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规律

指定的主题不存在或已被删除或正在被审核,请返回。
Powered by浅谈中国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03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浅谈中国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03
浅谈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一、格雷欣法则;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过:“金属铸币的名;这句话很生动的体现出,一种金属货币在时间的慢慢推;格雷欣法则(Gresham'sLaw)指;二、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的货币制度改革,货币种类纷繁复;1.王莽的货币改革;王莽当政后,为了削弱汉朝旧族势力,以及对百姓
浅谈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
一、格雷欣法则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过:“金属铸币的名义含量与金属含量之间最初并不显著差别可以发展到绝对的分裂”。
这句话很生动的体现出,一种金属货币在时间的慢慢推移中逐渐走向越来越不足值的境地。其原因可以是多种譬如战争、弥补财政赤字等,但是结果却很明确,即不足值的劣币最终会把足值的良币驱逐出市场,也即是著名的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二、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
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的货币制度改革,货币种类纷繁复。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曾出现多次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现在用较为著名的几例子来分析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1. 王莽的货币改革
王莽当政后,为了削弱汉朝旧族势力,以及对百姓的财富掠夺,他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刀币和布币都在改革中恢复,但从形态上与春秋战国时的并不相同。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币制改革的失败也是新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王莽在其当政期间共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而在其第二次币制改革时发型了大钱,大钱是一种虚钱,其本身并没不足值,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则,当时人们放弃使用五铢钱,而纷纷转向私铸大钱,如此一来,本来不足值的大钱就将足值的五铢钱驱逐出了市场。
第三次货币改革的新货币是: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金货、银货、龟货、
贝货、布货),共二十八品,即28个不同的品种。这些货币有固定汇率兑换成小泉直一。 《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载,“莽即真,以为书“刘”字有金刀,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而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凡宝货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二十八品中,有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钱货六品。其中钱货六品后世称为“六泉”(存世品文皆作“泉”,如“小泉直一”、“大泉五十”等),布货十品后世称为“十布”。
这等复杂的货币体系绝对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拿捏准确地,交易很难进行,商业贸易行为被复杂的货币兑换模式损毁的很严重,最终人们不得不私铸已经废止的五铢钱经行交易。即“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以莽钱大小两行难知,又数变不信,皆私以五铢钱买市”。 王莽在位时间很短,却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他想利用货币改革的名义来对百姓进行剥削,其四次货币改革每一次发行的货币都会比上一次变得更轻更小,但又强制要求老百姓使用,以达到其剥削目的。
2. 历史上的大钱
公元1041年,为了筹措抵御西夏入侵的军费,宋王朝铸“庆历重宝”,曾在山西铸造当十的大钱30万缗调陕西补充军用。就连中国历史铸造最精、号称铁画银钩、徽宗御笔的“崇宁重宝”,“大观通玉”当五、当十钱,也是这样的产物。当今人们都在欣赏它的书体和制作工艺,岂知此钱曾是蔡京聚敛财富的手段,这种钱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收进了蔡京的腰包。清代咸丰皇帝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铸造了咸丰大钱以飨军费。其中有当四、当五、当八、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当五百、当千大钱,最后的当千大钱不及最初当五十大钱重。民国初年,阎锡山也曾用制钱改铸铜元,熔3枚制钱改铸1枚当十铜元,后又铸当二十铜元,强迫民间以10个制钱兑换一枚当十铜元,仅此一举,盈利360万银元。
上面提到的大钱也就是一种虚钱,包容一点来讲它也是一种信用货币,但很显然这种信用货币的信用程度却并不怎么样。当时的人们发觉这种大钱有利可图的时候,也就是良币即将被劣币驱逐时刻。
3. 铁钱将铜钱驱逐
梁武帝四年(公元523年),政府第一次开始大量的铸造铁钱。随后曾禁止铜钱的使用,但是民间交易很多仍然使用铜钱。但是,在铁五铢钱这种劣币充斥的环境下,足值的铜钱作为良币,被大量收藏保存起来,公铸、私铸的铁钱则大量流通,造成价格飞涨。十国南唐李后主时期,曾实行铁钱与铜钱并行流通的政策,然而,对于这一政策,民间的反应普遍是将铜钱收藏、储存,商人们更是以十枚铁钱换取一枚铜钱,流通小铁钱、当十铁钱、当十大铜钱等,造成“钱文大乱”。
在铁钱与铜钱并行流通的环境下,铜钱作为良币退出流通,被劣币贴钱驱逐。但是,铁钱最终要么退出流通,要么与铜钱确定一定的比价,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的前提假设不再成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消失,恢复货币流通的正常秩序。
4. 纸币驱逐铜钱
宋代,我国产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为了交易的方便和各地建立贸易的需要,与铜钱和劣质铁钱相比,人民迫切的需要一种携带方便,适用于民间日常支付的货币。到了南宋时期,会子成为其流通中最主要的货币。而在特殊地区发行的纸币,入川引、淮交、湖会以及南宋中央政府所在地的东南会子,都因为发行量过多,而导致价值日益“折阅”,纸币贬值。纸币发行的不断膨胀,使得流通中的铜钱越发减少,收藏和毁铸为器的情形更加普遍,铜钱流向北方以及海外的现象也愈加严重。另外,劣质铜币大量流通,伪造会子也开始出现,使得货币流通愈加混乱。
在纸币开始流通之后,由于政府通过多发货币来支持国家开支,导致通货膨胀,纸币贬值,
进而铜钱被收藏和改铸,形成了纸币驱逐铜钱的现象。而这往往导致民生凋敝,是一个王朝结束的序曲,政权可能很快就会易主。
三、对劣币驱逐良币的看法和认识
从上面中国古代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往往劣币驱逐良币发生的时候都会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因为本应该足值的钱变得不值钱了,因此商品的价格也会随着货币的贬值而大幅上升。
