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项目大盘点,有哪几个是真正走共享经济的项目

我的位置:
对话 | 那些泛滥的“共享”,或许不是“共享经济”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柳森
现在最火的那些,其实相当部分是打着共享经济幌子的微创新
如今在财经领域,谁都能信手拈来说上几句的,非“共享经济”莫属。
而自从“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横空出世,某共享单车公司被曝光存在贪腐行为,整个围绕着“共享经济”的舆论,大有急转直下之势。
“共享经济”的提出始于三年前。滴滴打车、摩拜单车、途家,曾被认为是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共享经济”践行者。然而,当理性的检验随着时间的推进愈发纵深,关于这三者“非真正共享经济”的批语不绝于耳。
“共享经济”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它在中国扎根后呈现出的各种火热与幻变,可以说明什么,又提示什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孙金云博士带来他的解析与观察。
共享经济真伪之辨
上观新闻:听说您本学期主讲“创新创业课”时专门辟出一章,取名为“水土不服的共享经济”。“水土不服”是您对当下这波“共享经济热”的总体观感吗?“水土不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孙金云:对于共享经济的本质,我提炼为四个关键词:闲置的物品或能力、能够获利、拥有者也是使用者、社交属性。
我说的“水土不服”是指,很多最早原创的这批共享经济被搬到中国以后,多多少少出现了模式不做调整就走不下去的现象。
就拿打车软件来说,它在美国的业务基本模式,就是我有一辆家用轿车,路上正好可以顺便带人。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如今可以聊天,还能赚点钱,不亦乐乎。它可以替代的是出租车司机。
为什么可以替代呢?因为在美国,出租车叫车不好叫、打车非常贵。这就让这项交易在美国可以达成的概率变得非常高。加上出租车司机是有高额成本的,它无论如何都是有底价的。相较之下,原本对于盈利的心理期待几乎为零的私家车主,就有了极大的价格优势。
如果你面对一个替代品或者竞争对手,他的额外成本可以是零,而你是有固定成本的,你就无法跟他竞争。这个我们称之为新的商业模式的先进性。或者说,新的商业模式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可是这样一个模式到了中国,中国出租车行业本身有它的特点:第一,中国打车不像美国那么难;第二,不像美国那么贵。于是,司机车主可以通过竞争优势获得的盈利空间,就变得非常小。
于是,我们发现,在中国真正做下来的打车软件,其实做的已经不是共享经济的事了。可他们仍然因为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就获得了某种模式上的机会;也出现了很多人自己买个车,就当起专车司机的现象。
但事实上,当他专门买一个车、去做专车司机这件事发生时,他其实已经不是单纯的使用者了。这与共享经济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上观新闻:为何恰恰是这种专车司机模式,在中国风生水起、活得不错?
孙金云:一方面是因为有大量的补贴。但这个补贴实际上是不正常的,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像出租车司机那样接受严格的监管。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成本,就具有了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不是这个模式带来的,是它打着共享经济这个旗号、在没有政策监管的情况下去进行税收套利带来的。这本质上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所以,这种套路注定不可持续,政府一定会监管的。
被替代的这个行业不具有其在美国时那样高的门槛;政策监管晚了一步,给了他们机会窗口去做税收套利;创新创业热潮下的资金盲动和非理性补贴,这三大因素共同构成了打车软件这个行业在中国的红火。但这跟Uber所做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我并不是说滴滴、快的不是共享经济。他们找到了一种调整方法,适合这里的国情。包括摩拜和ofo成长那么快,一定有他们先进的地方。但我们自己必须搞清楚,他们到底先进在哪儿?为什么先进?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软肋又在哪里?
上观新闻:所以,我们称中国目前这波共享经济为“泛共享经济”,可能更准确一些?
