不仅消费信贷需要信用,就连投资也需要信用,数字化支付每一笔交易都会精准无误记录,对经济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测算,也不需要依赖任何抽样统计,而是直接得到准确统计结果。&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医疗这些新的商机正在酝酿,现金交易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在无现金时代完全不存在,任何一笔金钱交易的行为都有迹可循,资产证券化,金融信息化,你会发现以往在银行门口大排长龙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保险公司不再需要保管成千上万张纸质保单,只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即可,这些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另一方面,金融数据的累积,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征信成本过高的问题,结合人工智能和移动支付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我们甚至可以给小微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主提供更加快捷的金融信贷支持,既不需要等待麻烦的银行手续审批,也不需要冒风险向第三方信贷机构及担保公司短期拆借,降低金融风险。&
中国创业黄金时期就是未来这几年,为什么?因为移动支付中国是走在世界前面的,无现金时代下许多夕阳传统行业有了新的突破口,但另一方面创业难度也有所增加,这似乎有点自相矛盾。但现实是因为新事物的产生必然昭示旧事物的灭亡,未被挖掘的蓝海商机还有很多,然而中国移动互联网三巨头牢牢把握着前沿的科技发展趋势,个人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
但创业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儿,人人都可以创业,但没有人教你应该怎么做,每个人成功的方法也不一样,你照着人家的模式走别人能成功你不一定成功,创业的秘密或者成功的秘密就在于找到属于你独一无二的东西。大浪淘沙,每一次能够从创业浪潮中脱颖而出的只有一小部分人,他们不仅能发现商机,还能创造商机,没有创新谈何创业?&
无现金时代即将到来,创业商机新的蓝海正在形成,还在奋斗的创业者,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悟空单车停运反思:创业者真的应该追创业风口吗?
资本追逐共享单车的创业风口多日,终于迎来了第一轮洗牌。重庆本地共享单车公司&悟空单车&已经宣布停止运营,据创始人透露,不仅自己搭进去好几百万,而且一千多辆共享单车也早已不见踪影,真是应了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那句话,&共享单车不成功就当做公益了&,人们不禁反思:所谓的创业风口真的应该追吗?
&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这句话相信很多人听过,一夜之间这似乎成了无数底层创业者奋斗的座右铭。然而现实用最残酷的教训告诉我们,风口不是你想追,想追就能追的!当今互联网创业已经形成BAT三分天下的寡头竞争市场,细数那些在风口成功飞起来的企业,背后几乎都有资本巨鳄的身影,当所谓的风口成为一种趋势的时候,已经轮不到你了。&
追风口的公司到最后基本上是给行业独角兽做嫁衣,因为既然产生了风口,就一定要产生最后的胜利者,也就是龙头公司。即使是行业前三甲后面两位的长尾机会也是屈指可数,因此前三甲综合竞争力强的公司往往都是通过并购成为该风口新的龙头,正如美团+大众点评,滴滴+优步中国一样,投资人都清楚,收益最大化的一定是龙头企业。
就拿共享单车来说,摩拜单车和ofo为什么能够成为行业佼佼者?他们是追风口成功的吗?显然不是,要知道他们做共享单车之前这个领域非常冷门,尽管政府公共自行车形成了早期共享单车的概念和雏形,但是民间真正做出来的根本没有,创业成功的人根本不是追逐风口,恰恰做的是冷门领域,没有行业竞争才有更多的资源发展自己,等成为风口早已占尽优势。&
创业者在确定创业方向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很彷徨。也许心中天马行空想出几个idea,一看到市场上某个&风口&炒得火热,心里那个激动啊所有的想法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满腔热血找几个朋友就撸起袖子干起来,然而市场调查,用户分析,竞争对手,战略方案这些关键的东西通通都没有认真思考,没起步就已经失败了一半。
如果你认为你的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实力足以做到龙头,风口你可以大胆去追,但是请仔细看看现在市场上的独角兽们,有哪个是从风口拼出来的?他们最大的共性就是-成立之初不被人看好,做的东西没有人看懂,当人们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为市场先入者。伟大的公司诞生于创新而不是诞生于风口,创业时机最重要,看你能否坚持而已。&
成功的创业者一定有预判市场趋势的智慧和眼光,这样的人往往都有&情怀&光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使得他们更加容易立足当下,发现生活才是创业者选择方向的最佳途径,立足生活的同时你还需要想清楚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在哪里,很多人频繁去追那些风口但自己不太擅长的陌生领域,到头来发现自己这个冷门的领域已经走出行业独角兽了。
那么创业者是不是完全深耕冷门领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可以了呢?也不见得。我们无法去预测风口,因此你创业的冷门领域是否能成为风口还是未知数,如果这个领域的消费者痛点本身就是伪需求,坚持再久也是无用功。但商业创新是永远不会消亡的,一旦你的商业模式有机会成为风口并且有庞大的用户渗透率时,要成功就容易的多了,因此时机很重要。&
创业领域在成为风口之前都是有不少先行者进行勇敢尝试的,最后成功的往往是集大成者+正确的时机,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都具备时,你才能成为真正的行业先入者而不是充当炮灰的先行者,什么意思呢?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就拿共享单车来说,这个商业模式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人尝试过了,在杭州,中山等地好几年前就有政府投资做共享单车,当然是偏公益性质的市政项目,但直到摩拜单车和ofo的出现才引爆这个概念,之前的先行者为啥不成功?多年前连智能手机都不普及,好的商业模式没有合适的载体当然做不成,时机不成熟就算有潜在的风口也是不容易被发掘的。&
摩拜单车和ofo其实就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做了小小的改变(共享单车模式搭载智能手机)就引爆了一个风口,同样的市场环境到了合适的时机,冷门行业也可以成为创业风口,关键是你能不能发现这样的机会?我能不能思考前人尝试过失败的商业模式,然后在移动互联网的时机下再创新一点点,发现别人还没想到的商机?&
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风口,当你足够优秀,你就能制造下一个风口,传统行业从生产到消费,在移动互联网的时机下,每一个环节都有细微的突破口,创业者与其追逐别人制造的风口,倒不如找准自己的节奏,发现下一个潜在风口。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创业早知道-如何选择最佳合伙人要清楚的三大问题!
