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短期狂欢还是长期什么是牛市什么是熊市

万亿资金有望入股市_财经评论(cjpl)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万亿资金有望入股市
  研究所副所长姜超近日在海通证券2015年年度策略会上称,过去中国居民储蓄的资金主要通过存款、贷款的形式投放到了实体经济,而未来理财则将居民储蓄的资金直接投放到了资本市场,意味着居民储蓄与资本市场的正式连通。  日前联合发布的《2014年度互联网金融理财报告》预计,2014年全年银行规模或将突破40万亿。海通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显示,由于银行理财收益率平均在5%左右,远高于3%左右的存款,意味着银行理财对居民存款的取代仍将持续。目前,居民储蓄总规模约在50万亿元,假定有一半左右被理财取代,则未来几年新增理财规模在20万亿元以上。按照35%配置非标、60%配置债券、5%配置股票的比例,20万亿元新增理财就会带来12万亿元新增债券投资需求、1万亿新增股票投资需求。而当前每年净新增债券发行仅在5万亿元左右,股票发行不到5000亿元。这远远不能满足银行理财未来的投资需求。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调,凸显了蓝筹股吸引力的提升。资金都是追求更高收益率的品种,随着降息的到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行是必然的,这部分资金将有望进入股票市场。  海通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称“银行理财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金主”。分析称,今年3季度,银行体系存款首次出现负增长,原因在于银行理财的爆炸式增长。对老百姓而言,银行理财的性质与银行存款完全一样,但提供的收益率几乎是存款的一倍,而且其预期收益率几乎都可以兑现,因而理财对银行存款具有“无与伦比”的替代性。去年年底,银行理财规模达到10万亿,占存款的比例超过10%,意味着经过几年普及之后,银行理财对存款的替代进入到了加速期,而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余额的年均增速超过50%,每个季度的增量都在2万亿左右。  海通证券认为,无论股市和债市,未来的最大金主都可能来自银行理财。对股市而言,在银行理财崛起的模式下,分红收益率极其重要。目前,无论股市和债市的分红收益率水平相对于银行理财而言均处于基本合理的状态。未来行情的启动需要进一步降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而银行理财的发展代表的是中国特色的增量存款市场化,这意味着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5%左右的理财收益率会逐渐向3%左右存款利率接轨,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将逐渐进入“4%时代”。  ---------------    11月哪里的投资者开户热情最高涨?中国结算12月12日公布的统计月报给出了答案。  机构开户方面,统计月报显示,上月企业年金和新开A股账户都为37个,QFII新开A股账户15个,RQFII新开A股账户21个,证券公司集合理财新开A股账户200个,证券投资基金新开A股账户264个,专户理财新开A股账户888个,信托新开A股账户471个。  社保基金自今年7月份新开31个A股账户以来,已经有4个月没有任何动静了。  从地域来看,根据统计月报,11月份,广东省(不包括深圳)新开A股账户数为139492户,位居第一,其中,上海分公司新开户64712户,深圳分公司新开户74780户。排名第二的是上海市,上月新开A股账户数为108564户。  这也是11月份新开A股超过10万户的两个省(市).  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江苏省和浙江省,11月份分别新开A股账户88483户和82201户。  与此同时,统计月报显示,11月份沪深两市合计日均新开A股账户数为54071户。其中,沪市平均每日新开A股账户数为27908户,环比增加4724户,增幅为20.38%;深市平均每日新开A股账户数为26163户,环比增加3538户,增幅为15.64%。  两市合计日均数为42754户,环比增加了11.46%。  截至11月末,沪深数合计为18121.59万户,其中A股账户17866.38万户,B股账户255.21万户,剔除休眠账户 4213.07万户,有效账户为13908.52万户。  截至11月末,一码通账户数为11456.82万户,下挂A股子账户的一码通账户为7067.91万户。11月份新增一码通账户64.15万户。  统计数据同时显示,在A股有效账户中,沪深两市合计近四成的账户在近一年内参与了二级市场交易。期末沪深两市场共有A股有效账户13653.14万户。从是否参与二级市场集中交易的角度看,5175.46万户在近一年内参与了二级市场交易,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的37.91%,较上月上升了1.19个百分点;未参与交易的A股有效账户8477.68万户,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的62.09%,较上月下降了1.19个百分点。参与交易的A股有效账户中,近七成期末持有证券,三成期末未持有任何证券。未参与交易的账户中,近八成期末未持有任何证券。  此外,11月份持仓A股账户数量及占A股有效账户的比重均有所下降。11月末持仓的A股账户数为5248.49万户,环比减少了2.33万户,降幅为0.04%。持仓A股账户占全部A股有效账户的比重为38.44%,环比下降了0.33个百分点;空仓账户占61.56%,较10月份升了0.33 个百分点。  11月份沪深两市当月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为2978.44万户,较10月份增加了287.22万户,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数的21.82%,较10月份上升了1.94个百分点。(证券日报)  聚焦股市散户&&&            专家观点&&&      [PAGE默认页1]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论公交、地铁、餐馆,在这些热闹的地方,越来越多地听到人们大谈股市涨跌;不知从何时开始,券商营业部里,开户人群排起长龙,有券商更是打起了“开夜市”的算盘。  A股11月20日以来的快速、持续上涨创出了5年来A股最大涨幅,但这轮行情也是A股史上结构性分化最严重的逼空行情—蓝筹股持续拉升但小盘股跟跌不跟涨,两者形成鲜明对比。A股牛了,而且大象都起舞了,这让老股民不知所措,新股民无所畏惧。这头疯牛是怎么形成的?未来是否还能继续疯狂?  行情扫描  二八行情犹如跷跷板风格轮换特征明显  新开户股民跑步入场、融资客全面做多、金融股大象起舞、成交额跨越万亿—A股再度迎来全民炒股时代。