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会在深圳工作,有必要在回老家买房没工作机会市里买房吗

90后女孩的自白:没有房深圳一样可以是家|买房|保障房|深圳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博客天下
  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正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关口,不适应的人离开,适应的人留下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官方标语,被民间调侃为“留下才是深圳人”。
  60后高晓松说,自己是坚定的无房主义者,从小被母亲教育,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所以他与妹妹各自走遍世界,都不买房,觉得日子很幸福。
  又列举说,美国人平均31岁第一次购房,德国人42岁,比利时人37岁。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的都是租房。对比中国年轻人,高晓松认为,大家购买的其实是内心深处的“安全感”。
  马瑞第一次看到高晓松这篇被互联网命名为《诗和远方》的文章,深受感动,觉得终于有人跟自己想一块儿去了。尽管她很清楚,高晓松谈诗和远方的背景是他已实现财务自由,可凭一己之力轻松买房,而自己并不是。
  2013年大学毕业后,马瑞来到深圳,在一家建筑设计集团担任品牌推广。3年内,她对房价上涨的直接体会来源于房租。她在深圳租下的第一套房,每月1500元包水电。现在,同样的房子,不包水电,要2000多元。
  不过,在她眼中,变化的只是数字。
  她不认为自己的生活受到日渐上涨的房价影响,但也见证了房价如何改变身边人。和她差不多年纪的朋友,已有人开始谈婚论嫁,有的索性辞职,离开深圳,回老家买房、结婚。仿佛人生是被设定好的程序,买房是结婚的必要条件。
  年纪大一些的同事,早些年在深圳龙华区买房。那里曾是深圳的关外,被一道关口隔开,环境与制度都不如关内。2015年,二线关拆除,房价上涨,同事开心极了。“觉得自己很有钱,但其实都是账面上的,那个房子,根本就有价无市。”马瑞说。关外房价不稳定,但凡下降,同事很沮丧,仿佛因此损失了几百万,尽管那几百万从未到手过。
  深圳房价的变化也牵动着丁叮远在广西的父母。
  2015年1月,丁叮进入深圳一家报社实习。这一年是深圳房价快速上涨的起点。据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11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成交价为26538元每平方米,一年后,这一数据变为4万元每平方米。
  拐点之一是日颁布的房产新政。当时,丁叮所在的报社报道了福田区一处楼盘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变化:小区业主发现,房价一天一个价,很快从650万涨到750万,甚至有喊价800万、1000万的。文章形容“这种情形,业主们都感到心惊”。
  “与高房价对应的,是这座城市遍地的年轻人。QQ大数据发布的《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中,深圳年轻指数高达89,位居榜首。2016年上半年,媒体报道,深圳二手房买卖中,90后买家占比近十分之一,这被视为深圳年轻人提前入市、置业群体年轻化的表现。”
  对丁叮而言,“买房”这件事是被突然推到眼前的。
  推动者是她的父母。丁叮父母是上世纪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双双返回广西老家的地级市,担任教师。尽管相隔数千里,关于高房价的讨论仍搅扰着生活在小城中的父母。
  父亲丁海文认为,衣食住行中,住房最难保障,凭女儿一己之力,买房之事遥遥无期,作为父母,该尽力帮助。
  2016年8月中旬,丁海文与妻子请了近一周假到深圳探望女儿。顺道到东莞的学生家做客时,夫妻俩注意到周边一处新开发的小区,基础设施不错,旁边有通往深圳的高速公路。
  在深圳工作,到惠州、东莞等周边城市购房,对2016年的深圳人并不稀奇。近几年,东莞、惠州销售的新房约70%是被深圳人抢购的。两地房价相对便宜,且交通便利。
  回到深圳,丁海文向丁叮暗示,对当天了解到的楼盘非常满意,家里可以为女儿在那里买一套房。
  没有房子,深圳一样可以是家
  如果丁叮同意在东莞买房,丁海文准备卖掉老家的一套房子给女儿当首付。
  丁叮关于“房子就是家”的认知,也是因为老家的房子而改变的。
  那是在上初中时的一个夜晚,她与父母居住在老家一处临水的房子里。夜里,一家三口外出散步,丁海文指着路边一栋楼对丁叮说:“那是我们以后的家。”
  丁叮问:“哪层呀?”