新时代的创业已经不是传统企业家一个和尚挑水喝就能解决的问题了,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大多数互联网经济的企业家们都喜欢抱团创业,合伙三人组似乎是合伙人架构的标配了,合伙人的选择那么多,大公司,高学历就一定靠谱吗?你有自己选择最佳创业合伙人的标准吗?
你也许会问:合伙人在今天,为什么如此重要?以前的人做生意都是靠自己打拼白手起家,没有见有找合伙人的。的确,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和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创业有本质的不同,过去传统行业做生意靠的是经验,比如开厂房,做市场这些生意经都是可以借鉴模仿的,移动互联网是个新东西,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也不过十多年的时间,有谁的经验可以借鉴?&
移动互联网下的企业靠的是学习,拼的是速度,智能手机占领网民和消费者,连大叔和老太太都在进行互联网消费的时候,传统行业的出路只有转型,然而传统行业的企业家大多数都没有互联网的经验,因此选择新思维,新理念的合伙人显得犹为重要,正是因为寻找基因不同的合伙人,大家在一起互相帮助对方成长,创业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创业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既然决定风雨同舟就不要半途而废,所以选择合伙人需要非常谨慎,大众对合伙人概念的思考一般是:第一,这个人一定要是个好人,品质不错的人;第二,需要互补性强的人,取长补短才能进步嘛;第三,善于沟通的人,想法和意见不合的时候用沟通来求同存异;第四,能共同承担责任的人,合伙创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互相依靠。&
大众对选择合伙人的标准比较抽象化,下面就通过三个问题让创业者清楚如何选择最佳创业合伙人:&&
这个问题是很敏感的话题,合作伙伴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相互尊敬。因此,很多创始人初期寻找合伙人的时候往往会定位在熟人圈,毕竟陌生人之间总还是有些隔阂的,牵线搭桥,顺水人情是中国人固有的思维。但是,一旦真的决定合伙,无论关系多好的朋友,一定要平衡好感情和利益分配的关系,在商言商,口头承诺不如白纸黑字来的痛快。
所以,我不太提倡关系非常好的朋友一起合伙创业,可以是关系不太亲近的同学,甚至是不熟悉的同事或者生意场上的陌生人,这样的风险最小。如果是关系好的朋友,大家比较放得开,很多人碍于情面将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条款不当一回事,一旦引起纠纷到最后基本上是不欢而散,朋友也没得做。与金钱有关的利益框架一定要丑话说在前面,这样对双方都好。&
2.合伙人应该找和我互补的还是相似的?
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互补和相似做好清晰的认知,互补一定是技能经验上互补,相似一定是理念或创业价值观相似,这样的合伙人才能走到一起。在一个企业里面,有不同层面互补的合伙人,恰恰是应该基因不同、知识不同,经验技能可能不同的一伙人,才配当合伙人。但是无论学历背景多么优秀,理念和创业价值观才是双方创业路上根本的纽带。
当然,创业公司和大公司对技能经验互补层面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当你的知识技能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对技能互补的要求显然是更高的层面了。所以创始人的社交圈子非常重要,决定了他能否找到合适的合伙人,有的人可能根本就不认识,也许只是朋友偶然的一次聚会闲聊,偶遇很投缘的一个人,后来阴差阳错成了合伙人,这就是所谓的机缘巧合吧。&
3.创业需不需要了解合伙人的创业心态?
