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核心维护青少年权益法律与青年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

上海城市青年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作者: 时间:
&&&&&&&&&&&&&&&&&&&&&&&&&&&&&&& 上海城市青年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一、上海青年的基本状况和主要趋势
  1.基本数据
  据2005年上海1%人口抽样调查,生活在上海的14~35岁的青少年共665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总数的37%。其中,外来青少年273万人,占青少年群体总数的41%,占外来人口总数的62%。青年人口绝大多数集聚在城市和城镇中。
  2.总体判断
  一方面,整个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年轻化姿态,青年的地位、价值和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和发掘。青年已经不仅是未来的力量,也是现实的力量;不仅是传承的力量,也是发展的力量。
  另一方面,青年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青年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行为模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年龄特点、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本源性因素,又有受客观社会环境影响所致的迁移性因素。同时,就业、闲暇、网络、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表现为青年问题。
  3.主要趋势
  (1)社会思想观念多样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城市生活中,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这无疑在最少保守思想、最讲兼容并蓄的青少年群体中表现最为突出。一方面,主流价值观念对上海青少年具有根本影响,积极、健康、向上是青少年价值观的主旋律。他们的爱国情怀炽热,公益意识和行为突出,团组织推出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希望工程、西部计划等号召青年团员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品牌活动,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和响应。另一方面,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价值取向世俗化、功利化的认识偏差,也导致部分青少年在日常言行中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盛行。少数人把“主义理想是虚的,专业知识是硬的,利益待遇是实的,不想虚的,掌握硬的,多捞实的”奉为人生信条。
  (2)社会竞争加剧背景下青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日益突出。城市是一个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社会,竞争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同时又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年出生的人群被称作顶着学业、就业、生活三座“大山”的“奔奔族”,被认为是当前中国社会生存发展压力最大的群体。特别是近年来,青年的就业形势严峻。青年就业不足和失业,使青年无法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难以健康成长,容易因发展的挫折而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有专家指出,在未来若干年,失业与就业的巨大压力有可能成为导致青年与社会之间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冲突的首要因素。在高强度和大压力的社会竞争下,现在的青少年普遍感觉到不快乐,出现了情感荒漠化的倾向。我们曾在青年中进行过主观快乐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青年的快乐指数为6.55(满分为10),而且年纪越轻的青年,觉得自己不快乐的比例越高。
  (3)网络蓬勃发展背景下青年健康成长受到的挑战日益严峻。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其所建构的虚拟社会,已经同现实社会一起,全面进入青少年的生活,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青少年在运用互联网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如我们在承担国家广电总局委托开展的“网络广播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课题研究时发现,有45.3%的青年在网络电视上经常收看境外节目,他们表示,“网络电视就是有这个好处,电视机收不到的,这里都有”;对社会伦理形成了新挑战,以“网络同居”为例,严肃的婚姻在部分青少年眼中变成了一场在网上消遣的游戏,据了解,“网上人家”和“第九城市”两家虚拟网络社区的“网络同居”人数分别达到43720人和39342人;对社会心理产生了新冲击,据团市委开展的专题调查显示,本市中学生轻度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1.6%,中度网络成瘾发生率为2.5%,重度网络成瘾发生率为0.1%,情况不容乐观。
  (4)“单位制”解体背景下青少年群体的分化重组日益活跃。随着传统“单位制”逐步解体,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在这一进程中,一大批原先依托于传统领域的组织和单位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青少年群体,开始活跃于以地缘、业缘、趣缘等为纽带自发形成的社团和民间组织中。青少年参加社团或民间组织,一方面是要从中寻求群体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更是寻求自我身份认同,在群体氛围中彰显个体价值。因此,表达和实现青少年张扬个性和自主选择的社团或青年民间组织发展迅猛。根据调研,目前众多的社会组织中,绝大多数是青年民间组织,这些组织不仅为青年的参与提供了活动载体,更因其实现了青年的自我意愿和价值取向而广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青年自发成立、影响较大的车迷俱乐部有100多家、公益性组织150多家、交友类组织200多家,青年会员达30多万。
  4.重点群体
  根据上海实际,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特别关注五个重点群体:
  (1)未成年人群体。未成年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上海有未成年人约180万人,14岁以下占一半。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的他们,总体上的成长环境较为优越,但缺少同辈成长的家庭环境,“衣食无忧但快乐难有”;海量的信息社会使他们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但他们相对缺乏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机会不少但压力不小”。因而,成长环境比他们的上一代人更为复杂。针对这个群体,我们要在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引导他们从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出发,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2)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作为现实的人才资源和未来的中坚力量,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目前,上海有在校大学生约50万人。总体来看,他们追求理想,有进取精神;求知欲强,有创新意识;热心公益,有社会责任感。但一定程度上也处于矛盾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政治取向上认同与疏离并存,在价值追求上抱负与迷茫并存,在道德观念上关怀与自利并存,在人格心理上追求个性的独立与融入社会的渴求并存。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社会总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对就业焦虑的心态。针对这个群体,我们要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的同时,尤其加强对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
  (3)白领青年群体。白领青年群体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小白领”,二是基本站稳脚跟的“初级白领”,三是选择自主创业的“高级白领”。从粗线条勾勒,他们的生存状态是“累”,工作状态是“忙”,社交圈子是“窄”,消费层次是“高”,兴趣爱好是“广”,思想状况是“离”(与传统体制相对疏离,政治态度显现中性,属于边缘青年群体)。但是在2005年“4·16”涉日游行事件中,白领青年群体是重要的参与群体。针对这个群体,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对他们的有效联系、引导和服务,增强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
  (4)社区闲散青少年群体。社区闲散青少年是指具有本市户籍,16~25岁,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就学、缺少监管的青少年。目前,上海市共有社区闲散青少年57063人,已全部建档管理。社区闲散青少年作为青年中的弱势群体,存在着学历不高、社会竞争能力较差、竞争意识不强等弱点,容易成为“啃老族”,也是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针对这个群体,我们要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增强法制观念,预防行为偏差,使他们正常地融入社会。
  (5)来沪务工青年及其第二代。近年来,来沪青少年数量逐年增长,已经成为与本地青少年人数相近、分布相融、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群体。其中,来沪务工青年感到在上海最大的困境是包括经济收入、住房条件、社会保障等在内的日常生活压力,共占到61.2%。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他们的第二代,这些少年儿童与上海本地少年儿童的交往较少,对城市的融入感较差,相当一部分人的教育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极易成为城市、农村的“双重边缘人”。针对这个群体,我们要在加强服务、解决困难的同时,引导他们自强不息、提高素质。
二、上海共青团的主要挑战与基本思路
  1.主要挑战
  (1)在思想价值观念多元的情况下,如何引导青年的思想。青少年思想教育是共青团的核心职能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多变等特点,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和内容受到挑战;同时,利益实现方式的多样使个人和组织直接的利益纽带关系在弱化,组织对青年的影响在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教育方式与青年思想实际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思想引导的有效方法在于激发青年内在自觉、加深共同体认,同时强化外部约束、形成行为导向。
  (2)在青年流动分化的情况下,如何建立稳定有效的组织。相对稳定的组织体系,是共青团开展工作的基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前提是广泛地把青年凝聚起来,使之成为一种经过有效组织化整合的力量。但在青年群体流动加快、分化明显、重组迅速的情况下,必须深入研究如何扩大对青年的有效覆盖、提高青年的组织化程度,解决组织设置与青年流向分布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要在坚持团组织核心地位的前提下,以多层次的组织形式和多样化的联系方式去覆盖多元时空分布中的青年群体。
  (3)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需求。在相当长一个发展时期内,共青团工作资源的供给总量是有限的,而青年的需求却是刚性增长、不断分化的,在需求和供给相比存在落差的情况下,必须深入研究如何充分满足青年日益增多、日趋多样的现实需求,解决服务能力与青年广泛需求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要调动全社会关心青年健康成长的积极性,重点解决青年的迫切困难和青年弱势群体的需要;要引导青年合理调整需求预期,同时通过有效的服务机制,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青年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
  (4)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网络吸引凝聚青年。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开始更多地依靠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介进行沟通交流,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同时,基于网络的“网格化”动员方式初显端倪,形成的动员效果直接、强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深入研究运用信息化技术来重组共青团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使共青团的组织动员和服务方式更加高效便捷,解决工作方式与网络时代特点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要以变应变,在不同的组织层级上建立并广泛运用基于网络技术的组织、动员、服务新方式,扩大联系范围,提高动员效率。