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和以往的逼空行情不同的是,当前的牛市,既不像2007年的慢牛,也不像2009年的普牛,而是一轮结构化鲜明的牛市。  一头极度结构化的“牛”  如果将“连续两个月月涨幅超过10%”定义为逼空行情,从2006年后到此轮逼空行情前,A股共出现过5次逼空行情。  第一次是2006年4月、5月,沪指分别上涨10.93%、13.96%,指数分别上涨14.41%、21.16%;第二次是2006年11月、12月,沪指分别上涨14.22%、27.45%,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6.94%、8.17%;第三次是2007年3月、4月,沪指分别上涨10.51%、20.64%,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12.76%、19.22%;第四次是2007年7月、8月,沪指分别上涨17.02%、16.03%,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19.02%、12.53%;第五次是2009年6月、7月,沪指分别上涨12.4%、15.3%,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3.66%、9.24%。  其中,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逼空行情的权重股和小盘股涨幅相当,属于全面逼空行情;第二次、第五次的逼空行情属于结构化行情,即权重股远远跑赢小盘股。  然而,上述两次结构化逼空行情较当前的逼空行情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月,中小板较主板指数偏离度 (沪指涨幅中小板涨幅100%-1)为64%;月,中小板较主板指数偏离度为53%。2014年11月、12月 (截至12月12日),沪指涨幅分别为10.85%、9.52%,中小板指数涨幅分别为0.53%、3.43%,中小板较主板指数偏离度却高达80%。  也就是说,本轮逼空行情属于没有小盘股配合的蓝筹股单边逼空行情,这是结构化逼空行情的极致。  逼空行情且行且谨慎  如今的有一种让人激昂澎湃的感觉。  以为代表的杠杆资金疯狂做多,股指期货空头一次又一次遭遇绞杀,股指期货升水一度高达百点;在现货市场,两市成交额从7000亿元到9000亿元再到突破1万亿元,可谓疯狂之极。  从股民的参与热情来看,五年来的开户数新高、新股民排队开户、老股民重新回到股市,公共场所各类人群久违的谈股论金,这些情形都表明,中国或将迎来一轮全民炒股的时代。  如今的A股市场也有一种让人迷茫后怕的担忧。  11月底以来,蓝筹股的单边逼空,让持有中小市值股票的投资者如坐针毡。赚指数不赚钱、满仓踏空成为大多数股民的噩梦。  12月9日,沪指超过8%的巨幅震荡,券商股从涨停到跌停的疯狂,中小盘股跟跌不跟涨的疲软,让新入市的股民充分感受到了什么是股市风险,也为此交足了学费。  2014年年末的这轮行情,无疑是一场牛市。但这场牛市和2006年、2009年的牛市有着天壤之别。  回顾历史,此前的两次结构化逼空行情后,市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走势。  2006年11月、12月的逼空行情后,蓝筹股开始休息,中小盘股开始接力;2007年1月,沪指结束逼空,涨幅回落至4.14%。与此同时,中小板指数的涨幅却在这个月达到了24.8%。整体来看,2006年11月~12月的逼空行情只是牛市的中段。  2009年6月、7月的逼空行情后,蓝筹股引领市场见顶,而中小板经历短暂调整后走出了独立行情。2009年8月,牛市就此结束,当月沪指跌幅高达21.81%。与此同时,中小板却只下跌了14.48%。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一个月的下跌后,虽然沪指也在随后四个月里持续反弹,但却未能创出新高。相反,中小板指数仅用了三个月就创出反弹新高,中小板的牛市在15个月后才宣告结束。  第一次逼空结构性行情后是强劲的风格转换,第二次逼空后是单月第二大跌幅(仅次于2008年10月),结构化逼空行情后的走势总会让人抓狂,但唯一不变的是二八行情犹如跷跷板,当一头到达顶点后,也意味着另一头将到达底部。但历史上每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都是由不同风格的股票轮涨推动的,如果我们正身处在牛市中,那么逼空之后、此前受冷落的板块和个股能否轮动将十分关键。  板块表现  “大象”风光无限好小票冷漠遭人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刘明涛  由于经济转型,远离夕阳产业、投资朝阳产业是近年来市场主要的投资方向。然而,在政策刺激、降息效应的发酵下,被遗忘的夕阳产业却成为本轮结构性逼空行情最牛的板块。相反,转型过程中衍生出的不少新兴不少产业遭到资金抛售,老树成功“发新芽”,让本轮直上3000点的逼空行情来得又快又猛。  地产、航运“老树发新芽”  11月20日是本轮行情的起点,但不少资金满仓踏空,部分投资者看着大涨,叹息“活在梦里”。  回首本轮逼空大涨行情,若只将视线集中在热得发烫的券商、保险以及银行股身上,那只是看到了这轮行情的局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板块涨幅时发现,还有不少投资者尚未关注的大象股也在本轮行情中苏醒过来。  央行降息,市场第一反应就是利好板块。在2008年和2012年两次降息过程中,房地产板块表现均超同期指数走势。降息首周,以为首的房地产板块表现格外强劲,单周两次冲击涨停,累计大涨28.83%。随后,券商板块独唱大戏,但招商地产股价更一度涨至22.19元,若以降息前股价13.18元计算,该股最大涨幅达到惊人的68.36%,完全可与券商股媲美。房地产另外三大巨头—、和整体平均涨幅也超过30%。  若将时间回拨至2007年史上最长牛市,令市场记忆深刻的一定是船舶股的疯狂。当年“530”后,整个船舶板块在沪指6124点前累计涨幅超100%,在众多蓝筹股中引领风骚。  在本次逼空行情过程中,船舶股作为曾经的王者,由于此前有过一段独立上涨行情,此次表现不算抢眼,但 、进入12月的连续上涨,也再度俘获不少资金“芳心”,成功实现“老树发新芽”。  四大蓝筹板块轮动  每一轮逼空行情蓝筹板块总会上攻。在2007年“530”后,煤炭、有色股率先发力,6月大涨;电信、证券股打响下半年首枪,7月领涨;船舶、水务股接力,8月推动股指前行;船舶之外、保险、钢铁助力,9月市场进入最后疯狂;金融最后独舞,中石化冒头。最终一切都在日盘中冲高至6124点后戛然而止。  眼下,股指在冲击3000点的过程中,蓝筹轮动起舞的景观又一次上演。  日,券商股上演阶段性疯狂高潮,强势接力的是大飞机、军工板块, 、 、和这些曾经的牛股集体上扬。  12月10日,被市场遗忘的环保和水务两大板块在政策刺激下成为资金新宠, 、和等10余只环保股集体涨停。  12月11日,市场风向又转至钢铁和运输服务板块,长年破净、股价低位运行的表现让资金重现对钢铁股的青睐;而受益于国际的下跌,航空股全线涨停。  