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避税做慈善避税”没什么不好

对于扎克伯格承诺将手中 99%
Facebook 股份转移到商-互联网圈子社区
帖子&:&923
互联网(英语:internet),是网络 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
对于扎克伯格承诺将手中 99%
Facebook 股份转移到商
加为好友发信息
12月1日疯传扎克伯格将99%股票捐给慈善事业。中文翻译全部实用了捐字。导致大量网友联想到避税的慈善组织。后来澄清并非慈善组织而是商业公司同类组织,并不能避税,但同时法律上也不再强制慈善支出。以下是澄清报道: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北京时间12月4日早通过Facebook个人页面发声,称其计划发起的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项目(该公司经营业务以社会价值为取向,同时利润会用于慈善事业)将会是一个LLC制的有限责任公司,而不是传统基金(LLC rather than a traditional foundation)。他解释称,由于是LLC公司,他不会享受任何来自美国政府的减税奖励,而且未来这个LLC公司出售Facebook股权时,按照法律规定也需要缴纳相应税款。报道原文:扎克伯格回应裸捐质疑:出售股票无法避税
加为好友发信息
最近中国富豪圈最讨厌的人,莫过于扎克伯格了。小札一捐款, 可怜的他们又被殃及池鱼地嘲笑了一通(如果按照扎克伯格这次捐出的450亿美元(人民币2879.4亿)计算,那么扎克伯格和马云(捐款145亿元,据胡润慈善榜)之间则差了600个王健林(4.4亿元)。)。但是我们普通人还是不要站在道德高地上嘲笑他们,那是会很冷的:)其实 ,扎克伯格生完女儿后的捐款,引起的轰动 ,其实主要是他捐款的比例之大和年纪之轻是空前的, 不然他支持慈善事业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在2014福布斯美国最慷慨的慈善家排行榜中,扎克伯格和他的太太普莉希拉o陈以9.922亿美元高居榜首 折合人民币63.5亿元。)。但是,如果考虑到美国企业家的慈善事业的发展史,那么扎克伯格的捐款力度反而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扎克伯格其实是美国企业家的慈善事业的最新一个链条。十九世纪末期的卡内基、洛克菲勒这些强盗资本家转型成的慈善家 ,通常以老年人居多。对于他们的财富、他们的退休计划,都安排好了,他们是在自己的生命接近尾声的时候放弃财富的。因此他们对慈善事业没什么野心,他们更愿意为建造一座歌剧院、图书馆、学校来写一张支票 。就是巴菲特也是这样的类型,他到了70岁左右才和盖茨一起做慈善事业,也就是开了张大支票,把他的财产捐给盖茨的基金会来管理。而扎克伯格呢, 他和前辈盖茨一样, 是在技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新一代企业家 ,也是新生代的慈善家——所谓的科技慈善家the Techno-philanthropist。这一代人的特点,一是很年轻就开始从事慈善事业,二是把慈善事业作为一种企业来经营,亲力亲为,追求效益。 比尔-盖茨当初本来觉得,一边考虑盈利一边考虑慈善事业很分裂, 所以打算60岁时再投身慈善事业,但是母亲的病危却改变了他的这一想法。写那本著名的《乔布斯传》的艾萨克森,在更早之前的1997年,为时代杂志写了篇《探寻真正的比尔o盖茨》。在那篇文章里,42岁的盖茨说他希望再经营微软10年,然后致力于慈善事业。盖茨确实是言出必行, 2008年 他就宣布把宣布将580亿美元个人财产捐给慈善基金会,也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慈善事业。 像盖茨这类慈善家,不再是‘我开出了一张支票,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而是关注具体落实、强调亲力亲为。‘我开出一张支票,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他们精力过人、充满自信、勇于冒险,他们想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重要问题——例如核扩散、流行病或水资源等问题。科技慈善家相信,使他们在技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这些高效率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同样也能在慈善事业上给他们带来成功。慈善机构给人们的只是食物,但是 科技慈善家并不仅仅满足于教会人们如何种植粮食——除非他们教会了农民如何种植粮食、如何赚钱,如果把赚得的钱回投于他们所经营的业务,然后另外再聘请10个人,他们是不会感到幸福的。而正是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改变了整个行业。当盖茨致力于根治疟疾时,他的商业思路对成效起来很大作用。“为什么尝试治疗疟疾,而不是癌症?”“世界已经花了大量金钱在癌症上,所以我的财富起不来太大作用。 “.他会对于疫苗的价格争论不休“我们对于所付的钱极其精明。我们可以得到价格上的让步。我们会跟踪有多少孩子得到了疫苗。”。通过这样的努力,他让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从1000万减少到了600万。 这也就是扎克伯格在给女儿的信中的两个解释: 一。 为什么这么早致力于慈善事业?“但是这些问题太重要了,我们不能等到你更大了,或者我们更老了才去解决它们。我们希望早早地开始,在有生之年就看到成果。” 二。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比例的金钱(更重要的是精力)在慈善事业上?“个性化学习,疾病治疗,连接人们和建立强大的社区。”扎克伯格已经想好了他的方向,难道这样的方向不是和商业一样有意义吗?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现在的著名富豪, 除了还剩下几个房地产投资商外, 已经和美国一样,变得以科技界为主了。但是为什么没有这类科技慈善家呢? 捐款最多的马云最近说了自己对慈善和捐款的看法。他表示, 中国企业家资源其实是有限的,企业家的第一责任是应该是把钱花在投资,创造更多就业和财富上,如果不先把这个做好,就把钱捐出来,反而没好处。而且,捐款还面临“我们把钱交给谁”的问题,现在中国的公益慈善缺乏基础设施、法律体系和整个人才体系的培养。恩, 马云这话也不见得就是推托,他一顿也吃不了多少钱,也需要社会认同。 但是他的解释,说明了两点, 他觉得做慈善就是把钱捐出来而已,而且要求有现成可靠的慈善机构来承接。 这几乎是100多年前的卡内基时代的认识水平。 所以中国企业家和美国企业家在慈善事业上的天壤之别,其实不能归咎于他们的个人品行,而是可以归结为他们的思想高度。 中国企业家的思想,永远都是限制在商业范围。 对他们来说, 慈善事业有点像赚了钱以后给社会的一点回报而已。 所以虽然盖茨一直都比乔布斯有钱,中国企业家的偶像却是乔布斯,而不是盖茨。 因为乔布斯擅长的商业模式、产品设计对他们来说更好理解。 乔布斯当然是个伟人,但是在他的更为狭窄的世界里,“重要的只有两种人:生产者和消费者。“ 虽然乔布斯已经英年早逝了,我们不知道他老了本来会怎么做。 但是我们知道, 他二十五岁时财产就超过一亿美元,而且在从1985年到1997年期间并不太忙, 但是他并没有做什么社会公益事业。重归苹果后, 他马上就裁去了公司在慈善方面的预算。 所以, 虽然乔布斯是和盖茨同年出生的, 但是在抱负和作为上,却更像盖茨的上一代人。作家格拉德威尔写道“我坚定地相信50年后,盖茨将因他的慈善事业而铭记,没有人将再记得微软是什么。至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企业家乔布斯,人们却会遗忘他,谁是乔布斯?盖茨的雕像将会遍布世界。”如果我们把范围放大, 不把目光局限在“慈善”这两个字的所带给我们的“施舍粥饭、济孤济贫”的传统印象的话,那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美国科技企业家的格局,其实不仅仅是帮助穷人病人之类,而是冲破本企业本行业的格局,用科技的力量为人类争取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比如说,最近有个大新闻,美国的BLUE ORIGIN公司成功地实现了火箭的回收, 很多人才惊奇地发现贝佐斯这个卖书的家伙不知啥时和太空也扯上了关系。 其实,早在2000年,当互联网泡沫破没后,亚马逊处在生死关头之时,贝佐斯却在那年悄悄建立了一家叫作蓝色起源的公司。 这家公司致力于成为商业企业,让太空游客进入近地轨道观看地球和星星。但是,它的长期目标, 是“让人类长久地占据太空”。那个目标要追溯到贝佐斯高中毕业致辞中的梦想。“我们想使人类以更安全、更便宜的方式进入太空。”他在2003年说。 在公司网站上,贝佐斯的一段话解释了公司的目标:’我们很有耐心地、一步一步地来降低宇宙飞船的费用,以便更多的人能负担得起去太空,人类也能更好地继续探索太阳系。实现这个使命要花费很长时间,我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我们相信渐进式的改进和可持续的投资。慢而稳是取得成绩的方法,我们没自欺欺人这个研究会越来越容易。