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牛市券商股的表现,坐等牛市来临,达到预期收益坚决收手,可以吗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14-12-03 09:57&&
&&&&&&证券时报记者 李桂芳  面对本轮上涨行情,很多人在疑问,行情可持续吗?券商股与银行股以领头羊姿态上涨,是否还有可持续空间?  在昨日召开的海通证券(17.10, 0.82, 5.04%)2015年投资策略报告会上,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逐一作了分析。他认为,券商股、银行股的行情仍将持续。  A股因何上涨  王开国分析了股市低迷原因,同时他也表示,是以下三方面因素促成了本轮行情:  一是过去多年来,中国宏观基本面逐步发生改变。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到,要改变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扩大直接融资。目前,融资方式正由量变到质变,通过降息来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各种措施降低间接融资,本轮行情正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爆发的。  二是中国企业家、富有人群过去在大宗资产配置上多以房地产为主,此外还包括银行存款和有少量有价证券。从2011年起,中国百姓配置资产偏好已发生变化,金融资产配置不断提升,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券商理财产品,在家庭理财资产配置上逐渐上升。  三是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重要因子,沪港通推出后,它将极大改变国人的投资行为,带来 市场牛市行情。  当下的市场走势能否持续?会沿着什么趋势变化?是业界更为关心的。王开国为投资者解析了三个重要变量:  第一个宏观变量,随着沪港通的推出,中国资本市场会否编入全球指数成为重要变量。  第二个宏观变量,是房地产与地方融资平台的后续走势。“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受到极大遏制,会有更多财富从房地产向证券市场转移。”王开国说。  第三个宏观变量,是中国经济相对全球经济能否保持高速成长。在对外开放通道打开的前提下,全球资本配置取决于该国经济的增长量,开放的条件下,国内资本市场行为不仅取决于国内投资行为,而是要从全球视野来考量全球投资行为,进而研究中国资本市场行为。  当前三个条件都是具备的,所以对于这轮行情,“不敢说大牛市已经来了,但却在彻底告别低迷时代。”王开国说。  券商股飙升的七点理由  银行股最近在上涨,行情轮换表现为券商股涨完了银行股涨。目前来看,银行股权重占资本市场的权重较高,因此银行股是风向标,银行股能不能振兴,对资本市场走势有重要意义。全球银行股的市净率(PB)约在1.1~1.2倍, (3.56, 0.00, 0.00%)股目前约在0.8~0.9倍,“如果全球一碗水,中间的坝如果能被打通,银行股行情就还没有结束。”王开国说。  券商股如何看?王开国称,最普通的道理是,牛市来了,券商股最先牛;牛市结束,券商股率先结束,证券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  “我在证券行业工作9年,我确信券商在未来5年内具有增长的可持续性。”王开国称。他从七个方面分析了券商股未来行情可持续的原因。  一是承销。中国不缺少上市公司资源,如果搞注册制,1年内将有5000家上市公司,这必然需要券商投行的支撑,因此从承销角度看,是可持续的。  二是经纪业务。尽管佣金下调,但大量国内投资者还没有参与二级市场,从交易量来说,券商股行情可持续。  三是投资业务。券商的投资分为二级市场投资、固定收益投资、另类投资、产业资本投资等,券商的资本雄厚,尤其是大型券商的投资非常大,因此说,第三个方面也是可持续的。  四是资产管理。随着反转的出现,券商资产管理规模将出现急速上涨,盈利模式是可持续性。  五是资本市场的开放,为券商增进了新客户和新的收入增长来源。  六是券商的负债率通道已经打开,券商可以发行公司债、收益凭证、次级债、短期融资债等,负债渠道已经打开。  七是随着证券法的修改,券商基本功能将得到完善,投资、托管、交易功能将全部打开。  王开国也提醒,市场要正视券商板块的风险,市场阶段性的下调会影响券商走势,券商股波动性大,风险需要正视。
14-12-03 21:51
种种迹象显示,资本市场受到了习李政府的重视,证监会在推动股市上涨方面不遗余力  如果上证综指从2000点上涨到4000点,新增民营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潜力在4万亿元以上。  中国政府正在推动新一轮“四万亿”,姑且称之为“新四万亿”。有别于2008年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大兴基础建设的“旧四万亿”,“新四万亿”将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自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就有不少政府智囊团队提出类似“以股市上涨为手段,搞活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融资功能,带动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强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融资能力,进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拉动消费的目的”的建议。