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医疗自查自纠报告检测数据报表怎么做

过度医疗黑金链调查:检查成创收利器
今年国内不少地方都被炎热侵袭,室外40度左右的高度,让不少地方的空调几乎24小时不停运转。一冷一热下,老吴开始鼻塞、流鼻涕,在坚持了一天之后,症状有所加重的老吴来到医院。医生对老吴进行常规的诊断之后,告诉老吴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医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测来确定最后的病因。此时,老吴表示自己的情况开些药或是进行输液应该就可以解决。不过治疗医生却不建议老吴简单了事。医生指出,仅仅是B超并不能完全体现出病情,还需要CT等相关检测手段才能得到最真实完整的病情,并且告诉老吴此前也是有病人没有接受类似的检查,最后病情才进一步恶化。而与此同时,该医生告诉老吴这一系列的检查不是强迫病人而为,如果不愿意做也可以,但是检查不出真正的原因吃苦的还是病人自己。在医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一番说教下,老吴同意了医生全面检查的提议,将胸部CT、肝、肾功等等相关可以想到的科目都进行了检查,同时医生也给他开了相关的治疗药物。几天之后,鼻塞、流鼻涕好了,相关的检查报告也告诉老吴他目前的身体依然健康。但老吴一直困惑的是,这些病状是否值得需要牵涉出B超和CT呢?此前,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在内的美国九大医学组织就已对过度医疗下了定义:过度医疗是指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包括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随着(GSK)等一众外资药企在中国“受贿门”事件的水落石出,各级医院、不同科室医务人员和各大医药企业之间串起的隐形利益链条也一举被拖出了水面。而在“受贿门”事件当中,过度医疗正是其间的一个可操作空间巨大的重要构成。事实上,近些年间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试图消除过度医疗,以便为更多的病患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不过即便如此国内的医院中还是存在着相当比例过度医疗的案例。过度检查经济账医院为了尽可能使用一些高级设备,产生最多的经济效应,便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更多的检查兰易这几天显得比较焦躁,眼看就要到月底但是这个月从自己手上签出去的检查单子寥寥无几,不出意外没有检查就意味着这个月的工资就要有所缩水。兰易是川内一家经济强县医院主力科室医生,但是县医院的平均收入并不太高,对于想追求更好生活的兰易,在合理范围内的更多检查和合适的用药,成为了她另外的收入。不过,医院内的检查总是会时不时被一些患者所投诉,投诉一些医生利用职务之便过度检查,而兰易对这些说法只能无奈笑笑。在与记者闲谈中,兰易指着她办公室内从德国进口来的检测仪器表示,这台机器花费了医院十几万元,但“它从买回来开始其实就已经开始折旧了,每隔一段时间生产公司还要进行维护,如果机器在保修期之外出现任何问题也要进行有偿的维修,这一切都是费用,所以医院都在尽可能使用这些高级设备,产生最多的经济效应”。最多经济效应的背后,就是医生在可控范围内更多的检查。前面提到的老吴,虽然因为医保报销了一部分费用,自己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现金,但是本不该产生的相对高昂的全面检查的费用,让医院和医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利益。“这种现象在医院里其实很普遍,医院并不是慈善机构,也需要相当的利润来支付医生的工资和相关医疗设备的购置和维护,所以检查的多寡是和我们的收入直接挂钩的。”江苏省某儿童医院的医生魏丽向记者坦言。在他们医院,院长也曾要求全院医生尽可能不要参与到相关的医药利益中去。不过儿童医院相比综合医院营收较低,让医院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的改变,为了持久的发展从院长开始医院各级从各方面想办法开源。但即便如此医院并不会在公开场合提倡进行过度检查等增加营收,而是私底下由各个科室的相关负责人向医生们进行并不明确的传达,届时医生们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多让病人进行各种检查。“一个项目的B超加上最后出片的费用也就花费病人不到100块钱,而同样部分的CT检查即使是中低端的机器也要300多块一次,更别说三甲医院使用的高级CT机了。”而能够让这些机器被“合理”利用的医生也会给予“回馈”。魏丽透露,医院根据相关检查科目收入的情况,以月份为结算期限,将奖金或是类似的名目的钱款下发到各个科室,各个科室的负责人将按照科室内医生的等级乘以一定比例的系数将上述奖金进行分配。