小而频繁的步骤会促进更快的学习,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给我们每人一个机会来看到我们最新的产品能够很快飞起来。”蓝色起源被形容为“一个巨大的、充满挑战的、难度很大的技术努力的一小部分”。没想到吧,我们日常接触的书商,其实内心深处的理想是要帮助人类占据太空。 而最近很热门的特斯拉电动车的伊隆o马斯克,很年轻就靠卖掉PAYPAL赚了一亿多美元,但是他却把这些钱都投入了三项简直不可能赚钱的事业中,多年来处于破产的边缘。他是因为嗅觉敏锐,看到了什么常人发现不了的商家么?不是,在一个TED访谈中马斯克说了他的思路. 在大学时,他一直想什么样的问题会影响人类和世界的未来?那就是可持续的交通和源源不断的能源生产。 从这个思路, 他就想到要做电动车,因为即使驱动车的电能是由燃烧碳氢化合物生成的, 但是在发电站的燃烧更有效率, 可以得到60%的燃烧率, 所以电动车本身就可以节约能源。 接下来, 他考虑到如果有可持续的电的来源, 那么就更很有意义了。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太阳, 因为在他眼里, 太阳就是个巨大的核聚变发电机。为此,他创建了SOLARCITY光伏公司, 其模型是通过在在屋顶免费安装太阳能设备, 实际上就是建立大规模的公用设施,所谋极大。 接下来呢,即使人类拥有了永续的能源,但还是有问题. 虽然本来对航空一点都不懂,但是从他那著名的“物理学的思考方法”出发,他又考虑到,如果我们人类自己局限在地球上的话,那么总有一 天,概率上我们肯定会碰到毁灭性的事故而坐视整个族群的灭亡,所以, 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让人类文明成为space-faring civilization(遍布宇宙的文明) ,让人类成为 multi-planet species(多行星种族),于是他就做起SPACE X火箭公司来了。这种思路对我们常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早已拥有巨额财富的年轻人,没有享受,甚至也不当轻松的天使投资人,而是把拥有的一切都投入到几乎不可能得到回报的项目,其出发点竟然是整个人类的未来。 所以谷歌的拉里佩奇表示,如果自己死了,他宁愿将数十亿财产捐给像伊隆o马斯克这样的资本家来改变世界 。他表示,他认为马斯克将火星作为人类“第二家园”的想法意义深远。他说,“这才是一家公司应该做的,这也是一家公司博爱的象征。”而佩奇自己呢,其实也具有博大的抱负的。且不说GOOGLE X 的那些匪夷所思的项目,比如用气球为大家提供免费WIFI的 GOOLELOOP计划。 就是现在取得很大进展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也起源于佩奇在母校密歇根大学旁冒着大雪等公车时萌生的想法 除了交通方便,他还认为城市土地应当用在更好的方面(而不是停车场和道路)。此外,导致美国34岁以下人士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车祸。所以他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接下来呢?谷歌不是致力于分享信息的公司么?而无人驾驶的本质是如何获取周围信息、如何确定自身位置和方向、如何反馈,这不就是谷歌的强项么?于是这个无人驾驶项目就没有商业筹划地开始了,希望它也将会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 从扎克伯格的乐捐中, 看得出整个美国科技企业家的特质:极度的乐观、宽广的视野、无畏的精神。这种特质, 来源自他们宽广的知识面和极度的好奇心。 我们都听说过小盖茨从小的阅读热情,也每年都看到他推荐的书单,这些书单看得出他的广泛的关注和深度的思考。 扎克伯格也以他的每年挑战闻名,从学习普通话、每天写感谢信 每天写一封感谢信给某位让世界更美好的人,到今年的两周读一本书。 这说明他们每天都在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 反观中国IT大佬,吴晓波在一篇文章里说柳传志、王石读书很多,马云、马化腾读书不多,马云办公室连书架都没有。他解释说可能跟互联网行业属性有关。这个实用主义的说法其实有点可笑。 正因为互联网行业的前无古人的属性,才需要从书本中寻找具有前瞻性的灵感。 (不然就只能还是等待从硅谷溢出的灵感来抄袭了)。 前阵子方兴东在一篇《大跌眼镜!如何评价阿里巴巴上市一年表现?》中叹息道,“阿里上市,马云全球成为神话。而在此之前,我们心中早已经将马云放置在代表未来的中国企业家旗帜。是远远超越柳传志、张瑞敏等,更不用说王健林、张近东等传统领域的企业家。甚至李嘉诚也是俱往矣。所以,上市之后,马云不再是一个中国的马云,更应该是一个全球的马云,是一个与库克、小扎等全球最顶尖企业家们整天厮混一起的超级企业家。但是,察看马云这一年的活动,频频拜见省委书记,频频参加国内土豪们的盛会。怎么要大刀阔斧走出去的马云反而更加往回走,与传统领域的土豪们更加亲密地厮混一起,开始分不清差异,分不出彼此高下了。 一年的马云和阿里没有继续在神话的轨道上继续前行,反而开始跌下神坛。 ”何以如此?其实, 原因从方兴东在去年写的很正面的那篇《阿里巴巴正传》的前言里,引用的马云的谈话就可以解释了“ 谷歌在拓展技术的边界,今天搞软件,明天搞技术,后天搞……我很简单,技术拿来赚钱,我们是干系统。世界上有信基督教的,也有信佛教的,但只有一个教大家都相信,就是钞票,这是最容易理解的。这世界上人们最通用的信仰就是钱,其他都不通用。”忽然想起个故事。 清末郑孝胥曾论重臣:“袁世凯不学有术,张之洞有学无术 。”袁世凯作为清末能臣,有术肯定没话说。 而他的 “不学” 连他本人都不否认。复辟帝制失败以后,袁世凯向幕僚张一麐感慨:“……我历事时多,读书时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梁启超说:“袁氏自身, 以为一切人类通性,惟见白刃则战栗,见黄金则膜拜,吾挟此二物以临天下,夫何其不得者。”黄金为钱,白刃为刀,袁世凯对人性与社会的认知,浅陋如此,陈旧如此。正因为袁世凯虽然善于办事,但是对于政党、共和等现代政治观念,茫然无知, 一旦国家爆发重大危机,执政者的知识局限,决定了他的视野,不是习惯于向前看,而是习惯于向后看 。譬如遭遇共和危机的袁世凯,不是坚守共和,奋然前行,而是甘于逆流,退到他熟悉的帝制。执政者的知识水平, 它决定不了一个国家的上限,却足以决定一个国家的下限所以说, 在阿里已经功成名就时,遇到瓶颈时,它的上限决定了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到了今年,反而更加用力炒作已经意义没那么大的“双十一”,滥用现金购买各种现有的导航、音乐、社交网络平台,做各种商业化变现,甚至魅族被入股后也变成了一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低价低质的小米二世。 这就是为什么阿里股价一直跌的原因。上市后,才被人看穿它的发展的上限之低。当然读书也是要看原有的境界。 在中国现在的商业化气氛中,什么东西都会被吸入现实主义成功学的话语黑洞中。小札一捐款就有人说他时为了避税,因为人们习惯批评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 (就算是有一定的避税意义, 把这部分钱留在扎克伯格手里支配,和交给美国政府支配, 哪一种方式会更有利于整个社会呢?)像这几年大热的《三体》,本来是体现了大刘的宇宙情怀,但是对国内IT界来说,简简单单地把里面那些“黑暗森林”“高维打低维”之类的概念给生吞成商业竞争的口号而已。 另一本彼得泰尔的《从0到1》充满着乌托邦的隐喻,考虑的是一个由科技进步来推动的未来 而在中国仅仅被用于谈论互联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和商机。如果从高维低维的角度来说, 我倒觉得很多国人好像是在二维的纸面上爬行的蚂蚁, 只知道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后走,对它来说高与低这样的第三维度很难理解。从维度这个概念上来说, 其实更重要的是时间这个维度。 也就是过去和未来。扎克伯格在少年时喜欢的书里提到了两本,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并曾经背诵过里面的句子 “knows no boundaries in time and greatness。” “时间无所边界,伟大没有尽头。”这是伟大的过去。 关于伟大的将来,是他在FACEBOOK个人资料里提到的《安德的游戏》,勇敢的少年在未来的世界里探索宇宙和人性,这是未来。 而在扎克伯格给女儿的信里, 关键词就是“未来“----“我们的社会有义务去为所有即将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去投资,而不是仅仅关注眼前和当下。”扎克伯格对未来的偏爱其来有自。 彼得蒂尔回忆过2006年7月扎克伯格拒绝雅虎10亿美元收购邀约的决定。那时Facebook才2岁,是一个有800万~900万大学用户的社交网络,每年大概产生3000万美元回报。雅虎提出收购时,扎克伯格、蒂尔和风险资本家吉姆o布莱尔(Jim Breyer)是董事会成员。蒂尔说:“那时布莱尔和我想拿钱。我的态度稍微不那么坚决。扎克伯格走进会议室说:‘这就是走个过场。董事会会议不能超过10分钟。我们肯定不卖。’”那时的扎克伯格22岁。蒂尔与布莱尔告诉扎克伯格:“你有25%。这笔钱可以做很多事情。”扎克伯格说:“我不知道拿这钱干什么。不过是再开一个社交网站。这个我就很喜欢了。”