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十三邀马东完整版携老僵尸创业

半年赚20亿 马东的米未传媒是如何做到的|罗振宇|马东|奇葩说_新浪教育_新浪网
半年赚20亿 马东的米未传媒是如何做到的
  以前说起“最会做生意的文化人”,我们第一反应是罗辑思维的罗振宇
  最近,罗胖可能要将这个头衔让给他的基友马东。
  米未制作的《奇葩说》三季总播放量超17亿,“米未传媒”5个月估值20亿,
  现在他又开始卖货,进军内容电商:
  6月6日,奇葩说选手开发的付费音频课程《好好说话》正式在喜马拉雅FM开售,每天6-8分钟音频,一卖就是全年一口价198元!结果:
  上线24小时,卖出25731套,销售额突破500万。
  上线10天,也就是6月16日凌晨,销售额过1000万。
  除了无形的知识类产品,还有有形产品:
  69元两罐的“粑粑瓜子”
  48小时卖了1万盒(每盒两罐)
  追加1万盒又卖光,又追加又卖光
  96元两块的精油皂一卖就是5000套
逆天啊!卖啥火啥?!
  如果你觉得,他只是在走罗胖走过的路,或者因为《奇葩说》粉丝多所以才能卖出这个量的话,那在邦哥和娱二妞独家对谈米未CEO马东之后,得告诉你:
  你小看MM马和他的团队了!
  废话不多说,24小时之内把《好好说话》卖到500万的秘诀就此奉上。
  上篇:事在人为
  1、再说一遍,这不是衍生品
  《好好说话》的主创是以胡渐彪、黄执中、马薇薇、周玄毅、邱晨为代表的奇葩说辩手,还有辩论圈大神刘京京这几个顶级辩论高手组成的“老僵尸”团队。
  马东说自己并不追求粉丝效应:一个人的死忠粉到底有多少?死忠粉长大以后不死忠了怎么办?谁都说不好。
  《好好说话》是典型的内容逻辑:不是因为《奇葩说》火它才产生的,它其实是“老僵尸们”埋在地底下很多年的一坛酒……(这比喻让邦哥跪了)
  这些顶级辩论高手群居一处,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共同的爱好:说话、辩论、打游戏,也想过一起创业。他们分析中国教育体制里是没有“说话教育”的,所以这些高手想到要开发一套课程。米未衍生出的控股公司“米果”,每位参与的老僵尸都入股作为联合创始人,这种合作是纯商业化的。
  2、产品背景够硬、禁得起琢磨
  罗辑思维能卖书卖得好,因为它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它卖的是书啊,书是知识的沉淀,名家著作本身权威性就很足。
  《好好说话》呢?
  黄执中和周玄毅等人基于多年积累搭建了一套讲话的理论体系,他们把讲话分成交流、演讲、交谈、说服和辩论五个方向,每一个人在五个维度上都有长有短,就像拥有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
  黄执中在台湾读书的时候上过关于沟通辩论的课,发现大陆在这方面存在严重的教育缺失。在研发《好好说话》课程时,他不怕料不够足,反而担心知识太硬。用户买课又不是为了考试,而是有用。所以,得让原本硬的东西变软化。
  它是6分钟的音频,每天教一部分小技巧,一年的量是260期。
  他们将每天的课程固定拆解成三个简单的小步骤,在开头、中间、结尾将这几个步骤一提再提。目的是让用户养成一种接收习惯,在不断重复中掌握重点。
  3、效果可衡量?反正他们目测过了
  《好好说话》解决的是生活中最接地气的沟通问题,效果如何会直接从用户在生活中的应用结果得到反馈。
  胡渐彪的一个朋友参加马拉松接力赛,靠听《好好说话》刚录好的周玄毅传授面试技巧的课程获得全队通关,而在面试环节之前,他们在其他项目上的测评结果并不理想。
  现在《好好说话》的粉丝甚至已经在线下自发组成一个所谓的民间高手群,这帮人每天听完音频写心得报告:听了“如何砍价”,去买蛋糕的时候店家就多送了三块饼干。
  4、全都扎进去做产品
  用喜马拉雅CEO余建军的话说,选择和胡渐彪这群人合作,是看到他们用了all in的精神扎进去做事:为了写讲稿经常熬到夜里两三点,和喜马拉雅方面的沟通大多在凌晨三四点还在进行。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先搞小圈实验,然后一圈一圈扩,扩成一个更大的圈。先自己听,让合作伙伴听,让身边的朋友听,再拉了几十个上百个原来奇葩说的粉丝来听,最后才会推给受众。
  5、初心对了:讲话技巧确实是一个稀缺技能
  一开始,马东对《好好说话》的愿景是建立在中国教育改革这个大背景下面,教育系统到底缺什么?讲话的技巧!
