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北京不了解,看到北京的村的瓦房,想到北京发展历史悠久,为何农村旧瓦房改造效果图不全都换上楼房别墅呢?北京农民还

北京的“花”(下)--陈君远
我的图书馆
北京的“花”(下)--陈君远
历史悠久的黄土岗村
“黄土岗村”东邻右安门路,西北近高家场,因地势而得名。经考证,黄土岗以西,四合庄以南,有历史村名“河套”。黄土岗以北,郑王坟以南,有历史村名“老河身”。据此情况分析,从马场到草桥的马草河,为永定河古道无疑。黄土岗是滩头风沙聚成突出高坡,故以此为村名。该村历史悠久,据《析津志辑轶》记载:“元代'南城’(指金中都)村有黄土坡,凡铸冶佛像、供器印篆,并及万亿库钞板,势须此处取土为沙模。”疑黄土皮即黄土岗。
当地人传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永定河决口,草桥一带村落均被淹没,惟黄土岗免遭此难。草桥附近村民为躲水患,来此定居,并带来种植鲜花的技术。解放前,黄土岗一带种植鲜花就已成规模,特产茉莉、玉兰。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鲜花种植较为发达,并享誉京城。其中尤以茉莉、玉兰最为著名。
历史上,黄土岗的主要作物并不是蔬菜和粮食,而是花卉,而且历史悠久,北京一些地方史志中就有记载,一直到民国期间,这里的花卉生产依然很盛行。黄土岗主营的是木本花卉,包括玉兰、茉莉、枇杷和茶花,其中又以茉莉居多。在夏季产花旺盛时,每天可供应市场2000斤茉莉花。早先的鼻烟也是用茉莉花在黄土岗薰制的。过去北京市场上的茉莉花茶都是黄土岗产的。
由于黄土岗花卉种植经久不衰,解放后,人民政府也特别重视花卉生产,在土地改革中,对花农实行了特殊的保护政策,为了保护鲜花生产,还成立了专门的鲜花生产队,保留了大量名贵花木。那时候队里分两部分,大部分种菜,还有一个花队。
日,北京郊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第12区黄土岗殷维臣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组织章程和劳动纪律,全社共7户,44人,11个劳动力,135亩耕地,6头大生畜,实行按劳分配,土地不分红。
1954,全国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将土地交给社里统一经营,黄土岗也不例外,鲜花生产队和粮食蔬菜生产队被合并。粮食和蔬菜生产逐渐扩大,特别是蔬菜,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蔬菜种植的面积大,商品化率高,收益也不错;他们种了很多菜,有大白菜、韭菜,而且细菜增加了很多,比如西红柿、黄瓜等等,温室也增加了,可以反季节供应蔬菜。
合作化初期,黄土岗的农业生产获得很大发展,粮食丰收、蔬菜销路也好,领头人殷维臣因此被评为北京市农业劳动模范,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现年80岁的黄土岗村村民屈淑芳是殷维臣(已故)的妻子,她对合作社仍然记忆犹新。我们村是1950年进行的土改,村里人都分到了房子和牲畜、大车、农具等生产资料,但是因为生产资料有限,分到各家各户的也并不齐全;特别是一些人口多、劳力少的人家,农忙时根本折腾不过来,生活仍然很窘迫。1951年,我丈夫殷维臣就响应丰台区的号召率先发起、组织了互助组。按毛主席的话说,这是为了让穷人都有饭吃。互助组就是大家把牲畜、大车、农具等等凑起来,是个互帮互助的意思,土地和生产资料仍然归各家各户所有。但好不容易分到手的东西,不少人实在不愿意拿出来和别人分享,所以最初的互助组只有4户,而且都是党员和积极分子。但没多长时间,这种组织的好处就显出来了,干活的效率提高不少。这样,响应的人越来越多。我丈夫的工作很快得到了认可,黄土岗村也成了区里的先进典型。1955年,国家逐渐限制个体经营,单干户的东西都卖不出去,他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这样,到1956年,全村人基本上都加入了合作社。其实到这时候,就已经有点儿强制入社的意思了。在我们这个合作社中,无论谁家归公的土地,都不参加分红,只按劳力计算工分。而其他地方后来成立的合作社还大都经过了初级社(土地要素参与分红)的过渡阶段。所以,从一成立,我们这个社就被树立成了从互助组直接跳到高级社的典型,殷维臣也是在这一年被评为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去北京参加了表彰大会,天桥市场等地方都贴上了他的大照片。1954年,他又当选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从这个时候起,便经常有缅甸、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家的人来村里参观。60年代,在村里大场院中,我还亲眼见过越南胡志明主席呢,他的大胡子让人印象很深。
1952年春,区里又来人说,上级有指示,要求有计划地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黄土岗是丰台区选取的两个试点村之一,并且要求殷维臣马上到北京参加动员大会。听完大会以后,殷维臣才清楚合作社和互助组的区别,这次是要彻底把土地、粮食、牲畜、农具等集中在一起,归大家集体所有,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变成社会主义农业,当然原则上有一个“群众自愿”的前提。富农和大部分中农都很有顾虑,把自己家的东西拿出来大家共有,一时半会儿觉得难接受。因为参加的大都是穷人,所以合作社刚成立时,基础还很弱。当年种地,连麦籽都没有,于是殷维臣就把我们家刚分的半口袋麦子拿了出去,这才种上了地。
日,在人们的观望和怀疑中,黄土岗村的殷维臣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成了北京市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要让合作社生存下去,关键在于发展,让事实说话比什么都有力量。修订生产计划时,殷维臣决心创造土豆和白菜的大面积丰收,根据互助组的实验结果,提出土豆亩产4000斤,而当时这一带年景好时土豆亩产顶多2000斤。合作社采用“深种潜盖,两次封沟”的技术,统一经营,人尽其才,地尽其力,再加上播种适时管理精细,土豆长势很好,丰收时一过秤,结果殷维臣合作社的土豆平均亩产达4300斤,其中三亩半的丰产田平均亩产更是达到了5723斤。而单干户最多的亩产2000多斤。合作社的大白菜也得到了丰收,1952年,合作社一块丰产田大白菜亩产达到了18123斤,创造了1952年全市郊区最高的丰产纪录。到了1954年9月,殷维臣农业合作社发展为高级社,共有158户,全村包括地主、富农在内绝大多数户都入社了,越南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胡志明还在这年到黄土岗公社参观。
1950年,京郊农民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殷维臣互助组向全郊区提出了挑战,郊区开展了捐献“北京农民号”飞机的爱国增产运动。郊区农民不仅募集了人民币44亿元(旧币),完成了“北京农民号”飞机的捐献任务,而且粮、棉、蔬菜都获得了增产丰收,京郊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关同,今年87岁,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位农业方面的记者。1954年,受电台指派,他专门前往黄土岗采访,因为黄土岗粮食和蔬菜等农作物生产搞得好,是远近闻名的先进典型。关同每次到黄土岗都要住上好几天,和农民吃住在一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感受着他们的艰辛,也体会着他们的快乐。通过扎实的采访和积累,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欢乐的五年》,记录了黄土岗农民的生活和变迁。这本书也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写的第一本书。这是一本三万多字的书,北编排进北京市小学语文课本。并且被翻译成了4种文字对外宣传。
一晃又是4年,1958年,全国农村进入了公社化阶段,农民的自留地、家禽家畜、家庭副业及一些财产无偿地上交公社所有。
黄土岗人民公社也在轰轰烈烈的公社化浪潮中成立了。由于花卉种植被定为副业,而且由于花农经济条件稍好,基本被定为富农或者地主,成分不好,花卉种植业因此逐渐萎缩。当时关同以细致地观察、清晰的头脑写下了这样一篇报道,标题是:《一夜抽了四十袋烟》。
到文革期间,花木成为“毒花毒草”,大批花木被毁,上千棵百年老玉兰树被砍作烧火用柴,一万多棵高两尺的茉莉被处理,近千间花卉温室被拆走,好多名贵花木已经绝种。幸运的是,即便在恶劣的环境下,黄土岗人出于对花卉生产的热爱,还是保留了少量的花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土岗花木生产逐渐恢复,倚仗健在的老花把式,迅速繁育、引进新的花卉品种,并从单纯养花到建立市场,培育花卉流通产业。在黄土岗九洲卉通花卉市场巨大的温室大棚内,记者看到,福建的盆景、浙江的苗木、云南的鲜花,郁郁葱葱、争奇斗艳……市场副经理冯建军告诉记者:
在黄土岗,像这样成规模的花卉市场还有4个,总营业面积达十多万平方米,盆栽花卉流通量占全市90%以上。在这些花卉企业的基础上,这里还在成立了黄土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展产业规模。黄土岗村党总支组织委员卢宝生就是黄土岗投资管理有限公的副总经理。
花卉产业的发展,也使当地农民获得就业岗位,收入稳步增长。当年北京市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殷维臣的儿子殷连华就在村办企业工作,每个月收入有2600多。
下图是1971年5月,周恩来在人大会堂接见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殷维臣(右三)和知青代表侯隽(左四)等人的照片,向他们了解文革中北京农业生产情况。
