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推动目标责任书不少于50万德最低销售目标和完成不少于50万的最低销售目标的区别

--.--0.00 (0.000%)昨收盘:0.000今开盘:0.000最高价:0.000最低价:0.000
成交额:0成交量:0买入价:0.000卖出价:0.000
市盈率:0.000收益率:0.00052周最高:0.00052周最低:0.0002007年中国金融理财市场发展报告_甜梦文库
2007年中国金融理财市场发展报告
2007年中国金融理财市场发展报告
【摘要】对于国内的理财市场而言,虽然近几年刚刚起步,但是“理财”这一概念却被广为流传,并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为了准确起见,我们首先应该对理财这一概念进行明确定义,在本报告之中,理财是狭义的理财,是指居民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实现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的机构,实现投资收益的行为。本报告研究的金融理财市场就是由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基金、保险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券商理财产品和信托理财产品构成的。 实际上,企业同样存在广泛的理财需求,并且日益成为理财市场上引人关注的市场主体。
任何一个市场的发展变化,都是产品供需双方变化的结果,理财市场也不例外。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形成了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金融监管的放松则刺激了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形成理财产品的供给。纵观西方国家理财市场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监管的放松贯穿其中,每一次理财市场的重大突破都是在这两种不可获缺的力量推动之下完成的。从这两方面推动因素的发展变化入手,我们将具体分析中国金融理财市场的三个阶段。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3
第一节
萌芽阶段(年) 3
一、时代背景 3
二、金融理财市场发展状况 5
第二节
不规范创新阶段(年) 7
一、时代背景 7
二、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状况 8
第三节 快速发展阶段(2006-) 12
一、时代背景 12
二、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状况 13
第二部分
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 15
第一节
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发展概览 15
一、中国居民理财市场需求状况 15
二、中国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基本概况与总体特征 17
第二节
各类理财子市场发展现状综述 19
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19
二、基金产品市场 24
三、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市场 28
四、保险理财产品市场 31
五、信托理财产品市场 33
第三节
理财市场法制及监管体制的现状综述 37
一、理财市场监管现状概述 37
二、各子市场监管沿革及主要监管内容 37
第三部分
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42
第一节
主要金融理财产品竞争力定性分析 42
一、不同理财产品监管法规之比较 42
二、不同理财产品投资特点之比较 43
三、不同理财产品风险、流动性和透明度之比较 44
四、不同理财产品操作流程之比较 45
第二节
主要理财产品竞争状况定量分析 47
一、发行规模 47
二、各类理财产品结构之比较 49
三、不同理财产品收益水平之比较 54
第三节
不同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竞争格局 65
一、不同金融机构主要竞争要素之比较 65
二、不同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竞争格局比较 65
第四部分
现阶段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第一节
中国理财市场法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73
一、各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缺乏统一规范 73
二、理财市场配套法制设施不完善 74
三、理财市场的法制覆盖面太窄 74
四、理财产品法律关系不明确 76
第二节
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77
一、中国理财市场缺乏统一的监管 77
二、理财业务的混业性质与金融机构分业监管存在矛盾 77
三、自律机制的缺失 78
第三节
各金融机构在经营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79
一、经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79
二、经营中存在的个性问题 82
第四节
中国理财市场外部环境的限制 85
一、中国证券市场发育不完全 85
二、理财市场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85
三、中国群众普遍缺乏理财的观念 86
第五部分
中国金融理财市场发展趋势展望 87
第一节 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趋势 87
一、中国理财市场的发展进入黄金10年 87
二、理财市场:各类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领域 90
三、价值链断裂:中国理财市场的顽症 93
四、法律与监管:推动理财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95
第二节
2007年市场行情及投资策略 96
一、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96
二、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形势展望 97
二、2007年金融理财产品投资策略分析 99
发展脉络: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的回顾
对于国内的理财市场而言,虽然近几年刚刚起步,但是“理财”这一概念却被广为流传,并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为了准确起见,我们首先应该对理财这一概念进行明确定义,在本报告之中,理财是狭义的理财,是指居民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实现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的机构,实现投资收益的行为。本报告研究的金融理财市场就是由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基金、保险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券商理财产品和信托理财产品构成的。 实际上,企业同样存在广泛的理财需求,并且日益成为理财市场上引人关注的市场主体。
任何一个市场的发展变化,都是产品供需双方变化的结果,理财市场也不例外。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形成了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金融监管的放松则刺激了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形成理财产品的供给。纵观西方国家理财市场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监管的放松贯穿其中,每一次理财市场的重大突破都是在这两种不可获缺的力量推动之下完成的。从这两方面推动因素的发展变化入手,大致可以将中国的金融理财市场划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年)
一、酝酿着的大众理财时代
(一)市场化改革催生理财市场需求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尽管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却相当稳定,同时有几乎无所不包的福利制度,所以理财是一个缺乏现实金融需求的金融服务。1978年以后进行的各项改革尽管对城镇居民的消费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带有了一定的跨时特征,但这一阶段的改革毕竟没有从根本上涉及传统的福利制度,很多城镇居民把现行福利制度当作一个既定前提,来安排因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带来的积累。1992年以后中国市场经济方向的确立,以及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多项改革,居民财富的迅速增长和积累,使中国城镇居民的资产投资行为呈现出许多计划经济时代所前所未有的特征,最典型的特点是对代表未来消费的金融资产的偏好。进入90年代以后,居民储蓄增长率不仅始终高于GDP的增长率,而且一直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其中储蓄占绝大多部分的居民财富得到了快速增长。
图1-1:GDP增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存款增速的相互关系
在96年国内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央行在从96年下半年到2001年之间,一共下调存贷款利率达7次之多,存款利率累计下调了5.73%。从9.18%降低到了2.25%,而且在1999年还要征收20%的利息税。由于名义储蓄利率的一再走低,储蓄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对理财市场的需求上升,这部分原本用于储蓄的资金开始在市场中寻找新的投资产品,以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传统的以银行储蓄为绝对主体的居民理财格局开始出现变动。
(二)开始启动的竞争过程
在这一阶段,国内的金融行业刚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一统模式转变完成,构建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系的初步形式,四大国有银行剥离了政策性业务,开始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进行转变,并且逐步改变专业银行的业务格局限制,以促进银行业的竞争,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理财市场并没有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种类。
保险是国内开放程度相对较早、步伐也相对较大的金融行业之一,早在1992年,上海被选定作为第一个保险对外开放试点城市,美国友邦公司作为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随后,有一批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并且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对外开放刺激了国内保险行业的竞争程度,这也是保险行业最先出现投连险等创新产品的原因。
(三)金融监管格局初步构建
在这一阶段,正值国内开始构建适应分业经营格局的监管体系,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银行集中监管开始逐步将证券、保险的监管职能分离。在1998年,保监会正式成立,将保险公司的监管权力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尽管如此,监管体系中还保持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明显的管制色彩。
二、金融理财市场发展状况
(一)基金带动金融理财市场的萌芽
这一阶段的理财产品市场最主要的突破来自于基金行业,1997年,成立了南方和国泰两家基金公司试点,并且在2001年之前,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1年底,共发行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48只,总份额达676.73亿份。
作为国内理财市场的最先开端,当时证券投资基金的引入被赋予多种责任,既希望满足国内居民理财需求,拓宽居民投资渠道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发展基金来快速壮大国内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同时也是对前期各地“基金热”整顿的结果。
由于前一时期相对缺少监管规定,导致各地基金发行失控的教训,因而在这期间,证监会注重基金行业的法规建设,通过了《暂行办法》等监管法规,涉及基金行业的各个方面。从行业结构看,最初成立的“老十家”基金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发行的产品都是封闭式基金,在监管者“超常规培育机构投资者”方针下,基金行业除了获得税费优惠之外,还享有新股配售优先权。2000年10月爆发的“基金黑幕”,引发了投资者对基金行业的关注和监管机构对基金业进行了大规模整顿,并加强了法规的完善,特别是行为监督和信息披露,业界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促进了基金监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2001年9月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公开发行,把个基金行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除了基金之外,这一阶段获得较大突破的还有投资连结保险,在立法允许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之后,日,投资连结保险最早由平安保险推出,平安保险公司率先在上海推出了投资连结类保险――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由于市场反应热烈,随后多家保险公司推出了同样具有投资功能的分红保险和万能保险,投资类保险的保单规模迅速扩大,但是在投连险的销售过程中,少数保险代理人员向消费者误导,夸大投连险的投资收益率,为 2002年之后的大规模退保风潮埋下了隐患。这期间,保监会也在积极应对产品创新,2000年2月,投连险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在2001年8月发布关于购买新型人身保险产品的注意事项,在同年12月发布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的暂行管理办法,针对投连险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始进行整顿。
