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银行卖中国农业银行人寿保险险合法末

储户在银行被中国人寿保险员忽悠买了保险 存款变保单 损失谁来补
&&& ■本报记者 郑梦超
&&& 原本是到银行存钱,却被忽悠购买了中国人寿投资分红型保险,而保险到期后收益率并未达到当初业务员的承诺。近日,北京市延庆县部分消费者向某银行延庆支行索要相应赔偿。
&&& 保险公司在银行营业网点内驻点销售保险的情况曾经非常普遍,往往存在将保险宣传为存款、夸大收益等误导消费者的行为,2010年11月,中国银监会以“特急文件”方式,叫停保险产品“驻点销售”。但对于消费者被误导、存单“变”保单后的损失谁来弥补,一直没有明确说法。面对这一困境,法律人士建议,被误导购买保险的消费者,可通过购买的保险保费金额占家庭收入比例过高,来举证自己对缔约目的存有重大误解,以求得补偿。
&&& 被忽悠买保险
&&& 面对该银行北京延庆支行大堂经理值班办公桌,61岁的当地居民严女士心情复杂。6年前,她与老伴就是在这里,被一名打扮与银行职员相近的保险公司人员忽悠,买了10万元投资分红型保险。“因为穿着相同的工作服,我们一直认为她是该行的人。她对我说,买这种保险的收益要比5年定期存款利率收益高很多,并一再保证绝对不会低于5年定期存款利率。”严女士说,随后,这名“员工”又将她领到银行柜台,称钱还是存入该行,与定期存款一样,5年后到期,结算本金利息。
&&& 一系列的行为都让严女士确信,自己的钱存入了该行。“本来我就是来存钱的,考虑到收益率更高,我就同意了。”严女士说,没想到,14天后,她收到一套中国人寿分红保险保单,被告知收益按年计算,一年一分红。“去年9月保险合同到期,收益只有1.1万多元,比银行同期利率收益要少很多。”严女士说,按照当时银行5.85%的5年定期存款利率,收益至少相差1.8万元。严女士说,她为此与该行延庆支行交涉,有关负责人称需与中国人寿协商解决。目前,该问题仍在协商中。
&&& 延庆县王泉营村村民张女士也向记者反映了类似遭遇。“我当时到该行存钱,也被穿着该行工作服的保险公司员工忽悠,买了10万元投资分红型保险。结果到期后,收益只有1.1万元,比定期存款利率差很多。”张女士说,中国人寿延庆分公司在与她协商解决时表示,只同意支付2500元作为“安慰金”。“我在村里是扫大街的,每月只有500元工资。到银行存定期也是为了多挣钱,结果却被忽悠买了保险。算下来,买保险的收益要比定期利率亏1.8万元,这可是我3年的工资。”张女士气愤地说,购买保险时,保险公司员工未告知任何风险,只一味强调高收益。
&&& 多人求补偿
&&& 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在银行驻点销售保险俗称“银保渠道”。因保险公司员工穿着与银行员工类似,导致一些警惕性较差的中老年人易被忽悠,认为自己购买了银行推出的保险,坐等所谓的高收益。但因保险公司销售的理财分红型保险存有风险,业务员承诺的收益率往往无法达到,最终引发双方纠纷。2010年11月,中国银监会以“特急文件”方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明确叫停保险产品“驻点销售”。
&&& 然而,《通知》下发前受骗的消费者,问题解决起来却并不容易。
&&& 据记者了解,该行延庆支行近期经常发生由以往驻点销售保险所引发的纠纷。“这事儿是挺多的,每天我们都要处理。居民来我们银行存钱就是我们的客户。出了事,我们肯定要负责,但关键是保险公司的态度。”1月8日,该行延庆支行营业部副经理郎利新对记者说,只要有客户反映误买保险的问题,他都会叫保险公司负责人来接洽解决,“但解决得有个流程,我们也只是负责协调。”
&&& 但在保险公司看来,这种事似乎没有太多协调的余地。“合同上有客户的亲笔签字,是客户的真实意愿表现。所以合同真实有效,没有问题。”中国人寿延庆分公司一名经理对记者说。“现在,我们手中根本没有保险合同,只剩下每年获得分红的通知单。”严女士对记者说,中国人寿公司要求,保险到期后必须上交保险合同,否则不予返还保险本金及收益。
&&& “我们的合同回收后会统一封存或销毁。”中国人寿延庆分公司工作人员刘某对记者说。至于为何不给客户,其称不知情。
&&& 随后,记者与严女士共同来到中国人寿延庆分公司,在其办公区域,记者看到多名穿着朴素的中老年人与其工作人员就保险事宜协商,称当初购买保险时存在误解,要求拿到保险业务员最初承诺的收益。
&&& 与投诉人严女士和张女士类似遭遇的客户有多少人?为何要将客户到期的保险合同收走?此类纠纷将如何解决?记者就上述问题询问中国人寿延庆分公司经理绍某,其称自己无权回答记者,需由上级公司有关人士正式回复。
&&& 消费者存重大误解