黄土岗村的花 黄土岗村位于花乡东约一公里处的南四环两侧,占地面积2.6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3588.8亩、总耕地面积还剩下976亩。全村总人口3320人,在岗职工1162人,全村2005年全年总收入约2亿8千万元。近年来,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更新,花卉、物流、汽车销售与房地产成了黄土岗村的四大经济支柱。黄土岗村的花卉基地有:天龙花卉园艺场、四环花木中心、春满园园艺场、兴隆花木场、花香源园园艺场及众兴花木中心等,共拥有现代花卉展厅42390万平方米,双层充气膜温室27968平方米。鑫兴仓储物流中心占地8000平方米,年收入150万元。花乡桥仓储建材城有限公司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于日正式开业;占地12000平方米的万鑫盛地商贸有限公司已落成。顺和利业汽车销售中心占地7000平方米。2005年黄土岗旧村改造南区一期工程回迁楼5.38万平方米已经完工,287户村民已经喜迁新居,2006年开始建设南区二期工程5栋楼,是对外销售的商品房。千年古城觅花香,花香源自黄土岗;黄土育花承往业,兴隆发展启今朝。位于南四环西路花乡黄土岗地段的黄土岗投资管理公司,隶属花乡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花卉生产名扬国内外,花卉历史更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花乡”原名为“黄土岗人民公社”、“黄土岗中匈友好人民公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名为“花乡”。今日花乡之名,早有历史渊源。北京史志中如《日下旧闻考》、《帝京景物略》、《藤阴杂记》、《顺天府志》等,书中对花乡黄土岗多有诗文记述。经过几千年的风云,到了民国期间,此地的花卉生产依然很盛,而且向专业化发展。旧北京所有摊贩,都必须到指定市场或地域叫卖,偶有沿街叫卖的,其他小贩也多有“行规”,不得在衙门口、大宅门、大店铺门前叫卖。唯有“卖花担”因官民都喜爱,随处可以停留叫卖,所有官民人等不得干涉。在专业化方面,黄土岗主营木本花卉及药材,俗称“白货”,其中以玉兰、茉莉、枇杷、茶花居多。过去南方采茶到黄土岗来薰制花茶,因为北方的茉莉花味浓,生产量多,供应及时。民国年间,黄土岗几十家花场,从南方引进很多高大的玉兰树、茉莉树,大量供应市场玉兰、茉莉花,且专有一些人每天向城区茶叶店送鲜茉莉花、玉兰花。在夏季产花旺盛时,每天可供应市场2000斤茉莉花。早先的鼻烟也是用茉莉花在黄土岗薰制的。历史上,鼻烟除供应国内,还向中东出口。黄土岗的药材也有很久的历史,供应市场的鲜药有香橼、佛手、枇杷、麦冬等等几十种。鲜花是有灵性的植物,不论贫、富、男、女、老、少各有喜好。因此鲜花行业经久而不衰,花行一直是赚钱的行业,黄土岗自古相传“宁舍爹娘,不舍花行”的说法。这并非说花行人不孝敬爹娘,而是表明花行的爹娘教育子孙不可丢掉花卉生产的一片心情。1949年北平解放后,人民政府特别重视花农的花卉生产,在土地改革中,对花农实行了特殊的保护政策,再后来实行人民公社,为了保护鲜花生产,把生产集中,成立了专业的鲜花生产队,保留了大量名贵花木。1958年冬季,北京市林学院园艺系主任陈俊愉等老师带领100多名学生来黄土岗实习,他们了解到这里栽培鲜花有悠久历史,花卉种类繁多,而且栽培技术特别,便商议写一本花卉栽培的书,经过黄土岗的老花农同林学院师生共同合作,经半年多时间写成《黄土岗花卉栽培》,于年两次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于年再次大量印刷出版。该书简述了黄土岗花卉栽培的历史、环境、条件、生产设备,详细总结了花卉栽培经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董必武十分喜爱养花,建国初期一次在地坛举办的花展上,一盆花朵鲜艳、花香扑鼻的茉莉吸引了朱老总,身边的同志告诉他,这盆花是黄土岗一个名叫乔榛的花把式养的。据卢宝生回忆,当年他爷爷还给董必武家养过花,给中南海美化过绿植呢。然而在十年动乱中,大批花木被毁,上千棵百年老玉兰树被砍作烧火用柴,一万多棵高两尺的茉莉花按5角一盆处理,近千间花卉温室被拆走,好多名贵花木已经绝种。这场对黄土岗花卉业的浩劫,是难以计算价值的。鲜花行业停止10年之久,技术人员有的改行,有的外出,技术传习也中断了。而黄土岗人出于对花卉生产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还保留了极少地块的花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花乡人民政府出于对乡土的热爱,以极大的热忱恢复了花木生产,倚仗老花把式健在,迅速繁育、引进新的花卉品种,没有几年,花乡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乡。。现在的黄土岗投资管理公司下属6家农业单位,分别为众兴绿化队、众兴苗圃、四环花木场、兴隆花木场、花香源花木场、天龙园艺场,6家企业成立已有近10年,主要从事花卉苗木种植、销售;园林绿化工程等。黄土岗村各企业现有现代化充气膜温室4.3万平方米,连栋温室1.1万平方米,大棚2.2万平方米。全年总收入1000余万元,共有职工249人,人均年收入1.4万元。公司花卉业的管理班底雄厚,经理及各部门负责人都有多年的花卉种植及园林绿化施工经验,自身的管理、领导素质具有较高水平,并且职工中多数都有着从事园林绿化及花卉、苗木种植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优越的地理位置,500亩的宽阔种植空间及专业化的技术队伍为黄土岗花卉业的持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四环路花乡段驱车由西向东行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四环路南侧的“四环花木场”,它是黄土岗投资管理公司下属最大的花木种植基地。“四环花木场”建有四座总计24149平方米的温室展厅,有各类中高档花卉几十万株。厅内主要销售南方绿植、观叶植物,国外进口高档花卉,以及各色品种的观赏鲜花,另外四环花木场还承接花卉租摆,园林绿化服务。驱车行驶京开高速公路段马家楼立交桥下调头向西500米,是黄土岗众兴花木中心下属的“兴隆花木场”。它紧邻京九铁路,花木场内设两栋2730平方米和4240平方米的连栋温室,和一栋5600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展厅。温室内胜似花的海洋,主营南方绿植、观叶植物,国内外高档花卉。“兴隆花木场”施行对外的花木批发和零售业务,主要供应首都花卉使用大户和城内各家花卉市场。由“顺兴隆花木场”向西穿过京九铁路桥,就到了花香源花木场。花香源花木场是一个有着80多名职工的花木培植大场,占地面积约50亩,场内设有11000多平方米的温室展厅,以销售来自全国各地绿植盆花为主。这里出售的盆栽花木,以低廉的价格、完美的环境、周到的服务而著称。西邻“花香源花木场”200米远的“黄土岗天龙园艺场”,占地面积约30亩,建有温室展厅13228平方米,主营南北方各色花卉。“天龙园艺场”的负责人是祖传3代种花手艺的老把士了,他把天龙园艺发展的有声有色,为此北京日报还对其做过专版介绍。在“黄土岗天龙园艺场”负责人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天龙园艺以成为花乡地区乃至全区的知名企业。黄土岗这个横跨南四环、面积2.6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已经有花卉市场40余个,占地面积40多万平方米,年销售国内外名特优花卉1400多万盆,但是村民中很多人已经不再从事花卉行业,黄土岗村耗时两年编制的“村志”近日出炉,村民希望能抢救性记录下花乡发展史。这本厚达500页的精装“村志”主编徐瑞芳是退休村支书,在村里干了一辈子,她说编写村志的设想源于“村子”日渐消失,“村民陆续上楼,老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很多都不在村里住了,从元朝开始种花的黄土岗村再过几年估计就不复存在了。”由于村里的档案从1979年开始建立,此前黄土岗村的几百年发展史只能靠“回忆”。“村里从2007年开始成立编委会和顾问团启动村志编纂工作,村志的顾问平均年龄超过80岁,这些老人家凑在一起座谈超过30次。”徐瑞芳指着顾问名单上一个已经画上黑框的名字说,“这位老先生过去是花场的会计,'村志’里提到的解放前花乡大大小小几十家花场字号,老板名字、籍贯,都记在老人的脑子里。老花匠从清代开始,几辈人和花打交道,里面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不仅仅是传说。”这部全部由村民自己编写的村志格式整齐规范,成书内容分为概述、大事记、自然、经济、政治、历史等9个部分,分6篇21章77节,全书582页。一共收集了120万字的文史资料,包括本村现存档案资料、村内外人士的回忆和现存花乡乡志内容,同时还向村民征文。清朝乾隆皇帝到这儿写下了“姹紫嫣红看夹道”的诗句,大太监李莲英到这里为慈禧买佛手,民国期间村里的私营花场就为张一元、吴裕泰等茶庄提供优质的茉莉花熏制茉莉花茶,为同仁堂、鹤年堂等大药店提供藿香、石斛等优质鲜药材。“村志”里面除了介绍花卉种植的方式等内容,还有大量新鲜有趣的故事。这本“村志”内还保留了部分村民提供的“家书”、老照片。徐瑞芳指着一张1952年首家花卉农业合作社成立合影说,“这张照片里的20余位社员,现在还在世的只有5位,我们编村志就是为了让这些身边的历史能留存下来。”据村志记载,当年在村子四周很远都能闻到花香,遇到刮风的时候,玉兰茉莉的芳香随风可以飘散两三里地。当时村里的各家花农纷纷立起自家字号,茉莉花、玉兰花都直接被京城大茶庄订走,很多花农都在城里置了宅子,当时花农中有名的包括瑞轩记、聚成记、月荣记、仁合记等大字号,以茉莉花、玉兰花为主业,同时种中草药供应京城药铺。解放前,花乡的各村术业有专攻,黄土岗村的上千亩茉莉花是当时京城百姓每天不离口的茉莉花茶原材料供应地。花乡的各村术业有专攻,黄土岗村的上千亩茉莉花是当时京城百姓每天不离口的茉莉花茶原材料供应地。京城张一元、吴裕泰等各大茶叶店都用黄土岗的茉莉花,每年产量上万斤。解放后,村里成立了京城首家花农合作社,合作社千亩茉莉园京城无二。当年还是小学生的徐宝群在书中说,“放了学就去园子里摘花,摘一斤能挣一毛钱,那时候是笔小外快,后来'文革’开始就不再种茉莉花了,'千年古城觅花香,花香源自黄土岗’的盛景逐渐消失,直至改革开放后花匠才重拾旧业。”
3000本《黄土岗村志》的印刷全部由村办企业出资,免费送到1000余户村民家中,希望通过“村志”让村里的后来人了解历史和过去。黄土岗村的北京知识青年——张淑英
2009全国道德模范北京区十名候选人之一“城市守信候选人”、“首都十大公德人物”之一张淑英,女,67岁,中共党员,丰台区花乡黄土岗村村民。张淑英是在北京城里长大的,1957年小学毕业,16岁下乡到丰台区花乡黄土岗村,从此,张淑英在黄土岗扎根落户。与张淑英一块儿来的,还有一位女知青,名叫宁国芬。她俩是北京市第一批下乡知识青年。
承诺:你们家的事就是我们家的事
时间过得很快,不几年,张淑英和宁国芬就分别成家了。张淑英的婚姻是幸福的,但宁国芬的婚姻就很难说了,因为宁国芬本人有点智残,她丈夫李德财也同样如此,俩人过起日子来家没个家样,脏兮兮的,街坊四邻平时恨不得都躲得远远儿的。俩口子不会理家,因为都是知青,理家这事宁国芬就向张淑英求助,张淑英二话没说一口承诺:“得,你们家的事,就是我们家的事,你就放宽心吧。”
这事,张淑英算是把自己拴上套了。1980年,北京郊区落实知青政策,凡尚在郊区的老知青可以领取半方圆木。这对于宁国芬来说,可是解了燃眉之急了。因为宁国芬家的三间土坯房早已经破旧的不成样子,冬天呼呼地往里灌风、夏天稀哩哗啦地漏雨。宁国芬把圆木领回来了,自己又什么都不会,这事,全都托付给了张淑英。张淑英帮助宁国芬从请施工队到买料,到给施工队做饭,一个多月把宁国芬原来的三间土坯房给扒了,盖起了五间新瓦房。这时候,张淑英回自己的家来请宁国芬一家人乔迁新居了,原来,盖房期间,宁国芬一家四口,都在张淑英家里住着呢,一天三顿吃喝不愁,都由张淑英伺候。此时,虽然自家的新房盖起来了,但是,宁国芬一家人还不愿意回去了,宁国芬的丈夫李德财瓮声瓮气地说:“我们不回去,我们还住几天呢!”