一般来说,合伙人的创业心态时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创业就像马拉松,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到最后,有三种创业心态:半途退出、小富即安,为梦前进,大多数人应该都会选择小富即安的平稳心态,就半途退出来说,创业初期现金流短缺发不出工资怎么办?家人不理解不支持怎么办?要选择这样的合伙人,必须要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甚至已经盈利的时候,合伙人之间就会面临抉择,是小富即安的求稳发展还是快马加鞭做大做强呢?然而,真正的创业者是为创业而创业,如果你是一个对创业充满激情,有梦想的创始人,你要问问你的合伙人你有没有这样的态度和激情?有没有看不到成功依然相信未来的觉悟?为创业而创业的合伙人才是你最佳的合伙人。&
最后,找到了最佳合伙人,就要一起将公司做大做强,让每个合伙人找到自己的事业成就感,如果公司规模做大了,就要考虑将有潜力的员工也变成合伙人,给我一个职位不如给我一个平台,将心比心,你是要一个忠诚的合伙人还是要一个听话的下属?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合伙创业为啥创投机构都喜欢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
说到合伙创业,许多创业者对有限合伙这个词还是比较陌生,随着《合伙企业法》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合伙人一起创立有限合伙企业相比传统的有限公司来说还是有不少优势。有限合伙制已经逐渐成为风险投资,股权创投等投资公司创立企业的首选,更多的是以成立有限合伙投资基金的方式加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限合伙企业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有限合伙是指一名以上与一名以上所组成的。实质上是介于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的一种企业形式,也就是说它是合伙企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不是公司。顾名思义,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出资额为限制承担有限责任。&
有限合伙企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传统有限责任公司制除了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公司股东还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也就是双重缴税。有限合伙企业只需要缴纳合伙人的个人所得税,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成本大大降低。
公司制要求同股同权。通俗点说就是谁出资最多占的股份最大就听谁的,凡事都要股东大会表决,可是在创投机构这类的投资公司,出资最多并不意味着企业管理能力很强,很多投资者仅仅是希望获得投资收益,至于公司如何管理更需要有专业性很强的人士来操作,有限合伙制就是GP(普通合伙人)+LP(有限合伙人),企业管理权和出资权分离,自主性很强。&
普通合伙人=1%的资金+无限连带责任+企业管理权,有限合伙人=99%的资金+有限责任+合伙协议利润分配。况且,有限合伙人在承担有限责任的条件下能够实现大规模的融资众筹,在资本退出清算当面也比有限责任公司更加灵活,即使在IPO上市的阶段,有限合伙制要披露信息的义务相比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公司来说要宽松的多。
那么合伙创业是不是只适合于创投机构这类的投资公司呢?非也非也!有限合伙企业的本质在于普通合伙人可以(唯一)劳务或者资金认缴出资,有限合伙人可以土地使用权,现金,知识产权,固定资产各种资本要素认缴,创业型公司创立有限合伙企业好处也是相当大的。&
例如,创业公司在设计员工期权的时候,先另外成立一家有限合伙企业,创始人担任普通合伙人,然后找一个联合创始人担任有限合伙人,再让这家有限合伙企业投资创业公司的主体,成为公司的股东,这样就可以提前预留好员工的股份,当员工到期行权的时候,可以通过转股或增资获得有限合伙企业的股份,也就是间接持有主体公司的股份了。&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尽管创始人的股份被稀释了,但是投票权和决策权还是在自己身上(因为是普通合伙人),期权员工作为有限合伙人只能享有所有权和分红权,但没有投票权。让更多的创始成员享有所有权和分红权,能够极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不会丧失投票权,可谓是一举两得。相反,如果是公司制的同股同权的话,创始人的权利会被削弱。
最后,对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权利和义务再进行一个总结:
普通合伙人的权利:1.经营控制权。普通合伙人在有限合伙企业有充分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任何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对外法律文件都必须经过普通合伙人审查;2.年度管理费。普通合伙人有权获得有限合伙企业合伙基金总额1. 5%~3%的管理费,用于支出企业运转的日常经费;3.利润分成。普通合伙人投入总额1%左右资金,即可得到投资收益20%左右的分成。&
普通合伙人的义务:1.最低出资基金资本总额1%的资金,共同承担风险;2.信义义务,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普通合伙人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得滥用职权谋私利;3.信息披露,普通合伙人须定期向合伙人提供财务报表及年度发展报告;4..遵守有限合伙协议,不得违反合伙协议中协定的条款,杜绝机会主义行为。
有限合伙人的权利:1.企业事务有限参与权。虽然有限合伙人不能参与日常经营,但是建议和投票表决权还是有的;2.企业经营状况知情权。每年普通合伙人必须召开合伙人大会,会上需要报告企业经营状况;3.获得投资收益权。有限合伙人一般可以获得投资收益的80%,而且拥有利润分配优先权;4.合伙利益转让权。有限合伙人权益只能转让但不得退伙。&
有限合伙人的义务主要是按协议的约定履行对合伙基金的出资,出资方式可以一次性缴纳,也可以分期出资,首期出资一般为资金总额的25%-33%,剩余的出资则在协议规定期限内分期投入,或根据基金的实际投资进度和业绩表现分期投入。&
所以,有限合伙企业无论是制度上还是法律上都非常灵活,这是公司制的企业无法比拟的。如果以后你也准备合伙创业,你会创立有限合伙企业吗?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智慧创业之企业管理解析-合伙人制度的魅力在哪?
时代巨变,互联网创业已经逐渐超越传统创业成为创业方向的首选。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创业机制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合伙人制度悄然变成了互联网企业首选的企业管理模式,不仅有阿里巴巴早期延续至今的合伙人制度,而且还有著名投行高盛的合伙人制度,它们是一样的吗?还有合伙人制度到底是什么,它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魅力?