&&& 记者注意到,针对银保渠道销售保险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误解,保监会曾多次发文进行提示、引导。2012年5月,保监会发出公告提示合理购买寿险产品的5个关键细节,其中建议根据自身的家庭情况和所处的人生阶段,选购合适的产品。在分析自身保险需求时,首先考虑保障,再根据经济条件安排储蓄和投资理财规划。2012年8月,保监会网站公布《关于在银邮代理机构购买人身保险产品有关注意事项的公告》,提醒广大保险消费者在银行、邮政网点购买人身保险时,要核实产品内容,认真阅读保险条款、产品说明书,了解分红、投连和万能保险产品具有收益不确定的特点。“严女士等人要想维权,关键要强调自己的缔约目的是存钱,而不是买保险。”1月9日,保险业资深律师、北京中高盛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滨对记者说,严女士等人去银行的目的是存钱,但在保险公司人员的误导下才错买了保险,在缔约上存有重大误解。但因其购买的保险合同年限较长,且在长期持有过程中未提出异议,因此在维权上有些被动。
&&& 李滨建议,严女士等人可以通过其购买的保险保费金额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过高,来举证证明自己错买保险。“根据国际惯例,保费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不应超过10%。此外,购买保险的顺序是先基本保障型保险、后投资分红型保险。保险既有保障功能又有投资功能,要先保障再投资。”李滨说,如果购买保险的金额明显超出家庭年收入,可以作为举证的关键点。
&&& “如果消费者要起诉,涉及民事合同纠纷,只能起诉保险公司。如果涉及侵权纠纷,那么银行也可作为被告,承担连带责任。”李滨认为,银行作为保险业务的间接代理人,如与保险公司串通侵害消费者财产权,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此外,银行还应负有一定行政责任,“银行故意与保险公司串通,如采用着装相似的方式来混淆主体,涉嫌欺诈消费者。”李滨说。
&&& 延庆县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陈义东建议,保险公司和银行在推销产品时要对消费者负责,要着眼企业长远发展而不是短期利益,明确身份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如实向消费者推荐产品,尤其是免责条款和风险点,必须详细向消费者介绍清楚,不能只介绍回报而不提潜在的风险。
&&& ●相关链接
&&& 保单将标明风险提示语
&&& 为了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持续健康发展,1月8日,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 《通知》规定,保险公司应在保险单册封面用不小于三号的字体标明风险提示语及犹豫期提示语。
&&& 分红保险风险提示语:“您投保的是分红保险,红利分配是不确定的。”
&&& 万能保险风险提示语:“您投保的是万能保险,最低保证利率之上的投资收益是不确定的。”有初始费用的产品还应包括:“您交纳的保险费将在扣除初始费用后计入保单账户。”
&&& 投资连结保险风险提示语:“您投保的是投资连结保险,投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有初始费用的产品还应包括:“您交纳的保险费将在扣除初始费用后计入投资账户。”
&&& 该《通知》将于日起实施。 (郑梦超)
&&?&&&&?&&银行卖保险爱忽悠 宣传年收益率7%实际兑付2.5%_网易财经
银行卖保险爱忽悠 宣传年收益率7%实际兑付2.5%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片面强调收益而不提示风险,故意回避重要条款,有意将保险产品混同于……商业银行内销售保险产品存在诸多误导现象,招致近七成消费者不满。昨日,武汉市消协对媒体通报保险行业消费热点评议活动的结果。今年8月至11月,武汉市消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该评议活动。从1月1日至11月30日,武汉市工商局、武汉市消协共受理保险类咨询、投诉670件,其中消费争议投诉81件。81件投诉包括,涉嫌保险销售误导或因宣传不实消费者误把保险当理财产品购买的21件,涉嫌以各种理由拖赔、拒赔8件,拖延支付或拒绝支付生成金6件,退保难7件,涉嫌未按合同正常划扣保费3件,涉嫌理财险夸大收益宣传承诺不兑现17件,涉及保险代理银行责任的19件。