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中国艺术品价格下跌跌60% 是"割肉"还是"换筹

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跌60%_当代艺术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跌60%
  “吴彬的《十八应真图》以1.69亿元成交,齐白石的《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以9520万元落槌……”眼下正火热上演的秋拍大戏中,古代、近现代书画成为各大拍卖公司独一无二的兴奋点。
  相比之下,曾经扛起拍卖市场先锋旗帜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却深度失宠DDD在北京瀚海、中国嘉德等几个大型拍卖公司的秋拍中,当代艺术“F4”DDD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钧集体“失语”。而当代艺术界另一明星画家曾梵志的作品《面具》虽然最终成交,只是,这一在前年拍出1344万元高价的作品,最新的价格是750万元,缩水超过四成。
  据统计,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在过去一年里下跌了约60%。自2005年以“走楼梯”的速度被推向市场巅峰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已经以“坐电梯”的速度下滑至4年前的水平。当多数人将当代艺术的“衰落”归结于国际资本的离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时,也有专家提出,当代艺术品本身20年不变的“执著”DDD“大家都在做很像当代艺术的当代艺术”,也是当代艺术市场步入严冬的内在原因。如果把作品看成是筹码,对于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割肉”还是“换筹”,这是个问题!
  当代艺术要关注当代
  “艺术是跟着历史语境走的,‘50后’、‘60后’画的是‘文革’等带有政治色彩的题材,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70后’、‘80后’为什么也在画‘文革’!”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当代中国艺术和国家形象国际论坛”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吕澎这样表达了他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困惑。
  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告诉记者,在与国外评论家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中国当代艺术品虽然在市场上一度火爆,但它的整体形象其实非常不好。“‘伤痕美术’热了,大家赶紧跟着画;画‘大脑袋’、‘大嘴傻笑’的作品值钱了,成批的当代艺术创作充斥着空洞、呆傻的艺术符号。”张晴指出,在世界范围内,收藏中国艺术品的藏家很少,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更少。对于真正的藏家来说,收藏的目的是收藏一段历史,当代艺术扎堆表现的内容早已过时,失去了时代感和鲜明的冲击力。
  原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当代艺术家应该关注当下现实生活。“中国当代艺术家应该从以前的政治文化中走出来,把目光投到当下,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比如,金融危机对人类的影响,基因工程给人心理带来的变化等,而不是那些程式化的‘大批判’、‘大脑袋’以及‘大嘴傻笑’。”
  “换筹”已在悄然进行
  “目前5%的艺术品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95%的作品就要面临退市。”艺术品经纪人伍劲有个“艺术品有效期理论”。他说,尤其是当代艺术,也许有的作品有5年有效期,有的只有3年有效期,过了这个有效期就要退市。
  事实上,当代艺术的“换筹”
  早已在悄然进行。本着探索中国未来的当代艺术样式,张晴带着一帮“80后”2007年开始举办“果冻时代DDD中国当代艺术新势力”的展览。当代艺术“大牌”画家、曾创作了《绿狗》等作品的周春芽竟也当起了策展人,由他一手策划的四川年轻艺术家群展《捌贰零玖》今年上半年在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举办。