创收利器:大处方乱象“大处方”复方药中不少处方实际就是凑数的无关药,就是托高药费如此背景之下,各地天价诊疗费纷纷见诸报端。两年前轰动一时的“深圳婴儿病情误诊要做10万元手术,最终服用8毛钱的药品痊愈”的新闻成为国内过度医疗的典型案例。看似荒诞的孤例近年在各级医院中被一而再的曝光。不少病患都有类似的感觉,伴随发改委多轮降药价的大环境下,实际药费的控制却依旧未能达到其此前的预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曾公开指出,大部分公立医院因为财政投入不足,收入的90%是来源于自己的业务收入,包括检查、手术、原材料的消耗加价和药品的加价,既加重了医务人员的负担,还消耗了更多的药品。名目众多的处方中究竟还隐藏多少不必要的“无关药”?引发各地整治的大处方乱象便是过度医疗的一大重灾区。前述医务人员告诉记者,“大处方”复方药中的不少处方实际就是凑数的无关药,就是托高药费。“在一些一级、二级医院中很普遍的情况是,病人的病可能一种药就可以,但医生往往会给他好几种药,其中可能只有一两种药起主要的作用,其他的都是辅助的。而辅助药中最常用的是中成药,副作用较小的,医生开这样的药就是治不好病但是也不会有多大风险。”去年以来,北京、重庆等地的知名医院便纷纷开展了严查“大处方”,严控医院与药品间的利益关系的专项行动。重庆卫生部门下发的《重庆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的通知》中就非常细化地提供处方点评的操作方法。其中,超过700元以上的大处方会重点监控,即使对特病病人开药也是如此。上述医院的内部人士曾指出,如今意义的“大处方”主要包括有四:其一是同类药当中价廉的、药效好的医生却不用,转而选用高价药就会被定位为超常处方;其次,同一张处方使用两种药理作用相同或相似的,属于累加药物作用,也会被判定为超常处方;而超过剂量开药和用药时间过长两种情况也都是不合理处方。“比如普通感冒的药品一般开3天至5天的药量即可,而有些医生的处方却开了10天的药。”黑金链条的重要一环自然是为数众多的中成药企业,曾有中成药药代向媒体透露了业内的“公开秘密”——中成药高额回扣占到了药价的二三成,而近年来遭到国家强力打击的抗生素回扣,被指也在30%左右。一位中成药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中成药的药品回扣远比如今曝光的外资药企严重,本身成本较低的中成药为了能够挤进医生的处方往往无所不用其极。“不少药品本身可以说是‘吃不坏身体也治不好病’,医生愿意高频次的开这个药,背后利益驱使的成分很高。”蒙在鼓里的病患们如同输液滥用导致国人对抗感染药物耐药性增加,滥用CT检查对人体的伤害也非常大爆发频率越来越高的各地医患法律纠纷、伤人事件背后,折射出的病患对医务人员信任感的缺失正变得越发严重。这一社会问题背后,实则是病人在日常实际医疗过程中得到的应有知情权严重过少,甚至屡遭医务人员的种种误导所致的信任危机。最为常规却争议巨大的CT透视扫描便是一个显例。为数不少的病人在内科初步诊疗后都有曾被要求进行CT检查的经历。但多名医务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证实,这其中不少都是不必要的检查,只是单纯出于收费高的效应考虑。如同输液滥用导致国人对抗感染药物耐药性增加,滥用CT检查对人体的伤害也非常大。“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的放射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光胸片。”近段时间,上海沪申五官科医院就被爆出,这家对外自称获选“中国航天神舟功臣近视矫治定点医院”,其宣传的激光近视矫正技术“神舟飞秒”有别于其他近视激光手术。不过根据调查,这家医院根本不是其自己宣传的“定点医院”,所谓的“神舟飞秒手术”则根本就与普通的视力矫正手术无异,这一涉嫌虚假宣传,欺骗和诱导消费者的行为已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从卫生部门掀起的严格控制“输液滥用”风潮到控制不必要的心脏支架植入、透视拍片等整治行为,均是由最初病人投诉集中的热点转化为监管部门不得不下力气整顿的严打思潮。“实际上过度医疗也和目前中国医院的医生的收入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魏丽说道,“有不少医药代表来找过我商谈过关于药品使用回扣的相关事宜,不少医生都并不反对这个事情,在合理的范围里使用合理的药品,这本身就没有问题,与此同时还能够额外相对合理的收入这无可厚非。”而以上种种,前来挂号就医住院的病人们往往不会了解到内情。过度医疗背后的“苦衷”“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通过多开检测项目和药物来自我保护”而在一些医务工作者看来,过度医疗的问题充斥在几乎所有科室的方方面面之中,背后既有为医院创收的动力,也有自身规避医疗风险的考虑。北京地区一家知名三甲医院的医生王薇指出,对于像内外科这些手术比较集中的大科室而言,过度检测背后一大原因就是为了规避医疗风险。