孙金云:可以这么说。这里的“泛”作“宽泛”解,不是“泛滥”的“泛”。虽然现在共享经济是有点“泛滥”。
“泛滥”的标志物一般有三: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得到资本的大力追捧、得到众多创业者的追捧。但我其实不大会用“泛滥”这样的词去描述这个现象。这个词带有贬义。
如今共享经济差不多渗透到十余个行业,包括物品、资源、任务、出行、空间、金融、知识与教育、饮食、医疗健康等等。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物品再流通、长期资产的增加使用、生产性资产的共享和服务交换。有些行业可能特别合适“共享”,有些不见得合适,但这就是一个“适者生存”的世界。所以,我更倾向于说,“共享经济”在中国正处于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
“泛共享经济”的野蛮生长之道
上观新闻:无论哪种新的概念、模式到了中国,都势必面临适配和调整。而您又说,现在最火的那些,其实相当部分是打着共享经济幌子的微创新。
孙金云:打着这个幌子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容易获得融资。第二,容易博眼球。当然,风投圈也不傻。但他们投的主要是这个公司能不能赚钱,投的是你的盈利能力;还有就是他们会去赌下一段。
上观新闻:下一段是指什么?
孙金云:就是赌下一步有没有人接盘,有人接盘就可以了。一个是赌当下这一段,一个是赌投资组合。投资组合是指这个项目未必成,但如果赌的十个里面只要有一两个赚了,就可以了。这是很多中国投资者秉持的一个原则。他们赌的是跑道,抢的也是跑道。
上观新闻:“泛共享经济”在中国那么火,有没有资本盲动以外的其他原因?现在似乎一说到“共享”两个字,很多人都觉得特别酣畅。
孙金云:我觉得“泛共享经济”这两年那么火,跟我们国情中的一些特征有关。
“泛共享经济”能否成立的一个判断标准是,是否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是否能够收支相抵、获得盈利。即共享出去或者其实就是“以租代售”租出去以后获得的那部分收入,是否大于你为此付出的成本。
那么,因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需求适配的成本大幅下降,这是技术手段导致的成本下降。同时,中国人口多、人口密度又特别高,分享过程中的网络外部性特点就特别强,交易成本下降,需求适配的成本也下降了。
再则,在这样一个热潮当中,大家都有一种尝鲜的需求。这跟我们经济高速成长,跟我们目前处于消费升级、新零售阶段有关。我们的市场正经历着特别快的变化,在这个变化特别快的市场当中,就会出现更多的需求。而当大家正好又都希望尝试新的模式,希望升级一些需求时,就容易更倾向于抛弃原来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手段。当新手段出现,又有大量的人去尝试,这个交易就达成了。这就是我们当下这个市场的特质。
所以,我强调“水土不服的共享经济”,并不是说最经典的那些共享经济模式不对,而是强调要认识中国这个市场的本质。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曾说,“不是最强的物种能生存下来,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适应的是什么?是本土的情境。拿什么去适应,是这个模式的本质。拿这两者之间去做一个结合,你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你看懂了人家的创见,然后在自己的情境下做,也是“适者生存”。
翻篇比翻书还快最大的坏处
上观新闻:创投圈以及您本人对于目前这些“泛共享经济”的判断是怎样的?觉得他们可以走多远呢?
孙金云:我接触到的创投界的朋友,对共享经济这个模式并不是那么追捧,更看重的是这些企业本身的模型。即你这个企业做什么、模式是什么、团队如何。不见得是追捧哪个概念。创投从来不会说一个概念本身会走多远,而是具体到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会走多远。
作为我自己,认为这个行业已经差不多到顶了,接下来会更多出现一些反思的声音,和一些比较负面的新闻,引发大家的反思。比如,最近某个共享单车企业的腐败事件以及一些企业互指友商故意攻击,都引发大家的反思。出现负面新闻以及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往往是判断一个行业、一个模式有没有走到顶峰的标志。
上观新闻:为什么达到顶峰时,友商之间的恶意竞争就开始了?
孙金云:在一个新模式刚出来时,不同创业团队之间基本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埋头苦干。一旦大家都发展得很全面了,之间的全面开战就开始了。那么,这也是一个市场已经达到一定的饱和阶段,才会出现的现象。
上观新闻:共享经济的模式深深影响我们的观念和生活,也不过这两三年的事。
孙金云:这是这个时代的又一个特征吧:在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新兴行业的生命周期会越来越短。
你看滴滴、快的、小米、共享单车,这几个曾经被舆论力捧的模式及其焦点当中的企业,被媒体关注、聚焦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当一个周期很快过去,大家就又开始寻找新的概念。区别只在于,这个新概念有没有抵达快速发展阶段、有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
上观新闻:共享经济目前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发展如何?