  对于这样的“换筹”,市场的反应更加敏锐。据有关人士透露,现在,盯名气的人少了,看作品的人多了。有些大藏家开始关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买有名头的艺术家作品,对于我来说,就好像别人培育的桃子成熟后,我去摘了现成的,总感觉这件作品和我没有多大关系。而那些我喜欢的年轻艺术家,则是通过我的筛选和挖掘,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起来,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藏家王女士说,刚进入拍卖市场时,她也买过周春芽、喻红等大名头艺术家的作品。经过几年的市场历练,她发现挖掘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更有收藏乐趣。王女士说,那些大名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节节攀升,已经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换个收藏思路绝对是明智的。“比如,我喜欢张晓刚的作品,你800万元不卖给我,600万元不卖给我,400万元还不卖给我;这时候可能会出现王晓刚,李晓刚,我发现他们的画也不错,而且才100万元,我很可能就再不和你磨了,去买新艺术家的作品了。”
  完全替换仍需时日
  无法否认的是,“换筹”思路在界内是有争议的。中国当代艺术品藏家余德耀说,虽然自己也不间断地关注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但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力军仍以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等为代表。在余先生看来,新筹码想要完全替换原有筹码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更何况“被替换的只是跟在这些先锋艺术家后面的作品,艺术含量还非常有限”。
  张晴则指出,当代艺术的“换筹”不可避免要受中国艺坛两大顽疾羁绊:一是市场统领一切,艺术家跟着市场跑,做展览只是为了卖画,将来的人们回溯这段美术史时会写:“这段时期不做艺术,专做买卖……”;二是一些年轻艺术家还没成型就被画廊拔苗助长,打磨成成功艺术家的模仿者,失去了原创性。他认为,这两点直接破坏了艺术创作的良好生态。
&nbsp&nbsp&nbsp&nbsp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晴 8℃-2℃
刀光剑影:中国古代十大名剑&浅谈刀剑收藏(组图)&&
日10:37&&来源:
E-mail推荐:
在各种军刀、佩剑中,陈顺芳对指挥刀最为钟意。&
  “我刚开始收藏刀剑的时候,家人不理解、不支持,其实一直到现在他们都是持反对态度的。”痴迷于刀剑收藏的陈顺芳憨憨地笑着说。陈顺芳来深圳已经20多年了,做服装生意的他,却是个资深的收藏家,自1999年起,他收藏刀剑已有10年的历史,而在收藏刀剑之前,他还收藏过数年的青铜器。目前,不包括收藏价值不高的刀剑,陈顺芳收藏的刀剑数量已经有400余把。  女儿帮助从英国“进货”  10年前,陈顺芳与朋友前往山西平遥古城游玩,他当时收藏的是青铜器,想在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地淘宝。在平遥古城大街上悠哉闲逛的时候,一把宝剑吸引了陈顺芳的注意。他马上踏进那家店观摩起来,做工精致的威武宝剑立刻激起了陈顺芳的英雄情怀。据店主介绍,这把宝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坚韧锋利,纹饰巧致。经过一番收藏技艺的切磋,陈顺芳买下了他生平第一把刀剑收藏品。可惜的是,在机场安检处,这把剑被没收了。  随后的一两年,由于刀剑收藏的经验不足,陈顺芳吃亏上当的次数不胜枚举,其中包括了他第二次前往平遥被骗的经历,家人也因此坚决反对,让他苦恼极了。虽然“出师不利”,陈顺芳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刀剑收藏。变则通,既然收藏古董刀剑容易被骗,那他就改为收藏近现代刀剑;既然国内的收藏源难找,那他就在国外找。幸运的是,即便陈顺芳全家人都强烈反对,他身在英国的女儿却表示理解并支持父亲。就这样,每每陈顺芳想要什么样的刀剑,就会把图片传给女儿,让女儿为其购买。受父亲的影响,陈顺芳的女儿也成了不折不扣的刀剑迷。  刀剑成了“镇宅之宝”  在陈顺芳的400余把宝贝中,多数都是一战、二战时期的军刀、佩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都有。刀剑成了陈顺芳家中的主要装饰品,也成了“镇宅之宝”。刀剑本身就是国内收藏品中的冷门,具有收藏价值的刀剑收藏品更是非常难找,陈顺芳从国外带回来的部分刀剑有时候无法通过海关检查,他就安置在香港的朋友家中,比如一战期间的德国九八军刺刀,陈顺芳隔三差五就要去“看望”一下。  