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甚至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什么能力的竞争

|||||||||||
邱海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辉煌成就和经验
日17:17&&&&来源:
原标题:【思享家】邱海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辉煌成就和经验
  【理上网来 喜迎十九大】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邱海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了系统的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并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战略重点,把推动科技创新与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局面。5年来,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取得新的辉煌成就,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并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揭示了创新能力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我国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的重大原则,阐明了科技创新和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辩证关系,指明了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和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先后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重要文件,对科技创新进行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系统谋划。以这些重要文件为纲,中央和地方推出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财政引导政策、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科技人才政策等等,努力开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新局面。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风险大,因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近几年来,我国在科技投入方面形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齐发力的壮观景象。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8.1%,年均增长11.4%;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继2010年超过德国之后,2013年又超过日本,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0%,比2012年提高0.17个百分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14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6454.5亿元,比2012年增长15.3%,年均增长7.4%;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2899.2亿元,年均增长5.3%;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3555.4亿元,年均增长9.1%。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分别为379.8亿元和613.1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7.2%和16.2%,年均分别增长12.8%和7.8%。
  资金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使大规模资金投入取得实效,还必须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作用。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战略目标,同时促进和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把创新驱动、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这正是党中央的非凡之举。几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审议通过一系列重要科技体制改革文件和方案,确立科技体制改革的主体框架和时间表、路线图;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以政府职能转变引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推动建立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健全国家技术预测机制,完善国家创新调查制度;推进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院士制度改革、职称制度改革等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国人大修订完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发布《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办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形成从修订法律、制定配套政策到部署具体行动的“三部曲”,支持各部门和地方跟进出台一批具体落实措施,形成中国特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努力构建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在国有科技型企业中推行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对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所得实行递延纳税等优惠政策,有利于激励创新的中长期分配机制初步建立,修订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推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
  在雄厚的资金和高效的体制机制推动下,几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17年的第22位,科技发展水平从以跟踪为主提升到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高度。我国基础研究成绩斐然,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外尔费米子、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热休克蛋白90α、CIPS干细胞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基础研究的突破进一步带动了技术创新的发展。2015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数为279.9万件,比2012年增长36.5%,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数为35.9万件,比2012年增长65.5%。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为20.9%,比2012年提高3.6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底,我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3件,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我国共受理《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30548件,从2013年起连续两年排名均位居世界第三位。目前,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海洋科考、大口径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机、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移动通信、量子通信、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高铁、新能源汽车、特高压输变电技术、风能和光伏关键部件和设计制造技术、“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工程等战略性重点科技领域都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突破性成果。
  为了有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除了充分调动各类科技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外,还必须充分调动我国广大民众的首创精神。201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方面政策,掀起了亿万青年人纷纷投身创业创新的新浪潮,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国家和企业层面科技创新与大众“双创”融合共进,不仅汇聚起创新驱动发展的磅礴力量,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是巨大的。我国新时期科技创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升了各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面向、依靠”到“深度融合、支撑引领”的战略性转变,推动我国迈上了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通道。科技创新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品的高技术含量。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4.3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29.3%,年均增长13.7%;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2.9%,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18.2%。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8%;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3.9%,年均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高3.9个百分点;年,高技术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19.9%。
  科技创新的爆发式发展,催生了以高铁为代表的“弯道超车”故事正在许多领域上演。比如,中国的“互联网+”向纵深推进,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移动支付规模居世界第一;共享单车开始走向世界;订餐、约车、家政、健康咨询等新服务也都只需轻点手机就可获得。这些成就甚至让发达国家的公民感慨,从中国回来后开始感到不适应。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之际,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成绩斐然,而且积累了十分宝贵而重要的经验: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第二,坚持把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有机统一起来,是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和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第三,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与科技体制机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是形成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第四,在坚持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和顶层设计的同时,注重和充分调动中央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各类科研机构、社会各类企业和广大民众的创新积极性,是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大好局面的重要基础和条件;第五,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动力保障;第六,坚持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并将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中国正在向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大踏步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责编:曹淼、谢磊)
  今年以来,已有6名省部级干部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被查处,这表明党中央对“四风”和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仍旧不松懈。国庆中秋将近,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敲响节假日廉政警钟”系列策划,上篇从公开报道中梳理出七名已落马的省部级干部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旨在警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纠正“四风”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
48小时新闻排行
12345678910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吴江:新形势下天下英才如何“聚而用之”?-专家-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扫一扫微信
吴江:新形势下天下英才如何“聚而用之”?