到了12月12日,相比“双十二”购物节,A股投资者更关注股市,软件、互联网、电信、建筑建材和工程机械板块全面爆发,将蓝筹板块轮动上涨的大戏演绎到极致。  业内人士指出,此轮逼空行情正完成大盘蓝筹股估值修复,同时也在挤出过去两年成长股的泡沫。当成长股中有价值的品种,通过股价调整凸显价值并再次处于较好的买点,自然会引起资金关注,因此轮动上涨也就顺理成章了。  超500只小盘股下跌  沪市成交金额从本轮行情前日均1500亿元水平,突然增至如今的5000亿元水平,资金蜂拥而入,推动大象股疯涨。那么,小盘股是不是也分得了一杯羹呢?毕竟推动小盘股上涨,只需要5000亿元的十分之一额度便可轻松做到。然而从行情启动以来的三周行情看,小盘股并未跟随大象股猛涨,反而不少小盘股都遭遇资金冷对甚至是抛售。  近段时间,中小板日均800亿元成交、日均350亿元成交,两者相加1150亿元的每日成交远低于沪市单边市场日均成交额。场外资金疯狂涌入,却没有好好“光顾”小盘股市场,这令不少投资者颇感意外,也导致不少资金满仓踏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统计小盘股涨跌幅后发现,即便在如此火爆的行情背景下,小盘股跌逾15%以上者也是大有人在。  记者注意到,11月24日~12月12日期间,A股累计涨逾20%的个股有329只,抛开新股和重组股,两市一共有14只个股涨逾60%,其中以93.41%的涨幅居首。但与此同时,沪深两市还有88只个股跌逾10%, 、 、 、和等5只个股跌逾20%。不算近期上市的两只新股,跌逾20%的3只个股均为小盘股。  此外,小盘股跌幅超过15%的也有10只之多,比如 、和跌幅均超19%,领跌中小板;和跌幅在15%左右,领跌创业板。  分析人士认为,本轮由券商股大涨主导的行情,如果踏空,可能将一直踏空,因为中小板和创业板并没有在主板之后跟进大涨,这也就导致中小板和创业板累计有超过500只个股在11月24日以来的三周时间都是下跌的。若对行情还抱有希望,也许需要转换思路,及时抛售小盘股,转向大盘股,才能享受行情之后上涨带来的投资收益,否则,持有小盘股的股东将不容易分享这波大涨行情。  杠杆资金  融资客出手打造暴涨 3周引来1800亿资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赵阳戈  指数逼空式上涨无疑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融资融券显然是重要角色之一,尤其是其中的融资客。数据显示,A股融资客在日~12月11日近3周时间内,就暗地给市场输送了1803.96亿元的真金白银,尤其是对金融股的大涨功不可没。  金融股成融资客最爱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1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达9345.12亿元,两融交易占A股成交16%~20%的比例已成近期常态。从指数表现看,11月20日正是沪指本轮大涨的起点,当日A股融资余额仅为7541.16亿元,11月2日~12月11日,A股融资余额累计增加1803.96亿元,增长23.92%,指数累计上涨19.37%,期间振幅高达26.82%。  从板块看,11月20日至今涨幅最大的板块除新股外,券商股无疑亮眼,如 (600061,收盘价26.14元)因计划重组安信证券,期间涨幅250%;已停牌的宏源证券也三周时间内股价翻番。除券商板块之外,表现惊人还有地产、电力、有色和基建板块等。  上述板块的火热与融资买入数据吻合。数据显示,11月20日~12月11日,非银金融期间融资买入额最大,为3860.91亿元;银行板块第二,为1876.17亿元。融资买入额上千亿元的还有房地产板块。若以融资净买入额统计,非银金融和银行板块仍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名,传媒板块居第三。  融资参考峰值渐近  面对不断刷新的融资数据,不少投资者都想知道:天花板在哪里?  对此,瑞银证券给出了一个参考。中国台湾地区融资融券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持续快速增长,融资余额顶峰出现在2000年2月,融资余额占可融资标的流通市值的比例(以下简称融资余额占比)的顶峰发生在1998年12月(5%),而月融资买入额占可融资标的成交额的比例(以下简称融资买入额占比)的顶峰则出现在1996年12月(29%)。据瑞银证券介绍,中国台湾地区融资活动的快速发展与上世纪90年代股市的大幅上涨密切相关,指数在1990年代从低点到高点上涨3倍。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尽管股指在过去的13年中增长了一倍,但是融资余额占比和融资买入额占比均不断下降。  《每日经济新闻》查阅统计数据后发现,12月11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为9345.12亿元,而当日有数据的两融标的流通市值约为23.25万亿元,融资余额占比4.02%。以12月1日~11日这个区间进行统计,区间融资买入额为12976.1亿元,相较区间内标的61990.28亿元的成交额,占比为20.93%。  由以上统计可知,A股上述时点或时段内,融资余额占比以及月融资买入额占比均较中国台湾地区市场的参考数据要低。若以11月整月数据计算,截至11月28日,A股融资余额为8189.27亿元,当日可融资标的流通市值为21.22万亿元,融资余额占比3.86%;11月融资买入额为亿元,对应的可融资标的成交额为60777.69亿元,融资买入额占比22.7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2月至今,融资余额占比确实在逐渐靠近参考峰值的过程中,但融资买入额占比却有所下降。  部分券商上调比例  从券商板块盘面表现看,12月9日~11日的3个交易日里, (600109,收盘价19.18元)回调幅度达20.25%, (601688,收盘价21.39元)回调幅度也超过20%。3天时间,回调逾15%的券商股有9只。但从国金证券融资余额看,12月8日为35.65亿元,12月11日上升至39.62亿元,融资买入加权均价为21.69元/股,现价较之折价13%。换言之,回调的3个交易日中介入的融资客正经受着13%的浮亏。  两融风险提升也引起了券商的警觉。12月5日, (600030,收盘价25.47元)发布通知,决定自12月8日起,将信用账户融资保证金比例由0.6上调至0.7。同期上调比例的还有 ,该公司已将信用账户融资保证金比例由此前的0.5~0.55统一调高至0.6.  除了主动提升融资保证金比例,不少证券公司还通过各种渠道对融资买入的投资者进行谨慎操作提示。国金证券在12月5日就发布谨慎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提示:“融资融券业务具有杠杆交易的特点,投资者需充分认识杠杆交易既能放大收益,也能放大损失,请谨慎参与融资融券业务”。  场外资金  历史逼空行情:新开户数滞后行情1个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牟璇  “有钱,任性”!央行降息直接引燃了A股市场这轮逼空行情,指数飙涨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让未能入场的资金心痒难耐。