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量明朝白银流入入中国,为什么政府还是没钱

明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为什么还缺钱?
明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为什么还缺钱?当时与西班牙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丝茶贸易使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可是在明事中明月却说朝廷缺钱,发不出兵饷与赈灾款,为什么?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宁失江山,不失白银,明朝末期的白银囤积16世纪后期,秘鲁、墨西哥和日本白银生产的波动、马德里和江户的保护主义情绪、海盗活动和海难使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锐减.天启前后(1621年)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在600文左右.到崇祯初年却已经涨至1200文,至崇祯末升到2500文以上.这一情况导致了物价的飞涨,再加上朝廷捐税,民不聊生的状况普遍出现. 但这一点显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先前流入中国的白银没能拯救明王朝的财政危机.正统元年,即1436年,明代建国70余年后.英宗皇帝将一部分漕粮折为金银放入内承运库.从此,内承运库变成了皇帝的小金库.小金库的出现或许意味着从此皇帝开始与政府争夺帝国有限的资源,这是以后廷臣屡屡要皇帝发内库资金的起因. 200年后,大顺朝廷的接收大员打开内承运库的库房时,他们惊呆了.四月十日起,李自成的卫队开始从这里往外搬运白银.这次史无前例的白银运输活动的目击者杨士聪在他的《甲申核真略》一书中记载了国库存银的详细数量:3700万两.他因此感叹,3700万两白银,相当于两年的“三饷”加派,假如能取出这些白银,抵消加派,那对流军力量的扩张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财富,竟然不愿在生死存亡之际稍加使用,崇祯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统治者与货币关系的阐释. 另一个糟糕的消息是,崇祯宫廷中的大臣与宦官们,与皇帝一样的贪恋白银.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下令设立“比饷镇抚司”,以大将刘宗敏、李过主持,收缴前明官员的财产.该司下发标准,要求各级前明官员按照“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的标准上缴白银.为了保证收缴效率,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作为刑具.重刑之下饷资甚为可观.此前对崇祯皇帝捐纳军饷动议无动于衷的官员,竟都数十万上百万地贡献起财产来.加上被各级军官私人收缴,以及未被收缴的囤积白银,流入中国的10000吨白银已经有两成被囤积在京师皇族各级官员的家中.而民间私人窖藏白银的行为在明代也不少见,崇祯以后,随着战乱的升级,囤积白银的现象出现得更为普遍. 货币紧缩带来的明王朝经济压力,也最终越来越明显,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王朝终于轰然倒下 从1630年至1640年,或1636年左右,美洲银矿的发现对降低白银价值的效果似乎已经完结.白银价值相对于谷价价值的降低,从来没有达到过这种地步.”当这场危机到来时,由于统一的世界市场的连动作用,在欧洲猛烈爆发了“价格革命”,西班牙出现通货膨胀加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遭遇了冲击,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在中国,由于白银价格大幅度跌落,明末崇祯年间发生了金银比价与欧洲拉平的现象,达到了1∶13.社会出现了通货危机,银贱物贵,结果是:一方面国家既缺少白银,另一方面则是米谷等实物也相当匮乏,市场一片萧条.而白银单位价值下跌,与以往比较,同样数量的小麦和劳务必须支付更多的白银才能取得,这使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迫切地需要更多的白银.但与此同时,美洲和日本银矿的开采量却在减少,流入量也在减少,实际上,无论国内还是世界,白银生产和流通都在缩减.于是,在中外互动的世界经济危机作用下,明朝社会动荡加剧,各种危机集体爆发.这就是所谓的“内外交困”,而此时的大明帝国再力图“有为”,却已经是完全无回天之力了. 再问: 既然内库有那么多钱崇祯为什么不拿出来用而是到大臣那边逼着捐饷呢?据说他是个节俭的皇帝,但是绝对不是个守财奴啊 再答: 史书的确记载崇祯很节俭,但是崇祯是个守财奴。国库空虚,宁愿加派赋税,也不愿意拿出皇宫里的私人小金库拿出来;私人金库相当于大明朝30年的国家税收7000万两。 《恸余杂记》:“闯贼西奔,括宫中得金银七千余万两,驼载而去,天下闻而惑之。以为先帝宫中有藏金如许,足支数十年,而顾以二百四十万练饷之加,失天下心,致成瓦解。即甚昏愚,亦不至此。吴喧山曰,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
与《明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为什么还缺钱?》相关的作业问题
货币领域供过于求,自然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解决么,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提高生产效率,控制白银的流通量~.
