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芳身价是如何管理企业的,值得借鉴的有什么

5月5日12家公司新闻现利空
  雏鹰农牧一季度亏损8300万 猪肉价格回调
  持续下跌的猪肉价格,让农业龙头企业雏鹰农牧很受伤。
  跌入谷底
  2014年春节后,生猪价格快速下跌,从2月份的12元/公斤,到3月份已经触底的11元/公斤,价格下跌没有停止。4月,多地生猪价格跌至10元/公斤,远远低于生猪养殖成本。
迅速了解个股压力支撑位,买卖点…
  亏损成为今年的生猪养殖行业最普遍的现实,“现在卖猪,平均每头亏损350元左右。”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雏鹰农牧”)董事长侯建芳告诉新金融记者。
  作为中国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也感受到了这次“暴风雨”的猛烈。
  4月23日,雏鹰农牧发布业绩预告,2014年一季度净利润亏损8300多万元,同时,雏鹰农牧预告上半年的盈利区间为-18000―-13000万元。
  这是雏鹰农牧上市以来季度性亏损比较严重的一次。2010年9月,雏鹰农牧在深交所[微博]挂牌上市。规避过2010年行业低迷期,2011年,雏鹰农牧爆发式增长,营业收入13亿元,净利润4.2亿元;年净利润有所下降,但整体处于盈利状态。
  “2013年价格也偏低,但是没有低到亏损。”侯建芳表示,其2013年一季度盈利为5440万元,与往年比也有所下降。
  事实上,生猪养殖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按照以往,猪肉在2004年、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2010年都是亏损的年景,但是随之而来的2005年、2008年、2011年都是暴利的年份。
  “很明显,3年一个周期。因为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行业,每次坏年景,肯定有一部分人撑不下去而退出,这个行业就重新刷新一次。所以,坏年景之后,都会出现暴利的年份。”侯建芳说。
  值得提出的是,2006年,因为猪高热病(疫情最终定名“猪无名高热”,该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当年部分猪场全场覆灭),使得亏损提前到来。
  然而,在2013年猪肉价格回落的周期如约到来之后,2014年期待中的好年景却没有到来。反之,行业亏损到了更加严重的地步。
  相关分析师告诉新金融记者,之所以亏损行情会延期,主要是因为大企业增多。一组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养猪行业中,500头以上规模地占据38%;万头以上的占据20%。与前几年相比,规模化程度提高很多。
  “大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当坏年景到来,他们一般都会选择坚持观望,而不是低价抛售。市场淘汰速度减慢,价格回升速度就减慢。”该分析师表示。
  “只要卖猪,就赔钱,但是不卖亏得更多。”这是养殖户们目前面临的共同难题,亏损年份延期让企图想靠资金注入撑过去的养殖户们几乎放弃了希望。
  一位养殖行业从业者告诉新金融记者,眼下,对小养殖户的淘汰已经在进行。
  雏鹰牧业对于外面的淘汰局势抱有期待。侯建芳表示,淘汰的速度越快,下一个价格高峰期就会越早到达。不过,对于商务部等相关部门所做出的调整措施,他表示起的作用很小。甚至相关部门做出的价格反弹预期,可能会阻碍行业淘汰速度。
  对于雏鹰牧业本身,侯建芳则坚持,即便养猪不赚钱,也不愿意卖猪赔钱。
  员工离职
  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雏鹰农牧的现状与3年前相比完全是两个样。
  2011年雏鹰牧业爆发式增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其中不乏著名投资机构。进入2014年,雏鹰农牧的股票持续下跌。
  在雏鹰农牧的相关股吧,一则雏鹰农牧人事震动的消息显示,雏鹰农牧分管屠宰的负责人已经辞职。其集团负责商贸的核心高管也已辞职。该消息还显示,大批中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看不到企业希望正准备辞职。
  对此,侯建芳表示,辞职跟个人能力有关。“公司对管理层的运营能力有要求,这属于正常现象。”
  2013年,雏鹰农牧在行情不稳定的情况下,养殖环节盈利3个亿。但是有两个环节亏损比较严重,即屠宰和终端贸易。这两个环节也是雏鹰农牧在2013年开始着手拓展的两个环节。
  侯建芳介绍,雏鹰农牧屠宰加工厂只针对自己企业内部,2013年建成后,因为产能没有达到,两个新建屠宰场亏损7500万元。而终端贸易主要是指其生态肉专卖店雏牧香,2013年亏损1亿元。
  值得提出的是,2012年,雏鹰农牧为了打开长三角市场,还收购了江苏一家屠宰场,但是相关负责人透露,其可能也处于亏损状态。
  新金融记者还了解到,雏鹰农牧的终端销售店雏牧香目前共有200家店面,主要采取代理商模式。眼下,猪肉价格严重下跌,但是雏牧香的生态猪肉依然保持77元/公斤的高价,普通猪肉也保持了比市价高一倍的价格。
  在其郑州市金水区一个雏牧香店内,营业员告诉新金融记者,雏牧香的猪肉价格并没有随着外界猪肉价格的下跌而调整。但是在下午4:30-5:00,晚饭前半个小时内,仅有一位顾客光顾该店。
  侯建芳直言,雏牧香的经营效益不理想。
  雏鹰集团相关负责人曾对外表示,雏牧香的猪肉不仅不会降价,未来,雏牧香还将扩大高端猪肉的占比。“目前,雏鹰农牧的生态猪仅有几万头,占比非常小,但是以后肯定会扩大。”雏鹰农牧证券事务代表贡妍妍向新金融记者透露。
  镇定的舵手
