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构件的承载能力包括空间包括哪些内容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我的图书馆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包括县、乡(镇)、村经济,具有多层性、综合性和基石性等特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增强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促进一个地方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我认为应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在空间上要十分注重发展好县城经济
  从地理空间和经济布局上讲,发展县域经济要十分注重发展好县城经济。从2000多年前建制到现在,县一直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县城则是全县经济发展的繁荣地,它集聚县域内各种资源和行业优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重点。据调查,2003年长沙县城的GDP、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县总量的80%、60%。县城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其他经济发达的县(市),其县城经济所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重均在65%左右。从理论上来讲,县城经济是县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结果。著名经济学家赫尔希曼认为,非均衡发展就是要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重点产业、重点地区,以此为动力,带动其他产业、地区及整个经济的发展。过去一段时期,我国大搞“一大二公”,实施平衡发展战略,致使经济发展重点不突出,县城带动乏力,难成经济繁荣之势。为此,我们要吸取教训,在发展县域经济时,要重点发展壮大县城经济,并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首先,要突出谋划好县城经济这一“发展极”。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克期的“发展极”理论对发展县城经济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们要把县城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极”,进行认真谋划。一要对县城企业不断进行创新,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占领城内外市场。二要采取措施,不断聚集大量资本,扩大生产,在此基础上,再向县城周围地区扩散资本,带动其发展。三要建设共同使用的道路、通信、货栈等县城服务性设施,降低社会成本,提升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建设“发展极”,使人力、生产、技术、贸易等要素高度聚集,把县城建设成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住处中心,交通中心等多种功能的县域经济增长中心。
  其次,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发展战略。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发展小城镇首要是发展小城市,县城就是小城市,就是农村城市化的前沿。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加快县城建设,更好地发挥集聚、辐射、带动效应。一要规划好县城建设蓝图,把它作为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龙头”和“标杆”,确保规划不落后;二要科学合理对县城产业进行布局,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三要切实加强县城经济管理,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开放经济,推进县域经济繁荣,居民安居乐业。
  二、在产业上要突出发展工业经济
  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没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不少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在县域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层次更低,特别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滞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经济欠发达,缺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发展工业经济。
  第一、要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工业。大体而言,县域是宏观和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既长期浸润着农耕的熏陶,又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阶段,既面临着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又面临着发挥比较优势、参与产业重组、拓展发展空间的新机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农业作为一种弱质产业,失去国家政策的保护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农立县的农村经济正逐渐丧失其统治地位。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几个农业大县的调查表明,传统的农业生产已不能给农民提供应有的回报,专家们为此发出了农业大县经济衰退的警示。而第三产业作为一种服务性、依附性行业,独立发展的能力不强,第三产业中的各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强力支撑,第三产业的服务层次与水平取决于第二产业发展能力。轻工业提供的产品越丰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就越兴旺;制造业提供的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越多,交通运输业就越发达;没有现代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可能停滞不前。根据钱纳里、赛尔奎因等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在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中,工业化的演进使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并拉动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所以,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提高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升一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并带动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二、要把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放在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发展工业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培植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主要渠道,更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就以长沙县来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沙县仍是一个以种粮、养猪为主的农业大县,经济相对落后。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逐步走上工业化道路,财政收入位居湖南第一。2001年经济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73位。在工业化的强力推动下,2002年长沙县在全国百强县的竞争力前移了10名。再从全国看,以苏南、温州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根本原因也在于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实现乡村工业化。县域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解决一些体制性的深层次问题,使县域经济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第三、要把县域经济发展潜力放在工业。除了明显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原因外,工业差距是造成县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之初,南海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8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81%。1978年,南海三大产业比重是30.5∶53.1∶16.4。2001年三大产业比重变为6.7∶49.6∶43.7,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80%。几万家企业密布于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十万农民出身的产业工人穿梭其间,创造了年工业产值830亿元的财富,形成了世界闻名的制造业基地。相反,在中西部传统农区,由于大部分县(市)仍然以农业为主体,县域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传统农区县要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在发展工业上下功夫。