因为内科的疾病更复杂,医生希望列出众多繁复的检查后尽可能降低病人手术并发症风险,为此也可尽量降低自身的追责风险。“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通过多开检测项目和药物来自我保护。”王薇告诉记者。“如果医生什么都给病人查了,一旦日后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个责任不在医生了。”过度医疗有时候还是因为病患以及病患家属的意愿,魏丽就曾经接待过这样的病例。一位家长带着发烧的小孩来医院就诊,在诊断为感冒的同时魏丽给患病的小孩开出了平时感冒所用的常见药品,但是当患病孩子的家长看到这个处方单时就向魏丽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不挂吊水呢,这样孩子还能少遭点罪,感冒也能早点好。”最后在家长的一再要求下,魏丽无奈同意孩子进行医疗输液。“我们也曾经试过尽量不给孩子开抗生素的药物,但是有遇到过并不是太讲理的家长,甚至还为挂不挂水的事情和我们产生过争执。”不仅仅如此,此前兰易的医院也曾经出现过因为轻微碰撞前来就诊的病患,但是表面看不出相关受伤症状,当时就诊的医生也就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类似CT的检查,而等到几天之后脑内出血时病人已经来不及抢救了。病患的家属随后也是对医院和就诊医生不依不饶,斥责医生为什么不进行更全面的检查。“有的时候多检查一下,也就是为了更全面观察病人的病情,在目前这个社会人人都有着强烈的法律意识,医院和医生一个不小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多一些检查实际上最终对我们医生本身也是一种保护。”魏丽坦言。在现实社会中过度医疗并不像上述描述一样让人能够准确判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向记者表示,因为临床治疗中可能会碰到较为复杂的情况,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有不一样的地方,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因此,医生需要数据来确诊,有时医生采取全面检查的手段,其中哪些检查是正确诊断所必需的、哪些是多余的,都是由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而定的,因此,对过度医疗的判断也就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这种情况之下,过度检查也就应运而生。在兰易看来,目前并不完善的监督机制,让一些能够全额或是大部分报销医疗费用的患者出现了小病大养的现状,这背后也滋生出过度医疗的案例。小病大养的情况主要还是出现在一些老年人特别是一些离退休干部身上,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分老干部老同志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生活和疾病上面应该受到特殊照顾,但是其中有些老人一有不适就要求医院大做检查,要求住院治疗。与此同时,这些人群的家属也存在着类似的想法。兰易就曾经接触过这些病患和病患的家属,在他们看来反正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国家将会予以大部分或者全额的报销,病患方面不需要承担或是很少承担所有的费用,同时全面的检查也可以帮助老人恢复健康并且发现病苗防患于未然。小病大养其实也是医院所乐见的,全面的检查在给上述病患提供完善的治疗的同时,给医院和医生创造的效益也是毋庸置疑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在这里,发现聪明钱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财经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腾讯财经”,开启财富之门。
[责任编辑:jbyao]
热门搜索: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99抵扣500购车款
千元优惠+2年免息
前100名送油卡一张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镇石――虎入笼中威不倒
字号:大 中 小
依据国检中心出具的检测数据,万科壹海城等5个工程项目依法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应判定为整体结构混凝土氯离子含量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说明
深圳住建局2013 年 3月29日公布的由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中心出具的检测结果,因为既未依法规范抽样检测,更未依法按规范(GB5)确定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不能得出整体结构混凝土氯离子含量符合标准要求的结论。
