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_理论探索_思想理论_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
原标题:法治中国向法治体系迈进
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概念,意义重大&&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概念。
什么是&法治体系&?
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什么是&法治体系&?在我们过去的法律文献和法学著述中只有&法律体系&或&法制体系&的提法,而很少有或几乎没有&法治体系&的提法。
&法治体系&与&法律体系&、&法制体系&有什么区别?首先,法律体系、法制体系是相对静态的,而法治体系是相对动态的。法律是指载有法律规范的书面文件,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而法治则是指运用法律和制度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其次,法律体系、法制体系的&法&包括规范公民行为、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的法,也包括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但规范公民行为、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的法是其最大最主要的部分,而法治体系的&法&主要是指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也就是说,法治的&法&主要是指治官的法。再次,法律体系、法制体系相对于法治体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制体系是为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服务的。
法治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法治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全会公报列出了五个子体系或分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都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完善的法律,一个国家不可能实现法治,没有完善的国法和党规,在我们中国不可能实现法治。在中国实现法治,之所以不仅要有完善的国法(法律规范体系),还要有完善的党规(党内法规体系),因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整个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领导地位,直接行使国家重大问题决策权以及&党管军队&、&党管干部&、&党管意识形态&等公权力。从而执政党既要依国法执政,也要依党规管党和执政。党规服从国法,补充国法,党规主要规范执政党内部的组织和活动。直接规范执政公权力行为的党规,在条件成熟时,应通过国家立法程序转化为国法。
法治实施体系有何作用?
法治实施体系对于法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而法律的实施关键在于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政府依法定职能、权限、程序行政。为此,必须完善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责任法。政府的机构、职能、权限必须由法律(组织法)规定而不是由政府自己制定的&三定方案&或&三定办法&规定,&权力清单&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而不应由政府自己给自己授权。在法治实施体系中,政府依法定程序行政比依法定职能、权限行政更重要。为此,必须抓紧制定行政程序法,保证政府公正、公开、公平行使公权力,防止和扼制其滥用权力和腐败。
法治监督体系包括哪些环节?
法治监督体系对于法治的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法治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六大环节:首先是人大监督,这是最重要的监督。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最经常使用的监督方式应是对官员的质询。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很少使用它。如果我们把质询这个方式用起来,加上电视转播,腐败分子还敢像现在这么嚣张吗?法治监督体系的其他几个环节分别是纪委监察监督、审计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的督察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司法对公权力最重要的监督形式是行政诉讼。但行政诉讼这种监督形式的应有作用现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干预。有的地方政府违法征收、违法拆迁、对假冒伪劣食品、环境污染不闻不问,老百姓告到法院,法院不敢受理,不敢依法判决。由此可见,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加大步伐,加快步伐。
[责任编辑:焦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复习指导_
当前位置: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16:52:56&&阅读数:&&
(文档整理&朱亦武)
2014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为了大家考出好成绩。现将考试相关事宜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公布。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一》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
《二》考核形式
  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含日常学习考勤)两种。
  形成性考核以纸质作业册为载体。共三次,每次包含3&5章教学内容。
《三》社形考各形式所占比重及计分方法
  (1)形成性考核作业三次,每次作业5分,合计满分15分,占总成绩的15%;
  (2)社会实践活动(含日常学习考勤),占总成绩的15%。
会实践活动(含日常学习考勤),要求提供实践报告。
《四》考试目的
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观点,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检查其对于基本理论观点的理解把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考核分为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运用。运用又分为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分值大致占总分的20%、40%、40%。
  识记:着重考查对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史实的记忆,并能够正确认识和表述。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够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简单运用);或能够运用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五》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条主义犯的是( )的错误。
  A.重视理论的作用
  B.凡事从书本出发
  C.凡事满足于自己经验
  2.经验主义犯的是( )的错误。
  A.重视理论的作用
  B.凡事从书本出发
  C.凡事满足于自己经验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发展生产力
  D.坚持改革开放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 )。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三)论述题(20分)
  联系实际分析论证党的十八大强调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具体途径。
  (四)材料分析题(30分)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中国外交原则的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
  材料1.
