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地寻找一位谁有场地我想合作养殖殖或者别的想法的朋友一起发展。

我要在河南省汝州市老家开办一个规模性的养殖场都需要办理什么手续,优惠政策到哪里办理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在河南省汝州市老家开办一个规模性的养殖场都需要办理什么手续,优惠政策到哪里办理
我有更好的答案
特种养殖证 要是购买的话要到兽医站 请兽医检查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新疆汉族移民的社会融入及其经验价值 ——来自一个典型案例的考察,融入汉族的少数民族 - 汕尾新闻网
汕尾新闻网
&&&&&& & 正文 &
新疆汉族移民的社会融入及其经验价值 ——来自一个典型案例的考察
时间: 04:08
点击:2565次
来自:网络原创
作者:社会学吧
本文为“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投稿文章,作者希望把来自于实地调查的真实情况能够有渠道提供给相关部门参考,以对当下的新疆社会发展与稳定有所助益。
本文所赖以成篇的个案对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迁徙到新疆巴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山东人王。笔者在新疆调查时无意中了解到他的故事,深为感…
本文为“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投稿文章,作者希望把来自于实地调查的真实情况能够有渠道提供给相关部门参考,以对当下的新疆社会发展与稳定有所助益。本文所赖以成篇的个案对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迁徙到新疆巴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山东人王。笔者在新疆调查时无意中了解到他的故事,深为感慨,一直想把这个故事整理出来做一番研究,因为王的经历所揭示的内地汉族与新疆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对于当下新疆防恐维稳、改革发展都有着十分有益的启示。一、王的迁移故事王于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之后来到了新疆。之所以会在那个时候前往新疆,是因为唐山大地震后,全国各地都掀起了防震高潮,王的老家山东临沂莒南县也一样,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大搞防震抗震,人们都不敢在家里睡觉了,都住在空地上搭起的简易棚屋中,生产也不搞了,整天防地震。当时实行的是政社合一的公社制,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都不高,生活也比较贫困,吃饭都有问题。防震不生产,乐得清闲。王当时正值20出头,因家贫尚未娶妻成家,乘着这不用生产的空档萌生了想去家乡之外的地方看看的想法。上哪去看呢?当时王的村里有一位因家庭“成份高”而被迫离乡的村民,据说去了新疆讨生活。王家在外地并无亲戚朋友,要去外地看看,没人投靠,王还是有些心虚的。打听到村中到新疆谋生的村人消息后,王有了具体的去向计划。但新疆路途遥远,家中又无余钱作为盘緾,于是王把家中的一头猪卖了,换得了出行的车旅费后就直奔新疆巴州和静县,找到了在和静县粮食局开车的村人,靠他的帮助找了一个生产队落下了脚。当时到处查盲流(王说,当时城乡二元体制下,迁徙无正式证明将被视为盲流,抓住一律遣返回原籍),没有地方落脚,被抓到是要给送回原籍的。王就是这样来到了新疆巴州的和静县。王在生产队落下脚后,虽然没有熟人朋友,但因为生产队就是种地,王打小生活在农村,农活样样精通,所以地里的活是一把好手,加之因为是外地人,又无亲戚朋友可以依靠,就只能靠自己了,王在落脚的生产队是任劳任怨地认真干活(王的原话),除了农活外,由于王在家乡上过学(据说上到了初中),有文化,所以其他工作也有求必应,认真去做,很快就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王的能干不仅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还引起了当时公社书记的关注。一次书记来王的生产队视察生产情况,看到了正在干活的王,大为惊叹:这娃太会干活了!还有技术!公社书记赞叹之余决定,“这个娃我得拿走!”(书记是山西人)不久就把王找去谈话了,想让他去另一个生产小队当队长。这个公社的二大队九小队基本都是维族人,生产一直上不去。公社书记想让他去这个队当队长,把生产搞上去。后经公社党委研究,直接把王安排到二大队九小队当生产队长,王在到达新疆大约三个月后,就由一个外乡人成了当地一个生产队的小队长,肩负起了带领各族乡亲增产增收的重要历史使命。王的精彩人生由此开始。王担任队长的九小队是一个多民族村落,一共200多户,只有8户是汉族,其他都是维族,维族占比达到98%。王语言不通,开会安排任务协调各种事情都靠翻译。为了实现增产,王仔细考察了当地的土壤及农业生产条件,发现土壤多为盐碱地,种苗都是传统品种,所以产量难以提高。针对这一现实,王首先考虑改良土壤。当时改良的办法一是去碱,但需要大量的水,不现实;二就是涵养土地,通过施肥(农家肥)改良土壤。但维族习惯,种的是卫生庄稼,不习惯用肥施肥,也无积肥习惯。王通过翻译把为什么要改良土壤、提高产值给村民开会沟通,取得村民赞同;同时了解到和静县钢铁厂有大量积肥。和钢成了王实施其增产计划的对象。和静钢铁厂又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钢铁总厂,简称“和钢”。始建于日。建厂背景是1965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指示:“每个省要搞个小钢铁厂,一个省没有点钢,总有点不放心。”