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格兰经济水平很落后

6574被浏览1759597分享邀请回答1.3K22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3K34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经典大牌为什么都抢着用苏格兰格
5个不可不知的格子品牌&&Burberry
Burberry的标志性格子图案是:浅棕底色加上白黑红线条,三粗一细交叉图纹组合成典型的苏格兰格子,散发着成熟理性的韵味,也极度契合了的名族和文化。创立于1856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既是英国皇室的御用品牌,也是英式风格的代表作,结合品牌的经典苏格兰格纹来看,每件单品都蕴含着浓浓的英伦风情。
5个不可不知的格子品牌&&Aquascutum
Aquascutum是一个很低调的英国品牌,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注重格调与风潮,标志性Tartan是黑棕黄三色的均粗线条组合,这样的小细格深受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喜爱,对于着装,铁娘子向来有自己的风格,这位政坛女强人同时也是一位时尚女性。
5个不可不知的格子品牌&&Darks
Daks是英伦时尚界的骄傲,它诞生于1894年,由Simon Simpson先生创立,然后Alec Simpson子承父业,在1930年将Daks进入高档成衣市场,成为了英国一家高级时装公司。1976年,推出了自己的招牌格子,套用于衣服及配饰上,因此格子成为Darks的国际标记。
5个不可不知的格子品牌&&Pringle of Scotland
Pringle of Scotland称得上是个颠沛流离的品牌,它的第一间工厂位于苏格兰边界的克(Hawick)小镇,先后被Dawson International、SC Fang & Sons两家公司收购,在设计师Stuart Stockdale的带领下, Pringle of Scotland重回顶级时尚品牌公司的地位,并在伦敦时装周上发布了基于公司传统菱形格设计的新款服装。 Pringle of Scotland的经典格纹更加年轻化学院风一些,给人一种特立独行的感觉,以菱形示人,在衔接中密不透风,又给人以明快的空间感,非常适合年轻女性。
5个不可不知的格子品牌&&Alexander McQueen
Alexander McQueen本人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是英国时尚圈著名的&坏小子&,他曾创先例的设计了一款几乎要看见股沟的极低腰裤,这种狂野和性感,震撼了整个时尚界,在他面前,不管高矮胖瘦,只要是个聪明、睿智、坚强的女人,都可以穿上他的服装,成为瞩目的焦点。就是这样一个鬼才设计师,也似乎也特别喜欢将贵族格(Stewart Royal),并将它融入在自己的设计当中。这样的暗红之上显眼的细条纹,给人一种暗黑中捅天窗的明快感。
1954年温莎公爵携其夫人身穿千鸟格抵达巴黎
千鸟格的历史
千鸟格同样起源于苏格兰,又被称为Houndstooth,因形似犬类留下的锯齿牙印而得名。它之所以被称为贵族格,其成名史和温莎公爵有关,自温莎公爵穿着千鸟格之后,便起到了一系列的名人效应,千鸟格堂而皇之的登上了贵族时尚圈,成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风尚。
1995年,戴安娜王妃身穿经典千鸟格和 Dior手袋出席活动
Dior与千鸟格
tian Dior对千鸟格十分偏爱,这也成为Dior品牌的一个经典符号性元素。灰色是Dior迪奥设计中无所不在的颜色,也是黑色和白色的混合产物。粉红色与灰色的双重奏则是这个时装品牌的另一个标志,将妩媚色彩与阳刚气质融为一体。千鸟格的运用构成了对纯粹硬朗面料的重新演绎,从而适用于女装设计。通过这种方式,Christian Dior挑战当时的时尚法则,将这些元素融入他的作品之中。在Dior的设计中,千鸟格勾勒的不规则图案,规律排列出优雅动感,像万花筒的一般迷离奇妙而令人着迷。
McQ Alexander McQueen 格纹羊毛迷你半身裙 参考价格:3,101CNY
McQ Alexander McQueen 运用倒褶裥设计为这款柔软的羊毛迷你半身裙平添几分宽松感。森林绿、米白色和海军蓝格纹是该品牌 2014 初秋系列的主打图案&&建议搭配黑色上衣和靴子,尽情玩转这一元素。
McQ By Alexander McQueen 格子编织连衣裙 参考价格:1,710 CNY
在贵族格上面大做的McQ By Alexander McQueen编织连衣裙让整个冬天不同凡响,搭配紧身皮裤或是leggings都是不错的选择,通体红黑格纹处理,让整体造型增添一丝英伦气息,一双平底切尔西靴就是最好的点睛配饰。
Michael Michael Kors 千鸟纹毛茸皮夹克 参考价格:1,299CNY
一件带有千鸟格的皮草外套一定是这个冬天必不可少的单品,短款而蓬松的款式再搭配上更加灵活,与裤装、裙装都能完美契合,柔软的质地和经典的格纹图案让这件皮草夹克看上去不同凡响。
【文章来源于VOGUE时尚网】
责编:陆晨
环球时报系产品
用手机继续阅读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英国人为何对国家分裂漫不经心