商业革命叩开了中国的国际之门,开始使中国经济商品化、货币化、国际化,中国商品大量的输出,自然白银就大量的流入中国.
明朝中后期,隆庆开关以后直到明朝灭亡的70余年里,明朝开海禁,通过对外贸易,使得该时期内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流向中国,主要来源是美洲的墨西哥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开采处白银后,大部分通过太平洋运往中国,之后在中国购买丝绸、陶瓷等在欧洲销量极佳的商品后,再开回欧洲另外,日本的金银产量也不低的说PS:据说,开海禁之前,通过
1.while he was young of knowing nothing,he was forced to quit school because of lacking money.2.The success of the very first time of Chinese manned space fligh
  我国石油、天然气、铁矿、锰矿、铬铁矿、铜矿、铝土矿、钾盐等重要矿产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这些重要矿产的消费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大,2006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47.3%.我国支柱性矿产大多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铁矿平均品位仅33%,比世界铁矿平均品位低10%,而国外主要铁矿生产国如:澳大利亚、巴西
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财政危机,这一点在上面崇祯皇帝部分的论述中已经说明的相当充分.国家财政困难,导致发生饥荒,没有钱去赈济;发生战争,没有钱支付军饷.没有钱赈济灾民,饥民作乱;没有钱发军饷,致饥兵作乱.饥兵与饥兵结合导致大规模的国内叛乱.政府军队缺乏战斗力,导致国家既无法消除外部侵略,也无法肃清内部叛乱.财政危机导致军
中国在古代属于农业国家,并不是十分善战,蒙古是游牧民族生存就靠战斗,宋朝当时已经腐败到极点了,所以民心不所向都不愿意给国家卖命,而日本则是很重视军队的发展,蒙古垮海,因为擅长草原和平地作战,而日本中国一代(日本本州岛西北称之为中国地区)山城比较多,所以蒙古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其实同样在亚洲,印度的大象也喝退了蒙古的骑兵.
针对有人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出台,意味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放宽的说法,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在23日举办的国新办加强计生工作和人口发展战略发布会上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既不是一胎化的政策,也不是一个孩子的政策.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川等省,实行的是一
除了废弃物不好处理以外,核电站本身对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首先必须有合适的场地,其次必须有合格的水源做冷却水,然后是我国的核电站尤其是核心部位的建造技术还不高,从而导致安全性得不到十分的保障,这是国家慎重投资核电的考虑.
2005年以前日本是对中国进行援助最多的国家,直到近年由于日本民众对中国在接受援助的同时,大量开展对外援助表示不解,才停下来.日本援助的很多项目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中日友好医院、大秦铁路等,当然,有些项目也是出于日本利益的考虑,后期的项目多为环保类项目.此外,日本援助少量是无偿援助项目,大部分是政府低息贷款,贷款利率仅
什么叫条件?如果是事件,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俺们课本原话,私以为是朱棣派了去找建文帝的. 再问: 指南针和造纸术的应用算吗?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也算吧?我们老师说什么“历史渊源” 再答: 造纸术是东汉蔡伦改进的,应该不算 指南针在南宋广泛应用 还有你那条件什么意
  注意:由于从网上转载,有的字漏了,有时候甚至时间都写错,看时尽量注意:  “明太祖在位时期,南海地区的琉球、暹罗、占城、爪哇诸国王先后遣使入贡.明成祖即位,多次派遣宦官,出使亚、非诸国,招徕各国使巨入贡,开拓贡使贸易.宦官郑和几次出使,扬威海外,尤为一时的盛举.  南海与西洋:成祖即位后,即在一四○二年九月,派遣使
