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邮递电报 没有影响老式电报机如何制作的业务量

登录 | 注册
没有账号?
下次自动登录
第17章 服务定位案例:邮递电报
00:00/12:19电报电报,就是用电信号传递的文字信息。在通讯越来越迅捷的今天,电报的作用已经不是很大了。电报(telegraph)是业务的一种,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作载体,通过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电报大为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到了二十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主要是用作传递文字讯息,使用电报技术用作传送图片称为传真。
产生背景/电报
在未发明电报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信鸽、信狗、以及烽烟等。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后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鸽通讯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气、路径所限。另一类的通讯方法是使用烽烟或摆臂式信号机(Semaphores)、灯号等肉眼可见的讯号,以接力方法来传讯。这种方法同样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气、地型影响。在发明电报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会被传送,而且其速度在今日的角度来看,是难以忍受的缓慢。
发明原理/电报
电报利用电磁波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电报通信是在1837年由美国S.F.B.首先试验成功的。它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标点符号和空格按照出现的频度排序,然后用点和划的组合来代表这些字母、和空格,使频度最高的符号具有最短的点划组合;“点”对应于短的电脉冲信号,“划”对应于长的电脉冲信号;这些信号传到对方,接收机把短的电脉冲信号翻译成“点”,把长的电脉冲信号转换成“划”;译码员根据这些点划组合就可以译成英文字母,从而完成了通信任务。电报通信容量小,效率低。因此,随着进步,公众性电报通信业务逐渐减少,用户电报、用户电报等新业务有逐渐取代公众电报业务的趋势;而电报通信的存贮转发和充分利用信道等特点正在数据通信等新业务中得到发展。
应用发明/电报
桌子上放着的是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偏左的那一个)和韦斯登重锤式电报机。1753年,当时对电的研究尚只停留在静电上,一位叫摩尔逊的人,利用静电感应的原理,用代表26个英文字母的26根导线通电后进行信息传输,但这种机器需要的导线太多,设置庞杂,并且静电传应的距离有限,因此这项发明没有得到推广。1804年,西班牙的萨瓦将许多代表不同字母和符号的金属线浸在盐水中,他的电报接收装置是装有盐水的玻璃管,当电流通过时,盐水被电解,产生出小气泡,他根据这些气泡辨识出字母,从而接收到远处传送来的信息。但萨瓦的电报接收机可靠性很差,不具实用性。后来,俄国科学家许林格设计了一种只用8根电线的编码式电报机,并且取得试验上的成功,但由于需要的导线还是太多,依然难以达到实用之功效。1836年,库克制成电磁电报机,并于次年申请了首个电报专利。惠斯通则是库克的合作者。莫尔斯原本是美国的一流画家,出于兴趣,他在1835年研制出电磁电报机的样机,后又根据电流通、断掉时出现电火花和没有电火花两种信号,于1838年发明了由点、划组成的“莫尔斯电码”。19世纪后半叶,莫尔斯电报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电报史话/电报
发展1891年时主要的电报线路图1891年时主要的电报线路图初期的电报只能透过使用架在陆地上的电线(land line)通讯。最早期的电线属于单线式,需要透过地面完成回路,传送距离有限,更不能越过海洋。到了1850年,首条海底电缆(Cable)横越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及欧洲大陆连接起来。首条横越大西洋的电报电缆则在1857年敷设完毕。但由于技术原因,这条越洋电缆只使用了数天便告失灵。首条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要在九年之后,即在1866年方才成功投入使用。至于横越太平洋的海底电缆,更要在1902年方才完工。 