苏格兰公投正在计票,英国面临分裂。但据观察多数英国人对此漫不经心。这让不少中国人都看不下去了,比如哈工大教授孙文俊就认为英国太“娘炮”、呼吁要“铁血”。那么英国人为何不“铁”起来呢?
英国历史上就少有“大一统”的传统与中国相反,西欧“大一统”的时间比较短暂中国从战国起,“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就开始崛起,到秦灭六国建立王朝,“大一统”的形式被空前确立,并在中国延续至今。西欧的“大一统”则只存续于公元前27年―公元495年的罗马帝国。之后西欧就进入了“小共同体”时代,即星罗棋布着庄园、城堡、教会、城市这样的小型组织。而中国的“小共同体”时代到春秋就结束了。老子呼唤“小国寡民”,其实就是在为这种结束唱挽歌。古代“英国”就是一盘散沙,没有什么国家概念英国要分裂,英国女王却不做声,这本就让很多中国网友纳闷了。而最近中国媒体上刊登的诸多“苏格兰历史”,更是让网友们一头雾水――比如历史上英格兰国王竟然将王位传给了苏格兰国王,于是两个国家共有一个国王。其实这里涉及到中国人对欧洲历史的最大误解之一――把欧洲的国王等同于中国的皇帝了。实际上在欧洲,大多数时间里国王这个称谓带有强烈的礼仪属性而非权力属性。苏格兰独立不影响女王的礼仪地位,也就对女王没有实质影响,所以女王不必大惊小怪。而在欧洲中世纪,国王就是个领主,管着自己城堡或庄园那巴掌大块地方,所以A国王传位给B国王,也就是两个庄园之间的事情,影响不大,和中国人理解的“传位”完全是两码事。国王并不能号令其它领主(贵族、教会领袖等),当然其他领主要“尊”他为国王,即有一层礼仪关系。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他不是国王庄园的隶民,那么对国王连礼仪关系都没有,国王的生死、传位给谁与他八竿子打不着。相应的,一个人会说自己是XX伯爵的人,但不可能说自己是X国人。所以古代“英国”分布着很多独立的“小共同体”,它们的领主在礼仪上效忠“英国”国王,仅此而已。英国成为统一国家是很晚近的事,且仍旧比中国松散得多国王是有野心的,希望扩大权力,将礼仪关系变成统治关系。15世纪,英国国王的的权力得到扩张,他将其他领主及其地盘纳入到了自己的管辖范围。这时候,真正意义上的英国才开始出现。这种国家在欧洲被称作“专制主义国家”。当然正如杰克森?斯皮尔维格在《西方文明》中指出的:“如果认为欧洲专制主义国家的国王实际上控制了臣属们的生活,那就是一个错觉。……一大群特权者、有纳税豁免权的人、利益集团、用钱购买到官职的人、地方上的贵族,都限制了国王的权利。其中最突出的是土地贵族,他们的权利仍然是很大的。”专制主义国家在欧洲存在了两百年左右,随后就向着民主国家转化。协商早就成为英国人的行事方式国王与贵族的混战逼出了议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国家,而谈及英国民主就必追溯到1215年的“大宪章”。实际上“大宪章”与民主没什么关系,它就是国王老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去侵犯贵族的利益,贵族不堪其扰,在打赢国王时逼国王签署的约束条款。因此“大宪章”与人民当家做主一点关系没有,此时的英国普通人还饱受领主压迫。但是“大宪章”的达成毕竟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为了将这种多方博弈常态化、非武力化,议事会就诞生了。1258年英国召开了一次称为“国会”的议会,这个议会就是领主们互相讨价还价、决策公共事务的地方。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就是议会的决定后来苏格兰也有了议会。十八世纪初,苏格兰的贵族们在议会商量了下,觉得和英格兰合并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为苏格兰的经济解困,于是决定和英格兰合并。英格兰的议会也商量了一下,决定和苏格兰合并。所以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诞生就是商量的结果。反观世界其它地区,区域合并大多是武力征服的结果。议会的范围不断扩大、规则日趋民主在古代、近代的英国,不仅有国王和贵族的势力,还有教会的势力,再后来还有城市的势力。所谓城市,就是一些自由民(不隶属于任何领主)在庄园、城堡外面做生意,逐渐形成的定居点。这些国王、贵族、教会、城市之间不断混战,“一会儿A男爵和B公爵打仗,一会儿B公爵和C国王打仗,一会儿E伯爵和F伯爵打仗,一会儿E、F联合起来和G、H伯爵打仗,一会儿H伯爵又反抗自己的国王,一会儿H、I、J伯爵、男爵联合起来对抗自己的国王,一会儿K、L两国国王联合起来去攻打M公爵,一会儿M男爵去打N主教,一会儿N主教和O公爵联手对付P国王;后来还出现了城市,那就更热闹了,一会儿Q国王对付R城市,一会儿R城市和S伯爵联手对付T主教,一会儿U、V两国王进攻W城市和X国王的联军,一会儿Y、Z两个城市之间又打起来了”(《张晓群:广义的封建主义和狭义的封建主义》)。但是最终谁都不能吃掉谁,所以大家还是时不时的到议会里商量一下为好。最后议会的范围不限于贵族和国王,城市的代表也进去了。如此范围不断扩大,直到实现了普选制,每个人都可以选自己的代表去共商国是。“没有一家独大”孕育了协商,协商发展为牢不可破的规则可见,英国历史上各方势力很多,且哪家势力都没有到一家独大的地步,这就让协商成为可能。协商不断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英国国内牢不可破的规则。