守信:坚持帮助智残邻居三十年
后来,宁国芬患胃癌先走了,宁国芬的两个儿子也是智残,照顾不了自己的父亲,自己身后照顾李德财的事宁国芬就撂给了老姐妹儿张淑英。2005年4月,李德财的双脚肿得像个紫茄子一样,张淑英带着李德财赶紧奔了城里的一家大医院,什么毛病没查出来。张淑英又蹬着三轮车拉着李德财奔骨科医院,到那儿还真把毛病给检查出来了。李德财住院了,张淑英每天还要跑一趟医院,他放心不下,担心李德财能不能按时吃药;离开家了,精神方面的疾病会不会又犯了?每天到医院,把李德财该吃的药,用红笔在药包上写好了,再交待一遍,然后再转身回家。
坚持不懈不图宣传不求回报
照顾老的同时也得照顾小的,宁国芬的两个儿子也时时被张淑英牵挂着。每天晚饭后遛弯儿,张淑英都得特地绕一下,到宁家看看有没有什么事。一天,张淑英和孙子遛弯儿,去宁国芬的二儿子家,刚到胡同口就瞧见宁家的门前围着好多人。看见张淑英来了,大家冲着她喊:“正要去喊您哪,她们家老二中煤气啦!”张淑英趴窗户一看,宁国芬的二儿媳妇果然在地上躺着呢,她赶紧推门进去,一边把人抱起来掐人中、一边叫自己的孙子去打120。外边围观的人只管看热闹,都不敢进来,张淑英又自己倒了半碗醋,给二儿媳妇灌了下去,听见“嗝儿”的一声,张淑英放心了,知道人还有救。一会儿,120救护车来了,她和孙子一起把二儿媳妇送到了急救中心。
从医院回来后,张淑英又返回了宁国芬的二儿媳妇家,查看是怎么中的煤气?发现拐脖儿堵了,把问题解决了。
诚信理财,使智残家庭脱贫致富
说到宁国芬家的今天,村里人说,宁国芬在城里有亲戚,可这门儿穷亲戚人家不认。宁国芬得胃癌的时候,黄土岗还穷着呢,宁国芬想喝口大米粥,家里没米,宁国芬让儿子进城去找亲戚,想要点儿米回来,可未承想,人家连门都没让进,生怕这门穷亲戚日后粘上自己。
“没有张淑英,哪有宁国芬家的今天哪?”村支书介绍说,张淑英一直是宁国芬家的管家,事事替宁国芬家精打细算,她为李德财家的日常开销专门设立了帐本,本子上密密麻麻,从柴米油盐到家用电器、重大开支,全都一笔笔记录清楚,核对翔实。她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衣食住行,理财置买,样样全管。30年风风雨雨,终于使宁国芬家前后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宁国芬家过去只有三间土坯房——“洞子”,在张淑英的精心打理下,继五间瓦房之后,近几年,又相继盖了七间瓦房;从前,宁国芬家吃不上、喝不上,现在,宁国芬家过上了温饱日子,不再为吃喝发愁了,张淑英帮助宁国芬的两个儿子成家立业。从前,宁国芬家穷得叮当响,靠借钱过日子,李德财的收入不高,两个儿子的收入也有限,他们的生活十分困难,张淑英帮助他们“盘活资产”,找生财之道,12间房子中6间李德财父子分别居住,另外6间用来出租支付日常生活开支,每月的工资存起来,现在,李德财已有了十几万元的积蓄。
默默无闻地坚持承诺,坚持做好事,以诚信帮助智残家庭,36年初衷不改,施恩不图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郑王坟与郑王坟村
右安门外郑王坟村,成村于清代,因有第三代郑亲王后裔墓而得名,由看坟户组成。1949年解放时,郑王坟还有看坟户24家,以种花为主。1974年征用郑王坟村土地200多亩,建起亚洲最大的冷库,就是位于玉泉营立交桥西北角的北京市西南角冷库。1996年演变成的郑王坟村,隶属于纪家庙行政村,有村民64户,261人,村里还有耕地136亩,主要出租做建材生意。
九十年代在郑王坟村中心街自发地形成了一条专卖铁艺的商业街,有三十多家商户,制作和销售铁艺大门、铁艺窗户、铁艺装饰品等,简称“铁艺街”,位于玉泉营立交桥东南角玉泉营建材城的西面。日,郑王坟铁艺一条街突燃大火,烧毁十余间经营铁艺、装饰材料、五金建材的毗连店铺,幸未出现人员伤亡。受灾商户张先生说,自己从屋里跑出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带,手机、电脑都在屋内。另有多家商铺老板称,一些下了订单的货品也因火受损。现场知情人称,此次起火可能与铁艺商铺违规焊接有关。
位于进入二十一世纪,郑王坟村所有土地陆续被征用,村民成为城市居民,住进纪家庙村农民回迁房。2009年郑王坟村最后一块土地被征用,用于建设政府政策房——纪家庙“二限房”。
目前,郑王坟村的村民都住进了楼房,平均每户有二套成套住宅,一般一套自住,一套出租,年获租金在3万元左右。以一户村民3口二个劳动力计算,集体企业分红约2万元,二个劳动力全年工作收入在6万元左右,2010年全家收入在11万元以上。
“郑王坟”埋葬的是济尔哈朗之孙雅布及其后人。
清代郑亲王爵是世袭罔替的王爵,铁帽子王之一,铁帽子王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在清朝建国268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12家,郑亲王就是其中一家。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第一代郑亲王为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死后葬于海淀区白石桥,今天首都图书馆正门前六棵大松树,当年就是郑亲王目的的遗物。。
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五人夺爵。第一代郑亲王是爱新觉罗·济尔哈朗。郑亲王府在西单大木仓胡同。民国五年卖给了中国大学。解放后成为教育部所在地。
济尔哈朗死后,由其次子济度袭爵,改封“简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弘历追念济尔哈朗的功勋,命将其子孙世袭的“简亲王”封号恢复为“郑亲王”。郑亲王一共承袭了17次(其中,第一次袭至第九次袭为简亲王),除了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年)数年间,因郑亲王端华被赐自尽而受到革爵处分外,该封号一直持续到清朝结束。郑亲王一系在清朝出过不少有影响的人物,如济尔哈朗的儿子济度,孙子喇布、雅布,曾孙德沛、奇通阿,四世孙丰纳亨,七世孙端华、肃顺等等。
据史料记载,右安门外郑王坟里葬着第一代郑亲王努尔哈赤的弟弟——庄亲王舒尔哈齐的两位后代,一位是其重孙、简亲王雅布,另一位是雅布的叔伯侄子、简亲王德沛。
右安门外郑王坟,占地二顷数十亩,首先建立的简亲王雅布的墓园。雅布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之孙,简纯亲王济度第五子。生于顺治十五年六月初六日,母庶福晋杭氏。康熙二十二年四月承袭简亲王。二十九年副安北大将军恭亲王常宁往征噶尔丹,旋随抚远大将军福全军前参赞军务。康熙三十五年从康熙帝亲征。三十八年十二月掌宗人府事。雅布殚力国家,整练武备于无事之时,并且能束身礼度,别无嗜好。康熙四十年八月,扈驾巡幸塞外,登索岳尔济山。九月十七日雅布卒于边外。时年44岁。康熙帝让大臣把雅布入殓送回京师,命皇长子允禔、皇三子允祉出迎。并赐银四千两,命皇子合助银三千两为雅布治丧。发引时命皇子侍卫往送,谕祭立碑,谥曰修。雅布墓园坐北朝南,依次建有宫门、红墙、享殿、月台、宝顶。宫门外建有碑楼一座,内立康熙四十二年三月驮龙碑一方。砖砌红墙高丈许。月台上除雅布大宝顶外,还有小坟两座,为侧福晋高氏、郭氏墓。墙圈后边大山子之前,另有庶福晋墓两座。墓园内外植有松柏树。
简亲王雅布有十五子,长子雅尔江阿和第十四子神保住先后袭爵。雅尔江阿是饮酒误事,神保住因眼疾和虐待兄女被夺爵。
乾隆十三年,“以济尔哈朗弟贝勒费扬武曾孙德沛袭爵。”德沛为贝子付喇塔之孙、贝子福存第八子。生于康熙二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年少时应袭公爵,但他让给其弟,自己到西山读书雍正十三年五月授镇国将军,果亲王允礼带领进见雍正帝,帝问所欲。德沛说:“惟愿百年后于孔庙中食块冷肉耳。”雍正帝奇其言,即授兵部侍郎。进入乾隆朝之后,德沛历任甘肃巡抚、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江总督。虽屡任封疆,但操守廉洁,一介不取。乾隆七年在两江总督任内,淮扬发生水灾,他及时使用地丁、关税等银十万两治赈,“虽奇灾而无失所。”德沛不仅廉洁,而且注重教育和培养人才。他每到一处务立书院,聚徒讲学。因他字济斋,故时有“德济斋夫子”之誉。乾隆八年以后德沛内任教习庶吉士、国子监祭酒、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十三年七月以疾解任。简亲王神保住丢爵后,九月特旨以德沛承袭简亲王爵。乾隆十七年六月十八日薨,享年65岁,九月追谥曰仪。德沛的曾祖父费扬武、祖父付喇塔、父福存并追封简亲王。简亲王德沛墓园建在雅布墓园之西,相距二百余米。同样建有宫门、红墙、享殿、月台、宝顶。碑楼内驮龙碑落款为乾隆十七年十二月初十日。
右安门外郑王坟,虽历经拆卖、损毁、盗掘,但一直保有驮龙碑和大宝顶。简亲王德沛的大宝顶紧贴着马路,特别醒目。1974年郑王坟遗址遭到彻底破坏,原址建起亚洲最大的北京西南郊冷冻厂。当时发现简亲王雅布的地宫面积宽大,里边还有隔断,顶覆青石条。简亲王德沛的地宫,下边是汉白玉制,顶部仍是条石覆顶。
日下午,在南三环万柳桥正南的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小十字路口发现了两块石刻,据当地老人讲,这两块石碑在这里呆了有二十多年了。路口东北角的石刻是个倒置着的碑座,四周雕饰着海水江崖,花纹还挺清晰。路口西北角“
僵卧”着的,显然是旁边碑座上立着的碑。北京石刻馆的专业人士现场进行了测量、计算,此碑通高5.5米,初步判断是附近郑王坟里散落出来的文物,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郑王坟1974年遭到破坏时,石碑下落不明。随后丰台区文物局把雅布的龟趺螭首石碑移至长辛店吕村连山岗的石刻文物园中。
玉泉营西北角——北京西南郊食品冷冻厂 北京市西南郊食品冷冻厂,位于丰台区南三环西路85号,旧门牌郑王坟1号,玉泉营立交桥的西北角,是亚洲最大的冷库,号称是咱北京人的“大冰柜”。冷冻厂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设计储量45000吨,有效容积20万立方米。冷藏库为三座大型高层建筑,均为8层,每层仓储能力2300吨。其中有日急冻能力为20吨的-23℃冻结间4间;有-18℃冻结物冷藏间277间;0℃的冷却物冷藏间13间。可储存肉、禽、蛋、果、蔬菜等副食品。库内商品,垂直运输,备有电梯;水平运输,备有叉车。商品的出、入库及时方便,从而实现了半机械化作业。食品检测中心具有双通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万分之一天平、分光光度计、测汞仪、快速检测箱等检测设备。可完成氰化物、毒鼠强、氟乙酰胺和敌鼠钠盐、鼠药安妥、亚硝酸盐等快速检测,确保经营商品的安全。在冷藏库的北面建有3.6公里的铁路专用线,直通丰台铁路货场,并建有400米长的火车专用站台,可停靠长度为380多米。北京市西南郊食品冷冻厂内建有北京市七大肉类批发市场之一的“北京市西南郊肉类水产品市场”,市场大楼共五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总营业面积10000余平方米,备有货运电梯,自动扶梯。目前肉类水产品市场有300多家商户,肉类与水产品类滩位的比例目前是4:6。每天来此买卖的商家和顾客络绎不绝。老北京的“雪池”和“德胜门”都有冰窖,用以储存农副产品或提供保鲜冰块。但现代意义的冷库在1955年才开工,这座苏联援建的南郊冷库宣告了北京农业物流冷库时代的到来。西南郊冷库(西南郊食品冷冻厂)位于玉泉营桥西,1972年4月开始筹建,到1983年三期冷库的建成,西南郊冷库的总储藏能力达到45000吨,为当时亚洲第一大冷库。