专家简介吴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  对于地方而言,“钱财可固本、人才能强基”,人才的数量质量往往成为衡量地方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更成为吸引外界投资的首要选项。在当下城市之间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人才正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如何引才?何以留才?何处用才?正成为地方政府无法回避的问题。  9月22日,由市委组织部举办的2017年“泉城干部大学堂”第九期专题讲座,邀请到吴江作有关“我国人才引进工作的形势与任务”专题讲座。针对我市的引才工作,吴江表示,今年我市出台了“人才新政30条”,着眼于“放权松绑”,新政十分具有前瞻性。只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到位,就能起到激励人才,让人才流动的效果。面对海外人才回归潮引才要着眼为我所用  “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中国正在经历海外人才回归潮。”吴江指出,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06年,中国每送3个人出国留学,能迎回1人;如今,年度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例已从2006年的3.15:1演变到2015年的1.28:1,呈现出人才加速回流的态势。  应如何来看待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争夺战?吴江认为,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归人才回归的数量特别大,可以说超乎想象,这源于中央层面非常重视海归人才,有一定的时代感召力。同时,在一些高新技术方面,近5年我们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加,我们科研平台也做得越来越大,招才力度增强,这些人才回国的动力也随之越来越强。但同时,吴江也指出,对于留学归国人才,我们要考虑怎么样让他们派上用场,有效地使用他们。引才的目的在于用,而用就要见效益。发挥社会组织服务作用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  目前,全国各地都出台了人才新政,吸引人才落户。每个城市都认识到了人才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一轮的人才抢夺战中,如何占得先机?对此,吴江建议在引进人才方面,理念较过去要有所转变,“要从注重引进国外智力向引进外国人才转变;从政府主导引进向市场主导引进转变;从注重引进更加注重使用转变。”同时,还要推动人才服务产业发展,打造国际品牌形象吸引人才。  “济南目前的人才工作做得不错,但对比一线城市和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社会组织在其中没有发挥服务作用。”对于人才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吴江表示要形成制度优势必须把市场做活,让社会共同做人才工作,形成各种人才社区。  吴江说,人才中介、猎头、科技服务平台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人才应该通过这些机构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中关村为例,200万人力资源创造着400万亿元的价值,靠的就是200多家社会组织的服务。  此外还要加大以才引才,柔性引才力度,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健全工作和服务平台,扩大人才对外交流。文章选自网易新闻,日
-7日,由拉丁美洲开发银行、美洲国家组织和美洲国家对话组织共同举办的第21届国际年会在华盛顿召开…
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即将举行之际,全球化智库(CCG)举办“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研讨会,特邀国…
日,全球化智库(CCG)特邀英国董事学会主席芭芭拉·贾琦在CCG发表演讲,分享英国顶尖企业在公司治…
关于 CCG全球化智库
全球化智库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简称CCG,是CCG智库机构的品牌,在政府有关部门注册登记的机构包括中国人才研究会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东宇全球化人才发展基金会、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以及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等,是国内最大的社会智库型研究机构。CCG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北京,在国内外有近10个分支机构或海外代表处,“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全球治理、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目前拥有全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近百人。CCG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全国人才理论研究基地,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并被国家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6》中, CCG位列全球智库综合排名第111位,并在多个单项榜单中位列中国智库第一。在光明日报与南京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智库发展评价报告》、中国科学院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6)》中,CCG均位列中国社会智库第一。把握教育培训核心思想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年
把握教育培训核心思想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摘要】: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的时代条件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的人才资源整体素质高、数量足,谁就能赢得主动权。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势在必行。随着培训全球化、网络化、分散化、团队化、终生化、培训技术化,我们的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传统的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已经远远落后于培训市场的需求。只有进一步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和建立学习化社会,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抓紧培养储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快推进现代化教育进程,着眼于人才能力素质的提高,积极构建综合培训体系,提高人才队伍整体能力素质,才能推动教育培训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50【正文快照】:
一、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主要是指各类人员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国际教育培训活动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从美国开始,20世纪60年代发展到欧洲国家,70、80年代引入我国。当今,以就业过程中各类人员不断进行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赛莹;;[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王伟;;[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年06期