  丁海文回答:“都是。”
  那一刻,丁叮突然明白,房子不单指住的地方,它还可以是资产。
  不过,丁叮当时并不觉得房子是稀罕物。在老家,她从没听说过谁家没有房子,或者谁需要租房住。直到上了高中,她到柳州念书,看见四处工地里,建完没建完的楼盘外都挂着横幅、标着售价,新闻中也开始出现“楼市”字眼,她才意识到“房子原来这么贵”。
  丁叮是独生女,父母从小教育她“不要靠男生”。但有一点令她困惑,父母似乎认为,不能靠男生,就只能靠父母了。
  毕业一年后,丁叮离开报社,跳槽到一家新媒体公司,半年后又从新媒体公司辞职,重新找工作。在找到现在的工作前,丁叮去北京参加过一场面试。去北京的钱是父母给的,女儿频繁换工作让丁海文夫妇很担忧。在他们2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夫妻俩分别只换过一次工作,“稳定才是工作的必要属性”。
  丁海文想让女儿回广西。一旦回来,房子与车子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丁叮不愿意。她的一位朋友在广州工作一年后,听从父母建议回南宁发展。在父母帮助下,朋友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两个月后,她找丁叮诉苦——无法适应家乡人际关系的转变,也割舍不下广州的男朋友。
  丁叮不觉得换工作是件大事,更不愿意轻易回老家。某种程度上,这缘于她对深圳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一方面是因为落户顺利,二来这座城市年轻、包容。
  2016年10月,她在北京、上海各找了一圈工作,有过对比,决定重返深圳。当她问一家之前面试过的深圳公司是否要她时,对方说了句:“随时欢迎。”
  “深圳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随时欢迎’。”丁叮告诉《博客天下》。
  马瑞有同样的感受。她清楚记得,3年前,第一次到深圳时,她对同事们流露出的对深圳莫名的热爱非常不解。当部门领导问她最喜欢哪座城市时,她的回答是家乡西安,对于深圳,她“没有特别的感觉”,只是“不讨厌”。
  3年后。“你说我这是真爱吗?没有。但就是挺喜欢的。”马瑞说。这种喜欢在她每次回家或者出差后特别强烈。从异地返深,飞机落地深圳的那一刻,马瑞会由衷地觉得“深圳真好”,城市干干净净,天空蓝蓝的,连出租车司机的态度都格外好。
  这是一座2000万人口里有1400万都是租客的城市。有媒体将深圳人分为两类:少数房东与大多数房客。丁叮与马瑞属于后者。事实上,房租占马瑞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她买不起房,不久前却成为这座城市某种新型生活方式的代表人物之一。
  起因是她改造了自己的出租屋,以使其更像自己的“家”。她用地板革重新铺了地板,让自己可以在回家时心安理得地“退化”成爬行动物,用纸张和布料改变房东留下的桌子、柜子与沙发原貌,又购买了暖光灯和灯带,取代原本的冷光灯,并为房门重新上漆。
  ?马瑞(右)花5000块钱,将出租屋改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改造出租屋的过程被她发表在所在公司的微信公众号上。很快,帖子被大量转载,标题通常是这样的:“深圳90后女孩爆改出租屋”、“当你还在出租屋‘苟且’,90后深圳女孩已经改造出了‘诗和远方’”。
  “‘爆改’?我觉得很夸张。”马瑞对《博客天下》说,她所做的不过是将出租屋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收拾收拾”,做点软装罢了,自己既非专业的室内设计师,更未曾对房子进行天翻地覆的改动。
  这件事引发的热度超出她的意料,她被邀请到公开场合进行改造出租屋的分享。接收到的舆论主要分两拨,一拨属于“羡慕派”,觉得她特别了不起;一拨分析,这番折腾,房东势必要涨房租,况且放这么多东西,空间难以打扫。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有这笔钱改造还不如去买房。
  其实,改造的费用不过5000元上下,而在她居住的福田区,最新的房屋成交均价是83930元一平方米。马瑞推断,后一拨人对生活品质没有太高要求,前一拨人可能也有意改造居住环境,但缺乏时间或者懒得动手。
  “这种事情就是你愿不愿意花时间在上面,有些人觉得凑合着住,有一张床睡觉就够了,但我还是不想那么凑合,日子是自己过。”马瑞注意到,在她的影响下,身边有些朋友也开始动手改造出租屋。这让她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更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哪怕房子是租来的。