  总之,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县域经济的脊梁,任何一个县要想迈大步、求大进,必须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把发展工业摆在先于一切、重于一切、高于一切的位置,集中主要时间和精力研究、谋划工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工业,以工业化推进和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同时,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在所有制上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
  对于县域经济而言,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发展好民营经济,真正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1.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符合县域经济的实际。县域经济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少,而电力、烟草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又多属国有垂直管理,与县域经济的直接关联不大。县属公有制经济多是一些规模不大、机制落后、包袱沉重的微利或亏损企业。长期以来,在县域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国有经济由于其产业结构落后、机制相对陈旧、融资贷款困难、人员包袱沉重等原因,面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其潜在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在发展国有经济中实施“抓大放小”战略,优化资本结构,企业直接融资等政策进一步向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倾斜,县域内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越来越难争取到银行更多的信贷资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多数县属国有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主体地位日益萎缩,给县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就业、财政和稳定的压力。因此,要发展县域经济,填补县域公有制经济全面退缩形成的“真空”,只能在国有经济的体制外,大力实施“民营强县”的战略,走出一条民营经济之路。
  2.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史,呈现了一种经济越发展、民营经济地位越高的趋势。单就私有民营的非公有制经济而言,其地位就经历了由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成分”到“重要的补充成分”,再到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直至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生活中唱主角,是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实践也证明,一些县之所以GDP增长快、有活力、财政收入高、老百姓富裕,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县民营经济活跃、非公有制比重较大。
  3.县域经济要尽快走上民营发展道路。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确立民营经济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把启动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民营经济来增加财政收入、充分安排就业、减轻政府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县级政府及主管部门而言,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转变观念、拓宽思路、用活政策、搞好服务、加强引导,积极主动地当好“助手”和“后台”。要制定完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家产业导向和全市经济布局,对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进行适当指导和综合协调;要努力营造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全面清理所有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规定,取消歧视性的市场准入障碍,降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要为民营经济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为民营经济提供信息咨询、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帮助民营经济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要为民营经济提供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发生,营造有利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在资源利用上要突出发展特色经济正如激烈的自然竞争中,每种生物都会发出自己特有的生存能力一样,在现代经济的全面竞争中,县域经济要想在国际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也必须利用自己的资源,创造自己的特色优势。经济全球化与县域经济特色化,是一个统一体,愈是有特色便愈是全球的,愈是全球化的就愈要求有特色,特色就是生命,就是竞争力。纵观经济发展的轨迹,凡是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均是该地区特色经济能量充分释放的结果。如浙江金华的火腿、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羊毛衫、湖南浏阳市的烟花、山东金乡县的大蒜、广西横县的茉莉花等品牌的崛起,无一不是特色经济的效力。所以,任何一个领导要使本地区的工作卓有成效,都必须努力寻求自身特色能量释放的最佳途径。
  一是要研究挖掘自身特色优势。每一个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优势。有的有区位优势,如地处交通要道和枢纽,或沿海、沿边;有的有自然资源优势,如域内蕴藏大量矿藏资源,或丰富的水能资源;有的有社会资源优势,这主要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域内已集聚的智力资源,或成为政治、经济、金融中心;有的则各种优势兼而有之。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即使再贫困的地区,也会存在某种资源优势,或自然资源方面的,或社会文化资源方面的。只有充分认识并开发好这种资源,构筑起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才能摆脱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所以,作为县域经济的决策者,一定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吃透县情,理出发展思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闯出一条适合本县域的发展之路;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发掘自己的发展优势,培育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本地经济的特色。
  二是要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指出:最有效、最合理的社会生产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只生产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相对优势、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并用这种产品去同其他国家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样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好处。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已经得到了经济发展实践的印证。我们过去的县域经济,包括现在仍有一些地方,由于忽视特色,不注重比较优势成本,一味追求全面发展,形成“小而全”的局面,其结果是各地结构雷同,没有产业产品特色,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失去了许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机遇。因此,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一定要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研究制定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参与县域外的经济分工与协作,突出自身特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劣中选优,切忌毫无特色的“大而全”、“小而全”。如某些县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则可以突出旅游产业特色;有的县域矿产资源丰富,则可以突出以矿业开采、加工为主的矿业经济特色;县域内水能资源储量丰富的,则可突出以水力发电为主产业特色。总而言之,只有坚持特色,才能使县域经济具竞争力,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对接中找到自己最佳位置。
