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意味着中国"杰夫.刘易斯斯转折点"的到来吗

刘易斯转折点之中国判断--《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刘易斯转折点之中国判断
【摘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每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早期,农业部门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物质基础和大量社会劳动力,可以说,农业部门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仅仅适用于经济发展初期。在现代工业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农业部门仍滞后的条件下,原先高速发展的局面将陷入困境甚至停滞。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正是基于农村和城市均衡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正确理解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我国的人口增长一直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模式高速增长,人口规模不断膨胀;而基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可耕地面积较小,且不断受到城市化的侵蚀。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人地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严重,大规模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由此产生,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奠定了劳动力基础。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原先严格的户籍制度管控逐渐放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愈来愈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均吸引着社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不断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农工潮”开始涌现。在“农工潮”的推动下,现代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以举世瞩目的速度维持了将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且这种高增长很可能继续维持下去。但问题在于,这种高增长局面能维持多久?怎样才能更好的维持下去?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答,其认为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提供的劳动力工资将在维持一段时间的固定水平后不断提高,而工资开始变化的临界点是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即出现理论模型中反复强调的“刘易斯转折点”。而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将逐步向一体化经济阶段转变,更意味着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必须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以保障这种转变过程的顺利完成。
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本文刚才提出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局面还能持续多久?怎样才能更好的持续下去?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我国的“农工潮”还能持续多久?(即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会一直延续下去吗?)“农工潮”结束后靠什么来维持目前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即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劳动力资源禀赋消失后,我国经济发展该依靠哪一种资源禀赋?)
结合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我们可以肯定的断言我国的“农工潮”现象将会随着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完全转移而终结,即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将是我国目前经济高增长局面的分水岭。必须说明的一点是,这个分水岭并不是指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由高增长变为低增长甚至负增长,而是指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将从此发生根本性的转折。按照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的解释,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主要由现代工业部门驱动,而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提供源源不绝的物质基础和劳动力条件,此时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廉价劳动力占主导的低成本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基本上已经完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先天禀赋条件已经消失,产业资本开始在现代工业部门起主导作用,同时劳动力工资开始不断上升,客观上要求我们由低成本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科学发展道路,确保社会经济由二元经济成功过渡到一体化经济阶段,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2004年珠三角地区“招工难”现象的短暂出现引起了学者们对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臆想,而随着“招工难”现象逐渐扩散到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甚至劳务输出大省的四川、河南等地,一场关于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讨论的学术盛宴由此展开。“民工荒”替代“民工潮”成为学术界的“新宠”,关于我国是否出现了刘易斯转折点的学术争论也愈演愈烈。以蔡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我国刘易斯转折点早在2005年左右就已经到来,而刘伟、袁志刚等一批学者却坚持认为我国尚未出现刘易斯转折点。正如我们在前面所分析,刘易斯转折点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水岭,对我国由二元经济成功过渡到一体化经济阶段,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我国目前是否已经出现了刘易斯转折点,如果尚未出现,我国将在哪一个时间段迎来刘易斯转折点。