  尽管外界的一些反应对雏鹰农牧不利,侯建芳的内心却非常坚定。他告诉新金融记者,从事养殖业26年,除了1995年遭遇亏损,近些年,他还没有真正的亏损过。
  相关资料显示,雏鹰农牧成立于2003年。然而,对于养殖业来说,这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份。因为在2003年,SAS病毒降临,并迅速流行,在给全球人类健康、经济发展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灾难。
  “那时候我们的养殖结构90%是鸡,猪只占了10%。”侯建芳说。当非典来临,他手中存有40万套种鸡,但是肉鸡价格已跌至1.6元/斤。“甚至1.6元都没人要。”靠着“强制退羽”(一种养殖技术,即停止或大量减少给鸡喂食,造成其营养缺乏,从而达到让鸡退羽的效果,侯建芳所使用的办法周期为50天)换来的50天时间,侯建芳撑过了非典。
  这之后,他意识到“单一的养殖模式,抗风险能力太差。”并开始考虑“两条腿走路”。
  2003年下半年,非典消失,雏鹰扩大了养猪规模。然而,刚刚经历过非典打击的养猪业又迎来了行情低迷的周期。2004年,猪价一直处于低价。刚成立不到一年的雏鹰农牧迎来了新的打击。
  “当时差点抗不过去了。”因为每一次行情不好,多数中小型养殖户都不得不退出。唯一坚持下去的办法,只有大量的资金注入。最终,雏鹰农牧多处募集千万资金,挽救了新生的自己。
  “2007年行情不好的时候也是,再没有资金注入就抗不过去了。”侯建芳说。
  当时已从业近20年的侯建芳心中有底,相信低谷之后,必然会有下一个高峰。所以,每一次低谷,在募得资金后,他都坚持趁谷底时机扩大规模。
  “这个行业不会‘顺’,因为是3年一个周期。但是每当‘亏’的年景到来,我就大量发展一下。”侯建芳所谓的发展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生猪存栏量,等到行情好转,再卖出去。
  2008年,生猪行业迎来暴利的年景,靠着2007年行业低谷的存栏,雏鹰农牧规模已经翻倍。同时,考虑下一个周期会面临的募集资金的问题,雏鹰农牧开始考虑上市。2年后,行业低谷再次来临,雏鹰农牧靠IPO募得资金11.73亿元,靠着“猪肉第一股”的优势,该数字比预期高出5.67亿元。
  然而,靠着掌握的经验和规律让自己不断壮大的雏鹰牧业这次所面临的问题似乎不再简单。因为行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多数大规模企业不愿在低谷时抛售,生猪存栏量并没有迅速减少,导致低谷已经延期半年反弹。
  接下来,有行业分析师认为,此次低谷仍然不会快速恢复,会延迟到7月左右。即便如此,距离现在也还有两个月时间。对于一个生猪出栏量近200万头的企业来说,每一天都意味着巨额的投入。
  为了稳定自己的规模和增速,雏鹰牧业已在前面几个月投入大量资金,加上新增加的贸易项目和投入,侯建芳承认,雏鹰牧业也面临资金压力。
  4月,雏鹰牧业对外发债8亿元,公开说明是为了补充流动资金。侯建芳表示,本次募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行情变动所带来的压力。
  囤货待晴
  跟前几次行业低谷时做法相同,雏鹰牧业从去年开始已经着手为今年的行情做准备。投资1亿元建设冷库项目,为囤货做准备。此外,还增加了屠宰项目。为了增加产品消化速度,雏鹰牧业去年一年开设了200家专卖店,并增加了熟食加工。
  侯建芳告诉新金融记者,2013年猪肉价格虽然低,但是没有跌破成本价。因为雏鹰全产业链建设已接近完成,整体利润比同行业其他企业还要高一些。
  今年2月开始,当时每头生猪的交易价格为12元/公斤左右,每头亏损50元左右,雏鹰牧业便开始利用去年所建冷库囤货。侯建芳介绍,冷库总共是3万吨级的,现在已使用1/3。
  雏鹰的生猪养殖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即购买原料,制作饲料,养殖,交易,储存。现在,生猪养殖和交易环节每头大概亏损350元,而储存的成本在每头100元。
  侯建芳告诉新金融记者,这也是雏鹰牧业2014年一季度报表亏损的主要原因,因为猪肉都没有卖出去,但是储存成本等都在增加。
  “我们不去追求每个月、每个季度都赚钱。”他说。对于冷库的储存时间,他显得比较有信心,“至少能存一年。”
  不过,河南一大型冷库制造企业销售经理庞新涛告诉新金融记者,理论上,这种大型冷库存储冷鲜肉的时间在9个月。不过在这9个月时间内,存储也存在不少风险。
  “雏鹰牧业所使用的3万吨级别的冷库在行业内算大型冷库,一般使用的是氨机制冷,标准温度是零下18℃。这种设备需要12人左右的操作工来控制温度,但是因为人工操作不稳定,有时候温度能达到零下7℃-8℃,这样,冷库内就容易滋生细菌,产生食品安全的风险。”庞新涛说。除此之外,猪肉长时间放置水分会有所流失,口感也有所下降,对之后的销售会有影响。
  对于维护成本,庞新涛表示,这种冷库每天的电费在6000元左右,加上人工成本,每天需要7000元左右。
  不过侯建芳表示,即便如此,等低迷行情过去,也能减少雏鹰牧业的亏损。
  5月20日,商务部将针对生猪市场进行第二批收购存储,这对于整个行情来讲,算是一个好消息。3月底,商务部曾进行过第一批存储,但仅有6.5万吨,没有达到调节市场的作用。
  而对于雏鹰农牧来讲,亏损多还是少,是能再次成为大赢家还是坠入另一个谷底,都得交给市场来决断。
  水井坊步入上市以来最艰难时期:亏本都卖不出去
  在外部遭遇白酒业寒流时,水井坊内部也频现危机。由于产品价格下降,公司经销商网络陷入瘫痪,更为糟糕的是,外资股东帝亚吉欧经营不善,水井坊曾经的控股股东原全兴集团暗中狙击,导致前者几乎被架空。
  作为国内高端酒企之一,水井坊步入了上市以来最艰难的时期,令人沮丧的是,何时渡过这一艰难时期并无具体时间表。
  自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白酒行业便步入了严冬期。尤其是高端酒企,业绩普遍大幅下滑,产品降价也成了常态。在品牌影响力不及“茅五剑”的现实情况下,同为高端白酒企业的水井坊陷入了更大的危机。