万博经济研究院测算过,如果上证综指从2000点上涨到4000点,A股的流动市值将增加20万亿元,由此带来的新增民营企业投资能力和居民消费潜力在4万亿元以上。  种种迹象显示,资本市场受到了习李政府的重视,作为“中国梦”的重要抓手之一,前所未有地得到了国务院、央行[ ]、证监会[微博]等部门“一盘棋”式地呵护。  最近的事实是,11月21日,谢镇江在第十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透露证监会授权《证券日报》写文章唱多股市的细节。谢镇江透露,9月22日、9月23日两天,A股连续两天大跌,在中国证监会有关领导授意下,9月24日《证券日报》刊发了《中国股市市值再增二十万亿,沪指跃上四千点的路径选择》一文。与此同时,在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同日用了八版专刊,全面细致地分析了多个国家和地区 金入市的情况。  很显然,证监会在推动股市上涨方面不遗余力,但这并不是全部,更深远的意义是:一, 市场逐步回归其在金融领域应有的地位;二,资本市场扮演结构转型的重要工具大概率得到高层的首肯。  核心观点一:资本市场地位回归  我所说的回归,主要指的是资本市场投资功能回归。  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在金融领域得不到其应有的地位,或者说资本市场长期因功能定位不合理,而大起大落、结构畸形。笔者至今清晰地记得,在2012年第八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第三届证监会主席周正庆老爷子既愤又无奈地讲到,“股市低迷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领导机构和主管部门对资本市场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重视不够。”从证监会主席的口里说出如此直白的话,不得不反思。  在新中国的金融史里,资本市场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为国有企业解决困难服务,重融资轻投资一直困扰着A股的发展。回顾A股的历史,这一点有充足的证据。  虽然上交所[微博]、深交所[微博]1990年底就正式开业了,但姓“社”姓“资”的问题一直困扰A股的最初发展,直到1992年小平南巡,掷地有声地说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高层一言让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刘鸿儒“有一种一块石头终于落地的感觉”。中国的资本市场抱着这种试的态度,从1990年到1997年,摸着石头过河,从无知到幼稚,第一批上市的大部分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及中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而且都是试水性质的。  从1998年到2008年,国家将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定位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大型国有企业优先改制上市,资本市场的定位则成了“为国有企业解困服务”,其“圈钱”功能成为首要功能,投资功能则一直被忽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上一波牛市。在这十年间,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把包括国有银行等在内的国有企业从债务危机中解救出来。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大范围启动,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机会。期间无论是1999年国务院搞活市场的“六项政策”引起“5.19”行情,还是2004年年底国务院针对资本市场的“国九条”助推股市最终飙升至6000点,资本市场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不需赘言。  那么,在如今这轮从2000点起来的、可以预期的牛市中,资本市场又在扮演什么角色?至少股市原来单纯强调融资功能而忽略投资功能的时代过去了。原因有三:  首先,社会无风险利率进入下降周期,大批社保、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缩水空前,面对庞大的养老金亏空,从国家稳定的层面要求股市的投资功能必须归位;  其次,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严重制约中国微观经济的发展。去年由国务院副总理zd*担任组长,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全面参与的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解决的便是融资问题,这种高度前所未有。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紧迫性更加强烈,资本市场进入以mk为主导,央行、银监会、保监会“一盘棋”式的高度,即意味着一个“全新的资本市场”;  再次,社保等资金保值增值,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这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老百姓的消费意愿,因此这是拉动消费,促进结构调整的举措之一。  