在各种军刀、佩剑中,陈顺芳对指挥刀最为钟意。当年,为了得到那把昂贵的海军指挥刀,陈顺芳费尽了周折。先嘱托女儿在英国购买,思忖了半天,又担心女儿买到赝品,决定亲自前往英国,经过实地考察与反复验证,陈顺芳终于以近10万元的价格买到了那把梦寐以求的海军指挥刀。“指挥刀是长官指挥士兵作战、演习或操练时用的狭长的军刀。这种刀制作精良,有贵族气质,非常吸引人。”说到指挥刀,陈顺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爱之情。而对于那把日本指挥刀,陈顺芳则又爱又恨。从收藏爱好者的角度来说,能得到二战期间的指挥刀,确实是件值得高兴的事;而每当想起二战期间日本的侵华罪行,陈顺芳就恨之入骨。  国内少有具收藏价值的刀剑  随着收藏经验的增加,陈顺芳发现,国内具有收藏价值的刀剑少之又少。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发展生产力,国家大力提倡“大炼钢铁”,把能炼钢的原料全部扔进了熔炉,导致大量古董被毁灭,其中就包括了极具收藏价值的古代刀剑、近现代刀剑;第二原因是,即使在“大炼钢铁”时期“幸存”下来的刀剑,也被“文革”风暴一扫而光了。“在国内的刀剑收藏方面,陷阱非常多,赝品铺天盖地,而且非常昂贵,收藏经验少的人还是少碰为妙。”陈顺芳告诫说。  在留存下来的国内刀剑收藏品中,以明、清两代的刀剑居多。但由于许多商贩与收藏爱好者缺乏专业保护知识,误认为越残缺、锈蚀的刀剑就越彰显古董地位,使古董刀剑得不到保护;而有些商贩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在本已磨损的刀剑上加工,画花纹,以此瞒天过海。“也因此,国内值得买的刀剑更加少得可怜了,这是第三个原因。”陈顺芳惋惜地说。  稳定性不及其他收藏品  与曾经收藏过的青铜器相比,刀剑是陈顺芳花费较少的一种收藏。刺刀的市场价格一般为数千元,而指挥刀的价格则在数万元。刀剑分为欧美刀剑与亚洲刀剑两大类,陈顺芳的收藏则多为欧美刀剑,其中一款海军指挥刀,保存完好,市场价格在5至8万元之间,而另一款二战时期的日本指挥刀,价格则在3至5万元之间。在近现代的军刀、佩剑收藏品中,刺刀的市场价格较低,指挥刀的价格则在众刀剑之上。  由于刀剑是国内收藏的冷门,其市场的成熟性及稳定性都不及其他收藏品。“虽然大概价格能够定下来,但其中还是有很多漏洞。”陈顺芳说,“毕竟卖方和买方都比较少,有一些不规范的交易,价格的定位只取决于双方的供求情况,这就打乱了市场行情。”陈顺芳指出,全国的刀剑收藏市场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和西北地区,但由于大批的赝品、半仿品垄断了市场,让本就不繁荣的刀剑收藏市场灾难重重。  刀剑收藏要有“三好”  虽然对于打算开始收藏刀剑的爱好者,陈顺芳会劝说其放弃,毕竟刀剑收藏市场不完善,太多陷阱;但陈顺芳认为,刀剑收藏不仅可以提升人的艺术品位,也可以在收藏过程中增加个人的文化内涵。“得到一把好刀好剑固然值得兴奋,但过程更有意义。寻求好刀好剑的过程其实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  “品相”要好  在陈顺芳收藏的400余把近现代刀剑收藏品中,每件的“品相”都是上乘的。陈顺芳介绍,近现代刀剑的做工是否精良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首先是刀剑体要平滑,没有磨损;其次是剑柄、护手的工艺要精美,不粗糙;再次,刀剑的质心要在护手前方15cm左右;然后是刀剑体、柄要成一条直线,不能歪斜;最后,刀剑外鞘要光泽好,材质高,鞘内两侧应有皮革或软木做内衬,以保护刀剑体,以使抽拔刀剑时顺滑无杂音。这些都是一把全新刀剑的鉴别方法。  在收藏一把有故事的刀剑时,其“品相”的好坏显得尤为重要。“当爱好者要收藏古董刀剑时,一定要注意完整性、艺术性和稀少性这3个特点。”陈顺芳说。完整性指的是刀剑的保存状况要完好,零件不能少,不能破损,完整性越高,就越具有收藏价值。艺术性主要指刀剑的工艺和外观,这一点需要收藏爱好者有很高的鉴赏能力。稀少性指的是刀剑的现存数量要少,其佩带者的身份要高。据悉,2007年6月,在法国举行的一场艺术品拍卖会上,拿破仑使用过的一把镀金宝剑,以高出底价3倍的481万欧元(近5000万人民币)成交,刷新了冷兵器的世界拍卖纪录。  保养要好  刚开始收藏刀剑的时候,刀剑的保养和收藏曾让陈顺芳伤过脑筋,而现在说起刀剑的保养与收藏,陈顺芳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古董刀剑多数都是用碳素钢锻造的,但是碳素钢很容易生锈。”陈顺芳说,“刀体放置久了,就会被氧化,如果不及时保养,刀体就会被锈蚀。因此,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用兔毛刷沾上滑石粉,再用棉纸擦拭,这样就能除锈了。”  