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马云如何控制阿里巴巴巴为什么能活着

马云:阿里巴巴为什么能活着?
题图: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马云先生
如今阿里已经是市值4580亿美元的商务巨头,18年前马云创办这家企业时一定没想到它可以这样凶猛。一家公司是如何发展壮大的,这是许多人关心的,更何况它是阿里巴巴。野蛮成长,到底凭借哪些因素?马云,有话说。
素材来源:马云公开演讲、时尚先生、商业周刊
如需转载请留言后台,违者必究!
四年前马云把做企业比喻爬山,达到8000米以上的时候,你才知道空气多稀薄。如今阿里巴巴规模足够大,在积极地转换策略,应对竞争和全球扩张。
不久前,马云又说了类似的话,「这就像是爬山,当你爬到1000米高时,感觉不错。然而爬到4000米高时,你就感觉到空气真的不够用了,周围的同伴也变少了,你甚至不知道该与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担忧。我们目前很可能像是爬到了米的高度,因而我们很孤独」。显然,马云陷入到一种焦虑,高处不胜寒。
太极拳给我的思考
十年前我很关心全世界,结果我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五年前我很关心中国的命运,我也过得很艰难;三年前我开始只关心公司,我的日子开始好起来。现在我只关心自己,越来越好。
我没想过自己能够成为管理大师,也没想过自己能够成为像南怀瑾那样的人。但我得到了一种味道。这个味道能让我乐此不疲地去做。练了太极拳,看了一两章《道德经》,我觉得哎呀其乐无穷,悟出了一些道理,发现它可以用到公司里面。
阴和阳,物极必反,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化,什么时候该聚。这些跟企业里面是一模一样的。你去看西方的管理哲学,是从基督教的思想过来的。包括日本的精益管理,也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在里面的。
中国公司的管理,要不就是从西方学一些管理思想过来,要不就是从日本学习一些流程管理的方法,没有一个文化根基。我认为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文化根基,中国的管理才能够进入到世界的管理财富中。
你今天去剽窃了一下GE的六西格玛,明天去学习了—下日本的精益管理,后天再去学习下欧洲的资本运作,但人家的东西是有根基在里面的。你没有根基是不行的。
资本主义,假如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它只是手段而已,可以为我所用。但关键是你自己要明白自己要什么。什么时候该要什么,什么时候该放弃。做企业,前面没钱。到了一定程度,你一定要用资本这个手段,但它是个手段不是你追求的目标。资本主义不是西方特有的,是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一定要有的。
如果企业到了这个时候,你不用资本的手段,不去想资本主义的东西,现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了这个状态,可能吗?不可能没有的。只是很多时候你还没到这个阶段、你就死掉了。
一流的人才是不存在的
阿里从08年、09年开始,对年轻人的培养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那怎么培养人、发现人、训练人呢?
其实好的年轻人是被发现,然后被训练的。首先你要发现他有敢于承担责任的素质,他一定要有承担。你不可能找到一个完美的人,你找到的是一个有毛病的人,因为有毛病,所以才需要你帮他嘛。像我们这种人身上都是毛病,从小到大我爸看我身上都是毛病。喜欢我的人说我这人不错,讨厌我的人怎么看都是讨厌的。我们公司那帮人就觉得马云还可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员工,都会觉得马云啊,还可以。但是肯定,恨我的人……社会上至少一半一半吧。
我们跟谷歌有点不一样,谷歌喜欢世界上一流的人才,我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流的人才。阿里巴巴喜欢平凡的人,愿意学习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我要找的是一个有承担力的,有独特想法的人。有独特想法的人未必有执行力,有执行力的人未必有独特想法,所以你要pick a team。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想法很好,执行能力又很强,这样的人不太会有的。所以我经常说三流的点子一流的执行,一流的点子……你先把它干出来再说。这两个技能很少配在一起。你要想找一个这样的人,可能你要等十年才找到一个。