扎克伯格拒绝大公司的收购,在蒂尔看来,在硅谷的历史上是转折性的。“扎克伯格最后说:‘雅虎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想法。它们无法对还不存在的东西做出正确的估值,所以它们低估了。’”这件事让蒂尔学习到如何认识“未来”的价值。根据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o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观点,人到中年时最典型的任务是繁衍后代。其中包括传递某人的基因和模因。前者指的是生育孩子,后者指的是向后代传递自己的理念、价值观、知识和技能。当知道自己的一部分在自己死后还能继续存在于世时,人们可以更从容地面对死亡. 医学家乔纳斯o索尔克将这种态度称为“做一个好祖先”。 这才是一种对未来的更健康的期待。即使纯粹从自利的角度, 对扎克伯格来说, 通过资助教育、医疗和社区, 留给他的孩子一个更健康更友好的世界,岂不是比留给孩子一大笔钱,高墙深垒地隔绝于贫困和疾病的汪洋大海中明智得多么? 至于所花费的时间和失败的可能, 扎克伯格在信里也说得很清楚“治愈疾病需要时间。短期比如五年或十年可能都不会有很大进展。但长期来看,播下的种子总会开花结果;终有一天,你或你的孩子会见证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景象:一个不受疾病困扰的世界。我们有许多这样的机会。如果社会可以在这些问题上投入更多,那么我们就会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记得以前我和一个读生物的朋友探讨过无政府主义的问题,关于现在和未来孰重的问题,被她教训了一番:“我上学期有门课叫《作物遗传育种》,老师在课堂里总是会提到的一件事就是“时间”。你知道,育种是件很花时间的事,差不多一代作物就要一年,而许多育种方法需要连选9代才能开始在局部地区种植鉴定!而且工作量很大,结果又没法保证,所以育种“是门艺术,而不是科学”。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工作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十年,那么,一个育种学家在制定计划时,必然会着眼于“现在”,他的计划必须能在近期内出成果。不错,他们的工作也是有延续性的,但这种事落实起来毕竟困难,育种学家也是有家庭要养活的,那么,出现的结果就是:没有长远的、超出一代人时间的育种计划,或者育种结果无法整理——因为当时的人已经退休或死掉了。这种情况,实在很难说是恰当或正确的。有时候,对“现在”的努力把握,的确会给未来带来很不利的影响。而作为一个年轻人,你不得不承认,你的大部分时间将度过在“未来”里面。”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好像永远活在当下这个瞬间,但是,不仅是个人,每个国家、群体、家庭,除非灭绝,不然大部分时间也是度过在“未来“中,这个是扎克伯格的行为给我们指出的有点反直觉的一个事实。 而在内心深处,未来和现在孰重孰轻, 愿意花多少努力在未来,多少努力在现在,也就是可以标明一个国家或一个群体的未来前途的隐喻。
签名:矫情得瑟装委屈有用吗不爱你的人还是不爱你
加为好友发信息
我真的来说一些感想。我这学期上了中世纪史,读了好一些感觉不大读得懂的书和文献。其中有一件我不能理解很好的事情是这样的。在七世纪的法兰克王国,贵族们开始捐地来建修道院(以下,Régine Le Jan, "Convents, Violence and Competition for Power in Seventh-Century Francia")。比如,有一个贵族家的女儿叫Sadalberga,她和丈夫有了五个孩子,把他们都带大了,然后就和他老公商量,“我们建个修道院吧。”他老公同意了。于是,Sadalberga就把从娘家继承来的所有土地拿出来,就建了一个修道院。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实在是非常普遍。于是问题是,这些贵族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很显然,至少对一些人来说,相当一部分的动机,就是他们的信仰。他们希望自己也能够侍奉上帝,能够供养修士,和他们一起来祈祷,希望“世界”可以更加美好,或者更多人死后可以去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但这背后也有太多现实的原因。这个家族在建立这个修道院以后,仍然保留了相当的权益。很多时候,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他们可以直接任免“院长”(abbot),他们也具有极大的发言权。上面那个故事中,Sadalberga之后就直接管理她建立的修道院。甚至,在她去世以后,就把自己建立的修道院(们)交给自己的一个女儿了。同时,这个家族很多时候还可以继续获得经济的好处。虽然土地是归修道院所有了,但还有一些渠道可以来收一些租,这个应该叫precaria——对了,这个词的词源在现代英语中衍生出的词就是我们熟悉的precarious,不那么可靠的……于是,这种安排对于整个家族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一方面,可以规避非常复杂的继承法对家族财产的分割。比如,在上述例子中,Sadalberga会面临把土地平分给所有儿子的诉求。如果这样做了,在这样一个暴力的世界里,每个儿子的力量实际上都更弱了。我们还不如把地集中起来,交给一个孩子管理,其他孩子实在没出息可以来这里做修士的呀,总比被各个击破好。另一方面,通过这个修道院,可以和当地的主教(通常也是亲戚)、修道院的其他捐助者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进一步强化家族的经济、社会基础。当然,这个过程中,修道院给家族带来的荣誉与声望更是不可忽略的软实力。显然,我觉得大家也知道我要说什么了。七世纪贵族捐地建修道院这样的事情,和二十一世纪捐钱建基金会这样的事情,到底是不是同质的?相似的地方真的很多的。扎伯格可以和他的太太一起来管理这个基金会,他们的社会关系和管理能力一定能够让这个基金会为社会做很多有益的事情。其实,法兰克世界里的修道院也有这样的色彩。Sadalberga来认真经营她的修道院,她丈夫的似乎也是非常支持的。Sadalberga的能力与影响力使得她的一些修道院非常成功(当然还有的被仇家干掉了),这就为很多僧侣尤其是女性提供了修行祈祷的场所,这在他们的世界里也是最美好的事情。对于家庭事业的延续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们国家很多富二代把钱花了就花了,也没有了。对于扎伯格的小孩来说,那钱根本不是他们家的了,是那个基金会的。整个家庭和那个基金会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纵然不能直接获得收益(像precaria那样),至少首先规避了遗产税的问题。也许更重要的是,基金会通过从不同富豪那里获得捐助,其实也在无形中把这些富豪整合在一个共同的关系网当中了。这和修道院的功能也是一样的,通过向共同的修道院赠送各种礼物(首先是土地),他们之间获得了婚姻以外最可靠、最稳固的联盟关系。这对于他们长期保持自己的权力是尤为重要的。这些现实的意义并不能否认这其中的善良与虔诚,对于扎伯格来说是这样,对于Sadalberga也是。他们都是各自世界中很好的人,很有公共责任感的人。其实我很喜欢回答中这样一段话:这种思路对我们常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早已拥有巨额财富的年轻人,没有享受,甚至也不当轻松的天使投资人,而是把拥有的一切都投入到几乎不可能得到回报的项目,其出发点竟然是整个人类的未来。 确实是这样,对我们普通人是很难想象的;但对于法兰克贵族来说,“咦,这不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嘛!”同样很有趣的是,他的回答里还有这样一段话,讲一个外国人说:“我坚定地相信50年后,盖茨将因他的慈善事业而铭记,没有人将再记得微软是什么。”这固然是对盖茨的奉承拍马,但这马屁拍得很是地方。11、12世纪的很多人大概就是不知道阿基坦公爵(Duke of Aquitaine)Guillaume I(875-918)是个多厉害的人物。大家就知道他捐建了一个克吕尼隐修院,现在分舵已经遍布西欧了。我当然知道,建基金会和建修道院,个中林林总总的差别总是有的——所以我并不是要说明太阳之下没有新鲜事。我也不是要讲很多事情在西方,自古以来就是那样的——这种说法并没有意义,西方并不是一个整体,有很多不同的地域,有很多不同的时段。我甚至不是要做一些当而无当的中西比较,说一下卜式献产报国,相对于Sadalberga来说,境界是多么得低——中国的事情也很复杂,所谓“小政府大社会”的优越性也未必是自明的。我只是觉得,扎伯格捐股份这样的事件,它背后有漫长的历史、复杂的制度,以及对我个人来说非常陌生的文化——就像墨洛温加洛林的那些奇怪的名字一样,都是那样得陌生。质言之,对于各种形式的“权力”的表达与巩固,与对于社会的关怀与责任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制度与文化的世界。这样的世界的行为逻辑,远不是我们寻常人所想的圈钱或避税那样简单——而其滥觞与演变,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签名:只要长得丑 每天都过万圣节!