心态要好  400余把刀剑,保养起来颇费功夫,但在陈顺芳看来,擦拭刀剑却是他最享受的时光,他内心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也都达到了最高点。“收藏刀剑不是炫耀,不是叶公好龙,不跟任何外在的东西有关,主要是内心的追求,如果不是内心所想,还是不要收藏为好。”陈顺芳说,“性格刚愎自用、多谋无断、反复无常的人也最好不要收藏,因为这类性格的人很难收藏到好的刀剑。”  中国古代十大名剑  圣道之剑:轩辕夏禹剑  轩辕夏禹剑,又名轩辕剑。它是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与夏禹。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  ●剑气指数:无穷大  仁道之剑:湛泸  湛泸是一把剑,更是一只眼睛。这把通体黑色浑然无迹的长剑让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锋利,而是它的宽厚和慈祥。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剑师欧冶子在铸成此剑时,不禁抚剑泪落,因为他终于圆了自己毕生的梦想:铸出一把无坚不摧而又不带丝毫杀气的兵器。  ●剑气指数:10  帝道之剑:赤霄  汉高祖刘邦斩蛇所用之剑。剑身仿秦剑,刻有花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宝剑,颇具历史价值。“斩白蛇、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指的就是这把剑。  ●剑气指数:9.7  威道之剑:泰阿  泰阿,亦作“太阿”。《史记?李斯列传》:“服泰阿之剑,乘纤离之马。”相传泰阿剑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  ●剑气指数:9.3  诚信高洁之剑:七星龙渊  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是名“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缥缈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盘卧,是名“龙渊”。  ●剑气指数:8.8  挚情之剑:干将、莫邪  干将、莫邪剑出现在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所记故事。干将,春秋时吴国人,曾为吴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干将将雌剑献与楚王,雄剑传给其子,被楚王所杀。其子眉间尺长成,终于为父报仇。  ●剑气指数:8.5  勇绝之剑:鱼肠  之所以取名鱼肠,是因为该剑细短柔软,可入鱼腹。另一说则谓,剑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鱼肠。  ●剑气指数:8  尊贵无双之剑:纯均  纯均的故事原型来自《越绝书》。越王勾践派人去找薛烛来相剑。勾践叫人取来了毫曹和巨阙两把宝剑,薛烛看不入眼。勾践又叫侍从率领几百人护送一把宝剑前来,曰:“有人要用千匹骏马三处富乡两座大城换这把宝剑,你看行吗?”薛烛连忙道:“不能换。此剑是天人共铸的不二之作。”勾践频频点头:“说得有理,既是无价之宝,我就永远珍藏吧。”  ●剑气指数:7.5  精致优雅之剑:承影  承影为春秋时卫人孔周所藏。《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际,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状。其触物也,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见’。”  ●剑气指数:7&(祁琦)  只为留住历史&藏友集齐侵华日军各式军刀  昨日(24日),记者从南京市近现代史博物馆获悉,一位刀剑收藏家将自己收藏的十多把日本军刀捐赠给了博物馆。捐赠者丁金顺先生表示,自己一直收藏刀剑,尽管对刀剑十分喜爱,但是看到许多博物馆里都不能展出这些历史文物的实物,而是放一些仿制品,心里就觉得非常不舒服,“这些历史遗存应该放在博物馆里让更多的人看到,以实物给人带来更多的震撼。”  来源:深圳商报&&&
在收藏一把有故事的刀剑时,其“品相”的好坏显得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管理员)
曝光台3.15
每日新闻回顾
京ICP备09057855 市 场 报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2009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中国当代艺术:“割肉”还是“换筹”?――中新网
本页位置:
中国当代艺术:“割肉”还是“换筹”?
