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大增,8月 信贷增速骤降,7月的钱都去哪儿了

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7月新增贷款缘何大跳水?流动性陷阱显现(更新)
  【财新网】(记者 吴红毓然 李雨谦 见习记者 彭骎骎)在罕见下降的拖累下,7月新增贷款出现超预期下滑。同时,M1与M2持续背离,剪刀差扩至15.2%,达历史新高。
  据财新记者了解,这主要还是在于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持续低迷,尤其是前期大力加杠杆的房企和政府项目,需求减弱所致。
  8月12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636亿元,同比少增1.01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9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元。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减少2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01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51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7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55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主要为住房按揭贷款)占7月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超过100%,而非金融企业贷款近十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从绝对规模看,住户部门新增贷款规模略有回落。6月为5600多亿元,5月为5281亿元。由此看出,7月新增贷款骤降主因在于企业部门贷款意外负增长。
  同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非常惨淡。基建、制造业、房地产三大投资增速进一步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除此,前7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增速进一步回落至0.7%,趋近零增长;前7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增速也回落1.5个百分点至10.9%。
  “结合经济表现,在房地产和制造业增速下滑、民间投资仍旧颓势下,整体信贷需求不足,且经济主要驱动力已要靠基建和消费支撑,但基建对信贷的需求远不如前者,7月财政支出同比增长也仅为0.3%,叠加7月消费稳中趋降,共同导致信贷下滑。”中信固收研究团队指出。
  房贷独木难支
  央行数据显示,7月金融机构贷款增加4636亿,其中居民中长贷新增4773亿,虽有所回落但仍在历史高位。这说明,居民的购房需求已成为信贷规模的唯一支撑点。但有银行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购房刚需虽在,但这些新增贷款里,大部分是投资性房地产需求。
  未来房贷是否可以持续?多位分析师表示不乐观,认为按揭贷款规模可能逐步回落。
  比如中信固收研究团队指出,7月居民新增贷款4575亿元,环比少增2549亿;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元,环比少增866亿;说明购房热度回落已发挥作用。
  近期,房价上涨过快的二线城市亦密集出台调控降温政策,比如苏州宣布限购、南京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说明政策也有所收紧。
  在银行执行层面,一位大行信贷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该行对房地产开发贷已经有所趋严。“房地产开发贷风险积累很明显,二三线城市分化太严重”,除一线城市的“地王”尚可做之外,其他地方的“地王”贷款基本不做了。
  另有股份制银行人士也对财新记者表示,现在对地产风险判断升温,之前做的房地产贷款到期基本收回,目前新增的只有一线城市。
  “居民中长期贷款是购房的主要资金来源,这显示出经济内生需求不足且地产泡沫加大,且随房市全面降温、地产增速下滑明显下,信贷增长压力仍大。”中信固收研究团队指出。
  政府有钱无处投
  从整体银行业信贷投放看,政府加杠杆也不管用了。
  据财新记者了解,上半年由于好资产难寻,银行把能做的PPP项目基本都做完了。前述大行人士表示,该行主要投放的是发改委提及的工程包项目和政府公共服务类项目,这些项目均是中长期贷款,一般都超过10年。
  但是,随着大量置换债券的发行,来自政府项目的贷款需求也在下降。上述国有大行江苏分行副行长说,地方政府发置换债后,政府融资平台归还了部分银行贷款,特别是土地储备贷款已经“一刀切”只还不贷。
  有股份制银行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现在政府有钱也无处投放,只能把资金拿去买银行理财。“有的时候我们让政府贷点,它才象征性提取一点资金。”
  据财新记者了解,平安银行高管在投资者业绩会上表示,在经济下行的情景下,项目贷款的意愿在下降。可以对比的是,2016年平安银行的按揭贷新增8%,经营性贷款(大部分为小微贷款)压缩近10%。