“小三线没有钢不行”。1969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扩建新疆军工用优质钢厂的报告”(1969年国务院国发电[69]43号文批复)。8月1日和静钢铁厂大会战指挥部成立,同时该厂破土动工。该厂曾列为全国十五个小三线钢铁厂之一。建厂初期隶属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属师职单位,在三十年间历经停、缓、转产建设的变化,2000年列入全国企业关闭破产计划,2002年l2月26日经法院裁定,实施政策性破产。破产后资产拍卖并重组。和钢投产后下设多个生产企业,因此职工不少。但当时企业条件简陋,职工用厕全为旱厕且无专人清理。王想到的改良土壤肥料计划就是这个对象。通过对村民的充分沟通与动员,王利用冬季农闲,带领汉族维族村民到和钢清理厕所,村民积极性很高,连妇女小孩都出动了,浩浩荡荡去挖厕所、拉粪肥,晚上也干,拉出来后找个地方弄上土垫底,把粪倒上,积肥,用以改造土壤;同时又与兵团联系,更换了老品种麦苗。开春后,改良土壤,种植新苗,加强施肥防虫除草田间管理,当年小麦增产16万斤!当时一亩地能产200斤就算高产了,一下子增产16万斤,王所在的生产队在公社出了名,王也出了名,县上公社大队天天大喇叭宣传(王说)。增产在当时是件大事,当时粮食供应都定量,都不够吃,吃饭是个大问题,所以这一增产,干部群众都高兴。当时队里的粮食、油、肉(集体养殖)供应都由队里统一管理,所有东西都放在生产队的仓库里,按时发放。集体生产共同生活,王担任生产队长将近7-8年,与生产队的维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无论谁家宰羊都一定要请他去,姑娘媳妇见了他都要请他去家里做客,他感到这里已经是他难以离开的第二故乡了。改革开放后,公社制取消,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单干,王的生产队长不能干了,当时正好乡里组建了基建队,王于是到乡里干了一个基建队的队长。后来乡里的三个基建队合并成立了公司(乡镇企业),从1984年一直发展到现在,这个公司改制后基本上成为王的独资公司,并改名为中辰建工集团公司,包括一个物业公司,一个房地产公司,一个城建公司,一个果业公司。果业公司不仅负责加工,同时也种植,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种植灰枣、葡萄、黑枸杞、核桃等经济作物,王的产业仅固定资产粗略计算就已经达到了近亿元。在事业成功的同时,王的家庭也非常幸福,他的大儿子从小生长在和静,是名符其实的“疆二代”,现在是和静一个乡的党委书记;女儿大学毕业后返回了和静,正在了解熟悉父亲的产业,做好接班准备。二、内地汉族迁移新疆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王迁移新疆的成功经历,不仅给他自己的人生谱写了成功的篇章,同时也因他的成功给他所迁出和迁入的农村社会带来了不同的积极影响。(一)对迁入地的影响1.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就业增收新疆土地辽阔,光热条件极好,但土地的沙化与盐碱化使得自然优势受到了遏制。传统少数民族农业种植基本靠天吃饭,施肥、除草、剪枝、嫁接等田间管理相对薄弱,王以一个农民的常识和内地相对较高的农业经营技术与技能首先使自己得以在迁入地落下了脚并站稳了脚跟,同时将内地的农业生产经验直接运用于土壤的改良与粮食种植生产,在较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增产实效。增产不仅解决了生产队的吃饭问题,同时由于县和公社的推崇宣传,也让更多的当地群众尤其是维族群众接受了内地的农业生产经验,以相对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直接推动了和静县的农业生产发展。改革开放后,王虽然开辟了新的生产领域,由农业生产进入了建筑、商贸等领域,但农业依然是他发展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初期实施建筑业奠定发展基础以后,王投资1250万元注册成立了和静天富生态果业有限公司。公司充分利用戈壁荒滩,投资6000万元,建设了1万亩红枣种植基地,2013年建成了面积达6000平方米、年生产加工3000吨红枣的和静县规模最大的红枣深加工生产线,有力地推动了和静县现代农业由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基地建设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层次由农产品初级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的转变,有效提升了和静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产品生产升级换代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当地农牧民的就业与增收。王的和静天富生态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红枣加工线的投产填补了和静县林果业及红枣深加工和包装的空白,大大提升了红枣的附加值。王说,现在(2016年秋)收购的红枣价格是23到26块钱一公斤,经过深加工后红枣卖到了一百块钱1公斤,特级红枣达到了130块钱一公斤,二级的是80块钱一公斤,而且整个销售形势还是不错的。红枣附加值的提升,也增加了种植农户的收入。王的果业公司不仅是红枣种植加工基地,同时也是黑枸杞、核桃、葡萄种植加工基地,也是新疆毛驴、羊等特色养殖繁育基地。其中黑枸杞种植面积200亩,经过2013年以来的种植经营,由2015年产量350公斤左右,到2017年产量预计可以达到10余吨,预计产值达100余万元。