加为好友发信息
模特张婉悠
本题百分之九十五的答案是错的,而我是对的!可以让专业的来不?在大家忙着点赞,兴致勃勃的计算着基金会、避税、收益的时候。我点了好多个踩,我不明白为什么误导的答案会得到那么多赞,听到慈善就想到基金会,听到捐赠就想到避税,你们真的懂公益么?实际上他一分钱没捐,大部分人的认识都是错的。扎克伯格成立的是LLC,也就是大家最常见的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公司更像他所拥有99%股票资产的【控股公司】。与其说是捐,不如说是他把左口袋里的钱放到右口袋。扎克伯格随时能将这右口袋里的钱拿出来,只要他愿意。股票全还是他的,对,一分不少。所以这问题下百分之九十的人提到的慈善,捐赠,基金会,避税,都是瞎扯淡。不是针对你,我是说这问题下百分之九十的答案,都是瞎扯淡。那为什么说他是公益呢?那是因为他在【公开信】中提到,要将这些钱用在【个性化学习、疾病治疗、互联网连接,以及社区的发展上】,这是一份承诺,很重的承诺。但是,我依旧需要提到,比起基金会,扎克伯格所想要进行的【慈善】行为可能会更类似商业行为,例如Facebook的【免费互联网】项目——虽然是在践行【互联网连接】这一承诺,但他也很可能有【吸纳用户】、【营销】等方面的原因或目的,因受到争议,这个计划在印度被搁浅。我们可以预见,扎克伯格在未来可能还会有很多动作,譬如【创办mooc慕课类的互联网平台】,【帮助联系医生或医疗方案的沟通平台】等等,当然,这些项目也是极有可能是搭载在facebook这个平台上,也就是说,扎克伯格的这450亿美元,重点根本不是【捐】,而是【做】。他的做法,更类似创办一家【社会企业】。或许这样说大家可能会很失望,扎克伯格要做的,不是应该撒钱到各个公益组织,基金会,做公益吗?“【社会企业】是什么?和公益有关?听都没听说过。”所以我说,大多数人对公益的理解就是错的。公益的核心是什么,是解决【社会问题】,即,【探索以更低成本解决“具有普遍性的公民障碍”的方案的这种行为】,它是公益。说人话,就是在【个性化学习、疾病治疗……】这些领域上,社会上有各种问题,例如有人没钱读书,有人没钱治病,那么做一个慕课网站,使人可以廉价的接受高等教育,研发一种药,使治病的花费大大降低。这都是公益。而慈善,即是单纯的捐钱给人读书,给人治病了。那么很明显,扎克伯格要做的,【改变世界】,绝不是单纯的慈善,捐出这450亿美元,他要做的,是用商业的力量改变世界。当然,这些行为很可能会为他的facebook,他的股票带来收益,但这也正是他和我所期望的,如果运转顺利,未来这450亿,将有可能变成4500亿,45000亿!这才是他的目标,用商业的力量改变世界!而这些东西,都是传统的慈善所做不到的!也是他成立LLC的原因。或许你会说,为什么公益要参杂商业?这太不纯粹了。但实际上,让一个公益成为商业才是改变世界最好的方式之一,譬如现在,我开个特殊学校,敬老院,会被很多人认为是在做公益。但如果,我寻找到一种合适的商业方案,将我的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发展壮大,【残障人士适应不了社会】、【养老成本高】等这些社会问题才能真正得到有效解决。公益成为商业,可能并没有失去初心,而是解决社会问题后的伟大成果。现在能用廉价的抗生素治病,便宜的手机通话,许多商业的背后,隐藏包裹着公益的核心。考虑如何将公益转变为商业,以此来解决社会问题,才是社会企业家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以上
签名:没死就别把自己当成是废物。
加为好友发信息
中国有句对联:“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终古少完人。"引申开来是说,判断善意的标准要从宽,判断恶行的标准要从严。好啦,很多人是反过来的。例如捐款这件事情,很多人本能就是”这怎么可能,人都是自私的,他一定别有目的。对对对,一定是想要避税“。然后看到有答案这么说,赶快点个赞。当然每个人都有质疑的权利,但你能不能自己至少调查过一些基本事实之后,再下结论呢?否则发表出来的言论,基本上就是”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洗大葱"的水准。一个人关注的问题,可以分为3个层次:* 昨天的问题* 今天的问题* 明天的问题不同层次的人,通常他们的核心关注点,有非常大的差异。例如在一家公司,通常来讲:基层:关注昨天的问题中层:关注今天的问题高层:关注明天的问题例如一个公司的基层员工,往往被诸如”客户投诉“、”收入微薄积蓄少"之类的问题困扰,这些其实都是“昨天的事情没做好”导致的后续问题。而中层,往往是关注”这个月的业绩怎么样“,这就是今天的问题。那么高层呢?在比较健康的情况下,他们的关注点应该是发展的问题。例如互联网时代,企业应该如何转型?这叫做明天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缺钱"其实是一个昨天的问题,因为你以前的收支决定了今天的经济。但Jacobs年纪轻轻,已经是世界级的富豪,生活消费观点也简谱,宣布捐钱做公益,一群还困扰于基本金钱问题的人,不假思索跑过来把自己的思维套到对方头上,只能说缺乏见识。那么如何理解的行为?鉴于他刚刚开始做这件事情,可以分析的不多,我觉得更有参考价值的是他的校友:比尔盖茨。比尔·盖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开创了公益事业的新气象:科技富豪出钱出力做公益。首先需要了解的一个概念是,公益和慈善并不是一回事,前者的范围要大很多。慈善所关注的,往往是”昨天的问题“或者"今天的问题"。例如我们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有些人非常贫困,如何帮助到这些人?有人得了疾病,没有钱怎么办?慈善的重点在于救济。但一个社会还有很多别的问题,甚至可能非常重要,而政府或者市场难以解决的。举个例子,我看到有人说他的同学在研究新的核能技术,这种技术的突破可能带来能源运用的革命,但从市场的角度投资未必有利可图。如果没有盖茨基金会的捐助,他们很难拿到钱。今天大家对于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应该已经很熟悉了,但是十多年前,这也是一种新的事物。人们觉得将一流高校的教育资源,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可以学习到,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但从市场的角度无利可图,政府这种官僚机构对于新兴事物反应一项缓慢,所以在早期,也有很多的公益组织介入。顺便说一下MOOC这件事情,在当时看来,可以帮助到更多没法接受高质量教育的人。但从今天的结果来看,貌似那些从MOOC中受益最多的,还往往是本身学习能力不错,有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甚至英语也不错的。学习能力一般的,可能连长视频都看不下去。这里并不是说长视频是最好的在线教育方式,但一个人消化教学资源的能力和意愿,本身也很能说明问题。科技富豪的背景,导致他们的眼光更容易放长远,愿意将资源投入到”未来的问题“上,而不是简单的救济疾苦。例如无论是盖茨基金会,还是宣布的意向,教育都在其中。而今天的教育体系,依然沿袭工业化时代的模式,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可以说是我们”走向未来“最大的问题之一。尽管美国富豪捐助公益事业早已有之,但比尔盖茨不仅仅是投钱,而且是把公益工作当成了全职。这也是给公益事业带来的新气象。无论是微软还是Facebook,作为超级成功的创业公司,"创造未来"本身就是科技富豪的擅长点。从另外一个角度,科技富豪擅长的另外一件事情,是提高生产率。而传统公益行业,在运作效率上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所以怎么把钱花的更有价值,科技富豪们的介入也是非常的有意义。比尔盖茨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有一个演讲,建议各位去看一下,会对他的公益思维有更清晰的认知。他谈到公益问题的复杂性,如何化简为繁去一步一步把事情处理好,典型的科技宅思维。这些对于改进公益行业本身也是很重要的。最近一两年,在知乎上看很多问题,总觉得很多人眼界和格局太小。这其实没什么,但其中一部分人还非常自以为是。就像非常热门的注入“上流社会是怎么生活的”、“穷人家孩子就没法赶上富人了吗”,看很多问题,背后都是一种思维,就是过于关注赚钱啊、消费啊、阶层啊之类的东西。除了生产力超级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总有精英和大众的划分。精英可能有更好的个人回报,但整体上他们之所以存在,根本合理性在于精英阶层需要对社会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说消什么费、赚多少钱作为攀比的标准,哪怕在精英阶层的主流价值观里,也是挺低级的事情。比尔盖茨、Jacobs这些人,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精英了。他们愿意把自己的金钱、时间投入进来,用科技和商业思维去改进现有公益事业的运作效率,投资和创造新的未来,无论是这些事情本身,还是从对他人的榜样作用,都是值得鼓励的。当然,我并不是就是完全乐观。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我觉得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复杂的影响,但这个已经超出今天的话题了。各位可能今天停留在钱的问题上,所以本能的想到避税之类的。但说实话一个社会顶层的精英,眼界还停留在省钱上,这个社会恐怕也就完蛋了。上次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问“为什么给刘备送房子、送女人,但刘备还是要自己干?”然后有人回答说:“如果刘备会被房子、女人打动,也就没人送他这些东西了。”所以建议看到“他是为了避税”就赶快点赞的人,反省一下自己的眼界问题。另外推荐n年前的一本书《离开微软,改变世界》,是一位前微软高管写他从事公益的故事,想要了解公益事业的人可以看看。最后,作为一个长者,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点人生的经验。各位看见“避税”的,就点赞比谁都快的。请你换位思考一下,在美国这个社会,作为一个顶级企业的CEO,如果你是想避税省钱,到底是会搞个大新闻,让全世界都注意到你呢?还是偷偷地进村打枪的不要闷声发大财?到底怎样才是最吼的?侬识得唔识得啊?=====倒追关系学电子书免费下载=====* 情场:《单身女人,让男神倒追你》:关注公众号“倒追学堂"获取* 职场:《求职者,让雇主倒追你》:关注公众号”让雇主倒追你“获取* 商场:《销售员,让客户倒追你》:关注公众号”让客户倒追你“获取
签名:我们羡慕的不该是风华正茂的情侣 而是那搀扶到老的夫妻
加为好友发信息