至于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开展的委托理财业务开始的比较早,在股票市场设立之初就出现了萌芽,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2001年时,有15%的上市公司都涉足委托理财,金额高达219亿元,而那些非上市公司的资金规模则难以统计,但是这一阶段委托理财业务绝大部分来自于金额巨大的企业客户,仅有少量富有个人的资金投入其中,而且很难为外界获知。
对于信托公司行业而言,在这一阶段正处于整顿期间,在2001年之后,出台了《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对信托行业的监管框架进行了重构,
在这期间,也有一些银行尝试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例如,在1996年,中信实业银行的广州分行,率先成立了私人银行部,但是总体上看银行理财业务并没有大面积开展。
(二)理财市场发展特征
这一阶段的理财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一边是居民对理财产品的需求尚未形成;另一边是金融机构自身进行金融创新开发理财产品的动力不足,而且当时的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刚刚起步。
当时形成规模的理财产品主要是证券投资基金和投连险,证券公司、信托和银行的理财产品还仅仅处于尝试时期。
探索创新阶段(年)
一、时代背景
(一)改革进入深水区,居民储蓄意愿强烈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及证券市场的低迷,居民的储蓄依然居高不下,增量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因而从2002年开始,居民存款的增速比上年明显提高。
(二)金融业开放加剧行业竞争
在2001年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做出了全面开放金融行业的承诺,最长的过渡期也不过五年时间。在银行业领域,外资银行逐步在上海、广州、北京等主要城市有限制的开展业务, 2002年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的方向是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属性进行股份制改造。2003年底,国家注资450亿美元,对中行、建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这期间一系列关于国有银行的改革切实有效的提高了国有银行整体的经营效率。同期,股份制银行由于自身在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机制方面具有的优势,为了应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各家股份制银行都在积极业务创新,开展中间业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整个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在逐步升级。
从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开始,中国保险业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入世后,中国严格履行承诺,不断扩大保险业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保险对外开放城市已由加入时的上海、广州、深圳、大连和佛山等五个城市,扩大到了北京、天津、苏州、成都、重庆、厦门、宁波、沈阳、武汉和福州等城市;外国非寿险公司可以设立独资子公司,并向外国和国内客户提供全部非寿险服务;另外,到2004年年底团体险和养老金业务也将开放,地域限制也被取消。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家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和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剧了保险行业的竞争,扩大了保险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公众的保险意识。为了促进国内保险市场的发展,在停止审批中资保险公司8年之后,保监会在2005年又批准了18家保险公司的筹建,新一批公司的进入进一步提高了保险业的竞争程度。
加入WTO对于初生的基金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承诺:自加入时起,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设立合资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33%;入世后3年内,外资比例不超过49%。此后,证监会出台了《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2002年年底,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首家合资基金公司正式成立,随后外资不断进入。由于在严格的经营管理系统、丰富的数量控制等技术工具、完善的风险控制、基金品种的开发销售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部竞争,促进了整个基金行业理财水平的整体提高,基金行业也成为中国金融业最为开放的行业之一。
日开始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促使商业银行体系改变此前人民币和外币理财市场泾渭分明的状况,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特别是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对理财产品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居民选择将手中的外币结汇,以求避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外币贬值风险,而且国内银行也开始积极管理自己的外汇理财产品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三)加强监管建设和放松管制并行
2003年3月,银监会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进入了专业化监管的新阶段,银监会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提高银行业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构建了风险监管法律体系。
信托行业在2002年获得了新生,此后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信托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资金信托管理办法》,第一次为信托行业构建了恰当的监管框架,为此后信托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规范的制度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原有的对金融创新活动的种种管制也逐步被取消,为各类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和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二、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状况
(一)理财市场曲折中前行
在证券行业,2002年前后,部分券商如长江证券、国信证券、招商证券等在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开展了积极的尝试,推出了一些理财计划,但是由于部分券商违规现象屡令不止,证券监管机构于2003年4月紧急叫停了券商的集合理财计划,此后在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证券公司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证券公司设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的具体操作及监管事宜进行详细说明,以此来规范券商集合理财业务。随后多家具有创新试点资格的券商积极推出了集合理财产品的方案,第一批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日推出,当年一共有10家券商推出了各自的产品,募集资金达到100亿元。券商理财产品在经过两年的市场整顿之后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保险行业,上一阶段热销的投连险由于误导销售而引发了大规模的退保风波,而且投资市场整体的疲软,保险投资回报率仍然低迷,降低了投保人对这类产品的投资热情,整个市场一度陷入停滞。鉴于当时的市场状况,保监会提出了保险业要“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发展方向,改进监管方式,鼓励保险公司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同时出台一系列监管措施,为产品创新营造了更规范的环境。
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正式实施,将设计开发保险产品和制定费率的权力归还保险公司,解除了产品创新的最大障碍。03年5月出台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规定了分红保险,投连险和万能保险的设计和经营管理的技术规范,为产品创新制定了标准。此外,保监会出台法规积极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提高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增强了保险理财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保险理财产品市场也在业界和监管层的双重推动下逐步复苏,强调长期投资储备而不是单纯追求赚钱理念的分红型保险产品、缴费灵活具有最低收益的万能保险产品以及注重客户定位投资风格丰富的第二代投连险产品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产品,保费收入逐年攀升。财产保险公司积极推出了非寿险投资型保险,成功地介入了一直由寿险公司把持的保险理财产品市场。
2002年刚刚完成整顿的信托行业在这一阶段充分显示了信托业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融资额从最初的49.3亿增长到05年的461亿,当年新发产品也从22个跃升至05年的446个,融资额和信托产品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5%和112%,得益于银监会对信托业赋予的产品开发备案制度大大降低了信托业产品创新的成本,信托产品很快就从开业之初的三个种类拓展到了12个种类,证券投资信托、受益权信托和债权信托等迎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的出现改变了当初贷款信托为主的状况,投资方向也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分散到其它行业和市场。
从信托行业发展看,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固定收益类投资信托产品和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下降,原本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物市场的信托投资业务被严重压缩在实物投资金新信托,特别是房地产开发领域,但是这一行业由于面临巨大的宏观调控压力,给集中于此的信托资金项目带来潜在的风险;信托投资公司自身的风险也在发展中暴露出来,伊斯兰信托和金信信托相继因为违规经营,存在巨额负债无法清偿而被依法停业整顿,衡平信托因为旗下产品的问题引发连锁反应。
近年来信托产品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只)
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理财产品是起步最晚的,个人理财业务以领域广、批量多、风险小、个性化、收入稳定、附加值高等特点,拓宽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市场空间,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兵家必争之地。各家银行纷纷在已有的个人理财业务基础上推出了自己的外汇和人民币理财产品。与外汇理财产品相比,后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迎来了市场的热烈追捧,但是收益率互相攀比、承诺最低收益率、理财产品和存款搭售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这一局面也同样也引发了监管机构的规范措施,先是在05年3月银监会对收益率攀比、搭售存款等行为发布通告加以禁止,这一禁令再加上央行大幅调低超额准备金率的影响,使人民币理财产品进入了“冷却期”,相当多的商业银行停止了人民币理财计划的发行,在当年的9月,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结束了理财产品缺乏具体监管法规的尴尬局面