合伙人制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拥有公司所有权并且分享公司利润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伙人是公司的主人或者股东。它与公司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合伙人共享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同时对经营亏损承担无限责任,也就是说无论是全体合伙人共同经营还是部分合伙人经营,其他合伙人作为股东自负盈亏,合伙人制度下大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这里要提到的一点就是合伙人制度的合伙人承担的是无限连择了合伙人制度的企业基本上是破釜沉舟式的放手一搏,早期实行合伙人制度的企业基本是三类,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咨询公司,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选择合伙人制度最大的考虑就是原始创业团队的控制权,这是资本扩张到后期必须面临的抉择。
合伙人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职业合伙人,企业提供成长的平台,资源和股份邀请合伙人加盟,形成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组织关系;另一种是有限合伙人,这样的合伙人以牺牲参与合伙企业事务为代价,只需要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当然其行使合伙人的权利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合伙人制度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有以下五大类型:
1.创始合伙人+业务合伙人。这类的合伙人类型比较简单,适合咨询服务类的轻资产企业,资源优势集中在人才的竞争力上,合伙人在投资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贡献值一并入股成为企业的创始合伙人,合伙人加盟后每个人既是公司的原始股东又是业务负责人,让公司的业务发展更具有凝聚力。
2.合伙人内部创业+独立合伙人。合伙人内部创业是指在公司范围内,鼓励合伙人在独立的业务单元或者业务体系中进行创业的内部合伙人鼓励机制,类似的例子像连锁分公司合伙人这样的,在持有分公司股基础上负责公司业务经营。如果对自己实力有信心的话可以选择独立合伙人,即以个人的身份与公司长期紧密合作,自负盈亏,按比例分成,平等协商。&
3.天使投资+合伙人制度+股权众筹。这种另类的合伙人制度创新最大的转折点就是股权众筹的出现,这也是目前非常流行的合伙人制度模式,使用场景比较明显的就是投资机构,比如某风险投资基金的合伙人,其本身可能是其他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或者创始人,他们还有另一层身份就是独立的天使投资人,企业管理比较自由,合伙人的权利和义务各不相同。
4.多级合伙人共同发展。多级合伙人制度需要经过合伙人会议共同商讨在自己股权范围内发展多级合伙人,也就是说每个人依照股权架构下获得自己的合伙人等级收益。这种合伙人制度比较适合连锁经营类传统行业,劳动力成本高昂,人员流动频繁,如果仅仅依靠雇佣制来管理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形式上类似招商加盟,提供技术指导,品牌授权合伙人自主经营。&
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现有企业推行合伙制的时点几乎都在创业阶段和转型阶段。当然合伙人制度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性,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有的薪酬制度吸引力在逐渐减弱,人才的话语权在逐步提高。毫不夸张的说,吸引并且留住人才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吸引优秀的合伙人加盟是最有效的途径。&
那么,到底该如何设计合伙人制度的初步模型呢?最关键的是&三大关系&和&一个原则&。&
1.运用长期捆绑机制,重构人才和资本的关系。现有激励机制最大的难题在于股东利益分享机制的年限,要想实现合伙人利益长期捆绑,管理层必须综合考虑股东的让步意愿和未来经营支付能力,员工持股+项目跟投是常用的手段,当然也可发行限制性股票和期权。
2.通过组织平台化的生态系统模式,重构人才与组织的关系。通过组织化拆分激发一线员工的活力同时也可注入新的血液,连锁加盟和价值链合伙人模式是很多大企业拉近上下游供应商的常用方法,海尔的做法比较新颖,走企业平台化的道路直接打破传统组织形式,拆分成独立的经营体。&
3.管理去中心化,重构人才与管理层的关系。创业初期的合伙人文化比较开明,管理相对轻松,因此集权式管理往往会被扁平化管理所取代,大家平等协作共赢,老板的概念会逐步淡化。&
4.制定合伙人选拔及退出机制,确保&谁创造谁分享&的原则&。合伙人选拔机制每个公司都不一样,关键要共识好选拔标准,合伙人待遇及选拔流程,合伙人无法为组织贡献的时候就需要有完善的退出机制,谁创造谁分享的原则必须要遵守,这也是公平的体现。&
好的合伙人制度,实现团队与公司、个人职业与公司事业的高度统一,重新焕发活力。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并购魔咒丨被阿里收购的创业公司真的无力回天?
有人说,投资是门技术活,创业是门体力活,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的投资人投资创业项目追求高收益高回报,马云创业时代的梦想和情怀在当今的创业环境中似乎已经被边缘化,由此形成BAT一览众山小的互联网格局,创业公司要么脱颖而出要么被巨头们收麾旗下,不同的选择结果也是天壤之别。
不得不说,马云作为创业者真的非常牛,但是在创投项目投资上却真的不太顺心。投资并购是资本市场在正常不过的资本运作手法,并购后的公司短期内会迎来裁员阵痛,但是长远来看对公司的发展有利的,但是BAT阵容阿里的投资生涯可谓是陷入了并购魔咒,被阿里收购的创业公司要么沦为路人,要么反响平平。&
雅虎中国在2005年的时候就被阿里收购了,不得不说雅虎作为早期的互联网搜索巨头确实在后期做了太多错误的决策,也许雅虎中国的企业生命周期确实走到尽头了,无论是谁收购估计也无力回天吧,尽管马云在雅虎中国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毫无建树,后来无奈将雅虎中国搜索业务整体打包给UC重组。
口碑网曾是2006年最大的生活服务类网站社区,阿里巴巴收购口碑网后并入淘宝,本以为淘宝网巨大的流量能够给口碑网导流形成强强对话,可如今后来居上的大众点评和美团网早已经把口碑网抛在了身后,口碑网只是淘宝内无足轻重的点评平台,估计也没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生活服务社区巨头存在了。&
中国万网也是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商,当时的名气在业内也是数一数二的,2009年被阿里收购后合并形成阿里云,幸运的是中国万网的品牌被保留下来了,目前应该是阿里收购这么多家公司混得不算太差的了,但是知名度和市场价值早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了。&
天天动听在酷狗和QQ音乐移动端转型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积累的大量的手机用户,本来是最有可能成为独角兽的一家创业公司,2014年被阿里收购以后更名阿里星球,这个名字真的不想吐槽了,坚守多年的老用户都将它无情的抛弃,一手好牌就这样被打烂了,真的非常可惜。
