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的经济水平真实750跟1050差距有多大究竟有多大

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中国经济总量究竟有多大?中国经济总量是否已经超越美国?”再次成为全球媒体报道和辩论的焦点。一个最令人难以置信的结论是: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美国!
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文德·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声称,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最新搜集的经济数据,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萨勃拉曼尼亚的计算方法是所谓的购买力平价方法。他的计算结果是: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为14.8万亿美元,而美国只有14.6万亿美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估算结果,也同样超出许多人的预料。IMF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宣称: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10年中国的GDP达到10.1万亿美元,美国则为14.6万亿美元,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美国的70%。
最新美国佩尤民调(Pew poll)结果显示:竟然有47%的美国人相信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只有31%的人认为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民众到底是因为读了那些研究机构的报告产生了错觉?还是因为失业的压力和痛苦产生了幻觉?还是因为美国商店充斥着“中国制造”感到了迷惑?是非常有趣的问题,答案我却不知道。
然而,有一点我倒是非常清楚,象彼得森那样的智库如此极端高估中国经济规模,其实是“别有用心”。既然你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老大”了,你就应该承担更大甚至主要的国际责任,你就应该让人民币大幅度快速升值和浮动,你就应该马上宣布人民币资本账户完全自由兑换,你就应该承认是中国人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应该为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承担责任,你就应该率先履行碳排放的诸多义务,那所谓的国际责任清单可以无限制开列下去。与此同时,既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那么美国就应该更加高度重视“中国的军事威胁”,美国大规模扩张军力,更深入介入亚太地区就是理所当然了。
譬如,依照彼得森研究所的购买力平价方法,中国GDP已经是14.8万亿美元,那么人民币均衡汇率就应该是1美元:2.67人民币。如果接受如此均衡汇率,那么人民币升值就远远没有到位,快速大幅度升值也就顺利成章。为什么美国政客们高调要求人民币升值显得那样“理直气壮”?部分理由就是购买力平价计算出来的均衡汇率。
那么所谓的购买力评价计算方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多年前曾撰文《购买力评价理论:真理和谬误》,深入剖析该理论之荒唐无稽,以所谓购买力评价来评估和比较各国经济规模,基本是武断和误导,可以借鉴的真理成分少得可怜。
任何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和学说,如果和生活常识相距十万八千里,那一定错得离谱,一定是怪论。说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越美国或达到了美国的70%,我想没有多少中国老百姓会赞同。假若中国GDP真的已经达到14.8万亿美元,那么人均GDP就已经突破一万美元了。即使考虑到GDP和可支配收入有很大差距,即使考虑到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那么人均一万美元的GDP,意味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怎么着也是大几千美元了。然而,随便的观察和各种官方统计数据,都难以证明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000美元!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一个家庭的全年收入也不过1000美元左右啊。
货币化的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字,绝对无法准确量度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享受。比较好的指标是扣除物价水平后的单位时间真实工资水平。最佳指标当然还要包括生活环境之优美、安全和自由;个人发展机会之均等;社会福利、教育医疗保障、文化艺术享受之丰富等等许多层面。
先说说扣除物价因素的单位时间真实工资吧,就算依照目前的市场汇率,我国2010年GDP达到了6万亿美元,我国人均GDP也不过4638美元,美国人均GDP则是 48666美元,是中国10倍多。然而,我国数以亿计的打工者的工作时间至少是美国个人的1.5倍。如果折算为单位时间人均GDP, 美国至少是中国的16倍。
物价水平就更是让人崩溃!凡是有中美两国生活经验的人或者稍微做过一点儿市场调查的人都知道:几乎所有物价,美国皆比中国便宜!美国最繁华、最中心城市和地区的公寓和别墅,无论是绝对价格还是相对价格,都比中国要便宜得多。不要忘记,美国公寓和别墅的周边环境,是中国那许多所谓豪华别墅完全无法比拟的。汽车、服装、食品、教育、医疗,绝大多数相对价格甚至连绝对价格都比中国低很多很多。