  由于产品滞销,水井坊在经营中遭遇部分地区总代数千万欠款难收回、二级代理商纷纷撤离的尴尬。现在“亏本都卖不出去”成了水井坊经销商们面临的困境。
  而此时,水井坊曾经的控股股东原全兴集团通过“超级总代”的形式再次与水井坊产生重大合作关系,且水井坊内部的销售人员更倾向于推荐超级总代而并非水井坊自身的销售平台。在外资股东高管频频离职的背景下,此番举动引发外界诸多猜疑。记者就相关问题致电水井坊董秘张宗俊,不过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告知采访必须先通过公关部,蹊跷的是,公关部的电话连续数天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撤销区域总代的无奈
  对于撤销区域总代的行为,水井坊曾对外解释称,2013年公司积极探索建立新的运营模式,在一些重点区域实现扁平化直营以取代原总代模式。而实际上,由于产品滞销,区域总代欠款增多导致总代的存在意义不大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2013年上半年,水井坊前五大应收款客户均为区域总代理商,其中前三大应收款客户款项总计超过9000万元,分别为广东华南酒业有限公司、北京京川往事商贸有限公司和沈阳往事商贸有限公司,其中水井坊因后两者“无力履约而将票据转为应收账款的票据”的金额分别为714万元和540万元。据水井坊北京地区一名销售员刘先生称,“目前广东和北京的总代已经撤销。 ”而在2012年,无一家区域总代存在欠款现象。
  最新资料显示,上述应收账款有大部分未能收回。水井坊在2013年业绩预减公告中称,“公司对上述退出总代的库存做退货处理,从而冲减当期销售收入约8000万元。”
  销售额大幅下滑在财报上更为明显,水井坊2013半年报显示,2013年上半年,水井坊在四川省内销售额为8867万元,四川省外市场销售额为3.03亿元,而2012年同期,上述两项数据分别为1.24亿元和7.13亿元。经营状况的恶化由此可见一斑。
  高端市场萎缩和竞争对手的打压摧残着水井坊原本稳固的经销网络,在水井坊试图推出新品牌“天号陈”进军次高端市场时,却发现能合作的经销商已经寥寥无几。
  为了应对市场不利状况,水井坊去年重点推出中高端品牌“天号陈”,采用了全新的营销模式,即直接卖给小店和小的代理商,由他们覆盖到其他名烟名酒行和酒楼。不过在推行的过程中,“天号陈”并不被经销商所接受,曾经为水井坊经销商的北京金红神州商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水井坊都卖不掉,谁还会相信 ‘天号陈’?”
  神秘的“超级总代”
  水井坊一方面取消区域总代,大力发展直销模式;另一方面却设立了权利远大于区域总代的超级总代。但让人疑惑的是,记者调查发现,超级总代的销售价格比厂家直销还要便宜。
  记者通过水井坊官网的销售电话联系到水井坊销售部门的焦先生,他向记者表示,个人购买公司产品可直接联系北京地区的销售刘先生,当记者表示是否可以以优惠的价格大量从厂家拿货时,焦先生则告诉记者,“要想更便宜可直接找超级总代,不过不要让北京的销售人员知道。”随后焦先生将超级总代的销售员方小姐的电话给了记者。
  记者随后与方小姐取得联系,对方表示,52度的典藏系列的提货价为680元/瓶。不过量大从优,可以买十箱送一箱,包运费。按方小姐的方案,52度的典藏系列的价格约为618元/瓶。而记者与水井坊北京分公司的销售人员沟通时了解到,该产品的提货价为650元/瓶。正如焦先生所说,超级总代的价格更为划算。
  超级总代为何比厂家直销更便宜?北京地区的销售人员刘先生向记者解释:“北京分公司和超级总代均属于水井坊旗下的不同销售平台,由于北京分公司需要兼顾下属经销商的利益,所以价格稍高。”不过,记者随后调查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接近水井坊的人士告诉记者,“北京分公司的确是水井坊的销售平台,隶属于水井坊全资子公司成都瑞锦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瑞锦商贸’)。但超级总代却并非水井坊旗下公司,超级总代实际上是四川全兴川泰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兴川泰’)在运作。虽然不同属水井坊旗下,但两者之间并非没有联系。目前全兴川泰的刘总与瑞锦商贸的李总以前是同事,李总是刘总的老部下,刘总以前在水井坊干了20多年。”
  目前,瑞锦商贸是水井坊的主要销售平台,而全兴川泰则颇为复杂。关于全兴川泰最近的一次股权转让发生在日,据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的公告显示:四川省糖酒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糖酒”)以133万元的价格将全兴川泰60%的股权转让,签约时间为日。不过,受让方却没有同时显示。
  记者从四川糖酒的一位王姓负责人处了解到,受让方为全兴集团。当记者表示全兴集团已改名为水井坊集团时,上述负责人则表示:“可能是以前全兴集团员工成立的公司,不过肯定不是水井坊。”
  以上所述的全兴集团曾是水井坊的控股股东,后全兴集团改名为水井坊集团,日,帝亚吉欧收购水井坊集团47%的股份获得主管部门批准,收购完成后,帝亚吉欧成为水井坊集团的全资股东,并通过水井坊集团间接持有的上市公司水井坊39.7%的股权,成为后者控股股东。
  不过,虽然帝亚吉欧控股水井坊,但水井坊很多关键岗位仍由原全兴集团的员工把持,此次记者向水井坊总部销售人员提出大宗购买意向,总部销售员工直接让记者联系超级总代而非北京分公司的销售人员,由此可见,这个超级总代在水井坊的能量有多大。
  帝亚吉欧被架空?
  目前,帝亚吉欧已成功取得水井坊的控股权,但能否同时取得对水井坊的控制权呢?