-不久前接了一个采访,谈扎克伯格捐款的问题,我把其中一些内容贴在这里作为回答。1.捐股份和捐钱的区别在哪里?捐股份会对公司造成影响吗?有差别,而且区别不小。对于捐款人来说,其实像盖茨、扎克伯格这类富豪,他们绝大部分的财富并不是先进,而是自己公司的股票。像这次扎克伯格捐出的股票目前市价450亿美元,但扎克伯格手上一定没有这么多的现金。如果要捐赠这么多的现金,扎克伯格就需要出售自己手中的股票才行。对于基金会而言,收取大量现金的话需要自己进行投资增值,其实这是一个风险比较高的手段,但如果接受的是股票,则至少可以保证每年获取一部分分红,需要现金时也可以出售股票,操作起来比较稳健。终究慈善基金会不是营利性的基金,并不以创造最大的增值为目的,所以股份无疑是最稳妥的形式。第二个问题也可以和第一结合起来说,如果让扎克伯格拿出450亿美元的现金,那么它必须出售股票,谁买得起是个问题,而且董事会也不会同意他一次性出售这么多的股票,更重要的就是股票出售之后代表着公司控制权的流失。像Facebook这种公司是典型的A、B股制,A股是市面流通的,一股一票,而B股是非流通的,一股十票,投票的权重不同。扎克伯格捐赠股票之后,他手中的B股也可以保证自己在董事会的话语权。另外,基金会在接受捐赠人的股票后,一般也不会插手公司运营,会把投票权再次委托给捐赠人。而且我们要注意的是,扎克伯格是「承诺」捐出99%的股票,而不是说现在一次性捐出,这也是为了避免捐赠行为对公司股价造成影响。所以说,捐股份不会对公司造成什么影响。2.为什么像盖茨、巴菲特这样的富人都选择把钱投入慈善组织?(我们查到的数据有观点说是第一是避税, 第二是把财富传给后代。对于这种观点,你怎么看?)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很多人都说富豪们捐款是为了避税,也为后代继承减轻遗产税的负担。我觉得这个没什么好避讳的,成立基金会的捐款的确有避税的事实,这笔钱的确就不用交税了,未来把基金会传给孩子,孩子也不用交税,但孩子只能获得一个基金会,并不能获得基金会里的钱。如果说他们捐款的最终目的就是避税,那未免就有些偏颇了。美国是个有个人主义传统的国家,尤其在社会福利方面国家没什么政策,所以私人和私人部门在很久以前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传统,美国有个学者叫赖克,是克林顿时期的劳工部长,他在自己的书《超级资本主义》里把那个时代定义为「民主资本主义」,也就是资本家兼顾政治家的角色,有处理社会问题的责任。所以说,资本家关心社会问题是固有的传统。以我个人而言,盖茨、巴菲特等等的富豪选择捐款,本源还是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群的关怀。我们习惯了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后,这种行为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对资本家的认知不太一样,固然就显得有点反直觉。但其实仔细想想,除非是完全沉醉于自我中的人,否则我们关心的事情绝不仅限于自己的生活,还会关心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甚至是过路看到的陌生人,人们的移情能力、责任感、忠诚等等因素已经远远超出了所谓理性人假设的认识。换句话说,当获得了足够多的财富之后,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创造一个更好的人类社会去投资,希望整个世界能有个更好的未来,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以及家族的成败得失,这才是他们决定捐出财富的原因。不然,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什么不去找寻避税和收益最好的平衡点,而要选择捐出99%的财富,为什么不是每个富豪都捐了99%呢?想避税、传承的话,有比这个更方便、更高效的方法。3.像乔布斯是直接把善款投入到某一个具体的公益项目中,而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是把钱用于单独创立一个自己的基金会。他们这样不同的做法可能是出于什么原因?(有的说法是,这些基金会还是他们的私人财产,相当于自己捐给自己。马云说,要捐钱很难,因为不知道别人会怎么利用这笔钱,能不能用好。自己成立基金会的其中一个原因,会不会是他们有一个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相信别的组织能帮他们实现这个愿想?)先谈谈区别,这个区别其实和我们普通人捐款时面临的情况一样。我是捐给某个公益组织、项目,还是把钱捐给某个基金会,让基金会统一调配。一般来说,小额的资金捐给公益项目,体现的是捐赠人对某一个项目、某一个单独议题的关注。一般我们认为乔布斯不是一个捐赠意愿非常高的企业家,这也符合他的出资额度的要求。而盖茨、扎克伯格选择创立基金会或公司的,这里面首先是因为他们的捐款额太大了,一般的公益项目不可能消化如此巨大的捐款,他们的个人精力也不足以去把金额分散开投资给无数个公益项目。这样资金不好管理,也无法跟踪自己捐的钱究竟效果如何。第二,是他们不仅仅关心一个领域,盖茨的基金会关注全球健康、全球发展和美国本土教育,扎克伯格则关心个性化学习、治疗疾病、普及互联网以及提高小区素质几个方面,这都不是某一个单独的公益项目可以解决的,所以必须以成立基金会或公司的形式来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这一笔巨大的资金。4.他们捐出来的钱,最后会如何被利用?如果是股份,是以一种什么方式去利用?(目前查到的资料是成立了一个基金会,那么基金会会如何利用这笔钱?如果是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那么他本人在公益组织中会做什么事情?)这里我想特别介绍一下,扎克伯格并没有像传统模式一样成立公益基金会,而是注册了一家名为「ChanZuckerberg Initiative, LLC」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社会价值为导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另外,扎克伯格也没说99%的股份只投入这一家公司,而是承诺投入会为公共带来利益(也就是公益)的领域,未来他可能会进行更多的尝试,现在做一些断言还为之过早。他承诺利润投入公益事业而不分红,弄个公司做慈善逻辑上就很奇怪,何况他要做的也不是传统慈善,只是公司的业务范围是促进社会福利相关的内容。不分红,经营领域在社会福利、医疗等范围,这就符合广义的社会企业概念,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司并不是非营利组织,是要赚钱养活自己保证自负盈亏的。这笔钱拿出来成立公司,股份每年的收益回到公司之中,以公司出资的形式经营社会事业。扎克伯格既然选择了成立社会企业,而不是传统的公益基金会,我想他也想尝试用更新的思路解决社会问题,融合公益机构与商业企业两方面的能力。感谢
的看法,LLC模式,即使扎克伯格一生都用公司所得做慈善,等他退休后,后来的股东只要一个股东大会就能重新分配财产去向不受法律束缚,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风险。不过美国现行的几个社会企业治理架构,L3C、BC、BLLC、FPC、SPC什么的基本也都是用LLC为基础,不过不同州的规定不太一样,小扎的这个公司未来注册形式有什么变化还有待观察。社会企业的例子最著名的就是孟加拉国的默罕默德·尤努斯的格莱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以小额贷款(microcredit)概念给孟加拉国穷人提供第一桶金,最后收回贷款的利益滚出雪球,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这一方式已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推行。扎克伯格本人会出任公司CEO,关注整体社会企业的运行。5.基金会是不是有一个“受益人”的法律概念?(有的说法是盖茨基金会的受益人是盖茨夫妇和他们的子女。“受益人”是一个什么角色?我们自己理解的受益人是接受捐赠的对象或者因为某个公益项目受益的对象。)不是,并没有「受益人」,一般来说投资性的信托基金会设立受益人,但是慈善基金没有。我们平常投资理财的时候,都会看到上面写着「几年期」,待产品到了上面写的终止日期,就会结算给投资的「受益人」。但慈善基金会是一个长期存续的基金会,并没有「终止」的界限,所以「受益人」更无从谈起,所以这笔财富不可能移交给下一代。唯一的可能,也就是给自己的下一代在这个基金会里找个工作,拿基金会发的工资。扎克伯格成立的是社会企业,性质是有限责任公司,就更不可能存在受益人的概念了。他的社会企业在章程中明确规定,「善款的使用对象和投放不允许用在扎克伯格自己和他家人身上,必须是和他无关的人和事」,这已经非常清楚了。如果说公益基金有受益人的话,那受益人就是基金会公益事业关注的群体,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未来。6.结语最后我还想补充几句话,我特别理解大家看到扎克伯格捐款之后产生的各种质疑,事实上这种质疑是对公益事业的一种监督。他是真心捐款吗?捐款都去哪里了?这种质疑和监督是公益事业发展的推动力,但我不希望看到的是过多的动机拷问。扎克伯格、盖茨的历次捐款的确达成了避税的结果,但避税并不是第一目的。这非常好理解,为什么有许多富豪即便可以避税也不愿意捐款,为什么捐款也不是捐出99%,答案就是捐款并不是最好的避税手段。更何况公益基金会成立后,子女就无法获得继承权。我们换个角度看,为什么税收制度要设立高昂的遗产税,同时还要给出减少缴交遗产税的避税手段,这其实也就是政府在鼓励资本家们把财富拿出来贡献给社会,一方面你可以避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有需要的人,双方得利何乐而不为。一点小善也该论迹不论心,更何况这种450亿美元的大善。对于每一个在地球上生存的个体来说,4.5亿美元、45亿美元、450亿美元对于满足我们的个人需求没有本质的差别,基本都够花一辈子绰绰有余了。扎克伯格还是个30岁的年轻人,这450亿美元对他来说更多只是符号上的象征意义,他一辈子也花不了这么多钱,他的后代也花不完。当财富到达这个量级之后,「富不过三代」之类的话就不适用了。感动、钦佩大概是我看到这则新闻后的感想,无论社会怎样现实,人心如何险恶,在这个我尚在忧心自己存折上的数字,为了追求理想而奔忙的时候,扎克伯格让我知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还有人在关心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关心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关心全体人类的未来。谢谢他们。
签名:别对我太好,免得我以身相许你又不要;
加为好友发信息