  再说,现在到处都有创业技巧,你不会听完创业的五个技巧以后明天就马上创业,但是你可以听完讲话技巧当天就学以致用。
  马东个人的行事技巧是“先开枪,后瞄准”:其实所有产品都是在解决人的问题,《奇葩说》解决的问题就是“下饭”,喜剧解决的问题是让观众在荒诞里面看到自己,解除焦虑。刘德华老师的一句话深深的印在他心里:刚出道的时候他唱歌,有人说他唱歌不好听,他说,我会唱到足够好听。如果产品有问题,就改到没问题为止。
  6、放弃了老本行,不做视频做音频
  因为音频是学习成本最低的一种形式,可以释放眼睛,去忙别的事情。注意力是稀缺资源,不能让用户支付自己的注意力。
  实际上在后来的合作者喜马拉雅FM这里,当年罗胖、吴晓波都将自己的音频授权过去,原以为音频不如视频传播好,后来发现音频的播放量反而是视频的两三倍。
  既然定了音频,马东就找这个行业的排头兵喜马拉雅FM,当时喜马拉雅FM的音频付费也推了一些,余建军正从上海赶往西安出差,正想做一个爆款,恰好接到了马东的电话。余建军和搭档火急火燎赶去北京,在大雨中打车打到“朝阳公园东六门”,“湿着身”多走了一个门,才走到“朝阳公园东七门”的米未办公室。
  7、不拘一格的版权和分成方式
  马东并没有像视频行业的老做法那样,飙高版权再找买家。那会让这件事变得资本密集,合作困难。
  它与喜马拉雅FM做了新的尝试:版权属于米未,给了喜马拉雅FM独家,具体的分成模式会随着销售量的走高超出比例会有新的机制,但总体来说是大概3:7(米未占70%)。
  下篇:天时外加地利
  因MM马的回答过于精彩,以下是他原汁原味的口述:
  8、内容它本身就应该能收费
  从古至今它的货币化就没有中断过,京剧是用来干吗的?是用来演出赚钱的,要不然梅艳芳、程砚秋的财富积累怎么来的?
  你仔细回想一下你身边认识的文化人,将文化货币化的人才叫文化人。有的人做生意挣钱,但是诗词歌赋都行,这个人叫有文化,他不叫文化人。你认识的文化人都是卖文化。
  我们最开始就想:《好好说话》这件事要持续做,就必须得挣钱。米未是一个公司,所有公司的存在前提都是盈利。当我们去做公司的时候,就是证明在这个社会上公司的效率是最高的,它一下就把所有我们志同道合的某一方面的利益、方向搞定了。
  9、你愿意为这个付费,实质上就是消费升级
  以前你让我买一个喜马拉雅FM上面的音频产品,我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我会买吗?我想都不会想。在今天,吃饭已经不是问题,我要过体面的生活,什么叫体面,不是穿成什么样,戴一块表叫体面,而是谈吐、仪表,肚子里的东西、脑子里的思考。
  10、不怵盗版
  之前就知道盗版肯定有。我们挂上去以后,淘宝上就有一堆开始卖,19块钱,我们找淘宝投诉,淘宝就把它们下架了。社会整体商业环境在变好,所以我们就敢投入。十年之前杨澜老师就试图做过音频阅读的事情,但就是太早了。
  11、米未将来还会卖什么?不知道,反正卖艺不卖身
  我们正在认真研究罗辑思维走过什么样的路,不光是我们,全行业都在研究他们。
  为了做电商,我确实找到一个高人,但是这个高人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以前是业界大牛。我们的电商负责人和《奇葩说》的总导演是大学同学。他做内容出身,也可以做导演,但是他更愿意做电商。他整天也和导演团队混在一起,看能卖什么东西。
  内容电商这个事情,在我的心里面有多重要?我认为它的位置是和节目是处在不同轴上的,位置没有前后,是不同方向不同维度的东西。
  米未在还没注册的时候,这三条轴就建立了,这大概也是创新工场投我们的原因,我们是想清楚我们自己要干吗才出来的。米未从第一天开始其实就挣钱,那么何必要投资呢,我们就把钱分了好好过日子不是挺好吗?我们之所以要做,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要做有趣的事情。
  刚创业的时候,视频这种形式确实可以拉到很多赞助,和文字等形式的内容创业不一样(你们可能苦一些)。我在长江商学院念书的时候有一个比喻特别好:
  说你前面有一部电梯,有上有下,你上电梯,电梯里有几个人,一个人在俯卧撑,一个人在蹦,一个人在极速跑,电梯上去后,有人说是锻炼上来的,有人说做俯卧撑上来的,其实都不是,是电梯自己上来的。
扫描二维码关注“商院那些事”公众号,随手掌握备考策略、免费收听名师分享。
(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36003人已测试