  三是要依托科技提升特色竞争力。科技含量低是阻碍县域特色经济与农村专业市场向高层次发展的原因之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县域经济要搞出特色,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第三产业,或者是传统优质产业,如果离开了科技和信息的运用,都是不可能的。靠科技形成的特色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县域经济必须加大科技含量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增强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特色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这里最关键的是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特色经济的知名度。首先,要利用科技加大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其次,要利用现代信息网加大广告宣传,塑造名牌产品;再次,要利用名牌战略的龙头功能、优化功能,促进特色企业的发展。
  四是要依法行政服务特色发展。县域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域。历史上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传统的计划经济惯性,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形成特色经济的话,则时间长、代价高。因此,发挥县域政府的作用对形成特色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行政命令一切,一切行政命令,而应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主要弥补市场失灵。县域政府的作用应放在定战略、创环境、上产业三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县域发展战略必须要对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市场及相关因素有详细的了解,要跳出县域,与整个经济发展全局结合起来进行特色产业定位。过去只从本地资源出发来定位的情况,现在看来是不够的。另外,在多方竞争的情况下,要抓住重点强项,发挥优势。创环境就是要求政府站在宏观的层面上,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引导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造就一个有利于县域特色经济与农村专业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舆论、政策法规、人文、生态环境。创环境不是指手画脚去参与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而是通过治理环境,为县域特色经济服好务。(作者系湖南大学经贸学院博士研究生)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拓展新就业空间的支点 —中国喀左— 喀左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近期热点关注新闻
点击:1216次()
点击:983次()
点击:930次()
点击:602次()
点击:441次()
点击:364次()
点击:340次()
点击:324次()
点击:304次()
点击:297次()
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拓展新就业空间的支点
中国县域经济网
点击:2771次
摘要:发展一批生态型的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以城带乡,使广大农村逐步融入城镇,使广大农民逐步转为居民,使其工作方式现代化、居住条件城市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方式灵活化,从而使大部分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切实改变过度依赖大城市和外向型经济带动就业的传统思维定势&&&&我们应当看到,广东经济的外向依存度过高,受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大。一方面,珠三角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岗位萎缩,对稳定和扩大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广东大城市和珠三角吸纳就业的空间和总量已接近极限,就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改变过度依赖大城市和外向型经济带动就业的传统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按照中央和省的战略部署,把应对金融危机当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自主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和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模式的重大机遇,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双转移”的战略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率先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扩大内需、拓展新的就业空间的支点。
&&&&建立一个内需型的经济体、探索新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所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扩大内需、拓展新的就业空间的支点。其理由是:首先,从发展阶段来看,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做大县域经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新阶段。县作为一个基本的行政单位,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整合、政令贯彻、经济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东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机遇,率先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扩大县域经济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的要求,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其次,从发展模式来看,在出口受阻、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挤压下,依靠低人工成本扩张和出口推动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就业空间受到挤压,广东亟需摆脱传统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人工成本的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实施珠三角发展规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一个内需型的经济体,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可以预见,珠三角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将逐步减少,其挤出的劳动力必须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来消化。&&&&第三,从城市化发展路径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利用对外开放政策,集中资金建设了一批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带动了一批中等城市的发展,以较快的速度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但如果我们还以传统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来转移、聚集农村劳动力,大中城市将难以承载。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新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重点是发展一批生态型的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以城带乡,使广大农村逐步融入城镇,使广大农民逐步转为居民,使其工作方式现代化、居住条件城市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方式灵活化,从而使大部分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安居乐业。
&&&&抓好五个“紧密结合”,在努力拓展县域经济中开拓新的就业岗位&&&&既然县域经济是扩大内需、吸纳就业的新支点、新空间,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拓展新的就业岗位呢?&&&&一是紧密结合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落实,在加快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开拓新的就业岗位。目前广东大力推进新“十项”工程建设,特别是在县域经济方面,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建设,大幅度提高对农村供电、供水、供气、道路、交通、邮政通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投入。我们要抓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契机,带动县域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和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二是紧密结合全面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就业岗位。在新的形势面前,要大力扶持发展县域的文化、教育事业,设立文化站、电影放映队等;大力扶持发展镇级卫生院,加强疾病防控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宜居村镇投入和建设力度,实施万村百镇整治工程,建设美好家园等。