在行文过程中,本文共划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部分,分别从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等四部分入手展开介绍,不仅充分说明了研究刘易斯转折点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现实意义,还介绍了本文用来判断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途径和预测刘易斯转折点到来时间的方法;第二章节为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在相关概念部分,主要界定了农民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刘易斯转折点等概念,特别指明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的界定将直接决定了本文用于测量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方法,并引用刘易斯本人关于刘易斯转折点的描述来对其概念进行更为清晰的界定,指出有两个刘易斯转折点,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和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在基础理论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的发展历程和具体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借助图形具体描述了拓展后的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介绍了刘易斯转折点附近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条件的主要变化,特别是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和刘易斯第二转折点附近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情况;第三章节为刘易斯转折点研究现状部分,在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对我国经济而言意味着什么,同时介绍了学者们对于我国是否出现了刘易斯转折点这一争议话题的主要焦点,这几个焦点分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口因素、“民工荒”与工资上涨等四个方面,并分别以这四方面为线索对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第四章节为“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到了吗”,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对我国是否出现了刘易斯转折点进行判断,根据第三章节文献部分的整理出发,主要从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农民工工资的变化这两个角度对我国是否出现了刘易斯转折点进行自己的判断。根据工日计算法计算出2011年我国待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是6820.64万人,在对农民工工资变化的研究中得出“与农村居民的收入相比较,农民工工资并没有获得事实上的增长”的结论,而是受益于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据这两方面的分析,本章节得出了我国尚未迎来刘易斯转折点的结论;第五章节为“我国经济离刘易斯转折点有多远?”,主要内容是对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时间进行预测。首先对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途径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人口因素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并以此为突破口,估算出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迎来刘易斯转折点。再以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趋势为辅助进行预测,同样估算出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迎来刘易斯转折点;第六章节为政策建议部分,点明在刘易斯转折点准备期,我们应该从(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2)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农业科学发展;(3)秉承公平公正原则,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规范用工制度,塑造良好劳动力市场。
综合所有研究过程,本文得出了我国目前尚未出现刘易斯转折点这一结论,同时预测出刘易斯转折点将在2020年左右到来,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做好相应的政策调整和经济转型准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F091.3;F124【目录】:
摘要4-8Abstract8-10目录10-121. 绪论12-19 1.1 选题背景12-14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14-15 1.3 研究意义15-16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16-19
1.4.1 主要创新点16-17
1.4.2 不足之处17-192. 相关概念、基础理论19-25 2.1 相关概念19-22
2.1.1 农民工19-20
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20-21
2.1.3 刘易斯转折点21-22 2.2 二元经济理论模型22-25
2.2.1 刘易斯初始模型22-23
2.2.2 刘易斯拓展模型23-253. 刘易斯转折点研究现状25-29 3.1 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结果的差异26-27 3.2 对人口因素的分析27 3.3 对“民工荒”和工资上涨的争议27-28 3.4 基于其他视角的观点28-294. 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了吗?29-45 4.1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29-36
4.1.1 对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所需劳动力的估计31-33
4.1.2 对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33-35
4.1.3 对估算结果的分析35-36 4.2 基于农村劳动力工资变化情况的的推断36-45
4.2.1 农民工工资与制度工资实际收入差距的变化37-38
4.2.2 农村居民收入变化趋势的比较及内部结构分析38-43
4.2.3 小结43-455. 我国经济距离刘易斯转折点有多远?45-58 5.1 对刘易斯转折点的再认识45-46
5.1.1 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途径45-46
5.1.2 刘易斯转折点的影响因素46 5.2 人口因素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46-52
5.2.1 我国人口规模的演变与特点46-48
5.2.2 我国人口转变的整体趋势48-49
5.2.3 我国人口转变的结构趋势49-51
5.2.4 人口转变与我国刘易斯转折点51-52 5.3 对刘易斯转折点到来时间的预测52-56
5.3.1 基于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估计52-55
5.3.2 基于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趋势的预测55-56 5.4 小结56-586. 政策建议58-62 6.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58-59 6.2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农业科学发展59-60 6.3 秉承公平公正原则,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60-61 6.4 规范用工制度,塑造良好劳动力市场61-62参考文献62-66后记66-67致谢67-68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6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范剑勇;[J];劳动保障通讯;2002年05期
高铁梅;范晓非;;[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张依茹;熊启跃;;[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樊茂勇,侯鸿翔;[J];经济评论;2000年05期
郭熙保;[J];经济学家;1995年03期
胡斌;[J];经济研究;1996年09期
王红玲;[J];经济研究;1998年04期
王东升;;[J];开放导报;2012年01期
刘伟;;[J];理论月刊;2008年02期
陈先运;[J];统计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Asian Agricultural R2010年11期
;[J];Asian Agricultural R2011年02期