现在,曾主导经济高增长的房地产市场难以延续,出口疲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中小型新兴企业融资难,微观经济层面持续恶化进而影响就业率;社会无风险利率下降,40万亿元的个人银行存款、社保资金、企业年金等面临空前缩水压力,所有的问题交织,仔细分析,股市正是这错综复杂死结的“活扣”。资本市场回归投资功能、融资功能并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无以替代。  核心观点二:不用怀疑国家呵护股市的力度  过去发展不健全的资本市场,正是新一届政府的王牌之一,而如果股市现在已经是4000点了,这张牌的威力便大打折扣。可以预见,资本市场的“新常态”之一是更加市场化,法律更加健全,包括退市制度、注册制、分红政策、监管层的功能、中小投资的利益保护等,资本市场将真正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另一“新常态”是在市场信息没有完全恢复、整体经济较差的情况下,政府对股市进一步下跌的容忍度比较低,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一盘棋”式的呵护。  在经济整体不佳的情况下,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流动性高度敏感。但细心的投资者应该注意到,从今年6月份开始,央行对流动性的预期管理非常明确。  6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结束连续10个月的增长态势,而为负的882.8亿元,加之新股申购冻结资金以及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锐减的影响,市场流动性压力很大,但是当月,央行选择暂停正回购,央行灵活的公开市场操作策略给机构吃下了“定心丸”,这成功化解了市场对流动性吃紧担忧的预期。  到了7月份,信贷数据更是低于市场预期,M2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3.5%,低于市场预测的14.4%,同时7月份新增贷款只有3852亿元(6月份为1.08万亿元),成为自2010年1月以来增速最低的一个月。要是以往,股市早就跌得稀里哗啦,但央行第一时间站出来解释低于预期的原因以及强调‘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改变。  央行最近一次流动性预期管理是11月21日,宣布基准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无论是幅度、时间点都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市场普遍预期,降准以及进一步降息会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我国将进入大降息周期。请注意,央行降息的背景是11月20日,资金面波动超过市场预期,交易所资金利率在IPO影响下已趋紧数日,银行间市场头寸难平迫使交易延时,钱荒阴影使得市场情绪明显回落。  不难发现,央行在流动性预期管理方面不遗余力。股市现在正是在流动性预期向好、社会无风险利率加速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了爆发式上涨,尤其以金融板块为代表的高分红率、低估值蓝筹股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周正庆老爷子过去一直耿耿于怀的股市得不到“领导机构和主管部门”的问题已经破局,资本市场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投融资功能地位都空前重要。应该看到在长达7年的下跌后,中国股市蕴含了极大的合理上涨空间,尤其股息率远远超过定期存款利率的大量优质蓝筹股。这也是笔者最近几个月一直唱多的大背景之一。
14-12-03 21:55
14-12-03 21:56
国君任泽平:经济差股票涨 A股是在重演1996而非2007经济差、股票涨 A股是在重演1996而非2007  任泽平指出在牛市来临之前, 年熊市的原因跟 年的熊市类似:利率过高、政策偏紧、改革迟缓、金融风险上升。   年“经济往下、股市往上”特征的“改革牛”“转型牛”原因主要是:  (1)利率下降:利率从12%下调到5.85%,降幅超过一半。存款准备金率从1997 年的13%下调到1999 年11 月6%。  (2)政策宽松: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缓解经济失速风险。  (3)改革提速: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住房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实质推动,提升风险偏好。  (4)金融风险拆弹:1999 年将1.4 万亿元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提升风险偏好。  任泽平指出当前经济和股市形势与 年颇为相似:  (1)当前经济回落的原因表面上是外需不足和周期调整,但本质上是深层次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经过 年的高速增长,国民经济积累了大量低效产能和过度杠杆,即使没有2008 年金融危机,经济也有内在周期调整的要求,而且可以预计,周期衰退式的市场出清仍然可能面临与 年类似的体制性障碍。  (2)4 万亿刺激计划在当时的国内外背景下出台是正常之举,问题在于重启“银政”(国有银行和地方政府)、“银企”(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联系,且出手过快过重。