豌豆荚也是主打情怀的应用分发市场,在被阿里收购之前豌豆荚在群雄割据的应用市场也是占用一席之地,那时候很多品牌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表现并不是太好,很多第三方的应用商店玩的倒是风声水起,被阿里巴巴收购以后,豌豆荚的曝光量下载量少了很多,被同时整合的还有pp助手这些,这个渠道基本上算是逐渐在走下坡路了。&
当然,阿里投资的项目和并购的创业公司还有很多,不可能在这里全部列举出来。当然也不是说阿里的投资决策没有成功的案例,只是很多的创业公司被阿里收入囊中以后的表现真的让人大跌眼镜,即使有成功的案例似乎都被失败的案例掩盖了,久而久之业内就流行这样一种说法,阿里并购魔咒&即被阿里收购后的企业没落的命运就已经注定,谁也无力回天。
也许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偏激,但现实的状况却又有几分可信。于是我们重新开始审视现在的创业环境,创业公司的退出方式包括两种,上市或者被收购,大多数创业者都选择了后者,因为要从一个创业公司做到上市公司,没有出彩的商业模式和精英团队的确很难做到,现在的互联网格局BAT三分天下,要从全新的领域切入点打造一个独角兽几乎不可能。&
真正能像滴滴和摩拜单车这样乌鸦变凤凰的创业公司少之又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每一个创业公司成功的背后有着无数家创业公司失败的案例作为前车之鉴。然而最终登顶的注定只有一个,因此也能够理解创业者出售项目商业变现的初衷,不是不想干一番大事,而是现实状况难以为继。
所以,为什么说创业是门体力活,它需要精神与劳动的双重驱动,所以单打独斗的创业者受到的压力非常大,寻找合伙人加盟是越来越多创业者的首选,因此创业团队这一项在投资人考察创业项目的时候都是非常看重的一环,不仅要看创始人的出身背景也要看合伙人和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和协调能力。&
资本市场没有常胜将军,我们只能客观看待阿里并购事件,被收购的公司也许本身在战略决策上就已经迷失,也许面临着整体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又或许是其本身的企业生命周期接近尾声,但是寡头竞争时代创业环境的竞争远比想像中惨烈这是毋庸置疑的,被BAT扼杀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何时能够找回?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合伙人丨创业团队的股权(股份)应该如何分配呢?
关于股权分配的问题,是创始人合伙创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单打独斗一人创业走天下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都是走团队,讲合作,任何一家优秀的创业公司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一起打拼,合伙人股权架构设计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如何量化创业团队的股权(股份)是本文需要探讨和深究的话题。
合伙人有提供资金的投资人,提供场地或人脉的资源型合伙人,有技术能力过硬的技术合伙人,还有销售渠道和运维背景的市场合伙人和运营合伙人等等,这些角色千差万别,各自给团队带来的贡献也很难量化,如果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估值标准,相信股权分配会比较客观。
股权架构设计首先必须要遵守3大原则:
1.分工简单明晰。初创公司的合伙人一般是三到五个,最合理的架构一开始最好是三个人,相互之间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了解清楚各自的特长,工作经历等等,不要小看这个过程,再好的股权设计合伙人之间沟通和理念不一致会给公司后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创业团队因为合伙人之间的不和最终失败的不在少数,找合伙人一定要实事求是,宁缺毋滥。
2.一定要共识出最终决策者。通俗点说就是要选出最后拍板的人,在大公司有董事会,一般来说最后拍板的是大股东,那么初创公司一般是创始人或者是多个创始人共同表决,不管怎样,这个最终决策者头脑要清晰,对股权分配设计要有所了解,最终决策者一旦拍板,其他合伙人和股东都要无条件服从决定。&
3.股权分配的利益关系应该与贡献程度相挂钩。也就是说投入的要素贡献越高(注:贡献要素不仅包括实物资产和资金等硬指标,还应包括劳动付出,时间精力等个人投入的软指标。),你的股权(股份)比例应当越高,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也是一种贡献。另外,小型的初创团队股权设计一定要小巧和灵活变通,不要过于复杂。
在股权(股份)分配的时候客观的操作方法是:将创始人在创业项目中的贡献,按照市价值估值,然后算出所有股东和合伙人要素贡献的总估值,最后折算出创始人和合伙人之间持有的股权比例。这样的话首先就需要对创业资源的各种要素进行市场估值,当然像资金,技术专利这些是很好量化的,例如场地,人脉以及实物的话需要具体分析。&
举个例子,某技术合伙人投入的要素=资金20万+技术,专业技术按照市场价估值10万(考虑技术稀缺性和同行市场平均薪资),假设所有投入要素的市场估值是100万,那么该技术合伙人的股权比例就是30%,要求更高的话可以将不同要素按照稀缺性和紧急程度区分下权重,同样是上面的例子,股权比例(%)20万资金*0.8权重+10万技术*1.5权重=31%。&
下面稍作列举3种贡献要素的估值简要计算方法:
1.劳动力。劳动力要素的市场估值最直接的参考标准就是人才市场的薪资和绩效水平,例如某技术合伙人海归高材生,参考目前市场同等岗位的待遇水平来进行股权比例的估值参考,合伙人和打工者的区别在于合伙人的薪资=股权+基本薪资+绩效+期权,合伙人为公司节省的市场劳动力成本差价就是他的劳动力要素估值。
2.技术/知识产权。如果是知识产权要素估值的话会比较好操作,相当于技术合伙人授权专利技术给创业公司使用,当然所有权没有变更,专利使用费就是技术合伙人贡献的价值,技术入股如果是初步成型的技术开发模型可以折算成转让价,未有作品的话按照项目开发未来估值计算,可参考同行竞品的开发成本。&
3.人脉/资金资源。创业资源的要素估值比较抽象,如果合伙人提供的人脉资源能解决企业创业阶段的问题,例如融资,销售渠道或者是法务关系的门路,创始人可以按照佣金折算成合伙人的股权比例,或者是直接折算现金价值,衡量的标准不一,具体的估值算法因人而异。&
最后需要强调量化创业团队股权架构设计的3个要点:
1.创业团队在早期要预留一部分股权(包括股权激励),为吸收新的合伙人预留。有的创始人在设计股权架构的时候全部分掉,项目进行到一半新进来的合伙人怎么办?而且在找合伙人的时候股权激励是对方比较看重的地方,这个要事先考虑到。
2.企业融资要事先预估。很多创业项目做大后准备上市,结果创始人原始股权被稀释后少得可怜,这就是没有做好融资实现预估的后果,为公司辛苦十几二十年,回报明显不成正比。&
3.投入要素估值浮动,股权一定要分批授予。投入要素估值不同时期的价值是不同的,也就是之前说的权重,创业初期资金比较紧缺权重高,后期融资多了不缺钱权重就下降了。股权一定要按照时间或者项目/融资进度分批授予,这样就不会出现合伙人做到一半离职后还能拥有稳定的股权增值,这样对团队其他人的付出是不公平的。&
最后,如果创业团队准融资了,股权分配比例需要尽早明确,这也是投资人评判该创业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创业要实事求是,不可盲目跟从创业导师教条主义!