哈工大教授孙文俊可能不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才会喊出“当年剐了华莱士,今年夷平爱丁堡”。可实际上,当年苏格兰、英格兰合并就不是“谁剐了谁”的结果,而是协商的结果,那么今天的分手反而会“夷平”吗?今天还有人举例英阿马岛战争,认为在领土问题上英国是“寸土不让”、“很硬气”的。但实际上英国早就同意将马岛给阿根廷,但是马岛上的几万居民自认是英国人,所以真正的矛盾点恰恰在于英国要和马岛这部分国民协商、不能强加给他们什么。分与合的实质差别不是特别大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即便苏格兰不独立,也不代表其它英国人可以统治、管理苏格兰人,更不用说压迫、剥削了。事实上苏格兰有很大的自治权。所以合中有分。另一个层面上,欧洲一体化进程已经得到空前的进步,欧盟之内国界已经日趋模糊。苏格兰的独立不会影响这个进程,即便独立成功,英国和苏格兰在更大的层面上还是在一体化的。如果英国普通人在苏格兰进出、生活不受影响,那对分合自然更不敏感从英国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他进出苏格兰、在苏格兰学习经商居住大概都不会受到独立的影响。比如出入不用办通行证和签证,居住不需要办暂住证,经济活动没有管制,异地可参加高考……,没有诸多分的麻烦,自然容易接受分的结果。
从历史文化、行事方式、实际生活来看,英国人对国家分裂不激动甚至不上心,也是有原因的。
国际法并不支持“公投闹独立”
“分裂”在美国不是禁忌,任何人都能喊“分裂”
在抗战中,桂系实力非但未曾受损,反而越打越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利用一切机会巩固其在东南
联系电话:010-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31被浏览9841分享邀请回答10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5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天主教国家的经济为何稍逊一筹
我的图书馆
天主教国家的经济为何稍逊一筹
天主教国家的经济为何稍逊一筹
&世界上完全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梵帝冈。但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却不少,比如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西班牙、葡萄牙、菲律宾、巴西、阿根廷等。在经济发展方面,这些国家赶不上犹太教和新教国家,但比起伊斯兰教国家而言,还是大有可观。这里的关键在于:不是拉丁语系或伊比利亚半岛的民族性不如盎格鲁·撒克逊,而是天主教国家的意识形态在富国强民方面远远不如新教。从马丁·路德和亨利八世改宗至今,天主教国家在和新教国家(泛指加尔文,路德,英国国教等罗马教廷之外的文艺复兴时代诞生的新派别)的较量中,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这不是偶然的。
大致说来,天主教作为中世纪的欧洲主流意识形态,在形式和精神等诸多方面都有太多的旧时代烙印(虽然后来在普世价值方面进步得不错),相比掺杂了民族主义成分的新教派别,少了很多功利的因素,太拘泥于教条,抱着个圣母养着个圣父的天主教在国力的较量上是跑不赢新教的美国和拉美,北欧和南欧,其实都是天主教和新教的差异。同在北欧,血统相近的苏格兰人,爱尔兰人为啥比英格兰邻居差那么多?就是因为苏格兰爱尔兰长期笃信天主教的原因。我们不妨就信奉天主教的南美国家在经济上的表现做点探究。
如果我们用一种宏观的眼光来看美洲,就会发现美洲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一种是以新教伦理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另一种是以天主教伦理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拉美的文化体系属于后者,这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征服美洲和殖民化过程中所留下的遗产。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西方文明的扩张给南北美洲带来了相同的命运;所不同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早于英国1个多世纪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随后逐步完成了对格兰德河以南地区的征服。西葡两国把伊比利亚的天主教传统移植到南美洲,英国却把盎格鲁·撒克逊新教传统带到了北美洲(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某些地区除外)。