所以我要找各种各样的人,这人有想法,这人有执行力,把这些人聚在一起。你不是找一个接班人,你是要找一个团队,找一群人。没有人是完美的。组织和人的结合,才是perfect的。
永远要找对事情特别感兴趣的人,而不要找最懂的人,尤其是在做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时,你要找好这口、愿意学习的人,而不是找最懂这方面的人。
我们都犯过这样的错误,有了钱以后,马上找一些顶尖的、某某大公司出来的人,那样基本上都会完蛋。一台拖拉机,装了个播音747的引擎,拖拉机一启动,整个都会完蛋。
商场不是战场,不需要你死我活
阿里巴巴有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一直在思考,我们是为了今天活着还是为了未来活着?阿里巴巴在十多年的发展中,有些东西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一直问自己:十年以后,中国会发生什么?世界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今天做明天就会成功的事情一定轮不到我们,今年做明年就会发财的事情也肯定轮不到我们。我们只能做今年做十年以后可能会成功的事情。从这一点出发,今天开始准备,然后努力十年。十年以后,如果这件事情真的发生了,那么你的机会就来了。所以分析、判断未来是阿里巴巴这家公司和我们这些人要做的事情。
如果你问马化腾,你会不会跟马云竞争,他说不会,那是假话。如果你问阿里巴巴会不会跟腾讯竞争,以前我没想过,但现在我开始想了。
我们之间确实存在竞争,支付宝曾有十年的时间无人能出其右,这对支付宝是好事。微信支付加入竞争的时候,支付宝方面最开始的反应:「哇,我们终于有竞争对手了」。当时我们在想,腾讯或许能做好支付,尤其是在用户使用微信的情况下。但后来我们发现,即使中国人都在用微信,印度人不见得会用,因此腾讯可能会面临一些限制。但如果现在去问大家的态度的话,他们更乐在其中。因为他们知道可以携手合作,以便更好的服务民众,扩大市场规模。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一直在互助互学。所以说,如果两家公司可以携手并进,促进整个社会的无现金化,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这样市场规模会扩大很多。
商场不是战场,不是你死我活,就算你死了,我也不一定能活。互联网很快会成为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如何共建共创,如何持久创新是我们感兴趣的。
真正的垄断在互联网时代是做不到的。没有人做得到。今天为止,互联网时代请问哪家公司做到垄断了?百度垄断不了多久,定论放在这里,阿里也一样。阿里假设不把自己定位成扶持和帮助更多人成长的公司,阿里是成长不起来的。
互联网时代,提垄断两个字,为时过早。信息时代,数据必须是贯通的,所以你是做不到垄断的。只要你一想垄断,马上别人就不用你的东西了。
我老是觉得不懂的东西要出事
在公司刚刚成立七八年的时候,我是坚决反对公司有任何研究室、实验室的。前面十年谁都不能跟我谈实验室,绝对不能跟我谈微软研发部门、IBM研发部门,我认为这些研发部门走不长。
当时我们是一个初创公司。尽管我们很强调技术,但是公司在还没有立足之前就考虑研发是大灾难。我发现绝大部分的公司是研而不发,就是Research for fun,不可能走久;Research for profit,更不可能走久。那时候我去一家国外大公司,工程师跟我讲这个产品怎么赚钱,而不是告诉我将解决客户什么问题,我就觉得这个问题出大了。
此前我知道阿里巴巴还没有Ready,我只希望通过技术解决很多问题,而不是一下子提升到实验室。而且微软也好、贝尔也好、IBM也好,这些工业时代实验室为主的模式,在当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实在前十年已经越来越萎缩了,它不是未来。什么是实验室的未来,在没想明白之前以及自己公司没有站稳脚跟之前,不得轻举妄动。
阿里巴巴那时候的利润很低,这点钱说不定搞一次就没了。但是今天的阿里十八岁了,我们要有担当精神;今天的阿里也跟以前不一样了,大家知道阿里是一个电商,其实电商只是阿里巴巴20%的东西,我们以电商出名,以电商作为切入口,但本质上我们不是一家电商公司,九年以前已经把自己定位成为一家数据驱动的公司,九年间阿里巴巴成为当今少数几个能够处理丰富数据源的公司。