取样部位未能包括处于最不利环境的混凝土结构部位:&&&&&
――处于干湿交替环境(Ⅰ―C)中的地下室外墙混凝土结构,混凝土中氯离子最大含量0.15%;
――处于干湿交替环境(Ⅰ―C)中的厨房/卫生间混凝土结构,混凝土中氯离子最大含量0.15%;
――处于重度酸雨大气污染环境(Ⅴ―E)中的外墙混凝土结构,混凝土中氯离子最大含量0.15%;
――处于汽车尾气类大气污染环境(Ⅴ―C)中的地下车库混凝土结构,混凝土中氯离子最大含量0.15%;
如果深圳市住建局和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坚称该检测数据完全能够代表整个工程结构的混凝土氯离子含量水平,并能够对整体结构混凝土氯离子是否合格做出评定的话,那么依法按照规范来严格评定的检验结果就是有以下工程结构混凝土氯离子含量不合格:
万科壹海城;龙圣堡花园I 期;水湾一九七九广场一期;岗厦河园片区旧改项目;松岗燕山学校风雨操场。
&& 详见附表:《深圳5个工程项目海砂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验结果分析与合格评定》。
深圳5个工程项目海砂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验结果分析与合格评定
  (数据源于深住建局公布的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结果)
标准要求(GB/T)
混凝土氯离子含量(%)
氯离子限量
2栋F座构造柱
符合标准要求
2栋F座构造柱
符合标准要求
地下室外墙结构
未抽样检测
地上外墙结构
未抽样检测
未抽样检测
厨卫混凝土结构
未抽样检测
地下车库混凝土结构
未抽样检测
3#楼2层梁
符合标准要求
3#楼2层梁
符合标准要求
地下室外墙结构
未抽样检测
地上外墙结构
未抽样检测
未抽样检测
厨卫混凝土结构
未抽样检测
地下车库混凝土结构
未抽样检测
岗厦河园片区
旧改项目北区
施工总承包工程
符合标准要求
符合标准要求
地下室外墙结构
未抽样检测
地上外墙结构
未抽样检测
未抽样检测
厨卫混凝土结构
未抽样检测
地下车库混凝土结构
未抽样检测
万科壹海城
2A栋21层墙
2A栋21层墙
符合标准要求
地下室外墙结构
未抽样检测
符合标准要求
地上外墙结构
未抽样检测
未抽样检测
厨卫混凝土结构
未抽样检测
地下车库混凝土结构
未抽样检测
松岗燕山学校
符合标准要求
符合标准要求
面向室外的结构
未抽样检测
未抽样检测
 注1:深圳为重度酸雨区的资料来自于深圳市气象局官方网站。
& 注2:表中实测数据来自深圳市住建局官方网站。
& 注3:本人曾欲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要求住建局公开检验报告以核实情况,但被拒绝。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字号: 】 【】 【】
过度医疗黑金链调查:尽量多让病人进行各种检查
作者:陈时俊 曹晟源 许秀云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核心提示:名目众多的处方中究竟还隐藏多少不必要的“无关药”?引发各地整治的大处方乱象便是过度医疗的一大重灾区。
  【编者按】你知道你手中长长的诊疗费、药费单据中,有着多少可被压去的水分?答案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惊人。近段时间,记者通过对医生、医药代表们的暗中采访,试图尽可能还原出目前医院中存在的过度医疗的现状和诱因。
  今年国内不少地方都被炎热侵袭,室外40度左右的高度,让不少地方的空调几乎24小时不停运转。一冷一热下,老吴开始鼻塞、流鼻涕,在坚持了一天之后,症状有所加重的老吴来到医院。医生对老吴进行常规的诊断之后,告诉老吴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医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测来确定最后的病因。
  此时,老吴表示自己的情况开些药或是进行输液应该就可以解决。不过治疗医生却不建议老吴简单了事。
  医生指出,仅仅是B超并不能完全体现出病情,还需要CT等相关检测手段才能得到最真实完整的病情,并且告诉老吴此前也是有病人没有接受类似的检查,最后病情才进一步恶化。
  而与此同时,该医生告诉老吴这一系列的检查不是强迫病人而为,如果不愿意做也可以,但是检查不出真正的原因吃苦的还是病人自己。
  在医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一番说教下,老吴同意了医生全面检查的提议,将胸部CT、肝、肾功等等相关可以想到的科目都进行了检查,同时医生也给他开了相关的治疗药物。
  几天之后,鼻塞、流鼻涕好了,相关的检查报告也告诉老吴他目前的身体依然健康。
  但老吴一直困惑的是,这些病状是否值得需要牵涉出B超和CT呢?
