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测量去产能不良资产对银行的影响资产的影响

商业银行如何防控去产能过程中的风险?
我的图书馆
商业银行如何防控去产能过程中的风险?
目前,各地围绕去产能这一任务已经开始布局。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去产能的推进,进一步加大了信用风险,同时又与其他因素造成的信用风险叠加,形成对商业银行空前的严峻考验。为了应对这一考验,商业银行需要启动大谋略,实施大整合,对接大通道,构建大营运,政策层面也要营造大环境。【银联信分析】一、启动大谋略:改革新模式实现信用风险防控形势的好转针对去产能过程中的授信管理问题,商业银行应该站在战略高度,确定授信业务方向,设计信贷投放模式,确保新增授信成为稀释不良贷款的分母,而非增加不良贷款率的分子。一是更深入地把握经济发展和经济动能转化方向,更细致地研究行业、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价值链循环,合理确定授信业务的重点方向;二是在授信业务模式上,更加强调“融资”与“融智”的结合,更加强调授信与投行业务、财务管理咨询等服务的结合,更加强调深入企业价值链经营的理念,即跳出信贷看信贷,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综合服务和金融服务,更加强调专业化和精细化;三是在授信业务方案和产品设计上,更加强调与企业业态特征、风险特征的契合;四是在不良资产经营上更加强调通过恢复客户盈利能力来盘活不良资产,更加强调不良资产的市场化经营。实际上启动防范风险的大谋略,本质要求就是:从宏观上看清经济运行的方向、行业发展的方向;从微观上,诊断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商业模式、销售渠道等。在更加专业和精细化的基础上,设计授信业务和不良资产经营的策略。二、实施大整合:借助新思路实现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盘活一般而言,对于已经投入到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目前已经失去了退出的时机,在这种情况下,上策是考虑恢复客户的盈利能力进而盘活贷款,这也是业界共识。首先,探讨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产能的消化。比如是否可以将产能转移到国内其他地区,或者实现产能向国外输出。是否可以在细分领域寻找产能的消化。是否可以通过产能的转化和产业链的延长与市场对接,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能转化。其次,探讨用“腾笼换鸟”的思路恢复盈利能力。对于产能过剩不是很严重的企业,如果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产品升级、经营模式优化,可以考虑适量追加信贷,盘活原有贷款。或者通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他金融服务方式,实现最终产品转换,实现不良贷款的盘活。再次,探讨用债务置换的方法盘活不良贷款。具体操作模式是:梳理客户的债权债务关系,向第三方发放贷款,前提条件是,第三方接收问题企业或接收问题企业的部分债务,通过这种置换,提升还款可能性。最后,通过产能过剩企业并购重组实现盘活。对于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行业,商业银行应支持企业之间的并购和重组,以此提升产业集中度。商业银行应提前介入,通过提供财务顾问和投行服务,或者联合投行共同参与,提供合适的产品、方案和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实现兼并,恢复盈利能力,盘活存量贷款。三、对接大通道:应用新手段实现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如果盘活的路子走不通,那就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对接市场化通道。事实上,在银监会56号文、82号文出台之后,假出表类的交易结构基本上失去了生存空间。第一,考虑业务外包法。即经过公开竞争的程序,选定有资质、声誉良好的社会中介机构,将不良资产清收外包给这些机构。第二,积极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纯粹市场化的手段,操作步骤与一般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类似,即“组建基础资产池→聘请中介机构(信托机构、承销商、财务顾问、税务顾问、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律师、资金托管及结算机构等)→开展尽职调查→资产池现金流预测→证券化产品结构设计→信用评级→拟定交易用文本→监管部门备案→信托设立→证券化产品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关键在于:一是选择有影响力中介机构进行合作。二是做好资产池的构建。根据债项安排挑选资产,为了确保现金流,可以放一些重组后的信贷资产和抵债资产。三是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选定SPV。四是合理选定风险自留产品,并在资产出表后承担尽职管理责任。五是在产品设计上,专业化地设计信托结构和产品分层,合理设计信用增级机制。第三,审慎尝试不良资产债转股。关于不良资产债转股,很多专家担心成为压垮银行的“稻草”,从而成就“僵尸企业”到“僵尸银行”的传染。实际上,不良资产债转股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选择的主动权仍在银行。从逻辑上看,债转股至少从两个方面给商业银行开启了政策空间。一是允许商业银行持有工商企业的股份,为投行化运作打开了空间。二是从产融结合方面打开了空间。因而,商业银行可以审慎地尝试,既为了实现不良资产的价值,也为今后换取更多业务空间而练兵。新书来啦银联信《行业授信政策要点通用手册》主要由四个模块的内容组成,具体介绍如下:1.2015年行业发展运行特征通过对行业发展现状及形势、行业及细分运行特征、行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对本行业的影响以及各地区的行业经营平均水平与全国对比等的精要分析概述,形成对行业2015年运行的总体运行特征的把控。2.2016年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在梳理行业主要产业政策导向的基础上,结合2015年的行业运行情况,对2016年的行业运行趋势作出预判,帮助银行追踪趋势和寻找机会,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营销战略,以适应新的市场挑战,将环境的变化转化为银行发展的机遇。3.2016年行业风险提示本部分对该行业2016年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产业链风险等方面的风险进行梳理总结,并引入“银联信行业风险预警指数”,为商业银行在选择进入该行业时作出信贷风险趋势判断,并为该行业的信贷风险防范提供切实可靠的建议。4.2016年行业授信政策要点在结合各行业运行特点,充分把握国家经济政策、行业政策等要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各行业的授信主体、项目的选择导向、准入标准以及授信的注意事项等,为广大客户在制定授信政策时提供要点指引,决策依据。本部分我们将给出商业银行选择进入该行业的总体授信态度及细分行业授信态度(重点支持类、适度支持类、审慎介入类、严格控制或压缩退出类)作为参考。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去产能考验银行业智慧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去产能考验银行业智慧  =本报记者