过去十多年,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改革目标一直是推动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但2009 年为了短期强刺激政策目标,在行政干预放贷面前出现机制倒退,这为后面的政府隐性担保泛滥、道德风险、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无风险利率过高等埋下隐患。  (3)由于政府隐性担保的存在,资源错配,金融风险加剧。大量金融资源配置到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领域国企和房地产,而这些领域的相当一部分已越来越难以创造现金流,不得不靠负债维持,推高社会无风险利率,造成企业融资难贵,对实体经济部门有效资金需求产生挤出效应,资金使用效率下降。  (4)去产能和去杠杆进展缓慢,经济下行压力长期存在。为了防止短期经济过快下滑,在每次触及底线时应出台稳增长措施。但每一次稳增长拉动的主要是基建和重化工业,造成了维持落后产能和延缓市场出清的负面效果,而这又由于防风险而不得不为。  (5)当前经济形势与 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经济潜在增长率不同。 年长期潜在增长率没有大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速换挡的关键期,未来结构调整成功,构筑的将是中速增长平台,我们估计在5%左右,但增长的质量将提升。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当前就业压力比 年轻。由于这次需要进行产能调整的主要是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高杠杆部门,冲击的是金融体系。   年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国企改革、金融市场化改革、剥离银行不良资产、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措施催生了牛市的出现。而2014 年二季度以来,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股市走牛,原因跟 年类似,无外乎利率下降、政策宽松、改革提速,采取分母驱动的“改革牛”“转型牛”逻辑框架,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此轮熊牛转换的演进轨迹:  ◆
年熊市的原因跟 年类似:利率过高、政策偏紧、改革迟缓、金融风险上升。  ◆
年处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改革进展迟缓,旧增长模式(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重化工业)拒绝出清,形成了三大资金黑洞,加杠杆负债循环,膨胀无效资金需求,推升无风险利率。无风险利率过高产生了两个负面效果,一是抑制企业利润和新增长模式成长(估值层面),二是没有增量资金来到股市(资产配置层面),居民通过购买信托和理财向旧增长模式输血,股市陷入存量博弈困境。股市常年熊市。  ◆ 三大资金黑洞中的地方融资平台和国企作为体制内部门,存在财务软约束,难以通过市场化方式出清,必须通过改革破旧立新,才能降低无风险利率,提升风险偏好。  ◆ 2014 年2 季度以来,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股市开启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截止2014 年12 月2 日上涨综指年内涨幅达40%。这一轮大牛市的原因跟 年类似:利率下降、政策宽松、改革提速。  ◆ 2014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锐意推动改革,市场风险偏好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二季度以来,三大资金黑洞中市场化程度高的房地产部门率先展开了长周期出清,并倒逼体制内两大领域的出清:重化工业去产能,地方债务收缩。随着无效融资需求收缩,无风险利率出现趋势性下沉,股市估值中枢抬升。房地产投资下滑倒逼政策宽松。资金从房地产和影子银行流入股市,股市摆脱存量博弈困境,迈向增量博弈新时代。
14-12-03 22:04
各路热钱加速入市扫货 各路资金转入A股  大盘飙升,钱从何来?除连续飙升的券商营业部 以及融资融券外,场外资金的入市非常明显,特别是近期随着 的开通以及央行[ ]降息加上 价格下滑,大量场外资金从房地产、债券、 等领域向股市转移。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2月2日,共有970只偏股型公募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以及灵活配置型基金)成立。其中,股票型基金是主力,达到692只,占所有基金之比为37.26%,合计1.06万亿元的份额。  阳光私募亦是大户,仅11月一个月,就有860只阳光私募成立,总发行规模50.56亿元。其中,股票型私募共693只,发行规模达26.3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12月才开篇两天,就有5只阳光私募成立,股票型私募就有4只。  某信托公司研究员表示,在此轮上涨中私募作用正加大,部分原先投资地产、理财信托的中、大户通过私募渠道入场。  此外,信托亦正加速进场。根据统计,11月信托产品新发行1007只,较10月份的729只增加了38.13%;其中,股权投资类信托增长最快,发行规模从10月份的1.38亿元蹿升至11月份的16.73亿元,占比从10月份的0.4%上升到11月份的4.25%。  “4.25%的比例并不算高,股权投资信托历史上,月发行规模占比经常达到25%以上,目前市场资金的风险偏好正在变高,该比例肯定还会上升。”某华南区信托公司投“很多资金从非标撤出来后,又想要有一定的收益,在股市此前没有走强的情况下,债市是首选。所以,你可以看到,下半年,债市迎来了一波行情。但现在大盘好起来了,很多此前估值并不够合理、被拉低的板块,如银行股,吸引资金买入就太正常了,因为它们的估值正在回归。”前述券商资管子公司高管说。  银行股的确是机构的香馍馍,这从银行股资金的净流入情况可以看出。仅12月2日一日,16家上市银行的净流入资金就达7.24亿元,远把房地产的1.37亿元抛在脑后。民生、浦发、交行又是银行股的宠儿,其中, (8.22, 0.31, 3.92%)吸引资金4.42亿元,成交额110.51亿元; (12.58, -0.29, -2.25%)净流入资金1.78亿元,成交额达74.05亿元; (5.86, -0.10, -1.68%)净流入资金1.4亿元,成交额为45.33亿元