  中新网日电: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发表的最新消息说,香港保钓人士已经有一部分人在当地时间17时30分许登上了钓鱼岛。据报道,日本警察厅一批警察已经准备登岛抓捕保钓人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5日就香港&保钓&船只前往钓鱼岛答记者问,称中方已向日方表达严重关切。
  材料2.
  人民网日电:据香港电台16:36发布的消息,香港保钓船&启丰二号&船员致电回港时表示,保钓船已靠岸,并且搁浅。部分船员已经上了沙滩,宣示主权。船员说,日方船只曾先后多次撞向保钓船头,船身毁烂,方向盘也损毁,要靠电脑导航。但所有船员安全。日方派出数十人在岛上戒备。
  材料3.
  中国新闻网转中新社香港电:日下午5时许,保钓船只&启峰二号&冲破日本海上层层阻拦,16年来首次在钓鱼岛搁浅,7名保钓人士毅然涉水登上钓鱼岛。共计34名日本佩枪警察,首先抢夺中国国旗,并迅速控制手无寸铁的保钓人士;2艘大型日本舰船两路夹击截停试图撤离的&启峰二号&。一行14人全部被抓。据随行记者蒋晓峰描述,日方以蛮横粗暴的方式抓扣所有保钓人员及船员,带上手铐送往那霸。期间,日方指责14人非法入境和非法进入日本领土,逼迫所有人签署相关认罪文件,但遭到拒绝。
  材料4.
  人民网日电:据外交部网站消息,17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发表谈话称,日,日方在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抓扣了14名中国公民及所乘船只,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在拦截中方船只过程中,日方舰船采取了夹击等危险行动,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和抗议。
  中国政府重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对中国公
  民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非法和无效的,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动摇不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长期以来,中方从发展中日关系大局出发,一贯主张通过对话谈判妥善解决钓鱼岛问题。中方要求日方停止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动,回到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上来,以实际行动维护中日关系大局。
  材料5.
  中新网日电: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日本昨天(17日)陆续放还香港保钓人士,台湾地区外事部门当晚发声明,肯定日方释放保钓人士有助维持区域稳定,但同时以近期罕见的强烈字眼,抨击日方&窃占&钓鱼岛。
  材料6.
  新华网日电:据台湾&中央社&报道,马英九9月7日说,不管日本是要&国有化&或&私有化&钓鱼岛的交易,&我们一概不予承认&。马英九当天下午搭乘直升机抵达离钓鱼岛列屿最近的台湾岛附属岛屿彭佳屿,明确宣示捍卫钓鱼岛。
  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D
  (三)论述题答题要点
  联系实际分析论证党的十八大强调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具体途径。
  答题要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要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
  1.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
  2.做到&四个着力&。一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二是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三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四是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四个着力&指明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明确了不断增强我国长期发展的后劲和路径,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全方位的战略选择。
  3.&五个更多依靠&。一是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二是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三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四是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五是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四)材料分析题答题要点
  1.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
  2.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不可动摇。
  3.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在捍卫祖国领土主权方面是一致的。
  4.中国政府在外交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绝不等于软弱可欺。
  《五》课程终结考试的相关内容
  终结性考试命题以文字教材各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提示的要点内容为依据。了解、掌握、重点掌握的内容所占比例分别为:10%、40%、50%。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3.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4.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1.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和确立的过程;
  2.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原因;
  3.重点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4.重点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思想。
  第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1.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2.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
  3.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特征;
  4.重点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了解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认识过程;
  2.掌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重点掌握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4.重点掌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
  1.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2.重点掌握改革开放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经验;
  3.重点掌握改革、开放、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4.重点掌握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1.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3.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4.重点掌握党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制定的发展战略。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
  2.掌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坚持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3.重点掌握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
  4.重点掌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1.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3.重点掌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4.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
  1.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掌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3.重点掌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重点掌握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并创新管理。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1.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掌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含义;
  3.重点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4.重点掌握我们自身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第十章祖国完全统一构想和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
  1.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掌握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张;
  3.重点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
  4.重点掌握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道理;
  2.了解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3.掌握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4.重点掌握新时期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意义;
5.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014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复习
考试时间:日,上午08:30--10:00
一、单项选择题&
1. 20世纪70年代以后,( &&&&)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
A.民主与进步&&&&&&&&& B.和平与发展&&&&& C.战争与革命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科学发展观
4.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理论形态,( &&&&)具有不可否认和不可替代的原创性、基础性,在此之后形成的理论成果都是其继承和发展。 &