一期冷库于1974年10月破土施工,1978年10月竣工。当年的9月和12月先后招收了四百多名新职工,值此“筹建处”更名为“北京市西南郊食品冷冻厂”。1979年7月经商业部、市建筑设计院等单位验收合格,一期冷库投入使用。二期冷库1978年12月破土施工,1981年12月竣工投产。三期冷库1980年11月开工,1983年11月竣工。冷库共八层,设计温度分为-33℃、-28℃、和-15℃系统。至此由商业部投资4600万元兴建的三座大型冷库,历时近十年的建设最终形成了总储藏能力45000吨的大型冷藏企业——北京市西南郊食品冷冻厂。储藏作用——随着三座冷库的相继投产,商品的储存量也在不断扩大。自1979年6月到12月的肉、蛋、禽日储存量为315.8吨;1980年为562.6吨;至1985年冷库的日储存量达到1118.8吨。至此三座冷库的总储藏能力逐步达到了库存商品四万五千吨储量,也使八十年代中期北京市的冷库商品储量达到十万吨。按当时北京市城镇人口总数计算人均占有冷藏商品量为10公斤,其中有4.5公斤是由西南郊冷库提供的,占全市人均冷藏食品的45%。调控作用——冷冻厂的三座冷库是国家储备冷库,它不单是组织商品收储待销,更是起着调控市场供求,平抑物价,满足人民需要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着社会主义商业企业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冷库商品的计划调控一方面要配合商品收购和市场供求,合理积累和储存商品,保证商品流转不中断;另一方面做好商品管护,保证商品质量。供给作用——冷库的首要任务就是向市场源源不断的供应冷冻商品。自1983年三期冷库投产至1992年,冷冻厂经过开放搞活,多种经营,多渠道进货,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商品的日平均出库量由.4吨至1992年猛增至2434.9吨,增长1400余吨,丰富了首都市场,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在兴建西南郊冷库的同时,国家计委在批复新建冷库计划中,批准同时配套兴建职工家属宿舍。自1977年到1987年十年间相继建成了七栋家属宿舍及为职工生活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笔者夫人1986年年底从山西调回北京,2005年办理退休手续,在该厂工作20年,从事化验工作。西南郊冷库建立后,在保证首都市场供应、平抑物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誉为“首都人民的巨型冰箱”。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西南郊冷库逐渐摆脱早期单纯的储存功能,开始向包括食品冷藏、冷链物流、加工屠宰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在西南郊冷库的远景构想中,这里将形成一个立足北京、面向三北、辐射全国以冷链物流为轴心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和营销网络体系。南三环玉泉营桥西,北京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的大院子北端,紧邻丰台火车站至厂区的铁路线的是被工人们称作“奥库”的小型冷库,“除了保障奥运供应之外”,西南郊食品冷冻厂办公室主任宗金国说,“这里还负责了参与建国六十周年庆典的13万人的食品配送。在“奥库”以南,三座储量共达45000吨的冷库自东向西依次排开(它们建成于1978年至1983年间),传统的冷库储藏仍在继续。“除去部分保留了国储肉和市畜肉的库容量以外,大部分空间已经出租给来自各地的商户”。这三座冷库东侧紧邻的,便是为了吸引商户进驻,而于1998年落成的肉类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大楼,他们当时把这称为“筑巢引凤”——从主要保证首都食品供应安全,到主动面向市场,已经过去了大约20年时间。先生产后生活——温情的冷库1973年,现任西南郊食品冷冻厂动力车间安全员的徐长德初中毕业,进入北京市二商局(现北京二商集团)开办的技工学校学习。“我学的是刚开办的制冷专业,这个专业的学生都被安排在现在的冷库这片地方,开办的最直接目的之一便是为即将建立的西南郊冷库做基本的人才储备。当时和我们同在这个院子里的,还有1972年组建的“西南郊冷冻厂筹建处”。在此之前,这片地方则曾经长期作为二商局下属的“东风农场”。1974年,一年学习期满后,徐长德从技校毕业。也正是在这年10月,一期冷库正式破土动工。令他们印象至深的是,七层高的冷库先打好柱子,支起骨架,而安装楼板时则先用千斤顶送到顶层,然后自上而下依次进行。“也就是说,从顶层开始建起。据说,这是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我们不懂建筑施工,但这种方法确实很让人惊奇。”一期冷库建设的同时,一条专用铁路线也从丰台火车站引入了厂区。而让徐长德包括稍晚些时候入厂的许多职工踏实下来的,还有职工宿舍的建设。在冷库开工之前,一排排宿舍已经建起,1977年起,更是开始动工兴建家属楼和商场、托儿所、职工学校等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当时提出的是“先生活,后生产”。“1978年下半年,一期冷库建成试投产前后与400多名新同事一起进入冷冻厂的崔建华对此也记忆犹新:“从进厂那天起,每个职工都有自己的休息室,而在当时,北京居民住房极为紧张,许多人在家里可能都没有自己单独的一张床。”亚洲最大冷库平衡市场淡旺宗金国说,西南郊食品冷冻厂的筹建和上世纪70年代初北京人口急剧增长,而副食品供应又相对紧张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市场淡旺季供应很不均衡,这既不利于保证首都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也严重制约了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当时北京只有(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南郊和西郊两座冷库,规模小,库容量严重不足。所以筹建时,就计划将西南郊冷库建成"亚洲最大的冷库",三座冷库分三期进行,总库容量达45000吨。”最早的筹建处主要由从南郊和西郊冷库抽调的专业人员组成,而在随后的建设乃至投产以后,西南郊冷库则调集了全国各地的力量。“这一切有国家商业部出面主持牵头,一切以保证首都的肉食品供应安全为主。”宗金国说。每年的购销计划由商业部统一制订,具体业务则有北京市二商局下属的食品公司组织开展,“购、存、销三个环节截然分开,采购有专门的采购公司,货到北京后,则主要由当时北京的四大菜市场进行分销,西南郊冷库只承担储存任务,尽的是一种单纯的保管责任”。徐长德也认同这种判断:“和南郊、西郊这种兼带屠宰的冷库不同,西南郊冷库当时的定位就是一个纯粹的分配性冷库,进货、储存然后出货。所以,在最早的几年中,西南郊冷库的库存肉基本上应该是一种战略储备肉。”宗金国认为,这种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调拨的方式,在当时肉食品相对短缺的情况下,保证了季节性的供应平衡。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南郊三期冷库建成不久,北京的冷库商品总储量约为10万吨,按当时北京城镇人口总数计算,人均占有冷藏商品数量约为10公斤,而其中4.5公斤即来自西南郊冷库。批发市场带来多种经营1985年左右,随着国内农村经济的放开、肉食品短缺状况的逐渐改变和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的出现,北京市冷藏肉食品的统购统销体制已经开始松动。1985年,西南郊冷库第一次争取到了一小部分大约500吨库容量的自主经营权,为此,在保证储备肉的前提下,他们成立了自己的贸易公司,试行自购自销,第一次开始独立主动面对市场。但是,直到1993年,这座亚洲最大的冷库承担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政府冻肉储备、平抑市场物价和保证首都市民“菜蓝子”工程。1993年,是北京市商业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年。随着肉食品市场供应量和供应渠道的增加,政府和市场对于西南郊冷库这样的“国库”依赖性已经大为降低,储备肉在西南郊冷库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减少。而这时,随着鲜肉市场的发展,人们对冻肉的需求也开始急剧下降。这使得冷库自身的销售一度大幅萎缩。“放开了,冷库反倒吃不够了。”宗金国形容这种情况说,“情况最严重的时候,整个三期冷库1.5万吨储量甚至被迫完全停运。”应对市场的举措在1992年就已经展开。当年,西南郊冷库利用院子里的空地和站台,因陋就简,建起了一大批简易货棚,以低廉的价格出租摊位以吸引摊贩。“这是我们最早实行建立的批发交易市场,目的是以活跃的市场带动冷库的储藏量,按我们当时的说法是"以库带市,以市养库"。”宗金国说,“在北京各个冷库中,我们也是最早建立市场的一家。”1995年,在已经聚拢起炽热的人气的时候,西南郊冷库在简易的露天批发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又开始兴建了一座四层共1万多平方米的批发交易市场大楼。大量个体摊贩的进入,也带来经营品种和经营方式的改变,品种上从单纯依赖肉食品(其中以猪肉为主),向包括禽畜肉、水产品、蛋奶等在内的多样性发展……一期工程建成试运营时,招了一大批工人,我就是那时来到冷冻厂的,主要的工作是装卸货。当时进肉,都是切成两扇的大白条,码成摞。四川的猪肉个头小、肉扇分量轻,所以我们工人也最喜欢搬这里来的猪肉。不像山东、河南等地的猪肉,基本上一年才出栏一次,个头很大,一扇肉有时就可以达到300斤,像大门板一样。猪肉冻得硬邦邦的,还好搬一点。天暖和的时候,肉扇子软软的,尤其难搬。每年一进入腊月,是冷库进肉最集中的时期。不分车间,不分工种,也不论干部和普通职工,都得投入到卸货工作中。这段时间也是最辛苦的时候,有时连着几天不合眼,经常能够看到有的职工抱着扇猪肉就睡着了。暂时没活的时候,大家也都在休息室随时待命,哪怕年三十晚上也是这样。过去,西南郊冷库承担的主要是一个储存和保管功能,战略储备的意义更强,直到80年代,市场放开以后,在保证储备的前提下,才逐渐扩大了经营自主权。不过,储备肉现在在我们的冷库中仍占一定的比例,分为国储肉和市畜肉两种,这在平抑物价方面常常能发挥很关键的作用,所以西南郊冷库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国库”。因为这一点,过去我们这儿还一度设为三级保密单位,进门必须靠证件,职工有工作证,家属有家属证,来访还得有介绍信或者证明。所以,那时我们这个院子其实非常安静,进进出出的就是出货车。后来尝试扩展经营和实行冷库外租以后,院子的气氛才有了明显的改变,来谈生意的客户、做买卖的租户逐渐多了起来。对于冷库来说,我们车间提供着动力源。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设备检测、更新改造等,保证冷库所需要的库温,否则温度波动,影响食品质量,就是很大的安全责任。近些年,适应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我们也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更多地考虑怎么节能减排。