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农学学科门类门类 包括哪些学科

重磅消息: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及指标体系说明(附A类期刊完整名单)
我的图书馆
重磅消息: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及指标体系说明(附A类期刊完整名单)
来源:学位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日前发布信息,宣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已正式启动。第四轮学科评估在指标体系、评估模式两方面进行10大改革创新。在指标体系方面包括“淡化条件资源,突出成效产出”“改进师资队伍评价方法”“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等6大举措;在评估模式方面包括“科学设置参评规则”“完善成果归属原则”等4大举措。据悉,本次评估首次试点引入在校生、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跟踪学生在学期间和毕业后“职业发展质量”;增设“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指标,采用“代表性案例”评价,体现学科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各学科的“A类期刊名单”。这份期刊名单是学位中心请汤森路透、爱思维尔、CNKI、 CSSCI、 CSCD 根据文献计量学等方法遴选产生初步名单,并请全国博士生导师进行网络投票,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推荐确定以上名单。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第四轮学科评估的草根解读
当前位置: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草根解读
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出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正式开始启动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何时开始评估的各种揣摩已不复存在,迎来的是各高校认真研究琢磨评估的方式、方法和具体要求,进入忙碌的组织申报阶段。从学位中心发出的邀请函内容可以看到,本次评估在总体继承第三轮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有些新的变化。评估目的的变化。第三轮评估提出了“服务大局”、“服务高校”、“服务社会”三个目的。第四轮评估增加了“服务国际”的目的。意在通过评估向国际宣传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成就,吸引高水平国际生源,强化中国学科评价理论和标准的国际话语权。参评范围的变化。第三轮评估要求拆分学科绑定参评。第四轮评估要求在同一门类中,具有“博士一级”、“博士二级”、“硕士一级”授权的学科绑定参评。加大了绑定参评的范围,一定程度上避免材料整合,有利于更全面的观测高校的学科发展状况。指标分类的变化。第三轮评估的指标设置突出“质量、成效、特色”的原则。第四轮评估的指标设置在保持“质量、成效、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分类”原则。其实第三轮评估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已经考虑了分类,对艺术创作,建筑设计,体育比赛、计算机、人文社科等方面分别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内容。第四轮评估是强化并细化了“分类”概念,将第三轮评估的一张表指标扩展成为九张表指标。分别针对人文(哲学、文学、历史学门类)、社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门类)、理工门类(不含统计学学科)、农学门类、医学门类、管理学门类(含统计学学科)、艺术学门类、体育学学科、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学科)设计了9类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变化。(1)从第三轮评估的二级指标体系变为三级指标体系。(2)加强了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考量。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从第三轮的C类指标变为B类指标,且指标项有所增加。(3)师资队伍质量的评判从数牌牌向比结构比能力进行转变。不具体统计各类人才数,而以队伍结构和代表性人物进行代替。(4)淡化了生师比概念。“生师比”是第三轮评估中的一个指标项,但在第四轮评估指标体系中并未出现。(5)加大了定性评价的成分。每类指标体系中采用定性评价或部分定性评价的指标项有6-8个,占指标体系总项数的50%左右。(6)增设了社会服务贡献指标。将第三次评估的“学科声誉”一级指标调整为“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结果发布的变化。第三轮评估提出了“精确计算、聚类统计”的原则,第四轮评估的统计发布原则为“精确计算、淡化名次、聚类统计、多维发布”。增加了“淡化名次、多维发布”两个原则。在第三轮评估中虽未将“淡化名次”以原则的方式提出,但在结果发布过程中确实只提评估结果,未用排名的提法,在方式上淡化了排名,只是由于公布的得分给予了社会二次排名的机会。所以第四轮评估“淡化名次、多维发布”的具体措施十分值得期待。九类学科共使用了24项第三级指标,各类学科均使用到的第三级指标项共9项,分别为学位论文质量、授予学位数、优秀毕业生、学术论文质量、出版教材、科研获奖、科研项目(含人均)、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学科声誉。仅有个别类别学科使用的特色三级指标项有3项,分别为学生体育比赛获奖、创作表演水平(不含艺术学理论)、建筑设计获奖。