王在经营模式上采取的是“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成立了和静育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社带动各族群众一起致富,合作社发展好了,合作社社员的收入也就增加了。生产加工基地还专门聘用公司周边农村的贫困户到公司工作,以帮助当地解决贫困问题。如公司员工米力古木·艾合买提就是和静县和静镇可再村农民,冬闲在家,经招工培训后在这里实现了就业,她和她的工友们在公司当工人,吃饭、住宿免费,每月还有2000元的工资,所以在公司工作很高兴。王的集团仅果业公司就吸纳了近60名农牧民长期在这里工作。同时公司在收获采摘季节还大量聘用短期工人,每天大约可以聘用80到100名,每天每人收入不低于100元。有的家庭同时会有2-3人来干活,一个采摘季的收入就很可观了!王的产业带动让农牧民有了更多的创收渠道,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都在实实在在地悄然提高。2.促进了民族交往与交流增强了民族交融与团结王的成功故事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是,一个外乡人,而且是一个语言不通、文化习俗不同的外乡人,如何能够成功地让占总人口98%的维族群众听他的话并不顾传统的宗教禁忌和文化习俗的束缚,跟着他同心协力去努力改造自然改变命运?如果说当年公社党委的任命还可以强制的话,如出肥积肥这样的活就不是强制就可以干的,毕竟信仰与习俗的力量并非一夜之间就能改变。但王确实改变了。之所以能够做到不仅改变而且自愿跟着他干,王自己总结:关键在沟通。怎么沟通?首先让少数民族社会的权威人士赞同,再由他们去沟通群众动员说服群众。王说,他掌控生产队的方法首先是掌控住生产队的权威,当时的生产队权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制内的权威,如生产队的书记(维族),他是队长,与书记搭档,生产安排没有书记支持显然不行;二是体制外的权威,主要是宗教权威。维族村庄大多“围寺而居”,村中清真寺的阿訇及其他宗教人员就是民族社会中的民间权威。王说,你的意图怎么让维族群众接受?让谁去说服群众?让一个赶小毛驴车的农民去说服行吗?他去说有人听吗?当然不会有人听。但如果让书记去说,让阿訇去说,效果就不一样了。书记懂得发展生产增产增收的重要,阿訇明白增产能够吃饱的道理,这样再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增产增收就容易接受了,再由他们去向群众解释,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逻辑他们的文化可以表达可以推演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向群众解释,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就成功了!这样宗教的禁忌与习俗的束缚就解决了,所以大家去出粪去积肥都非常积极,男女老少都出动,没有群众的赞同和积极参与,增产增收是不可能的!而因为群众的积极参与实现了增产增收,群众得到了实惠,同时证明了付出与收获的真实,你在群众中的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群众对你就有了信任感了,以后的工作就好做了。一个生产队上上下下同心协力,向着一个目标努力,还能发展不好?汉族和维族还是别的民族,还能不团结?王对少数民族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对民族工作的观察与领悟,无形中契合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争取和团结民族宗教上层爱国人士,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成功经验①。虽然生产队书记和村里的阿訇可能算不上民族上层人士,但在少数民族基层乡村社会,他们却是号召乡里的权威。当年年轻的王或许并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但通过与维族农民的共同生活与交流,通过对民族社会的观察与体验,他感悟到了民族社会的运行逻辑,并顺势利用这一逻辑实现了与各少数民族的相互尊重与团结,就如他自己所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真是像“石榴籽那般紧紧地抱在一起!”王由此与维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始终记得,当年粮食短缺,维族群众用玉米去换来了有限的大米做抓饭以庆贺传统节日,一定要请他一起享用;妇女们也不把他当外人,在冬季农闲时节,她们往往会穿着大皮祅到他家做客,聊到高兴处就在家中翩翩起舞,俨然一家人的感觉。王对民族社会和民族交往的感悟一直保持到现在,即便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一无所有的外乡人了,但对少数民族社会的理解和真情却始终不变。他的企业用人来源,依然依靠周边村庄的宗教权威来获取。已经取得成功的王,一直想要报答这块给予他精彩人生成功事业的热土,但报答的方式依然是以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为前提。他并不主张无偿援助,他以主要聘用贫困家庭人员为公司职员的方式,帮助贫困的维族同胞改变现状。但如何才能够精准获得扶助对象?仍然依靠农村社会中的权威来确定,阿訇为王带来需要扶助的对象,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有尊严地获得改变现状的条件,这是一种助人自助的理性援助,也是一种对弱者的尊重。当然,除了贫困户是首要的招聘对象外,王还实施着另一项深具意义的行动,那就是对当地民族下一代的浸润与影响。