孙金云:我个人的感觉是他们更纯粹一些,也更理性一些。我们的资本和媒体都不够理性,喜欢追捧新概念;在对新概念的追捧之下,往往就忘了很多本质的东西。
如果创业者足够理性,当然就不会去坑钱,因为你做的是“事业”,不是“生意”。如果投资者理性,就不会放松对创业者的监管,创业者也就不敢随便乱来。贪腐丑闻,只是当前创业创新热之下浮现出的泡沫之一。“泛共享经济热”只是所有浮躁中的一个样本。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输入您的评论
在@后输入空格完成输入
登录并发表
&&评论内容
登录并发表
没有会员号请
上海辟谣平台
第三届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
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推广平台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上观(沪ICP备号-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站长统计
沪公网安备 61号
解放日报新媒体研发中心技术支持盘点共享经济项目,有些哭笑不得
盘点共享经济项目,有些哭笑不得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这一两年来给共享经济给刷屏了。什么事共享经济?百科上的解释是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用我的话来讲,就是让陌生人短时间使用一件物品,从中获取报酬。这里简单盘点一下共享经济项目,有的真让人哭笑不得。1、
成熟——共享出行共享经济概念,最初起源于共享出行。还记得2015年,滴滴、快车(后来和滴滴合并)、Uber(被滴滴收购)等好几家公司不断烧钱补贴。出门不再找出租车或者公交,都是和朋友一起用App叫车,便宜方便。经过两年的激烈竞争,最后滴滴成为赢家,整个市场已经成型稳定,赢家通吃。2、爆发——共享单车共享单车是在解决最后一公里和绿色出行的需求。现在用户习惯已经培养起来,地铁口那一排排各种颜色的单车,让中国的单车拥有量急速上升。整个市场形成两大玩家(ofo和摩拜)一群小玩家的局面。摩拜和ofo有先发优势,其他如小鸣单车、骑呗单车、一步单车等等,多的数不过来,围绕几个城市展开。不过随着悟空单车(红色)退出,共享单车市场正在优胜劣汰,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一家独赢、两家对垒或者做公益。变成做公益的原因是现在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还是过于单一,仅靠每小时1元的收费,不够撑起整个项目的运作,需要找到其他收入来源。3、
萌芽——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汽车、共享睡眠仓、共享健身仓等等滴滴和共享单车的成功,让很多人想要来凑共享经济这个风口。不过整体上还是萌芽阶段,很多项目没有成熟,只是一个新的概念在尝试。有些已经不被看好,如共享雨伞,最后发现雨伞都不见了。4、
无语——共享马扎共享马扎将共享概念给玩坏,让人哭笑不得。只是一个普通的马扎,印上二维码,没有智能元素和盈利模式,而且特别丑。实际上这只是某些企业的广告模式,借共享这个风口来做广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汇集香港咨询,用心聆听,更知你心
作者最新文章专家都在吹分享经济,但他们谈论的是真正的分享经济吗?
2015 年最时髦的科技词汇有哪些?我给不了完整名单,但其中一个必定是分享经济(也叫共享经济、按需经济,尊重专家报告提法以下均用分享经济)!今年 2 月的最后一天,国家发布了《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
我国分享经济规模达 1.95 万亿,参与总人数超过 5 亿(其中交易额 18100 亿元,融资额 1460 亿元)……
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分享经济增长年均速度将在 40% 左右,到 2020 年市场规模或将占我国 GDP 的 10% 以上。
