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中东与中东相比哪一个石油更物美价廉?理由

世界上最好的石油产自哪里?反正不在中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全世界都在生产石油,那什么样的石油算好?沙特、伊朗、俄罗斯、美国,争抢市场争得那么激烈,那谁家产的石油是最好的?其实,石油好不好,最重要的两个衡量标准就是色泽和味道。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么一点,石油最主要的用途还是用来炼制交通燃料——汽油、柴油。比如在美国,50%的石油都用以炼制汽油,所以越容易被炼化成汽油、柴油的石油越好。  石油有酸甜之分  为什么石油有酸甜之分呢?不瞒你说,很久很久以前,判断石油品质好坏的方法就是用舌头来品尝,好的石油味道甜,品质不好的石油味道酸。    不过现在我们知道了,有的石油之所以尝起来酸,那是因为硫含量比较高。根据现在的国际标准,如果石油的硫含量小于0.5%,那么就认为这种石油是甜的,反之则是酸的。  石油越酸,硫含量就越高,因为硫具有腐蚀性,而且酸油往往也有更高的二氧化碳含量,所以炼化过程越复杂,使用起来也越不安全环保。甜石油比酸石油的价格,曾经每桶可以高出15美元。    出产酸油的地区包括墨西哥湾、南美、加拿大。  出产甜油的地区包括美国德克萨斯、欧洲北海、北非、澳大利亚、印尼。    OPEC,一向以石油产量大、储量大、成本低而闻名于世,但OPEC国出产的原油品质却不是世界上最好的。OPEC国出产的石油,平均含硫量在1.77%左右,属于酸油。  石油有轻重之分    体验了石油的味道,再来看看石油的色泽。石油是黑色的金子?抱歉,黑色的石油是石油圈里最不值钱的一类了,而且越黑越廉价。颜色越浅的石油越好,最好的石油是无色透明的。    石油的颜色和石油分子当中的碳原子数量有关系,天然气分子碳原子含量不大于4个,石油的碳原子含量在4个以上。碳原子数量越多,石油的色泽就越黑,密度也越大,越不容易被炼成汽油,所以油品越差。  不过现在评价石油品质也不看色泽了,而是有了更高级的指标——API比重。  API比重是衡量石油密度的指标,这个值反应的是石油在15.6℃温度下,与水密度的相对关系。  API值越大,石油密度越小,品质也越好  如果API比重大于10,石油则比水轻,能浮于水面  如果API比重小于10,石油则比水重,能沉入水底  石油按API比重分类  轻质原油,API比重大于31.1  中质原油,API比重介于22.3 ~31.1之间  中质原油,API比重小于22.3  几种主要原油标杆  石油硫含量越低越好,密度越轻越好!  根据含硫量和密度的不同,全世界共有近160种不同的标准原油,品质价格各不相同。不过最主要的三种为WTI原油、布伦特原油、迪拜原油。    WTI,West Texas Intermediate,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是一种轻甜油,API比重39.6,含硫量0.24%,主要产地为美国西南部。从品质角度来讲,WTI原油比布伦特原油及OPEC出产的原油品质好。不过由于其他市场因素,当前WTI原油价格低于布伦特原油价格。  Brent Crude,布伦特原油,API比重38.06,含硫量0.37%。布伦特原油产自欧洲北海,根据该地区的5个产层Broom,Rannoch,Etieve,Ness和TarbatBrent的名称,取其首字母,便组成了Brent这个名称。全世界有近2/3的石油定价都会参考布伦特原油价格。  Dubai Crude,迪拜原油,API比重31,含硫量2%。迪拜原油无论从硫含量还是从油密度来讲,都比WTI和布伦特原油油品差,主要用于为产自中东的原油定价。    世界原油品质大比拼    上图为世界上部分原油的API值和硫含量值情况。越靠上、越靠左,油品越差;越靠右、越靠下,油品越好。  可以看出来,墨西哥湾Maya原油油品最差。  不要看沙特、伊朗石油产量大,生产的原油品质也只能叫一般般。  美国的WTI原油、欧洲北海的brent原油,品质都不错,油品的差别也不大。相比之下,WIT原油油品略好一些。  Tapis原油,全世界最高端的石油,API比重高达45.2,含硫量仅0.0343%,油品又轻又甜,是石油界的LV和劳斯莱斯。该种原油产自马来西亚一个油田,遗憾的是从1998年开始产量便开始下降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 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国际石油轴心大转移 俄变老中东变软新轴心崛起
来源:《观察与思考》杂志
  -丁建兵