  此前,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在内的美国九大医学组织就已对过度医疗下了定义:过度医疗是指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包括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
  随着葛兰素史克(GSK)等一众外资药企在中国“受贿门”事件的水落石出,各级医院、不同科室医务人员和各大医药企业之间串起的隐形利益链条也一举被拖出了水面。而在“受贿门”事件当中,过度医疗正是其间的一个可操作空间巨大的重要构成。
  事实上,近些年间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试图消除过度医疗,以便为更多的病患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不过即便如此国内的医院中还是存在着相当比例过度医疗的案例。
  过度检查经济账
  医院为了尽可能使用一些高级设备,产生最多的经济效应,便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更多的检查
  兰易这几天显得比较焦躁,眼看就要到月底但是这个月从自己手上签出去的检查单子寥寥无几,不出意外没有检查就意味着这个月的工资就要有所缩水。
  兰易是川内一家经济强县医院主力科室医生,但是县医院的平均收入并不太高,对于想追求更好生活的兰易,在合理范围内的更多检查和合适的用药,成为了她另外的收入。
  不过,医院内的检查总是会时不时被一些患者所投诉,投诉一些医生利用职务之便过度检查,而兰易对这些说法只能无奈笑笑。
  在与记者闲谈中,兰易指着她办公室内从德国进口来的检测仪器表示,这台机器花费了医院十几万元,但“它从买回来开始其实就已经开始折旧了,每隔一段时间生产公司还要进行维护,如果机器在保修期之外出现任何问题也要进行有偿的维修,这一切都是费用,所以医院都在尽可能使用这些高级设备,产生最多的经济效应”。
  最多经济效应的背后,就是医生在可控范围内更多的检查。
  前面提到的老吴,虽然因为医保报销了一部分费用,自己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现金,但是本不该产生的相对高昂的全面检查的费用,让医院和医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利益。
  “这种现象在医院里其实很普遍,医院并不是慈善机构,也需要相当的利润来支付医生的工资和相关医疗设备的购置和维护,所以检查的多寡是和我们的收入直接挂钩的。”江苏省某儿童医院的医生魏丽向记者坦言。
  在他们医院,院长也曾要求全院医生尽可能不要参与到相关的医药利益中去。不过儿童医院相比综合医院营收较低,让医院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的改变,为了持久的发展从院长开始医院各级从各方面想办法开源。
  但即便如此医院并不会在公开场合提倡进行过度检查等增加营收,而是私底下由各个科室的相关负责人向医生们进行并不明确的传达,届时医生们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多让病人进行各种检查。
  “一个项目的B超加上最后出片的费用也就花费病人不到100块钱,而同样部分的CT检查即使是中低端的机器也要300多块一次,更别说三甲医院使用的高级CT机了。”
  而能够让这些机器被“合理”利用的医生也会给予“回馈”。魏丽透露,医院根据相关检查科目收入的情况,以月份为结算期限,将奖金或是类似的名目的钱款下发到各个科室,各个科室的负责人将按照科室内医生的等级乘以一定比例的系数将上述奖金进行分配。
  创收利器:大处方乱象
  “大处方”复方药中不少处方实际就是凑数的无关药,就是托高药费
  如此背景之下,各地天价诊疗费纷纷见诸报端。
  两年前轰动一时的“深圳婴儿病情误诊要做10万元手术,最终服用8毛钱的药品痊愈”的新闻成为国内过度医疗的典型案例。看似荒诞的孤例近年在各级医院中被一而再的曝光。
  不少病患都有类似的感觉,伴随发改委多轮降药价的大环境下,实际药费的控制却依旧未能达到其此前的预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曾公开指出,大部分公立医院因为财政投入不足,收入的90%是来源于自己的业务收入,包括检查、手术、原材料的消耗加价和药品的加价,既加重了医务人员的负担,还消耗了更多的药品。
