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公开“抚州市三公消费平台”

三公消费问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三公消费问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 & & 正文
三公消费公开,需要有完善制度的助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已于本月初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4.7亿元。首次公开中央单位&三公&经费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其实,今年3月以来,国务院就多次召开会议要求,中央部门尽快公布&三公消费&(公务出国(境)经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按照规定,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的2010年决算数和2011年预算数。
但截至13日,国家文物局、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审计署、文化部、民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少数部门已经公开&三公经费&。仍有九成的中央部门的账单迟迟不见公布,已超期限半月。
由此,&三公消费&背后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解决&三公消费&问题,使之更加的科学、透明,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后对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进行了专访。
《南方都市报》:&三公经费&问题为什么会一直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近些年来,它有了哪些变化,又将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竹立家:关心&三公消费&是公民意识的最基本体现。连续几年以来,中央国务院对于&三公消费&这个问题很重视,社会公众、舆论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反映非常强烈,要求坚决压服&三公消费&的数字。
社会科学院财贸所今年发表的白皮书透露,2010年中国的预算内收入大约8.3万亿,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大约是14.2万亿,换句话说,去年我们的公共收入大约有14.2万亿,这14.2万亿里面,除了预算的8.3万亿以外,剩下的6万多亿基本上在预算之外循环。避开了舆论的监督,这钱是怎么花的,花得合理不合理,花到什么程度,很难说清楚。如此,公众怎能不关注。
《南方都市报》:&三公消费&公开的意义在哪里?特别是对遏制腐败和打造阳光政府有何作用?
竹立家: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三公消费&,政府要运转、要运行,肯定有一些相关的运行费用,包括职务运行费用。但是这个费用在世界各国是严格限制的,比如说像公车,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一般的公务用车,在欧洲很多国家,连部长、司长都没有专车,完全是开着自家车上下班,在公务活动中有一些自己用的公务用车,但数量很少。
因此,我们要遏制&三公消费&,首先要确定,过度的&三公消费&是一种特权腐败,是腐败的一种形式;过度的&三公消费&这种特权现象也是腐败。
2006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出&三公消费&隐含着腐败现象,一个人如果认为只要是获得了权力,就同时也获得了衣食住行方面的便利和随意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力,这样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就会背离人民群众对权力的愿望和要求,我们必须下决心遏制&三公消费&现象。
《南方都市报》:从目前来说,&三公消费&的公开举措,暴露出了哪些问题或者不足?
竹立家:可以反映出几个问题。国务院一直强调我们要大力压缩&三公消费&的数额,但拿2011年与2010年相比较,2011年仅比2010年压缩0.5%左右,幅度非常小。这说明一个问题,&三公消费&这么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但从人大常委会短短的一个月之间就批准了2010年决算和2011年预算的数字差额来看,反映了一个信息,好像&三公消费&是合理的。为什么说是合理的?2011年的数字和2010年几乎相差不大,我们&三公消费&没有压缩的空间,这给公众传递了一个很不好的信息。
从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各部委的数字来看,更重要是没有完全细化,没有细化,公众就无法监督,人大常委会也无法监督。
从2011年预算和2010年决算的数字来看,特别是2011年,人大常委会的预算审批报告已经向社会公布了。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的五六个部委公开了&三公消费&数字,大部分政府部门没有公布数字。
多个部门没有按时公布&三公&消费,我觉得,要追背后的原因也很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有些部门比较心虚,对自己的&三公消费&公布以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没有把握。这进一步证明了&三公消费&确实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南方都市报》:目前公开公布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上级的(国务院),而人大在目前的运作中,实际上也只是&批准&的职能,但似乎并没有起到监督的效果,对于一些部门的不公开不公布的消极应对,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的运作模式是否有缺陷?
竹立家:要真正遏制&三公消费&现象,监督是重要的,不能只通过政府部门自身监督,而是必须引入第三方监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各个部门的&三公消费&的预算、决算,必须通过人大常委会审批,必须在以后的制作安排过程中让人大做一个财政预算,特别是在&三公消费&方面有一个主要的监督机构。二是每年坚决公开&三公消费&的一些预算的注资,进行社会舆论监督、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
本文关键词: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你公开或不公开,三公消费都是民众的关注点
  今年3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之后又要求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然而,在90多家中央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数据后,地方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却没有跟上步伐。(《经济参考报》9月15日)    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是打造透明政府的必然,然而地方政府总会找到各种理由拒绝或者拖延。让人奇怪的是,在这样一个历来讲究中央权威,讲究令行禁止“上行下效”的国度里,为何频频出现像这样执行政令大大折扣的情况。其中缘由,是上面操之过急,还是下面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存在着较大的执行阻力?一味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宏大哲学命题来为看似一脸委屈的地方政府解释个中缘由,实在难以让人心服口服。中央与地方的这种现实情况,或许又是政治学上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在政府的各种行政行为中,随着经济发展而节节攀升的“三公”经费一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国家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后,民主意识渐渐觉醒的人们不再满足将目光仅仅盯在那些巨贪上。在现实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公平正义一再被人亵渎、少数人侵占着公共资源、民众的焦虑情绪普遍上涨的情况下,人们不自觉地以更加挑剔的眼光看待政府的各种行政行为,毕竟政府掌握着最多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三公”经费作为政府履行行政职能,实施各种行政行为的必要物质保障,稍不注意,就会成为少数人的变相福利,自然而然也就会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民众对诸如公车私用、超标准公款接待、公款旅游以及公款私用等现象的激愤也是由来已久。    中央各部门率先向社会公开本部门的“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是一种态度,表明的是一种决心,彰显的是一种魄力和坦诚。这种态度和行为在相关“三公”制度尚未形成,操作程序尚未规范,而民众又普遍渴望知情的情况下显得难能可贵。这种态度和行为是以君子坦荡荡的胸襟,践行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执政理念的具体行动。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不管你公不公开,民众都关注着,并不是说公开了,老百姓的猜疑和质疑就没有了,只是公开了,工作便主动了,更加有利于政府和民众在相关问题上的沟通与交流。遗憾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这样的胸襟和坦诚,也没有这样的魄力和决心。    但是,不管是从哪方面讲,公开“三公”经费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是在目前阶段,公开要求尚未以法律形式确定,公开的范围、标准、程序以及监督问责等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以至于出现各地政府动作不统一的情况。    总而言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和公正有序行政管理体制,让民众、政府、媒体等共同参与推动公共权力公开透明的运行,绝不是放在嘴边的一句空话,它需要具体的实际行动。