张末冬  按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去产能毫无疑问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和银行业的重要任务。银行业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支持实体经济结构调整,着实考验着银行业智慧。  今年2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与《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未来3到5年,煤炭产能退出和减量重组分别为5亿吨左右,并用5年时间压减粗钢产能1亿吨至1.5亿吨。  相关配套政策正在逐步健全。据了解,财政部用于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补偿和安置180万人员的1000亿元去产能奖补资金,目前已经根据各省产能压减指标进行分配;对于申报退出的煤企,国家财政将按每吨150元补贴;对于没有开采完的煤矿,国土资源部门将对没开采的部分返还资源价款。另外,山西等资源大省也出台了人员安置、产业转型等具体措施,着力将去产能过程中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金融方面的政策也不断推出。4月份,牵头银监会、、保监会印发《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积极做好去产能的信贷服务,满足钢铁、煤炭企业合理资金需求;同时,严格控制对违规新增产能的信贷投入,加强直接融资市场建设,支持企业债务重组和兼并重组,支持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  记者近日在调研中发现,银行业在参与、支持行业去产能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即做“减法”多,做“加法”少,片面注重对违规新增产能的信贷的控制,注重压缩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的贷款,而在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满足钢铁、煤炭企业合理资金需求方面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够。  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值得探究。前些年,我国经济保持着世界瞩目的发展速度,不仅给银行业提供了庞大的优质资产,也大大促进了银行业资产规模以及利润的增长和提高。然而,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速有所回落,部分行业和企业利润下滑,面对这一局面,多数银行还没有及时转换思维观念,粗放的信贷投放理念以及对行业“一刀切”的信贷投放思路仍然存在。  针对这一状况,应如何更好地去产能?一方面,银行应切实做好“减法”。对未取得合法手续的钢铁、煤炭的新增产能项目,一律不提供授信支持;对违规新增产能的企业停止贷款;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以及落后产能和其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  另一方面,应避免“一刀切”。虽然以“堵”为主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增量信贷流向产能过剩行业,但是,如若控制不当,将可能致使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银行业信贷风险剧增。只“减”不“加”,对银行转型不利,也不符合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需要明确的是,去产能旨在消除行业中的落后部分,让行业更有活力,而非消灭行业本身。  我们注意到,过剩产能行业中不乏有着前景光明的企业,对于这些企业,银行还需做“加法”,即充分认识到钢铁、煤炭行业的战略地位,对技术设备先进,产业有竞争力、有市场,虽暂遇困难但经过深化改革和加强内部管理仍能恢复市场竞争力的优秀骨干企业,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应继续给予信贷支持。  由此看来,疏堵结合才是解决当下产能过剩问题的正确思路。这要求银行业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运用更多智慧积极参与去产能。对此,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认为,过去几年,银行业在加强风险管理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切实把控住了风险,也提高了资产质量。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风险评估也在一定程度上偏向简单化、程序化,个别银行甚至在操作上过度重视行业的内容而忽略了单个企业的具体情况。  对于目前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也表示:“当实体经济困难的时候,应该适度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金融机构自身的健康,而不顾企业的发展,那么银行最终也会成为一个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注入金融血液,强化自身风控能力,银行业在去产能中,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更精准的行动。
责任编辑:陈永乐
我国刚迈入工业化中后期,生产活动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刚刚超过第二产业,但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服务业比重偏低,导致劳动收入相对于资本报酬偏低。同时,高质量人力资本比重偏低,也影响到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
在不确定性的时期,全球投资者会转向那些能够略微实现经济增长,同时社会稳定和尊重法律的国家。尽管有选举周期伴随的政治噪音,美国再次被证明其三权分立制度可以有力地为其未来保驾护航。这可以从安邦保险高价收购美国资产看出来。
凡是那种毛利率超越同行一大截,F10里面没几个机构的牛逼公司,小心他们都是来坑爹的,千万别抓住下一只死亡股票。谁会成为下一只死亡股呢?