  一位大行江苏分行副行长对财新记者表示,企业部门贷款下降的原因之一,在于银行响应国家“去杠杆”的政策号召,原来的过度融资得以收回,但新客户开展并不快。同时,贷款企业因为没有或者缺少投资机会,为减少财务费用归还一部分贷款。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对财新记者分析称,企业信贷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投机情绪比较高,另一方面企业还在一个去杠杆的过程,还贷比贷款规模大。
  “企业连债都不愿意发了。”另一位大行信贷部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投放难的问题已经很明显,“没什么可以做的”。现在未承兑汇票下降,既有监管趋严风险上升的原因,也是因为企业没有贸易融资需求了。
  “资产大量到期,公司信贷投放不足,半年期贷款已经下降了10%。”另一位股份制银行东部某分行公司部总经理此前对财新记者表示,随着大量贷款到期,目前公司类贷款已经负增长。这是由于对企业、三四线地产的收缩,储备的政府项目也被专项债置换所致。
  银行为控制风险,也主动收回部分贷款。前述人士表示,“实体经济真成问题,需求不足,我们对新增的授信真的不敢投。”除此,前述大行人士还表示,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出表一部分,也是贷款下降的原因。
  7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量下滑,同时短期贷款出现净偿还,一方面受6月银行年中时点集中投放冲贷款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企业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仍弱、活跃度较差,投资,投资意愿仍旧疲弱。
  “死钱”现象加剧
  央行数据显示,7月M2增速 10.2%,M1增速为25.4%,剪刀差扩至15.2%,已经超越了2010年1月的12.98%这一历史峰值。
  “M1增速上升,显示出资金‘堰塞湖’下,资金淤积未流入实体经济,流动性陷阱问题加剧。”中信固收指出。
  在6月数据时,中金固收研究团队就曾点评道,“M1和M2持续背离显示企业资金尽管宽松,但企业并没有加快支出,不少资金沉淀在银行存款状况,成为‘死钱’,没有重新转化为M2,对经济正面作用也不大。” 中金在7月数据点评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M1和M2仍将持续背离。
  企业有钱是死钱,钱的出处是资产。据财新记者了解,有的银行人士反映,现在存款非常难,原因在于,企业把闲置资金都买了银行理财。
  正如中信固收指出的,企业存款和居民存款大幅下滑,也是M2增速下降原因之一。这或许源于同业存单大量被非银机构或个人大量增持,抑制了M2的增长。正常情况下,若同业存单只在银行体系内流动,则不会对M2造成影响,但若同业存单被非银行机构或借助理财产品的个人增持,存款就会等量减少,从而成为M2增速掣肘。
  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近期认为,民间投资不活跃,也可以看做是货币问题。
  他指出,从以外贸拉动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管理和投放带来了深层或深刻的影响。前一种货币投放更多为实体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多为制造业投资、商业物流、房地产等。后一种模式的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平台公司或者是央企等,主要是修路、架桥、建房子或者异地扶贫搬迁、建水库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实际上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见财新网“”)
  政策态度分歧
  “周日晚上10点后再出报告吧。”看到“惨淡”的信贷数据,有分析师调侃道。这是指市场对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再宽松的预期。
  比如海通宏观团队就预测,7月投资、消费均走弱,外贸继续萎缩,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加之近期通胀显著回落,意味着中性货币政策面临考验,宽松预期重新升温。
  但也有分析师表示,存款增长集中在财政和城投,居民和企业存款增速放缓,减税更能解决结构问题。
  比如中金固收指出,从存款角度来看,本月存款增长5071亿,其中大部分体现为财政存款,居民和企比如中金固收指出,从存款角度来看,本月存款增长5071亿,其中大部分体现为财政存款,居民和企业存款出现负增长,企业和居民存款增速继续放缓。而机关团体存款增速仍在升高。资源过度集中在政府和城投平台,而政府和城投平台支出效率偏低体现了经济结构的扭曲,降低税费可能有助于缓解这个问题,令企业和居民真正有钱可花。
  更多高品质报道抢先看,请订阅财新出品的微信公众号“金融混业观察”。
责任编辑:霍侃 | 版面编辑:张柘
更多更快财经资讯请看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caixinenergy
caixin-enjoy
caixin-life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姜超:7月的钱都去哪儿了?
M1大增,信贷骤降,7月的钱都去哪儿了?