收获季节常常和学校暑假同期,不少大中专甚至高中生放假后都会来基地干活,王对学生工来者不拒,不论干好干不好,一样都是100元。一个假期下来,学生们挣到了学费,为家庭减轻了负担,同时也体现了自我价值,大多满怀欢喜。他对学生工们则有着另一番想法,他说,学生们来干活,公司看重的不是他们的劳动力,看重的是他们通过在公司干活,能够接触到现代企业现代生产加工技术,能够从观念上得到改变,技能上得到收获,在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锻炼,能让这些新疆未来的建设者得到培养和提高。王的眼光与胸怀不得不让人敬佩!正是这种为他人真诚着想的行动,赢得了维族群众的真情回报,所有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不仅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为公司做出贡献,而且也都真诚地维护着公司的权益。王所聘用的果业公司维族总经理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两位来自阿克苏的维族务工者来到公司,但只工作了不到两天,维族总经理就让他们离开了,因为他感觉到这两位求职者不能按照公司的要求认真工作。他毫不犹豫的做出停止二人工作的决定,维护了公司的正常工作秩序。正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真诚交往交流,富有成效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融合。王的员工中,从未出现过与暴恐有关联的任何行为,民族团结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因为不论哪一个民族,都不会愿意让自己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进程受到破坏。3.以现世的幸福追求引导淡化宗教影响王对维族社会的观察深感宗教对维族群众的影响十分深厚,对宗教的虔诚信仰体现在维族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中的维族群众也不例外。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一天要做五课,信仰虔诚的维族群众到了时间,无论什么场合在做什么事情,往往都会停下来进行宗教礼拜,这显然会影响正常工作秩序。对此,王并未强行禁止,而是在尊重维族宗教信仰的前提下,一方面通过阿訇对到基地工作的员工进行工作,从宗教信仰的本质上引导员工对宗教的认识和情感,同时约定大礼拜(每周五)放假半天,所有员工可以到清真寺进行正常礼拜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平时礼拜时间坚持工作的员工给予加班奖励,使一些员工自愿放弃平时的礼拜而继续工作,尤其是年轻员工,大多愿意获得加班奖励而放弃一天中上班时间的功课,这样既照顾到了员工的信仰需求,同时又引导员工正常时间遵章工作,逐步淡化宗教对员工的影响,引导员工在保持传统信仰的同时努力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二)对迁出地的影响1.带动了迁出地的人口流动,推动了民间社会对新疆的援助王的成功不仅对迁入地带来了积极影响,对迁出地也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和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通讯的便捷,王与内地家乡的交流也不断增多,他在新疆的成功在家乡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村中不少人也想要尝试更多的发展可能,于是不少人前往新疆投奔王,希望在王的帮助下获得发展机遇。据王介绍,粗略估计,王家乡的亲戚朋友现在在新疆各地从事各种行业和工作的,已经有100多人,仅王姓家族就多达几十人。他们的入疆,带来了内地先进的技术与发展经验,更潜移默化地把内地的发展理念融入到其生活与工作的地方,在国家大规模援疆尚未开始之前,他们就以民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与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共谋发展,新疆也以丰厚的收获回报了他们。这种内地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经济交往为纽带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实现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之间的互利互惠、共赢发展的良好态势。2.有助于形成内地对新疆和少数民族的正确认识与判断迁出地流动到新疆人口的增多,不仅有助于缓解内地人多地少、人口与就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与矛盾,同时也有助于迁出地对新疆自然地理、人文风情的了解与认识。迁出地的入疆人员不断往返于内地与新疆之间,势必带回对新疆更多真实而具体的信息。通过迁出地流向新疆人员以不同方式输送回来的信息,增进了内地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了解与认识,有助于双方形成对彼此的正确认识与判断,使遥远的距离不再成为阻隔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了解与认识的屏障,从而也为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的总体稳定培育了土壤。