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的外国人惊叹中国人勤劳为什么不能致富

  纵观中国的历史,总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力者致富寥寥无几。现在的劳力者也是未富先老。何故?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劳动者总是受人剥削,剥削别人的人才能致富。
  总体上来看,中国目前实际的情况是国富民穷。  自改革开放至今,政府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使国家的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虽然人均GDP仍是偏低,但是已经达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当中,有以权谋私的各级官员,有事业部门的掌权者,有财大气粗的国企老总,有偷税漏税的走私要犯,有投机倒把的奸商……不一而足,恕难枚举。 而与此同时,数量庞大的农民尽管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依旧挣扎在水深火热的窘境之中。  为官者不义,为富者不仁,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劳苦大众一直都没有办法跳出这个怪圈。  
  @现代骆驼祥子
03:00:00  总体上来看,中国目前实际的情况是国富民穷。  自改革开放至今,政府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使国家的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虽然人均GDP仍是偏低,但是已经达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当中,有以权谋私的各级官员,有事业部门的掌权者,有财大气粗的国企老总,有偷税漏税的走私要犯,有投机倒把的奸商……不一而足,恕难枚举。 而与此同时,数量庞大的农民尽管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仍然生活在.....  -----------------------------  祥子分析得很透彻。劳苦大众怎样才能跳出这个历史怪圈呢?
  不能说,  不敢说,  不必说。  不造谣,  不信谣,  不传谣。  
  能说脏话吗?
  够吃就足了
  辛勤劳动难以致富,势必打击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个后果很严重啊!经济市场的目的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如果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大家就不那么努力了。
  什么时候中国人都是公民而不是P民的时候,什么时候中国人明白是自己供养官员,而不再把官僚视为自己的父母官的时候,什么时候中国人手上拥有宪法赋予公民真正的社会主导权的时候,吃人的历史怪圈就不再循环······
  @海南环境卫土
20:59:00  能说脏话吗?  -----脏话也是一种表达,一种心理趋向,一种情感态度,一种潜意识的自然流露······
  建议美国在中国每个县各设一个领事馆,方便群众上访。
  体制性分配不公是造成勤劳却不能致富的主要原因之一。
  鸡下蛋容易,蛋生鸡很难,富人永远走在穷人的前面,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是骗人的鬼话。
  光体力是没用的,还要脑力……最好再加上点机遇和运气就完美了!!  
  @土鸡豆蛋
19:57:00  光体力是没用的,还要脑力……最好再加上点机遇和运气就完美了!!  -----------------------------  广东的鸡蛋和土豆生意好做吗?
  青云之志2012你好。
  在中国要致富1.找关系2.投机,炒房炒股3.剥削一大群人的劳动人搞工厂。所以这个国家就这样没有了创造力,真的很危险。
  回复第16楼,@银灯鸳帏  @土鸡豆蛋
19:57:00  光体力是没用的,还要脑力……最好再加上点机遇和运气就完美了!!  -----------------------------  广东的鸡蛋和土豆生意好做吗?  --------------------------  天气热鸡蛋都放坏了,土豆都长芽了…  
  @一心_向恶
23:14:00  18楼、20楼继续被失踪,压力测试继续。  袁剑所著某书,是一本揭开所谓中国奇迹的图书,其中一个观点认为包括制度设计在内的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工人低收入是中国制造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础。  -----------------------------  18楼不是你吗,坐等21楼消失
  以上21楼掉了两个字,本楼补正:袁剑所著某书,是一本揭开所谓中国奇迹画皮的图书,在中国大陆无法出版,电子版广泛流传于网上,其中一个观点认为包括制度设计在内的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工人低收入是中国制造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础。
  由于25楼、26楼继续被失踪,压力测试结果:  小秘书神经错乱,对印在正规出版物上的文字都敏感。敏感指数:五星,神经错乱指数:五星。
  在本国是很少能通过勤劳来致富的,这是制度原因造成的,  现行制度鼓励的是巧取豪夺,深度剥削之后还要将将小P民们压榨得不剩一滴血,直到家破人亡。