基金业在经历了“基金黑幕”事件后,开始大力发展开放式基金。这一阶段的主要变化不仅在于产品的创新,而且体现出整个基金行业的管理及经营理念的不断飞跃。基金公司由过去的封闭式的内部管理转为开放式管理,这对公司内部的资源整合、对市场的把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日施行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建立在《暂行办法》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对基金的管理人、基金的托管人和基金公司的股东,都提出了更加规范、更加严格的要求,强调对投资人的合法权利的保护。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法》也弥补了《暂行办法》存在的法律漏洞:明确了基金公司的设立方式;对于基金管理人及其关系人之间的关联交易、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等行为做出了明确的禁止。此后,证监会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全面取代了原有的通知和补充规定,更加系统的对证券投资基金的销售、运作、基金公司管理、托管资格管理、信息披露以及从业人员资格等环节进行了规范,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监管制度。
(二)理财市场发展特征
金融业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原有的业务严格管制已经被逐步打破,各领域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类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和业务创新的动力大大增强,为理财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基本的推动力,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规范,对于理财市场的产品创新,各家机构经常是一哄而上,违规操作、恶性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监管机构不得不一次次叫停,再出台相应的监管法规弥补制度缺陷,因而这一阶段的理财市场的发展路径可以归纳为:创新――混乱――整顿――规范发展。
理财市场初步形成,证券投资基金在股票市场低迷的环境下依然获得了快速成长,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构成理财市场的主体部分;保险理财产品则由于“退保风波”而一度陷入停滞,经过三年的低调运行而逐步复苏;信托理财产品在这一阶段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产品数量、种类和资金规模都大为增长;经过两年整顿的证券公司在05年3月才开始推出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一经推出,由于与储蓄类似,但是收益率更高,而成为居民储蓄的替代选择,引起了储蓄资金的分流,产品数量和资金规模迅速扩大。
第三节 理财市场黄金10年的起步“:快速发展阶段(2006-)
一、时代背景
(一)居民财富结构进入转型期
当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金融资产达到了一定的临界值之后,将会对居民持有的资产组合在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储蓄为主的单一财富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日益丰富的理财需求,财富结构的多元化势在必行。而2006年可以说正是这一转型期的开端,2005年人均GDP已经达到1700美元,储蓄率在40%之上,在每年新增金融资产的数量上等效于美欧等低储蓄率国家人均GDP达到 10000美元,而10000美元正是发达国家理财市场“起飞”的临界点,而且中国居民财富结构转型的征兆已经显现,股民和基民的开户数量屡创新高,居民投资股票和基金的愿望也前所未有的强烈,传统的储蓄资产开始出现松动,活期存款增多,定期存款减少,逐步分流进入基金和股票市场,在中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居民财富快速增加的宏观背景之下,这一趋势一旦起动将难以逆转。
(二)资本市场改革催生大牛市
2006年是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收获之年,对理财市场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05年中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经过一年半的推进,已经在2006年底基本完成,从效果上说,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消除了中国股票市场长期存在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利益不一致的制度性缺陷,恢复了融资功能,改善了股票市场的市值分布,推动了股票市场从低谷复苏并稳步走向繁荣。
中国金融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在06年也硕果累累,三家大型国有银行成功上市,经营发展战略也随之发生巨变,上市之后的大银行在资本约束和市场转型的推动下转向重点拓展零售银行业务,理财产品在银行中的地位将被提升至重要的高度,银行在积极投入资源来发展和创新银行理财产品。
人民币汇率改革进一步深化,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调整六项外汇管理政策的公告,放宽企业和个人的购汇额度,允许银行、基金及保险机构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的资金进行海外投资。这一政策贯彻了央行早前提出的“藏汇于民”的政策精神,同时也为境内资金投资海外市场开辟了通道,即QDII制度,境内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都将因此迎来重要的创新机会。
二、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状况
(一)理财市场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形成
与上一阶段相比,从06年开始,理财产品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大幅增强,受到国内A股市场复苏并持续走强的影响,理财市场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得益于股票市场的良好表现,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和证券投资信托产品在2006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财富效应的带动下,实现了规模的空前扩张,全年新发基金多少88只,募集份额多少3922亿份,整个行业的规模达到了6325亿份,比上年增长27%。临近年底,随着嘉实419亿巨型基金的成立,更是市场对理财产品高度需求的一个印证。
与之相比,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由于起步较晚,在规模、管理、人才储备等方面相比基金公司来说还并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发行规模与2005年基本持平,。限制券商理财产品规模扩张的其他原因还包括:(1)审批周期过长,限制发行数量。目前集合理财产品的申请程序周期较长,不但限制了全年发行数量,而且往往审批下来以后的市场早已经与当初证券公司在设计产品时的市场有很大不同,影响了产品的销售;(2)券商集合理财不能做广告,销售成本高。由于监管规定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不能进行公开的广告宣传,因而券商集合理财对客户只能进行一对一的洽谈和签订合同,导致销售成本居高不下;(3)券商的市场形象尚未恢复,投资者信心不足。近几年部分券商违规经营,导致关闭或被托管,投资者对券商形成了负面印象,对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也心存疑虑,担心资金的安全问题,影响了市场接受程度。
证券投资信托产品的发行数量大增,截止到2006年9月底,共发行证券投资信托产品99个,募集资金58亿,而05年全年的募集规模为46亿,增长了126%,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托理财“热点”。运作方式上也不断出新,如专打新股、机构化安排、与私募基金公司合作等,不仅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也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以更多的选择。
对银行系理财产品而言,资本市场的向好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06年上半年,中国A股市场刚刚有所启动时,本外币理财产品销售情况良好,即使收益率低,投资者还是争先恐后购买。06年下半年,市场风向急速转变,随着整个股票板块的飙红,直接导致本外币理财产品销售量的下滑和营销难度的增大。对人民币固定收益型产品而言,影响更加大,过往很有吸引力的3%-4%也无法令投资者动心。“冰火两重天”比较形象的表现了理财产品销售上、下半年冷热不均的客观情况。
外币理财产品也同样遭遇了市场的冷遇,因为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的累计升值幅度约5.6%。由于人民币缓慢、持续升值的观念已经被绝大部分居民接受,加上个人外币兑换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居民已经没有必要持有大量的外币,这一变化直接导致银行的外币理财产品余额的下降和外汇理财产品销售量的减少。
即使是被大家寄予厚望的QDII产品,也是销路不佳,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外币产品仅能保证外币本金,而不能保证人民币本金,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客户认为其获得的收益无法弥补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汇率损失。(2)政策规定商业银行的境外投资范围仅限于固定收益类证券。这类证券由于风险偏低,因此收益不高,投资者对此等收益率并不感兴趣。(3)目前的投资产品环节众多,同时投资范围单一,产品结构单一,投资者选择范围很小。
另一方面,银行系理财产品也并不是全面遇冷,各大银行推出的创新型理财产品――股票挂钩型产品得益于全球股票市场,特别是香港股票市场的优异表现,为投资者提供了较高的资本增值回报,粗略统计,工行、光大、民生、花旗、恒生、东亚在2006年均推出过本外币股票挂钩型产品,收益率基本在8%左右。
由于保险公司加大了直接投资股票的资金的比例,估计全年保险公司直接间接投资与股票市场的资金高达1500亿元,比2005年翻一倍,在股票市场屡创新高和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的双重带动下,投连险、万能险和分红险的投资收益率也比往年有了大幅提高,重新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同, 2005年同期相比销售增长势头强劲。
信托理财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贷款信托在06年又遭遇了紧缩,受国家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和银监会“54号”文的共同影响,从8月份开始,房地产信托发行持续低迷,使得这个昔日主导信托产品的重要投资领域成为如今的“重点避开”领域,。年底银监会针对信托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布了三份讨论稿,对信托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讨论稿显示出的管理层主要思路是,限制“银行类”资金信托业务发展;抬高委托人的合格门槛,单个资金信托计划的自然人明确规定不得超过50人,且个人收入在最近两年内的每年收入要超过20万元,最低购买金额不少于100万元;禁止信托公司开展实业投资;放开信托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取消信托公司投资金融产品的80%的比例限制等。
(二)理财市场发展特征
经过了萌芽和规范化阶段的理财市场,产品设计、发行,机构的经营和运作等方面都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规范制度,金融市场的走势变化对理财市场中不同产品的影响开始凸现,整个理财市场的结构在2006年A股市场快速复苏并走强的财富效应冲击下,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产品内部开始出现分化,投资于不同市场的理财产品的市场反应差异明显,与股票市场相关的偏股型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证券投资信托、保险理财产品和股票挂钩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这些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适合于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参与。而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在2006年的表现相对平稳,造成了偏债型基金、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市场萎缩。人民币汇率的一路走高令外汇理财产品和QDII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下降。
现状透视: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概览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金融理财市场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多种理财机构并存、各类金融理财产品多元发展、理财市场法规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居民理财观念逐步转变的新局面。
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发展概览
一、中国居民理财市场需求状况
有关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财富不断地积累,发展至今呈现出鲜明的“高增长、高积累、高分化”的特征。
(一)个人财富高速增长
个人财富高速增长,房产净值和金融资产增长是其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表2-1:年中国人均居民财富增长表
种类 1995年财产均值折合为2002年价 2002年财产均值 1995年-2002年实际增长率 1995年-2002年实际年均增长
人均总财产值
114.0 11.5
土地价值
-36.8 -6.3
金融资产 5.8 16.8
房产净值
249.5 19.6
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 525
10.2
耐用消费品价值 .8 3.1
其他资产的估计现值 175 242 38.3 4.7
非住房负债 -65 -219 236.9 18.9
数据来源:www.