三、由新疆汉族移民个案所带来的经验价值与启示(一)融入少数民族社会其实“很简单”王移民新疆的成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然而王却并不以为然,认为他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外乡人能够融入新疆这样一个与内地文化有着相当不同的少数民族地方并取得成功其实非常简单。如何解决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所带来的融入困难,他说“非常简单”!而这在我们看来是相当的不简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认识差异呢?王以一个农民的朴实道出了他的秘籍。他说,其实少数民族是非常单纯的,他们和我们汉族不一样(!),因为他们单纯,所以他们质朴真诚,只要你对他们好,他们一定对你好,这就是关键!你对他好了,他当然对你好。你如果整天少数民族这个那个的,他就不会和你来往了!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充满戒备,那他们还会和你来往吗?得不到信任与尊重,交往没有真情与实感,不论物质上给予再多,也难以获得他们的真情,甚至还会把大多数少数民族推到对立面去,这正好是我们的敌人、是暴恐分子所希望看到的结果!我给他们开会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公民,应该团结在一起,把自己的生活搞好,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他们很认同很认同!要不认同他们怎么会跟着我干?生产队的时候,去出粪积肥,多臭,可男男女女都去了,大家一起同心协力干,结果就增产了,有了好收成了,能吃饱了。现在我种灰枣、葡萄、黑枸杞,仍然用农家肥,拉那个猪粪多臭,可少数民族员工都给我拉到地里给果树上肥。你对他们好他们知道,所以都听你的,你怎么安排他怎么去干,你不去安排的事情他也给你出谋划策,教你怎么干。你说这不是很简单吗?王认为融入过程“很简单”的结论与我们已有的经验显然有所不同,同时也与社会融入理论有所不符②。在王的融入过程中,迁入者王并未与当地民族实现文化或行为同化,王在新疆生活40年,至今除了日常用语外,依然不能讲或听维语,其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并未与当地民族同化,如他所说,当与维族同胞共进抓饭时,“他们用手抓,我用勺子”;他也没有与当地人婚姻同化,他是回到内地老家娶的媳妇,并带回新疆成的家。但是,使得他能够融入当地民族社会,改变他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的关键,在于通过与少数民族一起生活工作,他对少数民族的观察了解,使他改变了对少数民族的成见甚至偏见,他看到少数民族比汉族更单纯,因此更要把少数民族也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这种族群间偏见观念的消除,使得他在行为上得以平等真诚地与少数民族交往和交流,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真心实意的交往换回了同样的尊重与真情,所以在他的社会融入过程中,基于价值和政治取向的冲突并未发生,反倒是在他的感召下,在公共事务的融合中,少数民族群众强化了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从而实现了民族之间为着同一目标的团结与协作,实现了一方社会的稳定与安宁。这样的认识与判断是合乎新疆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实际的,这样的行为与交往也是适用于新疆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社会的,如果都能如此“简单地”实现汉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与融合,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是不难实现的。(二)彼此尊重宽容与理解其实很重要王认为融入少数民族社会其实“很简单”,但要做到“很简单”,彼此的尊重宽容与理解就很重要。王在长达40年的岁月中,能够“很简单”地与少数民族交往交流最后实现交融,很不简单的是他始终秉持对少数民族尊重宽容与理解的态度。王担任生产队长后,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何以指挥组织生产?他选择了对体制内与体制外双重权威的尊重态度,同时还选择了通过一位重要的联结人来表达他的尊重,这就是他的维语翻译。这位翻译时年40余岁,上过学懂汉语,是当时少有的维族知识分子,但因为曾经在工作中犯了错误(“文革”期间所犯错误大多有冤案之嫌),被革职回家。王担任队长后,不在意他的错误过往,让他为自己担任翻译。充分的信任与理解使得这位维族知识分子深为感动,全心全意地为他做好翻译,不仅准确传达他对民族社会双重权威的尊重,同时也把为生产队发展的真心实意完整到位地加以解释,从而赢得了民族社会双重权威的理解与认同,由是得以让维族群众不顾习俗和宗教禁忌,男女老少一起出动跟着他出粪积肥,接受他的种植管理方法而终获成功。对此王深为感慨:“语言沟通很重要。他给你翻译得好跟翻译得不好,也是两个概念。”改革开放后王虽然事业越做越大,但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始终未变。在他的养殖场里,最肥最壮的羊都是给维族员工过节用的。每当维族回族的重大节日古尔邦节到来之际,他都会让维族员工去羊圈挑选最中意的羊作为节日的献祭;平时的生活交往中也非常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决不强迫员工违背意愿去工作。对少数民族的尊重让王也获得了同样的尊重与爱戴,如王反复强调的:他们对我都很好!很好!