66757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辞职再创业 马东:奇葩都不愿妥协,所以我不是_网易娱乐
辞职再创业 马东:奇葩都不愿妥协,所以我不是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马东。《奇葩说》。新京报即时新闻9月29日报道 《奇葩说》中既能说荤段子又能把广告说得天衣无缝、“臭美”割眼袋、辞职,马东可以算是近期最热的传媒人。2013年,马东从央视辞职出任爱奇艺首席内容官,他推出的《奇葩说》不但将导师组合“马晓康”(马东、高晓松、蔡康永)打造成“无颜值男神”,更把选手组合“马肖湉”(马薇薇、肖骁、范湉湉)捧为“亚洲撕X天团”,而节目讨论的话题也经常占据各种热搜榜前列。在《奇葩说》做得风生水起之时,马东选择离开爱奇艺带着《奇葩说》团队一起创业,在他看来,自己对于创作的兴趣要大于做管理,“我自己作为一个一流的创作者办个公司,用二流的管理水平去管理大概就够了。”除了辞职创业,马东在搜索榜上最热的话题就是“割眼袋”,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马东笑言,割眼袋和理发是一样的,“这是多大点事啊!”论辞职&➡&再创业既然做不好管理不如安心去创作新京报:这次辞职和你从央视辞职时心态上有什么不一样?马东:本质上没有不一样,是被命运和时机选择的。我在央视辞职的时候就觉得我在系统内能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比如你爬一座山,过了半山腰,看见顶峰也过了云彩,你选择继续往上爬会越来越难,也会越来越慢。还有个选择就是旁边还有座山,跟这个一样高甚至更高,你没去过。我的性格就一定会去爬另外那座山。新京报:两次都是你觉得继续向前的空间有限了,所以才走的?马东:不是。都是有更好玩的事情在吸引着我,就是好奇。我原来一直说是好奇心在驱动,但是最近好奇心这个词被我好多前同事们都在用,弄得我都不好意思说这词了。新京报:那这一次的好奇心来源于什么?马东: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我在爱奇艺大部分时间在做管理,少部分时间在做创作。现在换一种方式,和这帮妖孽(注:《奇葩说》团体)每天在一起,大部分时间在做创作,小部分时间在做管理,也许会蛮好玩的。我使大劲大概能成为一个二流的管理者,但我也许不用费太大的劲,就可以成为一个一流的创作者,况且它又是我的兴趣,两相权衡,我觉得做一个一流的创作者,办个公司,用二流的管理水平去管理大概就够了。论节目&➡&《奇葩说》谁吃饭没事会聊&老大爷摔倒要不要扶新京报:《奇葩说》一直是很放松、欢乐的,不知道这节目有没有让你觉得特痛苦的时候?马东:没有,好节目没有一个是痛苦着做出来的,录像时都像过节似的,因为只有心态好节目才会好。这节目录像时间很短,剪出来不到三小时的内容,我们三个半小时就录完了,基本就是还原现场真实的状态和流畅性。新京报:大家都称你为“既能讲荤段子,又有文化的完美结合体”。马东:以我的人生经验来说,夸你的成长速度越快,消失得也越快,所以不用太在意,过两天就没人聊这事了。新京报:节目里有些辩题还是挺有意思的,也能引起大家的讨论,这些题目当时确定的时候你有没有参与?马东:节目组负责征集和提炼到底有哪些题目可以讨论,但是有些题目我会回避。新京报:什么样的题目会被回避?马东:“上车要不要给大妈让座”“老大爷摔倒在路边要不要扶”等,这些话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是假贴近,它看起来好像是贴近了你的生活,其实你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每天都能碰见碰瓷的,你也没有那么好的机会每天都能扶老大爷过马路。它只不过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而我们想要的话题是你能不能把自己带进去。“你碰到傻X领导要不要告诉他”,这种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我的部下尤其碰到的多。“你朋友的老公出轨了,你看见了要不要告诉她”,这是每个人都会带进去的话题,我们希望还原的是大家在生活中聊天的那些话题,谁朋友们吃饭的时候会讨论老大爷要不要扶。新京报:但是现在也有人觉得节目话题比较窄,都更偏向于情感类的。马东:因为朋友们吃饭的时候,这一类话题其实是讨论最多的,所以它的比例和生活里差不太多。