  @一心_向恶
23:19:00  以上21楼掉了两个字,本楼补正:袁剑所著某书,是一本揭开所谓中国奇迹画皮的图书,在中国大陆无法出版,电子版广泛流传于网上,其中一个观点认为包括制度设计在内的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工人低收入是中国制造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础。  -----------------------------  多谢向恶的指点
  删贴很多,21楼早不存在了
  删了一楼,还有二楼,大家继续
  我发现现在的人一点也不知道感恩,国家免费给老百姓提供了氧气,免费的清风,白天免费提供太阳照明,部分群众还无耻的利用太阳能来烧水洗澡,却从来不给国家交哪怕是一分钱的使用费;最恶心的是,他们居然嫌弃晚上国家提供的月光不够明亮,一小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还撒布谣言称国外的月亮圆一些。一些懒惰的人还经常偷吃西北风,那些穷鬼更可恶,冬天的时候故意穿单衣来偷偷享用国家从俄罗斯引进的高级西伯利亚寒风;沿海居民经常不听劝告,用房子等阻挡国有台风的行进路线,最后还厚颜无耻的向国家要救灾物资。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幸福的生活是谁给的,做人要厚道
  生产与终端消费脱节也是一个问题。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勤劳却那么穷困?有什么改进的办法吗? - 知乎19被浏览2435分享邀请回答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问中国劳动者为什么勤劳却不能致富?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以为很多人能一针见血。可看来没几个明白的,这不很简单吗,你的财富被别人强行拿走了嘛!被利益集团剥削了嘛,想要致富就从他们手里夺,就这么简单,不然人家西方国家人民为什么那么喜欢闹事,斗争?不然为什么要对富人进行高额征税?能源经济学角度:财富与能量是一个道理,一定时期是守恒的,你多我就少,你少我就多,你多了,我再勤劳也没用!中国老百姓被长期忽悠可能到死都不明白这个道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知道为什么,不解释。
  又抛出阶级剥削论的一套,一点也没新意。  一个日本人的劳动价值是一个中国人的十多倍,这就是根本原因。中国人效率低,技术低,大部分是低素质人口,想富比登天还难。
  @灰衣公子
16:49:40  又抛出阶级剥削论的一套,一点也没新意。  一个日本人的劳动价值是一个中国人的十多倍,这就是根本原因。中国人效率低,技术低,大部分是低素质人口,想富比登天还难。  -----------------------------  我去年到得日本,做的事情和国内几乎一样,工作时间比国内少15分钟一天。待遇是国内的5倍。难道我一到日本效率、技术、素质突然提高了?
  廉价劳动力就是这样的
  作者:无语的流浪歌手 回复日期: 17:08:40  回复
  @灰衣公子
16:49:40  又抛出阶级剥削论的一套,一点也没新意。  一个日本人的劳动价值是一个中国人的十多倍,这就是根本原因。中国人效率低,技术低,大部分是低素质人口,想富比登天还难。  -----------------------------  我去年到得日本,做的事情和国内几乎一样,工作时间比国内少15分钟一天。待遇是国内的5倍。难道我一到日本效率、技术、素质突然提高了?   --------------------  你沾光了日本基础平台的收益,这种平台就是素质,效率和技术才能搭建的。
  资源分配不合理  贫富差距大
  阶级剥削论?你还真说到点子上了,我就是这个观点,本来就应该是这个观点,他们就害怕我们形成这个观点,不是吗,不然我们的消耗了大量资源创造的财富哪里去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长江商学院访问学者。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奖励。
  今天的世界里,勤劳是否还是财富与收入的决定性因素?是否还“勤劳致富”?
  如果不是勤劳,那又是什么呢?
  一个国家更重要的财富是其能促进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及与其相配套的自由金融创新体系,这种制度财富是无形的,但它比有形的“地大物博”更重要、更“值钱”。
  过去二十几年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实践,不仅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内容的改善,而且也似乎在一些方面挑战了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比如制度经济学。由于制度经济学大师―――道格拉斯?诺斯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一瞬间我们都认识到制度资本或制度成本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可是,当转过身看看中国的市场制度环境与法治水平,我们又发现:中国的法治与产权保护还相当欠缺,可是这些年中国的GDP却以年均超过9%的速度增长,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中国特色还真的能使在其他国家成立的结论在中国就行不通?真的是中国有中国的经济学、西方有西方的经济学?