  截至日,水井坊的8名高管,来自原全兴集团的就有6位。从水井坊内部销售人员着力推荐超级总代的情况来看,全兴系对水井坊的影响巨大。
  帝亚吉欧并购水井坊并非一蹴而就。从2006年开始,就与水井坊开始洽谈。直到2013年,帝亚吉欧才全面收购了全兴集团。但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帝亚吉欧一直尽量保留着全兴集团的原有班底。
  帝亚吉欧收购水井坊后的用人策略比较保守。在保留原有团队的基础上派驻了部分帝亚吉欧的管理人员。但这种用人策略在运营遭受重大变故时很可能导致失衡,如果派遣高管力量有限,可能会被架空。
  2013年水井坊多名高管离职,帝亚吉欧聘任新人上任,这表明帝亚吉欧加大了对水井坊的控制。不过,帝亚吉欧的新入团队却并不稳定。
  2013年8月~9月,水井坊董事AnnaManz(明安娜)、董事PeterBatey(贝彼德)和副总经理BrianBarczak(布莱恩)先后提交了书面辞职报告。
  为了弥补帝亚吉欧在水井坊任职高管的流失,在2013年9月中旬的临时股东大会上,水井坊关于选举新董事和监事的议案被100%全票通过。董事会新提名黄永利、Vin-od Rao和Samuel A. Fis-cher为第七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值得注意的是,新当选的董事会成员黄永利是新西兰国籍,新任命的监事曹丽苹为马来西亚国籍。增补的2位监事,邓汉明为澳大利亚国籍,福林麦克?克里斯托福为英国国籍。
  显然,董事会和管理层中,有帝亚吉欧背景的人员越来越多。付光文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水井坊北京方面的政策就一直变化,人员流动也比较大,可能是因为高层发生了一些问题。”
  国元证券遭安徽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减持2230万股
  国元证券(月4日晚间公告,公司股东安徽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于-减持公司股票2230万股,减持比例为1.14%。
  减持后,安徽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持有公司股份23254.37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11.84%。
  *ST国恒无法在法定期限披露定期报告 5日起被停牌
  *ST国恒(月4日晚间公告,因公司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13年年度报告,根据深交所的有关规定,公司股票将于2013年年度报告披露期限届满后次一交易日(即日)起被实施停牌。
  公司表示,鉴于公司现阶段管理、经营困难重重,公司决定延期至日前披露公司2013年年度报告、2014年第一季度报告,具体时间待定。若公司在日前披露2013年年度报告且公司2013年度净利润为负值的,公司股票将于定期报告披露当日起停牌。深交所将在公司股票停牌后十五个交易日内做出是否暂停公司股票上市的决定。
  尽管公司计划争取在日前披露2013年年度报告及2014年一季度报告,但不排除最终无法实施既定安排,且直至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定期报告被暂停上市后两个月内仍然无法披露2013年年度报告而被终止上市的可能。
  长江电力注资再次落空 继续托管待注入标的
  长江电力于4月30日发布2013年年报,公司当期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降,但受益于流域巨型电站群电力生产布局形成等影响,这家国内最大的水电类上市公司在去年依旧取得了90.7亿元的净利润。然而投资者关注的大股东注资一事再次落空,长江电力表示,今年将继续托管本该注入公司的资产。
  年报显示,长江电力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227亿元,受长江上游来水较上年同期偏枯17.91%的影响,公司当期发售电量减少,由此导致当期营收比 2012年同期减少30.84亿元,下降11.96%;由此也导致公司当期净利润同比下降12.38%,为90.7亿元。
  截至2013年年底,长江电力所属葛洲坝电站500kV开关站完成智能化GIS改造;接管溪洛渡电站12台机组和向家坝电站3台机组,实现了对两个电站 “调控一体化”的远程运行管理,初步形成流域巨型电站群的电力生产布局;公司自有装机容量2527.7万千瓦,受托管理溪洛渡、向家坝电站装机容量1404万千瓦。
  另外长江电力在年报中表示,水电在经历万千瓦的投产高峰后,2014年新增容量将有所回落,预计投产约2000万千瓦,2014年年底全国水电总装机约3亿千瓦。
  在长江电力2013年5月举办的网上路演推介会上,公司总经理张诚表示正在计划收购两座水电站的相关方案。不过这个方案出来的似乎有些慢,长江电力今年4月11日在上交所互动e平台上向投资者表示 “关于两座电站的注入方案正在研究之中”。
  根据2013年年报披露的内容看,有关注资履行的时间又要往后挪了。长江电力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受三峡金沙江川云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对两座水电站进行运行管理。2014年公司将继续与三峡金沙江川云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签订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委托管理合同,受托管理金沙江下游电站。”至于注资方案为何迟迟不能出来,长江电力并未解释。
  贝因美库存高企销量下滑 疑虚增利润陷业绩困局
  3月28日,贝因美(002570.SZ)一季报显示,截至日,公司营业收入10.87亿元,同比减少35.8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57.51万元,较2013年同比减少36.34%。据悉,贝因美已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营收负增长,且降幅继续扩大,业绩增长已呈现疲态。
  北京工商大学投资者保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宏亮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是年报还是季报,贝因美的存货增长幅度都比较大,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大幅减少,甚至一度成为负值,由此可见渠道压货现象明显,业绩增长面临困局。另外,从2013全年应收账款总体平稳(保持在2.2亿~2.4亿元),而年末大幅增加(至3.46亿元),到2014年季末又大幅回落至正常水平(2.5亿元)的怪异表现来看,不排除贝因美存在利用应收账款进行利润前移,粉饰报表的行为。
  高增长带来高库存
  高增长的背后是高存货带来的风险。有关数据显示,贝因美存货从2013年期初5.45亿元增加到期末的8.64亿元,在库存高企的情况下,贝因美不是去库存,而是继续加大存货量,到2014年第一季度,存货从8.65亿元增加到11.4亿元。
  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贝因美2013年单季业绩增幅呈现逐季递减的趋势,营业收入增幅从第一季度同比增长31.57%变为第四季度同比下滑4.9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幅则从三季度的2.92%降至四季度的-9.38%。