这些方面都将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三是紧密结合发展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发展为“三农”服务的各类服务业,拓宽就业门路。在发展县域经济中,通过发展为“三农”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监督、动植物疾病防控、农业机械设备维修、农产品流通与销售、城乡建设规划、土地流转中介、金融信贷等各类服务业,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和就业岗位。&&&&四是紧密结合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我省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各地都应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特色,扶持发展各类中小企业。目前我省已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信贷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壮大。各级政府必须抓住这个契机,着力在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就业岗位,以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就业,实现扩大就业的目标。&&&&五是紧密结合发展县域经济,切实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大力扶持创业以带动就业。要在创业培训、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扶持和创业服务方面,积极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鼓励各类人才大胆创业。特别是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抓住发展县域经济的机会大胆创业,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通过创业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处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级经济师&陈斯毅)
                          (责任编辑:宋金柱)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doc 3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县域经济,旨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用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着非常好的机遇。我们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探索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的对策,应当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准确为县域经济发展定位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微观组成部分,具有区域经济的本质特征。区域具有开放性、非均衡性、经济上不可分性和权能上的区限性等特征,区域经济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构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地域单元。而县域经济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说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因此,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考察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找准位置。要把县域经济放在区域经济中的大背景来定位,即把县放在市、省、省际经济圈、甚至全国经济圈上,来寻找县域经济所处位置,以此来考察和确定县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县域经济发展的定位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发展什么的问题,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确定主导产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依靠主导产业来支撑。因而,县一级在确立发展的主导产业时,应当尽可能地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确定,这样有利于国家的产业投资,有利于用活用足国家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县级各方面对上的争取,以便寻求更多的县域经济发展机会 和途径。 其次,要认清县情。认清县情是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的基础。应从县所处的区位因素入手。所谓区位因素,是指影响以至决定经济、人文、社会现象的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的客观存在的因素。一要认清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自然资源包括县域的气候、水文、地质、地形、生物、土壤和县域拥有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量、工农业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产业结构、法制建设水平、城镇建设与基础设施条件等。二要认清人口、技术和资本的基础。这是对县域经济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人口密度大、数量多、文化技术素质高,对经济发展有利,技术作为区位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因素。对落后地区来说资金是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三要认清市场。市场的调节作用无所不包,无时不在,甚至会产生出一种强大的机制力量,牵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四要考虑组织与管理能力。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动性因素,其既体现出人对县域经济活动的适应,又体现出县域经济活动在人的意愿下发展,通过发展规划和计划、发展战略及调节作用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再次,要搞好规划。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确定切合实际的发展速度,设计科学的发展布局,也是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的重要内容,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有综合的论证及规划,并注意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后,各地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决定、意见等,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明确提出要求,并将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以“目标任务”的形式下达。如果县一级对此把握不好的话,就可能会导致出现一哄而起、人云亦云、数字浮夸等现象,将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二、正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经济关系 要使县域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几个经济关系,力求综合协调发展,获得最大经济收益。 (一)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出现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低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实践证明,仅靠农业,县域经济很难有大的发展。然而,工业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是:技术设备进步很快,有机构成愈来愈高,使穷县办不起;工业生产能力急剧扩张,平均利润率下降,使穷县投入大而获利甚微;偏僻县区信息慢,新产品开发迟,工业生产风险加大,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对发展县域经济意义十分重大。农业应按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重点发展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业发展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要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即尽可能选择市场空白,至少是短缺的产品;有可靠的原料供给保障;达到中等偏上的技术水平。坚持这些原则,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积极引进项目、资金,通过体制创新、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县域工业的竞争能力,同时注重积累资金,聚集人才,逐步向技术含量高、产品外向型的产业门类推进,保证工业生产在县域经济中站稳脚跟,并成为财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存量与增量的关系。首先,在观念上要有大的突破,县域经济要有大发展,必须上大项目。要千方百计争取大项目,扩大增量。其次,要下功夫抓好原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搞活存量。加快企业改制步伐,通过改革、改组,实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县域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