当我们眉飞色舞谈论分享经济对生活的改变时,膜拜着凯文·凯利的一次次预言时,似乎都忘了对问:专家吹捧的、我们谈论的、我们每天使用的,是真正的分享经济吗?我决定从新闻里找答案。 2015 年相关新闻标题大多是革命乐观主义的:
《经济学人:“按需经济”正重塑企业与职业》
《龚焱:共享经济绝对是未来主流》
《“按需经济”崛起迎来新生活》
《按需经济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城市出行“按需经济”才是未来方向?》
《共享经济大图谱:重构商业服务新业态》
《他们的工作,是怎样被共享经济改变的?》
乐观是应该的,这年一场分享经济的狂欢开始了,网络专车的流行让我国一线城市居民纷纷开始打车出行。原因很简单,折扣大,跟的士价格相比相当于不要钱;服务好,赚着补贴的专车司机眉开眼笑;能打到,只要派单成功司机使命必达……
在这场狂欢里,常常听到司机说起“下个月就赚回车钱啦”、“有钱供孩子上学啦”之类的生活畅想,作为乘客我也替他们开心。但专车司机就像牛市股民不谈股灾一样,假装不知道这场补贴盛宴也必有散场的一天。
5 个新闻标题,见证广州专车一年的过山车之旅
我不会抛出一连串你懒得看的,诸如“自由与不确定性的博弈”、“多维的社会角色”之类的酷炫词组,而是又一次找来一堆新闻标题:
《专车司机:睡到自然醒月入 3 万的日子还有多久?》(2015 年 3 月)
《广州专车司机面临收入减少奖金被扣等五大担忧》(2015 年 5 月)
《广州专车司机补贴减少 月入两三万一去不复返》(2015 年 8 月)
《广州专车补贴减少司机收入腰斩 7 成月入不足 4000 元》(2015 年 11 月)
《广州专车难打了 价格涨了》(2016 年 1 月)
在 2015 年的中国,分享经济几乎可以跟专车经济划上等号,虽然也有上门做这个那个的“零工经济”,但规模比之于专车可以忽略。基于这个前提,上面几条新闻刻画出的,就是广州分享经济的生存现状。去年初专车几乎是一按就来,提前点叫了司机还不乐意;今年初经常叫到 5 公里外的车,司机唯恐乘客取消订单,我还曾因取消叫车被司机夺命连环 CALL——
你怎么能这样呢?我的接单率都被你毁了!
分享经济在 2016 年露出了一点真面目
补贴减少、限牌,广州光凭这两招,就让司机的数量锐减。具体比例我不知道,但等车时间长了几倍是有的。环境变化后,选择离开的当然是冲着补贴来赚热钱的人们。而这部分人,本来就不应该存在于分享经济的未来蓝图中。我们 2015 年打车时那种“一秒即来”的快感,并非来自于分享经济,而是“补贴经济”。区别是什么?举个例子:
小王开车上班,载个顺路客——分享经济;
为了赚补贴,小明辞去办公室工作当专车司机——补贴经济。
这里不是要谈商业道德,批判小王贪便宜,而是要谈经济的效率。分享经济之所以有前景,正是因为它可以提高效率。
在情况 1 里面,无论小王本职工作是什么,他都在下班回家时创造了额外的价值——对自己而言体现为金钱收入,对他人而言体现为更廉价的交通服务。假如小王不接顺路客,两块价值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小王让经济效率提高了。
在情况 2 里面,小明相当于跳了个槽,虽然钱赚的多了,但原雇主却要承担人力流失的成本。这次跳槽对经济的作用是正是负,得看原来工作的与当专车司机,哪个产出的价值更大。所以小明对经济效率的贡献是不明确的。
2016 年,你发现打车时间变长,而且一定从专车司机嘴里听过这些话:“没啥钱赚了”、“难做啊”、“最后干一个月”、“累死累活养家”……我常常想这样告诉司机大哥(当然我没有):
你觉得钱少,干活累,是因为之前补贴太凶,而你做了一个暴富的梦而已。这种平淡,才是分享经济的真实面貌。
专家报告里说的“2015 年的分享经济”并不是真正的分享经济,而是“巨额补贴下的专车经济”。无数人冲着补贴辞去工作加入专车大军,然后在补贴消失后又回到原来的行业。想必不好意思回原公司吧,八成要找新的,这一来一往就是几个雇主人力成本的浪费。如果不是专车平台恶性的补贴竞争,这些浪费 90% 都不会出现。
所以你看,补贴经济多害人啊!不但降低了经济效率,还毁掉了无数人的职业观,还营造出了一个虚构的“分享经济”。
至于共享大法到底好不好,我同意专家的观点——它很好!