  虽然一季报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但是2013年贝因美的业绩却非常惹眼,一度受到机构追捧。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61.17亿元,同比增长14.1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1亿元,同比增长41.54%。
  值得注意的是,高增长的背后是高存货带来的风险。有关数据显示,贝因美存货从2013年期初5.45亿元增加到期末的8.64亿元,在库存高企的情况下,贝因美不是去库存,而是继续加大存货量,到2014年第一季度,存货从8.65亿元增加到11.4亿元。
  贝因美给公众解释的理由是,存货增加的原因主要系本期生产规模扩大,相应原材料库存储备增加所致。
  但张宏亮认为,这一解释过于牵强,奶粉的保质期一般为一年,在本来就拥有大量存货的情况下,存货持续攀升除了说明企业处在高速增长期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说明产品出现滞销,很多产品生产了卖不出去,造成库存积压,一旦过期就要做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此外,存货占用资金较多,也会影响资金的流动性。
  贝因美的存货周转率是多少呢?根据计算公式,存货周转率等于主营业务成本除以存货平均净额。贝因美年报中显示,2013年主营业务成本是23.6亿元,存货平均净额为7.04亿元,因此存货周转率为3.35,也就是说按照年报的数据,贝因美一年的存货能够周转的次数是3.35次。
  然而根据季报来看,贝因美一季度的主营业务成本是4.44亿元,存货平均净额为10.02亿元,存货周转率为0.44,存货周转天数需要818天,这些存货需要两年以上才能周转完。然而,对于只有一年保质期的奶粉来说,如此高的存货会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不言而喻。
  从上述两组数据不难看出,贝因美在不断增加存货的同时,渠道积压的产品也在增多。然而贝因美在存货高企的同时,还在不断扩张产能。公开资料显示,随着年产5万吨配方奶粉工程项目的顺利建成,年产10万吨的黑龙江安达工厂已成为亚洲单体最大的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基地。
  张宏亮认为,在库存高企的情况下,企业还在不断扩张产能,无非是想提升业绩给投资者以信心,不排除管理层利用存货与应收账款作为工具,粉饰报表,进行盈余管理。
  浙富控股豪赌“中国好声音”风险莫测
  浙富控股收购梦响强音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给人以走火入魔之感:从参股20%加码至参股40%,豪掷8.4亿元巨资,进而再谋求51%的绝对控股。梦响强音目前的核心业务是“中国好声音”系列节目的品牌衍生开发。梦响强音财务数据显示,其盈利增长十分强劲,2013年营业收入约为3.35亿元,净利润约为5070万元;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超过9000万元,净利润则达到3180万元。
  也许正是这份亮丽的财务数据,让浙富控股不惜投入巨资来谋求控股几无固定资产的梦响强音,但其中的风险不容小觑。在此期间,浙富控股股价仅有短暂表现后,复归沉寂,也说明了二级市场投资者对这一收购并不认可。
  超高估值更显饥不择食
  目前类似于“中国好声音”这样的电视娱乐节目层出不穷,这类节目往往是电视台原来的主持人、编导等自立门户之后制作的,利用其在电视台的人脉资源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冠名赞助商等的广告收入。往往几个人合伙便成立一家公司,几乎没有固定资产,这些编导和节目主持人就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人在公司在,人散公司散。节目办得下去就办,办不下去就散伙。这些节目制作公司几乎都是“空麻袋背米”,所需投入资金都来自赞助商的广告,只是需要一点运作技巧和明星的品牌效应。一旦散伙,对合伙人来说也没什么损失。
  “中国好声音”节目推出以后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两年运作下来,加之同类节目不断推出,电视观众已经产生审美疲劳,市场效应也明显递减。让制作团队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上市公司愿意出巨资来收购这家固定资产仅有32万元的节目制作公司。此前有不少上市公司出巨资收购影视类公司,而公司股价也受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追捧。不过,浙富控股在影视类公司标的不多的情况下,目标转向更加细分的电视娱乐节目制作公司,并且给予超高估值,未免有些饥不择食。
  浙富控股财大气粗,而梦响强音的股东则是精明过人。原来的协议是浙富控股参股20%,但浙富控股的出价实在太诱人了,梦响强音的股东显然不想错过这么好的套现机会,因此愿意再多卖些股份,加倍卖出40%的股份还不算,连绝对控股权也一并拱手相让。显而易见的是,如果浙富控股还想要,梦响强音的股东大概会出让100%的股权。当然,浙富控股也不敢要再多了,否则接下100%的股权,仅凭浙富控股那是玩不转的。
  估值泡沫远超互联网
  必须指出,就在3月26日浙富控股首次公告参股梦响强音的当日,梦响强音的股东申请增资1500万元,如今梦响强音名义上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但那增资的1500万元尚未缴纳。这也就是说,梦响强音股东增资的钱还没有掏出口袋,已经都被算作已有股权让浙富控股收购了。由此不难理解,梦响强音股东为什么要迫不及待地多卖股权给浙富控股了。短短一年半时间,几个好朋友临时凑起来的娱乐节目制作公司,今年一季度的估值已经高达21亿元,而到今年底还有可能膨胀到惊人的38亿元,一年不到估值几乎又要翻番,吹泡泡也没这么快。不算前面已经赚到的现金,仅凭40%的股权已经套现8.4亿元现金,这比互联网泡沫还厉害。
  浙富控股愿意做冤大头,梦响强音的股东又何乐而不为呢?要知道,梦响强音的股东手上并不是只有一个“中国好声音”在运作,同时在运作的还有“中国好舞蹈”、“中国好歌曲”、“出彩中国人”等类似的电视娱乐节目。与此同时,全国还有很多同类电视娱乐节目在竞相播放,观众普遍产生了审美疲劳。这种情况也引起了广电总局的关注,去年10月出台“加强版限娱令”,规定“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年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个,当年不得安排在19:30~22:00之间播出”,并将对电视晚会进行调控。由此可见,电视娱乐节目还面临一定的政策风险,运作的空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而此类娱乐节目被逐出电视黄金时间,必然影响广告收入,因此吸金能力也会下降。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浙富控股豪掷亿金的收购实际上是慷股市投资者之慨。浙富控股去年4月实施了非公开增发,募集资金8.59亿元。不到一年,原来的募集资金投向便相继变更,转而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供公司生产经营使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浙富控股能够财大气粗地收购梦响强音了。这里还请浙富控股能够珍惜股东的钱,别把钱不当钱花了。