( 10:44:33) ( 14:46:06) ( 0:18:56) ( 9:55:50) ( 0:58:43) ( 0:58:31) ( 0:57:09) ( 0:33:17)全国所有市县公开“三公”经费(政策解读)--时政--人民网
&二一五年&
全国所有市县公开“三公”经费(政策解读)
本报记者&&李丽辉
&&&&来源:&&&&
&&&&&&字号
  制图:蔡华伟  财政部日前发出通知,在全面公开省级预决算及“三公”经费的基础上,各省应于2015年之前,在省内所有县级以上政府开展包括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等方面的公开工作。  其中,2013年各省应至少选择20%的地市级和县级地区,开展“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2014年所选地区应至少达到省内同级政府数量的50%。原则上县级地区应从所选地市级地区中优先选取,有条件的省可扩大选取地区范围。  通知明确,“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单位范围,包括向同级财政部门编报部门预算的部门及其所属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等。除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部门外,各公开地区和部门原则上都应向社会公开本地区汇总“三公”经费预决算,以及部门“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各部门“三公”经费预决算应分别随同部门预决算一并公开。  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地方预算公开工作进展加快,范围不断扩大。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全部公开了省级财政总预算和省级部门预算;有20个省份公开了省级和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在2015年之前,市县级政府全部公开预决算和‘三公’经费,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层级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将实现全公开。这表明,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步伐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  白景明说,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主要是对省级和省以下&“三公”经费公开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财政部在此基础上,对省以下预决算公开又提出具体要求,将政府“大账”、“细账”都置于阳光之下,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不但公开的力度加大了,公开的信息也更全面了。  白景明说,这次财政部的安排和要求非常具体,不仅对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的范围、时间进行了统一,甚至连表格内容都给出了参考“样本”。这样便于省内市县集中在一段时间公开,内容格式上也具有可比性,公众更容易了解和监督。  “目前,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预决算公开,正在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加速推进。”白景明认为,政府通过这样一个制度设计,为公众监督政府提供条件,其核心目的就是要建立廉洁、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开的内容越具体实在、形式越通俗易懂,公开的作用和效果才会更好。    【链接】&  北京80部门公布去年决算信息  “三公账单”更透明  本报北京8月21日电&&(记者余荣华)北京市80个部门近日开始陆续在官方网站上公布2012年的决算数据。各部门公布了去年花了多少钱,办了多少事,以及“三公经费”、行政经费支出多少等信息,社会公众能够更清晰更细致地查看。  在市级部门决算信息公开方面,北京市今年进一步细化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市级行政经费和部门行政经费支出情况,都增加同上年行政经费增减变动情况以及原因说明。二是部门决算说明新增“部门基本情况”和年度部门收入支出总体情况说明。三是部门“三公经费”情况中首次增加“三公经费”口径说明。  具体而言,在“三公经费”方面,北京市今年进一步要求公开出国团组、人次数量和人均出国经费情况,公开公务接待费增减原因,公开购置车辆数与车均购置费情况,以及年末实有车辆及车均运行维护费用,让公众了解和监督“三公经费”更加透明方便。  根据此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市级决算,去年北京市市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10.1亿元,比预算少花了1.1亿元。
  《 人民日报 》( 日
(责编:刘军涛)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频道精选|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日前,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办以“三公浪费的治理”为主题的沙龙。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指出,遏制三公消费需构建公众参与的长效化治理机制,将三公消费与费用结算完全分离,并接受全民监督,真正把三公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三公消费,即公款吃喝、公务用车和公务出国。据专家估计,近年来,全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了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越来越庞大的三公消费支出引发民众的不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尽管国家曾颁布许多政令遏制三公消费,各级地方政府也采取过一系列举措,但收效并不令公众满意。三公消费支出逐年攀升,究其原因还在于,公共权力长期封闭运行,公共资源责任主体长期缺位,形成“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局面,更主要的是社会公众监督严重缺位。  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知情权和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公众也期待政务公开能有效覆盖政府机关内部各个部门。但这部行政法规实施近五年,许多政府部门在实践层面并没有更多的行动和心理准备。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在阳光行政下,才能消除奢侈浪费和腐败。大多数被认为“不适宜”公开的预算条目仍隐藏在名为“其他支出”的大类里,其中包括政府人员工资以及行政成本等。这说明政府部门将公共财政看成是政府秘密的观念,至今并未彻底改变,而且大多数机关仍习惯保守这个“秘密”。即便是迫于各种压力挤出的一点点“牙膏”,不是解释过于含糊,就是用语过于专业,这样就使普通百姓很难读懂这本“糊涂账”,或者说看了也白看。纸上的法律还没有真正落地为现实的行动,要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只有加快政务信息公开的进程,强化公务消费监督,将政府财政公开纳入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彻底实现政府开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让老百姓更清楚政府的“钱袋子”,才能保证老百姓赋予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三公消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