比如,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水力制冷,现在每年10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天气比较冷的时候,我们都换成风力制冷。水冷过去都是一次性耗水,现在则采用立体水冷,使用循环水。以前我们院子里面有两个储水量300多吨的露天凉水池,蒸发量就很可观,而且每年还得清理两次池沉淀的泥沙,浪费很大。采用循环水以后,这两个池子已经填掉了。用电方面,比如在夏天,热负荷比较大的时候,我们也会主动避开用电高峰。1996年改制后的北京市西南郊食品冷冻厂称为北京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隶属于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食品冷链物流、肉类经营、仓储、现代分销、专业化市场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现有职工229人,离退休职工近200人,离岗转业职工近300人。2005年被评为“全国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2006年被评为“全国水产品批发二十强市场”、“全国肉禽蛋批发二十强市场”,“全国农产品综合批发百强市场”,2007年被评为“中国优秀诚信企业”、“北京市纳税信用A级企业”、“商业责任品牌”和“商业品牌一百强”,2008年,公司因出色完成奥运供应服务保障工作,荣获奥组委、市委市政府、市商务委、市公安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市物流协会等部门颁发的奥运供应服务保障先进集体及荣誉证书14项。2009年圆满完成国庆60年群众游行队伍的早餐供应任务,以最真诚的方式献礼共和国60华诞。目前,公司总资产2.7亿元,直属企业(包括参股企业)7个。公司旗下拥有北京市最大的食品冷藏企业——北京市西南郊食品冷冻厂;配备奥运现代立体冷库的冷链物流事业部;有50余年特供历史的——北京市食品供应处34号供应部(位于东华门大街);有京城第一家的超市——北京市友谊超级商场;有华北地区最大的肉类、禽类、水产品、集散地——北京市西南郊肉类水产品批发市场;还有集生猪饲养、屠宰、加工为一体的中瑞食品有限公司。在西南郊冷冻厂门的东侧是七栋西南郊冷冻厂的职工宿舍楼,西侧是一栋四层高的综合楼,经营住宿和餐饮业。
北京市食品供应处34号供应部 北京市食品供应处34号供应部(简称“34号供应部”)成立于1955年12月,做为新中国组建的国有商业企业,它因门牌而得号,因信誉而闻名。建国初期,北京迅速成为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然而,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物资匮乏。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访华、重大国事活动等,急需一个专门机构提供安全的食品保障。“34号”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应运而生,肩负起特殊的工作使命。五十多年来,“34号”为党和国家四代领导集体提供了高质量的食品保证,并出色地完成了历次重大国事外事活动的食品专供任务。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为企业赢得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光荣的政治责任和出色的质量保证不仅成就了企业辉煌的历史,也打造出国有商业领域中独树一帜的金字招牌。近年来,面对市场经济大潮,“34号”在确保特需供应的同时,加强了对企业品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先后注册了“34号”的图形、数字和文字等商标,推出了自有品牌商品:玉醇酒、龙徽干红葡萄酒、故宫御膳房酒等,在探索自有品牌的经营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引入,现代化的食品检测中心的建立,各项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了企业的硬件水平和管理档次,为34号向现代化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34号现有总资产32OO万元,营业面积600O平方米,职工12O人。34号供应部主要经营全国名优烟酒、糖茶、罐头、饮料、中西餐调料、禽蛋、肉类、水产海味、粮油制品及进口商品等l60O多个品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胡耀邦主政中央党政工作期间,曾一度提出“清除封建主义遗*”,就包括了取消中央高层的特供制,阻力一直很大。到了1990年,由于民怨沸腾,东华门三十四号的特供商店才不得不关闭。三十四号坐落于王府井的东华门大街上,门口只标示着“三十四号供应部”。其实是“中央领导生活物资特别供应处”的代称,这当然也是出于保密的需要。“物资特供处”给谁特供?北京东华门的特供商店只供给行政8级以上干部,也就是副部级以上。像低一些的司局级干部往往要通过领导代买。“物资特供处”的产品品种包括从国外进口的名牌家用电器、手表、香水、呢料、朱古力、白兰地、威士忌、卫生纸巾、珠宝首饰等等。俄罗斯产的顶级黑鱼子酱、法国产的鹅肝酱在这里只不过是寻常之物。这里的国产名优特新产品也是应有尽有,餐饮部宴会需要的茅台酒、五粮液都从这里采购。这里的一级黄花鱼,一斤0.46元。黑崩筋大西瓜八分钱一斤!个个像篮球那么大。在最困难的60年代初,中央决定对干部实行食物补贴,按级别供应数量不等的肉、蛋、糖、豆。北京东华门三十四号还设有一个专向高干供应烟酒糕点糖果副食的特供点。当时北京百货大楼对老百姓开放的只是一至三层。高高在上的四层也是个十分神秘的“特供处”。每到周末,“特供处”门口车水马龙,高官太太家属们纷纷来此采购。当时老秦只有十几岁,虽然亲眼目睹,却又不敢多想。北京市食品供应处成立于1955年,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中,始终以特需供应为己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出色地完成了历次在京的重大国事、外事活动的食品专供任务,五十余年如一日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了高质量的食品安全保证,在完成首长计划调控、确保特殊对象的食品供给和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一五”计划成就瞩目。然而,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物质匮乏。尤其在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之后,食品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为保证社会各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党和国家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各项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北京做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访华、重要会议、重大国事活动等,急需一个专门的机构为其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食品保障。日,一份《关于成立副食供应小组的报告》呈报到市政府领导,报告称:“……目前,北京市对中央首长、外国专家、驻京使馆、各大饭店、医院的副食品供应工作,在数量、质量、及时、安全、供应标准、价格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建议成立专门机构,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统筹特殊副食品的货源;制定供货计划和特供标准,统筹解决首都的外国专家、外宾、重大宴会、驻华使馆、各大饭店、特殊医院及国内高级首长的食品供应问题。”1955年12月,在彭真市长的亲自主持下(见上图),北京市成立了由市人大副秘书长李公侠、彭城等9人组成的特种供应领导小组(供应处的前身)。在明确特种供应范围的同时,强调供应的经营方针是:在保证食品绝对安全的原则下,实行企业化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可暂不上缴利润,但必须保证食品质量,商品价格不得高于市价。为保证上述任务的完成,特种供应领导小组抓紧组建具体供应部门。在原北京市第三商业局特供站和北京饭店供应科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市食品供应处,隶属于北京市第三商业局。这是食品供应处所属的第一个企业,承担着中央首长、外宾及重要会议的食品供应任务。在这个普通而又简陋的院落里,干部职工支起了简易的大罩棚,在因陋就简中肩负起了光荣而艰巨的责任。1956年,地处东城区锡拉胡同34号的北京市食品供应处门市正式营业,因工作性质特殊,故企业名称取其门牌号码,定为:“34号供应部”。随着业务不断扩大,1973年开始,在原址基础上新建了建筑面积为6400平米的四层T型综合楼,该楼坐北朝南,地处繁华的东安门大街,1976年末,食品供应处机关和34号迁入新址(见下图)。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建国之初外交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活动,正是万隆会议让全世界认识了新中国,也使中国真正走进了世界的政治舞台。但受敌对势力制造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的影响,当时的万隆之行伴随着很多危险,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中央为此制定了周密的保卫计划,特别强调加强食品安全防范力量。34号第一代化验员张丽娅受命作为“食品保卫人员”随团一同前往印尼,负责出访期间中国代表团的食品安全把关任务。在当时环境复杂,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她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老一辈创业者白手起家从供应处筹建到投入运营,只用不足半年时间。在那个食品短缺、供应紧张的年代,为确保供应对象的需要,他们千方百计、沤心沥血。50多年来,企业领导换了许多次,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却代代相传。多少次东奔西走,紧急调运各种紧缺商品货源保证供应;多少次身先士卒,在供应服务的一线,与员工一道装车卸货,突击抢运。50余年风雨兼程,几代人心血铸就,