14-12-03 22:11
中国或祭出终极武器:货币贬值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义乌中国 (China Commodity City)常被称为“服用了类固醇的 (86.4, 0.18, 0.21%)(Walmart)”,它是全球最大的批发市场之一。  中东、俄罗斯和非洲的客商来到浙江省的这一市场,翻看琳琅满目的各式产品——从雨伞到纽扣、再到世界各个城市的旅游纪念冰箱贴,其中许多都产自义乌周边的一家小厂。在义乌周边,散布着许多这样的小厂。  在假日季就要到来之时,义乌市中圣工艺品有限公司经理郭炜的日子却不太好过。该公司生产面向 、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出口的塑料圣诞树。目前,该公司某些产品的出厂价甚至低于成本价。  “销售收入势头保持得不错,但说到价格,客户的报价越来越低。他们都说经济形势不好。”郭炜说,“我们自己的某些产品已经没有赚头,但为了让客户高兴,我们还在生产。”  对西方顾客来说,圣诞树降价听上去可能是个好消息。但实际上,中国物价下跌正对全球各经济体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其中许多经济体正在努力解决自身的问题,即需求疲软、通胀水平低得令人担忧。  十年来,中国的高速增长和投资消化掉了该国的巨大产出。然而今天,中国的许多工厂——就像义乌的那些工厂一样——却发现很难卖掉存货。国内外的需求都趋于停滞,导致许多行业长期产能过剩,尤其是钢铁、玻璃和水泥等基础 行业。在许多人看来,唯一的对策就是继续降价。  这一结果在中国官方统计数字中反映出来。数据显示,所谓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陷入完全通缩已近三年。更令人担忧的或许是,今年10月,居民消 费价格(CPI)同比仅增长1.6%,增幅为将近五年来的最低值。“你觉得欧元区存在问题?中国的问题要严重得多,”法国 (Société Générale)策略师阿尔贝o爱德华兹(Albert Edwards)表示。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也是许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随着中国生产商降价促销,从工厂车间到商店货架,整个世界都感受了到它的影响。由于许多经济 体(尤其是欧洲和日本)的政策制定者担心物价下跌,中国自身刺激通胀的能力正成为整个迷局中的关键一环。正如 (18, 0.10, 0.56%)(UBS)的经济顾问乔治o马格努斯 (George Magnus)所言:“我们其余人最不愿遭遇的就是中国的通缩压力。”  乐观人士表示,中国不太可能陷入困扰其邻国日本20年之久、目前是欧洲政策辩论核心议题的那种顽固的通缩螺旋。中国经济的年增速至少目前仍保持在7%以上,中国也因此成为驱动全球需求的一个重要引擎。    但在11月份,中国央行[ ]却实施了2012年以来的首次降息。这一迹象可能表明,通胀减缓(disinflation)正在引发越来越大的担忧。  “这清楚地表明,近来中国承受的通缩压力有多么沉重,”法国巴黎投资(BNP Paribas Investment Partners)中国股票部主管弗朗索瓦o佩兰(Fran?ois Perrin)表示。  十多年来,中国一直被外界指责输出通缩。2002年,时任日本财务省(MoF)官员、现任日本央行(BoJ)行长的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在英国《金融时报》上警告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微博](WTO[微博])将为世界经济添加一股“强大的通缩力量”。  仅仅一年多之后,美联储(Fed)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在输出通缩吗?》(Is China exporting deflation?)的讨论文章,但该文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规模“太小”,不足以产生什么影响。十年过去了,无论是作为产品供应方、还是作为原材料 需求的来源,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增长放缓是近来推动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关键因素之一。上周,油价暴跌至四年低点。  全球能源价格下跌正在加剧世界各地的通胀减缓,但许多人认为,中国当前这波通胀减缓反映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独有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长期产能过剩、需 求不足和增长乏力。这些问题都是自上至下体制的副作用,在该体制下,被宠坏的国企不愿紧缩开支,地方政府则吸收了大量宽松信贷。    从 电池板和造船到钢铁和化工,长期以来中国的很多行业都存在过度发展的问题。