今天就规模效应来讲阿里巴巴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商,其实亚马逊、eBay,以及后面五个的量全部加起来,没有阿里巴巴大。做到这个,背后是阿里巴巴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就光一个双11,技术含量之高,也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因此我很感谢阿里巴巴有一批前赴后继努力的工程师。我是不懂技术的,但是正因为我不懂技术,我比谁都支持技术,我老是觉得不懂的东西要出事。相反BAT里面,腾讯也好、百度也好,都是工程师出身。他们的判断基于这件事情技术能不能完成;我的判断基于这件事情不完成明天会不会死人,如果这件事情我们不这么做下去,明天一定会倒霉,明天我们公司跨不过去,哪怕做不到,也得想办法做到。正因为这样,阿里巴巴九年以前全面进入云计算。
我们是以解决问题来判断,而不是想当然去解决未来,更不以昨天的思路去解决未来。这是阿里巴巴和其他公司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这个实验室定位是什么?我觉得不应该是Research for fun,也不应该Research for profit,而是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二十一世纪的公司,只有解决社会问题才能活下来,不解决问题是活不下来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个人微信公众号 yuanjingxyz
个人微信号 yipinglebaishi
今日搜狐热点马云:阿里巴巴要再活94年_网易科技
马云:阿里巴巴要再活94年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2月6日是B2B在香港上市“满月”的日子,马云在总部杭州摆下庆功宴,并和18位创业元老按照浙江风俗埋下满月酒。酒会上,马云豪言:“阿里巴巴要再活94年!”是的,走过风风雨雨八年的阿里巴巴在马云的带领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马云说过,激情十年难,激情102年更难。也许,对于满怀壮志的马云来说,阿里巴巴在香港的上市才是自己电子商务王国的刚刚起步,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希望。借用马云的话来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
芝麻开门为他人
马云仗义的性格决定了他后来的成功以及他所建立的区别于美国模式的独特电子商务模式。从小爱打架的他不是为了自己,全是为了朋友,顽皮和淘气的马云从没有上过一流的学校,连大学的门也是跌跌撞撞迈入的。大学毕业后,马云当过老师,开过翻译社,甚至还卖过小商品。
“我最喜欢《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他的武功出手无招,这是我一直向往的一种境界。”谈起最喜欢的武侠小说中的角色,马云不知不觉兴奋起来。其实,在网络的世界里,马云和风清扬一样,同样是出手无招,出神入化。
1995年,马云在美国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看到了无限的发展前景,回国后,他立即借了2万元,创办了“中国黄页”。办网站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把企业的信息放在网上供人们查看,同时向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后来马云到了北京,加入政府外交系统的组织工作,协助中国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但是由于老板预想的发展模式与马云的思路不同,最终让马云放弃了这份工作,于是有了办阿里巴巴的初衷。
马云认为电子商务应该支持中小企业、私有经济,而且一定要开放。1999年,马云和18位老员工凑了50万元人民币,创立了阿里巴巴。和所有的互联网精英不一样,马云从小就没有生活在顶尖的那部分人当中,他活在平常的普通人当中,所以他决定和当时所有的电子商务不同,他不做那15%大企业的生意,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用马云的话说:“只抓虾米。”很简单,大企业有自己的专门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小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用混凝土粘起来的石子威力无穷。可以向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马云用石头的比喻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他想要的电子商务模式。
2001年,互联网的大寒流摧毁了不少网络企业,只有阿里巴巴还坚守在电子商务的阵地上,许多和马云一起闯荡的伙伴们都徘徊在离去的边缘。但是,伙伴们没有离去,和马云一起留了下来。那一刻,坚强的马云流泪了,他对自己说:“朋友没有对不起我,我也永远不能做对不起他们的事情!我们回去,从零开始,建一个我们这一辈子都不会后悔的公司。”可以说,阿里巴巴能走到今天,靠的是运气、努力、务实,更是永远都不放弃的信念。