陈静枝;;[J];华章;2011年13期
沈荣华;张子良;;[J];干部人事月刊;2000年04期
高红梅;;[J];石油教育;2011年04期
杜旭林;;[J];泸州职业教育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陈湛辉;;[J];南方论刊;2011年07期
刘彬;左斌;洪旺;;[J];中国人才;2011年14期
邓雄;廖振明;刘炳信;;[J];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8期
厉一梅;;[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华;;[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王铁成;田也壮;;[A];新世纪人才战略研究——黑龙江省人才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胡启;;[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二)[C];2004年
周济;;[A];第四届“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老教授事业贡献奖”颁奖暨老教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论文集[C];2008年
李云云;房春阳;侯丽燕;;[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胡北华;胡金荣;;[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孙福梁;蔡堪瑞;;[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陈海洋;;[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穆新华;葛红娟;;[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石琳;郭承运;石英;;[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柳聪;[N];中国国门时报;2011年
景永利;[N];组织人事报;2005年
田宏;[N];盘锦日报;2008年
南通市文化局;[N];南通日报;2008年
廖仲毛;[N];中国工商报;2005年
;[N];解放军报;2009年
中共乐昌市委组织部
林俊仪;[N];韶关日报;2009年
郭洪平;[N];检察日报;2009年
张之代;[N];黄山日报;2010年
何江波;[N];承德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明杰;[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陈国銮;[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常晓勇;[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李永华;[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彭勃;[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何见得;[D];河海大学;2002年
梁伟年;[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李霞;[D];山东大学;2005年
孙冰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武忠远;[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谭明江;[D];中南大学;2001年
汪华林;[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张成;[D];郑州大学;2002年
魏海泉;[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赵明;[D];吉林大学;2004年
肖艳霞;[D];郑州大学;2002年
沈以华;[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林林;[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黄莹丽;[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高慧;[D];吉林农业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世界各国综合国力排名党的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越来越突出。”地揭示了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但是经济、政治和力量的竞争,而且是力量的竞争。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和渗透,既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种基本现实,又是各国捍卫和实现其国家的一个重大。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揭示了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基本概念/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竞争,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和势力的竞争,既包括,又包括;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因素,是各种因素、各个的总和,也是物质
青藏铁路通车彰显中国综合国力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相统一的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能力的大小强弱,反映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它满足国民需求、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根本上决定着它在上的地位和作用。综合国力竞争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的现象。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以寥寥数语概括:“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由于综合国力竞争是一个的概念,所以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和界定。综合国力不是其构成要素的简单加和,而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和一定运行规律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其功能的状况或水平不仅决定于其构成要素的各要素的状况或水平,更决定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比例及其耦合机制。因此,综合国力水平既可以有大于其构成要素之和的;同时也有小于其构成要素之和的可能。显然,我们应当追求前者而后者。
主要特点/综合国力竞争
经济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中心内容。国际竞争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谋取经济。而竞争的得失成败也必须以经济为后盾。结束之后,经济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上升,因而,经济的竞争也就成为国际竞争中最主要的内容。每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都在努力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也都在用各种方法提高自己在经济上的竞争力。由于单靠国内的和已经不足以扩大自己的经济规模,所以,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大国,都力图在世界范围内争取获得更多的投资、更多的技术、更多的出口市场、更多的。许多国家都调整了外交工作的重心,确立了外交为经济服务的战略。