因特殊的工作性质和严格的供应纪律,要求企业的一切都遵循保密原则,没有靓丽的渲染,又无高调的宣传,在这个几乎不为外界知晓的企业中,干部职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动,默默付出。从风华正茂的激情青年,走到鬓发斑白的退休行列,他们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企业,无怨无悔。下图是位于西南郊冷冻厂大院内的北京市食品供应处34号供应站的照片。国宴“特供”标准国宴主要是指因国家元首或招待国宾、贵宾,或在重要节日为招待各界人士而举行的正式宴会。国宴因为离普通人距离较远,难免被罩上神秘的气息。但随着信息的不断透明,关于国宴情况逐渐为人所知,其中国宴“特供”标准更是引发大众兴趣。每逢北京记录重大政治历史时刻之前,34号供应部几乎皆能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项长期“政治任务”在1956年由公安部正式移交北京市负责,移交时隶属北京市第三商业局,后又划归第二商业局,成为庞大“特供”体系中一处关键节点。此前这所因坐落于东安门大街34号,于是对外通称34号并从未具全名的“特供”机构,原属公安部八局五处,即食品保卫处。时至今日,已由第二商业局股份制改造成立的北京二商集团,每年须承担北京70%的“特供”工作。所谓“特供”,主要诉求体现在要绝对安全,其次是高质量,排在第三选项的是方便。为此,“特供”体系从原料生产、采摘、采购、监测、加工、制作、化验、包装、调运、配送、验收等各环节,都由专职人员、专门车间、专用设备、专库、专车进行。以求做到“数量、质量、品种、及时、安全”五个保证。镀上人民大会堂“特供”之金,即成为人民大会堂指定商品,这类“特供”首先要具备省级以上优质产品或驰名商标资质,在通过企业内部自审后,向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简称管理局)提交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优质产品证书,申请进入“特供”序列。申请得到批复,厂家方可依照申报审批程序,提供经济、技术、管理文件送审待批。有“特供”厂商透露,管理局对入选品牌的评审有不成文规则,即抛开厂家过往荣誉,所有品牌一视同仁,务实不务虚。因此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产品“走不进人民大会堂”的案例屡见不鲜,对“特供”产品的选择,管理局自有一套。湖南兴华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现已更名为华润雪花啤酒湖南有限公司,作为人民大会堂“特供”啤酒厂家之一,从2005年初提出申请到2006年10月签约,前后经历资质初审、技术评审、高层评审三项环节,历时近两年。在技术评审中,白手套滑过生产车间栏杆、厕所空气质量测试、乃至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测试、员工工资待遇、生产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调研,皆是管理局特派员的考察项目,且检测前并不知会厂商,开库即检,关键环节实行一票否决。据当地媒体报道,“有评审小组成员检测前悄悄对陪同质检的兴华技术人员说:如果你们仓库里发现一粒老鼠屎,这次你们就彻底完了”,“评审之中,涉及项目之多之严,叹为观止,让人咋舌。”此外,厂商确定成为人民大会堂宴会酒水用品后,须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年费及提供若干产品,协议期通常为5年。保守估算,人民大会堂每年仅指定“特供”,与为厂商提供防伪商标两项,即有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入账,而厂商亦藉由“特供”之名斩获丰厚。江西得雨活茶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获授权在其生产的“得雨活茶”包装物上,使用“人民大会堂特供茶·宴会用茶”字样。厂商顺势在其海外推广中使用“来自中国的宫廷用茶”广告语,使茶叶的销售价格,从以往不超过200元/斤,飙升至1000元/斤起价,上演近似点石成金的神话。人民大会堂国宴用酒,过去主要以茅台为主,现在一般不上白酒,而青岛崂山的矿泉水、青岛啤酒、五星啤酒,现出口量比较大等原因,现在在国宴上很少能见得到了。代之而起的是北京啤酒、天津干白葡萄酒、可口可乐、燕京啤酒、王朝葡萄酒、椰子汁、碧云洞矿泉水、浙江龙井茶等“特供新一代”。不管饮料,还是酒类,凡是被指定为国宴专用饮料的厂家,对其产品,都是以专门组织生产,采用特供的形式,严格工艺。建国初期,国宴就实行分餐制,菜端上桌后,由服务员给每一位来宾分,剩下来的,就搁在桌子的中间,谁吃谁去拿。而1987年后,都是由厨师按宴会人数把菜分盘,再端上去。周总理开国之初制定的四菜一汤的国宴标准限制了一些餐具的使用,当时盘子都是选用湖南醴陵、山东淄博生产的瓷器尺寸分别为6寸、8寸的。
国宴餐具,非一般宴会所能比,它要求其必须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从古到今,中国菜点讲究一条龙,一条凤,非常重视菜点形态。而国宴实行单吃,菜形受到一定影响,所以选择合适的容器十分重要。有特制的中国瓷、陶器、金器、银器、不锈钢器、铜器等,瓷器、陶器多为制作精美的象形餐具,如白菜形瓷盘,牛、鱼形瓷盘、龟形瓷盘、柿形瓷缸、橘形瓷盅、鸡形陶罐、鸭形陶缸、陶气锅、海螺、苹果形碗等,不一而足,气象绚丽。刘家村43号“旭日阳刚”
丰台区刘家村,始建于明代,因姓氏而得名,由刘姓家族聚集而成。现在的刘家村是花乡乡政府造甲行政村名下的一个小自然村。刘家村位于丰台东路和丰台南路之间,西面是铁道部丰台区桥梁厂,村里有正式户口不足200户,却聚集了4000多外来租房户居住,属于待拆的小村庄。
在丰台东路刘家村90号附近的路北侧临街,有一座二郎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一进院小庙,有庙就有神,供奉的是三只眼的天尊二郎神。现在是一座新翻建的三合院,有门楼、正房及东西厢房。不知是否是丰台区普查登记文物。
刘家村少林圣会属“丰台十八村”老会之一,创建于明末清初,已有八代传人。它作为民间花会中的主要会档,以一种群体武术表演方式,每人手里拿一根白蜡木的齐眉棍,个个精神百战,威风凛凛,配加上文场锣鼓乐器的助威,气势更加强大,成为花会表演中引人注目的节目。所表演的“五虎棍”是根据宋朝水浒传中武松夜走蜈蚣岭的情节改编,俗称“双刀群棍”。演员使用砍、扎、挂、盖等动作,双刀上下飞舞、棍声清脆悦耳,表演者个个生龙活虎,武打场面十分激烈。同时,刘家村少林圣会与其他花会随意的化妆不同,以其百年传承下来脸谱为依据,严谨仔细。2005年下半年,村委会通过广泛宣传,使停滞多年的刘家村少林会又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村委会牵头下,鼓励通过队员们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努力创新,开拓进取。但由于一些老前辈已有去世,有很多内容现已失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文化的日渐丰富,加之是群众自发组织,没有任何报酬,人员组织上也有一定的困难。
北京农村的“五虎少林圣会”是民间花会中的主要会档,也称之为“棍会”。它是一种群体武术表演形式。表演的时候,每人手里拿一根白蜡木的齐眉棍,个个精神抖擞,威风凛凛,配上锣鼓乐器的助威,气势更加强大,成为花会表演中引人注目的节目。五虎少林圣会是中国传统“花会”的一种,每逢民间有盛大的节日和庙会均有表演。刘家村村民季淑清介绍说:“造甲村的'同乐义善五虎少林圣会’创始于1602年——1624年间,全称'刘家村蜈蚣岭同乐义善五虎少林圣会’。玩这种少林圣会的时候,都会有多种套路。而且每一个套路都展示一个历史故事,并以拳术或武打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五虎棍’,就是根据宋朝水浒传中武松误走蜈蚣岭,与王道真人在蜈蚣岭上争斗一段故事情节来编排的,俗称'双刀群棍’。这在刘家村十分盛行,因而这个村子也以'同乐义善蜈蚣岭五虎少林’而得名,一直流传至今,有160 多年的历史。这个套路表演起来个个生龙活虎,精神饱满,表现出神勇无敌,赢得了众多文武会档的赞赏,并多次在民间花会表演大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近年来,当地又将陈旧的服装、响器、武术道具、行头重新添置,并对会档加大管理力度,使会档成为有组织、有纪律、有责任心的民间传统花会,使之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目前,在刘家村占地面积最大的企业是城建集团材料总公司。北京城建集团材料总公司是北京城建集团全资控股专业物资流通公司,公司位于丰台南路刘家村126号,毗邻丰台火车站,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拥有地上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3.6万平方米,办公区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职工宿舍区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工会四拥有职工上千人(包括离退休职工)。材料总公司拥有8条铁路专用线,具有北京建筑材料供应A级资质,是北京首家通过ISO9001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的“重合同、守信誉”物流企业。公司下设物资供销中心、物资再生利用中心、钢材市场有限公司、物资调剂网络有限公司、航空业务代理处、丰南货运托运站等经营单位,拥有各种装卸机具和运输车辆上千台。
目前,刘家村已经被列入丰台区政府土地储备范围之内,何时拆迁,土地规划用途是什么,还未正式公布。在刘家村狭窄的街道里,外来打工者的人数超过村民总数的六倍,到处是私搭乱建的房屋,沿街开满了小商小店,满目是“招租”“行医”“办证”小广告。但刘家村街道卫生工作抓的还是很紧的。刘家村村委会凭借出租土地和房屋有了较雄厚的经济基础,村民们正在享受着“瓦片经济”带来的的生活富裕,他们都在等待着未来的“拆迁大餐”。
在丰台区刘家村43号院一座破旧的筒子楼里,租住在44岁的河南农民工王旭和他的儿子,王旭与29岁的刘刚,这两个在当今中国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工,随着一段由他们演唱《春天里》的视频被数以千万计的网友点击和转载,“旭日阳刚”成了当下最火爆的网络热词。曾经在城市天桥下“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的他们,如今已在央视《星光大道》上夺得周冠军,应摇滚歌手汪峰邀请在上海8万人体育场演唱再度引起轰动,在获得央视《星光大道》周冠军后,又在央视《我要上春晚》节目的民选第一名,将直接登陆201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网友评价:“一曲《春天里》,唱得中国泪流满面。”
我们不想把“旭日阳刚”的走红仅仅看作是一个娱乐现象。在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更愿意思考的是,文化程度低、从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旭日阳刚”,他们沙哑而略带粗糙的嗓音,为什么能深深地打动无数国人的心?从网络到现实,从荧屏到“怒放摇滚演唱会”,人们热捧“旭日阳刚”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情感诉求和现实愿景?