譬如最好的耐克运动鞋,美国市场最多卖60-70美元,中国则至少需要 900--1000元人民币(150美元);最好的宝马和奔驰汽车,美国市场卖10-12万美元,中国则至少需要150万元(22万美元);顶级服装和奢侈品的价格,中国价格至少是美国的2—4倍;美国五星级酒店价格,一般城市不过200美元左右,热闹地区也不过500—600美元,只不过是普通民众人均月收入的十几分之一而已,中国五星级酒店全国均价也至少是600—700人民币,起码是普通百姓人均月收入的三分之一。难怪那些经常往返中美两国的人士,都是在美国市场选购一切。
因此,若是把物价因素考虑进去,美国的人均真实收入和生活享受水平,起码是中国人的数十倍!侈谈什么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越美国,外国人“别有用心”地说说也就算了。假若中国竟然有决策者和学者相信这一套,那就真的成为“全球第一傻佬”了!是时候认真研究中美两国的真正差距了。
最重要的是,GDP只是一国当年的最终产出规模,与该国国民拥有的真正财富不是一个概念。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是该国人民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之总和。有形财富包括天赋土地、矿产、自然环境、人为创造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工厂企业、教育医疗设施(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各种学术研究机构、医疗卫生设施等等)、文化艺术设施(包括公园、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纪念馆等等)。
需要详细编写中美两国的资产负债表,我们才能知道两国财富差距究竟有多大。此处,我只想指出一些最基本的事实:
(1)中美两国国土总面积差距不大。然而,美国的可居住国土面积和可耕地面积至少是我国的3—4倍,人均可居住面积和可耕地面积则是我国的15—20倍。譬如我国新疆和西藏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6 和1/7,却只居住了2000多万和400多万人。美国可耕地面积不仅庞大,而且土地肥沃,亩产量非常高。所以美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对农产品价格具有最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石油、有色金属、天然气、水资源等许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美国的储量皆位居全球前三名,有些则高居世界第一。相反,中国许多资源都相当贫乏。2010年,当国人和全球欢呼我国GDP成为世界第二、并大胆预测何时超越美国之时,一些冷静客观的美国学者就撰文指出:中国超越美国的可能性极小,原因是中国严重缺乏战略性资源,尤其是石油和水资源。
(3)美国不仅国内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凭借强大的全球军事实力,掌控了全球绝大多数战略性资源。伊拉克战争,许多国人以为美国“输”了。其实,凭借伊拉克一战,美国完成了多年的战略夙愿,那就是从根本上掌控中东政治局势,借此牢固掌握全球石油资源。据国外战略思想库的分析,美国直接和间接掌握了全球石油资源的70%。相反,我国则几乎没有对国际资源的控制权。即使向非洲寻求能源合作的努力,也多方受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掣肘和刁难。
(4)美国的自然环境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毁坏。美国绝大多数国土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美国建国之父华盛顿和杰斐逊的故居,那原生态环境之非凡美丽,给我留下无限美好回忆的同时,也给我留下无限惆怅!反观我国国土,可以说是“满目疮痍”。许多着名的风景名胜,也因为“经济增长和开发”之需要,被肢解得“鲜血横流”!我国为追求 GDP增长所付出的环境污染和环境毁灭代价,何时才能够复原呢?或许,毁灭掉的“自然”财富并不少于因此创造的“人为”财富。
(5)美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均比我国完善得多。现在我国以高铁技术自豪,也应该自豪。然而,客观地说,我国所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地铁和公共交通系统),与美国差距很远。你只要离开北京市内几十公里,就能够深刻感受到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之巨大落差!
(6)企业资产的差距就更大。美国在军事科技、军事工业、航天航空、互联网、芯片设计、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几乎所有前沿科技领域,都占据着绝对领先的地位。《财富》世界500强里,美国至少占有160家。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美国依然拥有绝对优势。相反,我国企业几乎没有多少原创性技术创新。没有人否认我国企业过去三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然而,以研发投入为例,美国、欧洲、日本企业的研发开支(R&D)平均占企业销售收入4-6%,是中国的2-3倍!
(7)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的差距简直是天文数字般的差距!过去三十年里,中国教育支出始终没有超过GDP的2.0-2.5%,即使按GDP40万亿人民币计算,也只有8000亿人民币,相当于1212亿美元。相反,美国教育支出始终占GDP的6%以上。以目前14.6万亿美元的GDP计算,教育投入超过8500亿美元,是中国的7.1倍,人均教育投入则是中国的30倍!
(8)全球20所最好大学里,美国有17所,前50名大学里,美国占39所。中国最好的三所大学(北大、清华、复旦)最好的排名也在50名之后。
(9)过去半个世纪,美国大学造就了全球90%的诺贝尔奖金得主!连印度和日本本土都造就了诺贝尔奖得主,中国建国60年一个也没有造出来。不是说诺贝尔奖就说明一切,中国自己也创造了“两弹一星”和神舟飞船那样极其伟大的成就。不过,中美教育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差距巨大,却是不容怀疑、不容轻视的!