(二)财富构成呈现高积累的特点
财富构成呈现高积累的特点,房产净值和金融资产、特别是上市或非上市股权成为中国居民财务积累的主要渠道和推动力量。
图2-1:2002年全国人均财产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6
(三)金融理财市场的空间被打开
随着财富的增加,居民开始着眼于长远的规划,对财富的保值和增值更为关注。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理财方式逐渐发展起来。尽管自本世纪以来这些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有所回落,但是其加速增长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从中国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的构成来看,银行存款是主体,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两项之和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高达近65%,而定期存款的占比近50%。而股票和其他资产所占比重相对比较低,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投资渠道有限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居民强烈的高储蓄意愿及对银行高依赖度。
表2-2:中国居民理财结构
单位:亿元
理财资产 规
金 .16%

债 .44%

金 .19%
流 通 股 .94%
个人保险 .80%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网站、万德(Wind)咨询公司等。
(四)居民财产分布具有高分化特征,提出了更高水平的理财服务的需求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06年公布的调查结果发现,不到0.5%的中国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即使在富有客户群内部,也有大约70%的财富掌握在管理资产超过50万美金(约400万人民币)的家庭手中。财产在居民中的分布不均衡,高分化的特征对各类理财业务提出了定位目标客户群和差异化服务的要求。
二、中国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基本概况与总体特征
(一)中国金融机构理财业务概况
表2-3:中国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基本情况
经营主体 商业银行 信托公司 证券公司 基金公司 保险公司
主要理财业务 人民币理财、外汇理财、个人理财业务 资金信托业务、资产管理业务 发行集合理财产品,资产管理业务 发行基金产品 投资连接保险、分工险、万能险
主要客户群 一般社会公众 企业、机构以及富有个人 企业 一般社会大众以及大型机构投资者 一般社会公众
经营方式 银行自销 银行代销或自己销售 券商有自己的销售渠道 证券交易所交易,或银行代销 银行代理或主动销售
监管主体 中国银监会 中国银监会 中国证监会 中国证监会 中国保监会
投资范围 货币市场、国外固定收益证券、信托产品 不存在限制 交易所交易的上市金融品种 交易所交易的上市金融品种 债券、银行存款和基金
主要集合理财产品 人民币理财产品 集合资金信托产品 集合理财计划 一般基金产品 投资连结险
资料来源:各监管机构对理财业务的相关监管法规
(二)中国理财市场的特点
1、快速发展的理财凸现了监管上的不一致的缺陷
中国金融体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金融行业内各类机构都有自己的法律规范,明文规定分业经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暂行管理办法》中规定:“除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信托投资公司外,其他任何机构不得从事资金信托业务。”然而,在实践中,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在从事理财业务。各金融机构从事的理财业务名称各异,相关法规有的并没有明确表明理财产品的确切属性,比如说:商业银行将其集合理财业务称为人民币理财业务、证券公司称为集合理财计划、保险公司称为投资连接保险等,但没有一个部门法规明确表示这类产品的信托性质的。这就导致各有各的监管主体与相应的法规,行为规范得不到统一,由此就滋生了很多问题,比如说监管不统一、不公平竞争等。对中国理财市场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立了信托公司,但是当时的信托公司并没有真正从事信托业务,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上了,只是作为银行的补充金融机构。经过5次整顿以后,信托公司终于回归信托主业,开始从事信托理财业务。而这个时候,其他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理财产品,试图在潜力巨大的理财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然而由于中国理财业务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缺乏法律规范的情况下进行的,由此中国理财市场的发展一开始就存在制度上的缺陷。无论是理财的法律形式,理财机构的管理或是理财的配套法律设施都极不规范。
2、理财产品的操作流程各不相同
中国的金融机构不少都在从事理财业务,但是操作流程各不相同。按照通常的做法,一般都是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委托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作为受托人管理和运用这些资金,投资到证券市场或是具体的项目,投资的方向和具体项目都是在集合资金以后才确定。而在中国,除了基金产品,其它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运作流程基本上都是先有项目,然后再发出理财计划,集合投资者的资金,是采取典型的“项目评估+筹资+投资+分配”这种操作流程。
4、理财的需求有待专业的挖掘
由于中国的文化、理财传统的关系,社会大众对现代理财概念的了解不够,过分依赖银行储蓄,不懂理财。并且这些年来财富积累已经相当可观,所以看似理财需求很大,但是理财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分流太多的储蓄
各类理财子市场发展现状综述
目前由于中国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理财市场主要由不同类型机构发行的理财类产品组成的,不同类别机构的产品情况差异很大,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对整个理财市场的进行分析,因而要理清当前理财市场发展的现状,以开展理财业务的金融机构的类别作为划分标准,对不同的子行业进行分析,是比较可行的做法。
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在最近三年的时间内,从无到有,产品规模迅速壮大。根据标价货币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外币理财、人民币理财以及双币理财。根据是否保本及收益率是否确定,可以划分为储蓄型、结构型以及衍生型理财。
(一)根据标价货币的划分
1、外币理财产品
外币理财产品出现早于人民币理财产品,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基本都属于外汇结构性存款产品,即投资者在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购买含有期权结构的外汇理财产品,投资者和银行在双方约定的期限内,事先对产品收益的获得方式、条件及挂钩指标予以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和支付实际的收益。虽然产品规模要明显小于人民币理财产品,但是外汇理财产品结构多样、风险程度各异且具有惊人的创新能力,更能满足投资者不同的理财需求。产品最终收益率与相关市场或产品的表现挂钩,如与汇率挂钩、与利率挂钩、与国际黄金价格挂钩、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与道?琼斯指数及与港股挂购等。
在外汇理财市场上,外资银行占有较大优势。在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最低委托金额普遍高于中资银行,大多为10000美元以上,只有个别的产品是1000美元,就产品的类型而言,外资银行的产品则要丰富的多,每家银行都有丰富多样的指数挂钩型产品,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优势尽显无遗,其中荷兰银行是这方面的典范,提供了多种目标指数挂钩的产品,具有多种投资主题,例如新兴市场债券指数、奢侈品股票篮子、体育赞助商股票篮子、可再生能源股票篮子、全球房地产股票篮子、生物燃料股票篮子、水资源股票篮子、全球快递业股票篮子,这些创新的指数挂钩产品使投资者在风险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能够把握资本市场最新的投资热点,但是也对投资者的专业投资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投资的门槛也比较高,都在20000美元之上,可见这类产品主要还是定位于那些高端客户,希望借助于创新的产品来拓展高端客户。该类产品对于那些不熟悉境外市场而且不能直接购买境外股票的投资者来说比较适合,投资者可借助银行的投资间接分享投资境外市场带来的收益,同时还能获得投资本金的保护,能够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与购买银行固定收益型产品相比,无疑能够获得高得多的收益。
中资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比较单调,绝大部分产品都是固定收益型产品,这类产品的合约简单,收益固定,最低委托金额低,十分适合于大众投资者,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市场投资能力相对薄弱,金融衍生产品投资经验不足,金融创新能力薄弱的现实,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中资银行的竞争策略,因为大部分中资银行推出外资理财产品的目的在于满足现有的客户的需求,中资银行的客户还是以普通投资者为主,他们对于理财产品的偏好则还尚未发展到大规模投资风险较高的产品的阶段。
当然,中资银行中也不乏积极创新,在产品设计上与外资银行看齐的佼佼者。有的国内的商业银行凭借自己多年海外开展业务的经验,在外汇理财产品创新方面已经可以同外资银行比肩。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等实力雄厚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涉足于外汇理财产品市场,根据自身的业务优势设计了相应的理财产品,北京银行还率先推出了信用挂钩产品。
2、人民币理财产品
在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中资银行占绝对主体,仅有东亚银行一家外资银行推出了人民币认购的QDII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在中资银行的产品中,收益率固定的储蓄型产品是各家银行的首推产品,但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利率的持续走低,以投资央行票据、金融债、国债为主的储蓄型产品逐渐淡出市场。而以此为基础,一些研发能力强的公司开始积极进行创新,在基础性创新方面,拓展投资品种,将投资品种从目前的国债、金融债和央行票据延伸至企业短期融资券、贷款信托计划乃至申购新股等金融产品;在差异性创新方面,各家银行在产品的流动性、风险性和投资者偏好方面大做文章,流动性上,短的变长,收益增加。长的变短,收益降低;风险性上,从不保本金,到保本金,再到保最低收益,风险在逐步降低,预期收益也在逐步降低。总的来说,目前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申购新股型以及QDII型。
  债券型――投资于货币市场中,投资的产品一般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因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个人无法直接投资,这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上为客户提供了分享货币市场投资收益的机会。
  信托型――投资于有商业银行或其他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机构担保或回购的信托产品,也有投资于商业银行优良信贷资产受益权信托的产品。
申购新股型――综合投资者的资金,通过机构投资者名义参与网下申购提高中签率,提高资金的收益率。