A.科学发展观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
5.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 &&&&)。&&& &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7.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发展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 )的思想路线。
A.实事求是&&&&& B.以人为本&&&&&&&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
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阶段
B.我国还处在新民主主义阶段
C.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 &&&&)。&&&& &
A.实现社会主义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建成小康社会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 &&&&)。&&& &
A.三位一体
B.四位一体
C.五位一体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是( &&&&)。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答案:
1.B&2.A&3.B&4.C&5.C &6.A&7.B &8.A&& 9.C&10.B&11.C&12.B
二、多项选择题&
1.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是( &&&&)。&&
A.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发展趋向&&&&&&&&&&&&&
B.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特征
C.正确认识国际政治形势发展趋向
D.正确认识时代特征
2.20世纪70年代以后,时代主题变化的主要表现是( &&&&)。 &
A.世界开始了多极化的进程&&&&&&&& &&&&&
B.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
C.航天科技发展竞争成为焦点
D.新的科技革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 &
A.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B.与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C.与党的八大文献中的重要观点有密切历史关联
D.与党的九大文献中的重要观点有密切历史关联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 &&&&)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5.&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 &&&&&)。&& &
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 科学发展观思考和回答了中国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 )。&& &&&&&&&&&&&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是(&&&&& )。&&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B.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C.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D.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
A.思想路线理论
B.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理论和发展动力理论
C.国家统一理论和外交战略理论
D.依靠力量理论和领导核心理论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是( &&&&&)。&&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 &&&&)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参考答案:
1.BD &2.ABD&3.ABC&4.BCD&5.ABD&6.ABCD&7.ABCD&8.ABCD&9.AD&10.ABC
三、论述题
1.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你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地位? P13
答题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具有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因为:第一,这个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即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具有长久的和普遍的指导意义,不会因为今后情况的变化而过时;第二,这个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对于今后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具有指导意义,它将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适用于工作的各个方面。
(2)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应取辩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建立的基本原则是思想和行动的指南,不是教条。实践中,应以这一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从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的认真研究中,作出合乎新的实际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推动理论与实践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
请根据以下材料,阐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日《中国环境分析》报告称,不足5城市空气质量符合世卫标准,空气污染经济损失占中国GDP1.2%。
报告指出: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5天严重超标,其他多地也持续受到雾霾天气困扰。14日,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分别是:太原、北京、乌鲁木齐、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中国的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
报告以悬浮颗粒物为例介绍,在中国,最显著的大气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PM10)。超过三分之一的监测城市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标准,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超标的城市比例高得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也很高,并成为严重的区域环境问题。
报告还特别指出,中国还面临着室内空气质量方面的挑战,但目前还没有对此进行持续或系统的监测。
日:亚行发布中国环境分析报告建议
记者陈颐报道:亚洲开发银行在日前召开的&生态文明与国际社会作用&研讨会上发布《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的中文版报告。这份报告是亚行的第二份中国环境分析报告,报告建议中国改革资源定价机制,并引入绿色税收制度。
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哈&谢里夫提出,中国面临的环境挑战可以说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复杂,虽然中国环境在许多方面已经得到改善,但是由于环境压力增大,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在中国的环境形势达到转折点之前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新华网发展论坛日:
近期,湖南大米不时被检出镉超标,&鱼米之乡&光环被罩上一层阴影。事实上,土壤污染已成我国众多地方的&公害&。很多业内专家认为,湖南的&镉米&危机是一场迟早要来的危机。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专家童潜明认为,我国土壤污染形势已十分严峻。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0年发布的《我国稻米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称,我国1/5的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其中镉污染耕地涉及11省25个地区。在湖南、江西等长江以南地带,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参考答案要点:
(1)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2)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联系实际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主要说明:目前中国环境状况严峻,必须严格依据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 第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单项选择题
1.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 &)。
A. 路线、方针、政策
B. 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C. 认识方法
2.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 &
A. 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B. 确定自己指导理论的认识路线
C. 确定自己行动方向的认识路线
3.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命题,向全党提出了(&&&&)。&& &
A. 创建思想路线的任务
B. 创建指导中国革命理论的任务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4.经过延安整风,党内普遍认识到,(&&&&)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作的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 &
A. 解放思想&&&&&&&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5. 1945年4月,党的(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A. 七大&&&&&&&&&& B. 八大&&&&&&&&&&&&&&& C. 九大
6.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理论联系实际
7.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理论联系实际
8.邓小平多次强调,( &&&&)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A.实践&&&&&&& B.群众&&&&&& C.理论