  “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不是”
  马瑞有个习惯,每年至少两次,改变一下房间格局。
  比如,把床从东边挪向北边,或者将桌子从窗台边移到墙角。这种改变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增加新鲜感,如旅行、健身一样,刺激自己对生活的感知。
  小时候在西安老家,她可以在墙上随意画画,从不会因此受到家长责骂。那时她喜欢看电视节目《交换空间》,期期不落。节目中,两个家庭要在48小时内,拿着定额资金,配合设计师为对方改造居住空间。
  改变通常是天翻地覆的,看到被改造后的房子,房主们往往热泪盈眶。电视机前,马瑞跟着感动,对设计师们心生佩服,觉得他们富有智慧,能用自己的工作改变他人生活。
  在改造自己的出租屋前,马瑞下载了一个专门分享室内设计的App。她惊喜地发现,在这个App上,中国的年轻人正从过去模式化的装修风格中脱离出来,开始注重自我审美的表达。
  “与此同时,一些类似“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不是”式标题的文章突然流行开来。这次,改造居住环境的主角不是专业设计师,而是一个个出租屋里的年轻人。马瑞用在社交软件上看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种生活态度:“家就是你一回去就可以脱bra的地方。”
  房子是可以给人安全感的。对马瑞来说,这种“安全感”与占有它无关,而是它要呈现出你喜欢的样子,要跟随居住其中的人一天天变化。
  当然,租房经历并不总是愉快。马瑞在深圳换过3次房。第一次租房时,她需与房东共享房子。与房东同居的麻烦随着时间一点点暴露,房东限制她开空调的时间,要求她每晚睡前必须将Wi-Fi关掉。最后从房子里搬出来时,双方的关系并不愉快。
  即便在“寄人篱下”的束缚感达到巅峰时,马瑞也从不觉得“租房”这件事本身有问题。“如果是我一个人住的话,就没那么麻烦,只要房东与租客保持合理距离,就没什么问题。”马瑞说。
  ?马瑞认为,改造房子与旅游、健身一样,能刺激自己对生活的感知
  对买房这件事,她并不抵触,但暂时不作太多考虑。一是买不起,二则“看不上”。
  马瑞小时候居住过的西安老家,屋子分前屋、中庭和后院,一条街上都是相熟的人,离家不远处可以种菜。那样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她对“家”的概念:家一定要见得着天光,有种满花草的院落。
  反观现在的单元房,人们搭乘电梯上下,邻居互不认识。大城市里,建筑面目统一,外表冰冷。既然无法拥有一处理想的房子,马瑞不想把一辈子赚的钱花在一件自己并不真正认同的事物上。
  丁叮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与马瑞一致,至少现阶段是。她不觉得房子是必需品,眼下,对她来说,事业上的进步是更迫切的事。她的另一重想法是,长大意味着要把一些关系撇清楚,其中包括父母与子女的财务关系,“我会给他们,但不轻易要他们的,除非很困难的时候”。
  留下才是深圳人
  身处2016年一波房价上涨中涨速最快、涨幅最高的城市,丁叮能明显感受到房价对周遭带来的改变。主要是人,不光是父母,还有身边的同龄人、同事和其它长辈,所有人都在讨论房价,大家拥有了一种共同的担忧:如果现在不买房,以后就吃大亏了。
  丁叮父母对房子的焦虑感在那次东莞之旅后异常强烈。尽管对“看房”一事毫无概念,2016年8月中旬的一个周末,为了缓解父母的焦虑,丁叮还是决定遵从父亲的决定,去东莞看房。
  她暂时不打算搬到东莞去,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搬动的可能性也不大。但她想通一件事,权且将买房作为家庭投资,父母付首付,自己偿还贷款,将来把卖房的收益回报给他们。
  在朋友的提醒下,丁叮给售房处打了电话,询问售房处周末是否营业。接电话的售楼姑娘急匆匆地告诉她,售房处正常营业,但买房需提前认筹、摇号选房。在确认了丁叮的情况后,对方在微信上告诉她:“今天看不了,不用过来了。”
  就这样,丁叮的第一次购房经历还没开始就被宣告结束。
  2017年的第一天,丁叮收到父亲发来的微信。父亲告诉她,家里在南宁买了房,正准备签合同。
  “签吧!新年新居!”丁叮愉快地回复。
  过去数月笼罩在她心头的负罪感突然消失了。