  “吴彬的《十八应真图》以1.69亿元成交,齐白石的《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以9520万元落槌……”眼下正火热上演的秋拍大戏中,古代、近现代书画成为各大拍卖公司独一无二的兴奋点。
  相比之下,曾经扛起拍卖市场先锋旗帜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却深度失宠――在北京瀚海、中国嘉德等几个大型拍卖公司的秋拍中,当代艺术“F4”――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钧集体“失语”。而当代艺术界另一明星画家曾梵志的作品《面具》虽然最终成交,只是,这一在前年拍出1344万元高价的作品,最新的价格是750万元,缩水超过四成。
  据统计,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在过去一年里下跌了约60%。自2005年以“走楼梯”的速度被推向市场巅峰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已经以“坐电梯”的速度下滑至4年前的水平。当多数人将当代艺术的“衰落”归结于国际资本的离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时,也有专家提出,当代艺术品本身20年不变的“执著”――“大家都在做很像当代艺术的当代艺术”,也是当代艺术市场步入严冬的内在原因。如果把作品看成是筹码,对于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割肉”还是“换筹”,这是个问题!
  当代艺术要关注当代
  “艺术是跟着历史语境走的,‘50后’、‘60后’画的是‘文革’等带有政治色彩的题材,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70后’、‘80后’为什么也在画‘文革’!”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当代中国艺术和国家形象国际论坛”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吕澎这样表达了他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困惑。
  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告诉记者,在与国外评论家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中国当代艺术品虽然在市场上一度火爆,但它的整体形象其实非常不好。“‘伤痕美术’热了,大家赶紧跟着画;画‘大脑袋’、‘大嘴傻笑’的作品值钱了,成批的当代艺术创作充斥着空洞、呆傻的艺术符号。”张晴指出,在世界范围内,收藏中国艺术品的藏家很少,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更少。对于真正的藏家来说,收藏的目的是收藏一段历史,当代艺术扎堆表现的内容早已过时,失去了时代感和鲜明的冲击力。
  原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当代艺术家应该关注当下现实生活。“中国当代艺术家应该从以前的政治文化中走出来,把目光投到当下,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比如,金融危机对人类的影响,基因工程给人心理带来的变化等,而不是那些程式化的‘大批判’、‘大脑袋’以及‘大嘴傻笑’。”
  “换筹”已在悄然进行
  “目前5%的艺术品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95%的作品就要面临退市。”艺术品经纪人伍劲有个“艺术品有效期理论”。他说,尤其是当代艺术,也许有的作品有5年有效期,有的只有3年有效期,过了这个有效期就要退市。
  事实上,当代艺术的“换筹”早已在悄然进行。本着探索中国未来的当代艺术样式,张晴带着一帮“80后”2007年开始举办“果冻时代――中国当代艺术新势力”的展览。当代艺术“大牌”画家、曾创作了《绿狗》等作品的周春芽竟也当起了策展人,由他一手策划的四川年轻艺术家群展《捌贰零玖》今年上半年在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举办。