  (5)在社会工作日益专业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团干部队伍素质。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做好社会工作要求具有专业理念,熟悉基层情况,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但团干部的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普遍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运用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青年群众工作的能力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深入研究如何加强团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解决团干部队伍现状与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要求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要探索建立团干部专业标准,从政治性和专业性两个方面加强团干部的选拔、培训和锻炼。
  2.基本思路
  (1)上海共青团的时代主题:引领青年与城市同发展。城市,是青年成长发展的广阔舞台;青年,是城市建设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一支力量。自觉在城市发展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促进青年成长,为广大青年在城市发展中大显身手搭建舞台,大力营造让青年干事业、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是党的要求、青年的愿望、共青团的责任。要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上海共青团工作,认清发展目标、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促进城市繁荣进步,帮助青年成长成才。
  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到发展上。要将发挥青年积极作用、解决青年突出问题、优化青年发展环境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实现青年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互促进。一方面,要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为城市发展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牢固树立以青年为本的核心理念。要切实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更多地理解青年,更充分地发掘青年,更好地服务青年,始终把青年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始终把青年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始终把青年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工作的基本评价标准。
  按照党的要求推进共青团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全面履行三大职能,结合实际把各项职能具体化、项目化。要协调发挥四个作用,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发挥特色作用。要持续推进三个创新,反对因循守旧,克服故步自封。
  在实践中坚持和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要统筹青年工作各方面,把体现政治属性与承担社会职能结合起来,把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结合起来。要兼顾青年群体各类别,以更宽广的胸襟凝聚起更多奋斗在这片热土上的年轻人。
  (2)上海共青团的战略布局:执政党青年事务(团务)、政府青年事务和社会青年事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意义上的青年运动式微,青年事务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普遍关注。众多国家和地区通过跨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行动协调,支持青年的参与和发展,维护青年权益。新形势下,上海共青团积极探索执政党青年事务(团务)、政府青年事务和社会青年事务,努力探索党的青年工作新格局。
  执政党青年事务(团务),就是发挥各级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把先进青年、优秀青年人才和青年骨干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双学小组、推优入党、选苗育苗工程等载体,广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党的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输送青年干部,实现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这方面较多地体现了“政治性”和“先进性”。
  政府青年事务,就是探索建立政府青年事务机构,着眼于一般青年生存发展中的普遍问题,通过制定政府青少年发展规划、推出政府青年项目等手段,运用公共政策、公共财政,促进青年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好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年事务的作用。这方面较多地体现了“政策性”和“规范性”。
  社会青年事务,就是培育发展各级各类青少年社团,发展专业性的青少年服务机构,联系、吸纳众多青年民间组织、基金会、社会非营利服务机构并与之合作,依托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和职业化、专业化社工的服务,分群体、分类别地满足青年广泛的个性需求,解决各类青少年在闲暇、交友、婚恋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实现好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的作用。这方面较多地体现了“专业化”和“社会性”。
  (3)上海共青团的工作主线:建设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共青团。共青团在党的青年工作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是青年工作的主导性力量。我们认为,推动党的青年工作发展,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根本在于共青团的战斗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实践表明,社会发展的根本评价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组织发展的根本评价标准应该是凝聚力标准。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在联系青年时就没有吸引力,在面向社会时就没有影响力,在服务大局时就没有战斗力。