论工作&➡&说话对我而言用语言思考比想容易新京报:你觉得自己算是奇葩吗?马东: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在我的标准里,我不是。年纪阅历决定了你会对生活妥协,奇葩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不太妥协,这也是由年纪决定的,所以年轻人奇葩多。况且我的工作需要我带团队,带团队要的是包容性,而不是自己多奇葩。新京报:你对年轻人有一些比较看重的品质吗?马东:聪明。这是我第一看重的品质,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太坏,他的情商和智商都会很高。有人可能说他必须是个好人,这是所谓的道德评价,但是道德观这个事经常变,以前这样做的人是好人,现在这样做的人也许就没那么好了。所以既然道德观本身是漂移的概念,我觉得就不要用道德去绑架别人。你要是能运气好,碰到的是聪明人,就很好了。新京报:但道德感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像聪明这种大都是要天赋的,那一部分没有与生俱来的聪明的人要怎么办?马东:去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双商都是形容词,是一种刻度而已,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据说孩子其实是有7到8种倾向的,有的人更适合做这个,有的人更适合做那个,做家长的就是要尽快发现孩子适合做什么。新京报:你是在多大的时候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的呢?马东:我是在20多岁的时候,发现自己适合说话。我用语言组织的思考比坐在那里想要清楚,所以你们来采访我我从来不做准备。团队要求我和每拨人说的要不一样,我说我会努力。不是我多牛逼,能说不同的样子,而是说这是思维的乐趣。我做过十几年的主持人,中间至少有10年做的是访谈节目,全是文化界的大腕,都是坐对面俩小时把一辈子讲一遍。所以我会根据你问我的方式态度的不同,去讲不同的感受和经历,我通过这个来思考。说话对我来说,是一件善于做而且容易做的事。父辈的旗帜也曾“优越”,现在觉得可笑新京报:之前你有说过父亲希望你做一个普通的人,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特质是被压抑的吗?马东:还好,基本没有特别被压制也没被特别鼓励。我不是一个自信心特别强的人,我觉得这一点遗传自父亲。但是略带点自卑感的人,从性格来看不是什么坏事。新京报:我们想象中艺术家的后代从小应该会有优越感?马东:不是艺术家的后代有优越感,其实还是所谓的社会阶层。不管是从财富角度还是别的,但是最终都可以用财富去衡量,会有一些优越感。我小时候应该也有,后来大了就觉得很可笑,就没有了。新京报:你曾说你最看重角色自由,但很多人还是羡慕时间自由、财务自由。马东:时间自由我这辈子不想,什么叫时间自由?就是每天早上可以睡到自然醒,然后想干吗干吗?我觉得那个日子简直太煎熬了。我从央视辞职后在家打了8个月的高尔夫,每天早晨6点起床,7点开球,打了几个月,说实话,那玩意跟锄地没有太大区别。有人说是绿色鸦片,一旦打上就不会放弃。这都什么啊,没意思!“马晓康”之绝康永同理心强,晓松才气惊人新京报:第三季“马晓康”(上图)就要合体了,你和高晓松、蔡康永的友谊是怎么形成的?马东:和晓松认识得早一些,《汉字英雄》的时候请他来当过嘉宾。其实《汉字英雄》我就试图请康永,但是康永没有在内地上电视的先例。他俩都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见开阔,生活阅历丰富,内心是松弛的,对世界的宽容度极大,博闻强识。康永在写作、晓松在叙述方面绝对有天赋过人之处。不同之处,康永更加温暖细腻,同理心强,晓松惊才绝艳,他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速度绝对是过人的,而且是惊人的,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所以他俩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人中龙凤。新京报:第三季请高晓松回来,你做了什么工作?