国际政治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目标。美国作为世界惟一的,力图保持自己龙头老大的地位,发挥所谓“领导者”的作用。世界其他大国不愿生活在单极世界之下,于是大力推动多极化进程,也就是努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相互之间也就构成了的复杂关系。其中,有,也有竞争。有争夺,也有。有的国家,把谋取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当作政治上的重要目标;有的国家,力图在某个地区发挥重要的政治影响。对各种国际组织中的席位特别是职位,当然更是当仁不让。对一些热点地区、热点事务,也力图发挥自己的政治影响,以便使事态朝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科学技术的实力和水准,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又给予其综合国力以强大的影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因而对于经济的率也越来越高。科学
中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技术上的一个重大,往往能提升一种产品的竞争力,有时甚至能带动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和动力。因此,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谁占据了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地位。所以,在国际竞争力的计算中,往往包含着较多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如科技人员的数量及比例,所申报的数量,在刊物发表的论文数量等等。
军事力量仍是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威慑性的手段。力量是构成国家实力诸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的带有性的因素。在国际关系史上,国力的竞争,其重点以及直接的表现,往往是军事力量的竞争。冷战结束之后,军事斗争曾经一度有所。但近年来,情况又有所变化,军事斗争在国际政治中的表现和影响又突出了出来,并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其表现:一是开支明显增长。特别是等国,军事预算和拨款的数量直线上升;二是竞赛抬头。美国研制部署国家防御计划和废除《反导弹防御条约》,大大刺激了世界范围的军备竞赛,一些中等国家也加紧研制核武器;三是高技术武器竞赛成为新的热点。美国等国家大力开发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以及其他新概念武器;四是军火交易日益扩大;五是谋求军事优势,不断进行军事上的较量。一些热点地区,军事冲突,接连不断。一些世界大国,动辄以武力干预相。
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的形成和,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着复杂的较量。像美国这样的少数国家,借助于经济力量和先进的手段,大力进行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对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而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方式起而捍卫自己的文化。如以为首的法语地区,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旗帜。文化之间的合作、融合与竞争、冲突,呈现着一种复杂的状态。
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内容。的带有基础性的竞争,往往是资源的竞争。但在当代世界,除了少数性资源外,一般的物质资源在国家实力中的地位下降,而人才、人的素质作为一种,其作用和地位上升。再加上较之以往,人才的流动性、包括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所以,人才的竞争,在当今世界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许多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的基础,大力培养人才。有实力的国家,则用吸引、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资等等方式,大量吸引高级人才。许多的人才,纷纷流向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才,也大量流向美国。为了争夺人才,很多国家,各显神通,采用了很多办法。商业化的各种“猎头公司”也大量出现,活跃在人才竞争的最前沿。
重要地位/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竞争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综合国力实际上也就是国家实力,但之所以更多地称
中国航天事业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它不是指单个的某个方面的实力,而是指综合性的实力。综合国力竞争决定着它满足国民需求、国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根本上决定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每个,都不能不以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为追求的,因而,也总是在客观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内,用各种方式,尽最大努力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竞争表现在:随着条件、内外环境的,综合国力,包括单项实力和综合实力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综合国力由潜在形式向现实形式的情况不同,因而在一定时期综合国力的表现也就不同;综合国力的作用范围也经常变动,因而其构成和状态也有所不同。比如说,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基础实力,但它只有在得到合理有效的后,才能从潜在的实力转化为现实的实力。转化前后它所的实际作用是不一样的。
国际形势/综合国力竞争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和条件往往突出地表现在上。所以,国际上已经比较地重视对国际竞争力的测定,相应地,愈加重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问题。世界上比较早地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的两个是和。国际经济论坛在1994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歼—10战机引起世界关注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则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和国民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它提出影响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八大因素是:国内经济实力,指一国经济力量的整体;国际化程度,指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和的程度;政府影响,指政府政策对竞争力的有利程度;实力,指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估;基础建设,指投资源与制度满足企业基本需求的程度;管理能力,指企业管理在创新、获利和应变等方面的表现;科技实力,指科学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的程度;人力资源,指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这八个因素中,每个又包括若干方面,共有244个指标。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每年都以此对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进行评估,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谓提高国际竞争力,其重点和也越来越集中在这些方面。所以,对这些指标和内容,我们必须给予密切的关注,着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使国际竞争力不断地有所提高。