到了十九世纪90年代,各地仍然要经过电线用来传送电报。尼科拉·特斯拉(Nikolas Tesla)等科学家在这个时候开始研究以无线电发送电报。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首次成功收发无线电电报。四年后,即1899年,他成功进行英国至法国之间的传送。1902年首次以无线电进行横越大西洋的通讯。无线电报的发明使流动通讯变得可能,配备无线电电报机的远洋船只,就算在海洋上仍然与陆地保持通讯,更能在需要时发出求救讯号 。 衰落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电报已不再是主要的通讯方法。自从电话网络数位化以后,电报通讯变成为数位通讯网络内其中一种以文字通讯的应用。当电脑、电子邮件以及手提电话的短信日渐普及以后,电报更进一步被取代。现在一般人已不会使用电报通讯。传统的电报新闻(即电讯新闻稿)亦已由电脑、互联网及手提电话的短信所取代。只有在一些很特别的旧有应用环境下,才会偶然看见使用电传打字机的电报业务。
香港的电讯盈科已于日宣布终止香港境内外所有电报服务,在同一年,荷兰的电报服务亦宣告停止,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Western&Union&telegram)宣布日起终止所有电报服务。日泰国发行4000封纪念电报,以纪念使用了133年的泰国电报技术即日起走入历史。
现时,在北美地区,Internation&Telegraphy仍然维持电报服务,主要针对一些特别喜庆场合,或用作解决法律争议之用。而在日本,NTT东日本和西日本仍然为当地民众提供电报服务,主要用于庆祝新人、毕业,或丧礼治哀之用,而所传的电报,会按场合以特制的纸和信封印出。在英国,英国电讯在2003年,将电报业务拆成一间小公司Telegram&Online。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电报仍有在法律以及通讯用途。通讯方法在未发明电报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驿送、信鸽、信狗、以及烽烟等。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后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鸽通讯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气、路径所限。另一类的通讯方法是使用烽烟或摆臂式信号机(Semaphores)、灯号等肉眼可见的讯号,以接力方法来传讯。这种方法同样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气、地型影响。在发明电报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会被传送,而且其速度在今日的角度来看,是难以忍受的缓慢。
中国电报/电报
一、满清时期收发电报的机房1871年-最早侵入中国的电报通信、、敷设的香港至上海、至上海的水线,全长2237海里。于1871年4月,违反清政府不得登陆的规定,由出面,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出,沿扬子江、黄浦江敷设到上海市内登陆,并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于日开始通报。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租界设立的电报局。1873年-中国最早的汉字电码由于汉字由许多部首组成,结构复杂,字型繁多,一个字一个“面孔”,拍电报不直接用电码来表示。因此,采用由四个代表一个汉字的方法,简称“四码电报”,中国汉字多达6万字,常用的汉字只有一万个,所以用10的4次方(10,000)来表示(“四码电报”的来历)。1873年,法国驻华人员威基杰(S·A·Viguer)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了常用汉字6800多个,编成了第一部汉字电码本,名为《电报新书》。后由我国的郑观应将其改编成为《中国电报新编》。这是中国最早的电码本。1873年-中国人最早研制的电报机1873年,商人从法国回国后,与福州的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报机,并呈请政府自办电报。清政府拒不采纳。1875年-中国最早的电报学堂福建巡抚积极倡导创办电报。1875年在福建船政学堂附设了电报学堂,培训电报技术人员。这是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1877年-中国第一条自建的电报线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事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拟定了修建电报线路的方案,并派电报学堂学生苏汝灼、陈平国等专司其事。