的提醒:扎克伯格实际上没有成立慈善信托基金,而是成立了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LLC(有限责任公司)。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LLC是一家“专注于社会公益”的有限责任公司,由扎克伯格掌控。当然,扎克伯格对FB仍然拥有控制权,且能享受分红。Facebook采用的是双股权结构,B类股票的投票权是A类股票的10倍。在2012年Facebook上市之初,扎克伯格持有5.34亿B级股,占B级总数的28.4%。依据Facebook周二披露的数据,目前扎克伯格持有大约400万股公司A类普通股以及4.19亿股B类股票,约占B类股票的22%,也就是说扎克伯格的投票权约为22%。  这个比例不能保证扎克伯格的绝对控制权,为保证扎克伯格对公司的控制,Facebook真正让人叫绝的措施是在双层股权结构的设计还加入了一个表决权代理协议(voting agreement)。  根据Facebook招股书中披露的内容,Facebook前10轮所有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需要同Facebook签订表决权代理协议,同意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股东投票的场合,授权扎克伯格代表股东所持股份进行表决,且这项协议在IPO完成后仍然保持效力,这部分代理投票权为30.5%,加上其本人所拥有20%多的B级股,扎克伯格总计拥有超过50%的投票权。  因此答案是,即使扎克伯格将99%的股票捐献出去,若表决代理协议不变,那么仍有公司30%的代理投票权,仍具有对公司的把控,除非他已经计划退休。该公司是赢利组织,可以进行商业运营与私募投资。不直接参与慈善活动,其收益将交由非赢利慈善组织处理。由于其LLC的性质,扎克伯格拥有控制权并可控制其资金投向。由于资金用途为慈善,该公司获得相应税收优惠也是必然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这个视频:以及该文章:谢谢理性的各位!-------------------------------------------之前草率的认为他直接成立慈善信托基金是我的错,对不起。我做人光明磊落,有错误的原答案不改,大家就当了解个新知识吧,关于慈善信托的解释是没有错的。为避免误解,请大家将下例中的人名脑补为小明和老王。-------------------------------------------扎克伯格,包括比尔盖茨等等的裸捐,实际上是成立了一个慈善信托基金(还是在他们自己名下),慈善年金信托是一种长期信托基金,委托人投入一笔善款,然后定期向慈善机构支付善款,若干年后再将信托基金的余额交给一个非慈善受益人,通常就是委托人的后代。比如450亿,这个基金是可以进行投资的,基金每年收益假定10%(假定,别较真),并且每年捐出450亿本金的5%真正的去做慈善,因为每年使用5%作为慈善使用,那么20年后刚好450亿本金全部使用完毕,而慈善信托基金捐出全部本金后剩下的所有收益可以无税转移给第三人。这就达到了避税的目的。我们来算一笔账,如果扎克伯格没有捐款,他女儿将得到40%遗产税(2015年是超过543万门槛,税率40%)后450*0.6=270亿,20年每年10%收益,并且还有资本利得税和红利税等,这个资金量也适用于短期投资39.6%,长期投资20%的税率,最终得到亿美元。(不知道具体投资内容)而使用慈善信托基金的话,大家可以在excel中输入FV=(0.1,20,22.5,-450,0)=1738。(这个是指年收益10%,期限20年,每年支出22.5年金,初始为450,0指的是年金在每年末支付。)很明显,裸捐可以让自己的女儿在20年后多得到285~641亿美元,如果是你,这么名利双收的事,你捐不捐?感谢
的补充:不是简单白做慈善哦。可以指定用途的。比如,自己先收购了一些土地。然后围绕这个土地,以环保或者改善社区为名义做大量的基建投资。而这个本来就是为了烘托自己土地资产值得投资的。还有,比如自己投资了一个医院。然后做慈善,给来自己医院做某种手术的穷人补贴。这不就是一个广告么?Ps:年收益肯定是有波动的,10%只是为了计算方便;大资金不可能指数增长;股权不是现金,质押也不可能全部质押。只是为了帮助理解而做的简化。整体运作以及收益实际也要复杂得多,不是那么随便可以算出来的,上面那样计算只是为了方便理解慈善信托基金的避税作用。郁闷的备注:没看仔细就质疑该信托是否比不捐款最终收益更高的朋友们,你们也不想想,要是不合算,大佬们直接捐了不就好了,费这劲干嘛。-------------------------------------------大资金的管理非常困难;慈善项目的管理与约束同样困难;善款也不可能一口气全花出去;富豪们的资产绝大多数是以股权等形式存在的,并不是现金;并且慈善机构还有大量的开销。所以成立基金会并且使其增值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并不是说其拥有避税的附属功能就不纯洁了。写这个答案也只是让大家茶余饭后能顺便了解些新鲜的知识,告诉大家金融并非那么乏味,其背后有着这样有趣的机理,也不意味着要削尖了刀子捅进创立者的心口,看一看他的心是红的黑的。那些急忙跳出来的人们,你们的辩证观去哪了?不是极善就是极恶?扎克伯格不管是为了纯粹的回馈社会;还是想帮助不幸的人们顺便还能为自己女儿避个税;抑或是纯粹为了避税并且这条途径是唯一的可以名利双收的方法。我们都无从知晓,也没必要去揣测。我只是在客观的答题,告诉大家有这么个事儿,仅此而已。不管慈善信托基金是为什么诞生的,这对于受助者来说总归是个好事。在1999年和2000年,美国国会曾两次通过废止遗产税的法案。然而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盖茨、沃伦·巴菲特、索罗斯、迪斯尼的女继承人迪斯尼等120名亿万富翁联名向美国国会递交请愿书,反对取消遗产税,并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广告:“Please tax us”。 就算是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也会有阳光的,对吧。
签名:没有长发及腰的妹子雄起
加为好友发信息
泻药重要更新,请移步底下关于美国的NGO,我倒是也同意题目中的说法,很多民间机构打着慈善的名义骗钱的,就比如什么什么志愿者协会太多了,尤其是那些组织海外志愿活动的,有相当数量的行政人员拿了捐赠的大头,只用零头去执行真正的支援活动。但是这些巨富,别的我不大清楚,但至少盖茨的The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我一直觉得有盖茨夫妇的理想化成分在里面,他们是真的想做些自己觉得好的事情的。但是这样大的慈善机构,你说平均overhead有60% - 70%,哈哈哈,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会信的。于是我调出了The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近十年的财报瞄了几眼,别的不看,就看expenses这一项好了喏上图,auditor都是KPMG(你要说他们狼狈为奸那我也没办法了)2014年 2013年2007年 2006 年其他年份我就懒得贴了反正差不太多。其他年份我就懒得贴了反正差不太多。可以看到每年的开销(大约在几百万美金)基于该基金的体量(几百亿美金)的确不大,但是,大头都用在了grants上面。overhead是算在program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里面的,没有一年超过10%,距离60%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我不知前面一棍子打死的是什么心态,WSJ的报道可以把原文发我吗谢谢。然后盖茨去年收入USD 11,500,000,000.00,捐掉的1,500,000,000.00也不过是个零头,然后你觉得他需要串通KPMG搞个假的财报去省下那几百万美金来开party吗?你自己心怀歪念,就不允许别人用零花钱搞点真慈善吗,讲不好人家真的有一个梦想是要改变世界呢?嗯然后说说避税的是啪啪啪打脸,我重申一遍说,都是和我一样自己没钱看别人捐钱还嘲讽什么心态。首先,小扎并没有一次性捐掉这价值450亿美金的股票,他只是宣布将在自己有生之年将自己99%的股票也就是现在市值 $45 billion的股票捐给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且在未来三年内,每年以出售换做现金或者直接捐赠的形式至少转10亿美金 ($1 billion)到这个慈善基金名下,这个过程中,所有权转移到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但小扎仍然持有股票的投票权。也就是说,这部分捐出去的股票收益自此与小扎无关,由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慈善基金会打理,但是小扎还是能够保持原有的在脸书股东大会上的投票权,从而继续掌控脸书的方向。有人要问这个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到底是啥了。 这是一个类似The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的慈善基金。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The Gates’s charitable foundation, now worth $41.3 billion, has given away more than $34 billion.根据 Bloomberg 的数据,盖茨的基金会目前市值413亿美金,但已经捐出了超过340亿美金用于慈善。 的数据 再看看盖茨的收入Bill GatesCo-founder and Technology Adviser of Microsoft CorporationBorn: 1955 USAMarriedChildren: 3Annual: USD 11,500,000,000.00说花钱买名声买心安买地位都可以理解,我不懂的是大片答案都是避税。捐现金的确可以避税,税前收入捐给慈善机构就可以少纳税,像盖茨那样去年收入USD 11,500,000,000.00,捐掉的1,500,000,000.00也不过是个零头。即使主要目的是避税,那实际用于慈善的部分也很可怕,盖茨2000年至今已经捐赠了超过300亿美金给他的基金会,盖茨的基金会目前市值413亿美金,但已经捐出了超过340亿美金用于慈善。但是股权不一样,股权一旦捐出去收益就跟自己无关了,只能是基金会打理用于慈善事业了。无论他们花大把钱做慈善得到的地位名声关系网都不会让他们的孩子从零开始,反而会能提供给他们更好的教育和人脉,慈善是暴发户走向贵族底蕴的捷径。最后一点,我一直觉得小扎是个极其聪明极其努力极其有野心的人。这一点可以从他的书单,他作为可能是Forbes top50里唯一一个会说流利中文的外国人看出来,更何况别忘了, 他才31岁。450亿对他来说,真的不过是符号而已。一个事业在而立之前就已经站上人生巅峰的人,因为女儿的降生想要尽自己的能力做些自己觉得能够改变世界的事儿,难道就这么招人嫌吗?心中存疑的人,我觉得不妨读读他给女儿Max写的信。巴菲特在75岁时第一个妻子去世后才想通把自己的遗产留给世界,盖茨在45岁时才开始大搞慈善,小扎在31岁就能想到这点,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我觉得值了。占坑再埋分割线不会用不要嘲笑我