  对于这样的“换筹”,市场的反应更加敏锐。据有关人士透露,现在,盯名气的人少了,看作品的人多了。有些大藏家开始关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买有名头的艺术家作品,对于我来说,就好像别人培育的桃子成熟后,我去摘了现成的,总感觉这件作品和我没有多大关系。而那些我喜欢的年轻艺术家,则是通过我的筛选和挖掘,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起来,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藏家王女士说,刚进入拍卖市场时,她也买过周春芽、喻红等大名头艺术家的作品。经过几年的市场历练,她发现挖掘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更有收藏乐趣。王女士说,那些大名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节节攀升,已经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换个收藏思路绝对是明智的。“比如,我喜欢张晓刚的作品,你800万元不卖给我,600万元不卖给我,400万元还不卖给我;这时候可能会出现王晓刚,李晓刚,我发现他们的画也不错,而且才100万元,我很可能就再不和你磨了,去买新艺术家的作品了。”
  完全替换仍需时日
  无法否认的是,“换筹”思路在界内是有争议的。中国当代艺术品藏家余德耀说,虽然自己也不间断地关注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但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力军仍以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等为代表。在余先生看来,新筹码想要完全替换原有筹码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更何况“被替换的只是跟在这些先锋艺术家后面的作品,艺术含量还非常有限”。
  张晴则指出,当代艺术的“换筹”不可避免要受中国艺坛两大顽疾羁绊:一是市场统领一切,艺术家跟着市场跑,做展览只是为了卖画,将来的人们回溯这段美术史时会写:“这段时期不做艺术,专做买卖……”;二是一些年轻艺术家还没成型就被画廊拔苗助长,打磨成成功艺术家的模仿者,失去了原创性。他认为,这两点直接破坏了艺术创作的良好生态。
  本报记者 李婷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
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跌60% 是“割肉”还是“换筹”?
日 13:46:42&&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对于这样的&换筹&,市场的反应更加敏锐。据有关人士透露,现在,盯名气的人少了,看作品的人多了。有些大藏家开始关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买有名头的艺术家作品,对于我来说,就好像别人培育的桃子成熟后,我去摘了现成的,总感觉这件作品和我没有多大关系。而那些我喜欢的年轻艺术家,则是通过我的筛选和挖掘,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起来,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藏家王女士说,刚进入拍卖市场时,她也买过周春芽、喻红等大名头艺术家的作品。经过几年的市场历练,她发现挖掘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更有收藏乐趣。王女士说,那些大名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节节攀升,已经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换个收藏思路绝对是明智的。&比如,我喜欢张晓刚的作品,你800万元不卖给我,600万元不卖给我,400万元还不卖给我;这时候可能会出现王晓刚,李晓刚,我发现他们的画也不错,而且才100万元,我很可能就再不和你磨了,去买新艺术家的作品了。&
完全替换仍需时日
无法否认的是,&换筹&思路在界内是有争议的。中国当代艺术品藏家余德耀说,虽然自己也不间断地关注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但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力军仍以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等为代表。在余先生看来,新筹码想要完全替换原有筹码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更何况&被替换的只是跟在这些先锋艺术家后面的作品,艺术含量还非常有限&。
张晴则指出,当代艺术的&换筹&不可避免要受中国艺坛两大顽疾羁绊:一是市场统领一切,艺术家跟着市场跑,做展览只是为了卖画,将来的人们回溯这段美术史时会写:&这段时期不做艺术,专做买卖&&&;二是一些年轻艺术家还没成型就被画廊拔苗助长,打磨成成功艺术家的模仿者,失去了原创性。他认为,这两点直接破坏了艺术创作的良好生态。
(责任编辑:桃子)中国当代艺术“割肉”还是“换筹”?