(10)凭借数百年的金融创新和强大的实体经济,美国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全球货币体系——美元本位制。国人其实至今也没有深刻认识“美元本位制”或“美元霸权体系”之本质,没有真正认识到美元霸权体系给美国带来的巨大的利益。事实上,美元本位制给美国带来近乎无限的利益。
法国戴高乐将军1965年对美元霸权的批评那样:“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Exorbitant Privileges)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恰如英国Financial Times 的首席评论员 Martin Wolf 所说:作为一个国家,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和最大的私募基金,而且她不需要任何资本。它具有近乎无限的融资或创造信用的能力。简而言之,美国掌控着全球的一般购买力,这就是美国可以肆无忌惮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基本制度基础。
无论是有形财富,还是无形财富,中国与美国差距可谓是天壤之别。赶超之路依然漫长。尽管从最基本的哲理上,我坚信任何国家都逃不出“盛衰循环”。然而,可见的未来里,轻言美国衰落或中国取代美国确是为时过早。相反,我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客观冷静去研究美国的强国之路,去虚心借鉴值得我们借鉴的一切,不仅仅是买一些波音飞机和高科技产品!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前不久在前往中国访问的飞机上高声宣告:历史的垃圾箱里,堆满了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美国衰败的预言!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过去-未来】中美两国经济差距到底有多大?
我的图书馆
【过去-未来】中美两国经济差距到底有多大?
◎来源丨凯迪社区中国要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赶上或超过美国需要多长时间?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中、美两国目前经济差距究竟有多大。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消息显示:美国2013年人均GDP为51248美元,中国人均GDP为6629美元;2014美国人均收入是43017美元,中国为7476美元。透过上述两组数字可看出,目前中美两国的经济水平差距无疑是巨大的。然而,中、美的差距并不只体现在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上,还体现在GDP的含金量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后,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还远没有成型,国民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三多一少”:一是靠垄断国家资源、能源, 靠ZF政策保护和财政补贴的大型国企太多;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国际市场竞争力太弱、产品附加值很低的技术“克隆式”企业太多;三是完全依赖外国核心技术,基本停留在来料加工水平的合资企业太多。何为“一少”?就是高科技含量高、居于全球产业链上游、具有强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大公司太少。这“三多一少”,导致国民经济一直呈粗放式发展和粗放式增长态势。三十多年间GDP虽一路飙升,但含金量却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状态。从中国制造业现状看中国国民经济现状和GDP含金量:制造业历来是大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得当今中国产品附加值很低,只能靠“克隆”他人产品、靠贱卖和恶性竞争求生存的企业太多;完全依赖外国核心技术,基本停留在来料加工水平的合资企业太多。正因为如此,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微利乃至亏损状态。例如,2014年有260家制造业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合计23万亿元,但净利润总计仅为4623亿元。260家大型制造企业一年净利润总计为4623亿元是什么概念?答:只比中国17家国家银行年利润的1/3强,同年度中国17家国有银行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5200亿元,净利润却高达12300亿元!制造业科术水平的严重落后(经营管理水平就更无从谈起了),导致在利润极高的高科技数码电子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方面,中国不但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和西方许多国家,甚至被韩国远甩在后面。于是,一个长期令无数国人痛心疾首的现状至今无法改变:中国市场的高端电子、电脑和数码产品市场几乎全部被美、日、欧洲和韩国垄断。白花花银子滚滚流入世界科技列强囊中。有一位政协委员曾用“血淋淋”三个字来形容中国制造业现象:“中国国内的各类家电品牌, 核心器件大多来自国外。汽车、电脑等被人们普遍认为是高利润的产业,几乎全都面临血淋淋的国外技术剥削。中国企业以世界上最廉价的劳动力,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承受着巨大的污染;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人,只需签署一纸技术合同,就可以抽走中国企业一大半的血汗钱!”“血淋淋的国外技术剥削”丝毫不夸张,早在十几二十年前,不少经济学者就为这些现象痛心疾首:中国出口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中国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中国出口一台DVD卖价是32美元,而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13美元,中国企业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再如汽车制造业为例,目前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大国,但却停留在组装阶段――货是中国货,“芯”是“日本芯”、“德国芯”、“美国芯”,利润大头理所当然、名正言顺被人家拿走!