天主教和新教都属于基督教的范畴,但却具有不同的伦理观,这一根本区别成为南北美洲以后的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新教伦理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发展迅速,与天主教伦理占据优势的拉美的落后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着眼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天主教伦理观尽管存在着许多合理成分,但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具有在“正统”观念下维护传统制度的倾向,蕴涵在天主教伦理中的传统性常常表现得非常明显。从总的趋势来看,天主教尽管也在努力适应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挑战,但以它为核心的伦理观在根本上有敌视或蔑视新生事物的传统,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这样。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这种注定给人类社会带来天翻地覆变化的生产方式对传统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然而,按照天主教的正统观念,这种反传统的新的生产方式的基本精神却是“离经叛道”的。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兴起以及最终替代封建制度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天主教尽管无法阻止这一趋势,但对传统的维护势必使它从一开始就站在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因此,受中世纪封建制度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天主教伦理,在许多方面不符合体现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精神。阿明托雷·范范尼长期是意大利基督教民主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出任意大利首相。在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统治期间,范范尼被流放了近12年。在此期间,范范尼完成了一本名为《天主教、新教和资本主义》的书,这本书的出版使他在学术界一举成名。范范尼的基本命题是,天主教不符合资本主义精神。他指出:“任何试图准确地理解天主教和资本主义主张的人,不可能不惊奇地发现,两种思想是相互对立的,一种思想的阐释者与另一种思想的阐释者竭力争夺对社会的支配地位。我们这里只是再次强调,天主教的精神气质是反资本主义的,天主教一直反对资本主义的建立。”1993年,美国学者迈克尔·诺瓦克出版了一本名为《天主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专著,第一章的题目就是“反资本主义的天主教徒”。在西方学术界,探讨天主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尽管学者们对天主教伦理的评判褒贬不一,但天主教伦理观与资本主义精神在历史上长期不合拍显然是其中很多人的共识。
再从基督教发展史来看,新教的出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突破了罗马天主教在欧洲一统天下的局面,从与传统对立的角度反映出基督教对时代精神的回应。新教是在欧洲封建制度走向没落时出现的,因此新教的反传统本质既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脱颖而出,又不可避免地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最终在一些新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出现了以经济快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如拉美著名学者马里亚特吉指出的:“西方的经验非常具体地表明资本主义与新教思想的一致。在历史上,新教思想是资本主义的精神酵母。新教改革包含着自由国家的实质和萌芽。新教思想和自由主义分别作为宗教流派和政治倾向,都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事实证明这个论断是正确的。”显然,新教所体现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早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种反应,从本质上讲是为这个脱胎于中世纪的新兴阶级扩大活动范围和最终获得统治地位服务的。当然,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因素综合的产物,但新教伦理无疑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此后,围绕这个命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提出质疑者也大有人在。韦伯的命题是经典的,但韦伯的分析并不是无可挑剔的。学者们可以对韦伯的理论构架提出不同的观点,但很难从根本上完全否定他的这一基本命题,这也就是韦伯至今依然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如果我们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南北美洲的比较时,基督教中这两种不同的伦理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更加明显。
