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意味着刘易斯拐点转折点的到来吗

刘易斯转折点的中国考证--《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刘易斯转折点的中国考证
【摘要】:改革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时期。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期间,劳动力供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现代部门转移;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大量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正在为被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减缓,局部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的问题所困扰。有学者将这些现象归结为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来到的表现,认为中国经济已经从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进入了劳动力短缺阶段,中国经济之前的高速增长势头将难以持续,中国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然而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质疑,中国的劳动力是否真的已经进入了短缺阶段,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是否真正意味着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会因此而放缓、甚至停滞呢?因此,正确判断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有助于认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并决定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道路。
本文基于二元经济理论,运用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Minami准则,从劳动力工资分析,传统农业部门工资与劳动边际生产力比较分析,传统农业部门工资与劳动边际生产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传统农业部门对现代部门劳动力供给弹性,传统农业部门的经济租金份额,五个方面对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进行考证。在基于一系列数据分析以后,笔者认为目前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还没有到来,短期内中国仍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目前出现的“民工荒”只是刘易斯转折点的假象,中国经济增长近期内不会受到劳动力供给的制约。然而,民工荒”反映出农民工工资过低、工作条件差、环境恶略,企业对农民工的权利漠视,因此从中期来看,国家应该完善对劳动力市场的各项制度建设,促进农村过剩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推动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型。从长期来看,人口转变会使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中国也将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从长期来看,人口转变最终会使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也会转移完毕,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终将到来。应该积极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从单纯依靠增加资本或者劳动力投入的增长方式转向依靠技术进步以及制度调整的增长方式。政府应该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强人力资本的培养,挖掘潜在的人口红利。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为老龄人口养老提供保障。
本文全文共十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这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并回顾相关文献。本章首先对二元经济、刘易斯转折点、生存工资进行解释,然后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评价,指出学术界对刘易斯转折点理解上的普遍误区。
第三章对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Minami准则等相关理论模型的主要思想进行详细梳理,该部分是后面第四章到第九章的理论依据。
第四章对农业生产函数进行测算,这一章是第六章到第九章的计量模型基础。
第五章从劳动力工资水平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本章分别从劳动者工资总额、非熟练劳动力行业收入差距分析、农村实际工资与农村纯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居民纯收入与现代部门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四个方面对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中国目前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工资的上涨是非劳动力供求关系导致的,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还未到来。
第六章对实际工资和劳动边际生产力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判断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分析发现,中国正稳定的处于刘易斯第二阶段。此外,基于刘易斯模型对刘易斯转折点的定义判断,目前农业实际工资缓慢上升不能作为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的标志。
第七章通过分析农业部门实际工资与劳动边际生产率之间的相关性来判断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很低,因此认为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尚未到来。
第八章分析传统农业部门对现代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弹性,以此来判断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从这个角度分析也表明,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还没有到来。
第九章从农业部门经济租金份额的角度来判断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具体地,本章分别从农业市场参与率以及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从业人员的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市场参与率小于农村租金份额,农业就业人员比例高于农业劳动力工资份额。因此,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还未到来。