先由旗后(即今)造至府城(即今台南)。负责工程的是武官沈国光。于1877年8月开工,同年10月11日完工,全线长95华里。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开创了中国电信的新篇章。1879年-中国大陆自主修建的第一条电报线路1879年(清朝光绪5年),国内外战事频起,沙皇俄国乘机强占我国伊犁,并派军舰窜入我国领海。清朝政府为了沟通军情,派李鸿章多次与在我国开设电报局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交涉,由中国出钱,委托其修建大沽(炮台)、(炮台)至天津,以及从天津兵工厂至李鸿章衙门的电报线路。这是中国大陆上自主建设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1880年-中国最早设立的电报总局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并在天津设立电报学堂,聘请丹麦人博尔森和克利钦生为教师,委托大北电报公司向国外订购电信器材,为建设津沪电报线路作准备。1881年-中国的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1881年4月,从上海、天津两端同时开工,至12月24日,全长3075华里的津沪电报线路全线竣工。日正式开放营业,收发公私电报,全线在紫竹林、、清江浦、济宁、、苏州、上海七处设立了电报分局。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1887年-中国自主建设的在当时的台湾巡抚刘铭传的主持下,花费重金敷设了长达433里的福州至台湾的电报水线--闽台海缆,于1887年竣工。它使台湾与大陆联通一气,对台湾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1899年-在国内最早使用无线电通信我国最早使用无线电通信的地区是广州。早在1899年,就在广州督署、、前山、威远等要塞以及广海、宝壁、龙骧、江大、江巩等江防军舰上设立无线电机。1905年-天津开办中国最早的无线电学堂1905年7月,北洋大臣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聘请意大利人为教师。他还托葛拉斯代购马可尼猝灭火花式无线电机,在南苑、保定、天津等处行营及部分军舰上装用,用无线电进行相互联系。1906年-我国开通最早的民间无线电通信1906年因广东琼州海缆中断,在琼州和徐闻两地设立了无线电机,在两地间开通了民用无线电通信。这是中国民用无线电通信之始。1908年-上海地区开设台1908年,英商在上海英租界的汇中旅馆私设了一部无线电台,与海上船舶通报。后由清政府收买,移装到上海电报总局内,这是上海地区最早的无线电台。1911年-中国最早的远距离无线电报通信1911年,德商德律风公司向清政府申请,要求在北京、南京设立无线电报机,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试验。电台分设在北京东便门和南京狮子山,通报试验结果良好。辛亥革命时,南北有线电通信阻断,南北通信就靠这两地的试验电台沟通。二、民国时期电信改属交通部1912年,民国政府接管清政府邮传部,改组为交通部,设电政、邮政、路政、航政四个司。这一年:上海电报局开始用打字机抄收电报。京津线路加装(即普平线圈或负载线圈),提高通话质量。国际无线电报公会规定我国无线电的呼号范围为XNA--XSZ。1913年-最早的邮电学校和无线电报局建立。8月,交通部传习所设有线电工程班和高等电气工程班,分别学习有线电、无线电各项工程。同年,北京设立邮电学校。设高等班(二年毕业)和中等班(一年毕业)。1919年4月增设"电话专修班"(入学学生以国内外大专学校电机科毕业生为限),招收学员20名。成立北京无线电报局,装设5千瓦无线电发报机,地址在东便门外。1919年-设立无线电远程收报处1919年4月,无线电报局迁至天坛。在北京无线电报局东便门原址设立远程收报处,应用真空管式无线电接收机直接接收欧美各国的广播新闻。6月28日,将直接收到的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拒签对德和约的消息,传报给正在总统府前静坐示威的学生,鼓舞了"五四"后的反帝爱国运动。从此打破了外商大北、大东、太平洋三家电报公司垄断传递国外新闻的局面。1921年-1月7日,中国加入国际电报公约(万国电报公约)。1924年-沈阳开始建设远程无线电台1924年,在沈阳故宫八角亭先建立了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世界各国的新闻,并与德国、法国订立了单向通信(即单向接收欧洲发至中国的电报)。同年秋天,北大营长波电能台竣工,装设了10千瓦真空管发报机,实现了与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和云南的远程通信。