  受到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内的官员的言论刺激,以及投资者担心伊朗问题可能导致国际市场原油供应紧张以及美元汇率继续走软等因素,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6月30日开盘前电子交易中突破每桶 143美元,一度达到每桶143.91美元,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而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公布2008年全球市值5 00强企业排行榜同时表明,随着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市值大幅攀升,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依旧稳居冠军宝座,中国石油一举击败美国通用电气摘得亚军头衔。就全球而言,资源性企业的排名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如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巴西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和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它们的排名都非常靠前,分别是第4名、第12名、第 18名和第21名。国际银行巨头纷纷给后起之秀让路。花旗银行从去年第4名跌到第53名,汇丰银行从第12名滑到第1 5名,美洲银行从第8名跌到第23名。
  尽管说市值排名或只是数字游戏而已,但不断上涨的油价对各国经济造成的冲击确有切肤之痛。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当国际原油价格逐渐稳定在每桶130美元以上时,这句话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圭臬,围绕石油这种“黑色黄金”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又异常激烈的鏖战。随着这场“战争”的持续展开,世界“石油轴心”大转移的征兆也越来越明显。
  油价大涨的预言与现实
  欧佩克轮值主席、阿尔及利亚能源和矿业部长哈利勒日前预测,油价今年夏天可能升至每桶150美元至170美元。伊朗局势将对油价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今年夏天针对伊朗的威胁增加,油价会进一步攀升。如果发生大的危机,导致伊朗石油生产停止,油价可能会升至每桶200美元、300美元甚至400美元。欧佩克现阶段最多可以每日增产300万桶,伊朗眼下日产量大约为400万桶。
  市场对这一言论立即作出反应,6月26日便飙升5美元,逼近140美元/桶。而27日OPEC宣布,13种一揽子原油参考价格在26日上涨90美分,至130.77美元/桶。现货的坚挺更加强化了投机资金的买入意愿,27日原油价格终于突破盘整了15个交易日的平台,首次站上140美元。6月30日开盘前电子交易中又突破每桶143美元,摸高至143.91美元/桶,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尽管日前沙特宣布增产石油,但对全球石油需求量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油价高涨给产油国带来双重利益,除来自石油的直接利润,还有来自上涨的商品期货指数。但对于那些使用汽油或电力的公司,日子就不好过了,比如通用汽车。在高盛降低了通用汽车的评级后,通用股票又受到油价冲击,收于1974年来最低水平。在供需不平衡的当下,各个石油需求大国都不得不各自想办法。如意大利就实行了“劫富济贫”的税收政策,向石油公司征收新税,弥补穷人的能源开销。而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4家远洋金枪鱼捕捞团体27日就集体休渔一事达成一致,以抗议燃油涨价造成的经营困境。
  欧洲央行是否提高欧元利率,也将影响油价短期内走势。欧洲央行于7月3日举行会议,决定提高利率。欧洲央行把利率从现阶段的4%提高至4.25%,以抑制通货膨胀。欧洲央行此举可能导致美元进一步走软,抬升油价。近日,西方媒体多次报道有关以色列计划袭击伊朗的“流言”。如以色列空军6月初在地中海东部海域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被《纽约时报》称为“可能在为空袭伊朗核设施‘热身’”。美国前驻联合国代表约翰·博尔顿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更“预言” :以色列将在美国下任总统就职前对伊朗发动袭击。
  除此而外,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威胁降低产量也助推油价上涨。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负责人日前称,国际市场石油供应充足,利比亚可能会降低石油产量。利比亚石油产量位居非洲第三,低于安哥拉和尼日利亚。
  在如此种种的预测引导下,大量投机买家进入原油期货市场,导致油价大涨。美国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称,截至今年3 月底,美国投资机构投入能源类商品的资金为1390亿美元,主要投资方向就是原油。公司估计,其中超过一半资金为养老金。美联社6月27日援引批评者的话说,养老基金在商品市场大量投资,人为抬高商品价格。此外,美元不断贬值也推动油价高涨。在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投资者抛出大量美元购买石油以对冲风险。
  中东石油牌已经不再硬