连睿智;宗鑫;;[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汤汇;;[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支婷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李金龙,李家林;[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王玲,胡浩志;[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谭宇;[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谭宇;[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江秀辉;李伟;;[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铖;;[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陈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叶林祥;;[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许晓文;;[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王冠国;;[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马蓓蓓;鲁春霞;;[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陈永堂;;[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刘有祥;;[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赵栋昌;周腊梅;;[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杨松;;[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盖丽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陈泽浦;[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丁胜;[D];苏州大学;2010年
姚宇;[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王梅;[D];南开大学;2010年
秦伟江;[D];南开大学;2010年
王佳佳;[D];暨南大学;2010年
普雁翔;[D];浙江大学;2011年
刘冰;[D];浙江大学;2009年
晏淼;[D];云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屈怡;[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吴正刚;[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书青;[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徐景芝;[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孙作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韩丽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关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瞿逸;[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盖运动;[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范剑勇;[J];劳动保障通讯;2002年05期
李月;;[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9期
何景熙;[J];调研世界;2000年09期
胡鞍钢;[J];管理世界;1997年03期
陈吉元,胡必亮;[J];经济研究;1994年04期
王诚;[J];经济研究;1996年05期
蔡晳,王德文;[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蔡昉;;[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蔡昉;;[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王红玲;[J];经济研究;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毕赛赛;;[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宋世方;;[J];经济学家;2009年02期
章磷;王福林;;[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章磷;王福林;;[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赵显洲;;[J];经济学家;2010年05期
郭建华;;[J];商场现代化;2010年29期
吴要武;;[J];开放导报;2007年03期
耿元;林玳玳;;[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9期
蔡昉;;[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蔡昉;;[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周晓津;;[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许晓文;;[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邓俊荣;谢仍明;;[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卢君;;[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周青;;[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周青;;[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谭宇;;[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李广敏;;[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孙玲;;[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羚;[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中共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蔡昉;[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
蔡昉;[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N];证券时报;2011年
记者 杨林涛;[N];衢州日报;2011年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蔡昉;[N];中国证券报;2011年
主持人 孙忠法 本报记者;[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研究员
都阳;[N];解放日报;2011年
王羚 实习记者
孟李洋;[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蔡昉;[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毅;[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李德伟;[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曾祥旭;[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唐炜;[D];西北大学;2007年
郝团虎;[D];西北大学;2012年
王祥兵;[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彭真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陈洛;[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高帆;[D];西北大学;2004年
袁界平;[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磊;[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游松;[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2年