应该说蒙古大帝国是蒙古族建立的`蒙古没有保守`他们得到了掠夺的满足`他们遇到了十字军的抵抗`蒙古西征后`完成了西征`然后才收拾南方的南宋的`同意中国后`其他几个变成了它的几个附属国`和宗主国已经没有了很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发展大了第二代`还有就是他们蒙古族在其他地方建立的汗国已经很本土化啦`他们这种野心对中国没有很多的影
  从此,皇权至上,奴性贻害至今.  明朝处于向立宪制转型期,内阁能制约皇权.官员敢骂皇帝,大臣重视气节、名节,人文精神兴起,黄宗羲的《原君》能公开发表,盐论开放,所以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悬赏这么多分,给你发些文章题目站内信吧,这里发不出.  由民本主义倒退为奴才哲学  一道闪电  晚明士大夫主张民本主义,要求天下
市场在牟利动机下规避监管的智慧是无穷的.热钱突破资本项目管制进入中国的方式,林林总总且花样不断翻新.归纳起来,大致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地下钱庄三大类.\x0d  经常项目下的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都可能成为热钱流入的渠道.热钱通过货物或服务贸易进入中国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境内外贸企业既可以通过低报进口、高报出口的方式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一段时间了.你的这个问题倒很简单,一句话,为了获利.下面我简单解释一下.因为热钱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会升值(比如由8:1变成4:1),比如,你现在就是美国一个投资客,拿10万美元换了80万人民币,等汇率升值后刚好换20万美元.你什么都没做,钱挣到了.前两天我跟主任争辩为什么我国的外汇储备在热钱冲击下会变
在其他地方转的.请别介意 严嵩(1480年-1567年),明朝人,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专国政达20年之久,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旋病休归里,读书8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还朝复官.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奉命祭告显
07年2月 1.美国东部时间2日9时30分(北京时间22时30分),潘基文正式以新任秘书长身份进驻联合国,开始为期5年的任期.2.来自中国香港特区的陈冯富珍女士4日正式就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接替去年5月因病去世的前任总干事李钟郁博士.3.美国国会众议院4日推选南希·佩洛西为众议院议长,使她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众议长
.通过欧洲流入亚洲.我国国内白银产量一直难以满足货币流通需要,所以白银直到与海外增加了贸易流通的宋元之后才充当了国内主要货币. 西方人需要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而他们的东西我们啥都不需要,贸易顺差很大.白银就这么流入中国的明朝中后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好事还是坏事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明朝中后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有更好的答案
士族,官僚机构都是不利的(他们捞不着了),因此。但是这样一来,粮食的价格就上涨了,粮食储备就减少了,导致遇到灾荒就崩溃了,外敌入侵也没有钱组织军队了.,于是都改稻为桑,叫内帑是好事,但是要有好的操作才行,将大批太监派出去,作为海关的税收人员,收上来的税收不入国库,对各个乡绅,或者大型水利项目,就从这笔钱中支付。一旦发生天灾,没有粮食储备,粮食价格又高,会出大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国家对出口的产品大量收税。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大家看生产丝绸,瓷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如救灾,战争,皇帝的能力和控制力是很关键的,在万历皇帝死后,小皇帝基本不能坚持,最后国家收不上这笔钱,应对灾荒。万历皇帝基本就是这个做法。但是这个做法,要求皇帝亲自控制,不会对国库预算造成影响,将税收作为补贴,为茶,生产经济作物,茶叶这么赚钱,比种粮食合算多了..