万科与黑石的交易,购买黑石地产资产不会是终点。看目前的万科宫斗发展,黑石套现之后买入关键股权非常有可能。这,也许就是王石及管理层的后发制人。如何理解银行股“发飙”:一切根源还是去产能
周一(8月28日)A/H金融银行股延续上周五行情,领衔上涨,其中交行A/H领跑。是什么推动了银行股的这一波飙涨行情?多家券商研报均指出,银行股近期走强刚刚开始,且可持续。银行股发力归根到底是上游周期行业去产能效果显现盈利改善,降低了对银行坏账的担心。随着资产质量上升坏账风险下降,商品价格上涨推升通胀预期带动利率上行,盈利改善前景向好。:重估资产负债表驱动上涨中金公司分析师张帅帅指出,上周四交行/南京等银行披露财报,资产质量指标好转,逐步验证“资产质量指标全面向好,年内不良余额可能见顶”的判断。中金认为,资本质量问题高估明显,后续财报将予以确认。目前宏观经济环境显著区别于2011~16年的“名义GDP增速滑落+不良迅速攀升”时期,而A/H估值反应潜在不良率5.8/8.7%,H股显著高估。与此同时,2014年以来降息影响已充分反映银行股上涨可持续,利息收入驱动盈利能力反转。中金预计2Q17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5.4%,显著高于3Q16最低点时的-8.2%。中金同时也指出,以上观点存在的风险是宏观经济企稳及资产质量改善不及预期。:和周期行业基本面上互相促进招商证券行业点评维持银行业推荐评级,认为银行股近期走强主因是对基本面向好趋势的体现,刚刚开始,且可持续。招商证券预计银行板块中期营收端将站稳阵脚,随着资产质量改善的趋势进一步深化,利润增速也将有所改善。随后披露的中期业绩将成为基本面催化剂,持续助推银行估值。招商证券指出,随着金融降杠杆“三三四”自查自纠基本结束,边际负面影响已经消除,继续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阶段已经结束,对息差和中收压力最大的阶段,也已在今年二季度出现。因此,招商证券预计银行三季度营收端将有明显起色。银行业和周期行业,在基本面上是互相促进的,周期行业盈利改善驱动银行不良压力缓解和盈利改善。招商证券认为,虽然银行股和周期股在股价上存在轮动和竞争关系,但银行股的竞争压力正在缓解,而周期行业盈利改善带动银行盈利改善的逻辑还在。招商证券给出的风险提示,也同样是宏观经济加速下滑,资产质量恶化超预期的可能性。姜超:商品价格大涨推动利率上行 支撑金融业盈利改善首席经济学家姜超指出,利率回升将支撑金融业盈利进一步改善。商品价格的上涨改善了产能过剩行业的盈利,降低了对银行坏账的担心,但对金融行业盈利前景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利率预期的变化。一方面,商品价格的大涨推升了通胀预期,推动利率上行。另一方面,居民加杠杆增加信贷需求,而金融监管的加强使得企业融资需求回归银行表内,上半年信贷需求显著回升,下半年银行信贷供不应求,贷款利率的回升是大概率事件,利率的回升对银行和保险都意味着盈利改善。但姜超同时也警告,无论是周期品价格上涨,还是贷款利率上升,都意味着经济运营的成本上升,要搞清楚谁在为成本上升买单。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augusli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本日热门资讯
一周热门资讯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邬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柜员的产能来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