第十章为结论及政策建议。首先通过全文的论证认为刘易斯转折点尚未到来,其次针对未来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现实提出一些应对之策。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新的指标测算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国内大部分通过估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或者劳动力的总数来判断刘易斯转折点。本文基于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Minami准则的相关理论,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劳动力工资分析,农业部门实际工资与劳动边际生产力比较分析,农业部门实际工资与劳动边际生产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农业部门对现代部门劳动力供给弹性分析,农业部门的经济租金份额分析。一方面,弥补了国内学者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判断时主要依据现实经验而缺乏理论支撑的问题。另一方面,更全面的考察刘易斯转折点增加论证的可靠性。
第二,在计量指标选取以及方法上创新。在对农业生产函数进行估算,利用粮食生产每亩所需的物质费用、每亩用工数量数据由于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保证了估算的准确性,修正了其他学者利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估计产生的估计误差。在对农业部门实际工资与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关性进行分析。文中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回归,并避免了南亮进之前所提到的一些回归问题,改变了南亮进之前只能用截面数据进行估计的问题。
第三,对学术界对刘易斯转折点的认识误区进行辨析。这有助于正确理解刘易斯转折点的相关理论,为正确判断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奠定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F249.2;F224【目录】:
摘要4-7Abstract7-161. 导论16-24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6-20
1.1.1 研究背景16-18
1.1.2 研究意义18-20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20-22
1.2.1 研究内容20-21
1.2.2 研究思路21-22 1.3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22-24
1.3.1 研究方法22
1.3.2 创新与不足22-24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24-60 2.1 相关概念24-28
2.1.1 二元经济24-25
2.1.2 刘易斯转折点25-27
2.1.3 生存工资27-28 2.2 文献综述28-59
2.2.1 关于中国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存在的争论28-29
2.2.2 对中国已经通过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29-31
2.2.3 对中国正处于刘易斯转折区间的判断31-33
2.2.4 对中国尚未到达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33-47
2.2.5 对刘易斯转折点的认识研究47-49
2.2.6 对刘易斯模型的修正49-52
2.2.7 研究评论52-59 2.3 本章小结59-603. 理论模型60-80 3.1 刘易斯模型60-68
3.1.1 两部门划分60
3.1.2 模型假设60-61
3.1.3 主要思想61-63
3.1.4 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63-65
3.1.5 关于经济转折点的判断65-67
3.1.6 刘易斯模型的评论67-68 3.2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68-73
3.2.1 两部门划分68
3.2.2 主要思想68-70
3.2.3 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释放70-72
3.2.4 农村消费城市化72
3.2.5 刘易斯模型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对比分析72-73 3.3 MINAMI准则73-79
3.3.1 两部门划分73
3.3.2 主要思想73-76
3.3.3 对刘易斯转折点的解释76-77
3.3.4 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标准——Minami准则77-79 3.4 本章小结79-804. 农业生产函数测算80-98 4.1 数据来源80 4.2 模型设定80-81
4.2.1 中性技术进步型柯布——道格拉斯农业生产函数80-81
4.2.2 变弹性农业生产函数81 4.3 指标选择81-89
4.3.1 选择原因81-83
4.3.2 指标解释83-89 4.4 估计结果89-95
4.4.1 对中性技术进步型柯布——道格拉斯农业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89-93
4.4.2 对变弹性农业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93-95 4.5 测算存在的问题95-96 4.6 本章小结96-985. 劳动力工资分析98-120 5.1 劳动者工资总额分析98-101
5.1.1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98-99
5.1.2 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99-101 5.2 非熟练劳动力行业收入差距分析101-104
5.2.1 理论依据101-102
5.2.2 非熟练劳动力行业间工资差距102-104 5.3 农村实际工资与农村纯收入差距104-109
5.3.1 理论依据104-105
5.3.2 农村实际工资估算105-108
5.3.3 农村实际工资与农村纯收入差距108-109 5.4 农村居民纯收入与现代部门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109-119
5.4.1 理论依据109-110
5.4.2 农村居民纯收入分析110-112
5.4.3 农村居民纯收入与现代部门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112-119 5.5 本章小结119-1206. 农业部门的实际工资与劳动边际生产率比较分析120-131 6.1 农业部门的劳动平均生产率、劳动边际生产率、实际工资测算120-123
6.1.1 农业劳动平均生产率测算120-121
6.1.2 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测算121
6.1.3 农业实际工资测算121-123 6.2 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实际工资变化分析123-126
6.2.1 定性分析123-124
6.2.2 定量分析124-126 6.3 经济发展阶段判断126-129
6.3.1 农业部门的实际工资与劳动边际生产率差距角度来分析126-127
6.3.2 农业实际工资动向角度分析127-129 6.4 本章小结129-1317. 农业部门的实际工资与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关性分析131-141 7.1 理论依据131-132 7.2 对中国的实证研究132-139