[]&[字号: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毕武英
第1页:当代艺术若想再次获宠,应先学会“割肉”
第2页:惜售使得当代艺术交易萎靡,藏家却并未抛弃市场
  从今年五月开始,古代、近现代书画就成为各大拍卖公司独一无二的兴奋点,人们在屡创新高的数据中,寻找着金融危机后市场复苏的讯号,并以此推断秋拍的乐观前景。可是,在一片振奋人心的士气中,曾经扛起拍卖市场先锋旗帜的中国当代艺术,却深度失宠。
  记者在某知名拍卖公司的油画拍卖现场发现,前排大部分的座位都被空了出来,几位拿着号牌的买家和一些“看场”的圈内人三三两两地坐在后场,在拍卖师稀稀拉拉的落槌声中,近一半的作品流标,而成交的部分,也多在几万至十几万元的价格区间内。最后,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油画专场以几百万元的成交价匆匆结束。记者查询到,仅仅是在一年前的2008春拍中,该公司的油画专拍成交额还能稳居几千万,更不要说,当代艺术火暴期的2007年,各大拍卖公司当代艺术板块的成交额都能轻松过亿。
  一度强劲的中国当代艺术自去年春拍开始显出颓势,并在该年秋天一路下滑,直到今年春天,已经调整了整整一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依然得不到市场复苏的预期,以至于大部分嗅觉敏锐的拍卖公司将工作重点转而投向古代、近现代书画,有些甚至取消了开始赔本的当代艺术专场。
  三方支撑缺失导致油画拍卖市场一蹶不振
  和其他一些拍卖公司减少当代艺术拍品份额不同,北京荣宝在今年春拍直接取消了油画板块,负责人刘尚勇更是向记者表示,停拍该板块可能会根据市场情况持续几年。
  刘尚勇说,公司在作出停拍决定之前,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其谨慎考虑。在他们看来,虽然现在当代艺术市场萎靡,但是只要依然“挣扎”在这个市场中,等到回暖时,就会为自己在这个市场中留有一席之地。但刘尚勇并不认同,他认为,“之所以公司选择撤离当代艺术,是因为在这个市场中的人不肯死心。”
  刘尚勇向记者仔细分析了今年春拍市场油画板块的情况,他说,这个市场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的红色经典部分,如果遇到真正好的作品也能卖到一个好的价格。比如蔡铭超花2000多万元买到的《南泥湾》,“但是这样的作品太少了,能够进入市场的几率非常低,成不了规模,也不能维护一个市场板块的运营”。
  第二个部分是以陈逸飞为代表的写实画派,但是这个板块被严重透支了至少5年的行情。“买家拍到手后,五年内赚不到钱,这样就不能吸引新进买家入市,新进买家力量缺失,单靠原有的几位藏家买来卖去,是支撑不了这个市场的。”
  第三个部分便是曾经一度火暴的中国当代艺术,刘尚勇把流通于拍卖市场中的当代艺术家作品称作筹码,他说,目前这些筹码都在卖家手中,他们不愿将价位还原到市场能够接受的水平。“虽然现在这些筹码的价格都在降,有的是原来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市场认可的价位。不受认可,自然没有人愿意接盘。”
  刘尚勇说,油画板块的三个部分都没有支撑点,作为拍卖公司来说,自然没有必要赔本做下去。
  当代艺术若想再次获宠,应先学会“割肉”
  按照刘尚勇的说法,当代艺术已经成为油画板块中问题最为突出的部分。记者也从其他渠道了解到,当代艺术作品甚至成了一些拍卖公司的烫手山芋。“都是原有的客户送来的,不收不好交待,收了又卖不出去,卖家也没有仓库,都送到拍卖公司的库房。我们还得仔细为其保管,稍有划痕就要赔付。”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拍卖公司负责人向记者抱怨道,“上个月我们就因一幅作品在搬运过程中不小心划了一道而赔了卖方1万。但是如果真正再给卖家退回去,他们也都不愿接收,有的长期拖延时间不来取,有的给了我们地址,物流公司过去后又发现地址根本不存在。毕竟,这些作品放在拍卖公司,卖家省去了租用库房的费用。”