从“Meet at Alibaba”到“Work at Alibaba”
就在阿里巴巴上市“满月”之际,国际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送出了一份祝酒的厚礼。他表示:“我对这家公司的发展前景和管理层充满信心。”并称阿里巴巴是他唯一持有的港股。
显然,罗杰斯的信心与其说是针对阿里巴巴,倒不如说是针对马云本人。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马云对市场热点的嗅觉敏锐几乎是个奇迹。去年马云收购了旧部李治国的口碑网,而如今尽管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还在培育阶段,盈利模式不成熟,整个市场距离收获遥遥无期,但是,无疑这将是下一个互联网金矿。
虽然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是马云的创意热情和理想从未间断过。11月20日,阿里巴巴宣布,旗下第六家子公司——网上广告交易平台阿里妈妈正式成立。这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屡次扮演“颠覆者”形象的阿里巴巴集团将挥戈进入此前由、所把持的网络营销市场,又一次对传统格局发起冲击。阿里妈妈的上线让马云在他职业生涯的众多“第一”中又加上了一笔:国内第一个引入“广告作为商品”理念的互联网广告交易和服务平台。阿里妈妈运行以来已经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它汇集了超过15万个中小网站和超过13.5万的个人博客站点,注册会员超过100万,覆盖的中小网站日点击量超过10亿次。
至此,整个阿里巴巴集团已经拥有阿里巴巴、、中国、支付宝、阿里软件五个独立的子公司,这座“五指山”能否抓住马云的创意热情和不曾变化过的理想——做世界排名前三的互联网公司、做企业的最佳雇主,为全球中小企业服务,构建电子商务的王国?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谈到2008年阿里巴巴的计划,马云说,明年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思想是逐渐将“Meet at Alibaba” 发展到“Work at Alibaba”,让中小企业从在阿里巴巴上找商机到未来“工作在阿里巴巴”。这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完成整个贸易,除了信息流以外,还需要资金流和物流,下一步把资金流和物流更多地引入到阿里巴巴平台上,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和物流方面的帮助;二是定位为“大于贸易”,一般的贸易只是完成一个交易过程,大于贸易是使中小企业在完成贸易的同时还可获得更多服务,比如管理、人力资源培训、法律顾问以及营销等。本报摄影记者/高育文
阿里巴巴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1964年10月出生于杭州。1999年初,马云以50万元人民币创业,设立阿里巴巴网站。2003年创办独立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目前在中国市场位居第一。2005年和全球最大门户网站雅虎战略合作,兼并其在华所有资产,阿里巴巴因此成为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2007年8月推出了以网络广告为营收项目的营销平台“阿里巴巴”。
展望2008:
逐渐将“Meet at Alibaba” 发展到“Work at Alibaba”,让中小企业从在阿里巴巴上找商机到未来“工作在阿里巴巴”。 一是完成整个贸易,除了信息流以外,还需要资金流和物流,下一步把资金流和物流更多地引入到阿里巴巴平台上,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和物流方面的帮助;二是定位为“大于贸易”,一般的贸易只是完成一个交易过程,大于贸易是使中小企业在完成贸易的同时还可获得更多服务,比如管理、人力资源培训、法律顾问以及营销等。
灵感远鉴:
“第一你自己要相信,就是‘我相信’,‘我们相信’;第二是坚持;第三,我们学习;第四,我们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正是这四个关键使阿里巴巴走到现在。”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凤凰号出品
马云:阿里巴巴为什么能活着?