从11月开始,沪深两市开户数出现明显回升,而12月的首周,沪深两市更是新增了59.83万户股票账户数,创出了近五年来的新高,较前一周同比暴增61.66%。资金快速跑步入场的趋势十分明显。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历史上数次逼空行情对应的新增开户数发现,虽然新增开户数随着逼空上涨行情出现明显的增长,但新增开户数达到峰值时往往滞后于行情峰值约一个月左右。  新增开户数创五年新高  11月21日是央行降息后首个交易日,这一天也是此轮牛市行情起点,此后指数犹如一投疯牛,一直冲到3091.32点才停下了脚步。在强势上涨过程中,场外资金巨大的参与热情被彻底激发。根据中登公司日前披露的最新开户数据显示,2014年11月最后一周(11月23日~11月28日),沪深两市新增A股开户数就达到了37.01万户,相较11月前三个月每周平均20万户左右的新增开户数暴增了85%左右。  12月首周(12月1日~12月5日),沪深两市合计新增股票账户数59.83万户,较前一周再度暴增61.66%,这也是自日~日单周新增开户数66.27万户后,近五年来单周新增开户数新高。  事实上,A股新增开户数从10月开始就已明显放大。在此之前每周的开户数约为10万户,10月份首周(10月8日~10月10日)三个交易日开户数就达到15.49万户,接下来连续6周新增开户数都维持在23万户~25万户,直到11月最后一周突破30万户。  相对滞后行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对比历史上数次逼空行情后发现,新增开户数的峰值恰好处于行情尾声时。  2006年11月~2007年1月、2007年3月~2007年5月、日~日、日~日四次较为突出的逼空行情,新增开户数增长都伴随着上证指数的上涨,且较逼空行情前增幅明显放大,呈现逐月快速递增。不过行情涨幅趋缓接近结束时,反而会出现新增开户数新高的格局。  分开来看,这四次逼空行情单月的最大涨幅分别出现在2006年12月、2007年4月、2007年7月、2009年7月,而从新增开户数当次逼空行情的最高值来看,四次逼空行情中新增开户数达到顶峰的月份分别为2007年1月的325.77万户、2007年5月的791.69万户、2007年8月的892.42万户、2009年的7月。我们发现,前三次新增开户数的最大值都分别滞后于行情涨幅最大月份,显示出明显的滞后性,而2009年的行情涨幅最大单月则与新增开户数最大值吻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8月新增开户数217.20万户,与2009年7月仅差距19.24万户,但2009年8月上证指数暴跌了21.81%。  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新增开户数往往是市场情绪对于行情的反映,大部分的市场情绪相较行情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延迟。从现阶段的新增开户数来看,今年11月新增开户数突破100万户,且12月单周出现了近五年新高,但较2007年“全民炒股”时期超过500万户的单月新增开户数仍相去甚远,现在的新增开户数更类似于0万户左右的数据。并且从现阶段宏观经济形势未见乐观的背景下,谈 “全民炒股”的超级牛市似乎言之过早。(每日经济新闻)[PAGE默认页2]    自央行宣布降息以来,沪深股市一路高歌猛进,沪指甚至一举突破3000点大关,创44个月新高,沪深两市成交量破万亿,民间投资热情大涨。尽管随后股市经历了短暂的深度回调,但是不少人认为牛市依然可期。伴随股市的节节走高,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此前提出的“卖房买股”的言论被媒体误传并大范围传播,引发热议。此间,质疑与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也做出表态,警示中小投资者不要被市场卖房炒股、借钱炒股的言论所误导,不要盲目跟风炒作。  此轮股市快速上涨的背景是什么?如何看待其中蕴含的风险?“卖房买股”言论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未来牛市是否可期?为探究以上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本期采访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434期,以飨读者。(廉薇)  股市狂欢背后的推手  《21世纪》: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多地楼市也是量价齐跌,11月以来,股市却屡创新高,您认为股市暴涨的宏观背景是什么?支撑这一轮快速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林采宜:股市的上涨或繁荣,与以下因素有关。  第一,从中长期来看,最根本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考察沪深两市共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数据,今年第一和第二季度盈利见底的公司数量达到了70%,三季度已经出现了回升,这是股市上涨的基础之一。而经济转型期产能出清的效应,是使得整体经济增速下滑的同时企业盈利能力回升的原因。  第二,推动股市上涨的直接因素是资金链。今年四季度以来,整个市场无风险利率中枢在下移。尤其是两周前央行的降息,向市场传递了非常明确的预期,即中国的利率已经见顶,市场大都预计未来会进入降息通道,无论央行是否会持续降息,目前市场都在预测整体资金链会更加宽松。同时,理财产品收益率在下降。过去十年中国M2从10几万亿涨到100多万亿,发行的货币大部分都进入了房市,催生了房地产价格拼命上涨。过去两年,大量入了理财产品,目前在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基金和互联网理财中囤积了约40万亿资金,其中部分资金,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由于收益率下降,流出理财产品,进入了股市。这是此轮大盘股暴涨的一个重要的资金力量。  第三,此轮股市大涨与现有的融资融券交易机制有关。券商从去年开展融资融券以来,通过信用交易机制,可以把现有的股票作为抵押,向券商进行融资交易,今年一、二季度融资业务部门每天开盘后就出现爆满的局面,用尽全部融资额度。融资制度提供了杠杆效应,放大了做多的力量,这是推动股市上涨的交易制度的力量。  第四,目前由于股指期货,国内市场有做多和做空两个方向,很多在股指期货做多的机构和个人,通过杠杆放大了做多的预期,在股市拼命拉升指数股,在两个市场都可以获利。所以,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都通过杠杆效应放大了股市目前做多的能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指数股、大盘股的放量上涨。  第五,预期。现在“资金牛”已经变成了“预期牛”,“预期牛”又会量化“资金牛”。  