马东:就喝了顿大酒,喝了我一瓶30年的红酒,他很帮我,所以我和他说我要创业,你要帮帮我。其实他做阿里音乐,再加上《晓松奇谈》之外,并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做别的节目。第一,他可能是觉得该帮帮我。第二,可能是觉得这个节目他不讨厌,也不用提前准备,他也愿意去享受那种临场随机的反应,调动自己的荷尔蒙去击倒对手时的快感,大家都很享受。眼袋这事儿纯粹割给别人看的,我又看不见新京报:你割眼袋是什么初衷?马东:我在爱奇艺工作这几年,确实老了好多,眼袋暴大。春节前,我去了一个朋友哪儿,他是整容医生,他说,“你这眼袋迟早要弄,你现在不弄以后也得弄,与其以后弄,不如现在弄,所以现在就弄了吧。”然后把我摁在那就弄了。弄完后我就乌眼青似的,还戴着墨镜,碰见牟頔(《奇葩说》制片人),她说你咋了,我说我割了眼袋,她说你有病吧,我说是啊。她问这能不能在节目里说出来,我说无所谓。我真的无所谓,赵忠祥老师割眼袋大概在20年前,那时候可是件大事,那时看电视都是“嘘,千万不能说,我们家是广电系统的,我们知道,他割眼袋了。”现在割眼袋能是多大的事啊,和理发一样。新京报:割完有感觉变好吗?马东:我没有,这纯粹是割给别人看的,我又看不见。朋友说蔡康永:马东是我的灵魂伴侣——就是马东死了之后,我才能跟他变成灵魂伴侣!因为他能够证明,不用靠脸跟身体,也能受到欢迎。
郭德纲:如果马东当年说相声,一定饿死!我们两人关系与众不同,我叫他师哥,因为马季先生是我的师伯。他那一年到了爱奇艺,给我打了电话,“兄弟我到爱奇艺了,以后有事一起做!”我带着德云社400多号儿说相声的等啊盼啊,结果900多天过去了,他走了。金星:参加节目《奇葩说》我收获巨大,我重新认识了马东先生。央视人才济济,但在这么多人才中,(能够)华丽转身,最准确、最标准、最有范儿的还是马东。采写/新京报首席记者&刘玮&实习生&吴奇函摄影/新京报记者&郭延冰
本文来源:新京报即时新闻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带着奇葩说团队,马东的新公司要玩什么新奇葩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李拓、曾欢
  9月12日一早,马东的朋友圈就被张泉灵的离职感言刷屏。“在传媒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候,要得风气之先,离职没什么大惊小怪的。”马东对虎嗅如是说。不过短短两年,两相对比,同为央视主持人,他比前同事们走得更早也更远。
  9月16日,马东的团队举行了一场“九零后才能参加”的发布会,宣布新公司“米未传媒”(取ME&WE之意)成立。他们在开场前发送某品牌牛奶和咖啡,与嘉宾互动(你喝牛奶咖啡的表情甚至有可能直接被投射到现场大屏幕上),连商业化赞助活动也跟他借以在视频圈出名的综艺节目《奇葩说》一样欢乐。在这场大咖秀上,李开复、徐小平等投资人士,龚宇、范钧等公司高管,乃至郭德纲、贾玲都纷纷捧场。这一切令身处现场的虎嗅编辑喟叹一句,这哪是发布会,这压根儿是一场彻底被“娱乐综 插图2.jpg 投资圈和娱乐圈的名人,你认识几个熟脸?艺化”的花样答谢综艺晚会。
  马东为什么要出来创业?一脚踏进上游内容圈,他与老东家的关系怎么处理?他的米未能给文娱视频圈带来哪些变化?来听听虎嗅与马东的对谈的吧~
  马东离职前,爱奇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今年7月,身为爱奇艺CCO的马东离职的消息开始在圈内不胫而走,但除了爱奇艺一纸官方声明外,当事双方并无更多解释,这导致外界对此猜疑不断。所以马东离职之前,爱奇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马东在担任CCO期间,也是爱奇艺在内容与规模上升最快的时期。爱奇艺在此间极大扩充了版权内容,并且搭建了名人工作室形式的自媒体视频平台,加上百度的流量,爱奇艺有了放手和优酷土豆一搏一的体量。回忆起在爱奇艺的988天工作经历,马东颇为谦逊地总结道:“在全部团队努力下,我们一起实现这个目标,能参与其中,我与有荣焉。”
  虽然与有荣焉,但也有苦恼时。一年多时间里,爱奇艺从一个技术为主的平台公司,转向一个平台为主的媒体公司。作为CCO,他不得不将七成时间用于团队和资源管理。“每天几乎都要开大大小小的十几场会议,留给我在内容创作上的时间太少。”马东告诉虎嗅,他想将大部分精力放到创作上,于是就找龚宇喝酒。
  “离职创业”这话一出口,龚宇就反问:“你想清楚了吗?”