原标题:马云:阿里巴巴为什么能活着? 如今阿里已经是市值4580亿美元的商务巨头,18年前马云创办这家企业时一定没想到它可以这样凶猛。一家公司是如何发展壮大的,这是许多人关心的,更何况它是阿里巴巴。野蛮成长,到底凭借哪些因素?马云,有话说。四年前马云把做企业比喻爬山,达到8000米以上的时候,你才知道空气多稀薄。如今阿里巴巴规模足够大,在积极地转换策略,应对竞争和全球扩张。不久前,马云又说了类似的话,「这就像是爬山,当你爬到1000米高时,感觉不错。然而爬到4000米高时,你就感觉到空气真的不够用了,周围的同伴也变少了,你甚至不知道该与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担忧。我们目前很可能像是爬到了米的高度,因而我们很孤独」。显然,马云陷入到一种焦虑,高处不胜寒。太极拳给我的思考十年前我很关心全世界,结果我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五年前我很关心中国的命运,我也过得很艰难;三年前我开始只关心公司,我的日子开始好起来。现在我只关心自己,越来越好。我没想过自己能够成为管理大师,也没想过自己能够成为像南怀瑾那样的人。但我得到了一种味道。这个味道能让我乐此不疲地去做。练了太极拳,看了一两章《道德经》,我觉得哎呀其乐无穷,悟出了一些道理,发现它可以用到公司里面。阴和阳,物极必反,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化,什么时候该聚。这些跟企业里面是一模一样的。你去看西方的管理哲学,是从基督教的思想过来的。包括日本的精益管理,也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在里面的。中国公司的管理,要不就是从西方学一些管理思想过来,要不就是从日本学习一些流程管理的方法,没有一个文化根基。我认为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文化根基,中国的管理才能够进入到世界的管理财富中。你今天去剽窃了一下GE的六西格玛,明天去学习了—下日本的精益管理,后天再去学习下欧洲的资本运作,但人家的东西是有根基在里面的。你没有根基是不行的。资本主义,假如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它只是手段而已,可以为我所用。但关键是你自己要明白自己要什么。什么时候该要什么,什么时候该放弃。做企业,前面没钱。到了一定程度,你一定要用资本这个手段,但它是个手段不是你追求的目标。资本主义不是西方特有的,是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一定要有的。如果企业到了这个时候,你不用资本的手段,不去想资本主义的东西,现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了这个状态,可能吗?不可能没有的。只是很多时候你还没到这个阶段、你就死掉了。一流的人才是不存在的阿里从08年、09年开始,对年轻人的培养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那怎么培养人、发现人、训练人呢?其实好的年轻人是被发现,然后被训练的。首先你要发现他有敢于承担责任的素质,他一定要有承担。你不可能找到一个完美的人,你找到的是一个有毛病的人,因为有毛病,所以才需要你帮他嘛。像我们这种人身上都是毛病,从小到大我爸看我身上都是毛病。喜欢我的人说我这人不错,讨厌我的人怎么看都是讨厌的。我们公司那帮人就觉得马云还可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员工,都会觉得马云啊,还可以。但是肯定,恨我的人……社会上至少一半一半吧。我们跟谷歌有点不一样,谷歌喜欢世界上一流的人才,我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流的人才。阿里巴巴喜欢平凡的人,愿意学习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我要找的是一个有承担力的,有独特想法的人。有独特想法的人未必有执行力,有执行力的人未必有独特想法,所以你要pick a team。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想法很好,执行能力又很强,这样的人不太会有的。所以我经常说三流的点子一流的执行,一流的点子……你先把它干出来再说。这两个技能很少配在一起。你要想找一个这样的人,可能你要等十年才找到一个。所以我要找各种各样的人,这人有想法,这人有执行力,把这些人聚在一起。你不是找一个接班人,你是要找一个团队,找一群人。没有人是完美的。组织和人的结合,才是perfect的。永远要找对事情特别感兴趣的人,而不要找最懂的人,尤其是在做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时,你要找好这口、愿意学习的人,而不是找最懂这方面的人。我们都犯过这样的错误,有了钱以后,马上找一些顶尖的、某某大公司出来的人,那样基本上都会完蛋。一台拖拉机,装了个播音747的引擎,拖拉机一启动,整个都会完蛋。商场不是战场,不需要你死我活阿里巴巴有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一直在思考,我们是为了今天活着还是为了未来活着?