指标项1人文2社科3理工4农学5医学6管理学7艺术学8体育学9建筑类指标使用数师资队伍质量20名骨干(青年≥6),第3第5类:25名骨干(青年≥10)9专任教师数设置上限9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3课程教学质量教学奖励、精品课程9导师指导质量对在校生问卷调查9学生国际交流境外学习超过90天;来华学习超过90天;中外合作办学机构9学位论文质量全国博士论文抽检情况9学生体育比赛获奖全国以上获奖1优秀在校生15名优秀在校学生在学成果15名8授予学位数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数,设置上限9优秀毕业生近4年就业情况;20名近15年硕士、博士毕业生9用人单位评价通过对用人单位的网上问卷了解毕业生能力6学术论文质量分类制定期刊标准的论文数;20篇代表论文(1279类:国内≥8,每位老师≤5。1279类:34568类:国内≥5,每位老师≤5)9专利转化授权并转化或应用授权并转化或应用;新品种、新药2专利专著著、译著;设计学统计专利1专利转化与新药研制授权并转化或应用;获批新药1出版专著著、译著、编著著著著4出版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范教材9科研获奖省部级以上奖励(不同学科有不同奖励目录)9科研项目(含人均)国家级及指定类型项目;≤30项其它省部级或横向(3459类50项)9创作表演水平(不含艺术学理论)20项创作或表演1建筑设计获奖设计作品获国内外重要奖项1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社会服务方面的主要贡献和典型案例9学科声誉同行或行业专家评价,部分类别参考国际认证信息9三级指标项数171718181817171517虽各指标项的权重尚未制定,但从指标项的内容可以观测本次学科评估的相关导向。重视水平淡化身份。不再将人才称号作为得分项,而是以代表性人物的水平,团队的水平,团队组成结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衡量学科队伍水平。重视质量淡化规模。在教师数量,学位授予数等方面均设置了数量上限。在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等方面均采用了代表作(代表人)方案,选取一定数量的优秀代表进行评比,追求高端质量,避免规模效应。加强中国特色的引导。对学术论文的期刊限定,界定了一批国内期刊,并在指标内容中要求一定数量的国内期刊论文作为代表作,引导学者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增强国内期刊的含金量和国际影响力。重视学科团队建设。在学术论文质量指标中,限定每位老师提供的代表作不超过5篇,意味着至少需要提供4位老师的代表作,避免学科团队一枝独秀的现象。注重成果应用。在专利指标中明确界定为转化或应用的专利,避免为专利而专利,促进专利的转化应用,促进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发展。强调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增加了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的指标,引导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天职和第一要务,在学科评估中应该放到重要位置。指标体系中从培养条件,培养过程,培养质量等多个方面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判,设置了多项与学生直接相关的指标,甚至设计有针对学生的问卷指标项,体现了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学科评估是对四年来学科建设水平,学校发展状况的一个检验,各高校都在认真筹划此项工作。本轮评估指标涉及范围较广,组织过程中除了学校负责学科评估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各学科重点介入外,或许负责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管理、负责创业就业、负责科研管理、负责人事管理、负责校友管理等职能部门也应重点配合。组织工作的重点或许应在明确参评学科范围,界定人员和成果的学科界限,遴选优秀成果、优秀学生、优秀校友、重点项目、适合的用人单位等多个方面。具体操作细节相信各高校各有各招,必能各显神通,对过去4年的学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梳理总结,为自己交一份满意答卷。评估工作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尤其是涉及到全国几百所高校的几千个学科。能制定出一套相对科学,导向清晰合理的评估方案实属不易,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点赞,为参与学科评估方案制定出谋划策的专家学者们点赞。复杂的体系,庞杂的系统之下难免有所瑕疵,对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方面略有不解和不同的观点,或许是草根的无知和多虑,待随着评估工作的进行慢慢学习、理解、消化吧。来源:科学网吴云峰博客作者:吴云峰
版权所有: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403.6错误-仅供校内访问
& 错误(403.6):
& 该网页只允许校园网内访问,您的IP地址被拒绝。第四轮学科评估说:不
 来源: 
  为真正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对“拼材料”“数帽子”“论牌子”等现象——
第四轮学科评估说:不
光明日报记者 王庆环
  第四轮学科评估进程过半,评估结果呼之欲出,“评估”再次成为高校内外关注的焦点。
  自2002年以来,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中心)自主开展的学科评估经过14年运行,已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高校、公众,甚至国际同行的重视。自愿参评的学科,从2012年第三轮评估的4235个,增至今年的7450个,普通高校中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学科参评率从80%增加到96%。
  曾经时有争议的评估缘何日益受到高校的认可,本轮评估为纠正参评乱象做了哪些调整,其现实针对性是什么,又在指标体系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科建设甚至高校的未来发展?本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立生。
  以“绑定参评”避免“拼材料”“摊大饼”
  记者:为了让某一学科在评估中有利,以往个别高校可能会将校内相近学科的材料进行所谓的“整合”,“拼凑材料”一说由此而来,并饱受诟病。对此,本轮评估有什么针对性的举措?