  中东的石油开采兴起于上世纪初。一部中东历史写满了一个道理:石油的多少几乎是支撑起一个国家以及决定国家重要性的关键因素。伊拉克和沙特石油开采的历史并不久,但产量颇丰,后来居上。沙特直到1935年才由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在境内打出了第一口油井,3年后才进行商业性开发。然而,光达曼油田的产量就足以使沙特一跃成为石油界“龙头老大 ”。
  迫于各方的重重压力,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终于决定7月起每天增产50万桶石油。但这一单边政策却遭到欧佩克其他成员的抨击,它们坚称没有增产石油的必要,油价升高并非由于供应不足。分析人士认为,这些国家之所以如此坚持,一方面固然有维持高油价的用意,另一方面也源于越来越强烈的危机意识。近些年,国际油价的一路飙升使很多中东产油国开足马力、过度生产,现在已经显现疲态、后继乏力,在面对日益崛起的新兴产油国,他们不得不开始“惜油如金”。
  由于石油是一次性消费的战略资源,因此先开发国家与新兴石油生产国相比并不占优势。早有专家提出,21世纪的前50年是石油储量寿命的临界点,而传统产油国的前景尤其堪忧。中东产油国已经走过叱咤风云的辉煌时期,在过去30年里,它们对世界石油出口的控制至少下降了15个百分点以上。一方面,中东产油国在石油开采上越来越受技术的限制,尤其随着易采地区的油田油源不断下降而不得不进军边远地区时,技术问题尤其突出。而中东产油国的设备大都从西方进口,难免被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因为它们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西方一些石油公司对中东国家的石油储量提出了质疑。它们通过技术分析,认为沙特境内的世界最大油田—加瓦尔油田已经处于开采的中晚期,面临诸多困难。
  中东传统石油大国的地位受到新兴石油国家的挑战是肯定的,因为中东各国的石油储量虽然丰富,生产也比较发达,但石油加工业却极为薄弱,而新兴石油国家则很注意克服这方面的不足,竞争力远远高于传统产油国。中东各国已经过了辉煌期,开始步入“中年”甚至“晚年”了。反观新兴产油国,后劲十足,像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不过中东国家也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不会有很强的失落感”。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迄今已经经历了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年,平均年产量在11亿吨左右,第二个高峰期是从1997年至今,年产量超过10亿吨,这两个高峰期已经消耗了中东地区很多的石油,不可能再出现第三个高峰期了。这样,中东作为传统石油大国的地位将有可能改变。
  一些阿拉伯媒体还认为,能源消费的改变也是促使中东石油走下坡路、导致世界石油能源结构重组的诱因之一。如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一直致力于石油供应的多元化,1977年美国从海湾进口28%的石油,如今已降到22%。其他国家几十年来也都不断开发、扶植新的石油生产国。这些都使中东的石油牌不会像以前那样硬。
  俄罗斯能源或已“人到中年”
  历史上,阿拉伯人曾成功使用“石油武器”与西方抗衡,现在,这件武器正被“后起之秀”们接过。2008年第一季度,俄罗斯凭借950万桶的原油日产量超过沙特成为全球第一大产油国。俄罗斯把石油作为同欧洲国家和世界石油消费大国打交道的重要筹码,而为了更好地利用手中这张牌,它十分注重维护石油大国的地位。近来,俄罗斯在境内新增了石油钻机 500台,其石油工业在积极引入外资的同时,也在向海外转移。
  但是,俄罗斯的情况也并非一片乐观。俄联邦统计署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首次出现下滑。卢克石油公司副总裁列奥尼德·费顿早前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俄石油生产高峰期已过,再也不会回到以往的水平了;俄《观点报》也援引俄工业与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的话说,俄石油减产是油田枯竭和开发费用增加所致。“石油开采趋缓这个阶段并不可怕,但显而易见的是,轻松开采石油的阶段结束了,俄罗斯现在需要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中。”但是,问题恰恰出在资金短缺上。该报题为《石油人缺钱》的文章称,俄罗斯经济最富的一个行业遇到了大问题,石油产量下降,没有钱开采新油田,而旧油田在枯竭。
  也有专家对俄石油生产已达峰值的预测持怀疑态度。“发现”金融公司的基础分析处处长娜塔利亚认为,“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速度的确在减慢,但说产量开始下降则为时尚早”,尽管2008年俄罗斯只开采4.98亿吨左右的石油,比去年还是会增长1.5%;近10年来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可能处于高峰期,今后10年每年仍会保持1%至2%的增长。
  如此争论不休让人们深感疑惑:俄罗斯的能源开采与供应是否已经“人到中年”了?