长期来看,我认为无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研究所副所长姜超近日在海通证券2015年年度策略会上称,过去中国居民储蓄的资金主要通过存款、贷款的形式投放到了实体经济,而未来理财则将居民储蓄的资金直接投放到了资本市场,意味着居民储蓄与资本市场的正式连通。  日前联合发布的《2014年度互联网金融理财报告》预计,2014年全年银行规模或将突破40万亿。海通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显示,由于银行理财收益率平均在5%左右,远高于3%左右的存款,意味着银行理财对居民存款的取代仍将持续。目前,居民储蓄总规模约在50万亿元,假定有一半左右被理财取代,则未来几年新增理财规模在20万亿元以上。按照35%配置非标、60%配置债券、5%配置股票的比例,20万亿元新增理财就会带来12万亿元新增债券投资需求、1万亿新增股票投资需求。而当前每年净新增债券发行仅在5万亿元左右,股票发行不到5000亿元。这远远不能满足银行理财未来的投资需求。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调,凸显了蓝筹股吸引力的提升。资金都是追求更高收益率的品种,随着降息的到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行是必然的,这部分资金将有望进入股票市场。  海通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称“银行理财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金主”。分析称,今年3季度,银行体系存款首次出现负增长,原因在于银行理财的爆炸式增长。对老百姓而言,银行理财的性质与银行存款完全一样,但提供的收益率几乎是存款的一倍,而且其预期收益率几乎都可以兑现,因而理财对银行存款具有“无与伦比”的替代性。去年年底,银行理财规模达到10万亿,占存款的比例超过10%,意味着经过几年普及之后,银行理财对存款的替代进入到了加速期,而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余额的年均增速超过50%,每个季度的增量都在2万亿左右。  海通证券认为,无论股市和债市,未来的最大金主都可能来自银行理财。对股市而言,在银行理财崛起的模式下,分红收益率极其重要。目前,无论股市和债市的分红收益率水平相对于银行理财而言均处于基本合理的状态。未来行情的启动需要进一步降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而银行理财的发展代表的是中国特色的增量存款市场化,这意味着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5%左右的理财收益率会逐渐向3%左右存款利率接轨,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将逐渐进入“4%时代”。  ---------------    11月哪里的投资者开户热情最高涨?中国结算12月12日公布的统计月报给出了答案。  机构开户方面,统计月报显示,上月企业年金和新开A股账户都为37个,QFII新开A股账户15个,RQFII新开A股账户21个,证券公司集合理财新开A股账户200个,证券投资基金新开A股账户264个,专户理财新开A股账户888个,信托新开A股账户471个。  社保基金自今年7月份新开31个A股账户以来,已经有4个月没有任何动静了。  从地域来看,根据统计月报,11月份,广东省(不包括深圳)新开A股账户数为139492户,位居第一,其中,上海分公司新开户64712户,深圳分公司新开户74780户。排名第二的是上海市,上月新开A股账户数为108564户。  这也是11月份新开A股超过10万户的两个省(市).  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江苏省和浙江省,11月份分别新开A股账户88483户和82201户。  与此同时,统计月报显示,11月份沪深两市合计日均新开A股账户数为54071户。其中,沪市平均每日新开A股账户数为27908户,环比增加4724户,增幅为20.38%;深市平均每日新开A股账户数为26163户,环比增加3538户,增幅为15.64%。  两市合计日均数为42754户,环比增加了11.46%。  截至11月末,沪深数合计为18121.59万户,其中A股账户17866.38万户,B股账户255.21万户,剔除休眠账户 4213.07万户,有效账户为13908.52万户。  截至11月末,一码通账户数为11456.82万户,下挂A股子账户的一码通账户为7067.91万户。11月份新增一码通账户64.15万户。  统计数据同时显示,在A股有效账户中,沪深两市合计近四成的账户在近一年内参与了二级市场交易。期末沪深两市场共有A股有效账户13653.14万户。从是否参与二级市场集中交易的角度看,5175.46万户在近一年内参与了二级市场交易,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的37.91%,较上月上升了1.19个百分点;未参与交易的A股有效账户8477.68万户,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的62.09%,较上月下降了1.19个百分点。参与交易的A股有效账户中,近七成期末持有证券,三成期末未持有任何证券。未参与交易的账户中,近八成期末未持有任何证券。  此外,11月份持仓A股账户数量及占A股有效账户的比重均有所下降。11月末持仓的A股账户数为5248.49万户,环比减少了2.33万户,降幅为0.04%。持仓A股账户占全部A股有效账户的比重为38.44%,环比下降了0.33个百分点;空仓账户占61.56%,较10月份升了0.33 个百分点。  11月份沪深两市当月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为2978.44万户,较10月份增加了287.22万户,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数的21.82%,较10月份上升了1.94个百分点。(证券日报)  聚焦股市散户&&&            专家观点&&&      [PAGE默认页1]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论公交、地铁、餐馆,在这些热闹的地方,越来越多地听到人们大谈股市涨跌;不知从何时开始,券商营业部里,开户人群排起长龙,有券商更是打起了“开夜市”的算盘。  A股11月20日以来的快速、持续上涨创出了5年来A股最大涨幅,但这轮行情也是A股史上结构性分化最严重的逼空行情—蓝筹股持续拉升但小盘股跟跌不跟涨,两者形成鲜明对比。A股牛了,而且大象都起舞了,这让老股民不知所措,新股民无所畏惧。这头疯牛是怎么形成的?未来是否还能继续疯狂?  行情扫描  二八行情犹如跷跷板风格轮换特征明显  新开户股民跑步入场、融资客全面做多、金融股大象起舞、成交额跨越万亿—A股再度迎来全民炒股时代。