历史上,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印第安人尽管已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仍处在原始社会或原始部落制状态。即使比较发达的几个印第安帝国,其制度所能保证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不能与欧洲国家相提并论。因此,在欧洲殖民者的眼中,这是一片未被开垦的新大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块大陆的未来发展主要取决于欧洲国家把什么类型的制度移植到被殖民的土地之上。当时的欧洲正处在新旧生产方式的交替时期,新的生产方式已经初露端倪,而旧的生产方式尚未退出历史舞台。一般来讲,在天主教居支配地位的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比较牢固,抵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新生事物的力量居于统治地位。西班牙和葡萄牙便是这类国家的典型,当它们开始在海外殖民时,自然会把本国的制度移植到美洲。所以,在欧洲日趋衰落的封建制度伴随着伊比利亚殖民者的枪炮声来到了新世界,殖民者实际上把天主教伦理中与资本主义精神相悖的价值观也带到了这块将要被“重新绘制”发展蓝图的大陆。经过数世纪的殖民化和殖民统治,母国的落后制度在这一地区深深地扎下了根,给拉丁美洲留下了很难磨灭的文化遗产。
总而言之,新教伦理给美国带来了资本主义精神,使美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令人观止的“经济奇迹”;而天主教伦理却使拉丁美洲长期走不出封建传统的阴影,在漫长的现代化道路上艰难地跋涉。制度的不同,自然会使经济发展出现巨大的差异。即使采取类似的制度,如果不改变根深蒂固的落后的文化观念,这种差异不仅不会缩小,还会加大。北南美洲不同的发展经历证明了这一事实。墨西哥学者卡洛斯?富恩特斯指出:“你们(美国)从零开始,是一个处女般的社会,完全等同于现代,没有任何封建的因素。相反,我们是作为中世纪没落的封建秩序的附庸建立的。”他还断言,自由企业的资本主义并不是说在拉丁美洲缺乏发展的机会,“但(历史)证明它不能消灭封建主义”。从不同的伦理观念产生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个层面上来讲,富恩特斯这番话的确值得深思。
新教国家经济上的突飞猛进
纵观世界经济,我们可以看到:信奉新教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爱尔兰,德国,荷兰,北欧五国等。同时这些国家曾经的殖民地(主要是新大陆方面的国家,旧大陆都有自己成熟的宗教体系)现在也以新教为主,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利亚,新西兰等——在经济上都一枝独秀,说它们主宰了世界经济命脉,不算过分。我们不妨看看新教的经济成就;首先我们看美洲;北美是新教区,南美是天主教区。同是欧洲人后裔,差距之大令人震惊。再看加拿大,法语区(天主教)与英语区(新教)的差距也相当的明显。再看非洲;英荷殖民地南非,津巴布韦的发展远远胜于他们的邻国。接下来看中国自己的例子;香港(新教)和澳门(天主教)的差距让人不可忽视。欧洲自己就不用说了,落后地区没有一个是新教区。再看看文化发展方面,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发展;人人平等,言论自由,保护人权,完善的民主制度,这全部来自新教的发展而风靡了整个地球。
&& & 非常有趣的是,这些国家不仅经济上突飞猛进,大有客观,而且在社会福利社会均富上,也做得不错——以至有人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原因很简单,在这些欧洲国家,社会最平等,贫富差距最小。国民上学不要钱,看病不要钱,失业了也有够用的钱,挣钱多了,就得上交济贫,变成公益,等等。他们的各级政府是由人民直接、自由、公开的选举产生,三权制衡,司法独立,新闻自由,财政由议会讨论决定,政府向富人高征税,用来照顾穷人、老人和儿童。因此,在政治上它们属于“民主社会主义”;但是,在经济上,它们采用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应该叫作“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美国也差不多,只不过政府管社会福利的程度不如欧洲,尤其是共和党偏向小政府低税收,更鼓励个人和社会力量的发挥,更多一些自由资本主义的色彩,因此效率更高,经济更发达。现在,有了大半个世纪的实践效果和正反经验,欧洲与美国双方、民主党(社会党)与共和党(保守党)双方,都开始互渗互补、取长补短,开始尝试“第三条道路”。那么,这些新教国家为什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能保证社会福利社会公平?这跟他们信奉的新教又有没有关系呢?