  新的“石油轴心”悄然崛起
  能源分析人士预测,未来1/4世纪的石油时代将与过去的25年完全不一样。不断增加的需求以及传统石油生产国的减产所产生的缺口,将由那些潜在的石油出口国以及潜在的石油增量来补充。此外还有一些非传统石油,比如油页岩、沥青砂以及超重油等。
  潜在的石油出口国首推巴西。巴西去年11月宣布,近海的图皮油田的储量可能达到80亿桶。在过去30年里,超过这一储量的只有在哈萨克斯坦发现的储量150亿桶的卡沙干油田。今年4月,巴西又宣布发现了一个储量可能为330亿桶的油田,被称为里约人油田,它可能成为历史上发现的第三大油田。美国《经济学家》说,就在去年年初,巴西的石油储量只有120亿桶,占全球储量的1%。但是随着新油田的发现,巴西可能成为世界第8大储油国。美国《商业周刊》甚至称巴西是“新石油超级大国”。
  新油田在巴西的发现,也使得那些认为世界石油很快将被采光的预言变得不那么可信。虽然世界上已经没有很多巨型油田存在,但是巴西油田的发现说明勘探、开发和海上钻井平台技术在不断发展,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使得被发现的油田的再开发成为可能。
  一些战略预测专家认为,巴西这两个油田的发现,有可能结束过去30年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改变世界石油势力版图。“届时,沙特阿拉伯作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国的地位将衰落,中国和印度将取代西方成为海湾石油的主要购买者。 ”
  当然,除了巴西,南美的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也都相继发现了新油田。世界石油版图已经开始悄然裂变。石油工业的上游产业一般由国际石油巨头控制,而且竞争激烈。由于过去几年油价的飙升,一批新兴油气公司已经崭露头角。英国《金融时报》将7家来自经合组织之外的国家的大能源企业称为“新七姐妹”,分别是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巴西石油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它们加大力度积极占有资源和寻找资源,把世界老牌能源企业—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公司、英国的BP公司和英荷壳牌石油集团等—推到一边。
  在这些掌握石油储量的企业中,国有石油企业的比例越来越大。全球72%的石油储量都由国有企业掌握,世界上最大的10家石油工业上游产业公司都是国有的。需求增加和供应偏紧使得能源出口国家掌握了更重要也更坚实的基础来扩大它们的影响,它们的影响力甚至比欧佩克还要大。新美国基金会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国有公司掌控着世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使得一些石油出口大国有胆量采取对抗美国的行动。比如委内瑞拉企图减少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影响。俄罗斯也利用其力量在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问题上反对美国。新的“石油轴心”正在形成,这引起了全球能源市场结构的转变。
&&&原文发表于
(责任编辑:廖恒)
09-03-04 22:32·
09-03-04 04:10·
08-11-21 09:05·
08-11-17 11:34·
08-11-14 12:00·
08-11-27 16:41·
09-01-23 10:08·
09-03-03 18:56·
08-10-28 21:43·
09-02-20 13:40·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美国和中国到底谁更依赖中东石油?
作者:专栏作家 陈季冰
因此,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来说,未来真正需要担心以及未雨绸缪的不是美国和西方进一步介入中东事务,而是相反—一旦它进一步撤退,留下的权力真空和秩序真空由谁以及如何来填补?