说中国GDP含金量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状态,并非指中国没有非常赚钱的企业和公司。众所周知:中国房地产在世界同行业中是最赚钱的;中国各大国有银行也是世界同行业中最赚钱的――2014年,中国有7家企业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的利润50强,其中6家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国家发展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另一家是中石油)。还有,像中国国家电网、中移动、中电信等特大国企,也是非常赚钱的。而问题的要害也恰恰在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经贸大战成为一场没有期限的无硝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成了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之争。所以,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拥有多少综合实力强大,居于全球产业链上游、具有强大抗风险能力的跨国公司,是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然而,今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的91家中国大陆企业,绝大多数是靠垄断资源、能源和价格,主要市场和利润都在国内,几乎毫无国际竞争力可言的国企(其中国资委监管的央企47家,地方国企37家),真正代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活力的民企只有7家。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跨国公司和品牌几乎没有!如果硬要算上的话,也就华为、联想几家可勉强凑数。反观美国:虽然它的经济总量增幅一直很低,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法治大环境高度成熟、健全, 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集约化程度高,更加上拥有太多类似波音、苹果、微软、思科、甲骨文、英特尔、辉瑞、摩根大通、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雪佛龙、耐克、好莱坞、NBA、迪斯尼乐园、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既可以在本国市场赢得丰厚利润,又能在全世界赚得盆满钵满的民营跨国公司。如2014年美国跻身《财富》世界500强128家企业,几乎清一色是这样的公司。中、美GDP含金量的巨大差距,从中、美两国跻身世界500强企业利润的强烈反差中更一目了然:2014年美国跻身世界500强的128企业,有24家跻身世界利润50强行列。其总利润达到7987亿美元,占世界500强利润总额的40%。而中国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的91家企业中,有16家严重亏损。中国企业500强营收利润率不到美国企业500强的一半。更严峻的现实还在于:与往年相比,中国企业利润出现持续下滑态势,而美国则持续上升。举几个堪称惊心动魄的例子:苹果公司2014年它的营业额排名居世界500强第15位,但利润竟高达37.037亿美元, 比排名第3的中石化、第4的中石油、第7的国家电网3家中国公司的利润总和仍高1.619亿美元!仅一个苹果公司对美国意味着什么?据摩根大通数据显示:去年,iPhone5在第四季度出货800万部,假定零售价格与iPhone4S的6 00美元相同,减去进口零组件总额200美元, 每部手机将为美国GDP贡献400美元。新iPhone第四季度将使美国GDP提高32亿美元,折换成年计算为128亿美元,相当于GDP年化增长0.33个百分点。而美国今年全年的GDP增速预计为2%。这意味着一个苹果手机贡献了美国GDP增加值的1/6。再以美国石油企业埃克森美孚为例,它排在中石油之后名列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第5位,营业额约407亿美元,利润约32亿美元。而名列第4的中石油呢?当年的营业额约432亿美元,比埃克森美孚多了25亿美元,但利润却只有18亿美元,比埃克森美孚少14亿美元!同是石油企业,利润反差却如此之大。更糟的是:许多跻身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中国公司,不少中长期的亏损大户或长期靠ZF补贴过日子的“马粪表面光”企业――这一点充分体现在“补贴王排行榜”上:9月1日,人民网刊出一篇题为《上半年2030家上市公司获ZF补贴, 中石油蝉联补贴王》。文中透露:截至今年4月3日,中国共有193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3年报,其中获得ZF补贴的公司有1350家,占比高达70%,补贴总额为716亿元。其中中石油又一次以51.74亿的天量补贴,雄踞十大补贴榜首位,而中石化获得的补贴为7.9亿元,位居第四。近十年, “两桶油”共获得ZF财政补贴1258.83亿元。更严峻的现实在于:ZF补贴上市公司的数额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递增:2010年为400亿元,2011年补贴总额为470亿元,2012年总额为564亿元,2013年为716亿元(新华网)。一个值得ZF高度重视的现象是:当今中国,世界5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亏损排行榜”中的中国企业绝大多数是国企;长期靠ZF补贴过日子的“补贴王”,绝大多数也是国企。例如:2013年ZF补贴额最大的10家企业,有7家为国有控股企业。再例如,2012年A股十大补贴王中,国企占8家(新华网)。“世界500强亏损榜”和“中国500强亏损榜”,以及“补贴王排行榜”,事实上成了中国GDP含金量和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中国要赶超美国究竟需要多少年?综上所述可发现:中美经济差距之大,要远远超过太多国人的想象。然而,中、美的巨大差距远不只在看得见的经济统计数据上,也不在可以处处感受的综合国力上,更在比经济数据和综合国力更重要的制度文化上!