  广汇能源优先股味同鸡肋 利率调整被指形同虚设
  首单优先股预案并没有花落银行公司,而是落在此前舆论风波不断、并将质疑者送进拘留所的广汇能源(600256)的头上。虽然面对市场质疑,公司重新修订了优先股预案,但是其中还蕴藏着诸多漏洞,令广汇能源非公开发行优先股方案依然味同鸡肋。
  鸡肋的广汇优先股
  一般而言,影响优先股价值的主要因素包括具体条款、流动性和可转换性三个方面,广汇优先股尽管可以通过上交所交易平台进行转让,但由于其本身并未设置赎回和回购条款,也不可以转换成普通股,则此优先股应该被看做是永续债。不过,在修订案中,公司又剔除了不可赎回的规定,但是依然没有回售保护,这对比前一个方案来说,好比是欠了别人的钱但是却没有还钱期限。细察之下,公司优先股修订案并无大的改动,对于优先股股东而言,10%的股息率即使向上浮动也不如广汇债更有吸引力,更何况向上浮动还需要经过股东大会举手同意,而针对优先股股息率调整,公司却设置了分类表决机制。
  毫无吸引力的股息率
  广汇优先股拟定的优先股初始股息率为“不高于公司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年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并以初始股息率作为基准股息率。该公司过往两年的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2.96%和8.95%,中值为10.96%;结合优先股发行预案中选取的数据测算结果,则广汇能源很可能将以10%的股息率水平发行本批次优先股。
  10%看似不算低,甚至能够让人联想起让巴菲特大赚了一笔的高盛优先股,股息率不也是10%吗?但是至少有三点是不容忽视:中国的无风险利率水平高于美国,不能简单来类比;巴菲特拿到的优先股附有可转换期权,而广汇优先股则是不可转换,也没有回售条款保护,高盛优先股最终被公司以10%的溢价回购,而就凭广汇能源的资金实力,即便想回购这50亿余元优先股怕是遥遥无期了。
  还是拿广汇能源自己的债券作为参照更合适些,以该公司在2011年发行的、现在仍然在交易的公司债11广汇01的运行数据为例,目前买盘报出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为6.94%,似乎相比优先股股息率低了不少。但若考虑到11广汇01为6年期债券,且在第三年末(2014年末)设置了回售选择权和票面利率上调可能,也就是说投资者如果行使回售选择权,则意味着这笔债券目前仅为半年期债券;而广汇优先股则没有任何回售保护。两笔投资期限相差巨大,这本足以导致300个基点以上的利率差异了,再加之优先股股息水平未来还存在向下调整的可能,将使广汇优先股的投资价值大打折扣。
  实在看不出投资者认购广汇优先股的好处在哪里,把50亿巨款“锁定”到广汇能源的账户后,再去和上市公司博弈,以免股息率被下调?广汇优先股实在很鸡肋。
  形同虚设的利率调整
  广汇优先股设置的股息率约定了“若公司分红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并报表口径)较上年同期增加100%以上(含本数),股东大会有权根据五年期以上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的上浮趋势上调分红年度的优先股票面股息率;若公司分红年度亏损或公司分红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并报表口径)低于分红年度按基准股息率计算的应付优先股年度股息总额,股东大会有权下调分红年度的优先股票面股息率”,其中股息率上调可能确实给优先股股东带来了些许憧憬。
  这也仅仅是一张难以吃到嘴里的画饼。广汇能源优先股是非累积的,如果某年公司亏损无钱支付优先股利息,来年经营好转时也不用承担补偿责任,对于公司来说分红压力很小。在广汇能源久远的上市历史中,仅有2011年和2007年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了100%,也仅仅是107%左右;近两年业绩则更是一年不如一年,没能让人看到业绩拐点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且不说股息率上调的概率能有多大呢?投资者还有必要去买连分不分红都不确定的广汇优先股吗?
  最有意思的是,广汇能源把是否支付优先股股息决定权交给了股东大会,并针对优先股股息率调整事项,广汇能源设置了分类表决机制,“普通股股东(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与优先股股东(不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实行分类表决”。令人疑惑之处在于,如果表决上调优先股股息率,对于普通股股东有什么好处?如果是下调股息率,优先股股东又凭什么认可?这个看似维系公平的分类表决,很可能令广汇优先股的股息率调整条款形同虚设。
  高昂的融资成本
  单从财务数据演算逻辑来看,以略低于净资产收益率水平的股息率发行优先股,将提高广汇能源普通股的收益水平。但是这仅仅是理论。实际而言,广汇能源若以10%的股息率发行优先股,其融资成本是相当高昂的。债务融资所产生的利息成本是可以税前扣除的,广汇能源母公司的所得税率为25%,这也就意味着10%利率水平的债务融资,折算成税后资金成本率仅为7.5%;例如前文所述11广汇01债的票面利率为6.9%,折算成税后的资金成本仅相当于5.175%。但是优先股股息支出并不能在税前扣除,约定股息率也即是实打实的税后资金成本,相当于该公司发行债券的税后资金成本的近两倍。由此来看,优先股的融资成本其实是相当高昂的。此前由于舆论质疑该公司财务处理的真实性,以及相伴而来的股价大幅下跌,使得该公司从银行贷款和二级市场增发两个融资渠道基本被封死,资金筹措几无回旋余地,幸而抓住了优先股这棵救命的稻草。
  更何况,优先股带给广汇能源现金流的压力也同样不可小觑。毕竟按照约定将付给优先股股东的数亿元股息,需要广汇能源为此拿出真金白银来;而从广汇能源过往三年的现金流表现来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为5.02亿元、4.07亿元、-2.33亿元,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分别为-34.77亿元、-24.34亿元、-20.16亿元,这表明广汇能源原本的现金流压力就非常巨大,而今后恐怕又将再套上一笔不菲的优先股股息“紧箍咒”了。即便广汇能源普通股股东能够获得比以往更高的账面收益,对于该公司实际的现金分红还能寄希望于几何?
  此外,广汇能源在优先股发行预案中,针对优先股发行后对于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测算也很耐人寻味。方案假设了“日公司成功发行优先股,发行规模按照50亿元上限测算,如果2014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在2013年基础上增幅为0-~200%之间,优先股的票面股息率为7%~10%之间,2014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但是该公司却并未揭示出,如果未来可实现净利润下降的话,再加之优先股固定股息的影响,普通股股东将所剩几何?