  名目众多的处方中究竟还隐藏多少不必要的“无关药”?引发各地整治的大处方乱象便是过度医疗的一大重灾区。
  前述医务人员告诉记者,“大处方”复方药中的不少处方实际就是凑数的无关药,就是托高药费。
  “在一些一级、二级医院中很普遍的情况是,病人的病可能一种药就可以,但医生往往会给他好几种药,其中可能只有一两种药起主要的作用,其他的都是辅助的。而辅助药中最常用的是中成药,副作用较小的,医生开这样的药就是治不好病但是也不会有多大风险。”
  去年以来,北京、重庆等地的知名医院便纷纷开展了严查“大处方”,严控医院与药品间的利益关系的专项行动。重庆卫生部门下发的《重庆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的通知》中就非常细化地提供处方点评的操作方法。其中,超过700元以上的大处方会重点监控,即使对特病病人开药也是如此。
  上述医院的内部人士曾指出,如今意义的“大处方”主要包括有四:其一是同类药当中价廉的、药效好的医生却不用,转而选用高价药就会被定位为超常处方;其次,同一张处方使用两种药理作用相同或相似的,属于累加药物作用,也会被判定为超常处方;而超过剂量开药和用药时间过长两种情况也都是不合理处方。“比如普通感冒的药品一般开3天至5天的药量即可,而有些医生的处方却开了10天的药。”
  黑金链条的重要一环自然是为数众多的中成药企业,曾有中成药药代向媒体透露了业内的“公开秘密”――中成药高额回扣占到了药价的二三成,而近年来遭到国家强力打击的抗生素回扣,被指也在30%左右。
  一位中成药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中成药的药品回扣远比如今曝光的外资药企严重,本身成本较低的中成药为了能够挤进医生的处方往往无所不用其极。“不少药品本身可以说是‘吃不坏身体也治不好病’,医生愿意高频次的开这个药,背后利益驱使的成分很高。”
  蒙在鼓里的病患们
  如同输液滥用导致国人对抗感染药物耐药性增加,滥用CT检查对人体的伤害也非常大
  爆发频率越来越高的各地医患法律纠纷、伤人事件背后,折射出的病患对医务人员信任感的缺失正变得越发严重。这一社会问题背后,实则是病人在日常实际医疗过程中得到的应有知情权严重过少,甚至屡遭医务人员的种种误导所致的信任危机。
  最为常规却争议巨大的CT透视扫描便是一个显例。为数不少的病人在内科初步诊疗后都有曾被要求进行CT检查的经历。但多名医务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证实,这其中不少都是不必要的检查,只是单纯出于收费高的效应考虑。如同输液滥用导致国人对抗感染药物耐药性增加,滥用CT检查对人体的伤害也非常大。“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的放射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光胸片。”
  近段时间,上海沪申五官科医院就被爆出,这家对外自称获选“中国航天神舟功臣近视矫治定点医院”,其宣传的激光近视矫正技术“神舟飞秒”有别于其他近视激光手术。不过根据调查,这家医院根本不是其自己宣传的“定点医院”,所谓的“神舟飞秒手术”则根本就与普通的视力矫正手术无异,这一涉嫌虚假宣传,欺骗和诱导消费者的行为已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从卫生部门掀起的严格控制“输液滥用”风潮到控制不必要的心脏支架植入、透视拍片等整治行为,均是由最初病人投诉集中的热点转化为监管部门不得不下力气整顿的严打思潮。
  “实际上过度医疗也和目前中国医院的医生的收入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魏丽说道,“有不少医药代表来找过我商谈过关于药品使用回扣的相关事宜,不少医生都并不反对这个事情,在合理的范围里使用合理的药品,这本身就没有问题,与此同时还能够额外相对合理的收入这无可厚非。”
  而以上种种,前来挂号就医住院的病人们往往不会了解到内情。
  过度医疗背后的“苦衷”
  “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通过多开检测项目和药物来自我保护”
  而在一些医务工作者看来,过度医疗的问题充斥在几乎所有科室的方方面面之中,背后既有为医院创收的动力,也有自身规避医疗风险的考虑。