在现代的金融理论中,货币是向着交易成本不断减小的方向发展的,也因此雷欣法则的背后动机可以理解为是经济行为:我们当然都想用最便宜的支付手段来完成交易或偿付债务!所以百姓才会收藏足值货币而把不足值的货币拿出来流通。蒙代尔提出“在金本位制世界里,结清债务的媒介不是小麦、母牛或鱼,而是黄金,因为黄金是最便宜的交换媒介。黄金是被‘筛选’出来的‘劣币’,因为他们作为支付手段的成本越来越低。”蒙代尔还提出过“只有当货币供求的变化创造出货币过度供给时,劣币才会驱逐良币”。这种说法也正好印证了本文上一段中提到的王莽的货币改制、宋朝的“庆历重宝”等。
另外,劣币驱逐良币可能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不足值的货币在市场上会造成通货膨胀,此时人们便没有了继续持有货币的意愿,转而购买商品,这样便会更进一步的推高商品的价格,从而导致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古代,劣币驱逐良币就已经非常普遍,往往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会伴随着通货膨胀,社会变得不稳定,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同时,劣币驱逐良币也是一种货币发展趋势的体现,即交易的成本总是在向着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人们在交易和偿还债务的时候更愿意用更少的金额来完成。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浅谈中国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03等内容。 
 这就 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着名定律――“劣币驱逐良币”,是 对一个历史现象的...劣币驱逐良币自古就是咱中国社会的一大痼疾。试看 五千年来,大凡体制内的那些...  (共五题,每题 3 分,共计 15 分) 2、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下列机构中属于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有( E、 中国人民银行 B、总分行制 E、...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 11页 5财富值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及其对... 5...在中国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很难成立,两者和平共处。原因很简单,对于货币...  (共五题,每题 3 分,共计 15 分) 2、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下列机构中属于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有( E、 中国人民银行 B、总分行制 E、...  历史上的有些朝代有存在类似的情况,忠臣 得不到...说起劣币驱逐良币,使我联想到了市场上的 盗版光碟...再比如,在有些大锅饭盛行的单位,无论水平高低、努力...  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在( 7.下列交易中哪一种是中央银行参与货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E.中国银行 18.经济主体对货币需求的大小主要决定于( A.流通...  最早的经验是劣币驱逐良币, 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过市场上质量比较好的货币或者贵...论保险市场的顺向选择 5页 免费 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现... 2页 免费 我国...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 )、 保护币值的稳定,并...利率 14. 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在( )、 A. 银本位制 B. ...  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 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6 分) ⑷小说的标题很特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如何生动形象地解释「劣币驱逐良币」这个定律? - 知乎83被浏览19737分享邀请回答23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劣币驱逐良币_网易新闻
劣币驱逐良币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劣币驱逐良币”,又称格雷欣法则,是指在双本位货币制度的情况下,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如果其中之一发生贬值,其实际价值相对低于另一种货币的价值,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将被普遍收藏起来,逐步从市场上消失,最终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将在市场上泛滥成灾,导致货币流通不稳定。
4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有趣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人们称之为格雷欣法则,亦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根据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的研究,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但事实上,劣质的货币同优质货币一样都具有相同货币效益,即有破损的一块钱和崭新的一块钱购买力是相同的,所以有时这种现象也并非由信息不对称导致,而是自发性的好恶导致,其结果就是劣币逐渐增多,最终良币被淘汰掉。
自从人类给金钱以一定的币值时起,这一法则就起作用了。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人们就习惯从金银钱币上切下一角,这就意味着在货币充当买卖媒介时,货币的价值含量就减小了。古罗马人很快就觉察到货币越变越轻。当他们知道货币减轻的真相时,就把足值的金银货币积存起来,专门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
在16世纪的英国,贵金属不敷造币使用,必须在新铸造的货币之中加入其他金属成分,故当时市场上就有两种货币,一种是原先不含杂质的货币,另一种是被加入其他金属的货币。虽然两种货币在法律上的价值相等,但人们却能加以辨认,并且储存不含杂质的货币,将含杂质的货币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渐渐被储存而减少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在交易。
在现今社会,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例如香港流通货币中,同时有十元纸币和十元硬币。由于十元硬币较容易伪造,而且较重,携带较不方便,被视为「劣币」。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十元硬币和纸币,他会优先使用硬币,导致劣币流通量较良币高。
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15日在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演讲时说,今后将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国家标准和质检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分类监管、黑名单制度等,不断优化质量发展环境,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不管是国内产品还是进出口商品,但凡有假冒伪劣,都要重拳出击、依法严惩,决不允许流入市场,决不允许走出国门,决不允许损害公众利益和国家形象。”支树平强调。
本文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劣币驱逐良币是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