此次评议发现,投诉数量排在前两位的是生命人寿、;投诉涉及保险代理银行7家,排在前三位的是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和汉口银行。■案例在银行买理财被忽悠买了份到死才能取的保险针对当前保险消费争议中的突出问题,武汉市消协昨日通报了几起典型案例,并进行了相应点评。宣传年收益率7%最后只按2.5%兑付2009年至2011年期间,潘某在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江岸支行分5次购买了共69万元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新鸿泰理财”产品,宣传单上承诺2010年每万元综合收益707.30元(7%)。今年潘某去银行取款时,收益只按2.5%兑付,与当初宣传单上承诺的7%有较大差距,甚至比银行定期存款还要低,潘某认为受骗,与银行交涉多次无果后投诉到武汉市消协。点评:代理保险银行营销误导消费者的情况较为突出。一是虚报、谎报理财险的回报率,在介绍保险条款时存在片面强调收益而不提示风险的现象,故意回避重要条款。二是头大尾小,在财险宣传时强调当年回报率高,后面模糊宣传手法、故意不强调,有可能后面几年负回报或者回报较低。买理财为啥签保单?工作人员误导他签字于某去年8月在汉口银行百步亭支行欲购买10万元理财产品。销售人员推荐时声称该行正在热销的生命人寿银保理财产品,存5万10天后立返8200元。于某签字时看到所签理财产品为保单时即提出质疑,工作人员却解释为理财产品附赠的保险,与理财产品无关,并叮嘱于某接到回访电话时均回答知道就行了。于某信以为真在保单上签字。直到今年保险公司要求于某缴费续保后才知道该产品根本不是所谓的理财产品,而是一份直至死亡才能取回的保险。点评:误导消费者存款送保险产品,在银行办理保险业务时,工作人员不明确说明是银保还是银行理财产品。部分银行网点人员销售保险产品时,有意将保险产品混同于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宣传,误导消费者购买违背自己意愿的保险产品,代理保险人员“骗保”现象仍未根本解决。银行未告知要交36元托管费6万保费险打水漂2010年12月,吴某在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北湖路支行购买人寿保险公司十年期红福宝两全保险(分红型)每年收缴20000元,分五年缴清。吴某2013年10月续保时被告知,其与保险公司的合同因缴费不足被中止,而至此他已差不多缴费6万元。吴某到保险公司了解得知,每年还需向银行交36元账户托管费。因银行扣除36元后造成保费不足而无法划转,导致保险合同被中止,如果退保、续保均要承担几千元的损失。吴某认为银行未尽告知义务,中止责任应由银行承担。经消协介入,银行迅速办妥。点评:消费者在代理银行买保险时,银行往往为其办理保险开户,由银行自动划扣支付保费,推销员不作收取信息等费用说明,甚至代消费者签署须由本人签写的合同,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银行又以托管费或信息费等名目收取费用,导致消费者的保费无法正常划扣到保险公司而保险失效。承诺“期满一年可取”退保时却称是“终生险”要扣费
梅某于2012年6月通过太平人寿保险公司销售人员购买了20000元鸿发年年保险产品。购买时梅某告知销售人员自己可能随时急用钱,销售人员告知梅某这是一款带医疗险的理财产品,并承诺期满一年后可取,能满足梅某随时提取本金的要求。2012年2月,梅某提出退保时,保险公司以梅某购买的是终生险为由不同意全额退还本金,要扣除一定的本金。消协评议介入后,保险公司退回全部本金。点评:片面宣传银保存款取款自由、故意隐瞒退保要支付高额费用的风险。一旦消费者提出退保要求,保险公司又以高额手续费等“公司规定”为由侵害消费者利益。
本文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汪志 张镝 李国安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人寿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各类实用论文、工作总结、工作计划,word格式,可直接编辑修改,知识重在应用,分享产生价值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人寿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银行人寿保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