9.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 &&&&)。&&
A.创造&&&&&&&&& B.创新&&&&&&& C.创立
10.(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
A.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 C.求真务实
参考答案:
1.B&2.A&3.C&4.C&5.A&6.B&7.C&8.A&& 9.B&10.A&&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早期使用&思想路线&这个概念是在( &&&&&&)。&&
A. 1927年写的一封信中
B. 1929年写的一封信中
C. 1930年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
D. 1938年写的《论新阶段》中
2.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命题的含义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认为(&&&&& )。
A.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B.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C.&&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D.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行动的向导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个概念很好地揭示了( &&&&&&)。&&
A.党的思想路线的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B.党的思想路线的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C.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D.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
4. 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下列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事实出发
B. 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实践出发
C. 从实际出发包括从群众出发
D. 从实际出发还包括从国情出发
6. 应该辩证地看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 &&&&&)。&&
A.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终标准
B. 实践标准不排斥逻辑标准
C. 实践标准不否认逻辑标准
D.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7. 实践检验真理也发展真理。因为(&&&&&&& )。&&
A. 实践的发展推动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断发展
B. 实践手段的进步促进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断发展
C. 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检验真理标准的多样性
D. 实践的过程无限性决定了真理发展的无限性
8.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
A. 解放思想是前提&&&&&&&&& B. 与时俱进是品质
C. 求真务实是条件&&&&&&&&& D. 实事求是是精髓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 &)。
A. 体现时代性&&&&&&&&&&&&& B. 把握规律性
C. 富于创造性&&&&&&&&&&&&& D. 蕴含实效性
10.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 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 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 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答案:
1.BC&2.ABCD&3.CD&4.ABCD&5.ABCD&6.ABCD&7.ABD&8.ABCD&9.ABCD&10.ABCD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论述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题要点:&
(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就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而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制定和坚持贯彻这条思想路线,其目的是为了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找出其固有的、能够作为我们行动向导的客观规律性,用以指导实践、求得现实问题的解决。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前者被实践证明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后者被实践证明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的正确认识。两大理论成果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互相区别、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出发点、根本点和逻辑起点。其理论的创造过程、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这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和建构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论,是贯穿其中的&活的灵魂&。
四、材料分析题
请根据下述材料分析说明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辩证关系。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每一步又离不开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思想解放这一本质要求。正是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这一思想解放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去掉了精神桎梏,才把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中国人民探索了一条能够解决温饱奔小康的路子。正是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消除了长期束缚人们的许多困扰,使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获得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它的直接历史成果就是十四大,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就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3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年财政收入达5万多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40倍和30倍。3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教、军事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们成功战胜了冰雪灾害,地震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具体体现。在30年的发展中,我们积累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参考答案要点:
(1)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
(3)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使我们能够客观地认识我国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不断发展真理,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 &&&&)。
A.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
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
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A.从新中国成立到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
B.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进入小康社会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 &&&&)的历史阶段。
A.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
C.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6.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7.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8.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 &&&&)。
A.四项基本原则&&&&&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自力更生
9.四项基本原则是( &&&&)。
A.立国之本&&&& B.强国之路&&&&&& C.基本国策
10.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参考答案:1.A&2.C &3.B &4.A &5.A &6.A &7.B &8.B &9.A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党的十三大( &&&&)。
A.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D.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历史过程
3.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在各方面,包括(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上层建筑&&&&&&&&& &D.思想文化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发展生产力&&&&&&&&& D.坚持改革开放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 &&&&)。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 &&&&)。
A.根本任务&&&&& B.基本目标
C.基本政策&&&&& D.基本路线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8.十七大、十八大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对基本纲领加以完善,进一步补充的内容是( &&&&)。
A.经济建设&&& B.文化建设
C.社会建设&&& D.生态文明建设
9.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 &&&&)。