  对中国经历的一种解释
  近二十几年,中国的制度在不断朝着有利于市场交易的方向变迁,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其离真正的市场制度结构还相去甚远,特别是产权保护制度变革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可是,这些并没有阻碍中国经济在近二十几年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这种经历似乎否定了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其实则不然。促使经济增长的资本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即使一国的制度资本欠缺,但如果其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出奇的丰富,那么这两种资本可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制度资本的不足。
  我们可用劳动力成本和制度成本在一定范围内的替代性来解释中国过去二十几年的经历。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也相对很廉价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优势在经济增长初期可以弥补、对冲高制度成本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制度资本欠缺可以体现为那些各式各样的行业准入审批、对市场的行政管制,还有许多灰色和朝令夕改的规章。这些都拖延了创业时间与交易速度。
  为了弥补这些制度成本、规避交易风险,人们不得不格外勤奋、一天多工作几小时、少拿些收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周七天都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工作,晚上十一二点还在通工作电话,这是我们为制度成本必须付出的代价。按照茅于轼先生的说法,我们中国人比世界其他民族都更勤奋,但我们却还是那么穷,道理也在这里。苦力和众多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在经济增长初期弥补制度资本的不足,这是中国经济得以增长的重要原因。
  经济增长靠什么
  在制度资本欠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能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增长所依赖的行业。众所周知,中国这些年主要靠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吸收外资、发展经济,使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这种政策选择不仅发挥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让众多廉价劳动力能够如上所说的那样弥补制度成本,而且在目前和当年的市场制度架构下也差不多是惟一可行的发展政策选择。
  任何市场交易所需要的制度支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消费者权益或买方权益的保护机制。如果买方事后发现所买东西并非如卖方所说或者是次品,那么买方可以诉诸正式司法。第二是交易双方的信息披露机制,可信的信息披露是帮助买方准确评估交易产品的价值的必要条件。对这两类制度机制的要求程度会因各行业自身的特征而有所差异,有的行业对这两类制度的依赖性弱,而另一些行业则会很强。制造业和服务业就是两个最好的例子。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正因为汽车是有形物,也可以让买方多次试开,等等,这种商品交易市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相对较低。就产品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而言,汽车交易对正式司法的依赖性也较低。
  服务业(第三产业)则不同。以证券市场为例,深发展卖给股民们的东西是一种金融合同,是一份写在纸上的许诺。交易的东西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味道、也没有声音,这种合同所保证的权益可以值很多钱,也可以一文不值,关键在于上面讲到的两类制度保证是否可靠。第一,投资者能否得到关于深发展的公正可靠的信息?这不仅要求上市公司经常披露相关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有不受控制的新闻媒体去独立地验证信息、挖掘有损股东权益的内幕。第二,是否有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及相匹配的司法体系与诉讼程序?这也是一种特殊的产权保护、合约权益保护问题。如果没有可靠的保护合约权益的制度机制,那么股票所代表的金融合同就没有意义,当然就一文不值。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看到,制造业远比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容易发展,前者所依赖的交易市场相对于后者不容易被骗(尽管在绝对意义上任何产品交易中都会有欺骗的空间),因此制造业市场的发展对制度机制的依赖性较低。而第三产业所交易的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服务”或“许诺”,道德风险和阿克洛夫
  (Akerlof)所讲的“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在制度资本欠缺的社会里,这种市场、行业更容易停滞甚至关闭。
  为什么强调第三产业
  说到这里,一个自然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第三产业对制度机制的依赖性这么强的情况下还要推动制度改革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答案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制造业的经济增加值低、利润率低,是“硬苦力”活,而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利润率相对要高。其次,第三产业是经济持续增长、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关键点所在,靠“硬苦力”的制造业是无法在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大份额的。
  而且,在当今世界上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已不再是自然资源的多少、土地是否肥沃宽广,而是取决于你的制度机制是否最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发生、使交易成本最低。在现代运输技术、通讯技术出现之前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早期,跨地区经济市场还没完全形成,那时的市场交易可能依赖道德规范、习惯法即可,有没有新闻媒体(更不用说开放的新闻媒体)、有没有可靠的正规司法可能并不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优势,那时“地大物博”决定竞争优势。但今天不行了,在全球化的国际市场交易中与你交易的不再只是熟人、本地人,而越来越多的是外地陌生人和外国商人。道德规范、习惯法已不够用了,只有可靠的正规司法和开放畅通的新闻媒体才能促进交易更高效地进行。
  通过以上的讨论以及所看到的多国综合经验,我们不仅认识到中国改革的下一步应该是什么,而且也说明了为什么中国过去二十几年的改革成功不但没有挑战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反倒更加显示出制度经济学对于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意义所在。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勤劳的中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