  过去这一年,马瑞在不少新闻中读到这样的故事,小两口把深圳的房子卖了,拿着这笔钱回老家豪购数套房,过上舒适的生活。她对这些新闻感觉寡淡,理由是在那些人在深圳能买得起房子的年头,她还只是个毫无积蓄的学生,“只不过现在更买不起了而已”。
  与其它一线城市相比,深圳有其特殊性。它的土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北京的八分之一,上海、广州的三分之一,住宅土地稀缺、适龄购房人群占比高等因素长期推动着房价的上涨。
  在马瑞的设想中,深圳未来或许会像新加坡或香港那样,房子从“必需品”变为“奢侈品”,但大多数人的住房需求仍能得到满足,因为在这座城市中,会出现大量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与公租房。
  这一切在她眼中不过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像老一辈人觉得一定要有存款,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存款,其实是一样的,就只是生活方式在变而已”。
  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正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关口,不适应的人离开,适应的人留下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官方标语,被民间调侃为“留下才是深圳人”。
  马瑞与丁叮都认为自己不太可能因为高房价离开深圳。
  “那最可能因为什么离开?”
  丁叮说:“也许别的地方有自己更想要的东西。”
  而马瑞给的答案是:“南方的蟑螂。”
  (文中丁叮、丁海文为化名)
责任编辑:戴明 SF006844被浏览249624分享邀请回答1104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9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深圳工作在老家买房?武广线开通促返乡购房潮
发布时间: 17:25:50
浏览:16889
  “在长沙买房,信贷政策有变化没?”昨日,听说一些一线城市银行收紧了房贷,在深圳工作的杨霖急忙向记者打听。杨霖老家在湖南,大学毕业后已在深圳工作四年,准备趁春节假期到长沙看看房子。记者了解到,像杨霖这样,从广深等一线城市返乡置业的购房客越来越多。
  事实上,当长沙本地市民仍处于观望时,“外地返乡族”悄悄地成为这个春节楼市购房的主力。
  南城一楼盘负责人介绍,目前长沙本地的自住客约有50%,周边市、州客户约占10%,而一些在珠三角、长三角工作,老家在湖南的客户也占据一定比例,保守估计不少于15%。与往年相比,今年回乡置业的人明显增多。
  武广线开通带动返乡购房潮
  “事实上,外地返乡置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了,只是春节前后表现得更为集中。”一直在长沙东城某楼盘从事销售工作的李小姐深有体会,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很多广州、深圳的湖南人开始涌向长沙,湖南周边返乡购房的风潮再现;其次,省内的岳阳、株洲、湘潭、衡阳都在长沙的一小时经济圈内,市州居民为了孩子的将来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到长沙买房置业的也越来越多,周边城市人群不再盲目“下海”,而更加愿意留在长沙发展。
  来自长沙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月份全市商品房销售创新纪录,其中外地居民购买城区住宅面积占到了总量的53.32%。
  “原因很简单。”鑫远集团营销总监刘华军说,武广开通后,将有更多的广深人士选择来长沙度假,原先多在珠三角及周边购买别墅等度假房的置业者,考虑到因距离缩小而价格便宜的较强性价比,选择在长沙购房。
  在最新的武广高速铁路运行中,从长沙到广州,时长1小时54分钟——当想象中的便捷,最终成为现实可见的事实,对于观念的冲击,显然是前所未有的。“事实上,从武广高铁开始真正进入长沙人的视线,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是,曾经消失的返乡购房热潮又回来了。”长沙中盛行房地产代理公司总经理谢晟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所代理的项目沁园春·御院,外地客户的比率已经超过30%。