虽说天天强调民间投资,然而事实总是这么的骨感。7月新增社融总量4879亿,不足6月三分之一,同比少增2632亿。看起来,贷款的贡献者只剩下房贷了。
海外经济:美国消费不佳,欧洲经济下滑。美国7月零售销售环比零增长,大幅不及预期和前值,虽然房价等因素支撑家庭消费,但薪资增长乏力影响购买力。欧元区二季度GDP同比初值1.6%,环比初值0.3%,均持平于预期和前值。二季度经济增速放缓显示欧元区复苏仍然相当脆弱,增长动力不足,预计今年下半年将陷入小幅衰退。
国内经济:投资消费又双下滑,信贷跳水只剩房贷
经济仍在下行。7月经济继续下行。从需求看,7月投资、消费均走弱,外贸则继续萎缩。其中7月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同比增速继续下滑至3.9%,三大类投资普遍低迷:制造业小幅反弹但依然偏低,房地产继续下滑仍在探底,基建投资几近腰斩,创14年以来新低。而7月民间投资跌幅扩大至-1.3%,创历史新低。而从生产看,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回落至6.0%,需求持续走弱对工业生产的拖累正逐渐显现。预测3季度GDP增速小降至6.6%,4季度小降至6.5%。
通胀压力缓解。7月CPI同比继续下滑至1.8%,环比上涨0.2%。虽然强降雨推升鲜菜价格,但猪价续跌且基数较高,鲜果蛋价续降,食品类继续走弱。假期因素推动非食品季节性上涨。8月以来猪价续跌,菜价回升幅度较小,食品价格整体仍在继续回落,预计8月CPI同比或继续降至1.7%。7月PPI同比降幅收窄至-1.7%,环比0.2%,工业品价格普遍上涨。8月以来煤、钢价格续涨,但油价大幅下调,预测8月PPI环比-0.1%,但在低基数效应下PPI同比降幅有望继续缩窄至-1.1%。
社融大幅跳水。7月新增社融总量4879亿,不足6月三分之一,同比少增2632亿。其中信贷和票据融资是本月社融低迷的重要拖累。7月金融机构贷款增加4636亿,同比少增1.01万亿。其中居民中长贷新增4773亿,虽回落但仍处历史高位,房贷占信贷的比重已突破100%!非居民中长贷新增1514亿,企业投资意愿低迷。7月M2增速回落至10.2%,主因信贷大降、财政存款高增,且去年救市行动导致基数偏高。但M1增速继续攀升至25.4%,反映企业资金充沛,但投资意愿偏弱,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
财政仍待加码。7月财政收入增速略反弹至3.3%,但依然偏低,主因营改增政策性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7月财政支出增速大幅回落至0.3%,虽与高基数有关,但环比6月大幅回落也反映财政支出放缓,而财政收入持续低迷也对支出扩张形成制约。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大,托底经济下滑意味着积极财政仍待发力。
利率趋势下行,金融资产为王。7月经济通胀再度回落,而且作为领先指标的社融信贷数据均大幅跳水,预示经济下行压力仍大。但房贷继续高增,地产泡沫加剧,制约央行短期重启降息降准等宽松货币政策。未来经济或步入衰退式宽松,以长期国债为标志的市场利率趋势下行。而在通胀重新回落的背景下,实物资产难以保值,金融资产成为配置首选。其中债市是利率下行的大赢家,而类债券的高股息蓝筹也受益于利率下降。
国内政策:描绘科技蓝图,打造黄金水道。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蓝图。“十三五”期间重点研究我国深地资源勘探理论和技术装备,实现深部油气资源万米勘探能力。交通部发布《关于推进珠江水运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力争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畅通、安全、绿色、高效的珠江黄金水道。
8月第二周,利率债再度迎来上涨,10年期国债突破2.7%,超长期利率债表现也很出色。 债市上涨背后有两大推动因素:
1)第一,大量配置资金的持续入场。对理财和保险而言,今年有不少非标、协议存款陆续到期,由于金融去杠杆对非标冲击,到期资金转向债市寻找机会;对银行而言,表内对企业贷款持续下滑,仅房贷一枝独秀,农商城商行为代表的资金同样涌入债市,博取收益。
2)第二,稳增长消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7月经济数据再度下滑,信贷社融也超预期跳水,宽松预期再起,基本面支持债市,做多情绪升温,将收益率买下去。
类债资产也受到配置资金追捧。一方面,分级A价格溢价频频、涨幅不逊于债券,以当前流动性较好的券商A(+3%)和医药A(+4%)为例,6月以来,两者涨幅达到5.5%左右。另一方面,高股息个股也受到市场关注,地产、银行等均有所上涨。
资产负债利率倒挂,机构盈利承压。当前配置资金横扫一切债券及类债资产,资产收益率下行幅度要明显大于负债端成本的下降,给金融机构的盈利带来压力。为了尽可能覆盖成本,获得超额收益,机构选择加杠杆、拉长久期、博取资本利得等方式增厚收益。这又将资产端的债券收益率进一步买下去。
衰退式宽松再现,利好债市。经济下行期,大量资金从实体企业、居民储蓄转向金融市场,资管产品规模急剧扩张,除了债券之外,并无其他安全资产可配,于是低风险偏好资金在债市中创造了利率新低时代。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有料有趣有干货!