刘晋;[D];兰州大学;2011年
徐亚红;[D];辽宁大学;2013年
赵春燕;[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姜宏宇;[D];复旦大学;2011年
张露;[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赵鸿宇;[D];辽宁大学;2012年
张晓强;[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范晓非;[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Solidot | 人口老龄化的后果
Solidot | 人口老龄化的后果
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刘易斯转折点是指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枯竭后,工人薪水将会快速上升。中国小学的入学人数从1995年的2530万下降到2008年的1670万,未来十年20岁到24岁的年轻人人数将会减少一半。乐观者相信许多年之后中国才会明显感受到老龄化的冲击。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版图重新划分是毫无疑问的,制造业正向内陆地区如重庆转移。与此同时,养老金的问题开始浮现,提高退休年龄则面临很大的阻力。中国的退休年龄自1951年后就没有再发生改变——即男性60岁女性55岁,当时的人均寿命只有46岁,而现在增加到了73岁。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百科知识-词汇网
刘易斯转折点(经济)
关键词:&&&&&&&& 发表时间: 0:47:56
刘易斯转折点(经济)
刘易斯转折点
  “刘易斯转折点”简而言之就是在此这个转折点之前不论有多少新增就业,工资都不会涨,这是1个典型的2元经济发展;在这1点以后劳动供给不再是无穷的,工资开始上涨,人均收入开始实质性地增长,这是1个典型的现代经济增长。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之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绿皮书指出,目前发端于中国沿海地区并且蔓延于全国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将预示着中国2元经济结构正在产生转变,即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正逐渐显现。  曾几什么时候,很多人还在为“便宜劳动力”、“富裕劳动力”而庆幸,可从2004年起,1度仅在个别行业、地方出现的用工短缺,其实不像人们当初假想的那样,只是1种季节性现象,而是迅速蔓延到珠3角、长3角、闽东南等国内多个地区,目前仍没有减缓的迹象,并逐渐演化为局部地区招不到工的民工荒。  当1个国家把无穷供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淘干的时候,就到了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转折点。1个国家的发展可使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但是刘易斯转折点应当只出现1次。荣幸的是,我们行将看到这1点。如果把刘易斯转折点看成1个区域的话,我们已生活在刘易斯转折区域了。  从1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刘易斯转折点是拂晓前的黑暗。那末,我们靠甚么应对刘易斯转折区域呢?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曾连绵不断的民工潮令企业家们毛病认为,民工是无穷供给的便宜劳动力,因此,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中民工被密集且便宜地使用,民工的生存环境卑劣,民工的劳动力价格长时间被严重扭曲,并已到达了极不公道的低水平。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价格不可能长时间背离其价值,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正是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这1必定趋势的前奏,是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必定结果。  我们现在需要关心的目标其实不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本身,而是那些在不同区域中生活的人,特别是其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和农民工。区域差距构成的缘由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浪费资源和时间试图去缩小各个方面的区域差距。区域经济差距是不是公道的根据,不是区域差距大小本身,而是在这些不同区域中的个人实际收入和福利水平是不是大致相当。而个人福利水平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不是1致,而是取决于个人意愿和个人之间是不是具有大致相同的生存权、发展权、自由择业权及相应的社会和物资的基础结构。这是应对应对刘易斯转折区域的必定要求。  应当承认,劳动力短缺不是短时间矛盾。普遍认为,劳动力短缺是民工工资福利待遇太低、农村政策有较大改良、经济新1轮高速增长对劳动力需求大幅增长3大因素而至。但还应看到农村劳动力资源经过20多年的延续输出,供给能力已产生变化,正从多余转向紧缺,劳动力短缺其实不是短时间性、结构性、局部性现象,而是长时间性、根本性矛盾。接下来我们可以发现,外出务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经济未来继续延续增长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都将面临挑战,低本钱便宜品低利润主导的出口战略和发展战略必须尽快转型。  笔者以为,劳动力无穷供给神话幻灭后的反思是必须的:能否打破“城乡分治、2元结构”的现状,能否使劳动力短缺的拐点成为支付国民待遇的拐点?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劳动力的就业行动产生了变化,这类就业行动的变化得到社会主要方面的认同,但是我国经济对这类就业行动变化的冲击的承受力是比较弱的,这要求政府必须做出政策选择,以帮助劳动力和企业做出良性互动的调剂,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调剂,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图书.刘易斯转折点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   作 者: 蔡P 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⑴0⑴   字 数: 270000  版 次: 1   页 数: 306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7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中国经济 >> 中国经济概况   定价:¥29.00
  在长时间经历2元经济发展以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开始出现重要转折。依照发展规律,1旦劳动力无穷供给特点消失,就意味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对处在2元结构和经济体制两重转换中的中国经济来讲,这是1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1方面,这个转折的成功意味着1个崭新发展时期的到来,另外一方面,这个转折期间充满了严峻的挑战。本书首创性地把发展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相结合,揭露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及其挑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蔡P,1956年9月生于北京。前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10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研究领域包括“3农”问题、就业与劳动力活动、经济改革和发展、收入分配和贫困等。著有《穷人的经济学》和《科学发展观与增长可延续性》,合著《中国的奇迹》、《中国经济》、《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系列等。