  QDII型――所谓QDII,即合格的境内投资机构代客境外理财,是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QDII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简单说,即是客户将手中的人民币资金委托给合格商业银行,由合格商业银行将人民币资金兑换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资,到期后将美元收益及本金结汇成人民币后分配给客户的理财产品。
3、双币理财产品
根据客户升值预期,部分银行将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进行组合创新。目前,本外币理财产品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投资本金由人民币和美元两种货币组成,各自以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的模式运作,到期后分别以原币种支付投资本金和收益;二是以人民币作为投资本金,仅将人民币本金产生的利息兑换成美元,然后将此美元作为投资本金以外汇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进行操作,以美元返还本外币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三是投资本金由人民币和美元组成,美元部分的资金以起息日当天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以此作为投资的本金,到期后以人民币的形式返还,然后将人民币部分的资金在产品投资期内应当产生的存款利息兑换成美元,并和美元部分的资金一起作为投资本金以外币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进行操作,到期后的产品的整体收益以美元的形式支付。各家银行推出的本外币理财产品已逐步从简单的独立双币产品捆绑,发展到较为复杂的交叉投资组合。
(二)根据是否保本及收益率是否确定的划分
根据是否保本及收益率是否确定,目前市场上普遍销售的银行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三类:储蓄型、结构型及衍生型。
1、储蓄型
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多为储蓄型理财产品,即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理财产品,经过一定时间后收取固定收益。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个人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签定一份到期还本付息的理财合同,并以存款的形式将资金交由银行经营,之后银行将募集的资金集中起来开展投资活动,投资的主要对象包括短期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以及协议存款等期限短、风险低的金融工具。在付息日银行将收益返还给投资者;在本金偿还日,银行足额偿付投资者本金。
由于此类产品的投资对象为流动性较好的短期金融工具,因此与基金管理公司推出的货币市场基金相似,但相对与货币市场基金而言,商业银行推出此类产品的吸引力在于:一方面,商业银行与个人客户之间需要签定一个带固定期限的理财合同,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募集的资金在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可以进行封闭操作,因此回购等杠杆经营成为可能,这有助于提高收益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拥有协议存款、商业票据等一些只有银行才可以进入的投资领域,从而能够实现更加稳定或更高的收益率。
由于储蓄型产品投资与央行票据或国债等低风险产品,因此,预期的投资收益一般都可以实现。但该类型产品也有一定风险,即流动性风险。储蓄型产品往往不允许投资者提前终止合同,只可办理质押贷款,若要提前终止合约则投资期间无收益,且需缴纳0.5%的手续费。同时,对带有可赎回条款的产品,银行有权提前终止合约,而投资者不能提前支取,使得投资者也面临一定的再投资风险。
2、结构型
所谓结构型理财产品,是指将固定收益证券的特征与衍生交易特征相结合的新型理财产品。简单来说,就是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基础上,做到收益浮动。这种产品主要应用在外币理财领域。客户通过该种产品获得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收益率,高出的原因在于投资者在存款的同时,直接向银行出售了普通期权、互换期权或者奇异期权,承担了额外的风险,因此该类产品的总收益应是普通存款利率加上期权费收益。结构型产品的“结构”有多种方式,根据存款所挂钩的风险因素不同,可以分为:利率区间挂钩型、人民币汇率挂钩型、与美元或其他可自由兑换货币汇率挂钩型、与商品价格挂钩型、与汇价、债券价格或股票的波动率挂钩型、与股票指数挂钩型等等。
结构性产品与储蓄型产品一样,也不能随时终止,这就意味着两者的流动性风险是一致的。由于承担了衍生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因此,结构性产品的总体风险更高,而预期收益率也就随之提高。
据调查,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并不确定,70%左右的投资者得不到银行宣传中的预期最高收益。投资者若投资于结构性产品,需要更多的相关金融知识。结构性产品中的衍生部分品种繁多,而且大多价格波动剧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分析而随意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则可能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获得高收益,相反可能得到的收益率比储蓄型理财产品更低。不过,结构性理财产品一般可以做到“保本”。
3、衍生型
衍生类银行理财产品尚在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外汇期权产品。衍生类产品是银行面向个人客户推出的一种类似衍生金融产品的理财产品,其中衍生金融产品主要指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
工商银行的“外汇两得存款”就是一种具有期权特征的理财产品。其主要内容是:客户在工行存入一笔外汇(如美元)定期存款,同时选择一种挂钩货币(如欧元)向工行出让一个外币期权,从而在获得存款利息外,还可以获得银行支付的期权费。工行将根据客户所选择的那组货币即时报出一个协定汇率。如果期权到期日挂钩货币的即期汇率不低于协定汇率,客户的存款本息将以存款货币收回,客户即可获得利息和期权费双重收益。如果到期日挂钩货币的即期汇率低于协定汇率,客户的存款本息将按协定汇率折成挂钩货币收回。
该产品蕴涵较大的风险。当期权执行时,虽然表面上可以收回另一种外汇的本利,但若折算回原来的外汇则投资者的损失不封顶。这种理财产品的收益相对有限,但却可能失去所有存款本金,虽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金融市场变化无常,任何变化和波动都是难以预测的,该类理财产品本金的安全大打折扣。
4、三类理财产品的比较分析
储蓄型、结构型和衍生型理财产品比较分析
类型 细分类型 收益特征 潜在风险 适合人群
保本、收益率确定型(储蓄型) 收益率固定型 银行承诺支付投资者高于同期、同币种普通定期存款利率的固定收益率,但银行在产品期限内拥有提前终止权。 若投资者提前终止合约,则无收益,并收取一定手续费;
若银行行使提前终止权,产品实际期限相应缩短,收益仍按照约定的固定收益率计算,但实际收益会相应降低。投资者将面临一定的再投资风险。 非常适合那些对本外币理财产品缺乏了解,但希望在本金安全的基础上获取较高固定回报的投资者。
收益率递增型 若该产品未被提前终止,则其收益率在每个存续期将比前一期提高一定的点数。该类产品是收益率固定型产品的变型,前期收益较低而后期收益较高 若银行行使提前终止权,投资者将只能获得较低收益,投资者面临的再投资风险将会高于固定收益型产品。 该产品也适合于那些缺少本外币投资知识,寻求保守收益的投资者。
保本、收益率不确定型(结构型) 与利率挂钩型 区间累积型:预先确定最高、最低的年收益率并设置利率参考区间,年收益率取决于利率在参考区间内运行的天数,介于最高与最低之间
正向或负向挂钩型:实际收益情况与存续期内每一天的利率正(负)相关,即挂钩利率越高(低),该产品收益率越高(低) 银行拥有提前终止权。如果对利率走势判断失误,则实际收益率远低于预期收益率 适合那些了解利率走势,并且愿意通过承担更大的风险以期获取更高收益(与收益率固定型产品比较)的投资者。
与汇率挂钩型 区间累积型:预先确定最高、最低的年收益率并设置汇率参考区间,如果挂钩货币的汇率一直没有突破区间,客户能够获得最高预期收益率
触发型:为挂钩汇率预先设定一个触发点。在观察期内,如果挂钩货币的汇率触碰或者突破触发点,则客户可获得最高预期收益率。 银行拥有提前终止权。如果对汇率走势判断失误,则实际收益率远低于预期收益率 投资者应该对外币汇率的走势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要求比较高。
与指数或商品价格挂钩型 区间累积型:预先确定最高、最低的年收益率并设置指数参考运行区间,如果挂钩的指数一直没有突破区间,客户能够获得最高预期收益率 银行拥有提前终止权。如果对挂钩指数走势判断失误,则实际收益率远低于预期收益率 要求较高,需要对挂钩指数走势了解
不保本、收益不确定型(衍生型) 卖出期权类 认购该产品可以同时获得存款利率和期权收益 当汇率朝着对投资者不利的方向波动很大的时候,将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账面损失,收益有限(最高为权利转让费)但损失无上限,有损失本金风险 对汇率变动十分了解的投资者,例如那些从事外汇买卖交易,暂时没有时间关注汇率,或是汇市处于横向整理阶段,认为汇率会在其预想范围内波动。
买入期权类 获得存款利率,支付期权费用,当汇率变动达到触发点,获得行权收益 损失有限(期权费)而获利空间无限, 投资者预计汇率会有较大幅度波动时
储蓄型、结构性、衍生类这三大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特征和风险暴露程度有显著差异。三者的预期收益均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三者之中衍生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最高但风险也最大,结构型产品居中,而储蓄型产品的预期回报则相对较低。
银行理财产品对国内投资者而言是一种较新的投资产品,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缺乏深入了解。在选购理财产品时,一般投资者倾向于以预期收益率的高低来衡量产品的好坏,而银行也常常以高收益作为销售的卖点。理性的投资不仅要考虑收益的高低,更要衡量风险的大小,并根据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来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不同的年龄、不同收入、不同风险偏好的人群应有各自不同的选择。
(三)市场运行情况
2006年以来,以外币为主的股票挂钩型产品大量出现,成为2006年理财市场的最大的亮点。这种产品,大部分挂钩海外某一类型股票,或某一指数,最终收益和股票市场的表现挂钩。为了迎合中国投资者的需要,这类产品大多同时通过一定的掉期期权,设计成保本产品,股票挂钩产品从前些年的挂钩汇率产品,逐渐过渡到挂钩恒生、国企指数,现在演变成各种概念下的挂钩产品,种类之丰富是前几年难以想见的景象。
外币的固定收益产品,主要投资于海外以美元计息的债券、票据等产品,由于在2006年美联储(FED)连续17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目前美元的基准利率已达到5.25%,如此高的无风险利率,使得美元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水涨船高,从年初的3%左右逐渐上升到目前接近5%的收益率,产品的表现十分稳定,收益也颇高。
相比于外币产品的五花八门,由于受限于投资渠道的狭窄,人民币产品2006年无疑难以让人满意,流动性过剩在推动股市屡创新高的同时,也令货币市场利率每况愈下,一路走低,投资其中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从最高时的3.5%左右,下降到目前在2% -2.5%,与同期的基金等产品动辄100%以上收益率比较则相形见绌,也造成了下半年人民币理财市场的骤然变冷。
但人民币理财市场上还是出现一些让人欣喜的变化,首先是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该产品自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率先推出,通过挂钩汇率产品,实现了人民币产品的一个小的突破。其次,银行信托类产品的突围,由于信托运作灵活,业务范围比较广,产品收益一直相对较高,而2006年下半年,银行推出的类信托产品,扩大了理财产品的种类。伴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转行,“打新股”产品成为颇为实用的人民币产品,工行和中信银行都先后推出。