提升途径/综合国力竞争
在很长时期内,世界性战争是有可能避免的。为适应形势需要,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把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位。如:美国——以军事、科技开发为,带动综合国力均衡发展,全面增强威慑力量。——技术立国和综合安全保障,以经济优势谋求政治、军事优势。——政治、军事、科技和经济一体化,提高国际战
显示海军的强大略格局地位。——政治、经济秩序协调发展,力求缩短同美国的差距。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建国50多年来,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比还有相当。落后就可能挨打,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建设,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有:坚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设。实施和。坚持教育为本,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能力。重视和农村问题。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实行,在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积极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劳动力素质。坚持的外交政策,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壮大世界和平和安定的力量。
重要意义/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关系到一国的与发展,而且还涉及人类社会的与;一个国家只有努力提高其综合国力,强化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能力,才能在世界强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代综合国力竞争中那种长期竞争、加强合作、综合较量、重点突破、胜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但是,这种综合国力竞争战略中实现其国家利益和目标的又如何来确定,这无疑是一个的问题。例如,某些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理论研究的价值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的倾向。中国研究综合国力、实施其综合竞争战略的主旨,则是为了提高中国的基本国力,在国际竞争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携手共进,从而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较大的。
综合国力竞争强调国家力量的整体性和性,也就是讲究经济、科技、军事、政治、文化、外交和等各方力量的合力所产生的系统;同时也并不放弃在其中几项根本性的或具有本国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力量上的集中突破。这是综合国力提高与发展的根本。综合国力竞争战略强调不同时空范畴内竞争与协作的有机统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除了竞争,还需要合作;竞争中的合作、合作中的竞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争早就融为一体,并已成为当代综合国力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又一新趋势。正确把握好这种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们不失时机地进入世界经济的大,并分享因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协作所带来的重大收益。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确立,但有许多新的方面或新的关系需要具体落实形成。因此,开展综合国力,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以及指标间相互关联和影响,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也可参与到世界综合国力评价中,在世界各国比较研究中找到更适合中国的理论和做法,从而加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会制定相应的经济增长目标,而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综合国力达到某一水平,可以这样讲,经济增长是,综合国力提高是目标。二者的关系如何处理,上就是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或者是二者并举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既要注重手段,又注重目标。但必须强调的是综合国力的提高是目的,真正进行比较有意义的不是增长速度本身,而是综合国力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佳的经济增长应该是符合的总量增长和彼此协调的内部结构增长,即能够使综合国力提高的经济增长才是最佳的经济增长。我们完全可以借用综合国力的评价和有关评价指标和方法,围绕中国增长方式的转变,制订出切实可行并具有量化操作的具体目标。
总之,虽然当今世界形势总的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危险依然存在,世界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世界的,但制止战争仍需爱好和平人们的努力。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所谓力量,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力量,最重要的是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诸多力量,即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自由行动和影响的综合能力,也代表一个国家盛衰与发展的程度,标志一个国家与稳定的水平。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争夺综合国力优势当作新一代的国家战略目标。争夺综合国力优势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谁能抢占这个“制高点”,谁就有可能在战略上占优势,政治上更独立,经济上更,军事上更强盛,外交上更主动,谁就能够胜利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相关词条/综合国力竞争
参考资料/综合国力竞争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行政管理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20:29:14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