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背井离乡来到繁华的大城市打拼,少的工作三五年,多的打拼十多年成为公司的高管也开始合伙创业之旅,更有敢闯敢拼的大学生一边学习创业,一边创业。现在人的创业观念更加开放了,创业政策更加开明了,但是创业成功率真的非常低,更多的原因需要从创始人自身找起。
其实很多时候创业失败不是项目不行,而是创始人走偏了。即使是经验老到的大企业高管创业都有可能失败,更别说初出茅庐的创业小白了,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成长环境思考的战略方向也不同,同一个项目不同的人做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很多社会经验欠缺的创业者总是会迷信所谓的创业导师,其实很多创业导师就没有创过业,大多停留在理论上。&
当然不是说创业导师的话不可取,只是说不可盲目相信创业导师的教条主义,一切还是要实事求是,创业是需要融会贯通的,无论咨询了多少个创业导师,学习了多少本创业秘笈,一定要将他们最核心的东西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创始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行与不行检验出真知。下面是我收到的一个创业者真实的自述:
&自从当教师那会儿开始接触网络,然后每天都会花时间在网上浏览各种资讯。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切都是新的,网络上有那么多的知识,什么创业导师的创业密籍,什么营销技巧,应有尽有。那会的我就像一个乞丐突然走进一个到处是食物的厨房一样,贪婪的学习着各种知识,并沾沾自喜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时不时的还飙几个专业名词出来,顿时觉得与众不同了许多。&
但后来我慢慢的发现,虽然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不知道如何下手。特别是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以前看网上的创业导师说这创业团队一定要组建完整,然后我就组建了整个技术团队以及推广财务这些人。说实话,大部分人是没多少事情做的,但那时候就是为了达到导师们说的合格的标准以及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楞是招了七八个人在一个初创公司,仅仅只是为了开发一个网站。
结果可想而知。每个月发几万的工资我不堪重负,而且人浮于事网站开发也没搞好,最后项目彻底流产。如果以我现在的阅历经验来做,开发就直接外包,然后网站搞好了,直接招两个做销售的,以签单为目的,另招一个做推广运营的,运营各种自媒体号和写文章,基本上就可以玩了。但那时候就偏偏招了那么多人,而且还没发挥作用......&
后来我一直在反省:为什么那些创业导师说的那些经验到了我这就没啥用呢?我想应该是自己没有消化好,没有充分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拿着生硬教条的东西来指导具体工作,那肯定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
其实,很多人说的话分享的经验都是有道理的。但是有道理不等于就适合你目前当下的事情。就算咱们天天去听很多大咖的营销讲座,也不一定就能够将他说的东西拿走直接使用。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不同,别人身上成功的经验分享只能作为参考,必须要满满消化形成自己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马克思说,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或经验,只有在具体的实施中进行淬炼,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够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就像我们很多人天天读定位,如果你没有在实践中成功的打造一个产品差异定位,那你也只是懂得了些皮毛多了一些谈资,真正用起来的时候仍然不会用,就像当初我第一次做公司带团队一样。&
成功的方式可以借鉴但不能模仿,同样的,创业的经验可以学习但是不可以照抄,年轻的创业者需要有精益创业的思想和方法论,创业经验可以集百家之长,但是创业项目实施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最简化的实施方案,从原型产品开始定位最核心的功能,也就是解决用户痛点的实用性的东西,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汲取用户的反馈,并且及时改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是虚心学习总归是没有错的,多少年少成名的创业者跌落神坛,归根结底还是太过年轻走偏了,还是那句话,创业这条路诱惑太多,没有三年五载的社会阅历和创业价值观很容易误入歧途,想创业,先把本事练好,不是千里马,再厉害的伯乐也没用。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神器】原创,阅读原文:&&&&&
创业要实事求是,不可盲目跟从创业导师教条主义!