阿里巴巴在十多年的发展中,有些东西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一直问自己:十年以后,中国会发生什么?世界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今天做明天就会成功的事情一定轮不到我们,今年做明年就会发财的事情也肯定轮不到我们。我们只能做今年做十年以后可能会成功的事情。从这一点出发,今天开始准备,然后努力十年。十年以后,如果这件事情真的发生了,那么你的机会就来了。所以分析、判断未来是阿里巴巴这家公司和我们这些人要做的事情。如果你问马化腾,你会不会跟马云竞争,他说不会,那是假话。如果你问阿里巴巴会不会跟腾讯竞争,以前我没想过,但现在我开始想了。我们之间确实存在竞争,支付宝曾有十年的时间无人能出其右,这对支付宝是好事。微信支付加入竞争的时候,支付宝方面最开始的反应:「哇,我们终于有竞争对手了」。当时我们在想,腾讯或许能做好支付,尤其是在用户使用微信的情况下。但后来我们发现,即使中国人都在用微信,印度人不见得会用,因此腾讯可能会面临一些限制。但如果现在去问大家的态度的话,他们更乐在其中。因为他们知道可以携手合作,以便更好的服务民众,扩大市场规模。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一直在互助互学。所以说,如果两家公司可以携手并进,促进整个社会的无现金化,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这样市场规模会扩大很多。商场不是战场,不是你死我活,就算你死了,我也不一定能活。互联网很快会成为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如何共建共创,如何持久创新是我们感兴趣的。真正的垄断在互联网时代是做不到的。没有人做得到。今天为止,互联网时代请问哪家公司做到垄断了?百度垄断不了多久,定论放在这里,阿里也一样。阿里假设不把自己定位成扶持和帮助更多人成长的公司,阿里是成长不起来的。互联网时代,提垄断两个字,为时过早。信息时代,数据必须是贯通的,所以你是做不到垄断的。只要你一想垄断,马上别人就不用你的东西了。我老是觉得不懂的东西要出事在公司刚刚成立七八年的时候,我是坚决反对公司有任何研究室、实验室的。前面十年谁都不能跟我谈实验室,绝对不能跟我谈微软研发部门、IBM研发部门,我认为这些研发部门走不长。当时我们是一个初创公司。尽管我们很强调技术,但是公司在还没有立足之前就考虑研发是大灾难。我发现绝大部分的公司是研而不发,就是Research for fun,不可能走久;Research for profit,更不可能走久。那时候我去一家国外大公司,工程师跟我讲这个产品怎么赚钱,而不是告诉我将解决客户什么问题,我就觉得这个问题出大了。此前我知道阿里巴巴还没有Ready,我只希望通过技术解决很多问题,而不是一下子提升到实验室。而且微软也好、贝尔也好、IBM也好,这些工业时代实验室为主的模式,在当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实在前十年已经越来越萎缩了,它不是未来。什么是实验室的未来,在没想明白之前以及自己公司没有站稳脚跟之前,不得轻举妄动。阿里巴巴那时候的利润很低,这点钱说不定搞一次就没了。但是今天的阿里十八岁了,我们要有担当精神;今天的阿里也跟以前不一样了,大家知道阿里是一个电商,其实电商只是阿里巴巴20%的东西,我们以电商出名,以电商作为切入口,但本质上我们不是一家电商公司,九年以前已经把自己定位成为一家数据驱动的公司,九年间阿里巴巴成为当今少数几个能够处理丰富数据源的公司。今天就规模效应来讲阿里巴巴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商,其实亚马逊、eBay,以及后面五个的量全部加起来,没有阿里巴巴大。做到这个,背后是阿里巴巴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就光一个双11,技术含量之高,也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因此我很感谢阿里巴巴有一批前赴后继努力的工程师。我是不懂技术的,但是正因为我不懂技术,我比谁都支持技术,我老是觉得不懂的东西要出事。相反BAT里面,腾讯也好、百度也好,都是工程师出身。他们的判断基于这件事情技术能不能完成;我的判断基于这件事情不完成明天会不会死人,如果这件事情我们不这么做下去,明天一定会倒霉,明天我们公司跨不过去,哪怕做不到,也得想办法做到。正因为这样,阿里巴巴九年以前全面进入云计算。我们是以解决问题来判断,而不是想当然去解决未来,更不以昨天的思路去解决未来。这是阿里巴巴和其他公司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这个实验室定位是什么?我觉得不应该是Research for fun,也不应该Research for profit,而是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二十一世纪的公司,只有解决社会问题才能活下来,不解决问题是活不下来的。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品途商业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云如何控制阿里巴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