要闻解读、内幕探析、经济前瞻!
今日搜狐热点谁说7月信贷数据全靠“房奴”立功?
央行近日发布7月金融数据显示:M2与M1增速剪刀差继续扩大,创历史新高,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2%,较上月末较大回落,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5.4%;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4879亿元。M1和M2是什么
数据公布之后,微博突然出现“房奴立功了”的热搜,这是为何?
其实,除了M1、M2,还有M0、M3等等。简单来说,这些“M”实际上是根据其流动性强弱来依次命名的,流动性强度为M0>M1> M2>M3。
M0=现钱,即流通中的现金,是我们可以马上花的钱。
M1(狭义货币)=活钱=M0+企业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是那些需要从银行中取出来才能用的钱。
M2(广义货币)=闲钱=M1+企业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现在所说的货币政策大多指的是M2,指的是一段时期内可供大家用的货币总量,必须等存款到期后才能取出来用。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总之,M0、M1、M2、M3都是衡量一国之中有多少“钱”的指标。如果钱多了,物价就有可能上涨,钱少了物价就有可能下跌。
“M”涨跌意味着什么
那么,这些“M”的涨跌一般意味着什么呢?
当M1过高M2过低时,说明企业活期存款多,投资意愿强,经济扩张较快。此时企业愿意以更高的成本融资,储蓄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这样人们会把储蓄存款提出进行投资或购买股票,大量的资金表现为可随时支付的形式,使得商品和劳务市场普遍受到价格上涨的压力。
当M2过高M1过低时,说明实体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减少,钱不愿意进入实体循环中,都堆积在金融体系内,活期存款大量转变为较高利息的定期存款,影响实业投资和经济增长。
7月信贷数据全靠“房奴”撑着?
有人说7月的信贷数据全靠“房奴”撑着,真的是这样吗?
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636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9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元。由此看来,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确实增长较为突出。
不过,这主要是由于企业贷款季节性波动较大,7月、10月等本就是贷款“小月”;在经济调结构、去产能、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企业总体信贷需求确实不如住户部门旺盛。此外,企业多渠道融资对贷款形成一定替代。
因此,过分解读某个月份的数据,的确不合适。
有人可能会问,贷出的钱去哪了呢?7月份钱的流向确实呈现出“避实就虚”的现象,社会资金转向购买金融属性强的部分商品(如股票、基金等产品)。由于当前市场前途不定,因此即便获得融资的企业,也未必会将资金投入到扩大生产、结构调整中,反而转为银行存款或是参与到诸如房地产等领域的炒作投机中。还有一部分可观的融资资金流向了国外投资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钱都去哪儿了?——流动性研究系列专题一(海通宏观姜超、顾潇啸、梁中华、张凤逸)
钱都去哪儿了?——流动性研究系列专题一(海通宏观姜超、顾潇啸、梁中华、张凤逸)
近两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但货币供给增速依然偏高,社会融资也不低,我们不禁要问:钱都去哪儿了?货币在实体经济中是如何流动的?当前的融资结构又能否持续?本专题逐层来探索这些问题。
经济虽然低迷,融资大幅飙升。货币供给:方式大转变,增速仍不低。15年以来,受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增大、外汇占款减少影响,我国的基础货币整体是在收缩的,央行为保证市场足够的流动性,取消了存贷比限制,同时不断降准,货币乘数大幅飙升,M2增速依然偏高。货币供给的另一个特点是,M2和M1剪刀差不断扩大,单位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货币需求:经济虽低迷,融资却高增。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从14%飙升至16%的高点,之后虽然回落,但与经济增速比依然不低。政府和企业债券净发行规模从每月5000亿左右的水平,飙升至当前的1万亿以上。所以我国整体的融资规模是在放量增长的。既然经济很低迷,我们不禁要问:钱都去哪了?