感动人们的是来自最底层的真实声音。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十分发达的年代,但底层民众声音的传输渠道并不宽阔。农村长大,进城打工,住出租屋,经受过种种委屈与磨难,“旭日阳刚”的歌词,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都是农民工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原生态的歌词,原生态的歌声,就这样直抵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北京,北京》中,他们唱道:“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我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北京,北京……”在《春天里》,“……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我们不知道在当今歌坛,还有什么样的歌词能够如此震撼人心,如此催人泪下。我们习惯于宏大叙事,习惯于引吭高歌人民的伟大、祖国的强盛;我们的歌曲却很少精准地去勾勒某一生命个体的心路历程,让人性的光芒直射夜色中每一个拐弯的角落。“旭日阳刚”的歌声,能够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正是由于它的真实,触及了社会某根敏感的神经,让这个浮躁的社会冷不丁有了一种痛感。
热捧“旭日阳刚”是社会潜意识的集中暴发。刘刚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穆棱市河西乡三兴村,王旭来自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农场,两人来北京打工多年,最困难时,刘刚身上一分钱也没有,把铝锅卖了两元钱买吃的。王旭曾烧过锅炉,目前在一家制药厂仓库打工。为了谋生,也为了心中不灭的梦想,两人在通道卖唱时相遇,成为好友。有一天他们在出租屋里光着上身喝酒唱歌,被朋友用手机拍下来并传到网上,经无数网友转载、推荐,这段视频播放次数迅速突破千万。
“旭日阳刚”的粉丝被称为“钢蹦”,很多“钢蹦”听着他们的歌,会想起远在农村的老家,儿时的伙伴,如今生活在别人的城市,满腹的委屈无人诉说,漂泊多年依然居无定所。听到他们的歌,许多“钢蹦”会想到自己的过往,也会为自己的明天忧心忡忡。
11月7日,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在省委中心组学习会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他举例说,“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两位农民工歌手演唱的歌曲《春天里》,反映了农民工群体的真实心声,听来非常感人,这首歌多次让我自己热泪盈眶。”
网络反映民意常常带有某种激愤的情绪,但这段视频之后却是“史上最文明、最干净的跟帖”,没有网上常见的愤世嫉俗和相互攻击,只有深深的感动和静静的流泪。
“旭日阳刚”引发的民意井喷耐人寻味,它是社会潜意识的集中暴发,从草根民众到省委书记,让他们感动的不只是几句歌词,也不只是“旭日阳刚”沧桑嘶哑的歌喉,让他们流泪的,是那些始终无法被城市接纳的一代农民工的命运。
要看到“旭日阳刚”的歌声是一种最温和的民意表达。十指连心。一个人的痛、一群人的痛都会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旭日阳刚”的走红,不是一个孤立的娱乐事件。透过他们如泣如诉的歌声,人们应该能够听得出其中的委屈、愤懑、不平、抗争。目前我国有1.5亿农民工,他们离开祖祖辈辈赖以安生立命的土地,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做着城里人最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城市需要他们的劳动,但却没给他们应有的生活福利甚至劳动报酬。他们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在我们现有的制度框架内,赋予农民工一个切实的身份事实上依然路途遥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做到让劳动者体面地劳动、有尊严的劳动,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境况?那就意味着,农民工在工厂里就是工人,享有体制内工人应有的福利与待遇;工资被拖欠时,法律要保护他们作为公民的权益;他们的子女,能够理直气壮地享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权利,而不是被城里按施教区划分的“重点学校”拒之门外。任何健康运行的社会,弱势群体和需要救助的对象都应该是少数人或极少数人,当上亿人都处于弱势地位,十分之一的人口都在无序流动时,我们的社会管理者就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
网络炒红了“旭日阳刚”,网络表达的是公众话语,网络把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暴露在聚光灯下。我们要看到,如果“旭日阳刚”的歌声真的表达了民意,这种民意表达的方式是多么的温和。
草桥花神庙与花神街
花乡另一处在草桥东镇国寺村,称东花神庙,当地百姓相传叫“大村庙”村附近(现为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西北侧)。史料记载东花神庙占地约3亩地,有一大殿和东西配房,大殿中供祀花姑塑像三座,墙上四壁有各式花神像。
东花神庙虽不大,但明史书中说,草桥镇国寺村建村较早,明朝的南苑海子墙就在村子的南边,海子墙为皇家狩猎场的外围墙,设有九门,其中西南侧就是镇国寺门,村因庙名。镇国寺村子周边还有菩萨庙、镇国禅林寺、酒神庙等多处庙宇,所以从建筑规模、整体气势和影响范围来说并不比西花神庙逊色。这里每日达官显贵、兵勇商贩穿梭往来,酒家、客栈、茶棚比比皆是,也带动了花卉行的兴隆。
草桥村的花神庙,是供花姑以保花农们种花丰收而建的。只是可惜庙中殿内塑像粗糙,庙宇建筑比较简单,连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丰台赋芍》也埋怨:“惜塑工拙劣,恨不得西子湖竹素园妙像一堂易之。”
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草桥村民积极响应,踊跃参加,在与八国联军的战斗中,侵略军放火烧毁古迹花神庙。至此,镇国寺村的花神庙踪迹全无,但草桥村种花业一直经久不衰。
镇国寺自然村位于旱河南侧,隶属于草桥村,2002年镇国寺村拆迁,400多户村民住进了草桥欣园。
花乡草桥村是本市著名的花卉种植、花卉展示地区,1999年北京市地名办公室核发了《关于丰台区草桥欣园命名的通知》,草桥欣园北侧的规划路命名为“镇国寺北街”,南侧规划道路命名为“镇国寺南街”,将纵穿草桥欣园小区东西两侧的两条规划路分别命名为“草桥路”、“草桥东路”。
命名后,镇国寺北街、草桥路、草桥东路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只有镇国寺南街2007年开始建设实施,计划2009年6月通车。镇国寺南街修建位置原为草桥地区自然村赵村店村。
随着草桥的建设发展,原有的村庄逐渐消失,但草桥地区原有的自然村草桥、镇国寺、玉泉营等名称都得到了保留,该地区村民希望赵村店这一历史地名也能保留下来,因此草桥村村民委员会向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申请将“镇国寺南街”更名为“赵村店路”。
市规划委有关人士介绍,经当地派出所证明,“镇国寺南街”的名字一直没有启用。按照“符合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原则,市规划委根据草桥村村民委员会的申请,将“镇国寺南街”更名为“赵村店路”。
2011年,草桥实业总公司在“赵村店路”建起一条婚礼宴会喜庆街,起名“花神街”。
“花神街”喜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位于南三环玉泉营桥南2公里东侧,紧邻世界花卉大观园,园区占地面积41公顷,重新装修布置后可同时举办15场婚礼宴会,新建的江南风格客房已投入使用,其中包括5个2000平米的特色diy多功能庆典休闲厅,以及1万余平米的散步广场,提供了能够同时容纳500辆汽车的大型免费停车场,是距离市中心最近的生态园林式休闲场所。
花神街喜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施齐全,无论是年轻人相知、相识、相恋、相爱、婚前准备、婚纱摄影、婚礼宴会、婚后蜜月都能在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园区广场上矗立着不同寓意的十二花神雕像,园区内种植上百种亚热带珍稀植物,假山流水穿梭其中,空气的湿润度和负氧离子含量高出园外十几倍,是理想的天然氧吧。其中最大会馆御园按照传统皇家气派装饰风格,红墙黄瓦尽显雍容华贵,可同时容纳千人以上进行各式活动;与御园的高贵大气不同,润园则是按照厦门鼓浪屿风格进行装修布局,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细致精巧的味道,私密隐蔽的小院客房更是给婚恋交友提供了理想场所,无论是会客交友还是新人相处都是绝佳选择。2000平米的留园会馆内种植着珍贵的各地植物,一侧的假山流水闹中取静,让人一进来顿时心旷神怡,整个会馆仅有一桌宴席,在绿树掩映间推杯换盏,是高档商务宴请的理想场所。园内其他会馆也都是各具特色,一园一景,处处不同。玉泉营东北角——北方最大的花卉市场
草桥养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朝,明、清两代尤胜,明人笔下的“一曲水环鱼藻绿,几肩花过石桥红”,清人吟诵的“草桥十里百花妍,只有幽兰种不传”,都描写出当时草桥的美丽景象和花卉生产的盛况。草桥虽然有着近千年的花卉养植历史,也曾彪炳史册。
可是“十年浩劫”使这里的花卉业遭到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是改革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草桥,是创新拼搏的精神造就了这个百花争艳的芳香世界。1979年以后,草桥村秉承祖业,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确定以花卉为龙头产业,形成规模生产。那时很多村民都以养殖花卉为生,为爱好。如今40、50岁的中年人,没有几个没有经历过走街串巷、吆喝卖花的经历。1988年,草桥人拿出了自己珍藏培育多年的月季、菊花等,参加了在花乡举办的中国第二届市花展览。1989年,又用自己的花卉产品,参加了北京中国第二届花卉博览会。
在九十年代中叶,以草桥为首的几个村级单位,白盆窑、草桥、新发地都在大力的发展花卉养殖,草桥有规模在50人以上的花场5家,十几人的小型家庭花场更多。草桥领导班子看到这种情况,经过市场调研,投资近千万元,在玉泉营营建了花乡花卉市场,在当时是面积最大的一家专业花卉市场。作为开业12年的花乡花卉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她姹紫嫣红的百花彩蝶和精湛的园林工艺,吸引了上百万的花的爱好者。“花山、花海、花乡情,买花就到玉泉营”的花卉品牌越叫越响、誉满京城。
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99年花卉市场被北京市工商局、首都精神文明办、市场协会等七个部门评选为首都“文明市场”。这也是北京首家花卉市场被评为首都“文明市场”。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定为“全国重点花卉市场”。2005年被北京市工商局评为“守信企业”,规范文字使用单位等荣誉。一提起玉泉营花乡花卉市场,熟悉这里的人都会说:这里的市场之所以越来越兴隆,这里的花卉行业之所以越来越艳丽,是与市场经营管理者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产业经营理念分不开的。
开拓思路 创新经营 花卉超市开先河
如今您来到熙熙攘攘的花乡花卉市场,一定会被争芳斗艳的五彩花卉迷住,这里不愧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但是回想起1998年初市场开业时,也有着她不为人知的成长经历。当时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在北京的花卉市场中是规模最大、商户最多、设施最先进、经营品种最全的专业花卉市场。市场经营品种主要定位于:盆花绿植、干鲜切花、工艺礼品、花肥花药、水族箱等。由于当时的花卉市场较少,人们购花直接上花圃的占多数,进入市场经营的厂家很少,310多个摊位,开业初出租率不足60%。很多以养殖花卉为主的草桥人也不能接受这种新的租赁柜台方式,都不愿意进入市场经营,小一点的家庭式花房,宁肯蹬着三轮车,走上十几公里冒着风吹日晒去外面卖花,也不肯进入市场经营。几个草桥的大型花卉企业也保持着观望的态度。而进入市场经营的商户,一般都是早已在其它的花卉市场有摊位的商户,他们已经深知了专业市场经营的好处,又看中了“花乡”这块无形的品牌,和“玉泉营”这个拥有无限商机的有利地形。还有一部分商户看展位租金较便宜,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也并不知道前景如何。