之前的答案有很重要的错误,之前写答案时,因为只看了bloomberg的文章没了解清楚以至于我以为这是个NGO是我的草率,现在发现实际上这个重新成立的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是个LLC有限责任公司然后我查了当天facebook对SEC的 filing地址附上。里面写到On December 1, 2015, our Founder, Chairman and CEO, Mark Zuckerberg, announced that, during his lifetime, he will gift or otherwise direct substantially all of his shares of Facebook stock, or the net after-tax proceeds from sales of such shares, to further the mission of advancing human potential and promoting equality by means of philanthropic, public advocacy, and other activities for the public good. For this purpose, Mr. Zuckerberg has established a new entity, 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LLC, and he will control the voting and disposition of any shares held by such entity. He has informed us that he plans to sell or gift no more than $1 billion of Facebook stock each year for the next three years and that he intends to retain his majority voting position in our stock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Any sale of shares by Mr. Zuckerberg will be conducted pursuant to a trading plan established pursuant to Rule 10b5-1 under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as amended (the "Exchange Act"). Sales and gifts of shares by Mr. Zuckerberg will be disclosed public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les established by 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under Section 16 of the Exchange Ac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filing, Mr. Zuckerberg beneficially owns approximately 4 million shares of Class A common stock and approximately 419 million shares of Class B common stock.另附一个视频可以帮助理解这个公司的大致情况谢@这个WSJ的视频说的没错,这是一个法律意义上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只是其创始人和董事小扎口头宣称会将部分盈利所得以捐赠给其他NGO的方式进行慈善事业,并没有法律效应规定它必须将其所得用于慈善。因此小扎并没有一次性捐掉这价值450亿美金的股票,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LLC的资本不是 小扎宣称的他那99%的FB股权,因为这部分股权还一点都没有捐出去,在未来三年内,每年以出售换做现金或者直接捐赠的形式至多捐赠10亿美金 ($1 billion)” 该公司目前的资本只是原本扎克伯格夫妇从09年至今捐赠的接近18亿美金,至于小扎个人的99%的股份,一分还未投入,他只是口头承诺会在有生之年将这些都用于public good,因此是没有法律效应的
没有法律效应的
没有法律效应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自然不会是新建的这个公司的股本了。嗯至此,可能我们需要重新考虑一下小扎新建立这个公司的目的,但无论如何我觉得既然他有这个胆量向公众宣布这事儿,至少是好的
签名:他在学校厕所打架,我冲进男厕所了。
加为好友发信息
看到上面的所有答案大部分可以分成两类:1. 哇,berg人格好高尚!我们国家的**富翁,你们看看人家blablabla!你们什么时候blablabla!2. 不就是为了避税么?装什么清高?你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在这瞎吆喝什么?我们国家富翁不作为不代表我们就有权当卫道士。反过来,berg童鞋就算是为了避税,自己的子孙后代谋点福利,也没啥好指责的,而且我也不觉得berg童鞋是在装圣人。人性本就不是完美的,但是一国的法律,如果能够使得富人的财富流向更加需要它们的领域;使得有更多资源的人无论是逼不得已或心甘情愿贡献出自己的财富,让该发展的领域得到资金支持,最后捐赠人还觉得物有所值并愿意继续遵守这种游戏规则,外加我们这等看客还能够有茶余饭后的谈资,这难道不就是法律本身所应该具有,并且有效率的法律么?如果一国法律达到了这个效果,这可以说是形成了“多赢”的局面 (研究领域得到资金支持,富人捐献既避税又能拿到“圣人牌”,我等小民可以尽情脑补商战琼瑶戏)。这么有效率的法律,我们国家就不要用了吧,否则我怎么再看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的戏码?
签名:[就连分开前我都没有拥抱过你 ]
加为好友发信息
日更新下小扎个人声明下面才是真正的小扎声明。之前网络上流传的那个“中文声明”应该是伪托的。虽然写得不错。其中重要的一段:“陈-扎克伯格行动”的法律结构是有限责任公司(LLC),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基金会。这是为了让我们既能资助非营利机构,也能进行私营投资和参与政策辩论。.....该公司的所有投资利润都会被用于实行其使命。由于使用公司形式而不是传统的基金会,我们把股票转让到“陈-扎行动”中去,是不会有任何避税效果。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在实现目标的手段上有更大的灵活度,从而可以更有效率。如果我们把股票转让到一家传统的慈善基金会中,我们就能立刻获得税收优惠,而转入公司是不会的。而且,我们今后通过该公司出售股票时,也一样要交资本利得税。I want to thank you all for your heartwarming congratulations on Max's birth and on starting 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This whole community has been so lo...ving and supportive.If you're interested in following the philanthropy work we're doing with 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I encourage you to like the page here:Since we announced this a couple days ago, many people have asked about what we're planning to focus on and how we're structuring our work.Our initial focus areas are personalized learning, curing disease, connecting people and building strong communities. We've already made many investments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in these areas -- education, science, health, internet access and inclusion -- and you can see a summary of our investments on 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page timeline.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is structured as an LLC rather than a traditional foundation. This enables us to pursue our mission by fund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making private investments and participating in policy debates -- in each case with the goal of generating a positive impact in areas of great need. Any net profits from investments will also be used to advance this mission.By using an LLC instead of a traditional foundation, we receive no tax benefit from transferring our shares to 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but we gain flexibility to execute our mission more effectively. In fact, if we transferred our shares to a traditional foundation, then we would have received an immediate tax benefit, but by using an LLC we do not. And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we will pay capital gains taxes when our shares are sold by the LLC.What's most important