QDII产品是2006年最有希望给国内理财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的事件,但是,由于人民币每年高达3%的升值,QDII在最重要的环节―――人民币兑换成外币的过程中首先损失了3%,造成了最终的收益率不尽人意,虽然各方对QDII抱以厚望,而且监管层在政策上力挺QDII,但依然无法摆脱认购惨淡的局面。
二、基金产品市场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基金是目前的理财市场上、发展时间最长、市场规模最大、产业最为成熟、业务最为规范的部分。从1997年进行试点以来,在政策扶持下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特别是在2001年开放式基金试点之后,开放式基金数量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截至2006年年底,市场上共有基金公司58家,持有基金资产总份额6325亿份,基金资产总规模8563亿元,2007年初一举突破1万亿元,成为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中国基金行业得以超常规的发展除了获得了管理层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外,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居民理财需求才是根本的推动力,这是由于(1)基金的专业投资管理能力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在中国基金行业成长时期,正值中国股市进行深度调整,股票投资者损失惨重,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下,基金整体还是表现出相对良好的投资管理能力,为投资者提供了优于整体市场的投资收益(见下图),正是过去的优秀的历史业绩,促成了投资者对基金行业的信赖,推动了基金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基金产品可以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投资者的理财需要。基金公司的产品创新从设立之初的引进模仿逐步转移到根据市场的需求自主创新,产品设计理念趋于成熟,对于投资者的偏好把握能力增强,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品体系,同时从总体监管水平看,基金的透明度相对较高,经过基金黑幕洗礼的基金业的监管也相对较为严格规范。
图2-4:熊市环境下基金表现
(二)产品体系日益完善
目前基金公司面向公众投资者提供的产品主要分为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两大类,其中,开放式基金256只,基金资产份额5518亿份,基金资产规模6997亿元;封闭式基金52只,基金资产份额807亿份,资产规模1616亿元。97年基金业试点之初,市场上全部都是封闭式基金,在2001年开放式基金试点之后,凭借自身在组织形式上的先天优势,开放式基金数量和份额迅速扩大,几乎国际基金市场上已经有的基金产品,中国市场上基本上都已经拥有了类似的产品。
图2-5: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数量、份额与资产规模比较
1、开放式基金
在256只开放式基金中,根据投资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保本型、货币型。几种类型基金的投资特点通过下表做一比较分析。
表2-5:开放式基金的类型
基金类型 投资目标和比例 细分类别 收益目标 适合人群
股票型基金 6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 价值型
成长型
平衡型基金 高预期收益,高风险 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强,追求长期资本增值的投资者
债券型基金 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债券 普通债券型
短债型 收益稳定,低风险 适合于追求稳定投资收益投资者
混合型基金 投资于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比例介于股票和债券基金比例之间 偏股型
偏债型
股债平衡型
灵活配置型 风险低于股票基金,预期收益则高于债券基金 适合于保守的投资者
保本基金 大部分资产投资于债券,少部分资产投资与股票
一定的保本期限后,为投资者提供本金或收益的保障 适合追求低风险的长期投资者
货币市场基金 全部资产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
风险低、流动性好、收益略高于一年期银行存款 适合于厌恶风险,对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进行短期的投资者
2006年受股市牛市的推动作用,偏股型基金的业绩取得大丰收。截至2006年底,有4只股票型基金的年收益率超过150%,9只基金的年收益率超过140%(累计计算),18只基金的年收益率超过130%,股票型基金整体收益率达到相比2005年大幅走高。股票型基金占基金数量的比重最大,达到54%;混合型和货币型基金次之,分别为20%和15%。从各类型基金资产净值比例看,股票型市场基金占比最大,达到了64%,其次是混合型基金,占基金资产净值总额的23%。可以看出,无论从基金资产净值还是基金份额占比来看,股票型基金都居于各类型基金之首,货币型、混合型基金也占较大比重,他们成为了基金市场的主力军。
从2002年开始基金发行规模呈现上升趋势,在历经了05年的黯淡之后,06年基金销售一路狂飙,募集规模迭创新高。2006年新发行基金88只,基金规模高达3922.63亿份。得益于股票市场的强劲表现,百亿基金不断涌现,嘉实策略增长更是在一天募集规模达到419亿,创下了全球基金史上最高单日募集纪录。不断成立的新基金,源源不断地为市场输送着巨额资金,成为支持A股市场持续飙升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业界反思最佳管理规模的重要案例。
图2-6: 2006年新发行基金数量
数据来源:wind 资讯,课题组
2006年得益于股市的高涨,偏股型基金得到基金公司和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全年共新发行43只股票型基金,占全年新发基金数量的48.86%;股票型基金发行份额高达1788.28亿份,占全年基金新发份额的45.59%;平均首发规模46.36亿,与2005年相比翻了近5倍。新发行混合型基金25只,基金份额达1456.5亿份。扩张之后06年股票型基金份额高达5460亿份,是05年的2.8倍;混合型基金也有较大的上涨幅度,从05年的506.6亿份上涨到1986.6亿份。
2、封闭式基金
在封闭式基金中,全部都是股票型基金,根据投资类别的细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指数型等7个类别。
图2-7:封闭式基金产品细分
在股市行情大幅上涨和封闭式基金转开放预期的双重推动下,反映封闭基金市场价格的上证基金指数全年大涨245.83%。股市上涨带动了封闭式基金投资业绩的上升,而伴随第一只到期的封闭式基金――基金兴业存续期的来临,市场掀起了新一轮有关封转开的讨论,引发了封闭式基金行情的新一轮启动,封转开预期带来了封闭式基金成交量的激增,市场上对基金兴业实施封转开的预期使得封闭式基金区间成交量在3月中旬到6月中旬大幅上升;此后,基金同智和基金景业先后实现封转开在10月份开始带动了封闭式基金成交量的新一轮暴涨行情,投资者对封闭式基金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大幅提高投资额度,折价率也随之迅速收窄。
图2-8:2006年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曲线
数据来源:Wind资讯,课题组
(三)基金产品创新趋势
2006年在基金火热发行的同时,基金创新一直没有停滞过,创新的方向上也发生了转变,除了对国外的成熟产品进行引进和模仿之外,开始有意识的挖掘投资者需求,相应的进行产品创新。
表2-6:2006年基金产品创新概览表
产品类型 名称 发行时间 产品说明
绝对回报基金 海富通强化回报基金
到点分红,强化回报
生命周期基金 汇丰晋信-10 满足投资者不同人生阶段的投资需求
复制基金 南方稳健成长2号
针对投资者对基金净值恐高心态,进行持续营销
分拆基金 富国天益价值基金
QDII外币基金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
增加顾客国外理财渠道
准FOF基金 富国天合稳健优选股票型基金
优选并复制绩优基金重仓股
红利ETF 上证红利ETF
跟踪复制上证红利指数,该指数成份股由股息率最高、现金分红最多的50只股票组成,注重上市公司现金股息率
市场导向的基金产品创新受到的市场的追捧,2006年中,复制基金和拆分基金两大创新产品相继登台,南方稳健二号和富国天益分别成为第一只复制基金和第一只拆份基金,随后华夏、博时、易方达、景顺长城和大成基金推出了复制或者拆分基金,并且都获得了数十亿份的认购,大大促进了基金销售。
在产品创新之外,基金公司还根据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对传统的薄弱环节基金营销进行创新,在年末开展以大比例分红、净值归一为特征的持续营销使老基金受到投资者欢迎,十几家基金公司把旗下业绩优异并且规模相对较小的基金进行大比例分红,每10份分红6元多、7元多、8元多、最后到华安宝利配置的每10份分红10元,基金单次分红比例记录一次又一次被打破。净值归一老基金新增资金规模也十分可观,两只老基金新增规模过百亿,其他老基金也大都获得数十亿新增规模。
三、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市场
(一)产品特点
由于这一产品是在券商全行业发生大规模挪用客户保证金的信任危机之后推出的,为了重新建立投资者的信任,也是遵守证监会出台的加强风险监管的规定,市场上现有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都在产品设计上加强了对投资人利益的保护和风险控制,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
1、理财资产第三方托管
受委托券商必须将委托资产交给商业银行等机构进行第三方托管,使委托资产在法律上、管理上与券商的自有资产相互分离,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资产安全。同时,券商发起设立集合理财计划,须分户管理,独立核算,使用专门的席位,透明地接受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等各方的监管。
受委托券商或托管人因解散、被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等原因进行清算时,理财资产不属于清算财产。不是券商集合理财自身承担的债务,不能对集合理财强制执行。
在这一机制下,使得投资者可以安心的购买集合理财产品,而不必担忧再次发生挪用客户保证金的现象。
2、风险防范确保安全
根据日颁布的《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券商指定专门部门(通常是投资管理部门)负责集合理财业务,并建立严格的业务防火墙制度,前台业务运作与后台管理支持应当分离;应当为每个集合理财计划建立独立完整的账户、核算、报告、审计和档案管理制度,同时明确券商必须建立严格的权限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投资主办人、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公司负责人的责任。
《细则》还要求,券商集合理财计划说明书和合同应当向客户明确揭示风险。受委托券商不能以任何方式,对投资者集合计划的收益或者损失赔偿作出承诺。
3、投资推广严格限制
《细则》明确规定,券商集合理财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只能投资于境内发行的股票、债券、公募基金等,其又分为限定性集合理财计划和非限定性集合理财计划两种方式。限定性集合理财,要求主要用于投资各种债券、债券型基金,以及其他信用度高且流动性强的固定收益产品;投资于股票等权益类证券以及股票型基金的资产,不得超过该计划资产净值的20%,并须尽可能分散投资风险。非限定性集合理财的投资范围由合同约定,不受前款规定限制。两者的风险偏好和收益水平差异明显。经监管层批准后,券商还可设立集合理财计划在境内募集可自由兑换的外汇资金,在境外投资规定的金融产品。这为券商开展境外投资预留了空间。
《细则》规定,严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及其他公共媒体推广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同时也明确券商可以自行推广集合理财计划,也可委托其他券商、银行代理推广。
4、半数券商投入自有资金