这些行业的许多企业目前都靠呼吸机苟延残喘,而且越来越依靠中国 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获取资金。在影子银行体系中,“非银行机构”销售高收益理财产品,这种投资据信有国家作担保——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尚无定论。就连房地产 市场的低迷,也可被归结为许多城市都存在供应过剩问题。  上周,政府研究人员公布了一个投资浪费数字。他们的计算显示,自2009年旨在减轻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冲击的刺激计划推出以来,中国的“无效投资”(比如根本不需要的钢厂、“鬼城”和空荡荡的体育场馆)已达6.8万亿美元。  产能过剩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承受的压力导致的。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评价地方官员的业绩,导致他们有动机维持工厂的生 产,哪怕工厂已不盈利。过剩的产能已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物价下跌侵蚀了企业盈利水平,并对银行体系构成压力。地方官员施压银行放松对企业的贷款标准,否则 这些企业将被迫倒闭。不盈利的生产企业背上更加沉重的债务,但避免了倒闭并维持着生产,这就造成了更大的降价压力。  中国中央政府已承诺不再主要依据GDP来评价官员业绩,但这一转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逐渐影响到更低级别的政府。  通缩还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积累。如果来自银行的资金被切断,那么供应过剩行业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只能求助影子银行体系并支付高得离谱的利率。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令日益膨胀的债务负担变得更加沉重,加大了违约风险。  产能过剩问题不仅仅会影响中国国内:中国制造产品的价格下跌影响着全球的物价。金融危机爆发前,这种价格下跌帮助催生了西方的一轮消费热潮。但现在,供应过剩可能会加剧发达经济体物价下跌的局面。  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o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表示:“中国的通胀减缓和需求增长疲弱,可能会对其他存在更严重通胀减缓和需求增长疲弱的国家产生负面的溢出效应。”  通缩会对经济构成双重打击。它会加重实际债务负担(据渣打(Standard Chartered)估计,中国的债务与GDP之比超过250%),这样的后果是中国无法承受的。    物价下跌还可能会抑制消费,因为人们会预期物价会越来越便宜、从而推迟购物。然而,在中国试图将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由信贷助推的投资变更为消费之际,它需要本国民众去购物。  在消费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中国政策制定者可能不会采取什么措施——至少在全面通缩的可能性变成一种更严重的风险前是如此。  汇丰(HSBC)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范力民(Fred Neumann)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那些驱动全球需求的消费国有利。”  如果物价继续下行,北京方面有几种选择来催生需求。但正如日本和欧洲的央行官员已经发现的那样,要想在应对多年信贷过度增长的同时以货币政策来推高 通胀,绝非易事。许多分析师预计,北京方面将进一步降息、并针对某些领域推出定向宽松举措。这或许能起到支撑消费支出和减轻企业债务负担的作用。  但降息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也是个问题。借款成本降低将主要造福于那些笨重的国企,帮助它们苟延残喘——即便从经济角度讲它们是生存不下去的。  降息可能还会向外界释放现状将得到维持的信号,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Merrill Lynch)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说,这“可能会让市场觉得,新一届政府又走上了用宽松信贷来刺激增长的老路”。  在国家主席xi*和总理li*的领导下,中国已确立了走向全面改革的路线,意在引入真正的市场力量。但目前还没有多少迹象显示中国已走上这条路线。 “我认为政策圈的主流仍在积极谈论改革。” (Deutsche Bank)经济学家张智威说,“问题在于何时启动为好、以及如何实施。”  在全面改革启动之前,中国的经济模式仍将依赖于两个可信的增长引擎——信贷助推的投资、以及出口。然而,这两个引擎都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金融危机之后的这几年里,信贷的增长已然是爆炸式的;而全球增长疲软意味着,出口引擎正趋于停转、并在拉低物价。  外界担心中国决定祭出推高国内通胀的终极武器:货币贬值。人民币大幅贬值能提振出口,帮助消化过剩的产能,还能抵消大宗商品价格走弱造成的拖累。但进口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可是个坏消息,投入成本升高对中国的生产企业也不是什么好事。  分析师表示,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目前仍然很小,但在不断增大。