但我们谈论的,是两种不同的“分享经济”(参见题图的手势)。
有好的产品或者项目希望我们报道,猛戳这里
457文章总数
全新爱范儿 App 现已适配
Android 及 iPhone
使用微信扫码关注爱范儿微信公众号
关注爱范儿微信号,连接热爱,关注这个时代最好的产品。
想让你的手机好用到哭?关注这个号就够了。
关注玩物志微信号,就是让你乱花钱。真正的共享经济没死,它只是遇到了困境
共享经济的理想从来不是Uber也不是Airbnb。2010年当雷切尔·博茨曼在TedxSydney上以租用电钻为例讲到共享经济时,他希望共享经济能够发展壮大的正是这类能够扎根社区,方便最大众人群的平台,如果你需要电钻,去平台上跟邻居租而不是买,如果你需要梯子,去平台上跟邻居租而不是买……共享经济的开端始于2007年成立的Ecomodo,2009年成立的NeighborGoods、2010年成立的SnapGoods,那个时候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几乎在同一时间成立的Airbnb以及Uber(它们先后与年成立),媒体在说到共享经济时一致以NeighborGoods为例。回头看来,共享经济型公司默契地在年这个时段集中爆发,而承担重任的是NeighborGoods这样的社区租赁公司,它们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快公司杂志在《谁杀死了共享经济》一文中,通篇没有提到Uber和Airbnb两头独角兽在早期的贡献,博茨曼说NeighborGoods这样的平台能让人们“找回失落的人情味”。但最终它们几乎都死掉了,同样是共享租赁平台Neighborrow的创始人Berk认为它们行不通的原因“不在于信任、保险、基金、交互界面,而在于人情冷漠。”“人情冷漠”杀死共享经济,这个说法未免有点太主观难道Airbnb的成功都是靠着出租自家房屋的人的热情?显而易见,杀死共享经济的并不是人情冷漠。以电钻为例的共享经济不是没有,而是早已出现,相信80后之前的人基本都有过到邻居家借东西的经历,借个螺丝刀,借点胶布,借一次打气筒……只是这只是共享,而没有形成“经济”。在进入封闭的单元楼时代后,邻里关系相较以前已经陌生很多,敲一个陌生家庭的门去借东西是一件让人心生畏惧的事,因此理论上来讲一个社区租赁平台可以让陌生的双方有效地对接需求和供给,从而形成经济。社区租赁类平台本质是一个C2C平台,它的存在和壮大有赖于客户(出租人)和用户(承租人)两类人,如果没有前者,平台就没有足够的物品,如果没有后者,就没法形成经济。它与B2C电商平台不一样,B2C电商平台只需要用户,而不依赖客户,平台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只要用户来了并且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产品,就可能对平台产生粘性。对于社区租赁平台来说,它很难快速、成功地吸引到足够多的客户和用户,这是它最大的困境。对客户:高频的东西没法借,低频的东西没多少可借说到社区租赁类共享经济,你一定希望自己更多的东西可以租赁得出去,从而赚更多的外快。但是仔细想想,你家的哪些东西可以出租?电钻算一个,梯子算一个,除草机算一个(也仅限国外而已),还有什么?电视?你出租出去自己看什么?桌椅板凳?你觉得真的会有人借这些吗?所以对平台的客户来说,最大的尴尬是高频的东西不可能租给别人(也不大可能有人来借),低频的东西实在不知道有什么可以租赁出去的?在NeighborGoods的官方宣传视频上以这些产品举例:吸尘器、自行车、咖啡机、电钻、吉他、夹克。这些东西除了自行车和电钻,我没有觉得哪个是应该借而不是买的。可以出租的东西不多,这就决定了平台的客户并不能赚到更多的钱,也就不会花太多精力去维护自己的页面,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同样是C2C的淘宝,它可以售卖任何高频产品,这样便会吸引更多用户购买,而平台客户得到更多的收益也会更加精心去维护自己的页面,这是一个正循环。对用户:不需要的时候明明有,真正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用户对于一个平台最大的需求就是需要某件产品的时候能够迅速得到,对于社区租赁类平台来说,情况则往往不是这样。比如当你某天着急需要一个电钻要安装一个东西的时候,很可能你打开网站后会发现在本社区有那么一两把电钻,但当你打电话咨询的时候却得知两把电钻的主人都不在家,而现在可以借用的电钻距离最近的街区在5公里以外。借用这个电钻需要10块钱,而你打车来回(取和还)则又需要40多块,并且这还不算这期间耽误的时间成本。这与共享经济的初衷——在距离最近的邻居家以最便捷的方式花最少的钱租到需要的产品相去甚远。如果你最终花50块借到了电钻,我想你宁愿花100块到街边的五金店买一把,或者在京东上下单当日送达。对于以低频物品为主要商品的租赁平台来说,如果客户(出租人)的物品很久都没人借,他也就不会对平台产生粘性,如果用户(承租人)来说到平台搜索自己需要的物品却发现找不到,他第二次也很难再来这个平台了。最终它导致的问题将是“人都来了才能形成平台,可人来了发现没人就走了”。对平台:标准化、信用评价体系和规模问题Uber和Airbnb作为共享经济的巨头提供的服务——载人和住宿其实是标准化的,并且因为二者都是高频需求服务,几乎每天或每几天都会有交易行为,因此可以快速形成信用评价体系。