  对此本刊模拟了该公司的测算模型,将净利润增速指标调整为负数,直到净利润归零的情形(未考虑广汇能源亏损情况),在支付给优先股股东约定的巨额股利之后,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金额。
  从测算数据来看,如果广汇能源按照10%的股息利率足额发行优先股,那么普通股股东就只能盼望着该公司的税后利润同比降幅不要超过40%,否则留给普通股股东的就只剩下亏损了。足见优先股的发行对于普通股股东而言,平添了不小的杠杆风险。
  但是针对这一点,广汇能源在优先股发行预案中却并未详细阐述。尽管在过去两年中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均呈现下降,但是依旧执着地以净利润大幅增长作为测算数据假设条件,究竟是公司对于未来业绩表现极度乐观呢?抑或只是人为控制的风险揭示不足?
  不管怎样,以广汇能源过往的业绩表现来看,再结合本次优先股发行条款,丝毫看不出普通股股东除了被迫加大持仓市值波动幅度之外,能够从优先股的发行中获得任何好处。这也就难怪广汇能源的股价,在方案发布后第一个交易日经历短暂的头脑发热后便跌停了。
  新华医疗暴跌凸显行业并购风险
  此前受到资本市场追逐的医疗器械并购题材近期骤然变冷,鱼跃医疗、新华医疗复牌后股价持续收跌。在投资者用脚投票背后,是对被并购标的不及预期的抗议。新华医疗此次采取定增+现金方式收购英德公司,就是因为英德公司业绩被提前透支,从而遭遇市场看空。
  高溢价并购遭市场抛售
  新华医疗在4月21日复牌当日,股价旋即封住跌停,报收83.87元,市值一日蒸发18.52亿元,其后几个交易日公司股价接连下跌,截止4月30日,公司股价跌幅达26%。投资者之所以用脚投票,在于不看好新华医疗的高溢价并购行为。根据新华医疗发布的收购报告书,公司将以发行股份和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成都英德公司医药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英德公司”)85%股权,作价约3.7亿元。同时配套募资不超过1.23亿元,用于支付上述收购的现金对价。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英德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权益为1.2亿元,评估价值为4.36亿元,对应85%的股权评估价值3.7亿元。这就意味着,此次收购的评估增值率为263%。卖方承诺,英德公司在2014年至2017年对应的扣非后净利润不低于3800万、4280万、4580万和4680万元。
  英德公司在业内赫赫有名,为我国生物制药装备及工程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业务是装备制造和工程服务。目前我国有30余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其中25家是英德公司的客户,英德公司在血液制品装备领域占据领导地位;同时,英德公司在疫苗(人用)生产线装备领域也具有较大影响力,与全国约25%的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新华医疗对此十分看好,认为通过收购英德公司,将使其制药装备板块体系更加完备,是公司完善壮大制药装备板块的战略体现。
  自2010年以来,新华医疗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并购之路。2010年,以零价格受让淄博众生医药有限公司60%的股权;2012年,以3.14亿元并购长春博迅75%股权;2013年,以3.53亿元并购远跃药机90%股权;2013年,以3.84亿元收购威士达医疗60%股权。由此看出,新华医疗通过外延式扩张来壮大业绩的意图非常明显。兴业证券指出,“公司去年收购的远跃药机和威士达也贡献了一定的收入增量”。而对于收购英德生物,兴业证券分析称,此次收购主要对2015年业绩有所增厚。可是,这次新华医疗并购英德公司显然失手了。
  集中采购透支英德未来盈利
  英德公司过往以及营业收入预测显示,2011年至2013年,英德公司处于高度发展时期,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0.61亿元、1.97亿元、3.19亿元,2012年和2013年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25.59%与61.53%的大幅提升(见附表)。
  但是这种高速成长可能难以持续,日,卫生部发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根据规定,自新版药品GMP实施之日起,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车间应符合新版药品GMP的要求,现有药品生产企业将有不超过5年的过渡期,并依据产品风险程度,按类别分阶段达到新版药品GMP的要求,其中血液、疫苗等无菌制剂要在日之前完成GMP认证。这直接造成部分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和人用疫苗生产企业考虑到新版GMP认证时间紧迫,设备、工程改造工作量大,提前同英德公司签署了相关的设备和工程服务合同,从而导致2012年英德公司业绩的大爆发,也提前透支了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
  这批GMP集中改造之后,英德公司是否还能保持高速的发展?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据英德公司预计,2014年至2018年,英德公司的收入增长率分别达到1.72%、2.70%、7.69%、5.25%和2.94%,将处于低速发展态势。没有了新版GPM的“东风”,英德公司高速增长的神话也将不复存在。
  外延式增长亦有风险
  在医疗器械行业,新华医疗密集并购并不是个案,今年已经有包括千山药机、鱼跃医疗在内的多家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发布了并购重组公告。为何医疗器械这么热衷于并购重组呢?
  新《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即将出台,新条例将对医疗器械按风险程度分三类管理,并明确相关企业先注册后办理生产许可,新条例提高了企业门槛,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重点监管高风险产品,对行业冲击较大,给了大企业并购的机遇。另外,医疗器械企业并购审批周期短,成功率和回报率都比较可观,可解决企业扩张中的资金难题。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医疗器械企业并购意向浓厚。
  但是并购是一柄双刃剑,通过收购进行外延式扩张有利于上市公司迅速做业绩,同时有些外延式收购带来的狂欢也只是暂时的,一旦接下烫手的山芋,显然投资者是不买账的,比如鱼跃医疗收购华润万东,也因为2014年一季报业绩大幅亏损而连续吃了两个跌停。记者还注意到,随着大规模并购的开展,新华医疗的资产负债率从2009年的约30%水平一路攀升到2013年底约50%的水平,这远高于申万医疗器械行业27.96%的水平。而随着摊子越铺越大,也对上市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风险愈来愈大。新华医疗重组后的暴跌当引起医疗器械行业公司的重视,当前和佳股份也因为重大资产重组而停牌,等待投资者的将是什么结果呢?
  亚星锚链业绩一年不如一年 高管薪酬稳定遭质疑
  亚星锚链(601890)于日上市后,业绩一年不如一年。日前披露的2013年年报显示,公司业绩已经沦至亏损。对此,有投资者质疑:“公司2012年业绩下滑,2012年高管薪酬打了九折。但2013年公司巨亏,高管薪酬为何没有降?”