“我认为贬值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国经济数据越弱,政策制定者就面临越大的压力来祭出这张容易打的牌。”范力民说,“如果中国选择贬值,那将改变整个局势。”  这样的举措可能会对其他地方——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的抗通缩努力产生灾难性影响。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这意味着,中国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将对欧元区已然极低的通胀趋势水平构成新的下行压力。  但是,日本央行大力扩张量化宽松计划之举加大了中国实行货币贬值的可能性。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已跌至创纪录低位,韩国也对市场放话称,它正密切关注日元走势。如果日本央行挑起一场地区性的货币战争,那么中国可能无法保持中立。  “如果你正努力挤掉信贷泡沫,就像中国目前所做的,那么你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本币迅速升值。”法国兴业银行的爱德华兹说,“从经济角度讲,中国没有很多选择。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日本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企业债  历史性的违约未能将金融业清理干净  今年3月,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超日太阳能(Chaori Solar)未能支付一笔债券的利息,成为中国当代的首例违约。  投资者曾预期随后会出现一波企业破产和违约潮,那将损害市场信心,但也将淘汰一批拉低物价的过剩产能。人们曾预计,加大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会让投资者开始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有国家作担保,促使市场对风险进行更合理的定价。  现实的发展与人们的预期迥异。人们担心过快地向系统注入太多风险可能会关上企业再融资的窗户,这种心理使得人们此前的预期没有成为现实。地方当局也害怕看到大批企业破产。  为了防止企业破产,地方政府官员强迫银行发放新的贷款。违约潮没有出现,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尽管在升高,但仍保持在极低的水平。  一家国有坏账银行最终在10月为“超日债”的持有人解了围。另一家坏账银行华融还解救了“诚至金开1号”的投资者,这款信托产品今年1月险些违约。在这两个例子中,解救行动基本上都是低调展开的,人们因此猜测这是国家授意的援助。  在改变这种现状、将更多市场力量引入经济方面,中国已进行了一些尝试。今年,许多大型国企宣布了重组或资产剥离计划。 [微博](Sinopec)最 近出售了旗下加油站业务价值174亿美元的股份,中信集团(Citic Group)即将向旗下在港上市的子公司注入370亿美元资产,而中国的三大移动运营商正探索将三家合资成立的铁塔公司的股份对外出售。  但这些举措仍是零敲碎打性质的,而且从很多角度来看只能算是在经济的细枝末节进行的实验。  译者/何黎
14-12-04 22:32
编者按:国泰君安赵湘怀为第十二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非银行 第二名,此文为赵湘怀12月4日下午3:15电话会议纪要。  一、券商的催化剂:1、监管放松,从郭主席推创新业务开始,明年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更多新业务爆发增长( 、资产证券化、兼并收购等)。券商传统收入不会降低,新业务迎来爆发。融资融券余额还会翻番,目前两融余额从8000亿已到8500亿。2、国企改革,券商是国有企业,但目前券商各个部门都在加班,不是现象中的低效率。以后要引入员工持股,券商是靠人的行业,需要股权激励留人。3、地方金控平台建立,形成券商系金控平台。 改变了券商的盈利模式。  二、保险公司已经完全走出低谷,在牛市中,保险的资产管理公司类似一个大的私募公司。保险重仓的就是金融股,预测保险公司10万亿资产,最近上涨20%,对应保险公司赚取了2000亿的投资收益,投资收益是巨大,使保险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券商的的上升空间还难言封顶,因为EPS,BV都在变,不能刻舟求剑看到现在的PE。  三、中国的居民财富在重新配置,中产阶级的赚钱欲望被这波牛市激发。这次牛市起来,中低层居民的热情被刚刚点燃,资金仍在流入。1、 投资银行的市值,占总流通市值14%,而我国券商市值仅占4.6%。2、中信、海通在07年的高位,PE400多倍,离最高市值还有很大空间。券商的市值有望达到总市值10%。  四、预计券商今年业绩增长60%,明年50%。怎么看券商目前还有没有上涨空间?1、考虑新增资金是不是已经都流入股市了。2、考虑非银的这股风是不是已经开始扩散,被慢慢消弭了。3、目前有人对非银还有疑虑,是最好的机会,如果大家够无脑买券商,说明到了顶点。  五、总结个股推荐:保险被低估,保险就是个大私募, (59.99, 4.98, 9.05%)迎来估值修复,是中国牛市的标志,预计今年净利润破500亿。其次, (25.40, 2.25, 9.72%)、中国人保、 (43.96, 3.52, 8.70%)。买券商类似买电影片,好位置被别人买了,看到后面还有人排队,也得买,就是抢筹,推中信、海通、华泰、广发、招商。炒非银就是炒中国梦,大家拿住金融股!
14-12-07 10:53
很值得有心人学习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牛市基金收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