  “想清楚了。”
  “不,你没有想清楚,你再想想吧。”
  在马东眼里,龚宇是“一位非常公平的企业家”。他告诉虎嗅,龚宇曾经在爱奇艺内部表示:爱奇艺来来往往有很多人,离职的时候,有两种理由他不阻拦:第一种是家里有事;第二种是自己创业。“因为龚宇自己是创业者。他也是从在企业里面做高管,转到执行创业的,所以他特别理解一个创业者的内心冲动和需求,他对于创业的人离职会给予特别多的鼓励和宽容和支持。”马东说。
   插图.png 作为发布会上唯一演讲的视频网站高管,龚宇语气多少有些感伤(嗅君拍摄,渣像素勿怪)但面对马东的离职请求,龚宇究竟没那么干脆。马东前前后后提了两三次,龚宇才最终接受。有迹象表明,接替马东的或将是来自央视二套的副总监郑蔚(目前任爱奇艺首席信息官,她是《开心辞典》的监制)。
  不过爱奇艺并不吃亏,米未传媒制作的《奇葩说》第三季已经确定会与爱奇艺继续合作,龚宇在发布会上也称,希望双方能达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作为成就马东今天的一座桥梁,今天的结果也是水到渠成,马东告诉虎嗅:“从感情上,我肯定平等条件下先给他,不平等条件下我也愿意先给他――人是有情感的。”
  马东说,做内容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做完了总感觉哪里不对,都会觉得应该能做的更好,虎嗅问他在爱奇艺是否抱憾,他笑称自己就是个没心没肺的人:“我早就学会了不遗憾。”
  坊间盛传的马东离职是因为爱奇艺迟迟没有上市,未能兑现马东当初加入爱奇艺时的承诺。马东在接受虎嗅专访时回应道,这都只是外界猜测,事实并非如此,他离开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创业已经到了时候。“要是因为&撕逼&离开,那我和龚宇今天还能站在这个发布会的台上吗?”在发布会上,马东这么反问道。
  “我想实现自己人生的角色自由。”马东在发布会上说道,“多体会一些新的角色,会有更多幸福感。”对于刘建宏、郎永淳、李咏乃至最近的张泉灵等一票前同事而言,这大概也同样是他们的心声。
  动次打次:米未要怎么玩?