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背井离乡来到繁华的大城市打拼,少的工作三五年,多的打拼十多年成为公司的高管也开始合伙创业之旅,更有敢闯敢拼的大学生一边学习创业,一边创业。现在人的创业观念更加开放了,创业政策更加开明了,但是创业成功率真的非常低,更多的原因需要从创始人自身找起。
其实很多时候创业失败不是项目不行,而是创始人走偏了。即使是经验老到的大企业高管创业都有可能失败,更别说初出茅庐的创业小白了,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成长环境思考的战略方向也不同,同一个项目不同的人做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很多社会经验欠缺的创业者总是会迷信所谓的创业导师,其实很多创业导师就没有创过业,大多停留在理论上。&
当然不是说创业导师的话不可取,只是说不可盲目相信创业导师的教条主义,一切还是要实事求是,创业是需要融会贯通的,无论咨询了多少个创业导师,学习了多少本创业秘笈,一定要将他们最核心的东西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创始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行与不行检验出真知。下面是我收到的一个创业者真实的自述:
&自从当教师那会儿开始接触网络,然后每天都会花时间在网上浏览各种资讯。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切都是新的,网络上有那么多的知识,什么创业导师的创业密籍,什么营销技巧,应有尽有。那会的我就像一个乞丐突然走进一个到处是食物的厨房一样,贪婪的学习着各种知识,并沾沾自喜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时不时的还飙几个专业名词出来,顿时觉得与众不同了许多。&
但后来我慢慢的发现,虽然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不知道如何下手。特别是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以前看网上的创业导师说这创业团队一定要组建完整,然后我就组建了整个技术团队以及推广财务这些人。说实话,大部分人是没多少事情做的,但那时候就是为了达到导师们说的合格的标准以及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楞是招了七八个人在一个初创公司,仅仅只是为了开发一个网站。
结果可想而知。每个月发几万的工资我不堪重负,而且人浮于事网站开发也没搞好,最后项目彻底流产。如果以我现在的阅历经验来做,开发就直接外包,然后网站搞好了,直接招两个做销售的,以签单为目的,另招一个做推广运营的,运营各种自媒体号和写文章,基本上就可以玩了。但那时候就偏偏招了那么多人,而且还没发挥作用......&
后来我一直在反省:为什么那些创业导师说的那些经验到了我这就没啥用呢?我想应该是自己没有消化好,没有充分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拿着生硬教条的东西来指导具体工作,那肯定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
其实,很多人说的话分享的经验都是有道理的。但是有道理不等于就适合你目前当下的事情。就算咱们天天去听很多大咖的营销讲座,也不一定就能够将他说的东西拿走直接使用。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不同,别人身上成功的经验分享只能作为参考,必须要满满消化形成自己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马克思说,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或经验,只有在具体的实施中进行淬炼,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够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就像我们很多人天天读定位,如果你没有在实践中成功的打造一个产品差异定位,那你也只是懂得了些皮毛多了一些谈资,真正用起来的时候仍然不会用,就像当初我第一次做公司带团队一样。&
成功的方式可以借鉴但不能模仿,同样的,创业的经验可以学习但是不可以照抄,年轻的创业者需要有精益创业的思想和方法论,创业经验可以集百家之长,但是创业项目实施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最简化的实施方案,从原型产品开始定位最核心的功能,也就是解决用户痛点的实用性的东西,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汲取用户的反馈,并且及时改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是虚心学习总归是没有错的,多少年少成名的创业者跌落神坛,归根结底还是太过年轻走偏了,还是那句话,创业这条路诱惑太多,没有三年五载的社会阅历和创业价值观很容易误入歧途,想创业,先把本事练好,不是千里马,再厉害的伯乐也没用。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神器】原创,阅读原文:&&&&&
涨知识丨创业要知道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普大全!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呈现的是企业成长发展过程的轨迹,正如宏观经济周期一样,同样会经历萌芽&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没有长久不衰的企业也没有永续繁荣的经济。真正的百年老店是经历了无数个企业生命周期的过程才能够走到今天,要创业首先要明白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什么,适者生存是市场竞争必须牢记的首要准则。
企业的生命周期有长有短,大公司与创业公司又有所区别。一般的中小型初创企业的生命周期在3到6年,一般来说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曲线是一个拱形的抛物线,这就说明不同的企业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具有共性的,例如在成熟期的大企业往往会面临业务增长乏力的状况,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转型拓展新的业务,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关键的节点。&
美国波士顿公司曾经对世界500强企业做过深入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500强企业,其中近一半在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500强企业的名单中消失;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500强企业,近l/3在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500强企业的名单中消失。某著名调查公司对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5000家企业展开追踪调查,能存活3年的约5%,存活8年的仅有不到3%。
能够创业成功从初创企业发展成为大公司的都是创业浪潮的幸运儿。创业失败是常态,创业成功是惊喜,重要的是你能否从每次创业过程中学到宝贵的经验,公司成长到成熟阶段如何转型焕发新的生命力才是创业者需要明白的人生道理。可以把企业当作一个有机整体而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组织,用一种新的视角思考企业的战略管理感觉是另一种境界。&
一般来说,企业生命周期变化规律是以12年为周期的长程循环,它由4个不同阶段的小周期组成,每个小周期为3年。某种程度上和经济周期的运行脉络不谋而合,每一个衰退阶段总有一批企业要倒下,随之诞生一批新的企业。尽管他们有着共同的规律,但是每个阶段的变化特征不尽相同,由此分化成三种特征的企业类型:&
周期运行顺序:上升期(3年)& 高峰期(3年)&平稳期(3年)& 低潮期(3年)。半数以上的企业是普通型的变化类型,这样的企业发展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以至于走完全程甚至没有多少人能记住它的名字。
周期运行顺序:上升期(3年)& 高峰期(3年)&低潮期(3年)&平稳期(3年)。起落型变化的企业比较复杂,发展过程伴随着大起大落,盛极而衰。这样的企业往往在经历辉煌后跌入低谷,有可能因为一次误判经济形势或者某次投资决策的失误陷入难以自拔的深渊,曾经无比辉煌的诺基亚和柯达就是属于这种起落型变化的特征。&
周期运行顺序:下落期(3年)&低潮期(3年)&高峰期(3年)&平稳期(3年)。晦暗型变化的企业在运转周期中减少一个上升期,多出一个下落期。这样的企业处于低迷时期长达6年之久,这样的现状会产生两种心态:要么悲观放弃,任其发展;要么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无论哪种心态都不可取,暂时休养生息调整战略才是上策。&
所以,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定位需要采取不同的战略措施,使得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更具可操作性,基本战略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发展型战略,又称进攻型战略。这是积极正面的企业战略决策,包括扩大市场规模,拓展业务生产线等等,目标是在企业现有的战略基础水平上提高一个档次,发展型战略在企业生命周期变化阶段的上升期和高峰期,时间为6年。&
2.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这是企业在进行一轮疯狂扩展后采取的修养生息政策,企业增速过快导致现有的业务和人员条件跟不上,这时候切不可盲目在扩张,应该适时休息适应过渡阶段,争取经营状况能够保持在一稳定的水平。稳定型战略在企业生命周期变化阶段的平稳期和过渡期,时间为3年。
3.紧缩型战略,又称退却型战略。企业发展经过高峰后因为某种原因迅速陷入低迷,整体经营状况不佳,甚至出现较大的经营性危机,这时候存活下来度过危机最重要,战略决策趋于保守,核心业务水平经历短暂的收缩和其他领域的战略性撤退。紧缩型战略在企业生命周期变化阶段的低潮期,时间为3年。&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周期循环力量的产物,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有把握好周期循环的规律,因时而变才能够让企业发展走得更远。
作者:【创业找合伙人的舞台】原创,阅读原文:&&
创业丨五分钟让你的商业计划书吸引投资人的眼球!