部门分化:从居民到企业,政府加速负债。居民部门加杠杆,资金流向房地产。受地产销售端火热带动,居民购房热情高涨,杠杆率大幅提升,贷款余额增速达到20%,其中的中长贷(80%以上是房贷)增速超过30%。与此同时,居民存款总量增速呈下降趋势,且活期升定期降。而理财、股票“风光”不再,不能解释居民存款增速低迷,购房火热才是主因。企业融资需求弱,存款飙升贷款下降。15年以来企业贷款增速一路下行,今年上半年首次跌破10%,工业企业更是首次跌破3%。尽管产业债净发行规模大幅飙升,但难以掩盖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部门融资需求依然偏弱。另一方面,企业存款增速一路走高至当前的17%,其中房地产企业贡献最大。所以房地产销售火热是居民部门贷款升存款降、企业部门贷款降存款升的重要原因。稳增长压力大,政府部门加杠杆。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快速加杠杆,去年初至今广义的政府债务率已经提高了9个百分点。如果按照当前加杠杆的速度持续下去,以后每个月政府的债务率就能提高近0.5个百分点。
地域分化:放贷能力增强,一线地产吸金。存款口径调整,提升一线放贷。14年底央行宣布将同业存款算作一般存款,再加上75%的存贷比限制被取消,一线城市银行放贷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其它城市存款在15年也上台阶,但幅度有限,贷款增速也几乎无太大变化。地产炒作热点,吸金能力超群。全国性的地产周期见顶,而一线城市集中的工作、教育、医疗等资源优越,且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也是城市化的历史规律,所以在资产荒背景下更容易成为地产炒作的热点。一线城市房价大幅飙升其实更多是一种货币现象。但从存贷款数据来看,一线城市存款增速已大幅降低,且远低于贷款增速,意味着银行放贷能力在减弱,也预示着地产价格面临调整的风险加大。
繁荣难持续,货币难宽松!就公共部门而言,虽然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政府债务率并不高,但以如此快的速度加杠杆将大大透支未来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也很容易陷入发达国家那样的财政困境,带来很多长期隐患。就私人部门而言,当前的货币流动主要受房地产市场的主导。但从历史经验来看,没有永涨不跌的房价,这也决定了当前的货币流动结构和流向难以长期持续。而国际上历次地产泡沫破灭以后,经济付出的代价都是异常惨痛的。所以短期看货币政策难以再宽松,长期看唯有改革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才能解决当前的困境。
近两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但货币供给增速依然偏高,社会融资也不低,我们不禁要问:钱都去哪儿了?货币在实体经济中是如何流动的?当前的融资结构又能否持续?本专题逐层来探索这些问题。
1. 经济虽然低迷,融资大幅飙升
1.1 货币供给:方式大转变,增速仍不低
15年以来,央行货币供给的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一方面,基础货币整体是在收缩的,增速从9%左右下行至去年年底时的-6%,今年以来基础货币也在萎缩。这与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增大、外汇占款减少有很大关系。长期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外汇占款成为我国过去主要的货币投放方式,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贬值带来资本流出压力,进而导致这一模式发生了逆转。
另一方面,15年以来,央行为保证市场足够的流动性,取消了存贷比限制,同时不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从4.2左右大幅飙升至当前的5.2,从M2增速来看,货币供给整体保持平稳。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速大幅下行,和6.7%的经济增速相比,12%左右的M2增速依然偏高。
货币供给的另一个特点是,M2和M1剪刀差不断扩大,单位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M1增速从去年3月2.9%的低点大幅飙升至当前的25.4%,而M2增速保持基本平稳,两者之间的剪刀差不断被拉大。这一方面与地产销售火热、企业现金充裕有关,另一方面经济有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企业投资意愿偏弱。
1.2 货币需求:经济虽低迷,融资却高增
从总量上来看,尽管经济低迷,但是融资增速却不低。首先贷款高增长。15年之前,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与GDP增速走势保持基本一致,但15年之后,经济增速仍在下行,而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却从14%飙升至16%的高点,之后虽然回落,但与经济增速比依然不低。从12个月平均新增贷款额来看,2014年时这一数值基本在9000亿左右徘徊,但15年下半年以来大多保持在1.2万亿以上,今年7月虽然回落,但仍在1万亿以上。
债券发行规模大幅飙升,表外融资规模下降。同样从15年起,我国政府和企业债券净发行规模从每月5000亿左右的水平,飙升至当前的1万亿以上,今年6月份甚至接近1.7万亿。而近几年受监管加强等因素影响,我国表外融资总规模在下降,信托、委托贷款下台阶,票据融资大幅萎缩。
从各融资渠道的总量来看,虽然经济低迷,但我国整体的融资规模是在放量增长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钱都去哪了?