采纳率:36%
来自团队:
好坏参半 坏处在于自然经济体制下大量资金涌入会造成通货膨胀 会像西班牙葡萄牙王室那样造成权贵挥霍好处在于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提供大量资金 但是由于明朝灭亡清兵南下造成毁灭 所以这个好处不存在了
中国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属于缺少稀有金属的国家。国内的铜矿杂质变高且数量较少,所以大量的铜被拿来制作铜钱,一些地方甚至流通铁钱来缓解这种货币窘境。顺便说一句明朝时大量流入的是日本银,明朝自从成祖后直到灭亡都没有大规模的官方海外贸易。所以白银的流入对明朝来说缓解了极大的货币压力
一、明清海外贸易持续顺差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1、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与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办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朝贡贸易指朝廷允许海外藩属国前来朝贡,并负载货物在指定时间和地点与中国交易。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李庆新 2007)。藩属国奉上象征性的贡品,却能换得大量商品,朝廷不得不进行大量补贴。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明中叶以后,民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主要贸易对象从亚洲其它地区变为欧洲。这是国内经济发展的结果,与15、16世纪连接中国、拉美的太平洋新航线开通也有密切关系(方行等 1999)。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时紧时松,政策放宽时海外贸易就得到较大发展,贸易网络不断扩大。大体上,16世纪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海外贸易长期顺差,加之大部分时期金银比价低于国外,导致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起初主要从西班牙、葡萄牙流入,后来荷兰、英国确立其对华白银输出的优势地位(滨下武志 2004)。白银大量净流入局面大致从1570年代持续到1830年代。到19世纪初,尽管中国大量进口鸦片,导致白银外流,但由于美国商人用银购买茶叶等物,白银仍净流入中国(彭信威 1965)。2、贸易顺差与中国经济之强盛相适应。理论上,一国贸易顺差约等于该国总供给对总需求,国民储蓄对国内投资的剩余。通常对非资源出口国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增长速度快的时期易出现贸易顺差。明清中国也符合这一规律。中国经济总量巨大,并非仅仅因为人口众多。 [3]实际上,在明清大部分时期,中国按人均衡量的收入、生产和消费都居世界前列。3、白银流入在满足国内货币需求的同时并未造成显著通胀。总体来看,除少数时期外,明清白银流入较好地满足了国内的货币需求。由于经济发展和货币化程度提高导致货币需求上升,加之海外贸易规模只占中国经济很小比重(后文详述),白银持续流入并未造成明显的通货膨胀。4、海外贸易促进商业、经济发展和专业化分工。一是广东、福建地少人多,难以依靠农耕经济,海外贸易则推动了当地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二是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王国斌(Wong 1997)指出,早在16世纪外贸活动就刺激了东南沿海茶叶、蔗糖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赋役折银和白银的持续流入,促进了农业商业化、专业化进程。珠江三角洲地区更多从事外贸、养殖和经济作物的生产,而岭南其它地区单一生产水稻,供应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同时,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三是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各地区的商业往来和市场的扩大。如内地生丝、陶瓷等大量运往粤、闽以供加工出口,换回洋货和沿海生产的水果、蔗糖等。商品交换频繁带动国内市场的扩大。二、海外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1、海外贸易长期受压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整体较小。与当时荷兰、西班牙、英国等欧洲国家大力推动海外贸易发展相反,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进行压制。为了“御倭寇”,明清一再实行海禁,即使沿海经济受到重创也在所不惜。1523年,发生日本两大家族在对华朝贡贸易中自相争斗并攻击明政府军的“争贡之役”,之后朝廷中止中日贸易,实行全面海禁。主要措施包括:填平港口,烧毁全部出海大船,对从事海外贸易者实行连坐等。沿海居民生活无着,许多人转而为盗为寇,少数豪门则利用特权大肆走私牟取厚利。16世纪20―40年代的嘉靖时期,国内市场大发展,财政白银化完成,而海外贸易深受禁锢,白银流入不足(吴承明 2002a)。当然,海禁也不是铁板一块。民间贸易可为地方提供一定财源,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对其采取默认态度。1567年隆庆初年,由于迫切需要来自海外贸易的税收[6] 以支付军饷、弥补财政亏空,加之闽、粤、浙海商的斗争,部分海禁得以解除。1599年,在广州、宁波恢复主管贸易的市舶司,正式开放海禁,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起来。1630年前后,当明朝财政急转直下时,更需要来自海外贸易的税收,当时民间贸易空前繁荣,海商的财富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尽管如此,自由贸易仍无从谈起,来华外商必须通过官方中介与中国商人进行买卖。明代吏治败坏,市舶太监和地方官吏对中外商人恣意勒索、掠夺,正常的贸易深受其害。总之,由于明清朝廷的限制,尽管中国民间海外贸易极富活力,但整体而言在国民经济中并不占显著地位,其巨大潜力远未发挥出来。这从国内外金银比价的差异较大以及海商对财政税收的贡献很小中可见一斑。宋、元两代,中国与外界的贸易联系较紧密,中国与欧洲的金银比价相当接近。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中国金银比价最低为10:7,最高12.5:1,白银相对于黄金的价格较高,而年欧美该比价长期稳定在15:1左右(杨端六 2007)。影响金银比价的因素很多,但中国经济总体而言开放度不高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否则,海外贸易导致白银流动,将使国内外金银比价趋同。2、海外贸易的潜力远未发挥,不利于市场扩大和专业化分工。地区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可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而与其它地区的贸易可扩大市场范围,为产品提供广阔的出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大英帝国内的地区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以及英国与其殖民地的贸易,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明清早期的工业化也符合这一规律,且中国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可能具备更好的条件。一方面,明清造船业在重工业中一枝独秀,生产规模大,技术世界领先,可支撑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市场向外扩张、促进专业化生产的潜力巨大。17世纪大部分时期,中国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高于欧洲。明清时期国内长途贸易较发达,[7] 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3、海外贸易受压制影响资本形成和金融创新。直到19世纪初,中国仍缺乏有效的金融市场和现代意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对进口白银依赖较大。明清压制海外贸易,与实行银本位制之间存在根本矛盾。在海外贸易持续萎缩时期,即使国际白银生产等外部因素没有发生变化,白银流入也会减少,易导致国内出现通货紧缩。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明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为什么还缺钱?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明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为什么还缺钱?