&& &研究欧洲宗教与经济,我们可以发现:欧洲宗教改革以后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在短短时间内创造了超过全部文明史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文化的空前发展。但是,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现代化过程为什么产生和发展于基督新教国家,后来又在基督新教国家最为发达?对于这个有趣又有意义的问题,百科全书式的现代社会科学家马克斯?韦伯,从比较世界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入手,研究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作出了重要的发现。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资本的积累,这就要求资本持有者把金钱或财富积聚起来,投资办企业,扩大再生产,而不是挥霍无度、吃光用光。用日常语言来说,这个基本条件就是节俭或勤俭,而这正是基督新教要培育的伦理精神和文化气质中很重要的一项。韦伯在谈到基督新教的伦理时说:“这种伦理所宣扬的至善——尽可能多地挣钱,是和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在经济上获利,不从属于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这样,基督新教的所谓“入世苦修主义”的伦理,就提供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所谓“勤俭”,不仅是要把金钱用于投资,还要有真正的敬业精神,而这又正是基督新教伦理的一个基本部分。韦伯曾这样总结“职业思想”同新教的“核心教理”的关系:“上帝允许的惟一生存方式,是要完成个人在现世所处地位赋予人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因此,“劳动必须被当作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当作一项天职来从事”。并且,“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这种“天职”观念,对于需要“分工合作”、“敬业精神”的市场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 &在论及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劳动的意义时,韦伯道:“惟有劳作而非悠闲享乐,方可增益上帝的荣耀。”并且,“上帝更乐于人各事其业以积极践履他的意志”。因此,“人须恒常不懈地践行艰苦的体力或智力劳动”。甚至在对付使人堕落的性诱惑方面,“除了粗茶淡饭和冷水浴外,用来抵御一切性诱惑的药方,与用来抵制宗教怀疑论和道德上的寡廉鲜耻的药方一样,那就是‘尽忠职守’”。
&& &按照新教的伦理,一种职业是否有用,能否获得上帝赞许,“主要的衡量尺度是道德标准,换句话说,必须根据它为社会提供的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只要合法致富不是为个人享乐,而是为履行职业责任,那么就不仅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而且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须的。于是,韦伯总结说:“强调固定职业的禁欲意义为近代的专业化劳动分工提供了道德依据;同样,以神意来解释追逐利润也为实业家们的行为提供了正当理由。”清教徒的精神气质是“合乎理性地组织资本与劳动”。总而言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新教国家兴起和兴盛的原因,从国民素质这个重要的角度看,是因为基督新教对各行各业的民众所产生的道德影响,特别适合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基督新教主张,富人只是受托管理上帝的财产,作为管家或仆人,必须向主人交待每一分钱的去处,不为荣耀上帝而为自己享受而花钱是“非常危险的”。富人的责任是像《圣经》寓言所说的忠心仆人那样去使之增值,即投资或扩大再生产。于是,“当消费的限制与获利活动的自由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样一种不可避免的实际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这种勤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