to us is the flexibility to give to the organizations that will do the best work -- regardless of how they're structured. For example, our education work has been funded through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Startup:Education, the recently announced Breakthrough Energy Coalition will make private investments in clean energy, and we also fund public government efforts, like the CDC Ebola response and San Francisco General Hospital.We'll have more to share soon, and if you want more information I recommend liking 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page.Thanks again for all of your support and interest. This community has been amazing and we're excited to get started on this work together when we're back from parental leave!---------------------以下是12月2日的原答案,请大家不要相信国内的渣翻译和无脑转发的媒体 都不看英文原文,明明是LLC制度下进行慈善 都能翻译成慈善信托~----------友善度不要了!! 不能忍!!!!这种话题一定会有很多稍微懂一点,但其实不怎么懂,但又要显示自己很懂的人站出来义正言辞的说:“他这样做就是为了避税。 ”有人去认真看了原文报道了吗??!!这真的是知乎吗?有没有人注意到这一条“善款的使用对象和投放不允许用在扎克伯格自己和他家人身上,必须是和他无关的人和事 ”避税需要这么拼?需要99%股份?需要31岁就这么着急?以后每一笔开销都是要向大众公布的。不要把美国中小富豪避税的方式强加在小扎这种资产的人身上!!个人认为小扎对待这件事的精神境界已经跟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类似了吧。。。反正他之前也2次套现了30多E的股票了。。如果你觉得我这个小人物说的话没可信度,质疑我的水平。。。那我放出上市公司CEO中的最佳(自黑型)段子手,段子手中的最佳(自黑型)CEO 出击吧~汪总中国网络某些流传已久的文章和国内某些慈善基金令人作呕的做法让大家直接习惯性去思考。。。都没有人愿意去看原文了吗!!!(国内某些翻译和无脑转发的媒体啊。。。。白目。。)-------------------------无聊的分割线你问我对国内慈善的态度?这是我的一个回答,还有注意我说的是国内某些慈善基金 。我哪里骂国内慈善机构了?您看不到某些这两个大字吗我也没歌颂美国所谓的慈善信托啊我只是说了句不要把美国中小富豪避税的方式强加在小扎这种资产的人身上!!(然后你就一直骂我对美国慈善信托是无知无知无知的)请理智讨论 ╮(╯▽╰)╭ 我真没兴趣撕逼。这天下间无论什么制度都是双面的,不可能是完美的。你爱怎么想怎么想 是你的事,我看你义愤填膺,战斗力爆表,我怕你影响我心情就拉黑了。。。这也是我的选择。(您一上来就把我定义无知了(顺便还对我呵呵呵呵呵了),我这么无知的人也无法跟您讨论啊~ ╭( T □ T )╮讨论下去只会影响我心情啊。。)因为我讲的是LLC制度下的慈善你举的例子和网站真的不是LLC制度下的慈善╮(╯▽╰)╭ 我讲的是小扎这种资金量的富人想要做的慈善你举的例子都是一些相对于小扎来说算是中小富豪为了避税要做的慈善╮(╯▽╰)╭ 无法对比 更无从讨论 我更没兴趣帮您科普就酱 ---------------------------------------本想认真科普的,发现有人已经科普好了当个伸手党
这个专栏文章里面回答得很详细了。。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冷炎链接:来源:知乎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喜得千金,宣布将捐出持有股票的99%用于慈善事业,消息一出,顿时刷爆了朋友圈和知乎TL。点赞者有之,惊叹者有之,羡慕嫉妒恨者也不少,这都正常,但是也有不少人开始发出诸如“只是为了避税”、“左手换右手”等诛心之言。显然,很多人还不明白家族信托与慈善基金之间的区别。家族信托,是信托机构受个人或家族委托,代为管理家族资产的信托理财方式,其目的是家族财富的保值增值和代际传承。家族信托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发展于欧洲,但真正为人所熟知,则是在黄金时代的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卡内基家族等知名富豪家族,都是通过家族信托来实现家族财富的代际传承。家族信托的基本结构,其实与一般信托没有太大的差异,所不同的是,家族信托期限长(才能实现代际传承)、封闭性高(仅服务家族成员)、委托人与受益人严格分离(预防败家子),并且具有合理避税功能。家族信托之所以在美国繁荣壮大,主要因素是税收。众所周知,美国的税收很高并且无孔不入,即所谓的“只有死亡与税收无可避免”(所以安迪在鲨堡才有用武之地),尤其是遗产税,最高税率达55%,此外继承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辛辛苦苦一辈子,临终却要把大部分交给可恶的政府(质疑政府是根植于美国人血脉中的),这是很多富豪所不能接受的。为了合理避税,传承财富,家族信托应运而生。家族信托之所以能够避税,主要源于信托的财产隔离功能。信托一经设立,信托财产就独立于委托人财产,即便委托人破产也不能追索到信托财产。通过家族信托来打理家族资产,资产增值部分属于信托财产而非个人财产,因而这部分财产不需要缴纳遗产税。尽管将家族财产交给信托需要支付转移税,信托财产本身也是独立的纳税主体,但其税率相比遗产税来说要划算得多,并且还可以通过设立离岸信托等方式再次规避。此外,家族信托的另一种避税方式是慈善年金信托,即信托每年根据事先好设定慈善目标和金额向慈善事业捐赠一定金额,信托期满再将剩余的信托财产交给指定受益人。例如,设立一个2000万美金的慈善年金信托,期限20年,每年捐赠100万美金,理论上该信托已经完全消耗完毕,因此不需要征税。但实际上由于信托运作过程中能够实现财富的增值,因此信托到期后仍有剩余资金可以交给受益人,如果信托投资得当,甚至能够获得更多。慈善基金,则是与家族信托,包括慈善年金信托都不一样的东西。慈善基金会是个独立法人,根据其基金会章程独立运营,不受捐赠者控制,其存续目的是为了慈善事业而非财富传承。慈善基金会每年必须将不低于其总资产的5%投入符合其宗旨的慈善事业,不得向基金会内部人士支付过高薪酬,基金会运营人员不得利用基金会为自己谋利,联邦税务局和各州税局都会对基金会的每一笔开支查账,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州检察长有权对基金会及其人员采取法律措施。以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为例,这是一个长期存续的慈善基金会,没有终止受益人(所以财富不可能移交给下一代);主要宗旨是全球健康与教育事业;为维持该慈善基金会地位,每年必须花掉总资产的5%(按照目前的资产计算大概15亿美金);基金不赋予捐赠者参与基金会决策的权利,基金会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包括比尔盖茨在内都只是董事会的执行人员。从扎克伯格的表述来看,他将做的是一个LLC架构的公司制法人慈善组织,而非家族信托基金,所以未来他的女儿是无法获得财富传承的。但无论如何,对于慈善事业来说,应该论迹不论心,哪怕他做的是个慈善年金信托,都是一件好事。---------------------或许你看完这个答案到现在为止会觉得这个和小札捐出450亿美元股份,你有什么感想?并不是特别切题现在我就来说说我的感想。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粗略看了下之前有的十几个回答,到处都是在扯慈善信托避税,我记得我之前看的英文原文明明就是成立LLC有限责任公司(而且我还同别人认真讨论了下),由于待会有事,便草草写了答案,多次呼吁大家去看英文原文(我真心以为知乎上认真的人会比别的论坛多一点),晚上有空回来看,100多个答案,绝大部分又是在扯慈善避税,真心是一边倒的局面。原先看到的答案除了Alkaid在某些知友的提醒下更改了答案,其余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而不少人又把错误的答案无脑转发到其他的平台) 实在是对绝大部分的胡乱点赞的知友感到失望(也为社会舆论下大部分人先入为主,丧失思考/追溯能力的震惊)。
我一直认为 点赞这个行为是要慎重的,并非率性而为,随着知乎影响力越来越大,我真心不想看到知乎成为一个谣言的诞生地,特别是对于小札这种行为。看着这个问题下的各种争议,不少人需要被科普一下如何讨论问题啊
签名:敢穿七分裤帆布鞋马尾辫素颜出的女子伸个懒腰。
加为好友发信息
瑞莎trista
重点说一下税务问题,对于慈善捐款本身没什么好说的。关于避遗产税,富豪们避遗产税的方法很多,慈善基金捐款只是其中一种而已,更常见的是家庭信托基金,操作更灵活,限制更少。而且扎克伯格的慈善捐款使用有限合伙人公司(LLC)。这种公司形式不产生公司税,所有税务影响全部体现在他们夫妻个人税单上。当然LLC比传统慈善基金会的优势有二:1、保密性强,慈善基金会作为非盈利免税组织必需披露一些经营数据,以扎克伯格的地位和这笔巨款可以想像媒体会怎样的扣住他的慈善活动不放,对于他们夫妻是个不小的压力。私人LLC没有任何公开经营数据的义务,报到税务局的税单是保密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他们的隐私。2、保证扎克伯格对于这笔巨款使用的掌控权。把钱投给传统形式的慈善基金会,虽然可以保证自己的影响,但仍然不如公司制下面对于如何花钱的决策集中有效。扎克伯格更习惯自己做决定拿主意,LLC之下他可以完全的保留对这笔巨款如何分配使用的最终决定权。至于他的股份转移给LLC的时候是免税的,从股份转变为现金的时候则有许多避税的处理方式。在这里,LLC保密性强的好处再次体现出来,别人很难知道他是怎么处理这些股份的,处理了多少。而如果是非营利的慈善基金会,这些信息是可以被查到的公开信息。可以预见,以后超级富豪们会越来越多的考虑选择公司制的基金会方式,虽然损失了一些慈善捐款的税务优惠,但是可以灵活的运用许多非盈利组织不能使用的税务工具,并且保密性很强,这些都是相当诱人的砝码。
签名:[ 其实 你不爱我,只是刚好遇到我。 ]
使用兔云家账号登录
你输入的账号密码不对
还没有账号? 马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慈善避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