面对过于空旷的市场,只有60%的出租率,既不利于现有商户的经营,也不利于市场展位租赁。根据当时的情况,花卉市场薛经理请教草桥公司领导,大胆的将未出租的40%的摊位,开辟了30%做了北京第一家花卉超市。花卉超市内经营的花卉,90%是直接从荷兰引进的新品种,整体经营方向直接定位于品种新、规格全、颜色艳的高档次品种,新奇特的花卉在这里一应俱全。全新的经营模式,既填补了空闲的展位,又弥补了市场的经营品种,提高了花卉品种的档次。在花卉超市开业初期,这种全新的经营模式,不仅解决了摊位出租的问题,而且还为市场带来了具大的利润。很多以前持观望态度的商户看到了无限的发展机遇,逐渐地进入市场,开业一年多,市场出租率就达到100%。
服务以人为本 竞争中求发展
随着市场内厂商的不断更新加入,大批荷兰花卉批发商也进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1999年底,领导班子经研究决定,根据现有的经营状况,决定将“花卉超市”面积缩小,继续向外出租。同时“花卉超市”主要以合作、联营的方式,减少进货量,减少损耗,减少竞争压力。
做事业很少有一帆风顺,总要经历一番波折,正在市场运行得无比顺利的时候,很多问题接踵而来。可能是看到花卉业的无限商机,很多开发商看到花卉业眼前的利益,纷纷改建花卉市场,花卉市场便如雨后春笋般新生起来。2000年底时,北京的花卉市场,从1998年初时的3家发展到了20多家,至2002年最高峰时,初具规模的花卉市场曾经达到30余家。
2001年底,南四环路周围,很多花卉批发商进入花卉市场、花卉养殖场,前店后场的经营方式给了市场很大的压力。2002年初,市场内的批发量逐渐减少,给批发商造成了一定的威胁,零售商更是感到钱越来越不好挣了。以前卖一盆花,利润按百分比计算,现在利润按元计算。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追求生活品味,买花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市场越办越多,造成购买量和供应量不平衡,供大于求,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小市场又把客流量分流。每个厂商虽能挣到钱,但又都挣不多,有些批发商就会把利润低的批发点关闭,零售商也会因为经济不景气而撤出,于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市场经过两三年的经营,又纷纷倒闭或是改行了。2003年初,市场领导做出了一项大的举动,将市场的整体经营区域进行调整。调整后,“花卉超市”如同一个历史产物一样,经过艰难的起步,一步步走向了辉煌,现在又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慢慢的落下帷幔退出了花卉业这个历史舞台,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经过这几年的经营与管理,市场领导总结出了一个道理,“科技以人为本,做服务更要以人为本,”要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购物环境。于是将市场内比较分散的鲜花厂商集中到一起经营。一是鲜花靠近降温水帘利于鲜花的保鲜,能够体现出鲜花最美的色彩。二是鲜花有它特定的销售日期,如情人节、清明节很多顾客都是下班后才来购花,为方便顾客,很多厂商都要加班等待顾客,这样市场就会将鲜花区封闭管理,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力资源也节约电力资源。三是鲜花从质量、规格、价格上基本没有太大差异,只是从形态上、做工上有所分别,把它们集中在一起,利于顾客挑选比较,也能激发厂商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四是为顾客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根据市场的发展和经营状况,现有的面积已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和需要。为了发展扩大市场的经营空间,2003年底,根据草桥实业总公司结构调整发展的计划,与草桥园艺场协商,由花乡花卉市场将园艺场租下,改建成工艺礼品厅。改建后的工艺礼品厅内共建成110个展位。将原来花卉市场内的工艺品进行调整,又对绢花、鲜花进行招商。改建后的工艺礼品厅,主营:工艺礼品、根雕石顽、国画油画、紫砂钧瓷、彩陶瓷艺、水晶皮具、翡翠玉件、鱼缸鱼具、工艺刺绣、观赏鱼等,经营项目大幅度增加,为花卉市场再添新亮点。2004年初,市场整体调整完毕,一个专业化的工艺礼品厅开业了。许多市场常客称赞说:玉泉营的花乡花卉市场真是越办越好,想买什么花卉随便挑,不管真的假的都有。各种工艺品更是玲珑满目,应有尽有,不出市场,即可满足装饰新家所需,买完房子装修完家,在到这花卉市场转一圈,全齐了。
合理的市场布局、优雅、丰富、干净的购物环境。不仅为顾客提供了方便,而且更体现出人性化、合理化,专业化。经过一番调整,市场的整体营销前景看好,受到商户欢迎,也受到了顾客的肯定。
抓亮点 提升品牌效应 共创文明市场
花乡花卉市场每年都有新亮点,以亮点不断营造花卉品牌效应。市场经营12年来,经常想一些新点子,搞一些有关花卉市场营销的活动,养眼顾客、赢得商户,不断提升花卉品牌效应。如每年的年宵花卉大联展、迎春笔会、牡丹展、情人节、圣诞节期间的各种新奇特品种营销、已成功举办四届的“花乡花卉杯”奇石展。让更多的人,从更多的方面了解花卉市场。
市场总经理薛振球说:一个好的企业要想在同行业中生存发展,就得了解市场需求,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创新才能求发展,细节管好才能定成败。市场竞争再激烈,你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以人为本为服务宗旨,你就能搏浪斩棘得到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还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还在不断发展,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总结这些年的管理经验,让领导班子深刻地意识到提高营业员素质,保证服务质量,是一个市场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好的企业要想在同行业中站稳脚跟,必须要做好服务工作,服务就要以人为本。
每年中国花卉协会都会在全国组织各种插花比赛中,市场鼓励鲜花厂商参赛,为他们提供方便、报销花材费用、出车带领他们参赛。为他们提供一次次的学习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去锻炼自己,证明自己,充实自己。从2005年的3月份起,市场的领导班子开始运作,对市场的商户进行服务标兵的评选。领导班子是主要为厂商服务的几个部门,售后服务办、招商办、财务办、市场管理办、保洁组、维修组,共同研讨,从各方面进行评选,共提出了8点要求。。?务标兵”的称号每年“五一”前评选一次。获得称号后,将旗帜悬挂在展位明显位置。由于评选要求比较高,市场内的326个商户,只有65个商户被评选上,仅占全体商户的20%。在评比方面的方针是“宁缺毋滥”,高标准严格要求商户。
当然,仅严格要求商户也是不够的,作为市场管理者,又能为这些。?务标兵”办点什么实事呢?让他们从心底里,心甘情愿严格要求自己呢?为了更好的开展这项工作,市场领导决定,每年由市场出费用,组织这些服务标兵到外面去交流一下服务心得。让没有被评为服务标兵的厂商从心里更加努力,做好服务工作,让商户从心里认识到他们也是市场的一份子,市场的荣誉与他们密切相关。相信,在市场和商户的共同努力下,在花卉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花乡市场将继续发展壮大。
汶川地震 积极捐款 百年奥运 鲜花同行
2008年有忧有喜。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市场内的商户积极捐款,10元、20元、100元、200元、1000元,大家纷纷解囊相助,市场内商户一次性共捐款51809.5元,奉献着自己的一份爱心。
8月8日迎来了国人期盼的“百年奥运”,花乡市场争取到了奥运会颁奖用花的设计、制作和配送任务。作为专业的花卉市场也要供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奥运花卉配送中心向社会招募奥运会鲜花制做“志愿者”的时候,市场凭借着多年参加各项插花比赛所积累的经验,积极鼓励厂商参加,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条件。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颁奖礼仪花束插花志愿者一共有50名,其中,就有花乡花卉市场11名插花能手参加。真没想到,本以为奥运会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但是因为有了鲜花这个纽带而不在遥远,每当回想起奥运会的那些日子,都会因为曾经付出而终生难忘。
奥运过后,经济危机席卷而来,各方面的运营成本不断加大,但是,市场领导考虑到长远发展,并没有只注意到小的利益,而对市场内租金进行调整。克服困难,保持原价出租,让利于商户,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商户安心在此经营,不轻易提高商品价格,保证产品质量,保持市场正常运营。一年又过去了,经过市场上下的努力,市场平稳的发展着,相信未来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草桥“世界花卉大观园”
“世界花卉大观园”位于南四环路的北侧,京开公路的东侧,全园占地面积41.8公顷(627亩),是北京市四环以内最大的植物园,2005年被评为“精品公园”。园中汇集了中外各国的奇花异草、珍稀树木和经典风景园林,是集观光旅游、科普文化、购物餐饮等活动于一体的独具花卉特色的大型植物园。其建园宗旨是:游世界花卉大观园,饱揽中外各国的奇花异草、珍稀树木和经典风景园林。
世界花卉大观园一期景观由七大温室和十五个花园广场组成。独有的近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内,汇集了无数珍稀花卉、树木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让世界花卉文化和精美的园林艺术在这里交相辉映,巧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世界花卉大观园二期景观以体现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生态科普知识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为主题。由生态蝴蝶馆、盆景展示园、花卉超市、杜甫草堂展馆、苏州留园展馆、环境北京花坛展馆、长江三峡展馆、黄河壶口瀑布展馆、中国文化名楼展馆九个温室组成,主体景观突出反映了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同时具有丰富的保护大自然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园林意识,为花卉大观园增添了异彩纷呈的亮点。
下面是一篇小学生作文《游世界花卉大观园 》(杨恬月)
今天,我们要到世界花卉大观园去春游,大家好高兴!
到了世界花卉大观园,我们首先参观的是花卉科研实验室。走进花卉科研实验室,我们先看到的是一扇透明的玻璃窗,玻璃窗后面是一排排整齐的架子和架子上成千上万个玻璃瓶。玻璃瓶像小宝宝一样乖乖地立在架子上,小宝宝的“肚子”里还有绿绿的小苗呢!玻璃瓶的上面还有一根像普通日光灯的灯管。我想:这个灯管是干什麽用的呢?看了旁边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那是植物光合促长灯,它的光照接近太阳的光照,这样可以促进植物出根早,成苗快,抗病能力强,而且节能。我们沿着走廊接着走,看见旁边屋子里的叔叔阿姨们在用火烧植物。我想:他们在干什么呀,怎么还用火烧植物呢?看了介绍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在完成植物组织的切割工作。我心里赞叹现在的科技可真发达啊!走出了走廊,啊!我们眼前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花苗,科研人员正给它们浇水呢!看来这就是花卉科研实验室里的叔叔阿姨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劳动成果吧!
接着,我们来到了蔬菜瓜果园。一进门,走廊里一个个大牌子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是什麼?“看这个,看这个,哈哈?”一阵阵欢笑声在我耳边源源不断地响起。出了走廊,我们好像来到了农民伯伯的菜园一样,有彩色甜椒、五彩椒、小西红柿、西瓜皮南瓜、香炉瓜、珠瓜等。最奇妙的就要数巨人南瓜了,它是从美国引进的,并利用了太空育种,而且,它只需要三四个月就会长到一百多公斤重。哇!真是太神奇了!
然后,我们来到了精品花卉厅。这里有许多奇花异草,让我们看见了一幅千花竞放,万木争春的景象。这里还有一棵非常神奇的树,它名叫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瓦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