现有的23只产品中,有12只产品的管理人投入了自有资金,产品集中在2005年发行的产品中,有10只,2006年发行的产品中只有两只产品有自有资金参与。各只产品自有资金参与的比例有所不同,最高的达到10%,最低的为2.17%。这些自有资金参与的产品都分别作出说明,有的公司承诺运用自有资金向投资者本金提供保护,有的是运用自有资金对投资者收益风险进行补偿,光大承诺封闭期结束日封闭期内单位结算净值增长率低于3%,管理人将通过份额补偿的方式使委托人的本金净值增长率达到或尽可能达到3%,直至管理人份额补偿完毕。国信证券承诺,若存续期结束后,投资者实际收益率达不到1.8%,管理人将用已收取的管理费向认购并持有到期的投资者进行补偿。
(二)产品类型
1、限定型产品
限定型产品主要包括:
A、债券型,该类产品的资金主要投资于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可转换债券、短期融资券、央行票据及逆回购等;投资于申购的新股以及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不超过计划资产净值的百分之二十。
B、货币市场型,该类产品的资金主要投资于短期金融工具,即国内依法公开发行的、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现金、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债券回购、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银行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大额存单、债券远期交易,剩余期限在三年以内(含三年)的债券(不含可转债)、资产支持证券,货币市场基金以及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具有良好流动性的短期金融工具;新股(包括首发和增发)和一级市场发行的可转债。投资于新股的比例不得超过10%。
2、非限定型产品
非限定性产品主要包括:
A、FOF型,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要投资对象,非货币基金占集合计划资产净值的投资比例不超过95%;现金类资产占集合计划资产净值的投资比例不低于5%。
B、股票型,由于是非限定型产品,各部分资产的投资比例并没有严格限定,投资范围很广,包括基金、股票(包括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各类债券、中央银行票据、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股票型产品与混合型产品的差别并不明显,只是股票的投资比例上限比较高,最高可以保持95%的股票仓位,股票仓位最低不能低于20%。
C、混合型,该类型产品受到的投资约束是最少的,除了出于流动性考虑要求投资于现金及其等价物和债券的比例不得低于10%之外,再没有其他限制,券商进行投资策略创新的空间比较大,可以设置附加的投资约束,提供多样化的风险收益特征。
(三)总体运行情况
券商集合理财计划从2005年3月开始破冰,由创新类证券公司推出,在2006年,券商明显加快了集合理财产品的发行速度,绝大多数创新类券商都推出了新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2006年以来,共有12只券商集合理财新品面市,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总数达到22只,募集资金近300亿,已成为资本市场上不容忽视的力量。
与2006年的A股市场相呼应,新发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以非限定性产品居多,12只新产品中有9只是非限定性产品,募集的资金可灵活用于投资股票、可转债、基金等投资工具,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与股市增长的收益,一些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招募合同中设定股票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上限可达95%,比如东方红2号。值得注意的是,以投资基金为主的“基金中的基金”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逐渐增多,除招商“基金宝”外,2006年发行的光大阳光2号、国信“金理财”经典组合等都采用这种投资策略,光大阳光2号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只投资于各类证券投资基金。
另一方面,在A股市场IPO恢复后,“打新股”成为普遍采用的一种策略,即券商利用自身优势,在一级市场参与网上和网下新股认购,不少限定性产品利用“打新股”可以有效提高预期收益率,比如国都1号就是以打新股为主要策略的一种产品,预期收益区间为4.55%-10.40%。
受益于股市的火爆行情,2006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偏股型单只产品的最高收益率为97.8%,整体收益率近30%。虽然逊于开放式基金,但是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因而产品的知名度也极大提高,迎来了发行规模的大扩容。据统计,2006年新成立的集合理财产品的期初规模总和达175.58亿份,较2005年增长近41%,而且在2006年底前多个集合理财产品在开放期又获得较大数量的申购,如光大阳光仅一天的申购就达到35亿的目标规模上限,中信避险共赢也在年底接近了目标规模。未来随着创新类券商队伍的壮大和券商创新业务的升级,以及规范类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加入,券商集合理财的总规模还将壮大,而股市、债市和货币等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将为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美好前景提供良好契机。
四、保险理财产品市场
(一)主要产品
保险理财产品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早,由于保险市场最先对外开放,早在1999年平安保险就推出了第一款保险理财产品,投资连结险。但是由于缺少监管法规的约束,在推广过程中在局部市场存在着夸大收益率,隐瞒风险的状况,最终导致了投资者的利益受损,引发了局部市场的退保事件。另外,在当时的市场条件下,保险理财产品的资金运用主体是保险公司,追求未来资产与负债相匹配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主旨,这也决定了大部分资金投向都是固定收益证券领域,收益模式偏向于保本基础上的低风险,低收益,单调的产品收益特征也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国十条”的推出最为引人关注的亮点之一,就是保险公司投资范围的拓展。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投资类保险产品主要有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万能保险三种。其中分红险承诺客户享有固定的保险利益,万能险承诺保底收益,投连险不承诺保底收益。它们的风险排序依次递增,但风险越大回报越高,它们的预期收益也依次递增。
具体来说:
1、分红险
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将经营净利润,按照一定的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人寿保险产品,其主要特点在于,投保人除了可以得到传统保单规定的保险保障之外,还可以享受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参与保险公司所得盈余的分配。根据基础保险产品的不同,现有分红险产品可分为终身寿险分红型、两全保险分红型、少儿教育年金保险分红型、养老金保险分红型。
虽然各家保险公司产品推出的分红型保险的名称以及收益率各有不同,但分红保险的红利总是来源于三个方面,死差益、费差益和利差益。死差异来源于保险公司实际承担保险的风险低于预计的风险而产生的盈余;费差异是保险公司实际费用率低于预计费用率而产生的费用盈余;利差益则是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高于保单预定利率而产生的投资利润。
由于人寿保险具有保险期限长,风险发生不确定等特点,保险公司在厘定费率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预定死亡率、预定费用率和预定投资收益率,费率一经厘定则不能随意改动,但是在产品未来的长达几十年的保障期限内,实际发生的情况显然不可能同预期的情况完全一致,一旦实际情况好于预期情况,就会出现死差益、费差益和利差益,其中死差益、费差益所占的比重较小,一般红利的大部分来源于利差异,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是决定分红率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投资收益率越高,年度分红率也就越高。但是,保险资金保守的投资风格决定了投资收益率不可能很高,牛市行情中最先获利了结的一般就是保险资金。而且,如果实际情况超出了预期,则会出现赔付金额损失、费用损失和投资损失,保险公司无法盈利甚至出现亏损,当然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分红保险由于具有固定的较低的保底预定利率,能够减少利率风险,因而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低、有稳健理财需求,希望以保障为主的投资人,但是由于分红保险的流动性比较差,中途退保非但不能获得投资收益,甚至本金也可能受损,因而需要投资人的资金比较宽裕,除了投保之外还有资金以备急用。
2、万能险
万能险,意为全能的、变幻的人身险产品,一般被定义为:“提供保费缴付的灵活性与身故给付的可调整性的保险产品”,其主要提供两方面的功能:投资储蓄和保险保障,投保人所交保费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保险保障,另一部分用于储蓄投资,这两部分额度设置的主动权在于客户,可根据人生不同阶段的保障需求和财力状况,调整保额、保费以及缴费期,确保保障与投资的最佳比例,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万能险中的个人账户价值随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变动而变动,保险公司定期根据实际投资回报率计算结算利息计入个人账户中,通常保险公司会设定一个最低的保障利率以确保个人账户的稳定增值,目前根据保监会的规定,这一最低保障利率为1.75%。
相比较其它险种,万能寿险的费用很透明,但是由于万能险要随时应对客户的保费、保额的变动,保险公司需要投入较多的管理资源,所以一般收取较高的管理费用,主要项目有“初始费用”、“风险保管费”、“管理费用”等。而且,绝大部分万能险产品的手续费扣除都集中在投保的前几年,如果消费者投保不理性,买了保险又很快退保,还要缴纳一定的退保费用,不但不能增值反而会遭受损失;即使承诺有稳定收益的产品,也必须在保险期满才有保证,不可能像银行储蓄那样随意支取。
万能险以弹性的供款模式吸引了一些收入不稳定、但投资风格比较积极的投资者。但是由于产品的灵活性,缺乏严格的保费缴纳的限制,保障有可能无法得到,因而在购买时,应该优先考虑寿险的保障功能,还需要综合考虑费用、保障成本和回报的不确定性。
3、投资连结险
投资连结保险是一种投资型的保险险种,相对于传统寿险产品而言,除了给予生命保障外,还具有较强的投资功能。投资连结保险一般会把投保人所缴付的保费按照不同的比例分为两个账户,一般是较少部分保费进入保障账户,用于体现产品的保障功能;其余较多的部分进入投资账户。投资账户中的资金将由保险公司的投资专家进行投资操作。目前保险资金被允许在银行存款、国债、一定比例的企业债券、基金和股票等渠道进行投资运用。
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收益扣除管理费用后,基本上全部分摊到投资账户内,归客户所有。但同时,出现亏损等投资风险也要由客户进行承担。现在的投资连接险属于第二代投资连结险产品,严格遵循了保监会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而推出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明确客户的定位,针对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通过提高最低投资金额对投资人予以筛选,投资最低一般为20000元,追加投资的最低金额为5000的倍数。出于保护投资者的需要,部分产品还设置了“犹豫期”条款,对于在购买产品后一定期限内退保的客户予以全额退款,以保证投保人对产品风险的充分理解。
第二,在投资帐户的设计上,不再强调投资的高收益而忽略可能的风险,普遍设置了风险收益各不相同的投资帐户,允许客户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来选择投资风险资产的参与率。一般设置积极、稳健和保本三种不同风格的投资账户作为连接标的,分别类似于偏股型基金、偏债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或短债型基金。这三类投资账户的投资范围分别是:积极型账户对股票基金的投资不低于30%,稳健型账户对股票基金的投资不高于60%,对债券、定存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不低于20%,而保本型账户则只能投资货币市场工具等流动性好的产品,以及短期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