对于那场已经蔓延了整整5年的令人失望的&阿拉伯之春&起义,不同人有截然不同的解读。
在中国,最为大多数人不假思索地接受并深信不疑的一种叙事是:1,&阿拉伯之春&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精心策动的,目的是通过制造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来加强对中东地区的插手和控制;2,美国和西方这么做,根本上是为了算计中东的石油利益,众所周知,石油是现代经济的命脉。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不是说过吗?&&&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世界。&这句话是现代西方推行霸权主义政治的最露骨的宣言。
这是一种很难证明或证伪的逻辑。
自罗马帝国以来的2000年里,西方与中东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利害关系从来就没有一刻轻松过。这种利害关系在不同时代又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石油就是最近一个世纪中出现的最重要的新变量。
不过,本文会把这个纠结着宗教冲突、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的错综复杂问题简化为一串经济问题:美国(和西方)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究竟有多大?这种依赖度正在升高还是在降低?如果说&控制&的话,美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控制&中东石油的?&&
一.美国并不依赖中东石油
实际上,今日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比过去半个世纪里的任何时候都要低。
这使得美国和整个西方经济远比过去更能够承受源自中东的灾难性事件冲击,这还导致了新的政治后果。阿拉伯的政治动荡发生在此时并且迟迟得不到解决,或许并非纯粹是巧合。
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促使阿拉伯国家联手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这给美国经济造成了猝不及防的打击。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宣布,要在7年内实现美国的能源自给。但就像这位不走运的政客在任期尚未届满就被赶下台一样,这项承诺并没有兑现。相反,美国市场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反而逐年升高&&1973年时石油净进口量占美国国内需求的35%,到198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7%。
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在2005年达到60%的历史峰值,但自那以后便开始迅速下降。
5年后的2010年,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下降到49.3%,13年来首次降到50%以下;而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nergy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简称EIA)的数据,2011年,美国每日进口原油891万桶,降至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到2013年,石油净进口量占美国国内需求的比例进一步降至46%。
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OPEC原油在美国的原油进口中的比例也在降低,而OPEC中的中东部分比例降得更低。据英国《金融时报》对美国能源部数据的分析,到2014年下半年,OPEC原油占美国原油进口总量的比例跌至40%,为每日290万桶,这是30年来最低。
事实上,美国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高度依赖于中东地区的石油。美国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多元,且分布均衡。
美国所在的美洲大陆历来是美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来源地,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的石油供应日益呈现出向本土及周边地区收缩的态势。从1973年到2010年,美国从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这6个美洲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占其原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均值为39.1%,历史峰值为1997年的52.7%。这一比例从1996年首次突破50%后至2010年达到52.5%。因此,美洲大陆目前已稳居美国海外石油供应的头把交椅。
除此之外,进入世纪以后,美国原油的总进口是下降的,但从大西洋地区和非洲的进口比例却仍在上升。此消彼长之间,迅速降低了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当然也加强美国石油供应的安全性。
如果从绝对量上来看,至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东地区就不再是美国原油进口最多的地区。1991年海湾战争以后,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占总进口的比重更是逐年下降。到2010年,美国仅从北美地区进口的原油就占其总进口的34%,而中东只占18.5%。即便在历史上横向比较,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在中东石油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就一直低于欧洲和日本,今天更是远低于中国。
反过来再看一下中东的石油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事实可能更令中国读者想不到:虽然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全球占已探明总储量的近70%,但美国从来就不是中东石油的最大买家。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东向美国输出的石油约占其出口总量的10%-15%,远比向欧洲和日本的出口量要少。2001年,美国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8055万吨,占当年美国进口总量的17.3%。2005年,美国原油进口量达到历史峰值,但从沙特进口的原油却下降到7225万吨。到2010年,美国从沙特进口的原油进一步下降到5455万吨,占当年总进口量的11.5%。虽然沙特至今仍是美国第三大原油进口国,但它平均每天向美国出口的原油已减少到了100万桶都不到,而美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加拿大平均每天向美国出口原油却超过了300万桶。尽管沙特近年来想尽办法&&包括打价格战&&试图保住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但看起来它与美国的这条经济纽带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