  “武广高速缩短了长沙跟珠三角、长三角之间的距离,也进一步奠定了长沙中部城市核心枢纽的地位。”深圳别致廊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湖南销售部总经理陆志荣认为,长沙的发展前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好,随着国内楼市自2009年10月份以来集体飙涨,再次上演了2007年式的疯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受“价格洼地”现象的影响,大量房地产投资者更青睐于价格水平起点较低的中部一、二线城市楼市。“很显然,长沙成了新的聚焦点。”
  “幸福感”吸引返乡潮涌
  在杨霖看来,与深圳等一线城市相比,长沙显然“更具幸福感”,更“宜居”,这也是吸引他们返乡置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日晚,长沙再次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感”很大一个程度上来源于相比较低的房价。“我们为何不转变思想,用在这些一线城市仅够首付的钱,在长沙轻松置业呢?”远在广东打工的湘妹子陈小姐说,在外地打工很辛苦,几年的打拼让我们这些外地客停不下来,因为一停下来,就感觉到无形的精神压力,买房开始成为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房价太高了,而回到长沙,他们发现“居有其所”的梦想离他们近了——与其在外“蜗居”,不如回乡“阔居”。
  此外,厚重的文化质感、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共享的人本情怀,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感觉舒适、方便、安全。长沙的变化牵动着游子们的心,让长沙越来越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宜居城市,大量的返乡热潮在长沙涌动着……
  谢晟认为,2009年长沙出台的诸多政策无疑也在鼓励返乡置业。廉价门面出租、创业门槛降低、创立创业贷款资金等一系列的优惠措施鼓励着劳动者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带动着城市消费的长沙人更愿意留在家乡,安居扎根。地铁二号线的动工,又将开启城市高速发展新时代。“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长沙人会感受到住在长沙的喜悦。”
  返乡置业潮推高房价?
  那么,返乡置业潮将给长沙楼市带来什么?面对停在售楼部门前越来越多的外地牌照车,开发商的笑逐颜开,本地置业者却眉头锁得一天比一天紧了:他们还在因4800元的单价而犹豫不决时,这帮返乡的人却像捡了大便宜似的当场签单了。房子少了,价格更高了,唯有可怜的本地人还在迟迟观望。“很多本地居民都对财大气粗的返乡置业者颇有微词,在他们看来,正是这帮人推高了长沙的房价,间接影响了本地人的购买力。”
  “很无奈,但是也没有办法改变。”陆志荣认为,目前返乡置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了,春节长假期间表现得更为集中,这不可避免的会推高本地的房价,“这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仅是长沙,世界各地都一样,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
  也有人在为返乡置业者喊冤。“房价并不是他们在推高,而是各种整体因素在推高,如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等综合因素。”鑫远集团营销总监刘华军认为,对于返乡置业潮,应该看做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不要过多地给它贴正面或者负面的标签。
深圳市易图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ICP备案号:粤ICP备号
手机看头条
咚咚找房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老家买房没工作机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