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和以往的逼空行情不同的是,当前的牛市,既不像2007年的慢牛,也不像2009年的普牛,而是一轮结构化鲜明的牛市。  一头极度结构化的“牛”  如果将“连续两个月月涨幅超过10%”定义为逼空行情,从2006年后到此轮逼空行情前,A股共出现过5次逼空行情。  第一次是2006年4月、5月,沪指分别上涨10.93%、13.96%,指数分别上涨14.41%、21.16%;第二次是2006年11月、12月,沪指分别上涨14.22%、27.45%,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6.94%、8.17%;第三次是2007年3月、4月,沪指分别上涨10.51%、20.64%,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12.76%、19.22%;第四次是2007年7月、8月,沪指分别上涨17.02%、16.03%,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19.02%、12.53%;第五次是2009年6月、7月,沪指分别上涨12.4%、15.3%,中小板指数分别上涨3.66%、9.24%。  其中,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逼空行情的权重股和小盘股涨幅相当,属于全面逼空行情;第二次、第五次的逼空行情属于结构化行情,即权重股远远跑赢小盘股。  然而,上述两次结构化逼空行情较当前的逼空行情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月,中小板较主板指数偏离度 (沪指涨幅中小板涨幅100%-1)为64%;月,中小板较主板指数偏离度为53%。2014年11月、12月 (截至12月12日),沪指涨幅分别为10.85%、9.52%,中小板指数涨幅分别为0.53%、3.43%,中小板较主板指数偏离度却高达80%。  也就是说,本轮逼空行情属于没有小盘股配合的蓝筹股单边逼空行情,这是结构化逼空行情的极致。  逼空行情且行且谨慎  如今的有一种让人激昂澎湃的感觉。  以为代表的杠杆资金疯狂做多,股指期货空头一次又一次遭遇绞杀,股指期货升水一度高达百点;在现货市场,两市成交额从7000亿元到9000亿元再到突破1万亿元,可谓疯狂之极。  从股民的参与热情来看,五年来的开户数新高、新股民排队开户、老股民重新回到股市,公共场所各类人群久违的谈股论金,这些情形都表明,中国或将迎来一轮全民炒股的时代。  如今的A股市场也有一种让人迷茫后怕的担忧。  11月底以来,蓝筹股的单边逼空,让持有中小市值股票的投资者如坐针毡。赚指数不赚钱、满仓踏空成为大多数股民的噩梦。  12月9日,沪指超过8%的巨幅震荡,券商股从涨停到跌停的疯狂,中小盘股跟跌不跟涨的疲软,让新入市的股民充分感受到了什么是股市风险,也为此交足了学费。  2014年年末的这轮行情,无疑是一场牛市。但这场牛市和2006年、2009年的牛市有着天壤之别。  回顾历史,此前的两次结构化逼空行情后,市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走势。  2006年11月、12月的逼空行情后,蓝筹股开始休息,中小盘股开始接力;2007年1月,沪指结束逼空,涨幅回落至4.14%。与此同时,中小板指数的涨幅却在这个月达到了24.8%。整体来看,2006年11月~12月的逼空行情只是牛市的中段。  2009年6月、7月的逼空行情后,蓝筹股引领市场见顶,而中小板经历短暂调整后走出了独立行情。2009年8月,牛市就此结束,当月沪指跌幅高达21.81%。与此同时,中小板却只下跌了14.48%。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一个月的下跌后,虽然沪指也在随后四个月里持续反弹,但却未能创出新高。相反,中小板指数仅用了三个月就创出反弹新高,中小板的牛市在15个月后才宣告结束。  第一次逼空结构性行情后是强劲的风格转换,第二次逼空后是单月第二大跌幅(仅次于2008年10月),结构化逼空行情后的走势总会让人抓狂,但唯一不变的是二八行情犹如跷跷板,当一头到达顶点后,也意味着另一头将到达底部。但历史上每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都是由不同风格的股票轮涨推动的,如果我们正身处在牛市中,那么逼空之后、此前受冷落的板块和个股能否轮动将十分关键。  板块表现  “大象”风光无限好小票冷漠遭人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刘明涛  由于经济转型,远离夕阳产业、投资朝阳产业是近年来市场主要的投资方向。然而,在政策刺激、降息效应的发酵下,被遗忘的夕阳产业却成为本轮结构性逼空行情最牛的板块。相反,转型过程中衍生出的不少新兴不少产业遭到资金抛售,老树成功“发新芽”,让本轮直上3000点的逼空行情来得又快又猛。  地产、航运“老树发新芽”  11月20日是本轮行情的起点,但不少资金满仓踏空,部分投资者看着大涨,叹息“活在梦里”。  回首本轮逼空大涨行情,若只将视线集中在热得发烫的券商、保险以及银行股身上,那只是看到了这轮行情的局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板块涨幅时发现,还有不少投资者尚未关注的大象股也在本轮行情中苏醒过来。  央行降息,市场第一反应就是利好板块。在2008年和2012年两次降息过程中,房地产板块表现均超同期指数走势。降息首周,以为首的房地产板块表现格外强劲,单周两次冲击涨停,累计大涨28.83%。随后,券商板块独唱大戏,但招商地产股价更一度涨至22.19元,若以降息前股价13.18元计算,该股最大涨幅达到惊人的68.36%,完全可与券商股媲美。房地产另外三大巨头—、和整体平均涨幅也超过30%。  若将时间回拨至2007年史上最长牛市,令市场记忆深刻的一定是船舶股的疯狂。当年“530”后,整个船舶板块在沪指6124点前累计涨幅超100%,在众多蓝筹股中引领风骚。  在本次逼空行情过程中,船舶股作为曾经的王者,由于此前有过一段独立上涨行情,此次表现不算抢眼,但 、进入12月的连续上涨,也再度俘获不少资金“芳心”,成功实现“老树发新芽”。  四大蓝筹板块轮动  每一轮逼空行情蓝筹板块总会上攻。在2007年“530”后,煤炭、有色股率先发力,6月大涨;电信、证券股打响下半年首枪,7月领涨;船舶、水务股接力,8月推动股指前行;船舶之外、保险、钢铁助力,9月市场进入最后疯狂;金融最后独舞,中石化冒头。最终一切都在日盘中冲高至6124点后戛然而止。  眼下,股指在冲击3000点的过程中,蓝筹轮动起舞的景观又一次上演。  日,券商股上演阶段性疯狂高潮,强势接力的是大飞机、军工板块, 、 、和这些曾经的牛股集体上扬。  12月10日,被市场遗忘的环保和水务两大板块在政策刺激下成为资金新宠, 、和等10余只环保股集体涨停。  12月11日,市场风向又转至钢铁和运输服务板块,长年破净、股价低位运行的表现让资金重现对钢铁股的青睐;而受益于国际的下跌,航空股全线涨停。  到了12月12日,相比“双十二”购物节,A股投资者更关注股市,软件、互联网、电信、建筑建材和工程机械板块全面爆发,将蓝筹板块轮动上涨的大戏演绎到极致。  业内人士指出,此轮逼空行情正完成大盘蓝筹股估值修复,同时也在挤出过去两年成长股的泡沫。