  树立四个观念。即树立整体的观念,上海共青团面向社会要有整体形象,面向青年要有系统服务,服务大局要有整体合力。树立开放的观念,纵向上,要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让基层组织广泛、有效地联系青年个体;横向上,要把各类正式和非正式的青年组织纳入到团的工作体系中。树立特色的观念,每一个团的组织都善于把上级的要求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形成自己鲜明的组织特色和工作专长。树立协同的观念,大力加强共青团工作的区域联动和行业牵动,通过活动、项目的相互开放,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工作协商制度,建立跨系统团组织间的合作机制,形成强大的组织合力。
  凸显四大组织特征。即建设有理想的共青团,共青团始终高扬理想、高举旗帜、不懈追求,把广大青年汇聚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建设服务型的共青团,以活动、建设、服务三位一体综合推进团的事业整体发展,在服务大局、服务青年上要形成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长期稳定的项目。建设现代化的共青团,与上海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进程相协调,与当代青年生活方式、活动方式的变化相适应。建设民主和谐的共青团,要大力推进团内民主建设,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发挥团员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和谐观念,促进各类青年群体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发挥青少年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重要作用。
  形成“四+一”工作格局。“四”是指四个凝聚:一是事业凝聚,用城市发展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带领青年干事业的有效作为来凝聚青年;二是思想凝聚,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用思想的有效影响来凝聚青年;三是服务凝聚,以实实在在的举措解决青年现实问题,用服务的有效帮助来凝聚青年;四是组织凝聚,以共青团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去联系多元时空分布中的青年,用组织的有效覆盖来凝聚青年。事业凝聚是前提,思想凝聚是核心,服务凝聚是途径,组织凝聚是基础,四者统一在共青团的凝聚力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在共青团工作的各层面。“一”是指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体制机制,焕发共青团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机和活力。
三、上海城市青年工作的主要实践
  1.思想凝聚,关键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
  我们重点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思想引导。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应当在主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党的主张方面走在前列。我们依托“双学”小组等青年理论学习组织,开展“树理想、立人生”青年理论学习活动,实施“选苗育苗”工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青年理论学习组织3.6万个,近五年来经“推优”入党的团员达10.3万人。二是打造青少年人生发展指导工作体系。面对青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在纷繁芜杂的城市生活中存在的众多困惑,我们认为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按年龄群体做好三个项目,分别在小学生中开展“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在大中学生中开展学习生涯导航,在职业青年中开展职业生涯导航。按教育规律提供三方面内容。一是开展“今天我们怎样成长”系列活动,依托各类专题讲座,让青少年在聆听奋斗者、成功者的人生体验中受到启发,近两年来,邰丽华、洪战辉、黄舸、易中天、于丹等十多位青年楷模和知名人士先后与上海青年面对面、品人生,引起热烈反响;二是依托媒体,让青少年在对困惑问题的讨论中收获感悟,2005年《青年报》开展关于“啃老”的大讨论,吸引了7万多人次参与网上调查、2万多人次发表看法;三是依托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参与中加深认同,2007年举办的“爱心上海”520大型青年公益主题行动,一天之中吸引近10万青年参与,其中有5000余人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3500余人报名参加无偿献血,青年们在奉献爱心的过程中收获了责任、感受到成长。
  2.事业凝聚,关键是为青少年创造建功成才的广阔舞台
  我们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提供建功立业的舞台,如在世博会建设、轨道交通建设等城市重大工程中开展青年突击队、青年工程立功竞赛活动,五年共组织5000余支市级青年突击队奋战在城市建设第一线,开展青年科技攻关活动1000余项;二是提供成才展示的舞台,如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着力培养青年技能型人才,五年共组织46.1万人次青工参与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培养高级工以上青年高技能人才3.1万人。又如,围绕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分别评选表彰“上海金融十大杰出青年”、“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展示相关领域的青年风采;三是提供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舞台,如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赴滇扶贫接力计划、赴老挝海外志愿服务计划等,为上海青年成长成才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截至目前,先后有9批232名上海青年参加赴滇扶贫接力计划,7批72名上海青年赴老挝开展志愿服务。
  特别要提出的是,青年志愿者工作已经成为城市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品牌,成为共青团动员青年的重要方式。多年来,上海青年志愿者行动围绕党政关注、社会所需、青年所能,在培养锻炼青年、传播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青年志愿者的微笑已经成为了城市最美丽的名片。