1927年-中国与欧洲实现双向通报1927年6月,沈阳大型短波电台竣工,装设了10千瓦德制无线电发报机。年底,成立了国际无线电台,与德国建立了双向通报电路。这是中国与欧洲直接通信之始。1928年,又增设了美制10千瓦短波发报机。沈阳国际无线电台承接转发北京、上海、天津、汉口等各地的国际电报,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国际电台。1930年-上海国际电台建成。1930年12月,与旧金山、柏林、巴黎建立了直达无线电报通信。正式开通中美、中德、中法电路。这是当时唯一由国家经营的国际电信通信机构。1933年-中国电报通信首次使用。1937年-中国在长途干线上开始装用单路或三路载波机。三、新中国时期解放以后,新中国的电报业务蓬勃发展,1969年,“中文电报译码机”问世,可以自动把电码译成汉字的机器,从电报局受到的电报,报文已经不是一组阿拉伯数字了,而是直接印出的汉字。中文电报译码机的个工作流程:首先,象电传打字机一样,把收到的电报电码自动翻译成数字或者字母,然后,象电译员一样,将四数字自动翻译成汉字,并控制印字机印出汉字,并控制印字机印出汉字。中文译码机的译印速度相当惊人,每分钟高达2800个汉字,平均速度为每分钟1500个汉字。它的出现,解决了电报传输过程中由四码自动译成汉字的问题。但是,至于电报发送过程中由汉字自动译成数码,它却无能为力了,因此,在为了同时实现发报和收报的过程中的自动化译电,80年代初,中国研制了“中文电传打字机”,也叫“汉字电报机”汉字电报机的外形和普通的中文相似,机器面上有一排汉字,按下那一个键,响应的汉字信号就能自动地发往对方。收方能收到的信号,按照报文格式直接在纸上印出汉字,还可以用复写纸复印几份。用汉字电报机还可以口述指令,它的通报速度比当时的电子电传机还高。日:从今天起,中国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着受飞速发展的新兴通信产业的冲击,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40年来,“东方红,太阳升”的优美乐曲总会在整点时间在北京西长安街的上空回荡,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香港电报在19世纪末期,英国人统治香港后,即积极发展电报网络,成立,为香港工商界提供对外联络服务。1871年开始,大东电报局便于香港岛西部的钢线湾铺设电报电缆连接香港与外地。二战后,香港经济高速起飞,电报为香港的工商业发展带来不少贡献。在电报最为流行的时期,上至大企业、大银行,下至一般贸易公司、制衣厂,都拥有最少一台电报发送机。1980年代,随着传真机的普及,电报在香港即逐渐式微。2004年元旦当日,电讯盈科即停止电报业务。台湾电报电报是台湾电信业务之始。清代于1874年视师台湾时提议建水陆报线。丁日昌于1877年架设台南府城至凤山旗后电报线。1866年于台北成立“电报总局”,1888年设立电报学堂。在日治时期最盛时,台湾有线音响机电报电路99路,对外无线电报电路16路,海缆6路。后多被美军飞机轰炸破坏。设备与机房光复之后由电信局接收。台湾首次启用英文电传打字机是,草山(阳明山)电信局为处理给蒋中正之大量电报,装用美式15型电传打字机。此后电信局管理的岛内五条主要电报电路也改用电传打字机,并且使用国际通用的“”(鲍窦码,Baudot code)。
电报电报因其译码、传递速度、信息内容的不同等,可以分成很多类。(—)明码电报与密码电报电报对某些电文的传递,不是直接拍发和接收的,尤其是汉字书写的电文,需将文字译成可用电信号传达的电码后才能用发报机向外拍发。电码有全社会共同约定的,也有个别人或集团之间互相约定的。全社会共同约定的电码供公众公开使用,叫明码;由个别少数人或集团之间互相约定的电码,主要用于保密活动,所以叫。公众日常拍发和接收的电报,都是明码电报。目前明码电报的翻译工作,一般是由电信局的业务人员来做,发报人将拟好的电文按邮电局规定的手续写好交付业务人员就可以了,收报人收到的电文,已经是业务人员根据接收的电码译成文字的电文了。(二)普通电报与加急电报普通电报与加急电报的区别在于传递的时间长短。就中国目前电报传递的条件来讲,普通电报一般在二至八个小时之间可以收到。但是,普通电报夜间停送,如果事情特别紧急,普通电报的速度不能满足需要时,就须发加急电报。加急电报比普通电报速度更快,收费也相应增高,办理发报手续时须写明“加急业务”,井按“加急业务”交费就可以了。(三)公务电报与私务电报电报依其内容来分,首先可分为公务电报和私务电报两大类。电报是为公事而拍发的,公务电报稿的写作属公文文种,可参阅公文写作的有关章节。私务电报是个人生活交际活动常用的,这类电报稿的写作,属于日常生活应用文范围。