当时与西班牙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丝茶贸易使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可是在明事中明月却说朝廷缺钱,发不出兵饷与赈灾款,为什么?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而白银单位价值下跌,民不聊生的状况普遍出现,明朝社会动荡加剧,各种危机集体爆发。这次史无前例的白银运输活动的目击者杨士聪在他的《甲申核真略》一书中记载了国库存银的详细数量,明末崇祯年间发生了金银比价与欧洲拉平的现象,下令设立“比饷镇抚司”,或1636年左右,美洲银矿的发现对降低白银价值的效果似乎已经完结。白银价值相对于谷价价值的降低,以大将刘宗敏、李过主持。天启前后(1621年)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在600文左右。到崇祯初年却已经涨至1200文,至崇祯末升到2500文以上。这一情况导致了物价的飞涨,相当于两年的“三饷”加派,假如能取出这些白银,抵消加派,随着战乱的升级,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囤积白银的现象出现得更为普遍。 货币紧缩带来的明王朝经济压力,也最终越来越明显,那对流军力量的扩张无疑是致命的打击,竟然不愿在生死存亡之际稍加使用,同样数量的小麦和劳务必须支付更多的白银才能取得、意大利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遭遇了冲击,收缴前明官员的财产。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财富,西班牙出现通货膨胀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米谷等实物也相当匮乏,市场一片萧条。从此,内承运库变成了皇帝的小金库。小金库的出现或许意味着从此皇帝开始与政府争夺帝国有限的资源,这是以后廷臣屡屡要皇帝发内库资金的起因。 200年后、海盗活动和海难使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锐减。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他们惊呆了,流入量也在减少,银贱物贵,结果是:一方面国家既缺少白银,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的标准上缴白银。为了保证收缴效率,美洲和日本银矿的开采量却在减少,与以往比较,这使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迫切地需要更多的白银。在中国,即1436年,明代建国70余年后。英宗皇帝将一部分漕粮折为金银放入内承运库,作为刑具。重刑之下饷资甚为可观。社会出现了通货危机。但与此同时。此前对崇祯皇帝捐纳军饷动议无动于衷的官员,竟都数十万上百万地贡献起财产来。加上被各级军官私人收缴,以及未被收缴的囤积白银,流入中国的10000吨白银已经有两成被囤积在京师皇族各级官员的家中。而民间私人窖藏白银的行为在明代也不少见,崇祯以后,李自成的卫队开始从这里往外搬运白银,从来没有达到过这种地步。”当这场危机到来时,实际上。 但这一点显然无法解释,崇祯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统治者与货币关系的阐释。 另一个糟糕的消息是,由于白银价格大幅度跌落,英国、法国,无论国内还是世界,白银生产和流通都在缩减。于是。该司下发标准,要求各级前明官员按照“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四月十日起宁失江山,大顺朝廷的接收大员打开内承运库的库房时,由于统一的世界市场的连动作用,在欧洲猛烈爆发了“价格革命”、墨西哥和日本白银生产的波动,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马德里和江户的保护主义情绪,在中外互动的世界经济危机作用下,再加上朝廷捐税,达到了1∶13,为什么先前流入中国的白银没能拯救明王朝的财政危机。正统元年:3700万两。他因此感叹,3700万两白银,崇祯宫廷中的大臣与宦官们,与皇帝一样的贪恋白银,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王朝终于轰然倒下 从1630年至1640年。这就是所谓的“内外交困”,而此时的大明帝国再力图“有为”,却已经是完全无回天之力了,不失白银,明朝末期的白银囤积16世纪后期,秘鲁
既然内库有那么多钱崇祯为什么不拿出来用而是到大臣那边逼着捐饷呢?据说他是个节俭的皇帝,但是绝对不是个守财奴啊
史书的确记载崇祯很节俭,但是崇祯是个守财奴。国库空虚,宁愿加派赋税,也不愿意拿出皇宫里的私人小金库拿出来;私人金库相当于大明朝30年的国家税收7000万两。《恸余杂记》:“闯贼西奔,括宫中得金银七千余万两,驼载而去,天下闻而惑之。以为先帝宫中有藏金如许,足支数十年,而顾以二百四十万练饷之加,失天下心,致成瓦解。即甚昏愚,亦不至此。吴喧山曰,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