  3.服务凝聚,关键是解决青少年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
  我们重点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服务机制上构建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信息化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一门式、个性化的服务,实现资源的统筹与合理配置,实现对青少年需求的及时响应和总体把握。截至目前,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总访问量已超过455万人次,其中一对一服务达3万人次,涵盖了帮困助学、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就业创业、家庭教育、健康医疗等诸多方面。二是在服务内容上细分对象群体,尤其关注特殊特困青少年群体,如面向贫困学生开展“爱心助学”活动,面向社区闲散青少年开展“阳光下展翅”教育培训行动,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施“融会浦江计划”,面向进城务工青年实施“曙光增辉”技能培训计划,面向大学生推出就业见习、小额贷款一系列支持就业、扶持创业的服务项目等。2008年以来,全市各级团组织已为3.8万名困难青少年提供总值超过1000万元的直接帮助。
  4.组织凝聚,关键是用多层次的组织形式覆盖多样化的青年群体
  我们重点抓好“同心多层”组织体系的构建,分类、有序、积极地扩大对青年的有效覆盖。一是实施团建基础工程,以“争红旗、创特色”为抓手,推进区域性、网格化、开放式团建,扩大团内民主,着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强化共青团组织在这一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截至目前,全市99家街道团工委全部转制为社区(街道)团工委,1124家居民区团组织进行直选。从市第十三次团代会开始,市级层面将开展“团代表任期制”试点。二是实施青年家园工程,通过不同层次的组织形态把更多青年有效整合成一种组织化的力量。在第一层,加强对青联、学联、少先队工作的指导;在第二层,促进共青团培育的各类青年社团、学生社团的全面活跃;在第三层,通过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加强对青年民间组织的枢纽式管理,现已有效联系各类200余家规模较大的青年组织。三是不断壮大青年工作者队伍,将青少年事务社工、专兼职青年工作干事、社区党群工作者、青年自组织领袖和热心青年工作的志愿者纳入青年工作队伍,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做好青年工作。2004年以来,上海建立了一支由近500人组成的职业化、专业化的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通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专业服务,有效承担了全市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及维权保护工作。
  5.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是构建适应新形势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
  由于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上海共青团事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工作走在了全团的前列;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我们可能比兄弟省市团组织更早更多地碰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也给我们创造了更多的探索机会。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四方面的探索。
  一是积极探索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共青团一直把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作为青年工作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并且不断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发展的实际举措。
  在体制方面,推动设立政府青年事务机构。我们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设立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青年事务管理机构是市场经济条件和依法执政背景下青年事务管理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统筹各类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实现政府青年事务管理效益的最大化。2002年,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上海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开始运行,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团市委,这是全国范围内省级共青团组织在制度层面上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一个突破性举措。2003年,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挂牌成立,通过政府购买社团服务的方式,培育职业化、专业化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累计为社区青少年提供了48.4万人次服务。2005年和2006年,闸北区青年事务局、闵行区青年事务局先后成立,在区级层面实现了政府青年事务综合性管理机构的突破,统筹、协调、指导和管理青年事务的作用已初见成效。
  在政策方面,推动制定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政府规划。我们认为,青年政策是政府青年事务的核心,是优化青年发展环境、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制度保证。2003年2月,上海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青少年保护,支持青年就业创业,制定实施青少年发展规划。”此后,团市委会同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精心组织开展《上海青少年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历时四年、十易其稿,最终形成了上海首个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政府专项规划。经市政府审定,《规划》于2007年3月正式发布。《规划》明确提出了促进上海青少年发展的六个优先领域:教育、就业、参与、健康、闲暇活动、维权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我们还正在研究上海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争取逐步纳入政府统计序列,并开展年度监测评估,力求更加准确地掌握上海青少年生存发展的基本状况,推动《规划》落实。