A.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B.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C.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 &&&&)。
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答题要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2)基本内容分析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四、材料分析题
根据下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材料,试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理论,说明我国一再强调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意义。
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1998年,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情;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这也是国情。&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007年党的十七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也一再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参考答案要点:
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历史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虽然列宁曾提出过社会主义社会也要分阶段进行的思想,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个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苏联和我国后来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还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根据历史经验的总结,认真研究我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第二,这一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一块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到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基本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立足于这个最大实际。而如果搬动了这块基石,那么这个理论就不可能存在。
第三,这一理论为党制定现行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正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按照这条基本路线的要求,制定了党的基本纲领和适合各方面情况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今后,我们要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断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还要推出适合变化了情况的方针政策,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导。
&&&&&&&&&&&&&&&&&& 第三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 )。
A.对外开放&&&&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体现的社会基本矛盾问题是(&&&&& )
A.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
B.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3.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 )。
A.党的十三大&& &&B.1992南巡讲话&&&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4.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在(&&&&&& )。
A.1975年&&& B.1978年&&&& C.1988年
5.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 )。
A.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资本主义道路
6.党的(&&&&&& )对&三步走&思想作了完整的阐述。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7.根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8.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 )。
A.2010年&&&& B.2020年&& &&C.21世纪中叶
9.我国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成(&&&&& )。
A.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
C.较高水平的信息化社会
1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 )明确提出的。
A.邓小平&&&& B.胡锦涛&&& &C.习近平
参考答案:1.C&2.C&&3.B&&4.C&5.B&&6.C&7.C&8.C&9.A&&10.C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
A.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在1980年指出社会主义有两条压倒一切的标准是(&&&&&& )。
A.发展生产力&&&& &B.提高人民收入&&&
C.单一的公有制&& &D.是否按劳分配
3.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
A.坚持对内改革&& &&&&&&&&&B.坚持对外开放&&&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坚持共同富裕
4.&三步走&的战略(&&&&& )。
A.是对现代化总体战略目标的展开和具体化&&
B.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C.表明我们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
D.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
5.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 )。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十分富裕
参考答案:1.BD&&&2.AB&&3.CD&&4.ABCD&&5.ABC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题要点: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资本论》中就有论述。《资本论》第一卷中讲过:&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的新概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促进因素和支撑力量,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处于总体落后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科学技术上特别是在高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
(4)当代大学生的责任。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当今中国讲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当代大学生要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的重任。
四.材料分析题
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我国目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已刻不容缓。
中国的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东部地区为102万平方公里,占全部国土面积10.7%,西部地区为663万平方公里,占69.1%;西部地区在资源方面,草原资源占全国94%以上,森林资源占51%,煤炭资源占50%;各种有色金属矿藏量占90%;而东部上述资源奇缺,占全国的3-8%左右。应当说,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上,有相当的优越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研究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会议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经济升级的重要抓手。我国日益突出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
中广网北京6月14日消息(记者李文蕊)日前,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与联合国驻华系统联合主办了2013可持续消费论坛。论坛围绕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就食物与可持续消费、环境与可持续消费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驻华代表张世钢先生主持论坛。
联合国驻华系统气候变化与环境专题组主席 EDWARD CLARENCE-SMITH出席会议并致辞,他强调可持续消费的目的是在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答案要点:
(1)我国资源丰富。但应看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2)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材料与现实都告诉我们:第一,我国加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已刻不容缓;第二,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第三,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布局的具体安排,勤奋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为把我国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健康发展而奋斗。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 )。
A.科技&&&&&&&&&&&&& B.改革开放&&&&&&& C.阶级斗争
2.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在党的(&&&&&&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3.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4.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 )。
A.革命&&&&&& B.建设&&& C.改革开放
5.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 ),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B.打破铁饭碗 &&&&&C.政企分开