许多创业者常常有这样的疑惑&我辛辛苦苦写的商业计划书为什么就是不能打动投资人呢?天天奔走于创业活动沙龙,三天两头约见投资人,拿着精心制作的商业计划书,向投资人滔滔不绝的讲述你的创业项目和商业模式。然而最终得到投资人青睐的却寥寥无几,再好的商业模式也需要包装,商业计划书不是选秀大赛越漂亮越好,最重要的是其中核心的内涵!
首先要想清楚你做商业计划书的目的。不同发展阶段或者是不同用途的商业计划书有着天壤之别,有的人是为了做商业计划时而做商业计划书,本身的项目缺乏亮点,花了大价钱包装华而不实的东西;有的人是为了创业大赛或者是申请政府的扶持资金,这样的商业计划书有迹可循,了解清楚主办方的喜好对症下药就好,形式是次要,最关键的还是内容要讲好。&
你的商业计划书要吸引投资人你先要知道投资人要什么,或者说关注什么。在面见投资人的时候准备工作要做足,商业计划书说白了只是一堆纸,看与不看依投资人的心情而定。创始人个人的言谈举止,逻辑思维都是可以打动投资人的细节,你的个人魅力足以征服投资人即使商业计划书略有瑕疵,也可以忽略不计,投资人投钱70%看人,30%看项目。
投资人又分很多种,可以是投资机构的经理,可以是自然投资人也可以是VC等等,最严格的当然是专门找项目投资的VC了。然而资本市场鱼龙混杂,创业者千万不能病急乱投医,创始人着急找投资的时候是最不冷静的,很容易被某些打着VC旗号的投资人忽悠,其实创业真的是门技术活,没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和社会经验的积累真的不要轻易入坑。&
真正的VC投资人一定是理性主义者,他们从来不care你创意如何新颖,也不在意你的商业模式多么牛逼,他们只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投资回报+风险分析。投资本金是否安全,投资回报周期多长,投资利润率是多少诸如此类的问题,创业者的思维则比较简单,我的目的就是拿到融资,因此在与VC投资人洽谈的时候,思路整理一定要清晰,理性思考踏准节奏。
创业者最忌讳的就是一开始就谈大平台,大市场。你的项目八字还没一撇就达到平台的高度了,让那些奋斗多年才成长为平台的公司情何以堪?还有根据总体市场消费水平臆断市场潜力无限的这些空话没有任何价值,你的项目能够在市场细分取得龙头地位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至于谈融资的理由,那些冠冕堂皇的荣誉就别说了,拿出数据证明这么好的项目你非投不可!&
那么投资者最看重BP哪些地方呢?1.商业模式和项目投资的亮点一定要简明扼要,最重要的是创业者自己的思考;2.重要的数据和产品模块一定要重点突出, 最好是对投资人本身有所了解,因为每个投资人的侧重点不同,有可能你在某个细节上比别人的BP多下点功夫就能够打动对方;3.结尾要有明确的资本退出机制,VC说白了是风投基金,总归是有回报年限的,到期后无论你的项目是否赚钱都是要把钱抽回去的,你要让别人掏钱得让别人看到希望。
说了这么多,那么什么样的商业计划书是能够吸引投资人眼球的呢?总体来说,商业模式必须包含5大要素:1.产品/业务;2.行业和市场;3.商业模式;4.团队;5.运营、财务和融资规划。要知道投资人的时间非常宝贵,阅读每一份BP的时间最长不超过10分钟,因此重要的内容一定要在5分钟内讲清楚,剩下的内容可以对重要的部分做一些补充。&
BP第一部分产品/业务(2-3页)。最核心的点就是讲清楚你要做什么,你的产品做法和竞争对手有什么不同,目前的产品是否能够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创业者要把解决用户痛点的方式描述清楚就OK了,这里要突出你产品的独特价值和具体细节。
BP第二部分行业和市场(4-6页)。这里的市场机会不要泛泛而谈,要讲清楚你的产品针对的用户是哪些,市场竞争情况和切入时机是否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顺丰快递中转站分布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