  虽然不缺钱,但还是融资了。在马东离职的消息公布后,就不少投资人找上来想投资米未。“我并不缺钱,《奇葩说》团队整体创业,这个项目的广告,很多广告主挤不进来。”马东认为,对内容方来说,钱多不是好事儿,“比钱更重要的其实是需要行业资源和背景,所以我找了互联网背景的基金来背书。”
  在推掉了三十多家上门谈融资的基金之后,米未接受了创新工场(领投)和娱乐工场(跟投)的A轮投资。各方均拒绝透露具体投资金额,马东解释说,现在创投圈这么乱,虚报融资额的事儿太多了,所以不想引起不必要的争论。不过李开复在演讲中表示,这是创新工场有史以来最大一笔人民币投资项目。
  米未的“年轻崇拜”。马东最初与牟E团队接触是在2014年5月,当时身为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的马东找到还在央视工作的牟E,在节目的理念、设想,以及运作方式上两人一拍即合,牟E很快同意跟随马东去爱奇艺,唯一的条件是带上自己30人的团队。这一走,牟E一行人成了史上最大的央视“出走”团队,也因此才有了随后《奇葩说》的成功。
  马东认为创业最重要的是“身边有人,兜里有钱,脑袋里有主张”。他数次强调,这次创业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和《奇葩说》团队一起。这个由《奇葩说》制片人牟E领衔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90后团队是马东创业的信心来源之一。目前,米未的内容制作团队有40人左右,加上其他职位的人员,整个公司的人数约50人。这是一家有着绝对“年轻崇拜”气质的公司,它的团队成员都以90后成员为主,在发布会现场他们甚至还专门播放了团队成员以TFBOYS《青春修炼手册》为背景乐的MV。
  “我拉高了大家的平均年龄。”马东自嘲道。
  米未的内容故事。从与马东对谈和发布会现场来看,米未的最优质的资产是《奇葩说》及其团队的创造力,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仍在视频网站长尾显著的综艺节目及其垂直开发上。
  马东告诉虎嗅,米未团队继续在爱奇艺时期的“工作室模式”,进行扁平化管理,给创作者更宽松的空间。未来,马东希望自己能够将六到七成时间用于和这帮90后一起进行内容创作。
  除了做垂直内容生态之外,还要做“自媒体内容矩阵”,米未甚至提出“不牛逼,毋宁死”的口号。在为视频平台提供内容的同时,也会自己造IP。但除了《奇葩说》,米未对未来产品的形态和产品计划都讳莫如深。而在接受虎嗅采访时,马东则透露了些许信息。他说,米未绝不会买IP,“把成熟小说买来直接转换是对的。”马东对虎嗅表示,“但在综艺领域,好多国外节目模式,我觉得基本都是用来骗中国人的。”
  黑喂狗:除了《奇葩说》,米未到底还有什么?
  《奇葩说》是个好节目、好IP,而人们对米未的所有信心、米未目前所有的估值都建立在这档节目基础之上。但除了被提及少数几次之外,不论是在与虎嗅对谈还是在发布会上,《奇葩说》从来都不是主角,反而是“内容垂直系统”成了高频词。这个概念并不具象,人们可能产生如下的疑问――
  《奇葩说》之外,没有公布其他的产品计划。马东称,虽然他们的团队在综艺节目方面“天天都有新创意”,但更重要的是将之“整合到内容垂直系统里去”。这个内容垂直系统到底是什么?没有解释。“每天都有新创意”且能纳入这个系统的新产品是什么?没有解释。马东说,米未不是一家制作公司,这意味着,尽管他拉来了万和天宜的创始人们,说“一起改变中国的互联网自制内容市场”,但实际上他们的商业模式完全不一样。
  米未的商业模型是什么?米未官方并没有把“内容垂直系统”展开来说。而在与虎嗅对谈时,马东举了一个红楼梦的例子来类比他们要做的事情。
  内容垂直公司就是做了一个内容是“竖着”的。举个例子,四大名著、中国诗词歌赋,中国的文化是平台,是横着的。《红楼梦》是垂直的,因为一个《红楼梦》产品巨大的产业效应,就是能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中间还产生了红学,还有无数人为之痴迷研究了100多年了,也没弄清楚。《红楼梦》就是一个内容垂直系统。
  我们不妨将米未的“内容垂直公司”理解为:原创IP的全产业链开发,电影、电视剧和游戏都可能是它涉足的领域。但既然不涉足内容制作,那么意味着这家新生的公司,未来主要通过与视频平台合作变现。
  然而即便是经过一场发布会和一场对谈,初生的米未所能拿出的最优秀的产品还只是正在热播的《奇葩说》,却无更激动人心的项目宣布,是为了保密,还是别有他因,目前都不得而知。要证明自己在互联网娱乐这个“水深不可测”的垂直领域,有更多创意和更成功的商业逻辑,米未还需努力。而重新出发的马东则对此充满了信心:
  我相信我们是在时代最前面的一群人,我们的视野还相对开阔。我们还保持柔软的内心,愿意去接受新的东西,没有那么自负,没有那么自以为是,没觉得自己很牛B,但是如果不牛B也不行,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出发状态。
  文章来源:虎嗅网
(责任编辑:陈洋)
原标题:带着90后奇葩说团队,马东的新公司要玩什么新奇葩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三邀马东完整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