&& &跟传统宗教伦理鼓励资本积累、扩大投资、分工劳动、敬业精神等更重要的,是“清教的世界观有利于一种理性的资产阶级经济生活的发展。它在这种生活的发展中是最重要的是它哺育了现代经济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来。一是它“反对以财政垄断形式出现的有机的社会组织”,反对由政治特权造成的垄断性资本主义。这对正致力于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当今中国,无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如何对待财富急剧增加的后果。由于基督教十分强调人的罪性或人性的软弱,所以它必须对付财富对人的腐蚀这一难题。新教复兴的著名领袖、循道宗创立者卫斯理写道:“宗教必然产生勤俭,而勤俭又必然带来财富。但是随着财富的增长,傲慢、愤怒和对现世的热爱也会随之而增强……肉体的欲望,眼睛的欲望和对生活的渴望也成比例地增强……难道没有办法阻止这种纯宗教的不断衰败吗?”随之而来的忠告是:尽可能获取,尽可能节省之后,必须尽可能奉献,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恩宠,像《圣经》所言,不在地上积财,要在天国积财。一个人的需要实际上很有限,上帝赐予你的财富,只是由你掌管而用之于人们。因此在西方,像交响乐团、芭蕾舞团、艺术馆、博物馆这类设施,还有大量的学校、医院、慈善机构、残疾人事业,都主要由富人捐钱来建设和维持。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教伦理对于这些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于:首先,新教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圣礼得救”、“善功赎罪”论,认为圣礼和善功对于灵魂拯救是毫无用处的,因此新教把天主教和东正教所规定的七项圣礼削减为两项,这样就使广大信徒能够从各种复杂、繁琐的宗教活动和仪式中解脱出来,从而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世俗的工作与生产劳动中。其次,由路德奠基、加尔文进一步发展的新教救赎观认为,人是否可以得到灵魂拯救,取决于他是上帝的“选民”还是“弃民”,而“选民”的标志就是在尘世间取得事业的成功。因此,人们只有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刻苦努力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才能够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样一来,就把基督教徒最关心的灵魂拯救问题与人们在尘世间的工作表现和事业成就联系起来,因而有力地调动和激发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进取性和创造性,使广大新教徒在经济活动中体现出高度的勤奋和实干精神。再次,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通过勤奋工作来创造财富,而且还需要通过生活上的节俭来积累财富。而“新教伦理”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正是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严格自律的生活方式,坚决反对豪华奢侈、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生活作风,主张杜绝一切不必要的花销,把积攒的金钱财富全都用于生产性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中而不是浪费在奢侈的生活中。新教伦理的这一特点,不仅构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精神前提,而且也成为日后西方社会中一切有事业心、有作为的企业家们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与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相比,新教徒通常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进行资本积累、投资和扩大再生产。最后,由于新教还特别强调要让每一个信徒都能读懂《圣经》以便能够直接与上帝沟通,所以新教徒历来都很重视普及教育。又因为新教徒特别注重现世成就,而要想取得现世成就,就必须具备各种实用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所以新教徒不仅重视教育,而且还要求在教学内容中安排较多的世俗性、实用性的课程。
&& & 由此可见,新教伦理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确实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所以近代以来,大多数天主教国家和东正教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显著落后于那些以新教为主的国家,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洲都是如此。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中,新教徒在经济上也通常要比天主教徒或东正教徒更为活跃,更有作为。
馆藏&2505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格兰的主要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