当成长股中有价值的品种,通过股价调整凸显价值并再次处于较好的买点,自然会引起资金关注,因此轮动上涨也就顺理成章了。  超500只小盘股下跌  沪市成交金额从本轮行情前日均1500亿元水平,突然增至如今的5000亿元水平,资金蜂拥而入,推动大象股疯涨。那么,小盘股是不是也分得了一杯羹呢?毕竟推动小盘股上涨,只需要5000亿元的十分之一额度便可轻松做到。然而从行情启动以来的三周行情看,小盘股并未跟随大象股猛涨,反而不少小盘股都遭遇资金冷对甚至是抛售。  近段时间,中小板日均800亿元成交、日均350亿元成交,两者相加1150亿元的每日成交远低于沪市单边市场日均成交额。场外资金疯狂涌入,却没有好好“光顾”小盘股市场,这令不少投资者颇感意外,也导致不少资金满仓踏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统计小盘股涨跌幅后发现,即便在如此火爆的行情背景下,小盘股跌逾15%以上者也是大有人在。  记者注意到,11月24日~12月12日期间,A股累计涨逾20%的个股有329只,抛开新股和重组股,两市一共有14只个股涨逾60%,其中以93.41%的涨幅居首。但与此同时,沪深两市还有88只个股跌逾10%, 、 、 、和等5只个股跌逾20%。不算近期上市的两只新股,跌逾20%的3只个股均为小盘股。  此外,小盘股跌幅超过15%的也有10只之多,比如 、和跌幅均超19%,领跌中小板;和跌幅在15%左右,领跌创业板。  分析人士认为,本轮由券商股大涨主导的行情,如果踏空,可能将一直踏空,因为中小板和创业板并没有在主板之后跟进大涨,这也就导致中小板和创业板累计有超过500只个股在11月24日以来的三周时间都是下跌的。若对行情还抱有希望,也许需要转换思路,及时抛售小盘股,转向大盘股,才能享受行情之后上涨带来的投资收益,否则,持有小盘股的股东将不容易分享这波大涨行情。  杠杆资金  融资客出手打造暴涨 3周引来1800亿资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赵阳戈  指数逼空式上涨无疑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融资融券显然是重要角色之一,尤其是其中的融资客。数据显示,A股融资客在日~12月11日近3周时间内,就暗地给市场输送了1803.96亿元的真金白银,尤其是对金融股的大涨功不可没。  金融股成融资客最爱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1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达9345.12亿元,两融交易占A股成交16%~20%的比例已成近期常态。从指数表现看,11月20日正是沪指本轮大涨的起点,当日A股融资余额仅为7541.16亿元,11月2日~12月11日,A股融资余额累计增加1803.96亿元,增长23.92%,指数累计上涨19.37%,期间振幅高达26.82%。  从板块看,11月20日至今涨幅最大的板块除新股外,券商股无疑亮眼,如 (600061,收盘价26.14元)因计划重组安信证券,期间涨幅250%;已停牌的宏源证券也三周时间内股价翻番。除券商板块之外,表现惊人还有地产、电力、有色和基建板块等。  上述板块的火热与融资买入数据吻合。数据显示,11月20日~12月11日,非银金融期间融资买入额最大,为3860.91亿元;银行板块第二,为1876.17亿元。融资买入额上千亿元的还有房地产板块。若以融资净买入额统计,非银金融和银行板块仍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名,传媒板块居第三。  融资参考峰值渐近  面对不断刷新的融资数据,不少投资者都想知道:天花板在哪里?  对此,瑞银证券给出了一个参考。中国台湾地区融资融券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持续快速增长,融资余额顶峰出现在2000年2月,融资余额占可融资标的流通市值的比例(以下简称融资余额占比)的顶峰发生在1998年12月(5%),而月融资买入额占可融资标的成交额的比例(以下简称融资买入额占比)的顶峰则出现在1996年12月(29%)。据瑞银证券介绍,中国台湾地区融资活动的快速发展与上世纪90年代股市的大幅上涨密切相关,指数在1990年代从低点到高点上涨3倍。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尽管股指在过去的13年中增长了一倍,但是融资余额占比和融资买入额占比均不断下降。  《每日经济新闻》查阅统计数据后发现,12月11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为9345.12亿元,而当日有数据的两融标的流通市值约为23.25万亿元,融资余额占比4.02%。以12月1日~11日这个区间进行统计,区间融资买入额为12976.1亿元,相较区间内标的61990.28亿元的成交额,占比为20.93%。  由以上统计可知,A股上述时点或时段内,融资余额占比以及月融资买入额占比均较中国台湾地区市场的参考数据要低。若以11月整月数据计算,截至11月28日,A股融资余额为8189.27亿元,当日可融资标的流通市值为21.22万亿元,融资余额占比3.86%;11月融资买入额为亿元,对应的可融资标的成交额为60777.69亿元,融资买入额占比22.7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2月至今,融资余额占比确实在逐渐靠近参考峰值的过程中,但融资买入额占比却有所下降。  部分券商上调比例  从券商板块盘面表现看,12月9日~11日的3个交易日里, (600109,收盘价19.18元)回调幅度达20.25%, (601688,收盘价21.39元)回调幅度也超过20%。3天时间,回调逾15%的券商股有9只。但从国金证券融资余额看,12月8日为35.65亿元,12月11日上升至39.62亿元,融资买入加权均价为21.69元/股,现价较之折价13%。换言之,回调的3个交易日中介入的融资客正经受着13%的浮亏。  两融风险提升也引起了券商的警觉。12月5日, (600030,收盘价25.47元)发布通知,决定自12月8日起,将信用账户融资保证金比例由0.6上调至0.7。同期上调比例的还有 ,该公司已将信用账户融资保证金比例由此前的0.5~0.55统一调高至0.6.  除了主动提升融资保证金比例,不少证券公司还通过各种渠道对融资买入的投资者进行谨慎操作提示。国金证券在12月5日就发布谨慎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提示:“融资融券业务具有杠杆交易的特点,投资者需充分认识杠杆交易既能放大收益,也能放大损失,请谨慎参与融资融券业务”。  场外资金  历史逼空行情:新开户数滞后行情1个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牟璇  “有钱,任性”!央行降息直接引燃了A股市场这轮逼空行情,指数飙涨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让未能入场的资金心痒难耐。从11月开始,沪深两市开户数出现明显回升,而12月的首周,沪深两市更是新增了59.83万户股票账户数,创出了近五年来的新高,较前一周同比暴增61.66%。资金快速跑步入场的趋势十分明显。