这一变化的政治后果很可能要不了不久就会显现出来,这也是沙特近年来迅速走近中国的最重要的原因。
按照一些能源分析师的预测,下一个10年里美国对海外石油依赖减缓的趋势还将延续下去。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曾在2011年3月底提出过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通过增加国内石油生产、提升生物燃料和天然气作为替代能源的应用、鼓励电动车推广和改善燃油动力车的能效等一揽子方案,用10年时间将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削减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经济对石油需求的不断下降和新的石油来源的增多,美国将在2020年之前把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数量再削减一半,并可望在2035年之前把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量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欧洲的情况也差不多。2000年,西欧每天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130万桶多一点,占沙特当年原油出口的21.2%。到10年后的2010年,这一数字降到每天60万桶左右,仅占沙特当年原油出口的10%都不到。10年里缩减了一半多。
二.美国已是全球最大产油国
那么,美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说起来也很简单,美国本土本来就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历史上美国就曾是全球最大的产油国之一,1970年时,美国曾达到过日均产油1130万桶的峰值。但随后的40年里,美国原油产量持续下跌。进入新世纪以后,国际原油价格的飞涨鼓励美国企业加大了本土原油的开发生产。而在这一过程中,新世纪第二个10年里出现的所谓&页岩革命&和&致密油革命&又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2008年,国际油价涨到过每桶147美元的历史记录。自那一年至今的7年间,美国原油产量几乎整整翻了一番。2013年10月,美国原油产量超过进口量,这是近20年来第一次。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14年春,美国的日均产油量重新恢复到1970年的峰值水平,并一举赶超沙特阿拉伯的水平,这是1991年以来的首次。这一年里,美国的天然气产量也超越了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俄罗斯的产量。
国际著名投行高盛集团(GoldmanSachs)曾在2011年9月预计,美国将在2017年超越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油气生产国。但事实上,这一天提早了3年就到来了。即便各国产量有时上下有所浮动,但美国目前也肯定已是全球三大油气生产国之一,其产量与另外两大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不相上下。
事实上,新世纪第二个10年里全球石油产量的净增长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另据IEA的估计,今后几年里世界新增石油供应量中仍将至少有1/3来自美国。
按照美国官方的此前权威预计,美国石油日产量将在2020年左右达到顶峰,随后才开始下降。不过,2013年,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已攀升至197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数据又一次显示了页岩革命如何改变了美国的能源供应前景,当然,这也注定将要重塑全球能源版图,给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带来深刻影响。
眼下,很少有人会怀疑美国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能源自给。但实际上,随着国内油气产量的迅猛提升,美国很可能早在2011年就已经成为了石油产品的净出口国。过去长达62年来,美国一直都是石油产品的净进口国。
从根本上说,美国长期的石油净进口地位不是市场供求关系,而是政治造成的。若不是美国国会颁布的原油出口禁令,美国或许早就是一个石油出口大国。但近年来,在企业界的呼吁下,上述政策出现了明显的松动。自从2010年&页岩革命&兴起,美国国内的原油价格一直低于全球价格,因此国内产油业者急切希望解除上世纪70年代因阿拉伯石油禁运危机而制定的出口禁令。
2014年3月中旬,美国能源部宣布,向市场释出多至500万桶原油,以应对当时的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市场动荡。这是自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来美国首次释放战略储备石油,释放的量不足美国7亿桶左右战略储备石油总量的1%。按官方的说法是,这是一次&测试销售&,是&对储备系统基建的运作能力进行检查&&评估发生中断情况下的系统能力&。
虽说这次释放战略储备石油与解禁石油出口并无直接关系,但看得出来,这是在为一旦石油市场全面开放将会面临的冲击做准备。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近年来不断刷新历史记录,维护它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预计未来类似的释出储备石油的举动还会出现,甚至增多。
2014年6月,美国政府首度批准国内石油企业出口经过最低程度加工的凝析油,从而实质上放松了实施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在在很多人看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他们认为,这实际上距离完全放开出口已不远了。当时,美国出口的首批凝析油被韩国和日本和日本买家买走。
2015年8月中旬,美国首度允许国内原油有限度地销往墨西哥,此举使得美国石油出口禁令进一步得到松绑。
到日美国国会两院投票通过全面解除原油出口禁令的法案时,这一事件应当说几乎已经没有任何悬念。第一批美国出口原油的买家正是中国的国有石油企业&&中石化,它达成了具有美国石油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笔交易。
按照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的预测,随着出口禁令的解除,美国可能在未来十年里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净出口国之一。另据国际能源署的预计,到2017年,美国的天然气产量将从2010年的6900亿立方米上升至7690亿立方米,而同期俄罗斯的天然气产量将从6590亿立方米上升至7570亿立方米。届时,美国将取代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出口国。
三.中国才是中东石油最大买家
随着美国从石油净进口国向净出口国的转变以及整个西方世界对中东石油依赖度的迅速降低,过去30多年里经济迅猛增长的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填补了中东的石油出口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第一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时,沙特阿拉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微乎其微。但仅仅过了10多年,到2002年,沙特对华原油出口量便超过了1100万吨,占当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的16.4%,年增率达超过40%。沙特也从这一年起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并一直保持至今。到2010年,沙特对华原油出口量已高达近4500万吨,占当年沙特对外原油出口总量的18.6%。