王不仅获得了公司员工的尊重与爱戴,同时也获得了当地维族干部群众的信任与尊重,和静县财政局长在任时与王的交往使其对王十分赞赏,退休后来到了王的公司,担任了果业公司的总经理,成为王的高管。和静镇可再村的阿訇,一直为王引荐村民到王的公司工作,并且他自己就是一位能干的农技员,剪枝、嫁接、除草、施肥都干得很好,不仅自己干,还利用讲经布道时培训村民和员工,同时还承担着向村民和员工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发展政策的重任。王对少数民族的信任与尊重,使王在获得尊重和爱戴的同时,更得到了不同层次少数民族的真诚合作与鼎力协助,为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而有利的条件。(三)宗教利用得当其实也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很深厚,他们的信仰是很厉害的”,这是王对少数民族社会的观察结论之一,这一观察是合乎新疆民族社会实际的。正如王的另一观察所言,少数民族其实很单纯。正是因为单纯,所以他们对自己与生俱有的信仰相信得很虔诚。但由于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没有受过较高的学校教育,难以从学理上理解和信仰宗教,他们宗教信仰观念和体系的形成大多来自于宗教活动过程中宗教人员如阿訇的传道讲经,因此阿訇讲什么怎么讲就是少数民族信仰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王充分意识到宗教在民族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也明了宗教人士阿訇在民族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他对民族社会运行逻辑的正确认识,因此在他的发展过程中,阿訇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阿訇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使王在他不同时期的工作中都争取得到阿訇的支持与帮助,而阿訇通过给予王支持和帮助,也获得了社会声望与经济收入的双重回报。从其社会威望来说,因为给王推荐劳动力而得到村民的好感和被扶助的感激,由此使其社会声望在宗教事务之外得到了提升;同时,因为与王的交往关系,他和家人是首先获得工作岗位的对象,如前述阿訇在王的公司里就干过剪枝、施肥、除草等工作,据阿訇自己介绍,他媳妇也在王的公司干活,两个人一个月至少也有4-5000元的收入,这对于阿訇一家来说是一项非常不错的收入。而在阿訇的青年时代,曾有过因家贫交不上学费因而未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惨痛经历。王与阿訇的交往显然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阿訇自己在这种交往中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其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这种影响和改变当然也会体现在他的宗教事务中,尤其是讲经布道中自然就会多了一些把经典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解释与说明,甚至直接讲解种植技术、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发展政策,这也显然是有利于民族社会发展与进步、稳定与团结的,所以宗教信仰本身其实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去引导正常信仰。暴恐分子之所以能蛊惑少数民族,就是利用少数民族对宗教的信仰来煽动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也利用宗教信仰而给予积极的引导呢?王的成功或许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王的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最重要的或许就在于“心相通”。只要“心相通”,各民族之间因文化的差异、地理的隔绝、语言的不通等等所带来的交往障碍其实都是可以克服的,各民族之间的真诚团结也是可以实现的,长治久安政通人和的局面当然也是可以形成的。而现实中如王一样因为各种原因而迁移新疆开创事业成就人生辉煌的汉族移民,无不都有着和王一样的感悟与慨叹,虽然他们都只是民间社会相互交往的一个个零散的个案,他们的事业和成功相较于国家层面的援疆规模和成果或许微不足道,但他们一个个融入新疆基层社会所推动的点滴进步与发展,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和引导,或许对于迁入地的影响与改变更加具体而实在,对于迁出地固有观念的校正与交往屏障的打破也更加直接而真实,而这一切,或许就是如王一样的新疆汉族移民社会融入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注释:①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61、168—169 页。②See G. Milton: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Glencoe, IL, Free Prees, 1964.调查人:张晓琼工作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本期小编:清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殖合作协议范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