6.在全面改革中,(&&&&&&&)是重点。
A.文化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体制改革&
7.&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
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B.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C.实用主义的标准
8.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全方位、宽层次、多领域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C.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
9.2001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 )。
A.加入八国集团对话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加入中美经济战略对话
1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参考答案:
1.B&2.A&3.A&4.C&5.A&6.C&7.A&8.B&& 9.B&10.A&&
二、多项选择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有(&&&&&& )。
A.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C.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 )。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
3.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 )。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是强调两点,即(&&&&&& )。
A.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
B.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
D.将可以为&资&服务又可以为&社& 服务的东西,判定为姓&资&,不予吸收
5.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是指(&& &&&&)。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立足点
B.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强了,就可以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
D.对外开放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更好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条件
6.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指(&&&&&& )。
A.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不同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
C.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D.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
7.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 )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A.互利共赢
B.多元平衡
C.安全高效
D.对内改革
8.把握多元平衡的战略方针,要求(&&&&& )。
A.我国同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
B.从注重规模速度向讲求质量效益转型
C.不仅要重视引资来源多元化,也要强调走出去市场多元化
D.不仅要重视出口市场多元化,也要强调进口市场多元化
9.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必须(&&&&&)。
A.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B&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改革
C&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D&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10.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 )。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参考答案:
1.ABCD &2.ABC&3.ABD&4.AB&5.ABCD&& 6.BC&7.ABC&8.CD&9.ABCD&10.ABC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你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题要点:
(1)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获得赖以发展的体制保障。第一,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并在整个改革历程中,始终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改革。第二,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2)联系实际说明:第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第二,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个标准本身强调的就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2.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P10--11
答题要点: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有历史必然性。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要发展必须开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通过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闭关自守吃苦头,拉大了与世界的距离,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实行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3)实行对外开放是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4)实行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题要点:
(1)重要性。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措施,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持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四、材料分析题
请阅读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节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理论观点,说明你对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的认识,并联系实际说明你认为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第6~10页。
参考答案要点(论述时要展开)
(1)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党的先进性。
(2)改革开放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在各个领域势不可挡地展开了,各个区域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3)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包括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等方面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 )方针。
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B.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党的(&&&&& )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3.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离不开政府,政府主要运用(&&&&& )手段调节和干预经济。P4
A.经济&&&&&&&&&& B.行政&&&&&&&&&& C.法律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 )两种手段的长处,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A.市场和法制&&&& B.计划和市场&&&& C.计划和法制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 党的(&&&&& )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7. 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其中,一个&统一&是指(&&&&& )。
A.统一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B.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C.统一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
8.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 )。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9.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目标是(&&&& )。
A.解放生产力&&&&&& B.共同富裕&&&&&&& C.改革开放
10.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 )。
A.按需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贫富分配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按(&&&&& )分配。
A.资金&&&&&&&&&&&& B.提地&&&&&&&&&&& C.生产要素
1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即(&&&&& )。
A.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同时富裕
C.同等富裕
13. 十七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 )。
A.效率&&&&&&&&&&&& B.公平&&&&&&& C.发展
14.党的十八大指出,(&&&&&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A.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B.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C.城乡发展一体化