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历史上数次逼空行情对应的新增开户数发现,虽然新增开户数随着逼空上涨行情出现明显的增长,但新增开户数达到峰值时往往滞后于行情峰值约一个月左右。  新增开户数创五年新高  11月21日是央行降息后首个交易日,这一天也是此轮牛市行情起点,此后指数犹如一投疯牛,一直冲到3091.32点才停下了脚步。在强势上涨过程中,场外资金巨大的参与热情被彻底激发。根据中登公司日前披露的最新开户数据显示,2014年11月最后一周(11月23日~11月28日),沪深两市新增A股开户数就达到了37.01万户,相较11月前三个月每周平均20万户左右的新增开户数暴增了85%左右。  12月首周(12月1日~12月5日),沪深两市合计新增股票账户数59.83万户,较前一周再度暴增61.66%,这也是自日~日单周新增开户数66.27万户后,近五年来单周新增开户数新高。  事实上,A股新增开户数从10月开始就已明显放大。在此之前每周的开户数约为10万户,10月份首周(10月8日~10月10日)三个交易日开户数就达到15.49万户,接下来连续6周新增开户数都维持在23万户~25万户,直到11月最后一周突破30万户。  相对滞后行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对比历史上数次逼空行情后发现,新增开户数的峰值恰好处于行情尾声时。  2006年11月~2007年1月、2007年3月~2007年5月、日~日、日~日四次较为突出的逼空行情,新增开户数增长都伴随着上证指数的上涨,且较逼空行情前增幅明显放大,呈现逐月快速递增。不过行情涨幅趋缓接近结束时,反而会出现新增开户数新高的格局。  分开来看,这四次逼空行情单月的最大涨幅分别出现在2006年12月、2007年4月、2007年7月、2009年7月,而从新增开户数当次逼空行情的最高值来看,四次逼空行情中新增开户数达到顶峰的月份分别为2007年1月的325.77万户、2007年5月的791.69万户、2007年8月的892.42万户、2009年的7月。我们发现,前三次新增开户数的最大值都分别滞后于行情涨幅最大月份,显示出明显的滞后性,而2009年的行情涨幅最大单月则与新增开户数最大值吻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8月新增开户数217.20万户,与2009年7月仅差距19.24万户,但2009年8月上证指数暴跌了21.81%。  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新增开户数往往是市场情绪对于行情的反映,大部分的市场情绪相较行情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延迟。从现阶段的新增开户数来看,今年11月新增开户数突破100万户,且12月单周出现了近五年新高,但较2007年“全民炒股”时期超过500万户的单月新增开户数仍相去甚远,现在的新增开户数更类似于0万户左右的数据。并且从现阶段宏观经济形势未见乐观的背景下,谈 “全民炒股”的超级牛市似乎言之过早。(每日经济新闻)[PAGE默认页2]    自央行宣布降息以来,沪深股市一路高歌猛进,沪指甚至一举突破3000点大关,创44个月新高,沪深两市成交量破万亿,民间投资热情大涨。尽管随后股市经历了短暂的深度回调,但是不少人认为牛市依然可期。伴随股市的节节走高,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此前提出的“卖房买股”的言论被媒体误传并大范围传播,引发热议。此间,质疑与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也做出表态,警示中小投资者不要被市场卖房炒股、借钱炒股的言论所误导,不要盲目跟风炒作。  此轮股市快速上涨的背景是什么?如何看待其中蕴含的风险?“卖房买股”言论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未来牛市是否可期?为探究以上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本期采访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434期,以飨读者。(廉薇)  股市狂欢背后的推手  《21世纪》: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多地楼市也是量价齐跌,11月以来,股市却屡创新高,您认为股市暴涨的宏观背景是什么?支撑这一轮快速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林采宜:股市的上涨或繁荣,与以下因素有关。  第一,从中长期来看,最根本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考察沪深两市共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数据,今年第一和第二季度盈利见底的公司数量达到了70%,三季度已经出现了回升,这是股市上涨的基础之一。而经济转型期产能出清的效应,是使得整体经济增速下滑的同时企业盈利能力回升的原因。  第二,推动股市上涨的直接因素是资金链。今年四季度以来,整个市场无风险利率中枢在下移。尤其是两周前央行的降息,向市场传递了非常明确的预期,即中国的利率已经见顶,市场大都预计未来会进入降息通道,无论央行是否会持续降息,目前市场都在预测整体资金链会更加宽松。同时,理财产品收益率在下降。过去十年中国M2从10几万亿涨到100多万亿,发行的货币大部分都进入了房市,催生了房地产价格拼命上涨。过去两年,大量入了理财产品,目前在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基金和互联网理财中囤积了约40万亿资金,其中部分资金,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由于收益率下降,流出理财产品,进入了股市。这是此轮大盘股暴涨的一个重要的资金力量。  第三,此轮股市大涨与现有的融资融券交易机制有关。券商从去年开展融资融券以来,通过信用交易机制,可以把现有的股票作为抵押,向券商进行融资交易,今年一、二季度融资业务部门每天开盘后就出现爆满的局面,用尽全部融资额度。融资制度提供了杠杆效应,放大了做多的力量,这是推动股市上涨的交易制度的力量。  第四,目前由于股指期货,国内市场有做多和做空两个方向,很多在股指期货做多的机构和个人,通过杠杆放大了做多的预期,在股市拼命拉升指数股,在两个市场都可以获利。所以,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都通过杠杆效应放大了股市目前做多的能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指数股、大盘股的放量上涨。  第五,预期。现在“资金牛”已经变成了“预期牛”,“预期牛”又会量化“资金牛”。  长期来看,我认为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牛市什么是熊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