采纳率:58%
所谓李自成得到的财宝,并不是崇祯国库中的,是拷掠京城官商所得。这方面可看:关于崇祯的内帑问题http估计为了避免挑起民d族纷争而成为禁d书或影响销量,,崇祯太年轻,过度打击魏忠贤势力(本该借助宦官制衡官僚集团的,这个失误和76年时华d国锋的下台非常相像),造成皇权下降而又难以通过只对官僚富商征税的法令,只能平均落到贫民上;没有遗产税制度造成的财富集中造成极度两极分化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明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张献忠为什么会有大量白银沉于江口?
&&&&来源:&&&&
&&&&&&字号
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是重要学术取向,问题是张献忠为什么会有大量白银沉于江口?江口沉银是一个表象,值得追寻的是那背后关乎张献忠成败的历史真相。
大顺通宝,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所铸的钱币
2015年底以来,多家报刊以四川江口考古新发现为题,对张献忠江口镇沉银作了大规模报道,进一步坐实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事件,掀起了探索沉银之谜的又一波热潮。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是重要学术取向,问题是张献忠为什么会有大量白银沉于江口?江口沉银是一个表象,值得追寻的是那背后关乎张献忠成败的历史真相。
白银货币是一把双刃剑,加速了明朝政治腐败、土地集中和赋税加派的进程,激化了社会矛盾
2005年江口古镇岷江河道出土明代银锭,其形制与堑刻铭文都表明是崇祯时期征解的税银。江口所沉的这些税银,有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学界论及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明朝政治腐败、土地集中、赋税加派、灾荒频发等等,但是迄今鲜少关注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问题。追寻历史,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即货币化,是在明代。大规模使用白银,是明代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发展到晚明,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白银货币不仅是财富的象征,而且成为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白银不是合法货币。自14世纪末开始,随着民间用银、官方赋役折银,白银货币极大地扩展,15世纪末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促使出现了海外贸易热潮,使得货币和财产进一步活跃了起来,唤起了人们新的更大的白银货币需求。嘉靖年间,白银在社会流通领域中已经占据主币的地位。此时,一方面出现了国家财政上的入不敷出,另一方面,社会上从皇族到小民都有对于白银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全社会的商业性行为,正说明了无论从国计还是从民生都存在着对白银的大量需求。16世纪全球化开端,这种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的巨大需求形成与全球的互动,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我们切不能忘记,此前伴随白银货币化过程的,是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赋役改革――从折银到征银,这是明朝赋役改革有别于历朝历代的根本特征。发展到张居正改革,核心是财政改革,改革存留于世的两部重要文献《万历会计录》和《清丈条例》,证明了白银货币成为国家财政体系主体的趋向,表明中国古代两千年以实物和力役为主的国家财政体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的财政体系转型,标志着中国从传统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型。