15.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 )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A.科技创新&&&&&&&& B.人才创新&&&&&&& C.体制创新
参考答案:
1.A&2.C&3.A&4.B&5.C&6.A&7.B &8.C&9.B&10.B&11.C&12.A&13.B 14.C 15.A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 )。
A.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 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 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2.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 &&&&&)决定的。
A.社会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
C.所有制形式&&&&&&&&&&&&& D.分配制度
3. 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
A.我国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
B.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C.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B.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
C.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D.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
5.公有制经济包括(&&&&&)。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6.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7.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监管
8.下列哪些属于生产要素的范畴?( &&&&&)
A.土地&&&&&&&&&&&&& B.设备
C.技术&&&&&&&&&&&&& D.管理
9.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其中&四个着力&是指(&& &&&)。
A.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B.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C.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D.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10.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包括(&& &&&)。
A.改善需求结构&& &&&&&&&&B.优化产业结构
C.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D.推进城镇化
1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
A.生活富裕&&&&&&&&&&&&&& B.乡风文明
C.村容整洁&&&&&&&&&&&&&& D.管理民主
12. 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
A.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 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 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参考答案:
1.ABC&& 2.AB&& &3.BCD&& &4.AC&&&& 5.ABCD&& 6.ABCD&&
7.ABC&& 8.ABCD&9.ABCD&10.ABCD&11.ABCD&12.ABCD&&
三、论述题
1.如何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答题要点: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3)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对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这种表述,使人们对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过去单纯看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扩展为从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上去把握,从偏重于量的优势发展到更加重视质的提高。这为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拓宽了思路,奠定了坚实的了理论基础。在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条件下,只有强调质的提高,努力使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样的数量优势才有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坚持主体地位。在国有经济控制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的前提下,在其他领域中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增强控制力和竞争力,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
2.联系实际论述你对我国现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
答题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必然性。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收入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相联。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能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
3.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具体途径有哪些?
答题要点: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要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
第一,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
第二,做到&四个着力&。一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二是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三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四是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四个着力&指明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明确了不断增强我国长期发展的后劲和路径,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全方位的战略选择。
第三,&五个更多依靠&。一是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二是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三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四是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五是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四、资料分析题
阅读下述材料,运用相关理论观点分析说明,为什么说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材料1:毛泽东: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
材料2:邓小平: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材料3:江泽民: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贫穷,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
材料4:胡锦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参考答案要点:
(1)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改革开放以前,把共同富裕理解成没有差别,从而导致了平均主义。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允许一部分人生活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实践证明,这一新的认识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
(4)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必须把&先富&和&共富&有机统一起来,不能离开&先富&谈&共富&,不然因为没有实现&共富&的物质基础,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同样,也不能离开&共富&谈&先富&,不然就会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把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原则和目标,把&先富&作为手段和途径,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A.人民当家作主&&&&& B.政治文明&&&&&&& C.社会和谐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
&& &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科教兴国
4.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 &&)。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 &&)。
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6.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A.依法治国&&&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人民当家作主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A.多党合作&&& &&B.政治协商&&& &C.民主监督
8.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A.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B.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9.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党的(&& &&&&)。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10.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首次写入中国宪法是在(&&&&)。
A.1982年&&& &B.1954年&&& C.2002年