但社区租赁类平台上的物品则是非标准化的,这就使用户有很大概率借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如果你需要一个3米长的梯子,到平台上去借,很可能会发现那里只有2米和5米的,如果你需要一个全自动咖啡机,到平台上可能只能找到滴漏式咖啡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你需要的,你会发现上面根本没人评价,因为它们实在是太低频了,以至于几个月都没人借一次,当你试着借回来才发现物品与你一直使用的都不一样,并且由于不是全新物品还不太好用。低频物品因为出借频率太低,因而很少评价,因为很少评价,所以没人愿意借,因此它的信用评价体系很难形成。再说社区租赁平台的经济规模。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四大高频需求,基于这四大需求的共享经济已经有了Uber和Airbnbn两个成功先例,社区租赁类平台相对这些高频需求的共享经济其实是生活用品的共享经济,这可以说是长尾市场的共享经济。像亚马逊图书一样的长尾市场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但对于C2C平台来说,如果产品主要由长尾市场构成,那每一个组成长尾的个体都没有太大的利益可图,而整个平台的经济规模也就注定十分有限。在我看来58同城的二手市场是有点像社区租赁平台的,只是它以二手交易而非租赁为主,如果你用过它的二手交易市场,你会发现当你想买一个二手产品的时候最快捷的是上面的组织(小公司形式)而非个人,而当你想出售一个旧货时,最快速与你联系试图购买的也是组织而非个人。58二手市场的个人二手交易同样面临低频导致用户粘性低,进而使平台活跃度低的问题。58同城如果只拿出它的二手交易板块,它的估值值多少呢?50多亿美元的市值减去招聘,减去房产交易,减去其他O2O项目,可以说跟Uber和Airbnb相比,它会差得很远,而社区租赁平台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共享经济并没死,它以更健康的方式生存了下来共享经济的理想是当今最伟大的理想之一,它的确让人变得更有人情味,每一个载客的Uber司机都尽可能给乘客最好的服务,每一个出租房间的Airbnb房主都倾心为用户建造温馨的住处,人情并不冷漠,只不过让共享经济更有生气的是平台为客户和用户带来的利益和便捷,以及维护双方利益的规则规范。共享经济并没死,它以更健康的方式生存了下来,Uber的雏形其实就是社区租赁平台的汽车租赁板块。当然社区租赁平台也并没有死,NeighborGoods依然在运营,只是它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做大做强的方式,MyNeighbor的创始人Benzing说:“真正有潜力成功的企业,往往不是当年排名第一的那个,而是第十名或者十三名。”希望如此。作者微信公众号:xunkong2005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article/134345.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后参与评论
微信:xunkong2005
新媒体运营共享经济是个筐,真的什么都能往里装?_网易科技
共享经济是个筐,真的什么都能往里装?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共享经济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在遥远的东方,有一张神奇的支付码,它们乘着“共享经济”的云彩而来,拯救这个时代的创业项目。2016年,“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创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Uber、Airbnb等企业的启发下,创业者们发明了“共享单车”。橙黄蓝红绿……各色的单车宛如彩虹一般从天而降,挤满了整个城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共享单车们在“解决用户出行最后一公里”这件事上,做出了一些有效的创新。但野蛮生长过后,共享单车们带来的麻烦也有目共睹。其中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一停一大片、一坏一大堆”。共享单车们还在不断寻找与城市和谐相处的法则,但它的模仿者们已经等不及了。单笔最高融资5亿,共享充电宝是共享单车最优秀的学徒共享充电宝绝对是共享单车最优秀的学徒。如今我们在商场或者车站等公共场所,经常会发现共享充电宝装置。与共享单车逻辑一样,用户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拿到一个“共享”的充电宝。尽管这个行业才仅仅发展了大半年的时间,共享充电宝们已经分出了三大门派:桌面充电、小机柜、大机柜。桌面充电:代表企业北京小电科技,有3个插口。小机柜:代表企业是街电科技,可以放6-12个充电宝。大机柜,代表企业是来电科技,可以放置30-40个充电宝。共享单车的野蛮生长让它与城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前不久上海已经开始要求共享单车企业暂停新增投放共享单车,同时各地的“共享单车坟墓”也越来越多。(坏掉的共享单车堆积如山,让人心痛,图片来自中新网)在共享单车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也有不少媒体对共享充电宝这位学徒发出质疑的声音。