7.2.1 数据来源132
7.2.2 模型设定132
7.2.3 回归结果132-135
7.2.4 模型修正135-139 7.3 本章小结139-1418. 农业部门对现代部门劳动力供给弹性分析141-149 8.1 理论依据141-143
8.1.1 理论依据141
8.1.2 现代部门劳动供给价格141-142
8.1.3 现代部门劳动供给数量142-143 8.2 对中国的实证研究143-148
8.2.1 指标选择143-144
8.2.2 数据来源144-145
8.2.3 回归模型145-148 8.3 本章小结148-1499. 农业部门经济租金份额分析149-164 9.1 理论依据149-152
9.1.1 基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经济租金份额149-150
9.1.2 基于修正后的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经济租金份额150-152 9.2 对中国的实证研究152-163
9.2.1 主要参数152-153
9.2.2 农业市场参与率分析153-157
9.2.3 农业部门从业人员占比分析157-160
9.2.4 对农业部门过剩劳动力数量的估算160-162
9.2.5 经济阶段判断162-163 9.3 本章小结163-16410. 结论及政策建议164-174 10.1 结论164-166 10.2 政策建议166-174
10.2.1 人口转变不会影响短期经济增长166-167
10.2.2 应对民工荒促进中期经济增长167-170
10.2.3 应对刘易斯转折点促进长期经济增长170-174参考文献174-185后记185-186致谢186-188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18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毕赛赛;;[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赵洪山;;[J];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04期
沈明高;彭程;Ben W;[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7期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08期
;[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年07期
王忠;;[J];China's Foreign T2011年14期
韩峰;晏荻;;[J];经济与管理;2011年07期
田雪原;;[J];财贸经济;2011年07期
;[J];IT时代周刊;2011年13期
吕志龙;范雪莹;;[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蒋尉;;[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丁焕峰;;[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杨俊青;;[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C];2009年
马若孟;李必樟;;[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布兰德;桑德斯;慈鸿飞;;[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乔毓龄;;[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刘佛丁;;[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张智勇;;[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刘志国;;[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羚;[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王时艳 山东苍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本报法律事务中心律师
白永亮;[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中共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蔡昉;[N];人民政协报;2011年
FT专稿作者 克里斯多弗·斯旺(Christopher Swann);[N];国际金融报;2005年
邹明初;[N];组织人事报;2001年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
蔡昉;[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李北陵;[N];上海金融报;2008年
记者 王娇萍 康劲;[N];工人日报;2007年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N];证券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毅;[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李德伟;[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曾祥旭;[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李壑;[D];复旦大学;2006年
刘颖;[D];辽宁大学;2009年
李姗姗;[D];辽宁大学;2009年
袁东明;[D];北京大学;2003年
战梦霞;[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李怀定;[D];复旦大学;2007年
王腊芳;[D];湖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宏宇;[D];复旦大学;2011年
张露;[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赵鸿宇;[D];辽宁大学;2012年
游松;[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2年
赵春燕;[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刘晋;[D];兰州大学;2011年
张晓强;[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范晓非;[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童聿忻;[D];复旦大学;2008年
卢海峰;[D];辽宁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热点新闻评论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网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经济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经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
商务进行时
24小时排行
新闻中心近期专题代表: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应该警惕未富先老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微博
24小时排行榜
博客劲爆点
  原标题:人口红利消失 警惕未富先老
  本报讯(记者 杨昌平) 曾多次呼吁全社会警惕我国未富先老的经济学家蔡昉,昨天再次强调:&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已经在消失,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防止未富先老。&蔡昉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他是在昨天下午出席江苏团全团会后接受记者采访的。