1.A&& 2.C&& 3.A&& 4.B&& 5.C&& 6.C&& 7.A&& 8.C&& 9.B&10.A
二、多项选择题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名族共同繁荣&&&&&&&&D.民族区域自治
3.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 &&&)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A.乡镇选举委员会&&&&&&&& B.农村村民委员会
C.城市居民委员会&&&&&&&&D.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
&&&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5.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 &&&&&)。
A. 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C.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6.依法治国是(&& &&&)。
A. 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B.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7.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二者(&&& )。
A.性质相同&& &&&&&&&&&B.作用、职能相同&&
C.历史使命相同&&& &&&&D.时代背景相同
8.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 &&)。
A.参政&&& &&&&&&&&&&&&B.团结&&&
C.民主&&& &&&&&&&&&&&&D.议政
9.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A.政治协商&& &&&&&&&&&B.团结合作&&&
C.民主监督&&& &&&&&&&&D.参政议政
10.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包括(&&&&)。
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B.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C.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D.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参考答案:
1.ABCD&2.ABC&3.BCD&4.ABCD &5.ABCD&6.ABCD&7.ABC&8.BC&9.ACD&10.ABCD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的认识。
答题要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大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集中人民的共同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国家机构的这种合理分工,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2.试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答题要点: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稳定压倒一切。
3.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试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答题要点: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1)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2)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3)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6)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7)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四、材料分析题
1. 请阅读下述材料,并运用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理论观点分析说明如何保障人民民主?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是《选举法》修改后,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产生的,每67万人分配1名代表名额,呈现出基层代表数量增加、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数量下降、农民工代表倍增等诸多特色和亮点。在选出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09名,占代表总数的13.69%,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实现了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摘自: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及&新华网&)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广东省政协在全国率先建立界别发言人制度,界别发言人是本界别群众的&代言人&,是沟通党委政府、界别群众和新闻媒体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调查研究、汇集民意、发布信息、当好&喉舌&的职责。(摘自:十八大报告及&中国新闻网&)
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经完成8.9万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59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村民委员会的平均参选率已经达到95%以上。逐渐创造了 &民主恳谈会&、&居民议事会&、&院落自治&、&门栋自治&、&楼宇自治&等各种村民居民自治形式。(摘自:&新华网&和&求是理论网&)
参考答题要点:
(1)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民主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为人民民主提供法律保障。《选举法》保障了人民平等的选举权,党的领导为拓宽民主渠道指引了方向。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人民民主提供了制度保障。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结合材料,阐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必要性。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材料二 &&近年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43759件,结案639068件,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4584人,有包括薄熙来、王立军等在内的一批高级干部落马。
材料三&&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参考答题要点: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稳定压倒一切。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的文化。
A.人才创新&&&& B.进步潮流&&&& C.经济发展
2. 当今时代,( &&&)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文化&&&&&&&& B.文明&&&&&&&& C.经济
3. 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A.物质文明&&&& B.经济发展&&&&& C.先进文化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 &),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A.思想基础&&&& B.进步潮流&&&&&& C.思想保证
5.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 &&&&)的必然要求。
A.硬实力&&&&&& B.软实力&&&&&&&& C.吸引力
6.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 &&&)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A.先进文化&&&& B.民族文化&&&&&& C.经济发展
7. 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 &&&&)的精华,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
A.无产阶级道德&& B.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C.世界各民族传统道德
8. ( &&&&)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
A.文化&&&&&&&& B.教育&&&&&&&& C.经济
9.提高全民(&&&&)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A.体育&&&&&&&& B.文化&&&&&&&& C.道德
10.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优势。
A.社会&& &&&&&B.文化&&&&&&&& C.政治
参考答案:1.B&2.A&3.C&& 4.A&5.B&6.B&& 7.B&8.B&& 9.C&10.C
二、多项选择题
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是指(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唯一内容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A.民族意识&&&&&&&&&&&&& B.民族心理
C.民族品格&&&&&&&&&&&&& D.民族气质
4.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的要求是(&&&&&&)。
A.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 B.重在实际行动
C.重在持之以恒&&&&&&&&&& D.重在形成机制
5.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教育,弘扬时代新风,促进人际和谐。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美德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三加快&、&一加强&的重点任务包括( &&&&)。
A.加快政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B.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D.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7.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要构建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包括(&& &&&)。
A.党委领导&&&&&&&&&& B.政府管理
C.行业自律&&&&&&&&&& D.政府监督
8.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按照(&&&&)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