电报的发明使到长途通讯的价格大为下降。最早期电报的传送成本,是依靠目测的摆臂式讯号机系统的30分之1。之后更随着技术的改良和用量扩大而大幅下降。到了20世纪初,就算是一般普通人亦可负担用电报作长途通讯。当时负责经营电报通讯的公司,在各地大城市设置电报局。一般人只要到电报局付款,便能拍发电报到远方的另一个城市,收费是按距离及电报字数计算。当另一端的电报局收到电报以后,会有专人把印好的电报派送到目的地。至于各大企业和政府多数拥有其电报专线。而随着电报的普及,各地亦出现了使用专门透过电报传送新闻的机构,即现时的通讯社。当中(Reuters)于1851年在伦敦成立,是最早的通讯社之一。 由于电报的传送速率十分有限,因此最初只可能用作传送文字,而且必须要把文字尽量精简以减少字数。最早的电报用人手拍发,熟练的电报员使用大约能每秒钟传送一个字母。后来在1920年代发明的电传打字机(Telex),将拍发电报自动化。电传打字机之间像电话一样以拨号接通,之后把讯息以打字的方式传出,使用与电报一样的技术传送。一般人都能使用电传,传送的速度得到提高,亦大为减少出错的机会。在传真及长途电话普及以前,电传打字机曾一度遍及各地的办公室,专门用作长途通讯。 具体步骤如下: (一)在向邮政局领取的电报单上正确、详细填写收报人姓名、地址。发信城市居民个人的电报应详细写明街道总称、路名、门号及收报人姓名;发给代号工厂电报,工厂代号应使用汉字号码书写或用电码详写,以免与电报挂号混淆;用部队代号代替收报人地址应在数码代号后写明“部队”字样;用邮政信箱代替收报人住址,信箱号后应写明“信箱”字样,并写明收报人姓名。 (二)将电报稿内容填写在第二栏内(电报内容与署名栏),因为电报是按字数收费(每字收费七分),所以电文语言力求简练、明白,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无须再用几个字,但也要防止用字过少致使电文内容不明确而造成收报人误解,贻误事情。电文从左向右横写,小方格内写汉字,不必加标点符号。电文末尾应正确填写发报人姓名或单位。发报人可用一、二个字填写为收报人所熟悉的自己的自称,如:“母”、“子”等。 (三)发报人姓名、详细地址及电话号码填写在电报单最后一栏。此栏内容供存查、联系之用,不拍发,因此也不收费。 在完成以上几个格式内容的填写后,发报人可将电报单交付邮政局工作人员拍发。发报人如果居住地区离城镇较远,可以委托邮递员代办。还必须指出,发报人如果遇到事情特别紧急,可向邮电局工作人员提出拍发加急电报,但需加费。电报单应用墨水笔书写,字迹必须工整、清楚,以免译错,误时误事。 电报业务1.国内公众电报业务,根据不同的传递方式国内公众电报业务和业务性质分为:国内电报、国内船舶无线电报、传真电报、用户电报。
2.国内电报,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性质分为: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
3.国内公众电报开放的特别业务有:邮送电报、庆贺电报、请柬电报、慰问电报、吊唁电报、鲜花电报。
4.邮送电报是超出通信部门投送范围,按挂号信邮寄的电报。
5.庆贺电报、请柬电报、慰问电报、吊唁电报统称为“礼仪电报”,礼仪电报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有喜庆、哀悼事件,向亲朋好友祝贺、慰问、邀请或吊唁,以表达相互关心,慰勉情意所拍发的电报。
6.鲜花电报是在礼仪电报业务种类中,根据用户不同需求,所拍发不同种类的鲜花礼仪电报。(未开办此项业务的城市不予受理)。鲜花礼仪电报只开办“普通”和“定时投送”两种业务。
业务处理时限要求
1.天气电报:全程最大处理时限为30分钟。
2.水情电报、公益电报:全程最大处理时限为120分钟。
3.普通电报:全程最大处理时限为:12小时。投送时间每日09:30、14:30、20:00各一次。(夜间停送时间:即当日20时至次日09:30时,扣除不计)。
4.礼仪电报:全程最大处理时限与普通电报相同。
5.鲜花礼仪电报:
普通业务:按电信部门规定的时限要求,发报人上午十一时(含十一时)前交发的电报当天投妥,上午十一时后交发的电报于次日十二时前投妥。
定时投送业务:是按发报人指定的日期和时间投送的业务,对于投送的鲜花电报,发报人应至少提前24小时交发:指定投送时间限于,投送时间与用户指定投送时间差为前后半小时。春节、元旦、圣诞、情人节等业务高峰期间只办理指定日期投送业务,不办理指定时间投送业务。内容电报稿的内容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受报人的地址、姓名、称呼、提称语。
(2)电报正文。
(3)自称、署名、末启辞。
(4)时间、印信辞。
电报稿的结构很像书信、便条,但是,&在电报稿中,这些格式的书写比较简单,且有些常被省略,如称呼、提称语、末启辞等,自称与署名有时二者取其一便可,至于时间、印信辞,有时也可省略。计费电报传送的技术复杂,手续较多,因此费用也较高。拍发电报收取的费用是按电报的字数计算出来的,字数越多,收费越多,所以,电报稿的写作,在考虑完整地表达旨意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尽量精简字数以节省费用。相关术语音频复用电报
英文:voice-frequency&multiplex&telegraphy
解释:在电话型通路中使用频分复用的电报传输。
人工电报机