2. 部门分化:从居民到企业,政府加速负债
2.1 居民部门加杠杆,资金流向房地产
居民加杠杆买房,存款+贷款流向房地产。受地产销售端火热带动,居民购房热情高涨,杠杆率大幅提升。15年年中以来,居民贷款余额增速开始上行,截至今年7月份达到17.7万亿,同比增速达到20%,远远超过存款增速。而这其中,占比过半的中长贷(80%以上是房贷)增速超过30%,今年以来平均每月新增量达到4400亿。短期贷款则明显受到挤压,同比增速已降至7%以下。
与此同时,居民存款总量增速呈下降趋势。从15年初开始,居民存款同比增速即低于10%,此后在8%-9%之间徘徊。截至今年7月份,余额58.6万亿,同比增速9%左右。而且活期、定期走势出现明显分化,活期存款增速从去年年中开始一路上行,而定期存款增速则一路下行。这一方面与15年以来存款利息连续下降有关,另一方面,购房和还贷需求是定期存款下降的重要原因。
而理财、股票“风光”不再,不能解释居民存款增速低迷。15年之前居民存款增速趋降可以用居民财富多样化、存款向其它金融资产搬家来解释,但15年以来的情形则很难以此来解释:居民金融资产中占比最大的银行理财和股票增长势头均明显放缓。
银行理财收益率从15年开始下行,全市场银行理财3个月平均收益率从15年初的5%以上下滑至目前的3.89%。收益率下滑导致银行理财规模增速放缓,15年全年银行理财资金增长8万亿,而16年一季度仅增长0.9万亿,上半年增长2万亿左右。股票市场更是在萎缩,日均成交量从15年6月1.7万亿峰值下滑至16年上半年的0.5万亿左右。
非银存款下滑,“财富搬家”停滞,也可以从侧面来证明。更直接的证据来自非银金融机构存款额。非银金融机构存款额在15年7月达到14.9万亿后见顶回落,至今未能回到该水平。这意味着,以去年年中股市大幅波动为标志,居民财富搬家进程已经停滞,显然不能解释居民存款增速低迷的事实,也验证了购房火热才是主因。
2.2 企业融资需求弱,存款飙升贷款下降
企业部门贷款增速大降,发债高增难掩融资需求疲弱。从贷款增长来看,15年以来企业贷款增速一路下行,今年上半年非金融企业与团体贷款余额增速首次跌破10%,工业企业贷款余额增速更是首次跌破3%,反映企业部门信贷需求极其疲弱。从发债增长看,根据Wind数据统计,受利率下行、发行条件放松等因素影响,15年以来产业债净发行规模大幅飙升,从月均2400亿飙升至7200亿,但这其中既包含了火热的地产行业发债,也包含过剩产能行业的贷款置换发债,还包含背负稳增长任务的部分城投发债。所以总体来看,由于经济低迷和去杠杆压力,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部门融资需求依然偏弱。
但另一方面,企业存款大幅飙升,且活期化趋势明显。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从15年上半年的不足5%,一路走高至当前的17%,表明其它来源的资金正在源源不断地流入并淤积在企业存款账户中,这些来源包括居民部门购房资金转移、企业债发行、前期从金融市场撤回的资金等。而且去年以来,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余额比存款总额增速更快,16年7月同比已达33%,而定期存款同比较为稳定。这说明,企业存款增加主要是活期存款的增加。
商品房销售火热,房地产企业对活期存款增加贡献最大。我们以上市公司为例,考察过去一年多以来各行业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现金与现金等价物”的增长幅度。我们发现,房地产上市公司在16年一季度同比增速83.6%,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一;二季度同比有所回落,但仍达55.6%,仅次于计算机行业排名第二(但总额远大于计算机行业)。两季度均远高于非金融行业23%左右的平均增速。
横向比较看,房地产行业规模很大,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现金及等价物”持有额接近7000亿元,在非金融企业中仅次于建筑业。纵向比较看,一季度83.6%的同比增速也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高。这表明,房地产是去年以来企业活期存款高增的重要原因。所以如此看来,房地产销售火热是居民部门贷款升存款降、企业部门贷款降存款升的重要原因。