  北京地区一家知名三甲医院的医生王薇指出,对于像内外科这些手术比较集中的大科室而言,过度检测背后一大原因就是为了规避医疗风险。因为内科的疾病更复杂,医生希望列出众多繁复的检查后尽可能降低病人手术并发症风险,为此也可尽量降低自身的追责风险。
  “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通过多开检测项目和药物来自我保护。”王薇告诉记者。“如果医生什么都给病人查了,一旦日后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个责任不在医生了。”
  过度医疗有时候还是因为病患以及病患家属的意愿,魏丽就曾经接待过这样的病例。
  一位家长带着发烧的小孩来医院就诊,在诊断为感冒的同时魏丽给患病的小孩开出了平时感冒所用的常见药品,但是当患病孩子的家长看到这个处方单时就向魏丽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不挂吊水呢,这样孩子还能少遭点罪,感冒也能早点好。”最后在家长的一再要求下,魏丽无奈同意孩子进行医疗输液。“我们也曾经试过尽量不给孩子开抗生素的药物,但是有遇到过并不是太讲理的家长,甚至还为挂不挂水的事情和我们产生过争执。”
  不仅仅如此,此前兰易的医院也曾经出现过因为轻微碰撞前来就诊的病患,但是表面看不出相关受伤症状,当时就诊的医生也就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类似CT的检查,而等到几天之后脑内出血时病人已经来不及抢救了。病患的家属随后也是对医院和就诊医生不依不饶,斥责医生为什么不进行更全面的检查。
  “有的时候多检查一下,也就是为了更全面观察病人的病情,在目前这个社会人人都有着强烈的法律意识,医院和医生一个不小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多一些检查实际上最终对我们医生本身也是一种保护。”魏丽坦言。
  在现实社会中过度医疗并不像上述描述一样让人能够准确判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向记者表示,因为临床治疗中可能会碰到较为复杂的情况,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有不一样的地方,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因此,医生需要数据来确诊,有时医生采取全面检查的手段,其中哪些检查是正确诊断所必需的、哪些是多余的,都是由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而定的,因此,对过度医疗的判断也就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
  这种情况之下,过度检查也就应运而生。
  在兰易看来,目前并不完善的监督机制,让一些能够全额或是大部分报销医疗费用的患者出现了小病大养的现状,这背后也滋生出过度医疗的案例。
  小病大养的情况主要还是出现在一些老年人特别是一些离退休干部身上,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分老干部老同志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生活和疾病上面应该受到特殊照顾,但是其中有些老人一有不适就要求医院大做检查,要求住院治疗。
  与此同时,这些人群的家属也存在着类似的想法。
  兰易就曾经接触过这些病患和病患的家属,在他们看来反正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国家将会予以大部分或者全额的报销,病患方面不需要承担或是很少承担所有的费用,同时全面的检查也可以帮助老人恢复健康并且发现病苗防患于未然。
  小病大养其实也是医院所乐见的,全面的检查在给上述病患提供完善的治疗的同时,给医院和医生创造的效益也是毋庸置疑的。
  (责任编辑:DF070)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公网安备-1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度医疗问题整改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