英文:manual&telegraph&set
解释:供人工收发电报电码用的设备,例如发报电键,收报振荡器等。
电报振动继电器
英文:vibrating&relay&telegraph
解释:具有附加绕组的电报继电器。当正常绕组中没有线路电流时,附加绕组被激励,使衔铁在其停止点之间产生某种有规律的振动,从而达到提高继电器灵敏度的目的。
英文:telegraphic&cable&address
解释:电报经营部门用以代替电报用户地址和名称的号码。附言日期日常生活中还有些事情也常用电报的形式,&这就是某些时效性较强的交际活动&,如亲友之间祝贺成功、庆贺婚嫁、祝寿、慰问、吊唁、答谢等等。有关交际内容的电报稿的文辞多具礼仪性,又称礼仪电报。在礼仪电报中,虽然也提倡精减字数,但称呼、提称语、末启辞、自称与署名、时间、印信辞等不可一概从简,应从得体出发,斟情使用。
电报日期:
民国时期电报的发报月份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替,而日期用韵目代替。韵目代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电报纪日方法。清政府开通电报之初,因为发送电报非常昂贵,按字论价,“字字是金”,所以节约用字就非常重要。为此发明了一种新的纪日办法,用地支代替月份,用韵目代替日期。这种方法在电报领域一直延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前后使用了70余年。在其他领域也有使用,甚至有些人日记都是以韵目代日。
韵目代日是一种电报的纪日方法,电报以金代编修的《平水韵》的韵目代表日期。从韵目表中挑选出来代替日期的韵目,总共有三十个,分别代表三十天。前面十五天用的是韵目上平声的全部,接后是韵目上声的十个,再来是韵目去声的五个;后来使用公历,又添上—个“世”,代表三十一日,这样用三十一个字分别代表三十一天。
日期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
————————————————————————
一日东先董送屋
二日冬萧肿宋沃
三日江肴讲绦觉
四日支豪纸寘质
五日微歌尾未物
六日鱼麻语御月
七日虞阳麌遇曷
八日齐庚荠霁黠
九日佳青蟹泰屑
十日灰蒸贿卦药
十一日真尤轸队陌
十二日文侵吻震锡
十三日元覃阮问职
十四日寒盐旱愿缉
十五日删咸潸翰合
十六日铣谏叶
十七日筱霰洽
十八日巧啸
十九日皓效
二十日哿号
二十一日马个
二十二日养禡
二十三日梗漾
二十四日迥敬
二十五日有径
二十六日寝宥
二十七日感沁
二十八日俭勘
二十九日豏艳
三十日“卅”陷
三十一日“世”、“引”
照规定“三十日”该用“陷”字来代替,但是由于军队中忌讳,便用“卅”字来代替。“三十一日”没有韵目可代,通常都用“世”或“引”字来代替:“世”字是“卅一”的合写,“引”字像阿拉伯数字“31”。
电缆电报/电报
日,英国人约翰(John)和(Jacob Brett)兄弟俩在法国的格里斯—奈兹海角(Cape Gris-Nez)和英国索兰海角(Cape Souther-land)之间的公海里用“巨人”号拖船在英法两国之间的多佛尔海峡敷设了第一条海缆,但只发几份电报就中断了,原因是有个打鱼人用拖网勾起了一段电缆,并截下一节高兴地向别人夸耀这种稀少的“海草”标本,惊奇地说那里面装满了金子。日,第一份海缆电报横越大西洋。这条大西洋海底海缆于日从爱尔兰西海岸瓦伦西亚(Valentia)开始敷设,8月17日海缆在12000英尺深的水下崩断。日深夜,两只敷缆船再次在大西洋中部相会,拼接好电缆后敷缆船向相反的方向敷缆。8月5日,总长为3240公里的电缆敷缆完毕。凌晨二点四十五分,第一份海缆电报横越大西洋。8月12日美国和英国之间播发海缆电报,9月3日1点,由于报务员的错误导致电缆绝缘击穿而损坏。
美国电报/电报
日美国宣布,停止电报业务。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该公司是在上公布这个消息的。而互联网这一高科技通信手段恰恰就是导致电报“退场”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越来越少的人使用电报,这个消息竟然足足被人忽略了一个星期之久,才引起公众媒体的注意。 据西部联盟公司透露,最后10份电报的内容包括生日祝福、对死者的哀悼和一次紧急事件通知。其中,不少发电报的人并非忠实的电报拥趸,是冲着“发出美国历史上最后一封电报”而来的。 美国西部联盟公司创建于1855年,当时电报是先进、流行的通讯手段,后来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该公司也是美国最后一个提供电报服务的公司。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5次
参与编辑人数:20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59:56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