(二)总体运行情况
2006年的股市飘红带动了基金等主要投资于股市产品的热销狂潮,不仅引发了银行储蓄的分流 ,而且对于理财市场中的其他类产品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投资保守、追求长期收益的保险理财产品首当其冲,虽然万能险和分红险的收益率也比2005年有所提高,达到4%-5%的水平,但是与2006年基金的投资业绩相比则无竞争力可言,市场吸引力下降的结果使得保费收入在上半年高速飚升之后,旋即归于平淡,全年增幅乏善可陈。而保险理财产品中比较激进的品种――投资连接险的收益则受到股市的影响而变得诱人,大量投连险产品的年内收益率高达50%――80%,如此高的收益率自然受人追捧,保险公司也纷纷推出投连险新品。
政策环境方面,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条具体意见,因而被称为“国十条”,其中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格局进行了重大突破,“鼓励保险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投资比例”,“支持保险资金参股商业银行”,“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试点”,“支持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等。在这一重大政策利好的刺激下,保险公司纷纷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拓展资金运用渠道:
在股市行情走牛和政策放宽的双重推动下,保险公司对股市的热情高涨,前10个月共拿出864.35亿元投资基金,接投资股票(包括未上市股权)的保险资金也累计达683.26亿元,较年初增长330%;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保险集团还“得风气之先”启动了对未上市银行的股权投资,如平安49亿元收购深商行89.24%的股权,国寿56.7亿元认购广发行20%股权。
保险资金开始向产业投资进行渗透,中国人寿集团以350亿元入股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成为南方电网第二大股东,并且试点投资天津渤海产业基金,还有部分保险公司对于风险创业投资项目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2006年底出台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为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明确了规则:保险机构境外投资渠道将拓展至境外股票、股票型基金、股权、股权型产品等权益类产品,但境外投资总额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而在此之前,保险机构只能投资中国企业在海外发行的股票以及境外市场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即使出台的QDII政策也只是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及货币市场工具。
在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大拓展的背景下,将为保险理财产品的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投资连接险产品上,国内的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创新,酝酿推出新一代投资连接险产品,将直接与基金、一篮子股票等标的挂钩,以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改变目前投资收益偏低的局面,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五、信托理财产品市场
(一)信托产品市场规模
从2002年算起,信托投资公司经历了四年的大发展,经过行业内外的共同努力,信托业重新树立了自身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从2002年底第一批信托产品面世至今,经过四年的发展,信托产品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无论在产品数量还是产品类别上都比成立之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凸现了信托公司的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印证了美国信托法专家斯考特的那句触及信托业本质的精辟评语“信托的运用范围可以和人类的想象力媲美”。
近年来信托业发展情况
2002年 05 2006
发行信托产品的公司数量 15 41 47 51
融资额 49.3 162 346 461 453
信托产品数量 22 191 339 446 387
(二)主要产品
信托产品的创新和开发,代表了信托投资公司对市场盈利潜力的洞察力和控制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信托投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信托产品的产品开发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信托产品开发是以信托投资公司这一金融机构所具有的融资渠道为基础,侧重于信托产品的融资功能,并且融资方式与其他金融工具相比具有同质性,信托在其中发挥的功能无非是拓展融资渠道或者降低了融资成本而已,典型的产品代表就是贷款类信托。这一层次产品的开发可以称为单一融资类模式,目前这一类模式下的信托产品的数量是数量最大,也是最为常见的业务品种,信托投资公司在其中主要是利用自身的金融牌照,发挥融资功能,单就这一功能而言,贷款类信托与银行贷款不存在本质的差异,而且在项目筛选和风险控制方面,信托投资公司与银行相比,总体上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意味着信托投资公司在开发此类产品时承担的交易成本和面临的项目风险远远大于银行,现阶段贷款类信托产品的开发只能起到拾遗补漏的作用,并不能真正体现信托投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层次信托产品的开发模式,注重利用信托工具在现阶段具有的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物市场的综合性制度优势,通过一定的产品创新,解决了利用其他金融工具不能满足的特殊需求,使得这类产品较之于现有市场中的其他金融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一层次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包括股权信托和某些受益权信托,以股权信托为例,现阶段这类产品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房地产领域,一个是企业并购领域,特别是管理层收购持股,在房地产领域,以向房地产项目的股权投资为前提,带动贷款类信托资金以及银行贷款,实现房地产项目的多元化融资,在企业并购领域,特别是管理层收购中,信托投资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管理层融资,并以信托名义代管理层阶层阶段性持股,通过多元化服务满足客户特定的需求。在这方面信托投资公司的优势是明显的,产品的开发具有综合化的特征,体现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创新性,但是应该看到,此类产品生存的环境依赖于现阶段的制度的不完善,比如银行资金不能进行股权投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不能进行实业投资,这意味着信托投资公司现阶段的优势并不牢固,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这种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产品开发所依赖的空间逐步被挤压,使得这一层次的产品开发面临着萎缩的困境,所以这一层次的产品开发可以被称为“制度缺陷依赖模式”,尽管目前这类产品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空间,但从行业整体的发展来看,信托投资公司必须未雨绸缪,在产品开发模式上应该积极探索,开发依托信托独特制度优势的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
第三层次的信托产品开发完全依托信托独特的制度优势,凸现了信托投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相关法律规定,“营业性信托业务只能由信托投资公司来经营公司”,这一条款保证了信托投资公司在这一领域具有的制度垄断性,在信托制度的运用方面,信托资产的独立性以及信托受益权的自主分割机制,成为了信托产品区别于其他金融产品最本质的特征,特别是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优势,由于证券市场客户保证金挪用问题的严重性,信托在这方面的制度优势日益明显,基于这两个功能进行的信托产品开发,充分体现了信托投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代表了信托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由于制度配套环境以及市场对信托认识程度的限制,使得这些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但是市场的潜在需求是巨大的,特别是年金市场、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逐步预热,信托机制在其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图2-9:02年、06年信托产品资金投向分布
在四年的发展历程中,信托公司一直在积极探索建立自身的经营特色和盈利模式,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托公司是唯一可以直接跨越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投资领域的金融机构, 业务空间巨大。但目前其经营管理能力与广泛灵活的业务范围不相匹配, 多数信托公司尚未形成核心盈利模式, 急需进行二次业务定位和经营模式转型。不少信托公司积极利用各种资源来寻求切合自身特点及市场需求的经营模式, 整合其核心竞争能力, 探索建立自身的优势或特色业务领域和持续的盈利模式, 开始进行个性化的业务定位和专业化经营。如华宝信托、中信信托、深圳国投、联华信托分别将年金信托业务、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商业地产投资信托业务、房地产信托业务作为各自专业化发展的业务重点。
(三)总体运行情况
2006年全年共发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545 个,发行规模 594.05 亿元,与 2005 年相比,分别增长-5.05%和 13.61%,其中信托产品的平均规模为 10900 万元,平均信托期限为 2.03 年,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 4.71%。2006年信托产品发行在经历了 1-2 月的调整后,便开始复苏,虽然产品数量只是略有增长,但发行规模增长明显,但随着 53 号、54 号文的下发以及国家对房地产的进一步宏观调控,产品发行从九月份开始进入低迷状态,从而使整个年度的信托产品发行与上年相比处于停滞状态。
信托产品的传统主力,房地产信托在银监会53 号、54 号文以及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发行低迷,曾占据信托市场80%以上份额的直接贷款融资类信托产品已渐渐淡出市场,信托公司开始积极地向商业地产信托等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的领域扩展,推出了多个相关信托产品。
目前投资于证券市场的信托产品总的来说都比较谨慎,在投资方式上,主要采用打新股、结构化设计和组合投资等方式以规避或降低风险,投资品种的选择也较为合理,直接投资于证券二级市场的信托产品很少,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信托资金的安全。对于私募形式的证券投资信托产品,由于其运作模式与证券投资基金非常相似,这类证券投资信托一般都与一些专业的投资顾问咨询公司合作,其风险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小带宽最低不能少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