2.3 稳增长压力大,政府部门加杠杆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快速加杠杆。我们将国债、地方债、城投债加总来估算政府类融资规模,政府融资自15年起大幅飙升,从月均不到3000亿的规模提高至当前的接近10000亿,净增加12.4万亿。如果我们按照70万亿的GDP规模来估算,即便扣除15/16年到期的5.9万亿地方债,去年初至今广义的政府债务率已经提高了9个百分点。如果按照当前加杠杆的速度持续下去,每个月政府的债务率就能提高近0.5个百分点。而且在这里我们还没有将铁道债、政策性金融债等途径获得的融资包含进来,如果算上这些,政府杠杆率提升得更快
基建投资保持高增长,民间投资大幅跳水。近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台阶,而基建投资依然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月均基建投资额之前只有1万亿,但从15年6月份以来,迅速攀升至近1.3万亿,而基建投资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政府类融资。与此同时,民间投资大幅跳水,增速从去年的10%以上大幅降至当前的2%,占比从65%降至61%。这一结构性变化反映的是经济低迷而政府稳增长意图明显。
3. 地域分化:放贷能力增强,一线地产吸金
3.1 存款口径调整,提升一线放贷
从全国来看,存贷款走势密切相关。一方面存、贷款本身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尤其对于信用货币的创造而言,发放贷款的同时会在银行系统自动形成存款;另一方面,虽然银行取消了存贷比限制,但存款准备金、MPA等考核制度同样可以保证银行基于存款进行放贷。所以从全国范围来看,存款增速和贷款增速的走势几乎是一致的。
非银存款统计口径调整,增强一线城市放贷能力。14年底央行宣布将同业存款算作一般存款,直接导致15年1月全国总存款增加了8.5万亿。而一线城市是全国区域的金融中心,全国一半的同业存款都集中在京沪深三地,再加上75%的存贷比限制被取消,所以一线城市银行放贷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一线城市存款同比增速在15年中甚至突破40%,贷款增速也从11%飙升至15%以上。而其它城市虽然存款在15年也上台阶,但幅度有限,贷款增速也几乎无太大变化。
3.2 地产炒作热点,吸金能力超群
在全国性的地产周期见顶的背景下,一线城市成为吸金热点。人口结构变化决定我国地产周期出现长期拐点,但一线城市集中的工作、教育、医疗等资源优越,且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也是城市化的历史规律,所以在资产荒背景下,一线城市更容易成为地产炒作的热点。由此看来,一线城市房价大幅飙升的背后,其实是货币供给过剩、流动性泛滥,是一种货币现象。但从存贷款数据来看,一线城市存款增速已大幅降低,且远低于贷款增速,意味着银行放贷能力在减弱,也预示着地产价格面临调整的风险加大。
4.繁荣难持续,货币难宽松!
从公共部门来看,政府部门迫于稳增长的压力,在急速地加杠杆。虽然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政府债务率并不高,但以如此快的速度加杠杆将大大透支未来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也很容易陷入发达国家那样的财政困境。此外,我国政府部门还有很多隐性债务,所以过快加杠杆会带来很多长期隐患。
就私人部门而言,当前的货币流动主要受房地产市场的主导。但从历史经验来看,没有永涨不跌的房价,居民短期内快速加杠杆创造出的地产繁荣往往蕴含非理性因素,也是难以持续的。这也决定了当前的货币流动结构和流向难以长期持续。而国际上历次地产泡沫破灭以后,经济付出的代价都是异常惨痛的。所以短期看货币政策难以再宽松,长期看唯有改革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才能解决当前的困境。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ID:jiangchao8848)
邮币卡专家
ID: YBK_Expert
楼市乏力,股市疲软,白银原油风险大!2016注定是邮币卡市场的天下。最赚钱的投资永远潜藏在新兴市场!关注邮币卡专家(ID:YBK_Expert),获取最新的邮币卡资讯,坐享最专业的投资分析,抢夺2016年新兴市场的第一桶金!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月新增信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