在项目方面,推动政府青年项目的开发实施。我们认为,青年是政府青年事务的主体,青年需求是政府青年事务管理的基本依据,共青团应紧紧抓住青年需求,积极争取和承接政府青年项目。2002年开始,团市委协助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实施青年职业见习补贴计划,共发展见习基地120家,组织1万多人次的青年参与职业见习。2003年,团市委承担上海市禁毒教育馆的建设与管理,探索政府投资、委托管理的青少年教育阵地建设新模式,截至目前已接待113万人次参观,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2003年,经市政府批准,团市委与市科委等单位联合设立“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激励广大青少年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目前已评选了三届。2005年,团市委承接政府实事工程——市民(青少年)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建成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2007年和2008年,团市委主动参与政府帮困送温暖工作项目,争取到200万财政专项资金为特殊特困青少年提供帮助。
  二是积极探索构建快速动员和响应机制。信息化是共青团现代化的“翅膀”。近年来,上海共青团始终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加速推进。特别是面对网络迅速普及带来的人际沟通交流方式的改变,我们开始探索建立基于网络、覆盖广泛、使用便捷、互动性强、与传统组织动员方式互为补充的快速动员和响应机制,全方位“拉近”上级组织与基层组织、组织与青年之间的距离,推动团的组织体系从单线联系的纵向型向扁平化的网络型转变,促进工作互动、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我们现已开发建设了电子邮局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短信群发系统、E建站系统、即时通信系统等信息化基础平台,并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均衡性、提高使用率”的原则逐步推广应用。目前,在电子邮局系统中,团干部、团组织电子邮箱注册用户数达6.3万个,基本覆盖全市各级团组织和专兼职团干部,同时我们还把电子邮局系统提供给云南共青团组织免费使用;在短信群发系统中,团干部手机号码登录数达4.6万个。
  三是积极探索品牌项目发展保障机制。积极运用社会化手段整合资源、配置资源,做大做强共青团的品牌项目。团市委借助品牌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在市青联委员、市杰出青年协会会员、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中募集资金,成立了“爱心上海——上海青少年公益活动支持系列基金”,总规模达276万元。系列基金的成立,为上述公益项目的持久深入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在团办事业改革过程中,注重优化结构、调整功能,打造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教育与服务的综合性平台,承接共青团运作成熟、形成品牌的项目。例如,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项目平台,保障了青年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扶持、禁毒教育等项目稳定持续的开展。
  四是积极探索国际大都市共青团事业发展新路。发展无穷期,创新无止境。在市第十三次团代会上,着眼于探索国际大都市共青团事业发展新路,我们又提出建设“四个体系”,即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职能清晰、覆盖广泛的组织构架体系,加快建立自我运转能力强、青年参与程度深、社会化水平高的工作运行体系,推动建立以青少年发展权益为核心的青少年事务公共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面向广大青少年、整合各方面资源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力求不断推动上海城市青年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注:该文节选自安国启主编的《当代城市共青团工作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浏览次数:
中央政府网站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外交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国防科工委 国家民委 公安部 监察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事部 劳动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建设部 铁道部 交通部 信息产业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商务部 文化部 卫生部 人口计生委 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资委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 工商总局 质检总局 环保总局 民航总局 广电总局 新闻出版总署 体育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统计局 林业局 食品药品监管局 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 参事室 国管局 侨办 港澳办 法制办 台办 新闻办
省级政府网站山东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东 河北 湖南 四川 安徽 吉林 浙江 江苏 福建 云南 广西 江西 陕西 海南 湖北 河南 辽宁 山西 甘肃 青海 新疆 宁夏 黑龙江 内蒙古 香港 澳门 台湾
城市政府网 武汉 杭州 合肥 昆明 广州 福州 贵阳 郑州 海口 沈阳 石家庄 乌鲁木齐 长沙 银川 长春 西安 南昌 南京 西宁 成都 太原 兰州 哈尔滨 呼和浩特 青岛 宁波 大连 厦门 深圳
省内十七地市 济南市 青岛市 烟台市 威海市 淄博市 潍坊市 泰安市 东营市 济宁市 日照市 聊城市 临沂市 莱芜市 菏泽市 枣庄市 德州市 滨州市
济南区县政府 历城区政府历下区政府 天桥区政府 槐荫区政府 平阴县政府 长清区政府 章丘市政府 市中区政府 商河县政府 济阳县政府
相关团委网站 共青团中央 山东团省委 济南团市委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共青团济南市历城区委员会&&&技术支持:济南市历城区政府信息中心信箱:&& 电话:9&&&地址:山东济南市洪楼南路1号&&邮政编码:250100&&鲁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年权益保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