但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止共享充电宝的进击了。一笔又一笔的融资接踵而来。有人统计过共享充电宝融资频率最高的那段时间,也就是今年4、5月份,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有11笔融资达成,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这还不是最夸张的,就在前几天,共享充电宝“充充”宣布获得超过5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唯猎资本、龙帆传媒集团和分众传媒集团高管等银行信托机构及政府引导基金联合投资。这笔交易,让共享充电宝领域最大的融资金额(单笔)被刷新到5亿。不论你看好不看好,共享充电宝就在那里,融了一笔又一笔的钱。风口之下,世间万物还有什么是不能“共享”的?尽管“共享经济”这几个字已经越来越充满荒诞的色彩,但“共享经济”征服世间万物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来。最近这半年,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共享经济项目接踵而来,不断刷新人们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图片来自:xmind)充电宝制造商可以推出共享充电宝,雨伞制造商可以推出共享雨伞……紧接着,共享篮球、共享汽车、共享马扎、共享健身房、共享冰箱、共享空调、共享洗衣机、共享购物车都来了,大有世间万物皆可共享之势。(这就是共享洗衣机,图片来自湖南日报)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高渗透率,给共享经济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只要开发一个app,再给商品贴上支付二维码,就搭上了共享经济这趟车。不过,如果说大家对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还存有一点正紧分析的话,到了共享马扎、共享雨伞、共享纸巾这一波,画风就开始跑偏了……前不久,北京东三环长虹桥北公交站“共享马扎(简易小凳子)”现身,它外观与普通马扎无异,仅多了一个二维码。对此网友的评论是:哈哈哈哈承包了我所有的笑点,不扫码会扎屁股?所谓的共享马扎长这样……(图片来自微博用户:@你可以叫我小凳子)至于共享雨伞的玩法就稍微高端些了:3万把共享雨伞押金19元,半小时收费0.5元,虽然投放了没几天,就全部被人拿回家,但这应该是一段经典的营销案例,必将载入中国销售史册。关键还是无人销售……共享经济的风还在吹,但它能给我们留下什么?最开始人们对共享经济的期望是:提高暂时不用的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比如最开始代表共享经济的两家企业Uber和Airbnb,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不少人将自己闲置的车子和房子共享出来。共享单车改变了游戏规则。你会发现共享出行的Uber没有造车,共享房屋的Airbnb也未进军房地产,但共享单车们的每一辆自行车都是企业所拥有的。因此共享单车面世界之初就有不少人质疑,它们到底是共享经济还是分时租赁?是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已经不重要了。正如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的观点: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商业模式到底应该叫什么,到底是叫共享经济还是租赁生意,这根本不是问题的核心。我只关心这是不是普通用户的高频刚需痛点、商业模式到底成不成立、是不是能够赚钱、能否快速地占领市场。此话不无道理,资本们向来的追求都是回报率,对咬文嚼字没有兴趣。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我们也可以不关心所谓的共享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共享。但无法忽视的是,很多所谓的“共享经济”正在将经营成本强加给社会,分摊给每一个社会大众。比如占道经营、妨碍原有的道路安排、或占据其他公共资源等。爱范儿(微信ID:ifanr)还曾经走上街头,感受过共享单车大面积占用盲道的情况。
一位用户在评价“共享经济”乱象丛生时,无奈地说到:我不关心什么又可以“共享”了,不过他们玩归玩,别伤害坏境和用户就好了。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或许我们也只能对“共享XX”们提出这点要求了。毕竟说到底,共享经济只是那些亿万富翁、华尔街大鳄和风险投资人的狩猎游戏。但满大街占道停放的共享单车们似乎也表明,“那点要求”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本文来源:爱范儿
责任编辑:张祖韬_NT5054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享女友项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