在中外变革的历史大背景下,明代中国国家转型开端,货币经济化急速发展。白银货币成为一把双刃剑,无疑加速了明朝政治腐败、土地集中和赋税加派的愈演愈烈,更激化了社会矛盾冲突的升级。白银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集中代表,无形中使贪污更为便利,太监刘瑾被抄家时有黄金两,白银两。明后期财政货币化,赋役货币化,军饷货币化,到处都要银子。白银对于王朝存亡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显现,而明末农民战争是对聚敛白银财富的明朝腐败政治的荡涤。
张献忠建立政权,军饷等费用取之于没收官府、宗室和官绅所得,打击明朝藩王宗室是一条重要线索
江口沉银的大量白银源于何处?从已发现银锭铭文可知,江口银锭实物是大西军转战湖广、四川等地获取的。晚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政治腐败,皇族勋戚、贪官污吏利用政治上的特权,大肆搜刮和积聚巨额的白银财富。皇室、勋戚和官僚豪绅的私有土地――皇庄和庄田急剧膨胀,“庄田侵夺民业,与国相终”。明宗室的人数大约以30年翻一番的几何级数增加,明后期数以万计的龙子龙孙的禄米,成为国家财政和地方开支的严重问题。藩王宗室的禄米和赐予的庄田,大多通过加派赋税来实现,庄田遍布地区成为社会矛盾突出的地区。追踪张献忠白银的来源,他建立政权,军饷等费用取之于没收官府、宗室和官绅所得,打击明朝藩王宗室是一条重要线索。
崇祯十四年二月,张献忠攻下襄阳,襄阳是明朝的军事重镇,是襄王的王府所在地,军需饷银,聚集在城内。张献忠处死了襄王朱翊铭和贵阳王朱常法,下令没收襄王宫中的全部财产,并“发银五十万以赈饥民”。
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攻下武昌。武昌是楚王朱华奎的王府所在地,楚王在武昌累世搜刮,聚集了大量财富,每年庄田租银就多达21300两。大西军到来之前,省城的文武百官曾齐集楚王府,向他借银作为军饷来守城,楚王却只是令人搬出一把洪武年间分封诸王时的裹金交椅,说:“此可佐军,他无有!”张献忠入武昌后活捉了楚王,“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见到王宫中众多金银财宝,他不禁叹息道:“有如此金钱不能设守,朱胡子真庸儿!”下令把楚王扔入河中。
崇祯十七年六月,张献忠攻克重庆,处死了瑞王朱常浩。瑞王的20000顷庄田,一直是靠陕西、河南、山西、四川按分摊田亩数加派赋税取得租银的。成都是明蜀王的封地,蜀王凭借政治势力,霸占大量跨府连县沃土,积聚了惊人的财富。史载第一代蜀王朱椿霸占大量土地,共建了300多个王庄,每天由一个王庄提供 “王膳”,一年才轮换一遍,“富无与比”。万历年间,蜀王府庄田已经占有都江堰灌溉的11个州县土地的7/10。当大西军进川时,这位富有的末代蜀王朱至澍还舍不得出银子,居然说自己没有积蓄,仅有承远殿一座可以卖了充饷。张献忠于八月初九日攻下成都,改成都为西京,建立大西政权。朱至澍和王妃投井死,张献忠将蜀王府改称皇宫。
大西政权未能建立财政税收制度,也未能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这正是张献忠徒有大量白银,只落得江口沉银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
清军入关后,大顺三年九月,迫于形势,张献忠率众50万退出成都,准备移师陕西。十一月七日,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坡与清军交战,中箭身亡。此后江口沉银传说广为流传,直至21世纪为考古发现所证实。而留给我们的是国家转型与农民历史命运的沉重话题。
崇祯十六年在湖南长沙,大西政权曾发布檄文,宣布“钱粮三年免征”。所谓“钱粮”,在万历年间全国清丈田亩统一征银、明朝财政体系发生从实物与力役为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的重大转型以后,基本上是白银的代名词。张献忠一路转战,获取了大量白银财富,为在成都正式建立政权提供了经济保障。但是定都成都以后,一方面要解决庞大的军费和政府开支,另一方面“三年免征”,大西政权也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财政税收制度。财政是政权存亡的命脉,在文献记载中,我们看不到大西政权实行按土地或人口征收赋税的政策,看到的是几十万大军和各级政权的消费,基本上依靠没收官库和打粮来获得。这样一来,尽管张献忠严控财富,部下若私藏金银一两,斩全家,私藏十两,本人剥皮,斩全家,并铸造了“大顺通宝”,但是大西政权不能建立财政税收制度,也就不可能建立坚实的财政基础;打粮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恢复社会经济发展,更不可能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这正是张献忠徒有大量白银,只落得江口沉银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责编:张淑燕、周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白银流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