  蔡昉编著了《中国是否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一书,他认为我国已经达到了刘易斯转折点,这意味着廉价劳动力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并将逐渐发生变化。如果劳动力短缺这个假设成立的话,资本劳动比的提高将会导致资本报酬递减。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去年15岁至59岁年龄段的劳动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认为,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相应上升。蔡昉认为,这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蔡昉表示,发达国家都没有人口红利,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没有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就要发生变化。比如说,过去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推动经济高速发展,今后就要转入依靠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否则就会出现经济增长停滞,蛋糕难以做大的情况。
  和人口红利消失相应,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必须警惕未富先老。&蔡昉表示,要防止未富先老就要尽快富起来,只有解决缩小收入差距,变得富裕以后,再步入老年化社会,此时生产力提高,就能养活更多的人,才能解决老年化严重的问题。发达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但发达国家人口的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而我国则是加上了计划生育政策的额外作用,提前进入老龄化。
  蔡昉认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而言,调整生育政策合情合理。但是,即使现在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短期内也难以改变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趋势。因此,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进入老年化社会之前先富起来,是当务之急。
相关专题:
复制链接】【
转发邮件】【
搜索更多 人口红利
人口老龄化内容简介/刘易斯转折点[蔡昉著作图书]
在长期经历二元发展之后,所处的发展阶段开始出现重要转折。按照发展,一旦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消失,就意味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对于处在二元结构和经济体制双重转换中的中国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一方面,这个转折的成功意味着一个崭新发展时期的到来,另一方面,这个转折期间充满了严峻的挑战。本书开创性地把发展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相结合,揭示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及其挑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作者简介/刘易斯转折点[蔡昉著作图书]
中国的奇迹蔡昉,1956年9月生于。先后毕业于、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研究领域包括“三农”问题、就业与劳动力流动、经济改革和发展、收入分配和贫困等。著有《》和《科学发展观与增长可持续性》,合著《》、《》、《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系列等。
目录/刘易斯转折点[蔡昉著作图书]
第一章蔡昉人口转变与劳动力供给
第一节的转变
第二节“未富先老”
第三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第四节“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第二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变化
第一节劳动力转移
第二节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
第三节重新认识“”问题第三章
城市劳动力市场形势
第一节劳动力改革“滞后论”
第二节城市劳动力市场改革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冲击
第四节就业的扩大与结构变化第四章
二元经济发展新阶段
第一节刘易斯转折点的发展含义
第二节中国二元经济发展
第三节发展阶段性特征与转折点
第四节增长方式的终结第五章长期增长与宏观经济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短视
第二节宏观不稳定的内在根源
第三节从长期视角反思宏观经济第六章
转折点与宏观经济周期
第一节怎样对待传统
第二节转折点与经济周期
第三节符合发展阶段的政策选择
第四节如何做到“有保有压”第七章
参与全球化:平衡与失衡
第一节理论神话与全球经济现实
第二节发挥比较优势的机会窗口
第三节全球化怎样惠及普通者
第四节为什么会有全球经济失衡第八章
二元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第一节“刘易斯之谜”
第二节中国特色的职能
第三节转折点的
第四节政府职能转变的转折点
第五节政府职能转变的着力点第九章
库兹涅茨转折点
第一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节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第三节扩大就业与初次分配
第四节通过流动缩小差距
第五节再分配的优先序和切入点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
第一节发展阶段与劳动力市场演进
第二节户籍与相关制度改革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规制与立法
第四节关于《》的争论第十一章
自然失业与劳动力市场匹配
第一节“奥肯法则”与中国经验
第二节自然失业现象
第三节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第十二章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第一节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简史
第二节未完成的改革任务
第三节抉择中的两难处境
第四节国际经验:共识与多样性
第五节深化改革的路线第十三章
增长方式与减排激励
第一节环境的政治经济学
第二节发展阶段与增长方式
第三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第四节更高的政策优先序第十四章
十字路口的中国农业
第一节转折点上的农业阶段特征
第二节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开放条件下的安全
第四节比较优势与价格激励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34:07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蔡昉 刘易斯转折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