全世界都公认美国强大,但美国最强大之处,并不在它具有辽阔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国土资源;也不在它拥有众多的核动力航母、核潜艇、洲际导弹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也不在它拥有众多波音、苹果、微软、思科、甲骨文、英特尔、辉瑞、摩根大通、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雪佛龙、耐克、好莱坞、NBA、迪斯尼乐园、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世界著名品牌……而在于它拥有立国先贤们所设计的强大自我纠错机制;而在于它拥有一个能让爱迪生、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伟大天才和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才华可以得到尽情发挥,能让全世界各种精英人才、学子趋之若鹜, 能降生波音、苹果、微软、思科、甲骨文、英特尔、辉瑞、摩根大通、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雪佛龙、耐克、好莱坞、NBA、迪斯尼乐园、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伟大品牌,能使世界5%人口,却具有全世界近45%的经济生产力以及40%高科技产品的优良人文环境;更在于它拥有一个无论贫富,都能生活得不错的社会环境!……所有这些,乃美国两百多年间,精心打造,并付出太多心血的条件下得来的。由此人们不难想象:中美真正差距,到底有多大?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中美两国经济差距有多大?_里许_新浪博客
中美两国经济差距有多大?
蕾蕾 绿公司
中国要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赶上或超过美国需要多长时间?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弄明白中、美两国目前经济差距究竟有多大。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消息显示:美国2013年人均GDP为51248美元,中国人均GDP为6629美元;2014美国人均收入是43017美元,中国为7476美元。
透过上述两组数字可看出,目前中美两国的经济水平差距无疑是巨大的。
中、美的差距并不只体现在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上,还体现在GDP的含金量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后,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还远没有成型,国民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三多一少”:一是靠垄断国家资源、能源,
靠政府政策保护和财政补贴的大型国企太多;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国际市场竞争力太弱、产品附加值很低的技术“克隆式”企业太多;三是完全依赖外国核心技术,基本停留在来料加工水平的合资企业太多。何为“一少”?就是高科技含量高、居于全球产业链上游、具有强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大公司太少。
这“三多一少”,导致国民经济一直呈粗放式发展和粗放式增长态势。三十多年间GDP虽一路飙升,但含金量却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状态。
从中国制造业现状看中国国民经济现状和GDP含金量:制造业历来是大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得当今中国产品附加值很低,只能靠“克隆”他人产品、靠贱卖和恶性竞争求生存的企业太多;完全依赖外国核心技术,基本停留在来料加工水平的合资企业太多。正因为如此,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微利乃至亏损状态。例如,
2014年有260家制造业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合计23万亿元,但净利润总计仅为4623亿元。
260家大型制造企业一年净利润总计为4623亿元是什么概念?答:只比中国17家国家银行年利润的1/3强,同年度中国17家国有银行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5200亿元,净利润却高达12300亿元!
制造业科术水平的严重落后(经营管理水平就更无从谈起了),导致在利润极高的高科技数码电子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方面,中国不但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和西方许多国家,
甚至被韩国远甩在后面。于是,一个长期令无数国人痛心疾首的现状至今无法改变:中国市场的高端电子、电脑和数码产品市场几乎全部被美、日、欧洲和韩国垄断。白花花银子滚滚流入世界科技列强囊中。
有一位政协委员曾用“血淋淋”三个字来形容中国制造业现象:“中国国内的各类家电品牌,,核心器件大多来自国外。汽车、电脑等被人们普遍认为是高利润的产业,几乎全都面临血淋淋的国外技术剥削。中国企业以世界上最廉价的劳动力,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承受着巨大的污染;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人,只需签署一纸技术合同,就可以抽走中国企业一大半的血汗钱!”
“血淋淋的国外技术剥削”丝毫不夸张,早在十几二十年前,不少经济学者就为这些现象痛心疾首:中国出口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中国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中国出口一台DVD卖价是32美元,而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13美元,中国企业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
再如汽车制造业为例,目前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大国,但却停留在组装阶段――货是中国货,“芯”是“日本芯”、“德国芯”、“美国芯”,利润大头理所当然、名正言顺被人家拿走!