  从宠儿到如瘟疫般唯恐躲之不及的弃儿,中国当代艺术遇到了高峰期以来难以名状的尴尬。对此,刘尚勇建议说,卖方需要学会“割肉”。“其实就和做股票一样,比如这支股票我做成死庄家了,就要找几个朋友分分仓。当时我做这支股票的时候,从5块拉升到45块,中间花费了很多心血,那么分仓后我就少赔点,一股以8块钱的价格给他们。这个朋友认购1000万股,那个朋友认购800万股,参与的人多了,就有积极性。他们会想,这支股曾经有过45块的成绩,现在8块一股,我玩玩,之后哪怕炒到15块一股也赚了。”刘尚勇说,“当代艺术其实和股票一样,比如我有50张某位价位曾经在百万元以上的艺术家作品,现在不好卖了,就找几个朋友分分仓。一人拿几张,分别以10万左右一张的价格给他们,自己再留几张,这样,又有人开始参与到这个艺术家的市场中来,继续从10万元开始往上炒,那么藏家留在手中的那10张艺术家作品又会随着市场向上飙升。”
  针对刘尚勇的“割肉”论,业内大多人士表示认可的同时,也认为这样的“割肉”仅限于先前虚高的一些艺术家作品,而那些在当代艺术史上具有标杆意义的艺术家作品,则不会“掉价”太多。还也有一些人认为,真正能够做到“割肉”,对于藏家来说并不容易。“原来几千万买进的作品,现在让他几百万出手,很多人都做不到。”
  除了藏家,一些艺术家对于自己作品价格的陡降也面临两难。艺术品经纪人伍劲向记者介绍说,一方面艺术家大多没有市场概念,往往随行就市,市场能给出多少价格,他们就标价多少,“几百万的时候他们很高兴,80万的时候他们也无所谓。”但另一方面,市场价格陡降,这些艺术家就无法面对先前高价买入自己作品的藏家,因此艺术家为了维护原有藏家利益,又不能在价格方面向买方让利过多。
  而对于这种两难境地,一些知名当代艺术家倒感觉并不强烈。俸正杰就向记者表示说,自己作品的价格并没有“割肉”多少,只是和往年相比没有涨而已。“再说,市场向来都是外界谈论的,对于艺术家来说,有市场的时候,我们在画画,没有市场的时候,我们依然还是在画画。”
  当代艺术如不及早清仓,则会面临市场“换筹”?
  虽然“割肉”对于依然囤有当代艺术筹码的卖方来说并不容易,但有分析人士指出,如不及早在这拨市场调整的行情中“割肉”清仓,面临的最大危险则是市场的“换筹”。
  刘尚勇说,原来当代艺术的那批暴涨行情的筹码,都是在西方资金的支持下进入中国的,这些筹码没有文化根基,是西方审美的产物,因此,很快水土不服,但是经过调整,在下一轮的市场行情中,这些海外资金还会卷土重来。因为它们善于把握机会,并在我们这块土地收获颇丰,不会轻易离开。而且,一旦重来,将带来更多的资金。只是,第二次的造访,他们将不再起用原来一度暴涨的筹码,因为这些筹码已经被市场证明,没有生命力。刘尚勇说,“现在大多数参与到当代艺术市场中的人,还是将炒作艺术品作为一种赚钱方式,因此如果一个筹码被市场抛弃,会很难有翻身的机会。”
  “现在很多人手里还有这样的筹码,表面上看好像你在坚守阵地,但是这样的坚持是徒劳的,等‘换筹’一旦开始后,原先你坚持的筹码就会被淘汰,成为‘死筹’烂在手里。因此,现在有‘筹码’的人应该想方设法规避这样的风险。”刘尚勇还说,现在买卖双方互相僵持,一时难决胜负,但是在他们互不相让的阶段,艺术家仍在创作,“比如,我喜欢张晓刚,你800万不卖给我,600万不卖给我,400万还不卖给我,这时候可能会出现个王晓刚,李晓刚,我发现他们画地也不错,而且才100万,我很可能就再不和你磨了,去买新艺术家作品。”
  而伍劲也认为市场终究会换筹。“目前5%的艺术品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95%的作品就要面临退市。”伍劲有个“艺术品有效期理论”,他说,尤其是当代艺术,也许有的作品有3年有效期,有的有5年有效期,过了有效期就要退市。
(责任编辑:高果果)[]
09-04-22 17:28?
09-04-02 16:55?
09-03-30 14:31?
09-01-07 09:41?
08-10-08 08:44?
08-06-24 17:15?
08-03-18 07:48?
09-03-18 08:19?
08-11-02 08:19?
09-02-03 10:10?
热点标签:
|&&&&</spa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艺术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