早在2011年,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量就已经比美国多出40%。眼下,中国对包括沙特在内的中东国家的原油依赖程度不仅已远高于美国,也高于欧盟。在所有西方大国中,唯有日本对中东的石油进口依存度比中国更高,但日本石油消费的绝对量远远小于中国。
与美国对原油的需求和进口呈下降趋势截然相反,中国未来的石油需求和进口仍在快速上升。EIA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能源使用量翻了一倍多。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量会比美国高出2/3;到2040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将是美国的两倍。
自2012年12月起,中国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净进口国。该月美国石油净进口量跌至1992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每天598万桶,而中国海关的数据则显示,中国同期石油净进口量增至每日612万桶。
在随后的3年里,中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而美国经济稳步复苏,世界原油第一进口大国的座次在中美两国之间出现过轮替。2015年4月,中国石油进口达到每日740万桶(相当于全球每日石油消费量的8%),再次超过美国每日720万桶的进口量。
长期来看,随着经济的增长及家庭汽车保有量的激增,中国未来的原油进口还将进一步增加,而美国的进口量则呈现稳定下降趋势。因此,中国坐稳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的宝座是板上钉钉的事。
2013年4月还发生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量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当月,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原油日需求量为4430万桶,而非OECD国家达到4450万桶。除了中国以外,印度也是、并且未来将日益成为原油需求增加的主要推手,IEA预计印度的石油消费增长幅度将明显高于其他地方,在2040年将攀抵每日1000万桶。
还需要关注的是,虽然美国和西方对中东石油的进口一直在下降,但自1980年以来,沙特和其他中东主要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总体上是不断上升的。这就意味着,中东的不仅新增的石油产能全部销往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既有的产能的买家也正在从西方转向东方。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014年的15年里,中东的石油出口量不断增加,而石油价格却经历了一轮翻两番多的超级繁荣景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完全得益于来自中国的需求。
西方老牌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美国与中国的石油需求和进口之间划时代的消长关系,不仅已经彻底改写了国际原油市场的格局,未来还将大幅度地改写全球地缘政治版图。简言之,中东的前景未来将越来越取决于新兴市场,尤其是取决于中国;而中国的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未来也将越来越取决于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现在,我可以来试着回答本文开宗明义提出的问题:美国和西方是不是中东政治动荡的策动者?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不仅如此,我的观点恰好相反的:正是由于美国和西方因为石油利益的下降而对中东地区的介入越来越三心二意,中东地区旷日持久的政治动荡才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
即便抛开人权、民主之类理想主义色彩强烈的词汇,仅仅从现实主义的立场去看,美国和西方现在恐怕更多地是因为地缘战略因素而关注中东。维护以色列的安全、抑制伊朗的崛起和打击伊斯兰恐怖主义是当代美国中东战略的重心,石油因素已退至次要地位。
退一步说,即便石油在美国和西方的中东战略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今日的世界情势也早就与许多中国民众(以及世界民众)的陈旧过时的主观臆想有天壤之别了。
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后,并没有像昔日的帝国主义殖民者那样独占(甚至无偿独占)伊拉克的油田资源。后者是由伊拉克新政府通过符合国际规则的公开的商业竞标向全世界开放的,利比亚的情况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和西方当下的首要目标是在中东建立更加稳定可靠的石油市场秩序。如果说它们有什么&私利&的话,主要也是确保中东石油不被反美和反西方的独裁政权所支配。
这种政策给了中国和新兴经济体&搭便车&的大好机会&中国企业因此获得了伊拉克以及其他一些中东国家的油田开采权。因此,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来说,未来真正需要担心以及未雨绸缪的不是美国和西方进一步介入中东事务,而是相反&&一旦它进一步撤退,留下的权力真空和秩序真空由谁以及如何来填补?
完全可以想象的一幕情景是:如果美军至今仍留在伊拉克的话,ISIS就不可能崛起,那么中国的石油企业和建筑工人们也就没有必要撤离,更不会蒙受生命财产损失。
本文作者:陈季冰,商业见地网专栏作家,所开专栏《思想地图》
原标题:美国和中国到底谁更依赖中东石油?&&理解&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5)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一切有关投资的观点不构成网站的建议。
媒体或公众号转载商业见地网内容,请务必按以下声明转载,违者必究。
正文开头请加上一段话:
本文转自商业见地网(微信公众号:bwchinesewx),定时推送全球财经新见地
结尾附上商业见地网如下图片: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或构成投资建议。欢迎媒体或公众号转载BWCHINESE中文网内容,,违者必究。
欢迎您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推荐进,BWCHINESE中文网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会员评论数据加载中,请稍侯...
会员评论数据加载中,请稍侯...
会员评论数据加载中,请稍侯...
Business World, Business Wisdom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分享全球商业乐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 中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