说中国GDP含金量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状态,并非指中国没有非常赚钱的企业和公司。众所周知:中国房地产在世界同行业中是最赚钱的;中国各大国有银行也是世界同行业中最赚钱的―&#年,中国有7家企业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的利润50强,其中6家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国家发展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另一家是中石油)。还有,像中国国家电网、中移动、中电信等特大国企,也是非常赚钱的。
而问题的要害也恰恰在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经贸大战成为一场没有期限的无硝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成了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之争。所以,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拥有多少综合实力强大,居于全球产业链上游、具有强大抗风险能力的跨国公司,是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然而,今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的91家中国大陆企业,绝大多数是靠垄断资源、能源和价格,主要市场和利润都在国内,几乎毫无国际竞争力可言的国企(其中国资委监管的央企47家,地方国企37家),真正代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活力的民企只有7家。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跨国公司和品牌几乎没有!如果硬要算上的话,也就华为、联想几家可勉强凑数。
反观美国:虽然它的经济总量增幅一直很低,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法治大环境高度成熟、健全,
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集约化程度高,更加上拥有太多类似波音、苹果、微软、思科、甲骨文、英特尔、辉瑞、摩根大通、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雪佛龙、耐克、好莱坞、NBA、迪斯尼乐园、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既可以在本国市场赢得丰厚利润,又能在全世界赚得盆满钵满的民营跨国公司。如2014年美国跻身《财富》世界500强128家企业,几乎清一色是这样的公司。
中、美GDP含金量的巨大差距,从中、美两国跻身世界500强企业利润的强烈反差中更一目了然:2014年美国跻身世界500强的128企业,有24家跻身世界利润50强行列。其总利润达到7987亿美元,占世界500强利润总额的40%。而中国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的91家企业中,有16家严重亏损。中国企业500强营收利润率不到美国企业500强的一半。更严峻的现实还在于:与往年相比,中国企业利润出现持续下滑态势,而美国则持续上升。
举几个堪称惊心动魄的例子:
苹果公司2014年它的营业额排名居世界500强第15位,但利润竟高达37.037亿美元,
比排名第3的中石化、第4的中石油、第7的国家电网3家中国公司的利润总和仍高1.619亿美元!
仅一个苹果公司对美国意味着什么?据摩根大通数据显示:去年,iPhone5在第四季度出货800万部,假定零售价格与iPhone4S的6
00美元相同,减去进口零组件总额200美元,
每部手机将为美国GDP贡献400美元。新iPhone第四季度将使美国GDP提高32亿美元,折换成年计算为128亿美元,相当于GDP年化增长0.33个百分点。而美国今年全年的GDP增速预计为2%。这意味着一个苹果手机贡献了美国GDP增加值的1/6。
再以美国石油企业埃克森美孚为例,它排在中石油之后名列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第5位,营业额约407亿美元,利润约32亿美元。
而名列第4的中石油呢?当年的营业额约432亿美元,比埃克森美孚多了25亿美元,但利润却只有18亿美元,比埃克森美孚少14亿美元!
同是石油企业,利润反差却如此之大。
更糟的是:许多跻身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中国公司,不少中长期的亏损大户或长期靠政府补贴过日子的“马粪表面光”企业――这一点充分体现在“补贴王排行榜”上:9月1日,人民网刊出一篇题为《上半年2030家上市公司获政府补贴,
中石油蝉联补贴王》。文中透露:截至今年4月3日,中国共有193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3年报,其中获得政府补贴的公司有1350家,占比高达70%,补贴总额为716亿元。其中中石油又一次以51.74亿的天量补贴,雄踞十大补贴榜首位,而中石化获得的补贴为7.9亿元,位居第四。近十年,
“两桶油”共获得政府财政补贴1258.83亿元。
更严峻的现实在于:政府补贴上市公司的数额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递增:2010年为400亿元,2011年补贴总额为470亿元,2012年总额为564亿元,2013年为716亿元。
一个值得政府高度重视的现象是:当今中国,世界5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亏损排行榜”中的中国企业绝大多数是国企;长期靠政府补贴过日子的“补贴王”,绝大多数也是国企。例如:2013年政府补贴额最大的10家企业,有7家为国有控股企业。再例如,2012年A股十大补贴王中,国企占8家。
“世界500强亏损榜”和“中国500强亏损榜”,以及“补贴王排行榜”,事实上成了中国GDP含金量和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
中国要赶超美国究竟需要多少年?
综上所述可发现:中美经济差距之大,要远远超过太多国人的想象。(来源:凯迪社区)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309,783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60和1070差距有多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