  第1篇  第1章 人口转变与劳动力供给  第1节 中国的人口转变  第2节 “未富先老”  第3节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第4节 “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  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变化  第1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2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  第3节 重新认识“3农”问题  第3章 城市劳动力市场情势  第1节 劳动力市场改革“滞后论”  第2节 城市劳动力市场改革  第3节 劳动力市场冲击  第4节 就业的扩大与结构变化  第4章 2元经济发展新阶段  第1节 刘易斯转折点的发展含义  第2节 中国2元经济发展  第3节 发展阶段性特点与转折点  第4节 传统增长方式的终结  第2篇  第5章 长时间增长与宏观经济  第1节 宏观经济学的短视  第2节 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内在本源  第3节 从长时间视角反思宏观经济政策  第6章 转折点与宏观经济周期  第1节 怎样对待传统理论  第2节 转折点与经济周期  第3节 符合发展阶段的政策选择  第4节 如何做到“有保有压”  第7章 参与全球化:平衡与失衡  第1节 理论神话与全球经济现实  第2节 发挥比较优势的机会窗口  第3节 全球化怎样惠及普通劳动者  第4节 为何会有全球经济失衡  第8章 2元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第1节 “刘易斯之谜”  第2节 中国特点的政府职能  第3节 转折点的政治经济学  第4节 政府职能转变的转折点  第5节 政府职能转变的着力点  第3篇  第9章 库兹涅茨转折点  第1节 逾越“中等收入圈套”  第2节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第3节 扩大就业与初次分配  第4节 通过劳动力活动缩小差距  第5节 再分配的优先序和切入点  第10章 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  第1节 发展阶段与劳动力市场演进  第2节 户籍与相干制度改革  第3节 劳动力市场规制与立法  第4节 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辩  第101章 自然失业与劳动力市场匹配  第1节 “奥肯法则”与中国经验  第2节 自然失业现象  第3节 政府增进就业的职责  第102章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第1节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简史  第2节 未完成的改革任务  第3节 政策决定中的两难处境  第4节 国际经验:共鸣与多样性  第5节 深化改革的线路  第103章 增长方式与减排鼓励  第1节 环境的政治经济学  第2节 发展阶段与增长方式  第3节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第4节 更高的政策优先序  第104章 10字路口的中国农业  第1节 转折点上的农业阶段特点  第2节 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3节 开放条件下的食粮安全  第4节 比较优势与价格鼓励
  第1章 入口转变与劳动力供给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了以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的计划生育政策,加上改革开放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方向作用,中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人口转变进程,实现了从“高诞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到“低诞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与这类变化相伴随的则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依照传统的定义,即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已开始降落,绝对数量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开始降落。在这类情况下,劳动力短缺的出现就将不可避免。这意味着经济发展的1个重要阶段的到来和1个重大变化的产生。同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延续性也提出了挑战,即在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比较优势仍然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高速经济增长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劳动力供给,以保持增长的可延续性。应对好劳动力短缺的局面,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相当重要。  第1节 中国的人口转变  各国都经历过或预期经历1个完全的人口转变,但是,中国的人口转变是独特的。其独特性主要在于,所有理论上预期对人口转变会产生影响的因素,在中国的这个进程中都发挥了作用。也就是说,在中国的人口转变进程中,不但有普遍存在的常规因素的作用,也有非常规的制度安排产生的巨大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人口转变的成功完成。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也相应打上了这个人口转变的烙印。本节从介绍影响人口转变的1般因素入手,讨论中国独有的人口政策,和各种常规和非常规因素对这个转变的相对贡献,以便为认识中国式的2元经济发展进程提供分析基础。  1 人口转变的影响因素  根据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口转变通常要经历1些共同的阶段。第1阶段特点为高诞生率、高死亡率,从而致使低自然增长率;第2阶段特点为高诞生率、低死亡率,致使高自然增长率;第3阶段特点则是低诞生率、低死亡率,致使低自然增长率。对初期得到发展的欧美国家来’说,人口转变是1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调和的进程,因此,通常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而对后来的发展中国家来讲,人口转变遭到诸多外生因素的影响,与初期的变化轨迹相比,产生了1系列的偏离。  人口转变的第1个阶段是与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10分低下相联系的,在死亡率很高的情况下,人口只有靠高诞生率才能保持本身的再生产。初期发达国家和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阶段上没有产生甚么显著的不同特点。  第2个阶段是与生活水平初步得到提高、卫生条件改良相联系的。但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良,在初期的进程中是作为经济发展的1个内生结果,而在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却可以是从外部输入的。在后1场合,当输入的医疗技术和卫生条件致使死亡率降落后,生育率降落的反应要滞后很多,造成这个阶段的长时间存在,不能及时过渡到人口转变的第3个阶段上,以致人口增长率长时间处于较高的状态。  虽然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上述不同,致使人口转变产生的基本因素却是相同的,因此,撇开延续时间的长短,人口转变从进程来讲有着诸多的共同的地方。下面,我们总结影响人们生育行动的几个基本因素,人们的生育决策和生育行动,终究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经济发展水平。这个变量与生育孩子的直接本钱有关。逾越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界限的贝克尔(Becker,1960),率先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生育决策和生育行动。他认为,子女通常被父母看做是1种特殊的消费品,而生育行动则被看做是消费者对子女需求的反应。既然生育、抚养和教育子女像所有的消费行动1样,需要支出物资本钱,因此,家庭的财务预算始终会构成父母对孩子需求的硬束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家庭预算束缚,即家庭对生育孩子的负担能力,是制约人们生育决策的重要变量。
上一集:没有了 下一集: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附近好友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易斯探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