  上市前后业绩冰火两重天
  据亚星锚链上市招股说明书介绍,2008年、2009年、2010年 1-6月,公司实现净利润分别为9102.91万元、1.88亿元、1.139亿元。从这份业绩单来看,公司业绩同比增幅明显,并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2010年是亚星锚链上市的第一年,也是公司业绩的“转折点”,公司2010年实现净利润1.499亿元,同比减少20.14%。
  进入2011年、2012年后,公司业绩更是“王小二过年”。2011年全年,公司实现净利润9996.85万元,同比下降33.3%;2012年,公司实现净利润7515.04万元,同比下降24.83%,呈现“阶梯式”下滑。
  在2013年,亚星锚链则步入了“亏损企业”的行列。亚星锚链于今年4月25日披露年报,2013年公司净亏损2098.25万元。
  股东要求“业绩与薪酬同步”
  “上市三年多时间,亚星锚链业绩年年降,高管薪酬凭啥只降一次,有的高管竟然还可以涨薪水。”上述投资者向大众证券报和财信网记者表示,“公司业绩必须要和高管薪酬挂钩,业绩降、薪酬应该跟着降。”
  从历年年报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1年,亚星锚链高管薪酬几乎维持不变,只有一名监事的薪酬在2011年调整为86300元,较2010年上调6300元。
  经历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业绩下滑后,亚星锚链高管在2012年集体调减薪酬,薪酬平均打了个九折。而在2013年业绩大幅亏损的情况下,亚星锚链高管薪酬多数维持不变,其中两位高管上调了薪酬:一监事薪酬调整为115511元,较上一年度增加了34654元;监事会主席薪酬调整为67910元,较上一年度增加了7910元。
  “高管薪酬调整需到年底”
  昨日,记者就投资者关心的业绩及高管薪酬问题,采访了亚星锚链证券事务代表肖莉莉(下称“公司”).
  记者:公司2013年净利亏损超2000万元。公司于2010年12月底上市,上市三年多时间,经营状况为何一年不如一年?
  公司:今年亏损主要是计提了一些费用。公司与深圳市中技实业 (集团)有限公司2.5亿元单一信托理财事项未能在2013年处理完毕,公司年末计提坏账损失3750万元,直接影响利润。
  记者:在业绩亏损的情况下,公司高管2014年薪酬是否还继续维持2013年的水平?请问高管薪酬是否与公司经营挂钩?
  公司:2012年公司根据高管考核的结果调整了薪酬,这是人力资源部做的定期考核。关于高管的薪酬是否再做调整,要2014年年末才能知道,到时公司会召开董事会商议薪酬问题。
  首发股已解禁IPO项目仍无收益
  实际上,亚星锚链业绩下滑不是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公司上市三年多,IPO募投项目始终没有贡献业绩,这一问题也是饱受市场质疑。
  记者:公司上市以来,募投项目始终不能贡献业绩,这与公司对项目投资缓慢有很大的关系,报告期公司最快的项目投资进度为69.84%,最慢的项目进度为26.12%,为何所有项目进度上都比较缓慢?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
  公司:我们的“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受政府统筹规划原因尚未开工建设,预计年内能开工。R4项目还比较快,预计今年6月份完成。R5项目中11#制链机组已建造完毕进入试生产,其余设备正在建造过程中,预计2015年3月份完成项目。
  记者:去年12月,公司首发限售股解禁,其中,陶安祥持有12965.55万股、陶兴持有3504.01万股、施建华持有819.94万股、陶媛持有546.63万股、施建国持有273.31万股、陶良凤持有633.87万股、于士留持有273.31万股。他们2014年是否有减持计划?
  公司:我们还没有收到这方面的通知,现在确实已经解禁了,但到年报为止,还没有看到抛售。
  博汇纸业因涉嫌存在信披违规遭证监局立案调查
  4月30日晚间,博汇纸业(600966)公告,4月30日,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山东监管局《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涉嫌存在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山东证监局决定对你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博汇纸业称,公司将积极配合调查工作,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中茵股份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减持逾5%公司股份
  4月30日晚间,中茵股份(600745)公告,公司接到公司控股股东苏州中茵集团有限公司通知:中茵集团自2013年12月开始通过二级市场卖出和约定式购回交易的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16,598,599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7%。
  上述变动后,中茵集团持有公司股份152,671,40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6.64%。公告称,上述股东减持股份的目的,均为支付收购蓬莱市玉斌矿山机械配件有限公司剩余转让款及后期建设相关费用。本次权益变动情况未导致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公司同日披露的公告显示,2014年1月至2014年2月底,公司股东冯飞飞(公司实际控制人高建荣之配偶,中茵集团股东,持有中茵集团40%股份)将持有公司的无限售流通股通过二级市场减持8,708,569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66%。截止公告日,冯飞飞仍持有公司股份16,49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4%。
(责任编辑:郭宗明)
已有&0&条评论
绾虫揪缁煎3173ワㄥ锛剁涓璺17.95癸璺骞锛17.07%锛58.....
当前人气:0
[褰姣ぉㄨ] .cn/view/189514.j.....
当前人气:0
1.1.富17浜'澶х',姣ュ17璁″褰ュぇ瑰.....
当前人气:0
琛涓瑰ソ锛姣ぉ灏遍d涓釜″澶肩锛璧锋ユ定杞拌.....
当前人气:0
归澶淬17娆℃ 扮瑗胯 搴
当前人气:0
缇堕0(浜堕0)锛璺4.72癸17......
当前人气:0
璧璧璁17浣ラ锛借富濂A楠ㄩ哄ㄤ汉Fourier X1杩.....
当前人气:1
拌$宠喘锛17缇3拌17174ョ宠喘锛 缇宠喘浠g锛.....
当前人气:0
娴峰╄杩浼瑙12浠ヤ17浣浼涓涓挎璋达寰璋寸锛.....
当前人气:0
澶у╀濂斤
当前人气:1
热门问诊股:
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
个股净流入
个股净流出
证券名称最新价格涨跌幅净流入金额(万)
56.59.37%8.4410.04%72.6110.0%33.8810.0%
目标涨幅最大
机构股票池
股票简称投资评级最新价目标价
买入21.5428.00买入38.10--买入6.507.80买入10.92--
24小时新闻点击排行榜
48小时新闻点击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借鉴部队三级管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