  王立生:为避免学科间拼凑材料,第四轮学科评估在要求参评高校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填报材料的同时,采取了按学科门类“绑定参评”的规则,即“同一门类下具有硕士一级授权及以上的学科要参评同时参评,不参评都不参评”,从而有效抑制了相近学科材料不合理整合现象,最大限度地保证申报材料真实准确反映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
  当然,考虑到目前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产生的成果往往由多个单位的多个学科人员共同完成,为准确反映各自的实际贡献,本轮评估又完善了“成果归属原则”,即人员和成果均可按此原则拆分体现在不同学科、不同单位,以此鼓励学科交叉与合作,客观反映跨界(跨单位或学科)研究成果。
  记者:“绑定参评”在高校引起了什么样的反应?
  王立生:“绑定参评”的推出超出我们的预期,得到了参评单位的高度认同,99.6%的问卷调查反馈意见支持采用这一办法。但“绑定参评”不只是扼制拼凑材料,同时也对一些高校学科“摊大饼”的现状构成了压力,给高校内部优化学科结构布局,突出优势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既提供了契机,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所谓“摊大饼”,一是高校在扩招过程中盲目增列学科点,重布点轻建设现象长期存在;二是一些高校合并后相同学科并存的现象也不鲜见,学科因人而设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科规模过于庞大,特别是在国家“动态调整”政策出台之前,学科建设没有退出机制。
  此番“绑定参评”,使那些发展长期滞后的学科不能回避建设成效的评估监测,这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这些学科“以评促建”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让高校下定决心对这些学科进行适度的调整乃至裁撤。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国家“动态调整”政策的实施,但无疑也给学校内部管理带来挑战和契机。
  所谓挑战,是任何学科的调整和裁撤背后都涉及人员的调整和利益藩篱的突破,难度很大;所谓契机,是学科评估让学校、学科充分、理性地认识到自身在全国的发展状况,结合自身定位和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机果断作出“动态调整”决策。从这个视角,我们也看到了学科评估对高校和学科发展产生的“以评促建”功能。
  用指标体系规避“数帽子”“论牌子”
  记者:以往的评估较为重视量化指标,造成高校在追逐资源、追逐有头衔教师上过于功利。对此,本轮评估有什么针对性的举措?
  王立生:本次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对师资规模、重点实验室等“条件资源类”指标,采取适度降低分量的做法,强调学科评估的基本定位是学科整体水平评估,评价的重点是学科发展的成效和学科建设的质量,重在“输出”的成效质量而非“输入”的条件资源。同时,本轮评估为克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性,由以往“客观数据评价”改进为“基于客观数据的专家主观评价”,不再直接“数帽子”“论牌子”,而是重点考察“代表性骨干教师”以及科研团队的结构质量,即由主观评价专家综合考察学科的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构、人才梯次、国际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要有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避免以前学科队伍中时常出现的“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现象,鼓励学科支持青年教师学者的成长。
  记者:本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将什么指标放在首位?
  王立生:高校和学科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培育人才,因此本轮评估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指标体系的首位,首次在评估中提出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评价模式,按照这一评价模式,本轮评估不仅将创新创业成果纳入在校生质量考察指标,还要开展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从学生角度考察导师的教学指导质量,同时跟踪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质量,将学科建设质量评价的话语权扩展到教师和教育系统以外,关注高校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和学用契合度。
  评估结果会和“双一流”建设的资源分配挂钩吗
  记者:当前,参加本轮学科评估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固然与上轮评估对高校和学科建设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关,是否也与高校对评估结果会与资源分配挂钩的预期有关,甚至有人认为评估结果会直接影响“双一流”高校和学科的评定。
  王立生: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面向所有学位授予单位的所有学科自主开展的一项评估服务,而且是以“第三方”的方式组织运行,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展了14年的学科评估,包括现在正在开展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并不是为某些特定项目“量身定制”,也不是经由政府部门授权开展的行政性、强制性评估任务。评估结果被认可而被选择作为资源配置的参考依据或之一,是属于使用者自主的考量。学位中心的任务就是要脚踏实地、科学严谨、公平公正地做好下半程的评估工作。
  《光明日报》( 日 08版)[责任编辑:袁晴]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核心价值观专区
·||·|·|·||·|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农学门类联考真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